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

合集下载

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目的:探究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的不同。

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CT组和核磁共振组,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中的病灶检出数量、体积大小、梗死阳性检出率以及检查费用和时间等方面。

结果:采用CT检查出病灶个数共有75个,MRI检查出的病灶个数则有110个,通过MRI 检查出的病灶个数明显多于CT检查出的病灶个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RI组病灶体积大小却显著小于CT组病灶的体积大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MRI组确诊为梗死的患者有58例,阳性率为100%,而CT组被确诊的患者则有42例,阳性率为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MRI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而且对于体积较小的病灶更容易诊断出,临床价值较高,但是其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比CT组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

标签:CT;核磁共振;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部疾病,这种疾病的病灶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cm,病灶的主要集中于基底节、脑干等部位,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血压长期存在,大脑缺血缺氧,而使大脑中的动脉血管发生病变或者发生狭窄等,最终导致血管闭塞发生脑梗死[1],一旦发生脑部梗死,则会导致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受到严重损伤,甚至丧失,使的患者生活上不能自理,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上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以及治疗非常重视。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就探究了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上的不同,现报告如下。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
5 2 ・临床研究 ・
标准… 。通过对 比研究,本次4 2 例 中, 梗死后综合征 的发生率为1 0 . 3 %, 这一 标准符合 医学 资料的记 载内容 。从临床病 发情 况来看 ,梗 死后综 合 征常发生于急性 心肌梗死4 周 内,少数患者 1 周 内则有可能 发生。临 床统计发 现 ,梗死后综 合征主要症状为 发热 ,且绝大 多数是突发性 的 发热 ,同时胸骨后也伴 随着明显的疼痛感 ,这种疼痛增 大了患者呼 吸 的难度 】 。急性心 肌梗死合 并梗死后综合 征属于 复杂型病 况 ,医 院要 为患者提供 最佳 的诊 治方案 ,才能从根 本上解决病痛 造成的干扰 。因
[ 2 ] 刘桂 蕊 . 心 肌梗 死后 综合 征[ J ] . 1 临床荟 萃, 2 0 0 0 , 1 5 ( 1 ) : 4 5 — 4 6 .
M R I 与c T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
高 文杰 唐 云 华
(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 ,河南 平顶山 4 6 7 2 0 0 )
【 摘 要】 目的 对 MR T 和C T诊 断老年 多发性 脑梗 死 患者 的 临床 结 果进 行比 较 。方 法 对在 我 院接 受 治疗 的 1 2 6例 老年 多发性 脑梗 死 患者 , 均使 用 MR J和 C T进 行检 查。结 果 使 用 C T检 测 ,诊 断 出 8 8 例 的 多发 性脑梗 死 ,其检 出率 是 6 9 - 8%;而 使 用 MR I 检 测 ,有 1 2 6 例 为多 发性 脑梗 死 ,其检 出率 达 到 了 1 0 0%。对 两种 诊 断手段 进 行 相 比 ,可知 ,MR I 诊 断 多 发性脑 梗 死 的检 测效 果 比 C T好 。结 论 颅 脑 C T图
此,临床诊治前要做好病况诊断工作,以最后诊断结果为依据拟定治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1. 引言1.1 背景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理性变化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脑梗死病变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致残和死亡。

早期准确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对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起着关键作用。

传统的脑CT检查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的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

MRI与CT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具体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劣之处,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贡献。

通过对比两种影像技术在诊断准确性、时间效率、成本效益、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劣,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分析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影像检查技术辅助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医学界和公众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认识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而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指导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制定。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最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CT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小血管的闭塞性病变,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神经元死亡。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常见为轻微或中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轻微运动或感觉障碍等。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中CT和MRI是当前临床诊断的两个主要手段。

本文将针对CT和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CT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CT检查具有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这使得CT检查成为紧急诊断的首选。

其次,CT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构建出三维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及异常的灰质与白质区域。

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面,CT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灶,其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一般在1-2cm之间。

另外,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方面,CT可以显示出血管的闭塞情况,因此,可以帮助医生指导治疗和预防。

与CT相比,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MRI的分辨率比CT更高,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对于一些微小的腔隙性梗死进行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MRI的影像构建不依赖于X射线,避免了放射性的危害,可以在重复检查中安全使用。

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面,MRI与CT类似,也表现为局部缺血灶,但是MRI可以观察到缺血灶的微小变化,如局限性水肿、微小出血等。

此外,MRI还可以用来预测腔隙性脑梗死的转归,如研究发现对于一些患者,MRI在发病后12小时内检查可以预测出患者的病情转归程度,从而指导治疗。

综上所述,不同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不同的优势。

CT检查快速、简便,可以帮助紧急诊断和预防。

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与周围组织的千脆,对于微小的腔隙性梗死进行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临床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确保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CT与MRI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CT与MRI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6 3 ・
依 达 拉 奉 是 一 种 自 由基 清 除 剂 及 抗 氧 化 剂 , 化学名 为 3 一 甲基 一 1 苯基一 2吡 Ⅱ 左啉一 5 一 酮 。临床 研 究证 实 , 大 脑 缺 血 导 致 损 伤 的病 理 过 程 中 起 关 键 作 用 的是 自 由 基 。在 脑 缺 血 的 急 性期 , 自 由基 因花 生 四 烯 酸 在 脑 组 织 及 脑 微 血 管 中 的 代 谢 加 速 而增 加 , 增 多 的 自由基 会 造成 对 细 胞 膜 磷 脂 中不 饱 和 脂 肪 酸 的过 氧 化 , 从 而 导 致 细胞 膜 结 构 的 损 伤 , 引起 脑 组 织 细 胞 、 血 管 内皮 细胞 、 神 经细胞 的氧 化损 伤 , 出 现 脑 组 织 水 肿 和 神 经 元 死 亡 。 临床 前 瞻 性 研 究 表 明 , 动物实验 脑血肿周 边可 出 现 缺 血 半 暗带 。许 多学 者认 为 , 广 义 的 半 暗 带 是 通 过 治 疗 干 预仍有可能被挽救 , 即潜 在 的 可 逆 性 缺 血 脑 组 织 口 ] 。 此 区 域 是 保 持 有 部 分 能量 代 谢 的 低 血 流 灌 注 区 域 , 如 果 该 区域 有 神 经保护药物可 以到达 , 就能够起 到阻止脑梗死进一步恶化 。 依 达 拉 奉 具 有 较 强 的 羟 自 由基 清 除 作 用 和 抗 氧 化 作 用 , 可 以清 除 自由基 , 有 效抑 制脂 质过 氧化反 应 , 从 而 抑 制 脑 细 胞、 血 管 内皮 细 胞 、 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 阻 止 脑 水 肿 和 脑 梗 死 的 进 展 。也 可 以 防 止 因 花 生 四烯 酸 的 代 谢 中 间 体 引 起 的 氧化性损伤 , 发挥抗 缺血 作用 , 减 少 缺 血 灶 周 围 半 暗 带 的 面 积, 从 而 阻 止 迟 发 性 神 经 元 的死 亡 。 依 达 拉 奉 注 射 液 的 安 全 性 研 究 已得 到 肯 定 , 大量 的动 物实验 结果 显示 , 依 达 拉 奉 注 射 液 对 豚 鼠主 动 全 身反 应 试 验 未 见 明 显 过 敏 反 应 , 未 见 明 显 体外溶血作用 ; 对家兔耳缘静脉 未见明显刺 激作用l 4 ] 。几 年

CT和MR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对比研究

CT和MR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对比研究

fr t n f u e n e c o t o a c o c s sa d d t t n r e f i o e i a MRI 6 %1 a b iu u eir oC 4 %1 T e df rn ew ss t t al s n f (8 so vo s p r T( 4 . h i e e c a t i i l i i — w s ot f a sc y g i
院 21 0 0年 6月 ~ 0 1年 9月 7 21 2例 急性 脑 梗 死患 者 的 C T和 MR 图像 ,探 讨二 者 的诊 断效 果 和意 义 。 结 果 C I T显 示梗 死病 灶 6 5个 , 出患 者 3 检 2例 ; I MR 显示梗 死 病灶 1 1个 , 出患 者 4 5 检 9例 。 MRI 示 病灶 的敏 感度 是 C 显 T的 23 .2
S st ud l ia p l ain b t r M eh d T n O a o g i e ci c la pi t et . n c o e t o s C a d MRIi g s o 2 p t nswi c t ee rlifrto rm ma e f7 ai t t a ue c r ba n acin fo e h
脑梗 死 ( I是 一 种局 限性脑 组织 缺 血性 坏 死或 软 化 , C) 是 由 于脑 血 液供 应 障 碍 。 血 缺氧 引起 的 。 缺 又称 缺 血 性脑 卒 中 ( I ) 常见类 型 包 括脑 栓 塞 、 隙性 梗 死 、 CS 。 腔 动脉 血栓 性 脑梗 死… 。脑 卒 中的 7 %一 0 0 8 %都 属 于脑梗 死 。我 国现有 脑血 管 病 患 者 7 0多万 人 , 年 有 10万 ~ 0 0 每 5 2 0万新 发 脑 卒 中患 者 . 脑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寻求早期脑梗死病症的最佳诊断技术,现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度收治,所有患者均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症,且依次接受CT与核磁共振。

汇总分析每个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这两种技术手段在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差异性。

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准确率高达96.00%(48/50),仅2例出现误诊或漏诊。

相比之下,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有些不尽人意,仅有66.00%(33/50),误诊和漏诊人数共计17例。

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CT相比,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更加优异,可以及时发现该类患者的病症问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早期脑梗死引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和病情急的临床特点,若在早期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则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症程度的迅速恶化,甚至诱发各种的并发症问题,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反之,若能够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便可以清晰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本文详细探讨了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以此为改善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度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范围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52±1.28)岁。

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早期脑梗死的病症特点,且患者在精神状态和肝肾功能等方面无严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验研究的各项要求。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颅脑CT诊断,该种方法产生的图像内容能够呈现出患者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情况,极易发现颅内出血的病症现象,在鉴别头部外伤、脑部肿瘤及炎症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1]。

cT及MRI两种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对比

cT及MRI两种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对比
【 摘 要 l 目的 分析 并研 究 c T和 MR I 两种不 同的影像 学诊断 方 法在脑梗 死早 期 诊断 当中的 比较 。方 法 选择我 院神 经 内科在 2 O l 5 年 6月至
2 0 1 6年 1月收治 的 6 8例脑梗 死患 者作 为 本研 究的研 究对 象 ,本研 究所 有 患者 均在 发病 6 h以后 对 患者 进行 C T 的诊 断和 MR I 的诊 断 ,比
1 6 8 ・l i f t i 床 针 艽

Au g u s t Z U1 , , V O I . 伯, NO . 2 Z
c T 及M R I 两种不 同影像学方法在脑梗死早期诊 断中的作用对 比
杜 续 红
( 辽 宁省 凌海 市大凌河医院放射科 ,辽宁 凌海 1 2 1 2 0 0 )
部 位 , 能够有 效地 为 , 临床 的及早 诊 治提 供 有 效的依 据 ,值得 在 临床 上推广 使R j诊 断 ;脑梗 死
中图分 类号 :R 7 4 3 . 3 3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7 )2 2 - 0 1 6 8 — 0 2
即进行MR J 检 测。本研究所有患者 的发病时间均在6 h 2 . 内 ,本研究排
临床上脑 梗死是 一种常见 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 ,而 且容 易导致患者 致残 ,患者 在临床上具 有较高 的病死 率 ,这对患 者的
健 康产生威胁 【 1 j 。近些 年来临床 的医疗 技术的不 断的发展 ,各种 先进
1 . 2方 法 :MR I 的检测方 法 ,将 MR I 的八通 道线 圈对 准患 者头部 进行 横轴扫描 ,选择层距为 1 . 5 mm, 层 厚为5 m m,F O V 设 置为2 3 0 m m,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CT和 MRI是放射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但大部分人对两者的了解并不多。

这一次,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些测试有什么不同的功能。

一、功能CT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位的断面图像,就像把一个面包切成片来看。

它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显现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示病变。

CT在骨损伤、胸部病变、心脏及大血管病变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其显影原理是探测水分子的变化。

身体里的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别较大,但是每个水分子的磁场磁力线方向都是随意的。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

反复多次施加磁场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机会得到充分的数据并运算后成像。

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二、CT与 MRI的差异①工作原理不同CT是计算控制断层扫描,通过扫描人体截面上图像来得出结论的。

核磁共振是利用身体水分子氢原子在强大的磁场下产生电磁信号反应,再通过计算机转化为图像的一种检查,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同。

②针对器官不同由于身体器官组织的密度和含水分子量不同,所以CT和核磁共振对这些组织检查也有着不同的优势。

如CT相对于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等器官诊断有优势。

而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会比CT高,因此检查脑部组织或者血管方面做核磁共振更有优势。

③检查时间不同CT扫描时间短,一般几分钟就能成像,若是疾病急性发作,做CT可以及时判断。

核磁共振虽然更加准确清晰,但检查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因此不适合急性疾病发作。

④辐射性不同CT是通过射线扫描,会有辐射,不能短时间内反复进行,核磁共振是通过磁场扫描。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脑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摘要:目的:对比分析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

方法:选择于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断的130例选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mri及ct进行诊断。

结果:ct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92例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为70.8%;mri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全部检出为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为100%。

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mri对于多发性脑梗死检测效果更为优越。

结论:在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mri与ct相比,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但是相对来说mri费用高,在应用时可以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促进尽快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实施。

关键词:mrict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诊断【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09-01多发性脑梗死多在临床较为常见,且一般多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此症患者脑内存有缺血性软化梗死灶,主要致病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在进行治疗时,确定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部位及其大小、程度等对于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来说临床常使用颅脑ct及mri来进行脑梗死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以为脑梗死治疗提供依据。

[1]为了对比分析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我院选择于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断的130例选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mri及ct进行诊断,研究显示,mri具有更为优越的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断的130例选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8例,女性52例;年龄在55-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2.8)岁。

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有脑梗死病史,主要的临床症状有:14例患者有语言障碍,17例患者存在假性球麻痹,23例患者有意识障碍,36例患者偏瘫、26例患者有tia,14例患者存在智能障碍。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MRI在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组织成像能力,而CT则具有较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广泛的可用性。

在对比分析中,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精细的结构展示,但成本较高且对金属植入物等有一定限制;而CT则适合对急性情况进行快速评估。

综合分析后,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在优化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影像检查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影像检查、诊断、比较、优势、局限性、准确性、因素、结论、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脑梗死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来说,由于患者年龄大、病变复杂,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和CT,这两种方法在脑梗死的诊断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学诊断的发展,对比研究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MRI和CT在脑梗死诊断中的表现特点、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探讨影响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有助于全面评估影像检查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为进一步完善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临床诊断中mri与颅脑ct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临床诊断中mri与颅脑ct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 啶 复 合 罗 哌 卡 的 临 床 效 果 要 比芬太尼复合罗哌卡的临 床 效 果 好,能 够 更 大 程 度 的 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数量。 可以在当下临床中适当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葛军超.右美托 咪 啶 与 芬 太 尼 分 别 复 合 罗 哌 卡 因 硬 膜 外 麻醉 临 床 应 用 比 较 [J].基 层 医 学 论 坛,2016,20(23): 3219-3220.
· 244 ·
关键词:多发性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颅脑 CT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第40卷 ZⅡ
多发性脑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脑梗死 疾病,该疾病是因突发性脑 组 织 供 血 动 脉 血 流 减 少 或 者是停止,使 得 脑 组 织 缺 血 或 是 缺 氧,进 而 引 发 脑 组 织坏死与软化。多发性脑梗死疾病一般多发与老年 人群中,对于此类患者相关 医 护 人 员 需 要 对 患 者 实 施 准确快速的的临床诊断,以 便 可 以 在 最 短 的 时 间 为 患 者提供有效治疗 。 [1] 基于此,本文主要 抽 取 2018 年 2 月至2019年2 月 期 间 于 本 院 内 接 受 治 疗 的 82 例 多 发性脑梗死老年患 者 进 行 分 析 研 究,对 比 颅 脑 CT 与 MRI的 诊 断 结 果 与 临 床 价 值 ,现 将 具 体 情 况 做 如 下 报 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本 次 研 究 抽 取 2018 年 2 月 至 2019 年2月期间于本院内接受 治 疗 的 82 例 多 发 性 脑 梗 死 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采 用 随 机 综 合 序 惯 法 将 患 者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组,41 例 对 照 组 患 者 实 施 颅 脑 CT 检 查 ,41 例 观 察 组 患 者 实 施 核 磁 共 振 成 像 技 术 (MRI) 检查,对 照 组:男 21 例,女 为 20 例,年 龄 63~86 岁, 平 均 年 龄 为 (76.15±2.09)岁 ,观 察 组 :男 19 例 ,女 22 例,年龄 66~81 岁,平 均 年 龄 为 (76.38±1.46)岁。 经调查证实,两组患者的 年 龄、性 别、病 情 严 重 程 度 以 及病程长短等基线资料均 无 显 著 差 异,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0.05),有 可 比 性 。 1.2 方法 1.2.1 对 照 组 患 者 实 施 颅 脑 CT 检 查,具 体 操 作 如 下:相关医护人员可以采用美国 GE 公司生产的64排 螺旋 CT 对患者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头部 横断面与冠状面展开扫面,操 作 人 员 需 要 将 矩 阵 调 整 为512×512,层厚调整为 10 mm,延 迟 时 间 可 以 调 整 为47~55s左右,在目 标 区 域 内 完 成 5 mm 与 2 mm 的薄层扫描,同时将准直控制在0.75 mm 左右 。 [2] 1.2.2 观察组患者实施 核 磁 共 振 成 像 技 术(MRI)检 查,具体操作 如 下:医 护 人 员 需 要 使 用 深 圳 市 贝 斯 达 医疗有限公司 生 产 的 0.35T 核 磁 共 振 扫 描 仪 为 患 者 进行检查,患 者 取 仰 卧 位,操 作 人 员 需 要 使 得 患 者 头 部先进入扫描仪中接受检 查,同 时 需 要 保 持 患 者 身 体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64排CT和1.5T磁共振成像(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在我院影像科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CT和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检查后的不同梗死位置检出率、检查时间、检出病灶数量、24h之内脑梗死检出率情况。

结果和64排CT相比,1.5T磁共振成像在24h的检出率以及在基底节、丘脑部、额叶的梗死位置检出率更高,且检出病灶数量更高64排CT技术,检出时间更短64排CT,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早期诊断脑梗死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在诊断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符合率较高于64排CT,必要可联合应用提升诊断准确度。

关键词 64排CT;1.5T磁共振成像;脑梗死;影像学特征脑梗死是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形成缺氧性坏死、脑组织缺陷而致使的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以50岁以上的群众较为多发[1]。

因脑梗死以老年人群为主,随着机能的降低,多伴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脑梗死发病急促,可在短时间内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早期的诊断对预后病情转归、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当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包括磁共振成像、CT、颈动脉彩超等明确病灶进展,亦有医学研究报道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确切性[2]。

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检出效果,本研究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实施1.5T磁共振成像和64排CT技术,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对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症状、病理检测确诊为脑梗死。

②临床资料完整,且患者具有此次研究知情权,自愿签订知情协议书。

③无中途退出者。

④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CT和MRI对脑梗塞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

CT和MRI对脑梗塞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

CT和MRI对脑梗塞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扫描对脑梗塞的影像诊断作用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优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检出率上也要优于常规CT,因此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对脑梗塞患者疾病的进一步临床诊断更有价值。

但在许多实际情况临床医疗应用中,为了尽量使病理诊断及结果处理更加科学明确,早期检查和确诊往往是可以采用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可有效的避免临床漏诊误诊事故的频繁发生。

关键词:CT MRI 脑梗塞诊断作用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脑部缺血性损伤。

该类型疾病发展较为迅速、起病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早地科学正确的予以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非常的关键。

脑梗塞无法自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具体的病因等。

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头颅CT、头颅MRI、CT血管造影、MRI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这些辅助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来初步确定脑部存在过下列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缺血性损伤、损伤的区域、损伤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出血等并发症,以尽量达到最便于临床医生尽快为患者拟定出最佳的治疗与手术方案,改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的有效率非常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济南北城医院从2020年10月开始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到的82例脑梗塞患者病例作为本次项目的临床研究实验对象,患者可先后多次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诊断,实验组主要采用核磁共振MRI诊断,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均在59-70岁之间,且所有患者都须符合有中国脑血管协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把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方法,实验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利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和检出率。

CT与MRI诊断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与MRI诊断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 检查:采用 PHILIPS 64 排多层螺旋 CT 扫描仪与 西门子 16 排 C T 扫描仪进行诊断,设置电流为 150 m A, 层距为 5 m m,电压为 130 k V,层厚为 5 m m,对患者头颅 进行轴位断层扫描。
1.3 观察指标 (1)记录 100 例患者的疾病分类;(2)对比 C T 及 M R I 对 100 例患者各类脑梗死的检出率;(3)分析 C T 及 MRI 对不同疾病发病时间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23.0 软件,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 频数或(x- ± s)表示,χ2 检验或t 检验对比分析,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陈帆,周少英 .MRI 检查 DTI 序列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研究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20,18(12),15-17.
[7] 林世明,孙亚男 . 临床应用 CT 和 MRI 诊断脑梗死的分析及研究 [J].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8):134-136.
[8] 李平 . 脑梗死患者 CT 与 MRI 诊断价值及对准确率的影响 [J]. 中外 医学研究,2019,17(9):66-67.
[9] 翟业效 .CT 与 MRI 检查技术运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 [J]. 影 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245-246.
[10] 潘从民,张向胜,宋永念 .CT、MRI 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 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分析 [J]. 内科,2019,14(3):310-313.
占比 40.00%;(2)与 C T 诊断相比,M R I 诊断对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 0.05);C T 与 M R I 对出血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MRI 与 CT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杜 飞 郭艳霞 ( 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鹤壁 458030)
〔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 MRI 与 CT 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 2008 年 6 月至 2009 年 6 月收治的 126 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 MRI 和 CT 检查,将患者按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是否发展为血 管性痴呆等情况进行分组统计,比较不同情况下 MRI 和 CT 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分析 MRI 和 CT 用于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结果 按照梗死发生时间分组,颅脑 CT 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 MRI( P < 0. 05) ; 按照梗死灶大小分组,颅脑 CT 对于小病灶的检出 率明显低于 MRI; 按照梗死部位分组,颅脑 CT 对于脑干及小脑部位的梗死检出率明显低于 MRI; 按照是否为血管性痴呆分组,颅脑 CT 对于非血管性 痴呆组患者的梗死检出率明显低于 MRI( P < 0. 05) ,而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梗死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对于多发性脑梗死 病人而言,颅脑 CT 和 MRI 都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但 MRI 对于早期、小病灶、后颅凹梗死灶、多发脑梗死痴呆的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表 3 是否合并血管痴呆对 CT 及 MRI 检出梗死灶的影响〔n( %) 〕
组别 血管性痴呆组 非血管性痴呆组
n
CT 扫描
2结果
2. 1 不同脑梗死发作时间患者 CT 和 MRI 的检出情况 将患 者按照脑梗死发作时间至影像学检查时间进行分组,分为 24 h 以内组和 72 h 以内组及大于 72 h 组,其中 24 h 组 MRI 检出梗 死阳性率明显高于 CT,72 h 以内及 72 h 以上组,CT 和 MRI 检 出梗死率无明显差异。见表 1。 2. 2 不同体积的梗死灶 CT 和 MRI 检出情况 将所有检出的 梗死灶按照在 2 mm 以内及 > 2 mm 进行分组,2 mm 以内的梗 死灶,MRI 检 出 阳 性 例 数 明 显 高 于 CT 检 出 阳 性 例 数 ( P < 0. 05) ,> 2 mm 的梗死灶,CT 和 MRI 检出例数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见表 2。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比较 观察组的丘脑、额叶、基底节区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 组,且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图 1-8。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χ2 P
表 2 两组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 [n(%)]
例数
丘脑
脑室旁
小脑
顶叶
额叶
基底节区
颞叶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表 1 两组病灶大小、检查时间比较(x-±s)
例数 病灶大小(mm2) 检查所用时间(min) 病灶数量(个)
36
8.58±1.72
10.55±1.41
2.45±0.87
36 11.29±2.49
18.69±2.56
1.89±0.42
5.3729
16.711
3.478
0.00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 CT 诊断。具体的扫描过程中,48 ~ 56s 是延迟时间,512×512 是矩阵,控制平均延迟时间 为 53s,分别对拟行检查的区域实施 2mm、5mm 薄层扫描, 层厚为 10mm,床进为 2.8mm/r,准直为 0.75mm。 1.2.2 观察组 应用 MRI 诊断。分别从快速扫描 TRNS、 SAGI、CORO 位等实施成像扫描,完成时,已经获得清晰的 检查资料。之后整理完成影像学资料,经 2 名资深医师分 析病灶的大小、检查所用时间、病灶数量和梗死部位,单 独观察和评价,当出现意见不合的现象,需经同一商定结 果后,明确和统一好结果。 1.2.3 诊断标准 CT 诊断标准:脑白质和脑皮质中, 呈扇形或者不规则形,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病灶,基底节 区和半卵中心见边界欠清低密度影;MRI 诊断标准: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检查时间、病灶大小、脑梗死检出情况。

MRI与CT应用于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MRI与CT应用于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MRI与CT应用于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目的:探讨MRI与CT在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案例回顾法,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CT进行诊断检查,并且按照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时间、发生的具体部位、病灶大小情况等,进行分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的患者以及不同情况之下进行MRI与CT的临床诊断结果,同时针对MRI于CT应用与脑梗死临床诊断的特征进行探析。

结果:按照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具体时间进行分组,CT对于早期患有脑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显著的低于MRI的诊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按照发生脑梗死的病灶大小进行分组研究,CT对于病灶比较小的患者检出率显著的低于MRI,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按照发生脑梗死的具体部位进行分组,CT检查对于患者小脑部位以及脑干部位的检出率则是显著的低于MRI,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MRI与CT均是极为重要的辅助式手段,但是对于早期、小病灶等患者而言,MRI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CT。

标签:脑梗死;病灶大小;病灶部位;诊断结果;CT;MRI引言脑梗死指的是在患者的脑内出现了多个缺血性的梗死软化病灶,此病比较容易在50岁至60岁年龄段之内的男性当中发生,而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当中,准确的判定出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具体部位、病灶的大小、发病的程度等等,对于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临床诊断当中,MRI以及CT,均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为了进一步的探讨MRI与CT在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现将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CT进行诊断检查,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100例。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

CT与MRI对脑梗死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

CT与MRI对脑梗死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

CT与 MRI对脑梗死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究CT检查与MRI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2月实习医院收治100例脑梗死的患者,患者均接受CT与MRI影像检查,对CT、MRI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

结果:CT检查诊断的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为21、15、33例,达到69%的检出率。

而MR诊断的例数分别为43、11、46例,达到了100%的检出率。

结论:MRI检查在脑梗死诊断符合率方面影像学研究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CT MRI脑梗死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近年来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并且居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首位,同时该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在不断的上升[1]。

为了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漏、误诊的情况,回顾性分析CT检查和MRI检查关于脑梗死的相关资料。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期间确诊收治100例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了CT检查和MRI检查。

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52~76)岁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本研究数据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分类诊断要点》[2]脑梗死相关影像诊断的标准要求;并且在临床医生建议下进行医学影像辅助检查;临床资料完整者;检查对象未患有检查禁忌症。

排除具有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妊娠及其他等不适合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的人群禁忌症。

1.3检查方法1.3.1CT检查CT(宝石能谱-GE Discovery HD 750),进行常规的CT扫描检查,去除造成伪影的高密度物质;明确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听眉线作为基线,对病人的头部从颅脑的底部到颅脑的顶部进行螺旋扫描。

1.3.2MRI检查MRI(GE SIGNA Pioneer 3.0T TX),常规的MRI检查,选择仰卧位,首先进入的是头部,头部应加软垫固定,使患者尽可能舒适。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CT和MRI诊断方法,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结论:MRI诊断方法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所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好于CT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灶出现遗漏情况,能够尽快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发病于脑干深部及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壁部位处出现病变的一种疾病,从而导致管腔出现闭塞从而引发小梗死灶的一种疾病,属于一种脑梗死疾病,在脑梗死疾病中占比为20%-30%,经过对该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1]。

因此,本文选取40例在医院中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所取得的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年龄:40-73(60.52±4.25)岁。

纳入标准:①选取的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者;②病灶部位处的最大径线为<15mm;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活动。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障碍者;③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及癫痫疾病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CT诊断方法,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期间,主要是使用双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层距设置为10mm,将层厚设置为10mm,M以OM线为基线对患者实施连续扫描,扫描的层数为10-12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璧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CT与MR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
专业: 医学影像技术
班级: 14级影像8班
学生姓名: 栗喜鹏
学号: **********
2017年3月
CT与MR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
栗喜鹏(鹤璧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摘要]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脑梗死检查中的不同。

方法对121例脑梗死病人分别进行CT和MRI的检查,最后数据汇总进行对比。

结论CT与MRI 检查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都属于影像断层成像,但对于不同的疾病这两种检查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势,MRI在检查脑梗死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

[关键词] CT; MRI;脑梗死;优势;
脑梗死又叫脑梗塞,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了老年人群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

脑梗死的诊断目前主要是靠CT和MRI检查,本文就这两种影像学方法来筛选出在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更高效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漯河市柳江老年病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1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55~89,平均66.09岁。

梗死原因:高血压58例,动脉硬化52例,糖尿病11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入院后为进一步确诊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

CT检查:CT选用GE 16排,基线为OML,患者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MRI检查:MRI为国产BASDA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选用横轴位T1加权像(T1WI),横轴位T2加权像(T2WI),横轴位FLAIR序列(自由水抑制序列)以及矢状位T2加权像(T2WI)。

1.3 数据分析由本院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以双盲法对CT及MRI扫描图像加以分析。

并由锐嘀达远程影像工作站请多名外院医生协诊。

最终数据由EXCEL表格汇总分析。

1.4 观察指标比较这两种影像学方法在不同部位梗死的阳性率。

2结果
2.1 脑梗死发病位置将所有病人按照梗死的部位来分:其中额叶梗死13例占比约为(11%)、颞叶梗死16例,占比约为(13%)、顶叶11例,占比约为(9%)、基底节区57例,占比约为(47%)、脑室旁18例占比约为(14%)丘脑及小脑6例,占比约为(5%)见表1【2】。

脑梗死发病位置的统计表1
2.1不同影像手段对不同位置梗死的阳性率对比CT检查阳性率约(60%)明显低于MRI阳性率约(95%)见表2。

CT与MRI阳性率对比表2
总计
影像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脑室旁丘脑、脑
干CT 7 9 5 42 13 2 73 MRI 12 15 10 56 17 5 115* 注:6名未明确诊断的病人随后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

2.3 检查图像见图1-6。

图1 图2
左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后角点片状高信号(自由水抑制) 左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后角等信号(T2)
图3 图4
左侧半卵圆中心片状低密度影. 未见明显异常.
3.总结讨论一直以来,脑梗死都是威胁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让人闻风丧胆。

大量研究表明,及时的准确地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很大依据,并可改善病人预后。

【3】在脑血管意外临床症状患者评估中,大脑的CT扫描总是必需的。

瑞典皇家医学院放射科医师学院的指导原则现在表明,扫描应该在发病初24小时内进行,从而排除脑出血。

扫描时应主要检查大脑正常的灰色/白质分化,含有髓磷脂的白质的脂肪含量似乎比上层灰质低密度较暗。

检查脑脊液空间是否对称,应确保中线保持中枢。

异常钙化区域(白色)可见于脉络丛内,有时在基底神经节内。

在由于血栓或栓塞引起的梗塞的情况下,梗死区域被认为是血管区域内的低密度。

然而,急性大脑中动脉(MCA)梗死的立即CT脑扫描可
能最初出现正常,低密度区域可能不明显。

急性MCA梗死的一些早期迹象是在胰岛的侧向边缘处的灰色/白色界面的定义的丧失,导致岛状丝带的损失,扁平细胞核的衰减,半球形沟和高密度MCA标志(HMCAS)。

HMCAS是由于该血管内的血栓,并且表明广泛的MCA梗塞的可能发展。

在梗死急性期可能有继发性水肿引起肿块效应。

类似地,正常的灰色/白质差异图案可能不明显,因为脑缺氧导致组织水肿。

【4】MRI辅助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常用方案,是以脑组织缺血发生水肿为诊断基础。

MRI检查影像学常表现为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局部脑沟明显变浅或消失,灰白质分界出现占位性变化;随着病情的严重性发展,TIWI 趋向于更低信号【5】。

有文献指出,部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T1WI成像上有斑点状加强信号【6】。

MRI具有无创、图像质量高特点,可清晰显示颅内组织结构,对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也较高,可提高早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7】。

本次121名患者中,MRI对脑梗死的阳性率为95.04%,明显高于CT60.03%。

有国内研究表明,MRI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高于CT,侧面证实了本研究结果。

但MRI 的费用较高,会增加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MRI、CT均可用于脑梗死诊断中,但与CT相比,MRI对早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较高,便于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早期干预治疗,改善疾病预后。

【8-9】
参考文献:
1.杜飞,郭艳霞.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老年
学杂志,2012,32(3):487-489.
2.上官建伟.CT与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7)中国CT和MRI杂志2015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3.郭继文,彭国球,张铁,等.早期脑梗死30例CT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
志,2012,12(9):2177-2178.
4.Schuierer G, Huk W: The unilateral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 early
CT sign of embolism or thrombosis.Neuroradiology.1988,30:120-122。

10.1007 / BF00395612。

5.曹洋,王春.老年静止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与影像分类及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
志,2013,33(9):2147-2148
6.方东光.老年与中年脑梗死者CT和MRI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
志,2012,32(6):1279-1280.
7.陈利华,耿承军,潘功茂,等.CT和MRI诊断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J].临床放
射杂志,2014,33(8):1282-1285.
8.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等.低场强MRI的表观弥散系数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应用
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6):445-447.
9.陆练军,白青科,赵振国,等.MRI界定的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发病时间窗的研究
[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398-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