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b1d791f524ccbff12184e4.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题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f57cf1551810a6f4248613.png)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试题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此回答1-~2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宣敏儿独特的风格②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技成果③要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
在当前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整个季节循环去整体增暖。
这说明:①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②真理随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③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指导实践④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3.“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①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④增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歌满曰: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这说明我国古代人民:①认识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真实联系②节气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事实判断以客观规律为基础③已获得了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终极真理④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2ac591c9dd88d0d233d46a89.png)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胆怯(qiè)追溯(sù)荒谬(miù)鲜(xián)为人知B . 倔强(jiàng)骸骨(hé)惬意(qiè)吹毛求疵(cī)C . 差(chái)使名讳(huì)鞭挞(tà)相形见绌(chù)D . 阔绰(chuò)陨(yǔn)落污秽(suì)玲珑剔(tī)透2. (2分)(2019·长沙)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学且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们不仅要从书籍记载(zǎi)中了解那段历史,更要领悟永不褪色的“五四”精神,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B . 中国智能制造产品高端大气,引领科技潮流,备受世人推(cóng),客商纷至沓来,让厂商应接不遐。
C . 特朗普一意孤行地以霸凌行径开启贸易战,这是一种狭障(yì)的“美国优先”思想的体现,将损害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D . 《神奇的汉字》节目通过妙趣横生的汉字游戏和详细生动的汉字讲解,对汉字追本朔源,演绎了中国文化的精饰(suí)。
3. (2分)下列含有忧伤情绪的诗句是()A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默写 (共1题;共16分)4. (16分) (2017七上·宁夏期中) 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
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水何澹澹,________。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91446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f.png)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篇1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天气和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总结。
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国,在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任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主要映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
大小暑、大下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
而惊蛰,清明等则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益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内容至今还没或者部分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在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https://img.taocdn.com/s3/m/ee9d92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e.png)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材料二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
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考前专题《材料探究类》(含答案)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考前专题《材料探究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8bc460cfc789eb172dc8d3.png)
第11讲材料探究类考点一:文本材料探究1.(2017·咸宁)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 000多年。
示例: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名录(申遗成功)。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沿用了2 000多年。
2.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材料的主要内容。
日前,《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与读者见面,该书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
新书《中国诗词大会》(上下)由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官方独家授权出版。
董卿也邀请读者们一起加入这场诗词狂欢,她说:“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词,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荡气回肠,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我们将开启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
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示例:《中国诗词大会》同名书出版,董卿邀读者加入诗词狂欢。
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提取主要信息。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在答问中提到的“新环保法‘有牙齿’”,是全国人大首场发布会的一大亮点。
污染的“硬骨头”如何啃?法律的“牙齿”如何长出来?两会期间,百姓对新环保法发出了一系列追问。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这次韩国人没捣乱,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这次韩国人没捣乱,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https://img.taocdn.com/s3/m/7bfad02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5.png)
这次韩国⼈没捣乱,⼆⼗四节⽓申遗成功!前天下午,“⼆⼗四节⽓”申遗成功!会议现场图“⼆⼗四节⽓”起源较早。
早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
之后不断完善,到秦汉年间,⼆⼗四节⽓完全确⽴。
“⼆⼗四节⽓”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古⼈通过观察该区域天象、⽓温、降⽔和物候时令得变化,总结其规律,成为古代农事活动的⽣产指南,其受⽤范围之⼴泛,为全国各地所⽤,多民族所共享。
“⼆⼗四节⽓”是古⼈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等份为⼀个“节⽓”,统称“⼆⼗四节⽓”。
具体包括:⽴春、⾬⽔、惊蛰、春分、清明、⾕⾬、⽴夏、⼩满、芒种、夏⾄、⼩暑、⼤暑、⽴秋、处暑、⽩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寒、⼤寒。
在国际⽓象界,这⼀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发明”。
关于“⼆⼗四节⽓”,⼤家不要⽼想着⽴秋吃西⽠、冬⾄吃饺⼦,还要想想怎样将⽼祖宗留下的⽂化传承下去。
要知道我国的端午节和拔河已经被韩国抢先申遗了。
这次“⼆⼗四节⽓”申遗成功,韩国⼈没出来捣乱,真是令国⼈喜⼤普奔!你知道吗?最搞笑的是,韩国⼈不仅认为《⼭海经》是韩国的,汉字是韩国的,孔⼦是韩国的,就连东北⽕炕他们也认为是韩国的!是不是很⽓愤呢?但还没完,往下看你会更⽓愤!韩国⼈还认为,中医是韩国的,就连我们源远流长的风⽔⽂化他们也认为是韩国的!中国风⽔⽂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万年前。
风⽔⽂化涉猎⼴泛,择居、择⽇、⾯相、天⽂、地理等各个⽅⾯。
经历千万年间的发展,现今仍然影响着国⼈⽣活的⽅⽅⾯⾯。
风⽔⽂化,已经成为⼀种传承有序的民俗现象,不仅是中华⽂化不可撼动的⼀部分,更成为东⽅⽂明珍贵的艺术瑰宝。
古代仰韶⽂化的⽒族村落就分布在济河两岸的黄⼟台地。
古⼈择址的智慧,⼏乎所有房屋的择址都在背⼭邻⽔、坐北朝南的地⽅,前有开阔地,也挡住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更有充⾜⽇照,保障了良好的⽣产与⽣活。
这就是藏风得⽔的风⽔⽂化意识,也是风⽔学的典型例证。
非连续性文本《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唐山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
![非连续性文本《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唐山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e72a0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d.png)
河北唐山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检测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
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
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
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
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
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
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
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
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
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305f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8.png)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二十四节气》,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①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歌中所唱的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②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
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
例如:立春时,人们会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时,人们会到郊外踏青、祭扫。
⑤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
小满这个节气的名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世界对二十四节气价值的认同。
【注】①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选文有改动)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①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9e9e9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b.png)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甲】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划分并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由于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故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
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这四个大节气。
当时是利用土圭(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的。
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一天是冬至;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季节变换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那两天就是秋分和春分了。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
到秦汉年间,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同时对同纬度的日本、韩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乙】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很有特点,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又称八位,其命名令人一目了然。
另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的长势及成熟情况,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还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十二个节气则反映了降水现象、气温的变化以及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从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当然,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两千年的气候变迁,其实用性有所下降。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fb37f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c.png)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阅读答案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d9f8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6.png)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①“大雪寒梅迎风狂”。
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
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
②“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③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④日常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
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
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
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
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会很少。
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⑤“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
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f8afd991d0d233d4b14e6951.png)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背景材料】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
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2]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材料题型阅读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材料题型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d75023804d2b160a4ec079.png)
材料题型阅读(满分:27分时间:30分钟)(一)(9分)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
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
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3分)①我国地域广阔;②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2.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3分)【示例】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 000多年历史。
河南省中考语文专题九语言运用(2021年整理)
![河南省中考语文专题九语言运用(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58cd38c58fafab068dc0271.png)
材料三 下面的柱状图是对人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途径的调查结果。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大美汉字》展联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中,有一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诗词大会》“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得到观众称道,这种形式使节目既有诗意,又有新意。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简要说说标志设计的妙处。
专题九 语言运用
1.(2017•河南)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图
《大美汉字》展联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办.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共分为汉字的起源与流变、研究与传播、艺术与意趣和汉字与河南、安阳四个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汉字的研究成果 和印刷术,汉字的书法、篆刻及使用,汉字的发源地河南、安阳的厚重历史等方面,鲜活呈现了汉字数千年的妙趣精华。
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cd94613f700abb68a882fb5f.png)
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和平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那位看守敦煌莫高富的道士总是惊惶不安,认为自己做了错事。
那些洋人一次一次地来,说着不着边际的大话,在拱手作揖间,用看似正当的理由把经卷运走了,__________,肯定会露马脚,出大乱子。
他把祖宗的家产给卖了,觉得自己是________子孙,壁画上那些普度众生的菩萨也在一直盯着他。
他决定报官,就算被朝廷抓了去,也认罪________,哪怕是杀头的罪名。
他不想继续被这些物件拖累了,要尽早上报,于是给当地官府呈上了拜帖,上报了实情。
他庆幸自己的秘密尚未走漏,可以全身而退。
经过许多的繁文缛节,朝廷用两个月的工夫将这些经卷运走了。
以后的日子,他时常登上土山瞭望,沙漠一直_________到遥远的天边,仿佛有两条深深地车辙。
(1)文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惊惶(huáng)不安不着(zháo)边际作(zuò)揖B . 正当(dāng)露(lòu)马脚拖累(lěi)C . 尽(jǐn)早拜帖(tiě)走漏(lòu)D . 繁文缛(rù)节工(gōng)夫瞭(liáo)望(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长此以往不肖服法漫延B . 久而久之不肖伏法蔓延C . 长此以往不孝伏法漫延D . 久而久之不孝服法蔓延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三·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虽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潮学说、不同的历史时代或社会制度在不同情况下对“正义”的具体界定往往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形成一种规范性的伦理共识,它被视为最基本的“正义感”,其基本内容是“不可坑人害人”。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西藏中考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西藏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5e085652ea551810a6879d.png)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15-19题。
(14分)“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ac12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2.png)
《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二十四节气》阅读习题及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统统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良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同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亲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例外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外表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步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
”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
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
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
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
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B.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E.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9.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
(5分)
试题答案:7.C。
(“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AE(答对一项给2分)(A项,原文说“‘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
E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世界人民”。
)9.①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1分)②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
(2分)③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