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综述: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逐步传入中国,强烈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的服装、饮食、建筑、发型、婚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趋向文明和西化,但也明显呈现城乡与地区的巨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铁路、公路逐渐代替了车马、舟船。
近代水运、航空、电报、电话、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代诗人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报纸、影视、互联网,近代传媒业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展的变化。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特点是: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等方面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传播媒介等表现出日益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并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上反对传统入学,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进入了互联网变化。
命题规律:本专题主要讲述普通民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在高考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考查内容:(1)从考查的重点看,侧重考查与政治、经济联系密切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对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考查较少。
(2)从命题的角度看,主要考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以及近代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对社会生活变革的影响。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民族工业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点与热点
学案8
(2)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是国家垄断资本 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 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严重地排斥和压迫 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打击对象。 (3)民族资本属于中小资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由于它同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存在着难以隔绝的联系, 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 没有彻底反帝反 封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不可能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 路。
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 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 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汗颜 A.①③ C.①②③ 主义工业诞生 B.②④ D.①③④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 ④标志民族资本
答案 C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典题与题源
典题 7
学案8
(2012· 四川卷)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 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衣食住宿 书籍教育 娱乐享受 成都(%) 68 23 9 北京(%) 23 32 45 ( )
典题与题源
典题 5
学案8
(2012· 浙江卷)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 ( )
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 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目的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6-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
Ⅰ必修部分
专题六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考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图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 ②正确,从图片中不能说明主要宣传帽子的实用功能,④ 的表述与图片反映的信息刚好相反。因此正确的答案是B 项。
[答案] B
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 D.①②③④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Hale Waihona Puke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发展缓慢。
Ⅰ必修部分
专题六
三、近代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 方式。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 )
Ⅰ必修部分
专题六
(3)高等教育:建国初学习苏联。1958年开始“教育大 革命”,学生要边学习边劳动。“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 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已建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成人高等教育和民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二、对材料信息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6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政教是西洋立国之本,与商贾、制器等相辅相成,中国单纯学习西洋造船、制器就想富强恐很难实现”以上是材料的大意,体现了作者主张同时学习西方“政教”“技艺”强国的主张,比较备选项,可知只有B项与此立意相符。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事业、通讯工程、各种大众传媒获得较快发展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适用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7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第七讲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知识结构
线索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线索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封建的陈规陋习逐渐被抛弃,社会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 新习俗、新风尚、新观念层出不穷。
4.演变 (1)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政府大借外债,兴办了一些近代企业,进一 步壮大了官僚资本。 (2)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巧取豪夺,官僚资本 进一步膨胀。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将其改造成国营企 业,使人民政权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三、民族资本 1.背景: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本国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 发展。 2.发展: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 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3.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推动了 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官僚资本 1.背景:清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些当权人物掀起了以“自强”“求富” 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2.内容: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为了求富,洋务派开 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另外,还创办学校,建成海军。 3.评价: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失 败是必然的。
主题线索
主题:以工业化为核心的近代化既是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 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 变化。 线索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早 期现代化的尝试;随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0_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押题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押题专练1.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材料最确切的观点是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
2.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棉布出现了滞销B.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无从发展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上图棉布进口总体上稳中趋减,不能反映滞销,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体现在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材料中列强向中国输出棉布棉纱,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19世纪60—80年代”以及下图棉纱的进口增加可知,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在逆境中成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答案】A【解析】从示意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1912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1年3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 ③④C. ②③D.②④2.(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D.国庆三十周年3.(2012年2月山东省五校高三联考18题)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4.(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19题)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21题)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6.(2012年2月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16题)“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7.(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3题)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A.中山装B.旗袍C.长袍D.列宁装A.①②③ 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8.(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岀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服饰:(1)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中、西服式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也就被称为旗袍。
20世纪20年代之后,改良后的旗袍(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变得称身得体、短袍窄袖)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5)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得体、方便、平民化。
考点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明确规定。
2,婚姻自主: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俗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考点3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火车:①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从唐山到胥各庄)②1905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世纪20年代, 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
4.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日常生活主要代步工具。
5.电车与汽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 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开始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考点4 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当时属于福建省)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4:14
6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中国办报,著名报 刊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19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办报,多 是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办报,为夺取革 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 为宣传党的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AD 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 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08.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 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 台湾 B. 天津 C. 广东 D. 湖北
A
14:14
13
09. 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北__京__至__天__津_”航
线开通。
14:14
5
二、通讯工具
1.电报 (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__湾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_上__海__崇__明___首次装置无线电台。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上__海__设立电话公 司。
C.
D.
D
10
03.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
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D A. 跪拜 B. 请安 C. 拱手 D. 握手
04.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
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洋”字,如洋火、
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一、选择题1.(2013·江苏·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变迁——大众媒体。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
A、B、D三项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是错误的解读。
故正确答案选C。
2.(2013·梅州)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答案] D[解析]据题干商行的广告,可判断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选D项;A 项说法绝对化;B项题干未反映;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
3.(2013·山西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自行车的引进成为时髦男女追求时尚的一种反映”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它的范围还很小。
4.(2013·咸宁)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与中国衣、食、往、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