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与中国文学

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佛教文学;研究成就;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0-02

一、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成就

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把那儿的思想和故事给中国人带来不少。这些都颇受喜爱新鲜事物的中国人的欢迎。其中,有中国人过去完全没有想到过的。还有些是想到过但是想褥很不全面、很不完整,甚至是想得很幼稚的. 更有些是和中国人原来的想法相反,后来却被中国人认为可以而接受了的.经过“拿来主义”式的消化采用,不断改造,大都发展得面目全非,有的已经很难寻根了。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学,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文学,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例如本生、本缘、本事、譬喻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佛教文学是指具有佛教色彩的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佛教文学定义的外延比较宽泛,也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谈到佛教文学价值的人。梁启超对佛教文学

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一切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佛教文学。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佛学论集》的“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中,他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自《搜神记》以下同类之小说,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书因缘很深。至于《水浒传》、《红楼梦》,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经》、《涅盘经》的影响也极深。宋元明以来,杂剧、传奇等长篇歌曲,也间接受到佛经等书的影响。”梁启超认为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存在相当微妙的关系,简而要之有五方面的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比如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受到佛教经典,皆以极壮阔之交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四、歌舞剧的传入;五、字母的仿造。

继梁启超之后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代表人物是胡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介绍佛教的翻译文学。胡适认为佛经“给中国文学史开了无穷新意境,开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胡适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主要有三大影响: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

《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而且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关系。

梁启超、胡适以后,中国学者进一步对佛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释,如钱钟书、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汤一介、金克木、向达、柳存仁、饶宗颐、周绍良等,都对佛经与文学的关系作过研究。近三十年来关于佛经与中国文学的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印文学关系研究》,裴普贤著,台北商务书局1968 年版。随后有《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化》二书出版,张曼涛主编,1978 台北大乘出版社出版。七年后大陆学者孙昌武的《唐代文学与佛教》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陆学者张锡坤的《佛教与东方艺术》,1988 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同年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国文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描述,主要包括汉译佛典及其文学价值、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四个方面。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与文学,有共同的关注领域:“宗教之与文学,俱属精神现象,表花异簇,托体同根,皆悉委源现实人生,接趾阎浮世界。”佛教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根本诉求是安顿灵魂。由于它对人生、世界有精微而熨帖的思考和阐释,所以在中土广受欢迎。在文人学

士当中,它的影响力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才士半成居士,文心屡杂禅心”。魏晋以后的中国文学,与佛教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就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论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俗文学的影响更大。魏晋以后,佛教与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因此魏晋以后各种体裁的俗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佛教自身的俗文学创作,即所谓“变文”;二是受佛教影响的其他俗文学作品。变文用讲唱交替的形式演述故事,在体裁方面为中国的俗文学提供了借鉴,唐、宋以后不少俗文学作品是用这种体裁写的。唐传奇小说也是受变文的影响,如张鷟《游仙窟》就是用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写的。宋人的“话本”,如《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明朝的“拟话本”,如“三言”“二拍”,这类短篇小说一般是用诗或词开头,用诗煞尾。其中需要重点评说的内容,往往引用诗词或骈文来印证,这种文学样式就是明显脱胎于变文。中国小说作品的大部分内容与佛教有些关联。张中行先生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就谈到“作品的故事内容不管是用什么体裁表现的,往往会提到僧徒、寺院、修持、神通、菩萨、罗汉、乃至阎罗、地狱、鬼魂、报应等等,这样的题材显然是受到佛教影响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俗文学作品中即使不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但其中却混合着不少佛教成分。如《宣验记》、《冥祥记》、《西游记》、《封神演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内容都直接或间

接的与佛教有关。在古典小说中直接来源佛教题材的代表作品是《西游记》,间接来自佛教的代表有六朝志怪小说《阳羡鹅笼》的故事。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和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尽管中国自身的作品本来也不乏想象力,但是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思想中只有今生的概念,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开始思考前世与来生,这就令想象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也由此更加丰富起来。《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续齐谐记》都是受佛经影响下的文学产物,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总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题材,中国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多样化。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之朝夕相处,接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水乳交融了。

总之,中国文学作品从佛教中引进了不同思想及其思维方式,这对作品叙事之丰富多彩,构思之灵活方便等等,都有促进作用,在加强作品教化功能方面,作用尤为明显,同时,也为作者宣扬其自己的思想观点,提供了特殊的方便。

参考文献:

[1]丁敏.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价——以台湾为中心.台湾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