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现代汉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和构词浅谈
国关文传系1102班马维康20116222
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词汇在思维和心理方面与文化关系密切,同一词在不同语言中含义不同,在统一语言中其内涵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现代汉语颜色词“白”作为基本词汇,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从其颜色本义衍生出多种文化内涵,值得对此分析探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白文化内涵构词
前言:
“白”最初的本义专指颜色,指像霜或雪的一种颜色,与颜色“黑”相对。在《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经过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白”所指代的颜色具有了多种文化内涵,呈现出矛盾、复杂的特点。在现代汉语中,“白”的含义主要有一下五种:纯洁和清白、光明与正义、死亡和凶兆、虚无和空白、奸邪与反动。近现代以来又有中性化的趋势。另外,“白”作为基本词汇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凡白之属皆从白。”研究含有语素“白”的词汇意义,对分析颜色词“白”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正文:
“白”在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含义是多样、矛盾、复杂的,同时具有褒义、贬义两种感情色彩,由此也衍生出其他鲜明差异的各类词汇。
(一)褒义色彩的文化内涵:纯洁、清白、美貌
“白”最初是用来描述雪、霜、乳的颜色词,用“从入合二”的字形和“旁陌切”的字音表示霜雪在人眼中的视觉感受。雪和霜是洁白无瑕、一丝不染的,没有弄脏、受到污染,由此引申出“白”的第一个文化内涵,即纯洁、清白。老子《道德经》有云:“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由此可以看出在早期汉语中,“白”与“辱”是反义词,洁白与污黑、污垢词义相对。“白”参与构成了白璧无瑕、洁白如玉、清白无辜、阳春白雪等成语,形容像雪、
玉一样的颜色,代表清白、无辜、高尚、圣洁的道德品质。西湖岳飞鄂王祠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的即此义。除赞美品德高尚外,“白”还用来形容皮肤白净、相貌姣好,与“皙”含义相近,在现代汉语中的白皙、白里透红表达的就是这一含义。
(二)褒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光明、正义、善良
“白”在反映的颜色方上与“黑”相对,形容一天中“昼”时段的环境颜色,如现代汉语词白天、白昼、白光、鱼肚白等,“白”象征着阳光、光明,由此引申出正义、善良的文化内涵。屈原《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用颜色词黑白来形容当时楚国政治势力的忠奸。毛泽东在《浣溪沙》中形容新中国建立时也用“雄鸡一唱天下白”。“白”所表示的“正大光明”的含义,在成语黑白分明、颠倒黑白、黑白混淆亦有所体现。在现代汉语中,结合反腐倡廉的时代氛围,“白”拥有了光明磊落、不遮不掩的新词义,如白色收入与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相对,指通过公开、透明、合法途径获得的劳动报酬。白道与黑道、白市与黑市相对,一黑一白代表着一正一邪,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
(三)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死亡、凶兆、悲凉
与其褒义色彩相比,在现代汉语中,“白”更多带有的是贬义色彩,其参与构成的词汇数量也更多。其中最基本的涵义中就是死亡、凶兆,这深受中国阴阳五行传统物质观的影响。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白色在五行中与“金”相对应,金对应的方向为西方,对应的季节是秋季,对应的五音是商。欧阳修《秋声赋》中解释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西方为太阳下落之处,象征着一天中生命与活力的终结;秋季是自然界一年中生命由盛转衰的时期,使人易产生悲凉凄苦之感。秋是金相对应的季节,常与刑罚、征战相联系,“秋官司寇”,“沙场秋点兵”。
而白色给人的感性认识中亦有苍白、无血色、生命力枯竭、病态的成分,所以白色顺理成章地成为死亡、凶兆、悲凉的象征颜色。自古至今家有丧事都称“白事”,与表示喜庆的“红事”相对应;出丧时亲人身着白衣(古代称作“缟素”、“縗絰”),戴白帽、穿白鞋、扎白花和白色腰带、打白幡,搭设白色灵堂。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白色消费”(用于丧葬的花费)、“白色经济”、“白事通”
(对丧葬业务精通的人)等新名词。在古代将西方神兽白虎视作凶神,并将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子称作“白虎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白色的畏惧和厌恶。
(四)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空白、虚无、徒劳
白色带给人的另一视觉感受就是空白和虚无。在形容个人内心空洞时用“像一张白纸”,《红楼梦》中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预示贾府最终的彻底衰败。“白”表示没有任何附加物,如现代汉语中的白卷、白饭、白开水,成语中的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仍以中性为主,但由此引申出无功名、无阅历、没文化的贬义内涵。如形容平民为白衣、白身,讽刺缺乏文化涵养者为白丁,贫寒之家住白屋,称呼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为白面书生等。
由“空白”引申出的第二个贬义内涵,是形容做事付出努力后没有效果和成就,是徒劳、徒然的。如现代汉语中的白费力气、白干、白跑、白辛苦、白白等,都有费力不讨好、功倍事半的含义,这里的“白”做副词,但其贬义仍来自颜色义。相反,“白”做副词也形容做事没有付出相应代价,未曾支付报偿,如现代汉语中的白吃白喝、白住、白给、白送、白食等,但体现出的仍是贬义。
基于空白、虚无的含义更进一步,就产生了贬义色彩更为浓厚的意义。如白眼,与青眼相对,用眼珠中白色部分看人,表示对人的轻蔑和鄙视。再如白痴,用来形容愚笨、不懂事的人,带有明显的侮辱色彩。“白”还引申出失败、失利的含义,如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常举白旗投降。
(五)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奸邪、狡诈、反动
白色另一主要贬义,即奸邪和反动。前者来源于古代戏剧,后者源于近代政治斗争。
如在京剧中,戴白色脸谱的一般饰演奸诈、多疑、狡黠、阴险的角色,如曹操、赵高、严嵩、秦桧等反面角色,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奸臣”的符号化代表。除此之外,饰演老人、太监、僧侣的一般脸谱也以白色为主,表现其地位低下、老态龙钟的形象。现代汉语中的唱白脸、小白脸都是贬义词,体现了对戏剧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白色的反动含义,最早源自外国,经过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历史现已完全融入到汉语词汇中。白色与象征革命、进步的红色相对,成为保守、反动、残暴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