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评大气监测布点方案研究—基于新版大气导则

合集下载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个规划、项目或工程在建设前、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周围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根据新导则规范下的要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要点和方法。

一、大气环境基线评价1. 确定评价区域:根据项目或规划范围确定评价区域,评估范围包括大气环境受影响的区域。

2. 收集大气环境背景数据:收集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背景数据,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排放源数据等。

3. 进行环境监测:在评价区域设置监测点位,对关键污染物进行监测,获取实时的大气环境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的基线情况。

2. 收集排放源数据:收集排放源的基本情况、排放量、排放规律等数据,包括企业自行监测数据、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等。

3. 确定排放源的影响范围:根据排放源的排放特点和影响区域的风向、地形等因素,确定排放源的影响范围。

4. 模型模拟与评估:利用大气传输模型对排放源的污染物传输、扩散和浓度进行模拟和评估,得到影响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分布情况。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和评价要求,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等。

2. 进行环境模拟:利用环境模型对评价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模拟和预测,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4. 提出影响管控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控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措施。

四、环境风险评估1. 确定评估对象:根据评估要求,确定评估对象,包括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突发污染事件等。

2. 评估影响范围: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评估其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范围。

3. 决策支持与管理: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建议,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减少环境风险。

总结: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基线评价、大气污染排放源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等。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针对大气污染排放及其对大气环境质量、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并预测其影响,新导则下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来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在过去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也给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导则的出台对于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新导则的要求,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方法进行介绍,并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更好地指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为保护大气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理解和把握政策法规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指导意义,为有效应对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具体指导和参考。

通过评价方法介绍和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的论述,探讨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大气环境影响,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影响评估模型的讨论将有助于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有效预测和评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推动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1. 环境影响范围:评价应明确考虑大气环境影响的范围,包括污染物扩散范围、影响的区域和目标受害对象等。

2. 影响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浓度、健康风险、生态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影响程度。

3. 敏感性分析:评价过程中应对影响因素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敏感因子,并进行综合评价。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探讨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探讨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探讨李军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003摘要:在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工作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区域规划环评要素。

根据区域内部的实际规划和发展情况,对布设位置进行筛选。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原则和意义进行了分析;随后,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具体操作方法,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提高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工作效率。

关键词:区域规划;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于大气环境控制质量,特别是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工作等方面,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区域内部的规划环评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和意义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如下:1 点位布设原则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工作,要严格地准守有关部门的操作原则,确保各项工作都可以顺利落实到位。

代表性原则是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工作中,最基础的原则。

该项原则主要指的是,在点位的选择阶段,要选择可以直接真实反映内部情况的点位。

并且,针对区域内部的主要污染物和浓度,设置重点监测位置。

根据一致性原则,对数据监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等,都进行合理地判断。

2 点位布设意义点位布设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对点位进行合理布设,可以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效率,扩大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积极影响。

点位布设,还可以为大气环境污染提供可靠的监督和管理基础,有利于找准污染源具体位置,从源头着手,加强污染防治工作能力,从源头上阻止污染,提高大气污染防治能力。

二、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区域规划环评工作中,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大气环境监测点位进行布设。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研究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研究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1-06-30T14:07:51.27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6期作者:宋杨[导读] 本文正是基于新导则规范,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和方法展开分析。

宋杨无锡海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00;摘要:2018年,我国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文均成为新导则规范),当新导则规范开始正式实施后,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要点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规定,使用范围也在不断变大,本文正是基于新导则规范,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和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导则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引言:自从2018年新导则规范正式实施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开始呈现出明显差别。

也正是通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影响程度,进行科学选址、总图布置、规划布局、方案设计,并能够就环境监测布点进行分析,更好地降低项目建设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不良影响,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

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在新导则规范下,当对不同的项目工程评价等级展开项目评价工作时,应当将本项目工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列清楚,并能够按照新导则规范中具体内容,筛选评价因子。

当完成项目评估工作后,需要加强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整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导则规范中,PM2.5也开始成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因子。

与此同时,当进行项目评价时,需要评估人员能够从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和项目建设年限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定现阶段大气环境中环境空气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当评估人员进行项目等级评价时,主要流程如下:第一,收集数据资料,对有关污染物排放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客观性。

第二,项目计算。

通过借助污染物模型对大气环境影响范围进行初步计算。

第三,等级评定。

评估人员通过借助第二步计算得到的影响范围,将其应用于项目评价工作中,完成等级评定。

需要注意的是,当新导则规范开始正式实施后,影响值D10%已经不再适用。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其涉及到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环境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为各类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在新导则的指引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将更加科学、准确,保障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背景介绍完毕,下面将对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基本要点、方法、数据收集和监测、模拟和预测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更加深入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作用,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监管和管理,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新导则的发布对于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新导则明确了评价要求和程序,统一了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新导则规范了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增强了评价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通过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环境风险,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真贯彻新导则,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2.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点1. 定义和范围: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范围,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区域、评价标准等。

清晰的定义有助于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自2021年8月1日起,新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施行。

其中的新导则(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导则》)也随之发布实施。

新导则在原有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添加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和要求。

下面针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介绍其中的要点和方法:一、评价要点(一)评价范围针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当评价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1. 大气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浓度的变化;2.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如空气质量、PM2.5、PM10等;3. 大气环境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评估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发电厂、热电厂、化工厂、水泥厂等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

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对大气环境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等。

(三)评价内容1. 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源和控制措施;2. 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背景;3. 工程建设可能对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和PM2.5等造成的影响;4. 工程建设对周边居民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四)评估方法应当使用科学、客观、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估。

相关方法包括:1. 大气扩散模型方法:利用数学和物理方法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转移进行模拟和预测,对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2. 监测数据方法:对工程建设区域的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浓度、PM2.5等进行实地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工程建设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3. 知识库方法:对工程建设所处区域的大气环境和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调查、搜集和整合,形成知识库,进行预测和模拟,以评估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二、评价方法(一)合理预测方法1. 合理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方式、路径、浓度等参数,以确定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2. 对于工程建设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当细致分析,提出治理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3. 考虑未来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建议。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大气污染,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中包括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将从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目标和范围:评价应明确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内容。

具体来说,评价的目标是指希望通过评价能够达到的效果,包括防止或减轻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

评价的范围包括评价的地域范围、影响的种类和程度。

2. 影响因素:评价需要考虑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排放源的种类和数量、排放物的性质和浓度、气象条件、地理特征等。

评价还应考虑到可能造成的突发事件和事故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常用的方法包括环境监测、模拟模型、资料分析等。

评价方法应科学可行,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4. 评价准则:评价准则是评价结果的判定标准,包括涉及的环境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等。

评价准则应明确、可操作,并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5. 参与者和公众参与:评价应充分考虑到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决策和提供意见的机制。

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应得到保障。

1. 现场调查和监测:通过对评价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获取大气环境的基础数据,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背景和现状。

2. 排放因子分析:评价需要对排放源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从工业、交通等各个行业的排放源入手,了解排放源的种类、数量和排放的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3. 模型模拟:评价可以采用数学模型对大气污染的传输和扩散进行模拟,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 风险评估:通过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风险评估,判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减轻措施。

5. 综合评价和决策:根据以上分析和评估结果,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制定相应的决策和管理措施。

新大气导则说明及实施问题

新大气导则说明及实施问题

评估中心近期结合当前实施修订版大气导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按照环评工作程序及导则条款,编写了有关大气导则的条款说明及实施说明。

经评估中心授权,环评爱好者论坛全文转载发布如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说明:以下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仅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各条款的实践与案例应用提供参考性意见,标准最终解释权归环境保护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年6月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三、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四、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五、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八、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九、附录A: 推荐模式清单十、附录B: 估算模式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
级。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 求
评价工作等级
具体内容
一级、二级
选择推荐模式清单中进一步预测模式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 则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
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 气质量恶化。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以1997年1月1日为分割点,之前设立的污染源为现有 污染源,之后设立的为新污染源。 • 见标准中表1和表2。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排气筒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
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 准值严格50%执行。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所列出的两个值之间,用 插值法确定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 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 果再严格50%执行。
• 现状监测因子
常规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毒性较大的。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为了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其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的环境评价之一。

近日出台的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下称《导则》)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具体的要点与方法,下面将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

一、基本要点《导则》强调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有监测数据为基础,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

同时,还要依据当地的环境保护标准,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决策获得项目审批和环境保护的一致性。

二、评价方法1. 评价范围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设、运营、维护、停役和退役等阶段。

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建设总规划、选址、工程设计、环保设施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 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方面,需要对项目可能对周围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包括排放物的种类和浓度、居民的健康影响等。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污染源的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1)定量方法: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计算和预测,得出具体的数字结果,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量化评价。

(2)定性方法:由于评价数量性数据的不确定性较大,定性方法主要运用专家意见、专家库、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得出定性结论。

综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项目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三、评价技术手段评价技术手段是评价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模型建立、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技术手段,例如对于移动污染源的评价,就需要利用移动排放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四、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的总结和汇报,也是环保审批的基础文件,同时也是项目建设单位证明环境保护可行性和对社会公众透明的证明文件。

因此,要求评价报告应该符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报告内容应该科学、严谨、全面、真实。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措施的研究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措施的研究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措施的研究发布时间:2021-08-31T16:48:08.62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4月11期作者:谷思丽[导读]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为了更好的生活,通常会改造自然环境。

谷思丽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山东济宁 277600摘要: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为了更好的生活,通常会改造自然环境。

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就会严重破坏大气环境。

而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大气中污染物的分析,之后采用有效的措施,减少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有鉴于此,针对大气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多的业内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优化措施前言: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环境的问题不断突出,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在大气环境中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至关重要。

然而,在具体的监测工作开展中,质量监督体系缺少完善性和采样质量不符合标准等各种问题对大气环境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在具体的监测中,应针对质量问题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大气环境监测的有效监督。

1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 1.1功能区布点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不但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掌握当地的大气环境的特点,还能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布置,直观的展示出当地的环境质量与大气环境状况。

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之一为功能区布点方法,是指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布点时,可以根据监测地区的功能不同进行划分布点,即根据当地的功能进行布点,便于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区域的大气环境变化与发展状况。

在应用功能区布点方法之前,需要对当地整个地区进行功能划分,根据地区的功能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郊区、工业区以及混合区等,商业区的功能主要为大型商业活动,工业区的功能主要为工业生产等,而后再根据各区域的功能不同,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以及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设置不同数量的采样点,最终达到能够实时、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的过程。

根据新导则的规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时空范围、重点污染物及排放量、以及环境管理措施。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要对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利用大气环境模型,通过输入项目的各项数据,包括项目类型、规模、生产工艺等,来模拟预测项目在未来运营阶段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的精细调整和不同情景的模拟,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要将评价结果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

通过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如果超过了标准,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环境质量不受影响。

要重点关注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根据项目的类型和工艺特点,确定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要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针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进工艺技术、增加环保设施等。

要制定监测计划,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治理效果的有效实施。

对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探讨

对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探讨

对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探讨发布时间:2021-05-20T07:05:37.108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4期作者:周晓璇[导读] 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中监测点的布设疑问无疑是重中之重,监测点布设的合理才干确保监测成果的精确,确保工作者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剖析使用。

一起也为环境污染状况剖析供给有力依据。

可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例如风向、风屏等。

大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就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并依据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完善、优化,以取得最佳的监测效果。

广东顺德顺冠检测有限公司 528300摘要: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中监测点的布设疑问无疑是重中之重,监测点布设的合理才干确保监测成果的精确,确保工作者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剖析使用。

一起也为环境污染状况剖析供给有力依据。

可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例如风向、风屏等。

大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就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并依据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完善、优化,以取得最佳的监测效果。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布设一、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1.1经济性原则在确保监测结果真实有效的基础下,合理的分配监测点位,尽可能在污染情况严重的区域进行点位布设。

对于工业化建设较少的区域,可以较少布设监测点位,科学合理的分配有效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保障布设点位的经济性。

1.2科学性原则在进行布设监测点位时,应根据污染物的类型选取合适的监测方法。

进行监测高危险污染源过程中,要保证监测点位标准高度在1.5米到2.0米范围内,也可以将监测点高度保持在1.7米左右。

当监测会对植物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时,监测点的高度要与植物叶面高度相同。

1.3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是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基本原则,其本质是使选择的点位真实有效的体现出监测区域实际情况,重点检测该区域内污染程度,并对该区域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判断。

1.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监测区域点位污染程度、种类等均要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对于区域内气象、地形的监测而言,一致性原则是科学断定与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

环境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探讨

环境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探讨

环境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探讨摘要:大气污染不仅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人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开展空气监督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对空气中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本文对环境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要点引言我国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用于替代2008版大气导则。

新导则进一步改进了评价等级判定方法。

这一导则的出台与实施,从技术层面上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并将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重点。

根据这一导则,深入分析现状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监测布点技术方法,可以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案的制定予以合理的指导。

1大气污染的定义在科学研究上,针对大气污染有着严格的定义,大气污染又称空气污染,是指某些物质的浓度超过其浓度上限值,并对人类或自然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有害的现象。

一方面,从自然灾害方面产生的污染来看,引发空气污染主要由火山喷发、岩石风化和其他自然灾害构成。

另一方面,从人为原因来看,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以及人类日常的生活,这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总的来说,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还是自然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空气污染都具有十分大的危害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了解不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建设的加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大气污染问题越发严重,人类社会和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矛盾也浮出水面。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中不难发现,大量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控好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才是社会发展的新出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开展环境质量的保障和监督工作势在必行。

环评-大气新导则

环评-大气新导则
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提高环境质量标准
新导则提高了大气环境质 量的标准,促使企业采取 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
对环境监测的影响
监测范围扩大
新导则要求扩大大气环境监测范围,以更全面地 了解大气污染状况。
监测指标增加
新导则增加了大气环境监测的指标,以更准确地 反映大气环境质量。
监测技术升级
新导则要求采用更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以提高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大气新导则对环评的影响
环评流程的变化
流程简化
新导则对环评流程进行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评 估效率。
公众参与加强
新导则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要求在环评过程中充分征求公 众意见。
审批权限下放
新导则将部分环评审批权限下放,简化了审批流程。
环评内容的调整
重点污染物控制
新导则对重点污染物进行了明确 规定,要求在环评中加强对这些 污染物的控制分析。
大气新导则的主要内容
规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01
针对不同行业和污染物,制定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限制其排放量。
加强了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
02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污染物排放数据,接受公众
监督。
推行清洁能源和低碳交通
03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限制高污染能源的使用;推广低碳交通方
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信息化技术应用
新导则提倡在环评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环评工作 的效率和准确性。
03 大气新导则对环境质量的 影响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01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项目、工程建设或者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的过程。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要点和方法:1.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新导则强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既注重定量分析,又注重定性描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大气环境中潜在的物理、化学和生态效应。

2. 源排放清单:评价过程中需要制定源排放清单,明确评价对象的排放来源、排放量和排放特征,以便评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该清单包括源的种类、数量、位置和开始及结束时间等信息。

3. 数理模型:数理模型是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规划项目或者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和时空变化的特点。

4. 监测与评价: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大气环境的实际监测和评价,以验证数理模型的准确性和评价的可信度。

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大气气象条件等,评价包括对大气污染浓度、排放总量、污染物扩散和沉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5. 影响评估:评价要考虑规划项目或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影响评估包括对大气质量、大气环境可接受容量、敏感区域和敏感受体等因素的评估。

对于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环境容量的情况,需要提出减排措施或者调整设计方案。

6. 风险评估:评价要考虑大气环境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对于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项目或者工程建设,需要进行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明确环境风险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7. 治理措施:评价结果应为设计方案提供合理的治理措施,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

治理措施包括使用清洁能源、采用高效节能技术、改善工艺流程、强化环境管理等。

也需要制定可行的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以跟踪评价结果的执行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 背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监测、评估和预测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环保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2.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建设、改扩建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

3. 评价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噪声等因素。

•预防原则:采取措施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合理性原则:评价应基于科学、公正的方法和数据,结果应具备可信性和可靠性。

4. 评价内容•项目描述:详细描述项目涉及的环境背景、规模和技术特点。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区域气候变化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改善措施。

•环保措施建议: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减排技术、污染物治理等建议。

5. 评价程序1.立项阶段: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立项申请书,报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2.调查阶段:开展环境背景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搜集相关数据。

3.评价分析:利用气象模型、排放模型等工具,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评价报告: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交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5.监督检查:环保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合规性。

6. 结论和建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旨在规范和指导各类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建议相关单位严格执行评价程序,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与管理,减少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项目环评大气监测布点方案研究—基于新版大气导则
摘要:针对新版大气导则颁布以来,大家对监测点位的设置的原则与技巧不是
很清晰,本文以实际案例说明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

最终得出结论:对于新建项
目而言,在厂址处和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对于改扩建项目
而言,在厂址下方向5km范围内设置仅1个监测点。

该布点方案较为合理,可为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监测点位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监测布点;新版大气导则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环境空气质量日益变差[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
质量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以为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3]。

《环境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于201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
大气导则中6.3.2条规定“以近20年统计的当地主导风向为轴向,在厂址及主导
风向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1~2个监测点。


自导则颁布以来,大家对监测点位的设置的原则与技巧不是很清晰,在厂址
处设置的监测点经常出现超标现象,进而预测评价结果超标,最终的评价结论是
不可行。

本文将从监测点位设置的目的着手进行分析,并列举相关实例进行验证
与分析论证,进而得出监测点位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1 大气监测布点原则
新版大气导则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的思路进
行了修订,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内容根据总纲要求,能引用的监测数据尽量引用,若搜集不到近3年的监测数据,则需要布设监测点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由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成熟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六项基本污染物数
据可以从相关公开网站平台获得,因此,不再需要进行监测。

补充监测仅是针对六项基本污染物以外的其他污染物,监测的目的就是确定
该种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然后为后续的预测评价提供该种污染物的本底
值[4-5]。

根据新版大气导则中6.3.2条,补充监测可以设置1~2监测点位,分别以区域20年主导风向为轴向,厂址处设置1个监测点,下风向5km 范围内设置1个监
测点。

2 工程案例
2.1工程概况
某危险废物处理企业进行改扩建,扩建危险废物焚烧车间,该企业现有工程
排放锰及其化合物,大气导则附录D中日均浓度的参考值为10ug/m3。

2.2监测布点
环评单位在厂址处及下风向5km处各设置1个监测点,检测结果详见表1。

表1 监测结果单位ug/m3
2.3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新版大气导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价,1#监测点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范
围为9.8~12.9ug/m3,最大超标倍数为29%,超标率为85.71%。

2#监测点锰及其化合物的浓
度范围为0.1~0.4ug/m3,均达标。

各网格点的预测本底值为6.5ug/m3。

为了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应远离污染源,避免现有污
染源对监测采样的影响。

因此,对于扩建项目而言,监测点位布置在污染源处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1#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不能代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所以对1#监测点
位进行现状评价是没有意义的。

为预测评价提供的本底值,应当反映区域内预测网格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

由于预测的
本底值是取两个监测点的平均值的最大值,因此,在1#监测点附近的预测值明显偏低,2#监
测点附近的预测值明显偏高。

若取消1#监测点,仅采用2#监测点用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和预测叠加的本底值,显然,较为合理。

3 结论
采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新建项目而言,在厂址处和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各设置一个监测点,这两
个监测点附近均无排气筒等污染源。

(2)对于改扩建项目而言,在厂址下方向5km范围内设置仅1个监测点,该监测点附
件无排气筒等污染源。

参考文献:
[1]欧发刚.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0):139-140.
[2]潘秀艳.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分析[J].民营科技,2018(08):85.
[3]徐志韬.基于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布点优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06):167-168.
[4]王慧婷.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优化及实证论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5):73.
[5]河北省衡水环境监测中心王惠. 浅析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方法与意义[N]. 山西青年报,2017-10-21(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