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中后期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朝的《流民图》,从图中人物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介绍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一边是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边是统治者享乐游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很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3、活动一:说一说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用事例说明政治腐败。
4、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5、出示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问:土地高度集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6、出示材料: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荒频繁,从万历到崇祯的70多年中,灾年有63年之多,其中水灾26次,旱灾21次,蝗灾11次,,大疫11次,披灾面积几遍全国,人民生活陷于绝境,浙江、山东、陕西、江南、京畿各地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惨事。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7、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才能生活下去?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3.过程与方法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竞猜: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他"是谁:他是一位开国皇帝,他曾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曾出家黄觉寺......(学生抢答:朱元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宦官专政。
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清兴起和清军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解读,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通过历史地图识读,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与社会动乱的密切关系,体会当前中国反腐倡廉的现实必要性,培养关注时政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中后期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难点:"均田免赋"口号的含义、地位及其对李自成起义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皇帝: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木匠皇帝。
他在位期间,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
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术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东西都不如他。
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不仅制作木器,还盖小宫殿,被世人称为“木匠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20多年不上朝,不批奏章,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教案-最新
2.认知学习目标。
3、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解析课
4、问题拓展深化。
5、小结
检测
读课前提示,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明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出示目标
一 让生根据本课的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本课的基础知识,并构建起知识框架.
背诵基础知识
二 知识拓展:
1、结合所学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贪腐成风,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天灾人祸,农民流离失所,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直接导致明朝灭亡。 直接原因。
明朝的灭亡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
17、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
学习
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理解李自成起义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记住明朝灭亡的原因。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4、重点难点: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记住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课后反思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学生读课前提示引入。
认知目标
一 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并抢答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记忆基础知识
1、找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学生抢答
复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知识框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记忆巩固
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找出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7课,教材通过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两个部分,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设置了“思考点”和“历史资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明朝灭亡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关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历史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然后呈现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让学生明白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资料,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初中历史明朝的灭亡教案
初中历史明朝的灭亡教案教案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 能够分析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2. 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3. 思考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2. 探讨明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的兴起和辉煌时期,引出明朝灭亡的话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说,梳理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果,澄清疑惑,扩大思维。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拓展(10分钟)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研究,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各种观点和研究成果,并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明朝灭亡的知识小结,包括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学习、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全面深入地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拓展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展示机会,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规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入主中原等基本史实。
2、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4、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受阶级的局限,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课前引言教师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首歌谣中的“闯王”是谁,你知道吗?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里的闯王就是李自成。
至于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
我们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初期的君主都能很好掌控内外廷辅政系统的,保障整个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平稳……但是明末的几任君王要么消极怠政(如万历帝);要么顽劣不堪(如天启帝);要么暴虐嗜杀(如崇祯帝),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府权利运行的平衡。
——张磊:《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力、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总之,党派斗争始终贯穿于明朝后期,使本已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你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皇帝无力掌控君权,疏于朝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党派斗争激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中后期,明朝的政治逐渐衰败。
首先是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崇信道教,痴迷炼丹;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与内阁大臣发生争执,索性不再上朝,创造了28年不与大臣见面的记录;明熹宗(天启皇帝)沉浸于木工活,重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黑暗。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17-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17-明朝的灭亡教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备课标】1.课标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住中原。
2.核心概念:了解;知道。
二、【备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洲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2.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3.教学难点: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三、【备学情分析】1.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60%学生能够掌握2.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部分同学对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理解不到位。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知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知道满族人入主中原,通过对李自成起义胜利进军原因的分析,增强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逐步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意识。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明确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内在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认识到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主宰。
从明朝政权灭亡到清朝建立的史实,认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
五、【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治世民为天》。
……明朝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弊端丛生的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了解明亡清兴的历史史实,并从中深入的探究其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知道清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明朝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执政者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固,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
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2.教师讲述:满洲兴起的基本情况。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
3.学生简述清兵入关情况。
答案提示: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三、课堂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的历史作用。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