第五章-传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2 0.21 0.2
dis为稀相 式中Y为稀相区颗粒浓度的体积百分比;
h con = s dis d c p g p
p
t gd p
Pr g0
g
dis=p Y+(1-Y) g
床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床温的提高即可以提高床层与
换热壁面的换热温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传热系数必然显著增加。这种增加呈 线性关系。同时,辐射换热系数也几乎随着 床温的升高呈线性增加。
关联式
1.Basu等学者提出了稀相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 式 c u
影响传热的各个因素
气体物性的影响
固体颗粒物理特性的影响 流化风速的影响 床温和壁温的影响 固体颗粒浓度的影响
颗粒循环率的影响
床压的影响 加翅片后的影响
1.气体物性的影响
(1)气体密度和比定压热容:由于压力对
传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体密度来起作用, 而传热系数随着床层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故随着气体密度的增加将导致的增加。床 层与受热面之间的传热系数与气体密度和 比热容乘积呈指数规律变化 (2)气体粘度: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传热 系数随着气体粘度的增加而减小。 (3)气体导热系数:在流化床传热中,气 体边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气体的导热系 数对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下部 密相区与受热面 间的传热机理
2.气膜理论
气膜理论认为,传热表面和流化 床之间的传热热阻主要来自一层 流体气膜层。气膜厚度不仅取决 于流体速度和性质,而且受固体 颗粒湍流程度的影响,运动的固 体颗粒冲刷这一膜层,减小了膜 层热阻,因而使得传热表面和流 化床之间的传热大大强于单相气 体对流传热。
2 固体颗粒物理特性的影响 (1)固体颗粒尺寸的影响:不同粒径的颗粒床是由不同 的传热机理在起控制作用的。对于小颗粒床,颗粒的冷却 特征时间小于其在受热面上的停留时间,颗粒主要通过气 膜与受热面进行热交换,这是一个非稳态过程,所以当流 化速度增加时,颗粒在表面的停留时间缩短,使得传热系 数迅速增加。对于大颗粒床,其临界流化速度较高,气体 的对流换热作用加强,颗粒与受热面间的换热作用因气膜 厚度加大而相对减弱,因此传热系数随不同流化速度的变 化不如小颗粒床那么剧烈。 (2)固体颗粒密度的影响:传热系数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 而增加。颗粒密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随着粒径的增大 而减弱。 (3)球形度及表面状态:球形和较光滑的颗粒,换热系数较 高。 (4)颗粒比定压热容的影响:换热系数随着比定压热容的 增加而增加。 (5)固体颗粒导热系数的影响:影响很小
(二) 密相区传热理论
1
.颗粒与壁面的碰撞传热过程 一个固体颗粒与一热壁面的碰撞传热过程与 碰壁频率有关,还与相对贴壁时间 ( ) 以及颗粒直径有关。对于一个小颗粒,可写 出以下热平衡方程:
0 0 1
mcp
dTp d
h wp A(Tw Tp )
0 4 4 r1 A(T Tp4 ) r2 A(Tw Tp4 ) hgp A(Tg Tp ) 1 0 1 0 1
4.薄膜一乳化相理论
靠近浸埋面的第一层是气膜,第二层是与 壁面平行流动的乳化相。传热热阻包括气 膜的阻力和乳化相的阻力。这类机理把运 动的固体颗粒在传热中起的作用看成是主 要的,同时亦考虑了通过壁面边界层的热 传导。模型认为,流化床的传热性质可以 同一个充分搅拌的液体的传热相比拟,这 是由于颗粒与气体相比较时,热容较大的 固体颗粒扰动使膜的减薄所增加的传热量 是有限的,数量上仅占8%一12%。Wicke 和Fening用类似方法处理了他们的实验结 果。热量首先从百度文库面以传导方式经过一定 厚度的气膜,然后此热量在另外乳化相边 界层内被与壁面平行流动的固体颗粒所吸 收。在乳化相区域内,热流量的一部分变 为固体颗粒的显热,其余部分通过固体颗 较间的交换传到床层的中心部位。
0.5ep 0.5ep 0.5ep eb= +2 - 1-e 1-ep 1-ep p
0.5
(Ta 4-Tb 4 )
ep和ew分别为固体颗粒和壁面的辐射率;Tb和Tw 分 别是床层和换热壁面的温度; 为辐射换热的玻耳兹 曼常数,5.67x10-8
区颗粒密度; s 为颗粒的导热率;dp为颗粒平均直 径;cp和cg分别为颗粒和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p和 g 分别为颗粒和气体的密度;ut为截面平均流化速度; g0 为稀相区和密相区交界处的气体换热公式。
2.根据颗粒团更新理论,提出了采用纯气体对流换 热公式进行修正后的计算稀相区对流换热系数的公 s 式 h =0.023cc c Re0.8 Pr 0.4
3.颗粒团理论
该理论认为,可以将流化床中的浮 化相看成是由许多“颗粒团”组成 的,传热热阻来自近受热面的颗粒 团。颗粒团在气泡作用下,在换热 壁面附近周期性地更替,流化床与 壁面之间的传热速率依赖于这些颗 粒团的加热速率及颗粒团同壁面的 接触频率。传热系数与流化风速的 关系曲线上出现最大的传热系数, 是由于颗粒团在壁面上接触的频率 增加和传热壁面上气泡数的增加同 时发生的缘故。 后来又发展出连续介质假设模型, 离散颗粒模型,交替层模型
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f0
hgc
hgc (1 f 0 )hmf
辐射传热系数
hrad
hrad
(Tb4 Tw4 )
1
表观辐射率 玻尔兹曼常数
app
app
1
w
1
换热表面辐射率
w
传热系统
密相区传热
稀相区传热 传热机理模型 传质
传热系数的准确性,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制造和运 行可靠性、安全性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锅炉设计中, 传热系数决定着受热面的布置、数量及结构,如果传热系数 选取不当,就难以达到稳定燃烧和最佳经济效益,甚至出现 受热面损坏的现象。与传统流化床一样,在循环流化床中存 在各种不同的传热过程: 1)颗粒与气流之间的传热(床内颗粒与床内气流); 2)颗粒与颗粒之间的传热; 3)整个气固多相流与受热表面(包括壁面与悬吊在床内的 表面)之间的传热, 4)气固多相流与入床气流之间的传热。
2
1 1 F = + SF 1-S2 F(1- )+ d min 6 2 3 2
eff
1 F=1-cos arcsin S
颗粒直径,筛分分布以及颗粒浓度对流传热系数的 影响 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传热系数会下降。 当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如果细颗粒的百分比增加 则传热系数也增加,反之减小。但细颗粒增大到一 定数量比例时,传热系数会达到最大值,再增加反 而会下降。 颗粒浓度增加时,上下部传热系数机理相同,增加 规律几乎接近于高斜率的线性增加。
con 1 t
Deg
Tb ct = Tw
0.5
D eg c1 =1+F L
L和Deg为稀相区的高度和截面直径
c=1.1,F=1.4,L/Deg>50时c1 =1
3.辐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
1 h rad= -1 (Ta-Tb ) e b +e w-1-1
7.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在一定气体流速下,传热系数随颗粒循环速率增大而增大,而当颗粒 循环速率一定时,传热系数随操作气体流速增大而减小。考虑到床层 颗粒浓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可见传热系数主要受颗粒浓度的影 响。 8.床层压力的影响 床层压力增大,传热系数增加。目前世界各国均在积极开展对增压流 化床的研究,通过增加床层压力,从而提高传热系数,增加单位受热 面积的传热能力,降低钢耗和节省空间。 9.加翅片后对传热的影响 从床层把热量传到埋管中的水,主要热阻来自管子外侧,采用翅片管 加大传热表面积能大大改善传热效果。不过,翅片管在床中的放置方 式不同,其肋片效率也不同。将纵肋管水平放置于床层内,由于肋片 的阻挡,不均一的“乳化团”不易撞击到受热面内部,肋片效率仅为 31%左右,而如果把试验管倾斜50。左右进行试验,肋片效率达 74.7%。
4.Palchonok对流换热关联式 Palchonok提出颗粒对流换热是通过气膜进行换热 的,即,传热过程首先在气膜表面,然后热量通过 气膜到达换热表面,提出如下换热系数关联式
3(1- ) f d min d a +d i h con = 8 eff d i d a
关联式
第二节 稀相区传热
循环流化床上部稀相区的传热过程 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关联式
(一)三个控制传热过程的因素
h=hgc +hpc +hrad
1.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hgc
2.辐射传热系数
hrad
3
.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稀相区和密相区传热特点比较 1.密相区和稀相区的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当流化速度和循环率相同时,在所有高度上的瞬态传热系 数都是剧烈波动的,其中的降值表明有颗粒团与测量探头 接触。不过,各处的气固流体特性是有区别的。在床上部 的稀相区中的传热系数最大。 2.浓相区和稀相区传热系数在不同颗粒浓度下的对比 除了较低颗粒浓度情况外,如果固体颗粒浓度相同,床中 浓、稀相区的传热系数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固体 颗粒浓度在传热中扮演主角之故。 3.沿循环床高度传热系数的变化 循环流化床中,传热系数沿床层高度方向是下降的,这 主要是由于循环流化床内固体颗粒浓度沿床层的高度方向 降低造成的。
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
概述
流化床传热的三种基本形式
(1)床层内的有效传热 (2)颗粒与气体间的传热 (3)床层与受热面间
h=hgc +hpc +hrad
1.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hgc
2.辐射传热系数
hrad
3
.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气泡覆盖的时间份额
hpc (1 f 0 )hp f 0 hb
第一节 密相区传热
循环流化床下部密相区与受热面间的传热机理 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循环流化床下部 密相区与受热面 间的传热机理
(一)三个控制传热过程的因素
h=hgc +hpc +hrad
1.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hgc
2.辐射传热系数
hrad
3
.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循环流化床下部 密相区与受热面 间的传热机理
4.床温和壁温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在循环流化床的密相区中,床与传热面之 间的传热系数随着床温的升高而升高。 传热系数随壁温的升高成直线规律变化, 其变化斜率为0.44
床温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传热系数与壁温的关系
5.固体颗粒浓度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中传热系数受床内固体颗粒浓
度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其值随固体颗粒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流化风速对传热的影响 在循环流化床中,运行风速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是 比较复杂的,一般而言,风速增大时,一方面使 气体对流传热增强,另一方面则由于颗粒浓度减 小而使传热系数减小。在循环流化床中,对于固 体浓度较大的床下部浓相区,颗粒以非稳态导热 为主,传热系数随风速增大而减小;而对于颗粒 浓度较小的稀相区,则气体对流将比较明显,因 而传热系数可能随流化风速增大而增大。不过, 由于在稀相区固体颗粒贴壁下滑,而气流对流分 量比固体分量要小得多,因此在固体颗粒浓度一 定时,传热系数基本上不随流化风速变化。
影响稀相区传热的各个因素
流化风速的影响
粒径的影响 颗粒筛分分布的影响 颗粒浓度的影响 床温的影响
流化风速的影响 如果颗粒浓度,颗粒直径和物料不变,改变
流化风速时,对流换热系数改变很小,引起 的辐射换热和颗粒对流换热的变化基本可以 忽略不计。这是因为流化风速的变化范围较 小。 流化风速和颗粒物性相互联系,颗粒直径分 布及物理性质变换后,流化风速也改变。
dis为稀相 式中Y为稀相区颗粒浓度的体积百分比;
h con = s dis d c p g p
p
t gd p
Pr g0
g
dis=p Y+(1-Y) g
床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床温的提高即可以提高床层与
换热壁面的换热温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传热系数必然显著增加。这种增加呈 线性关系。同时,辐射换热系数也几乎随着 床温的升高呈线性增加。
关联式
1.Basu等学者提出了稀相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 式 c u
影响传热的各个因素
气体物性的影响
固体颗粒物理特性的影响 流化风速的影响 床温和壁温的影响 固体颗粒浓度的影响
颗粒循环率的影响
床压的影响 加翅片后的影响
1.气体物性的影响
(1)气体密度和比定压热容:由于压力对
传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体密度来起作用, 而传热系数随着床层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故随着气体密度的增加将导致的增加。床 层与受热面之间的传热系数与气体密度和 比热容乘积呈指数规律变化 (2)气体粘度: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传热 系数随着气体粘度的增加而减小。 (3)气体导热系数:在流化床传热中,气 体边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气体的导热系 数对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下部 密相区与受热面 间的传热机理
2.气膜理论
气膜理论认为,传热表面和流化 床之间的传热热阻主要来自一层 流体气膜层。气膜厚度不仅取决 于流体速度和性质,而且受固体 颗粒湍流程度的影响,运动的固 体颗粒冲刷这一膜层,减小了膜 层热阻,因而使得传热表面和流 化床之间的传热大大强于单相气 体对流传热。
2 固体颗粒物理特性的影响 (1)固体颗粒尺寸的影响:不同粒径的颗粒床是由不同 的传热机理在起控制作用的。对于小颗粒床,颗粒的冷却 特征时间小于其在受热面上的停留时间,颗粒主要通过气 膜与受热面进行热交换,这是一个非稳态过程,所以当流 化速度增加时,颗粒在表面的停留时间缩短,使得传热系 数迅速增加。对于大颗粒床,其临界流化速度较高,气体 的对流换热作用加强,颗粒与受热面间的换热作用因气膜 厚度加大而相对减弱,因此传热系数随不同流化速度的变 化不如小颗粒床那么剧烈。 (2)固体颗粒密度的影响:传热系数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 而增加。颗粒密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随着粒径的增大 而减弱。 (3)球形度及表面状态:球形和较光滑的颗粒,换热系数较 高。 (4)颗粒比定压热容的影响:换热系数随着比定压热容的 增加而增加。 (5)固体颗粒导热系数的影响:影响很小
(二) 密相区传热理论
1
.颗粒与壁面的碰撞传热过程 一个固体颗粒与一热壁面的碰撞传热过程与 碰壁频率有关,还与相对贴壁时间 ( ) 以及颗粒直径有关。对于一个小颗粒,可写 出以下热平衡方程:
0 0 1
mcp
dTp d
h wp A(Tw Tp )
0 4 4 r1 A(T Tp4 ) r2 A(Tw Tp4 ) hgp A(Tg Tp ) 1 0 1 0 1
4.薄膜一乳化相理论
靠近浸埋面的第一层是气膜,第二层是与 壁面平行流动的乳化相。传热热阻包括气 膜的阻力和乳化相的阻力。这类机理把运 动的固体颗粒在传热中起的作用看成是主 要的,同时亦考虑了通过壁面边界层的热 传导。模型认为,流化床的传热性质可以 同一个充分搅拌的液体的传热相比拟,这 是由于颗粒与气体相比较时,热容较大的 固体颗粒扰动使膜的减薄所增加的传热量 是有限的,数量上仅占8%一12%。Wicke 和Fening用类似方法处理了他们的实验结 果。热量首先从百度文库面以传导方式经过一定 厚度的气膜,然后此热量在另外乳化相边 界层内被与壁面平行流动的固体颗粒所吸 收。在乳化相区域内,热流量的一部分变 为固体颗粒的显热,其余部分通过固体颗 较间的交换传到床层的中心部位。
0.5ep 0.5ep 0.5ep eb= +2 - 1-e 1-ep 1-ep p
0.5
(Ta 4-Tb 4 )
ep和ew分别为固体颗粒和壁面的辐射率;Tb和Tw 分 别是床层和换热壁面的温度; 为辐射换热的玻耳兹 曼常数,5.67x10-8
区颗粒密度; s 为颗粒的导热率;dp为颗粒平均直 径;cp和cg分别为颗粒和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p和 g 分别为颗粒和气体的密度;ut为截面平均流化速度; g0 为稀相区和密相区交界处的气体换热公式。
2.根据颗粒团更新理论,提出了采用纯气体对流换 热公式进行修正后的计算稀相区对流换热系数的公 s 式 h =0.023cc c Re0.8 Pr 0.4
3.颗粒团理论
该理论认为,可以将流化床中的浮 化相看成是由许多“颗粒团”组成 的,传热热阻来自近受热面的颗粒 团。颗粒团在气泡作用下,在换热 壁面附近周期性地更替,流化床与 壁面之间的传热速率依赖于这些颗 粒团的加热速率及颗粒团同壁面的 接触频率。传热系数与流化风速的 关系曲线上出现最大的传热系数, 是由于颗粒团在壁面上接触的频率 增加和传热壁面上气泡数的增加同 时发生的缘故。 后来又发展出连续介质假设模型, 离散颗粒模型,交替层模型
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f0
hgc
hgc (1 f 0 )hmf
辐射传热系数
hrad
hrad
(Tb4 Tw4 )
1
表观辐射率 玻尔兹曼常数
app
app
1
w
1
换热表面辐射率
w
传热系统
密相区传热
稀相区传热 传热机理模型 传质
传热系数的准确性,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制造和运 行可靠性、安全性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锅炉设计中, 传热系数决定着受热面的布置、数量及结构,如果传热系数 选取不当,就难以达到稳定燃烧和最佳经济效益,甚至出现 受热面损坏的现象。与传统流化床一样,在循环流化床中存 在各种不同的传热过程: 1)颗粒与气流之间的传热(床内颗粒与床内气流); 2)颗粒与颗粒之间的传热; 3)整个气固多相流与受热表面(包括壁面与悬吊在床内的 表面)之间的传热, 4)气固多相流与入床气流之间的传热。
2
1 1 F = + SF 1-S2 F(1- )+ d min 6 2 3 2
eff
1 F=1-cos arcsin S
颗粒直径,筛分分布以及颗粒浓度对流传热系数的 影响 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传热系数会下降。 当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如果细颗粒的百分比增加 则传热系数也增加,反之减小。但细颗粒增大到一 定数量比例时,传热系数会达到最大值,再增加反 而会下降。 颗粒浓度增加时,上下部传热系数机理相同,增加 规律几乎接近于高斜率的线性增加。
con 1 t
Deg
Tb ct = Tw
0.5
D eg c1 =1+F L
L和Deg为稀相区的高度和截面直径
c=1.1,F=1.4,L/Deg>50时c1 =1
3.辐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
1 h rad= -1 (Ta-Tb ) e b +e w-1-1
7.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在一定气体流速下,传热系数随颗粒循环速率增大而增大,而当颗粒 循环速率一定时,传热系数随操作气体流速增大而减小。考虑到床层 颗粒浓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可见传热系数主要受颗粒浓度的影 响。 8.床层压力的影响 床层压力增大,传热系数增加。目前世界各国均在积极开展对增压流 化床的研究,通过增加床层压力,从而提高传热系数,增加单位受热 面积的传热能力,降低钢耗和节省空间。 9.加翅片后对传热的影响 从床层把热量传到埋管中的水,主要热阻来自管子外侧,采用翅片管 加大传热表面积能大大改善传热效果。不过,翅片管在床中的放置方 式不同,其肋片效率也不同。将纵肋管水平放置于床层内,由于肋片 的阻挡,不均一的“乳化团”不易撞击到受热面内部,肋片效率仅为 31%左右,而如果把试验管倾斜50。左右进行试验,肋片效率达 74.7%。
4.Palchonok对流换热关联式 Palchonok提出颗粒对流换热是通过气膜进行换热 的,即,传热过程首先在气膜表面,然后热量通过 气膜到达换热表面,提出如下换热系数关联式
3(1- ) f d min d a +d i h con = 8 eff d i d a
关联式
第二节 稀相区传热
循环流化床上部稀相区的传热过程 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关联式
(一)三个控制传热过程的因素
h=hgc +hpc +hrad
1.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hgc
2.辐射传热系数
hrad
3
.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稀相区和密相区传热特点比较 1.密相区和稀相区的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当流化速度和循环率相同时,在所有高度上的瞬态传热系 数都是剧烈波动的,其中的降值表明有颗粒团与测量探头 接触。不过,各处的气固流体特性是有区别的。在床上部 的稀相区中的传热系数最大。 2.浓相区和稀相区传热系数在不同颗粒浓度下的对比 除了较低颗粒浓度情况外,如果固体颗粒浓度相同,床中 浓、稀相区的传热系数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固体 颗粒浓度在传热中扮演主角之故。 3.沿循环床高度传热系数的变化 循环流化床中,传热系数沿床层高度方向是下降的,这 主要是由于循环流化床内固体颗粒浓度沿床层的高度方向 降低造成的。
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
概述
流化床传热的三种基本形式
(1)床层内的有效传热 (2)颗粒与气体间的传热 (3)床层与受热面间
h=hgc +hpc +hrad
1.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hgc
2.辐射传热系数
hrad
3
.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气泡覆盖的时间份额
hpc (1 f 0 )hp f 0 hb
第一节 密相区传热
循环流化床下部密相区与受热面间的传热机理 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循环流化床下部 密相区与受热面 间的传热机理
(一)三个控制传热过程的因素
h=hgc +hpc +hrad
1.气体对流传热系数
hgc
2.辐射传热系数
hrad
3
. 颗粒对流传热系数 hpc
循环流化床下部 密相区与受热面 间的传热机理
4.床温和壁温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在循环流化床的密相区中,床与传热面之 间的传热系数随着床温的升高而升高。 传热系数随壁温的升高成直线规律变化, 其变化斜率为0.44
床温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传热系数与壁温的关系
5.固体颗粒浓度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中传热系数受床内固体颗粒浓
度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其值随固体颗粒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流化风速对传热的影响 在循环流化床中,运行风速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是 比较复杂的,一般而言,风速增大时,一方面使 气体对流传热增强,另一方面则由于颗粒浓度减 小而使传热系数减小。在循环流化床中,对于固 体浓度较大的床下部浓相区,颗粒以非稳态导热 为主,传热系数随风速增大而减小;而对于颗粒 浓度较小的稀相区,则气体对流将比较明显,因 而传热系数可能随流化风速增大而增大。不过, 由于在稀相区固体颗粒贴壁下滑,而气流对流分 量比固体分量要小得多,因此在固体颗粒浓度一 定时,传热系数基本上不随流化风速变化。
影响稀相区传热的各个因素
流化风速的影响
粒径的影响 颗粒筛分分布的影响 颗粒浓度的影响 床温的影响
流化风速的影响 如果颗粒浓度,颗粒直径和物料不变,改变
流化风速时,对流换热系数改变很小,引起 的辐射换热和颗粒对流换热的变化基本可以 忽略不计。这是因为流化风速的变化范围较 小。 流化风速和颗粒物性相互联系,颗粒直径分 布及物理性质变换后,流化风速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