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博士论文
材料合成与制备论文(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制备技术是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技术,其基本涵义是:纳米尺寸范围(10-9~10-7m 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奇特的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化学性能等,目前正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一、气相法制备纳米微粒1. 溅射法此方法的原理为: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 阴极为蒸发用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40~250Pa ,两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 。
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 粒子形成,在电场作用下Ar 离子冲击阳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 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
离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极间的电压、电流、气体压力。
靶材的表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超微粒的获得量愈大。
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优点是:1 可以制备多种纳米金属, 包括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
常规的热蒸发法只能适用于低熔点金属; 2 能制备出多组元的化合物纳米微粒,如A lS2, Tl 48 , Cu 91, Mn 9, ZrO 2等; 通过加大被溅射阴极表面可加大纳米微粒的获得量。
采用磁控溅射与液氮冷凝方法可在表面沉积有方案膜的电镜载网上支撑制备纳米铜颗粒。
2. 混合等离子法此方法是采用RF (射频等离子与DC 直流等离子组合的混合方式来获得超微粒子。
该制备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生RF 等离子时没有采用电极, 不会有电极物质(熔化或蒸发混入等离子体而导致等离子体中含有杂质,故超微粒的纯度较高;2 等离子体所处的空间大,气体流速比DC 直流等离子体慢,致使反应物质在等离子空间停留时间长,物质可以充分加热和反应;3 可使用非惰性气体制备化合物超微粒子,使产品多样化。
混合等离子蒸发法制取超微粒子有3种方法:1 等离子蒸发法使大颗粒金属和气体流入等离子室,生成超微粒子;2 反应性等离子气体蒸发法使大颗粒金属和气体流入等离子室, 同时通入反应气体, 生成化合物超微粒子;3 等离子VCD 法使化合物随载气流入等离子室, 同时通入反应气体, 生成化合物超微粒子。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新型纳米材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应用的相关知识。
一、新型纳米材料的概念新型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较小的材料,其尺寸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
相比普通的材料,它们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光学、电学、磁学以及力学性能,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电子工业和能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可以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法来实现。
物理制备法包括微电子制备法、电化学法、气体凝聚法、机械法等。
其中微电子制备法最为常见,其原理是利用isotropic etching和anisotropic etching方法,在半导体衬底上制备出纳米结构。
电化学法则主要是利用电化学电池的作用原理,在电极表面进行电沉积,形成纳米材料。
气体凝聚法则是将气体在超高真空条件下进行冷凝,产生纳米结构。
机械法是通过机械能的作用,在材料表面上制备出稳定的纳米结构。
化学合成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过程,控制反应条件来制备新型纳米材料。
常见的化学合成法有凝胶逆溶胶法、水热合成法、电化学沉积法、微乳化法、水溶液法等。
凝胶逆溶胶法是将纳米晶稳定在悬浮液中,然后通过逆溶胶法制备出配合物形式下的纳米结构。
水热合成法则是将化学反应放置在高温高压的水相介质下,利用水相介质的溶解力制备出纳米结构。
电化学沉积法则是利用电化学作用,将材料沉积在电极上,形成纳米结构。
微乳化法是通过微表面界面化学方法,将胶体颗粒稳定在悬浮液中,从而形成纳米结构。
水溶液法则是将溶解状态下的材料通过水溶液的方式进行合成。
生物法则是通过生物材料来合成新型纳米材料。
生物法合成新型纳米材料的主要途径有:微生物、植物、蛋白质、DNA等。
三、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1、生物医药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生物医药。
利用新型纳米材料的较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减少药物剂量,从而减轻治疗副作用。
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科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
这些材料具有精细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电子、光学、能源、医学等。
本文将介绍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能研究进展。
一、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1. 前驱体法前驱体法是一种利用化学前驱体制备材料的方法,可用于合成大量不同种类的材料。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化学前驱体沉淀到所需的形状,并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以形成所需的终产品。
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控制材料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增强材料的性能。
2. 模板法模板法是利用模板制造具有特殊结构的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材料沉淀在模板的表面,然后将模板移除以获得所需的材料结构。
该方法可用于制备具有特殊形状或多孔结构的材料,如纳米管、纳米线等。
3. 气相法气相法是一种利用气态反应产生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材料前驱体或气态小分子在高温下分解,然后沉积在所需的基材上形成材料。
该方法可用于制备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片等材料。
二、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性能研究进展1. 电子性能研究电子性能是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材料的电子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利用前驱体法制备的二维层状硫化亚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光电转换性能。
又如,利用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硅纳米棒具有优异的电子储存性能。
2. 光学性能研究光学性能是另一个重要的性能。
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光学性能研究已取得很多进展。
例如,利用气相法制备的钨氧化物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较好的吸光性能。
又如,利用前驱体法制备的氧化铑多孔纳米片具有出色的催化性能和可见光响应性能。
3. 能源性能研究能源性能也是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例如,利用模板法制备的聚氨酯基碳纤维电极具有高的比电容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用于超级电容器。
又如,利用气相法制备的锰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纳米技术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而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是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研究将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机理和功能,还可以指导新型纳米材料合成和应用。
一、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目前制备纳米材料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溶液中溶解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结构的材料。
其中,一般是将金属盐、卤代物质、氧化物等原料分别倒入溶剂中,随后将其充分搅拌并进行加热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形状、尺寸和组成都相对均匀的纳米材料,适用于各种物质的制备。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的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可溶性的前驱物权解于溶液中,然后将溶液作为胶体凝结成材料。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多种类型的纳米材料,例如二氧化硅、复合氧化物、长链高分子物质等等。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以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成程度。
3. 气相合成法气相合成法也称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采用气相原料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沉积到基底或沉积到某些表面上,从而制备出具有纳米级别的材料。
此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样品结构好、保真度高,并且可以改变或控制其形貌和尺寸。
4.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利用特殊的生命体系或生物体,通过调控生物和无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制备出纳米结构的材料。
常见应用的生物体包括紫球菌、细菌、藻类和植物等。
此方法结构清晰、形貌美观,并且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有利于开展多项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
二、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1. 生命治疗应用纳米材料已成为生命治疗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其一大优点在于纳米粒子可与细胞发生靶向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并降低了副作用。
在治疗癌症方面,纳米药物可以将药物带到肿瘤细胞区域,减少药物对周围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纳米材料论文
纳米材料论文纳米材料在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的定义、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分析其优势和潜在的风险。
纳米材料是指至少有一维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
与宏观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比例效应,使得其在光、电、热、力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
纳米材料可以从底层合成成单一纳米颗粒,也可以通过将大尺寸材料加工或处理来获得纳米尺寸。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热法、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法等。
纳米材料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电子和光电领域,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更小、更快的电子器件,如纳米晶体管、纳米电池和光电探测器。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更强、更轻的复合材料,如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
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更精确的治疗和诊断工具,如纳米药物载体和纳米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势,如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强的力学性能和更高的化学反应活性。
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尺寸、形状和组成,可以实现更精确的物性控制和性能优化。
然而,纳米材料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由于其小尺寸和高比例效应,纳米材料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可能与宏观材料不同。
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
通过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特性,可以开发出更高效、更精确的材料。
然而,纳米材料的风险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其安全应用。
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深入的探索。
纳米材料的新合成策略博士生开发了一种可控制备的纳米结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新合成策略博士生开发了一种可控制备的纳米结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新合成策略在当今科学领域,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能源等领域。
然而,纳米材料的合成一直是一个挑战,由于纳米尺度的特殊性,通常需要精确控制结构和形貌。
近年来,一位博士生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结构制备方法,可以通过可控的方法合成所需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介绍这种新的合成策略,并讨论其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 纳米材料合成的挑战纳米材料的合成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尺寸和形貌的控制、晶相的控制以及产量的提高等。
传统的合成方法往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合成策略。
2. 新的合成策略的基本原理该博士生通过深入研究纳米材料的成长机理,发现了一种新的合成策略。
这种方法基于控制材料的生长速率和形貌演变,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添加特定的助剂来实现。
通过对反应过程中的动态观察和分析,博士生成功地掌握了关键的合成机理,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纳米结构控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博士生采用了先进的材料表征技术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分析。
结果显示,通过该合成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和晶相等关键性质。
此外,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该新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可控性,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产量。
4. 应用前景由于该新合成策略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预计将在纳米材料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该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特殊形貌和结构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片等。
其次,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合成复合材料和多功能纳米材料,以实现特定应用需求。
例如,制备具有较高电导性和较低阻抗的纳米材料,可以应用于电子器件和能源存储设备。
5. 结论通过新的纳米结构制备方法,这位博士生成功地解决了纳米材料合成面临的挑战,并在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未来的研究中,该合成策略将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领域对纳米材料的需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和展示。
本文将以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为主题,探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的范本。
一、引言纳米材料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研究和开发纳米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背景与意义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包括特殊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光学性能等。
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催化剂、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深入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应用性能,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1. 物理法:例如气相沉积、溅射法等。
2. 化学法:例如溶胶-凝胶法、溶液法等。
3. 机械法:例如球磨法、喷雾干燥法等。
四、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1. 电子器件应用:纳米材料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2. 催化剂应用:纳米材料在催化剂领域的应用研究,如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3. 生物医学应用: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生物成像和诊断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4. 环境保护应用:纳米材料在清洁能源、污染物检测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五、纳米材料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尽管已经有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但仍需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改进现有的方法。
2. 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化:进一步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寻找提升其性能的方法和策略。
3. 纳米材料的应用拓展: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发掘其更多的潜力。
六、结论本文以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为主题,探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的范本。
通过对背景和意义的介绍,以及对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的论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
生物合成纳米材料论文
生物合成纳米材料论文1以生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1.1以单细胞生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表面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其中的蛋白质等构成的。
不同的细胞有着独特精制的外形结构和功能化的表面,以单细胞为模板能够合成不同生物细胞形貌的纳米结构。
1.1.1以原核细胞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细菌和放线菌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相对易于操作。
最早着手研究的Jha等[2]用乳酸杆菌引导在室温下合成了尺寸为8~35nm的TiO2纳米粒子,并提出了与反应相关的机理。
随着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的逐渐发展,现在已成功合成了以不同菌为模板的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
Klaus等[3]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的细胞不同结合位点处制备并发现了三角形,六边形和类球形的Ag纳米粒子,其粒径达200nm。
Ahmad等[4]从一种昆虫体内提取了比基尼链霉菌(Streptomycesbikiniensis),并以此制备出3~70nm的球形Ag纳米颗粒。
Nomura等[5]以大肠杆菌为模板成功制备出平均孔径为2.5nm的杆状中空SiO2,其比表面积达68.4m2/g。
1.1.2以真核细胞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真核细胞相比较原核细胞种类更为广泛,培养更为方便,所以以此为模板的生物合成的研究更多。
最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小球藻能够富集各种重金属,例如铀、铜、镍等[6]。
Fayaz等[7]以真菌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为模板在27℃下合成了粒径为5~40nm的Ag纳米粒子,并且发现青霉素,卡那霉素和红霉素等的抗菌性在加入该Ag纳米粒子后明显提升。
Lin等[8]发现HAuCl4中金离子在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表面先发生了生物吸附然后实行生物还原,从而得到Au纳米粒子。
研究发现金离子被酵母菌表面的氨基、羟基和其它官能团首先还原成一价金离子,并进一步被还原成Au纳米颗粒。
《纳米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已成为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之一。
纳米TiO2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催化材料,因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无毒性、高催化活性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纯TiO2的光催化性能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率高、对太阳光的利用率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将TiO2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
本文旨在研究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光催化性能,为光催化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二、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一)制备方法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与化学共沉淀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TiO2复合材料。
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前驱体;然后,在TiO2前驱体中加入其他复合材料的前驱体,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实现复合。
(二)制备过程1. 准备原料:选用高纯度的钛醇盐、硝酸盐等作为钛源,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的前驱体。
2. 溶胶-凝胶过程:将钛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经过水解、缩聚等反应形成溶胶,再经过干燥、烧结等步骤形成TiO2前驱体。
3. 化学共沉淀过程:将其他复合材料的前驱体溶解在TiO2前驱体的溶液中,通过加入沉淀剂,使各组分共同沉淀,形成纳米TiO2复合材料。
4. 洗涤与干燥:将得到的复合材料进行洗涤,去除杂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干燥。
5. 热处理:对干燥后的复合材料进行热处理,以增强其结晶度和光催化性能。
三、光催化性能研究(一)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实验设备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化学反应仪等。
实验条件为室温、不同光源(如模拟太阳光、紫外光等)。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1. 制备不同配比的纳米TiO2复合材料,并进行表征分析,如XRD、SEM、TEM等。
2. 将制备的纳米TiO2复合材料应用于光催化反应中,如降解有机污染物、光解水制氢等。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博士论文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章绪论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宏观及微观两个方向得到了空前的延伸,然而,对于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介观领域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早在1915年,Ostwald就在其著作“被遗忘的尺寸世界”中提出10-9-10-7米的世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界,但由于受到研究工具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尺寸大于10-7米的体系,如乳状液、悬浮液、细胞等。
随着理论和实验方法的快速发展,这块介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处女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尺度处在1-100 nm范围的纳米体系更是引人注目。
1959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Feynman就曾预言,“如果对物体在微小规模上的排列加以某种控制的话,物体就能得到大量的异乎寻常的特性”,设想“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能把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大小的空间并能移动原子,那将给科学带来什么!”[1, 2]。
IBM公司首席科学家Armstrong也预言:“我相信纳米科技将在信息时代的下一阶段占据中心地位,并发挥革命性的作用,正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微米科技已经起到的作用那样”⑻。
在纳米层次上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者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和功能的纳米科学技术已成为21世纪最重大的科学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相信,纳米科技将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为了抢占这一制高点,各发达国家正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展开竞争,这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六大领域: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和控制;纳米结构的性能;表征和操纵;计算机模拟;纳米器件;系统组装和界面匹配。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也是纳米科技领域富有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分支。
新型纳米材料的不断开发和发展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纳米尺度物质的新颖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研制相关纳米器件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均把新型纳米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这些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如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径大小和结构等。
由于这些特性,这些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和传感等方面。
为了利用这些优良的特性,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很多种新型纳米多孔材料。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氧化物纳米管材料(NTs)。
这些材料均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法来制备,而且其制备方法也具有很多的变化。
以MOFs为例。
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构成的纳米多孔晶体材料。
其中,有机配体一般是有机酸、有机碱或其衍生物。
这两类基元按一定的配比和条件在水或有机溶剂中自组装而成,形成高度有序的空心构型。
MOFs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节孔径和化学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催化、气体吸附、药物存储等领域。
NTs是一种形状介于纳米颗粒和微米管之间的无机纳米材料。
NTs在表面上呈现出较大的表面积,同时还具有裸露的基底区域,这为NTs的吸附、传感等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NTs的合成具有很多优点,如温和的反应条件、易于控制的形貌和尺寸。
除了这些材料外,还有其他的材料,如纳米多孔碳、氧化石墨烯和生物大分子纳米多孔材料等。
这些材料均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
在应用方面,新型纳米多孔材料有很多应用前景,如催化、吸附、分离、传感和生物医学等。
其中,催化和分离是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作为催化剂,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以MOFs为例,MOFs作为一种纳米多孔晶体材料,其骨架结构和配体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和配比进行调节。
这表明,MOFs可以被精确设计为催化剂,并能够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发挥出极高的催化活性。
此外,气体分离也是MOFs的另一个热门应用方向。
MOFs具有高度有序的空心构型,因此可以作为分离材料进行气体分离。
这种分离材料的设计焦点是调节孔径和表面性质。
博士生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新进展功能性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博士生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新进展功能性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机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材料,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博士生们在无机纳米材料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尤其是在功能性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
本文将介绍博士生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新进展以及功能性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
一、无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无机纳米材料是指材料中至少有一个维度的尺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
近年来,博士生们在无机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他们通过精确控制合成条件,实现了高纯度、高晶格度的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
此外,博士生们还通过引入功能元素或改变晶体结构,实现了无机纳米材料的多样性功能化。
以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为例,博士生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制备方法,在纳米材料尺寸、形貌控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合理调控反应条件和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博士生们成功合成了形貌各异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包括球形、棒状、片状等。
这为进一步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无机纳米材料的功能化方面,博士生们通过掺杂或负载不同元素、离子或分子,成功实现了材料的磁性、光学、电学等功能的调控。
例如,博士生们通过在氧化锌纳米颗粒中引入稀土离子,成功实现了对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能调控,为生物荧光成像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功能性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功能性材料是指具有特定功能并能改善或增加材料的性能的材料。
在无机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博士生们还致力于功能性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1. 光电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是指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电器件等领域。
博士生们通过在无机纳米材料中引入光敏元素或有机染料,成功合成了具有优异光电转换性能的材料。
这些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2. 磁性功能材料磁性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磁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博士生们通过合理控制无机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控制磁性成分的引入,成功合成了具有高磁性能的功能性材料。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纳米科学已经成为了被广泛研究的热门领域。
纳米材料因其突出的性能,已经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包括医学、电子、能源等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本文将会探究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的一些重要途径与方法。
一、合成新型纳米材料的方法在合成新型纳米材料时,最常用且便利的方法是传统的化学法。
但是,化学法合成出来的纳米材料中大部分都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研究出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
其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物理法。
当纳米材料在物理条件下合成时,纳米材料的组成是单一的元素或化合物,且没有有毒的化学物质。
此外,人们还研究出了一些环境友好型的合成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氧化还原法等。
二、新型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合成出来的纳米材料的性能和质量非常关键。
因此,对于纳米材料的表征也非常重要。
传统上,人们使用的是物理学和化学学的表征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等。
但是,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材料的形态、晶体结构等方面的表征。
然而,现在对于纳米材料的表征不只是限于这些方面。
人们还发展出了一些更加精确和直观的表征方法。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拉曼光谱想象得到纳米材料的晶格振动和分子振动等信息。
又如,人们可以用超松弛谷对象重排分子动力学,预测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异质性。
这些新的表征方法使得人们对纳米材料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人们用有机合成铁超级弹性材料用于应对某些高强度和高温的场合。
又例如,人们用材料学制备互补金属氧化物双催化剂,实现碳二氧化物还原反应。
如此之类的应用层出不穷。
其中,类似LOMO滚筒雾化漏斗的双面凸面结构材料,正成为新型纳米材料中的热门领域之一。
它主要是用于制备各种薄膜和涂层的材料,特别是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微电子器件等领域,可大大提高器件的效率和性能。
基于有机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制备
基于有机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制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尺寸效应和结构特征而备受关注。
有机合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
有机合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方法,通过有机合成化合物,并进一步发展到制备纳米材料,这是一项很有前景和挑战的工作。
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多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有机纳米材料,比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和量子点等。
这些材料具有非常庞大的应用前景,比如在能源存储和转换、光电子学、催化剂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有机合成中,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是至关重要的。
合成路线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如果需要制备高可导性的纳米材料,可以选择合成石墨烯的方法。
一种常用的石墨烯合成方法是化学气相沉积(CVD),通过在金属催化剂表面加热挥发石墨烯前体材料来制备石墨烯。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实现大规模石墨烯的生产。
另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方法是溶胶-凝胶法。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颗粒、纤维和薄膜等。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溶液中形成胶体颗粒,然后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反应使颗粒凝胶化。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可控性和可调节性,可以实现针对性的纳米材料设计和制备。
除了合成方法的选择,有机合成还要考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
反应条件的优化可以提高反应的产率和纯度,同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催化剂的选择对于有机合成的成功至关重要。
高效的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并提高产率和选择性。
针对不同的合成反应,可以采用不同的催化剂来实现高效的纳米材料制备。
此外,有机合成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高效的纳米材料制备。
其中一个例子是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
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反应物的流动速度和混合程度,从而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率。
与有机合成相结合,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高度可控的纳米材料合成和构筑。
总之,基于有机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材料科学中新型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材料科学中新型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纳米材料,它们的设计和合成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型纳米材料具有结构独特、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等特点,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型纳米材料在材料科学中的设计和合成方法,并介绍一些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纳米材料。
在材料科学中,新型纳米材料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合理设计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可以调控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
设计新型纳米材料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所需的材料性能。
例如,要设计一种具有高热导率的纳米材料,可以选择具有高振动频率和较长平均自由程的粒子结构。
通过调整粒子的尺寸、形状和组成,可以实现纳米材料的特定化学、光学与电学性质。
合成新型纳米材料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艺也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和气相沉积法等。
例如,溶剂热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前体和控制反应条件,使得纳米材料在溶剂中形成。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溶胶通过凝胶化形成固态材料的方法,可用于制备多种纳米材料。
磁控溅射法可以制备金属和合金材料的纳米颗粒,该方法具有高控制性和可重复性。
气相沉积法适用于制备薄膜、纳米线和纳米颗粒等材料,其优点是可以实现高纯度和均匀的纳米材料。
除了上述传统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些创新的合成方法。
比如,绿色合成方法是指使用环境友好的材料和条件来合成纳米材料。
例如,植物提取物被广泛用于合成纳米颗粒,其具有可再生、无毒、低成本等优点。
微乳液法是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可以通过调控反应体系中的微乳液结构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生物合成方法则利用微生物、酶和生物模板等生物体的作用,通过生物体本身合成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一些新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探讨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探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各个领域。
纳米材料,顾名思义,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 100 纳米)的材料。
由于其尺寸微小,纳米材料展现出了与传统宏观材料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为其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一、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物理方法是纳米材料合成的常用手段之一。
其中,物理气相沉积法(PVD)通过蒸发或溅射等方式将原材料转化为气相,然后在特定条件下使其凝聚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纯度高、粒径均匀的纳米材料,但往往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和复杂的工艺条件。
机械球磨法是另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方法。
通过将大颗粒的材料在高能球磨机中进行长时间的研磨,使其破碎细化至纳米尺度。
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可能会引入杂质,并且难以精确控制颗粒的尺寸和形状。
化学方法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合成方法,通过控制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条件,使目标物质沉淀出来形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但产物的纯度和分散性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途径。
它利用前驱体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形成溶胶,然后经过干燥和热处理转化为凝胶,最终得到纳米材料。
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材料成分和结构的精确调控。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或有机溶剂环境中进行反应,能够合成出结晶度高、形貌规整的纳米材料。
此外,还有模板法、微乳液法等多种化学合成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二、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使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电子信息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集成电路的发展。
纳米级的晶体管和存储器件具有更高的集成度、更低的功耗和更快的运算速度,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型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新型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其中,新型纳米催化剂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正引发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就新型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展开讨论,旨在探索其研究进展和前沿应用。
一、纳米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在纳米催化剂的合成过程中,研究者运用了各种方法,如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通过溶剂热反应可以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活性位点的纳米催化剂。
溶胶-凝胶法则通过溶胶的凝胶作用,使溶胶中的前驱体形成凝胶,从而合成纳米催化剂。
气相沉积法侧重于在气氛中使催化剂气溶胶原子尽可能快地成核并形成粒子。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合成方法。
二、纳米催化剂的表征分析在纳米催化剂研究领域,对其形貌、晶体结构和表面组成的表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以此评估其催化性能和活性位点。
目前,常用的表征手段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
透射电子显微镜能够直观地观察样品的形貌和尺寸,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则能够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和微观结构信息;X 射线衍射能够解析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晶粒尺寸;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则可详细研究催化剂表面的化学组成。
三、纳米催化剂的应用纳米催化剂的应用领域广泛,从传统的环境保护到能源转化,从有机合成到医药生物领域,都能看到其身影。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纳米催化剂可用于废水处理、大气污染物的降解等。
比如,通过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害物质,并减缓水污染。
此外,纳米催化剂还能净化大气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其次,在能源领域,纳米催化剂可用于电池材料的催化剂、燃料电池的催化剂等。
通过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使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新型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新型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并探讨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纳米材料通常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具有特定形状和结构的材料。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制备纳米材料,例如溅射法、气相沉积法和球磨法等。
其中,溅射法是一种将目标材料转化为离子或原子,并通过热原子或离子在凝聚体上的沉积来形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气相沉积法则是将原料气体直接分解并沉积在基底上,形成纳米材料。
球磨法则是将原料物质与球磨介质进行连续的撞击、磨擦以及固体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纳米材料的制备。
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合成纳米材料,常见的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热分解法和共沉淀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将可溶性的前驱物溶解在溶液中,通过溶胶的胶化和凝胶的纳米颗粒形成,制备纳米材料。
热分解法则是将金属有机化合物或金属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在高温下逐渐分解,生成纳米材料。
共沉淀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盐溶于溶液中,在沉淀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纳米材料。
生物法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活性或酶的作用,在生物体内或体外合成纳米材料。
常见的方法包括生物还原法、酶介导合成法和生物法合成法。
生物还原法是通过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还原代谢活性,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纳米颗粒。
酶介导合成法则是通过特定酶的作用,在酶催化下合成纳米材料。
生物法合成法是通过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内合成纳米材料。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具有独特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以大幅度提高催化效率。
下面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
首先,纳米金属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纳米金属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可以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
材料科学中新型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及性能优化策略研究
材料科学中新型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及性能优化策略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在当今材料科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和性能优化策略,研究人员能够开发出具有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介绍材料科学中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能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包括等离子体烧结、溅射和喷射等方法。
化学法包括溶液法、气相法和凝胶法。
生物法则利用生物学合成机制合成纳米材料,例如利用细菌和植物。
溶液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它通过在溶液中控制反应条件,例如温度、浓度和pH值,来合成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成分和形态的材料。
溶液法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实现大规模合成,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合成条件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例如,通过溶液法可以制备金属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和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等。
此外,溶液法可在环境友好的条件下进行,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合成方法。
另外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是气相法。
气相法通过控制气相中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使物质在气相中反应生成纳米材料。
与溶液法相比,气相法具有更高的纯度和晶体质量,并能够合成高质量和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材料。
例如,气相法可以合成纳米线、纳米管和二维纳米片。
然而,气相法的一个局限是较高的设备成本和操作复杂性,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
在合成过程中,材料的性能优化尤为重要。
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结构调控、界面调控和成分调控等方面。
结构调控是通过控制材料的晶体结构、晶胞参数和晶面等来实现的。
例如,调控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可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界面调控则是通过调节材料的界面性质来优化其性能。
材料的界面性质对其电子传输、催化反应和光学性质等起着重要作用。
成分调控则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组分比例来调节其性能。
例如,通过合金化可以实现材料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的提高。
此外,新型纳米材料的性能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和杂化改性来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章绪论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宏观及微观两个方向得到了空前的延伸,然而,对于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介观领域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早在1915年,Ostwald就在其著作“被遗忘的尺寸世界”中提出10-9-10-7米的世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界,但由于受到研究工具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尺寸大于10-7米的体系,如乳状液、悬浮液、细胞等。
随着理论和实验方法的快速发展,这块介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处女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尺度处在1-100 nm范围的纳米体系更是引人注目。
1959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Feynman就曾预言,“如果对物体在微小规模上的排列加以某种控制的话,物体就能得到大量的异乎寻常的特性”,设想“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能把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大小的空间并能移动原子,那将给科学带来什么!”[1, 2]。
IBM公司首席科学家Armstrong也预言:“我相信纳米科技将在信息时代的下一阶段占据中心地位,并发挥革命性的作用,正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微米科技已经起到的作用那样”[3]。
在纳米层次上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者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和功能的纳米科学技术已成为21世纪最重大的科学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相信,纳米科技将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为了抢占这一制高点,各发达国家正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展开竞争,这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六大领域: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和控制;纳米结构的性能;表征和操纵;计算机模拟;纳米器件;系统组装和界面匹配。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也是纳米科技领域富有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分支。
新型纳米材料的不断开发和发展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纳米尺度物质的新颖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研制相关纳米器件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均把新型纳米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最新的趋势来看,纳米材料将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总之,发展新的合成方法,制备新型的纳米结构是纳米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性课题,也是本论文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 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并且通常具有不同于常规块状材料的理化性质。
根据其基本单元维度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类:①零维,指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颗粒、团簇等;②一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有两维处在纳米尺度,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等;③二维,指空间三维中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
这些基本单元一般都具有量子效应,因此,这些基本单元又被相应地称为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阱。
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4, 5]:一是系统地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微结构和谱学特征,通过和常规块材对比,找出纳米材料的特殊规律,建立描述和表征纳米材料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二是发展新型的纳米材料。
从纳米技术的研究方法来看,纳米技术可以采取“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方式。
“top-down”技术是利用机械或刻蚀技术不断在尺寸上将人类创造的功能产品微型化,而“bottom-up”技术则是指以原子、分子为基本单元,组装成基本纳米结构,然后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设计和组装,构筑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1.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效应纳米材料为凝聚态物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大小可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超导相干波长及激子玻尔半径相比拟,电子被局限在一个体积十分微小的纳米空间,电子运输受到限制,电子的局域性和相干性增强。
同时尺度下降使纳米材料包含的原子数大大降低,宏观固体的准连续能带消失,表现为分立的能级,这使得纳米材料的光、热、电、磁等物理性质与常规材料不同,出现了许多新奇特性。
一、量子尺寸效应[3, 6, 7]当金属或半导体粒子的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当离散的能级间距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光子能量及超导态的凝聚能时,就必须考虑其量子尺寸效应。
纳米颗粒的量子尺寸效应将导致其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特性有显著区别。
二、小尺寸效应[3, 8]当纳米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投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度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颗粒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小尺寸效应。
例如,光吸收显著增加,并产生吸收峰的等离子体共振频移;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声子谱发生改变;纳米粒子熔点降低等。
三、表面效应[3, 9-11]纳米材料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表面效应。
随着粒径减小,比表面、表面能、表面结合能大大增加,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
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送和原子的构型的变化,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对纳米材料的光学、光化学、电学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等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庞大的比表面,键态严重失配,出现许多活性中心和表面台阶,表面表现出非化学平衡、非整数配位的化学价,这就导致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平衡体系出现很大的差异。
四、宏观量子隧道效应[12-13]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的磁通量等亦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宏观的量子效应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及实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量子尺寸效应、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器件的基础,同时它建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
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细微化时,必须考虑到量子隧道效应。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效应赋予了纳米材料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如10-25nm 的铁磁金属微粒矫顽力比相同的宏观材料大1000倍,而当颗粒尺寸小于10nm 时矫顽力变为零,表现为超顺磁性[3];半导体硅通常是没有发光现象的,但当硅的尺寸达到纳米级(6nm)时,在靠近可见光范围内,就有较强的光致发光现象[3]。
纳米材料中涉及的许多未知过程和新奇现象,很难用传统的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纳米材料的这些奇特性质引起了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领域众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 1.3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材料一般是人工合成的,属人工材料,但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颗粒,如天体的陨石碎片、人体和兽类的牙齿就是有纳米微粒构成的,此外蜜蜂、螃蟹、海龟体内的磁性纳米粒子,是其行动的“指南针”。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出纳米尺度的新型导航器件,为人类科技的进步注入新的内容。
人工制备纳米材料的历史也可追溯到1000年前的中国古代用作墨原料的碳黑、用于着色的染料,以及古代铜镜表面的防锈层(现代分析证实其表层是由纳米氧化锡颗粒组成的一层薄膜),只不过当时并不知道它们是纳米材料而已[3]。
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胶体化学的建立,人们开始对直径1-100nm粒子体系(即胶体体系)进行研究,现在看来,它是一种典型的纳米体系,但在当时并未把这一尺度范围作为物质世界的一个新层次。
直到1962年,久保(Kubo)及其合作者提出了超微颗粒的量子限域现论——久保理论[14-15],才推动了人们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微粒的结构与性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超微粒子制备的实验技术不断完善,人们对一些纳米颗粒体系的结构、形态和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描述金属微粒费米面附近电子能级状态的久保理论日益完善,并用量子尺寸效应理论成功解释了超微颗粒的某些性能[8]。
1984年,德国Gleiter教授用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制备了具有清洁界面的纳米晶体钯、铜、铁等16,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材料类别的概念才真正被提出。
1985年,Kroto等[17]人采用激光蒸发石墨法合成了C60和C70,研究表明,它们是一类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呈足球状的封闭球对称大分子。
其结构与常规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其物理特性也很奇妙,是一类新型的碳的同素异形体。
这类以C60为代表的笼状结构碳分子被称之为富勒烯(fullerene)或足球烯。
C60的发现带动了以C60为代表的原子团簇的研究热潮。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国际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正式将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世。
这标志着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学科的诞生[3]。
从此以后,纳米材料引起了世界各国材料界、化学界和物理界的极大兴趣和广泛重视,很快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纳米热”。
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Iijima[18]用石墨电极直流电弧法制备出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可看成是由具有六边形碳原子网状结构的石墨层面卷曲而成的无缝管(图1.1),其管状结构特征赋予它一系列新颖而优异的电学、力学、储能等物理和化学性质[19]。
碳纳米管的出现,立刻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
随后不久,一系列其它一维纳米结构包括非碳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纳米带等相继被发现和制备,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应用[20-23]。
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范围和内涵的不断扩大,研究对象从纳米颗粒、团簇、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纳米薄膜等纳米单元逐渐发展到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尺度图案材料以及基本纳米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而成的纳米组装体系,如人造超原子体系、介孔组装体系、纳米有序阵列等。
与此同时,新的纳米结构如纳米带[24, 25]、同轴纳米电缆[26-29]、纳米线异质结[30-32]、及多分支的分形纳米结构[33-34]等还在不断涌现。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人们在不断开发新型纳米结构和制备纳米材料的新体系同时,将会更加注重纳米尺度图案材料的制备、纳米基本单元的组装和新的量子效应器件研制。
人们用自己合成的纳米结构单元(如:纳米微粒、管、线等)按意愿设计、组装、创造新的体系,从而更有目的地创造新的奇迹。
譬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IBM公司的华森研究中心(T.J.Watson Research Center)共同合作研制成功单电子晶体管原型[3],这种纳米结构的超小型器件功耗低,适合于高度集成,是2l世纪新一代微型器件的基础;Dekker 与Lieber 等[35-37]分别用碳纳米管与GaN 纳米线作为基元组装制备了能够实现数字逻辑运算的电路,Tseng 等[38]在相关评述中指出, 这项工作及相关研究意味着我们“朝电子纳米计算机的实现迈出了激动人心的步伐”;杨培东等[39]利用ZnO 的纳米线阵列成功制备了纳米激光器; 随后不久,他又制备出了单根氮化镓纳米线基的最小的纳米激光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