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登高》ppt课件30张
![《登高》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34dbfca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f.png)
伍
抬头望明月
比
安史之乱
较
鉴
盛
衰
赏 李白
低头看现实
杜甫
《梦游天姥吟留别》与《登高》,一古体诗,一近体 诗,诗体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相同。对照《梦游天姥 吟留别》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体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材 押韵
句式
对仗
《梦游天姥 乐府歌行杂 吟留别》 言古诗
记梦诗
押韵灵活 多次换韵
七言为主 灵活变化
对仗不严
《登高》
节度参谋
765年, 严武去 世,杜 甫失去 凭依, 举家离 开成都。
生活的最后二 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 长沙、衡阳、 耒阳之间,时 间多在船上度
过。
770年 冬,杜 甫死于 长沙到 岳阳的
船上
这十年是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 是他的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
文体知识——律诗
定义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 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诗人的“悲” 不仅是悲自然、悲 个人,更深层的是 悲社会、悲国家, 相对于国家的风雨 飘摇,诗人自己的 生活困顿、年老多 病,大自然的秋风 萧瑟,只不过是文 本的表层罢了。
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诗歌情感深沉蕴藉(含蓄)、忧愤; “顿挫”∶诗歌语势有停顿转折,抑扬跌宕。
精神气度:
一种在忧国忧民的思绪之下,将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 和悠远时间感三位一体构成的这一宏大深沉的艺术风格。
“悲”在何处?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 运。国家动乱,诗人年 事已高,漂泊在外,生 活艰难,壮志难酬。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c708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5.png)
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05 《登高》的朗诵技巧
朗诵的语调把握
语调抑扬顿挫
在朗诵时,应根据诗句的情感和意义,合理运用 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调的转换
在朗诵过程中,应适时转换语调,以更好地传达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语调的起伏
语调的起伏变化能够表现出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 感,使朗诵更具艺术感染力。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影响
01
02
03
社会动荡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 敝。
人民苦难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 难,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
文化繁荣
安史之乱期间,文化艺术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杜甫的生活状态
颠沛流离
忧国忧民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四处漂泊,居无 定所。
杜甫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 疾苦。
文学地位
在文学史上,《登高》被 视为唐诗的巅峰之作,对 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
歌的瑰宝之一。
高度评价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传承与发展
《登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 遗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杜甫《登高》公开课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登高》的朗诵技巧 • 《登高》的实践应用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 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05 《登高》的朗诵技巧
朗诵的语调把握
语调抑扬顿挫
在朗诵时,应根据诗句的情感和意义,合理运用 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调的转换
在朗诵过程中,应适时转换语调,以更好地传达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语调的起伏
语调的起伏变化能够表现出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 感,使朗诵更具艺术感染力。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影响
01
02
03
社会动荡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 敝。
人民苦难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 难,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
文化繁荣
安史之乱期间,文化艺术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杜甫的生活状态
颠沛流离
忧国忧民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四处漂泊,居无 定所。
杜甫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 疾苦。
文学地位
在文学史上,《登高》被 视为唐诗的巅峰之作,对 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
歌的瑰宝之一。
高度评价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
传承与发展
《登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 遗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杜甫《登高》公开课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登高》的朗诵技巧 • 《登高》的实践应用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 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41e24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8.png)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杜甫其他著名诗歌作品 • 总结与思考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能 作诗。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02
03
重要地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 。
评价极高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 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响深远
这首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启 示和借鉴。
《登高》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兵车行》
总结词
揭示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详细描述
《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著名诗作,通过描绘战争中士兵和百姓的苦难,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 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06
总结与思考
杜甫诗歌的特色与价值
杜甫诗歌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真挚、雄浑、多姿多彩的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人民大众 的苦难和心声。
杜甫诗歌在当代的价值
尽管杜甫生活在唐代,但他的诗歌在当代仍 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 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而且能够激发我 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学习和欣赏杜 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人文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登高》的创作契机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多次登上高 山,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contents
目录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杜甫其他著名诗歌作品 • 总结与思考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能 作诗。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02
03
重要地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 。
评价极高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 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响深远
这首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启 示和借鉴。
《登高》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兵车行》
总结词
揭示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详细描述
《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著名诗作,通过描绘战争中士兵和百姓的苦难,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 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06
总结与思考
杜甫诗歌的特色与价值
杜甫诗歌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真挚、雄浑、多姿多彩的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人民大众 的苦难和心声。
杜甫诗歌在当代的价值
尽管杜甫生活在唐代,但他的诗歌在当代仍 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 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而且能够激发我 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学习和欣赏杜 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人文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登高》的创作契机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多次登上高 山,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登高》ppt课件20张
![《登高》ppt课件20张](https://img.taocdn.com/s3/m/568918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f.png)
登 高杜
甫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 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 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品味;解析意象,知人论世, 感受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 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精读体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探析:试着从感官与动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联的写景艺术。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的事物,好比画家的工笔,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将三峡秋景的形、色、态一一展现出来。
精读体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律诗的颔联被称为“承句”“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思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指远离家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病: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
难。
苦恨:极恨。苦,极。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
沉郁:指诗歌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指诗歌情感表达得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作者作品及生平
主要作品:诗文集《杜 工部集》,代表作“三 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夔州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 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 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 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
甫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 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 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品味;解析意象,知人论世, 感受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 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精读体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探析:试着从感官与动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联的写景艺术。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的事物,好比画家的工笔,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将三峡秋景的形、色、态一一展现出来。
精读体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律诗的颔联被称为“承句”“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思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指远离家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病: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
难。
苦恨:极恨。苦,极。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
沉郁:指诗歌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指诗歌情感表达得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作者作品及生平
主要作品:诗文集《杜 工部集》,代表作“三 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夔州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 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 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 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
《登高》ppt课件23张
![《登高》ppt课件23张](https://img.taocdn.com/s3/m/cdc6170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6.png)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 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 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 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 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811e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0.png)
历史文化背景拓展
唐代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
唐代盛世
01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
文化政策
02
唐朝政府实行文化开放政策,鼓励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文人墨
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诗坛繁荣
03
唐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脱颖而出。
06
总结与延伸思考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与总结
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
深入剖析《登高》一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杜 甫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有助于解,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 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 深切关注。
对人生的思考
杜甫的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描绘人生百态,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04
杜甫《登高》公开 课获奖课件
目录
• 导入 • 文本解读 • 艺术特色分析 • 历史文化背景拓展 • 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与延伸思考
01
导入
课件主题和背景介绍
课件主题
《登高》-杜甫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背景介绍
唐代文学繁荣,杜甫作为“诗圣”享有盛誉,其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和艺术价值。本课件以《登高》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杜甫诗歌的魅力。
课程目标和预期效果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 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领略杜甫诗歌的魅力,提高对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唐代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
唐代盛世
01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
文化政策
02
唐朝政府实行文化开放政策,鼓励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文人墨
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诗坛繁荣
03
唐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脱颖而出。
06
总结与延伸思考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与总结
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
深入剖析《登高》一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杜 甫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有助于解,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 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 深切关注。
对人生的思考
杜甫的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描绘人生百态,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04
杜甫《登高》公开 课获奖课件
目录
• 导入 • 文本解读 • 艺术特色分析 • 历史文化背景拓展 • 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与延伸思考
01
导入
课件主题和背景介绍
课件主题
《登高》-杜甫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背景介绍
唐代文学繁荣,杜甫作为“诗圣”享有盛誉,其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和艺术价值。本课件以《登高》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杜甫诗歌的魅力。
课程目标和预期效果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 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领略杜甫诗歌的魅力,提高对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高》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1cc53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4.png)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时贫病而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凛冽身寒心寒
辽阔渺小孤独
悲凉凄哀
徘徊哀伤孤寂
冷色调清冷凄凉
思考探究
情感:悲凉、悲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悲人之多舛
悲国之动荡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思考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e5d84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8.png)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遗憾,使我两鬓斑白了。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03
01
02
尾联分析
——苦:很、非常;恨: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谢谢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意境步骤:①图像画面+景物特点+思想情感。②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①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孤鸟、落叶、江水;(2分)② 前两联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朔风凛冽、天高人小、孤猿哀鸣、飞鸟盘旋、落叶纷纷、江水涛涛,这一切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意境氛围。(3分)
①既有漂泊他乡引起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又有自身年老多病的悲凉,更有对国家多灾多难而自己年老无力为国效命的极度忧愤之情,同时也有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想借酒浇愁却因病而不能,只能郁结在作者心头。
《登高》ppt课件24张
![《登高》ppt课件24张](https://img.taocdn.com/s3/m/670ea13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d.png)
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
“诗圣”。
悲 悲自然之秋 秋 悲人生之秋 之 作 悲国家之秋
(四)全诗总结
齐诵: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 阔的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 抒发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 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 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 感!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面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意 境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
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 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悲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凄楚 悲伤 痛苦 孤独
合作探究一:
可 百年,暮齿(晚年)也;
悲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① 思乡怀人 ② 感时伤怀 ③ 流寓他乡 ④ 羁旅行役 ⑤ 人生迟暮 ⑥ 体衰多病 ⑦ 望远寄怀 ⑧ 孤苦无依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 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抒 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如何写悲?从诗中体 现“悲愁”的意象加以分析。
齐诵:小结前四句 首联两句,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 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 凄凉的基调。 颔联写山景、江景,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 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 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杜甫生平
少年:出身名 门,裘马轻狂
中年:困顿十 年,入仕无门
晚年:忧国忧 民,贫困交加 评:杜甫一生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
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
![杜甫《登高》精美公开课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ca77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9.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杜甫全集校注》,中华书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杜甫研究论文集》,中州古籍 出版社
教学方法:采 用讲解、讨论、 示范等多种方
式
教学手段:利 用多媒体课件、 图片、音频等 辅助材料,增
强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见解,培 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作业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 掌握程度
表现手法:夸张 、比喻、象征等
意境营造:情景 交融,富有感染 力
讲授法:教师讲 授《登高》的背 景、作者介绍等 相关知识
讨论法:组织小 组讨论,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思想 内涵
问答法:教师提 出问题,学生回 答,加深对诗歌 的理解
演示法:使用多 媒体课件,展示 诗歌中的景象和 情感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等诗歌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口头测试:通过口头测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程 度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对诗歌的 理解和掌握程
度
教学方法反思: 是否有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思考
教学内容改进 建议:针对学 生的需求和反 馈,调整教学
内容和方法
课堂氛围改进 建议:营造更 加积极、互动 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
深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杜甫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感受诗歌创作背景 拓展国际视野:将杜甫诗歌与世界文学进行对比与交流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9388e0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d.png)
2
,展现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诗
《登高》诗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通过描绘秋
人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天的景象,寓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
忧虑,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
内涵。 3 诗歌的语言特色
杜甫在《登高》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比喻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使诗歌具有很高
创作的,那时他正在流寓夔州。 3 《登高》诗的主题思想
《登高》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观情绪,展现了杜甫深沉
而激昂的情感世界。
时代环境影响
社会动荡背景
政治腐败问题
战争频繁影响
杜甫创作“登高”的时期, 正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朝由盛转衰,社会动 荡不安,这种环境对杜甫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思想的深层解读
诗人的孤独感
在《登高》中,杜甫通过描绘 自己独自登高的场景,表达了 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这 种孤独感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 感慨,更是对社会动荡时期的 无奈与思考。
社会现实的反思
《登高》这首诗歌中,杜甫通 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隐喻了 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呼 吁人们关注和改变现状。
世界的深沉思考。
喻、象征等,使得诗句富有深度和韵味,引人深
思。 3 诗句的情感寄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
诗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寓含了对生
活的坚韧和不屈。
深入剖析名句含义
诗句中的"飞鸟"象征
"飞鸟"在诗中象征着自由与 无拘无束,杜甫借此表达了 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
《登高》ppt课件26张
![《登高》ppt课件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a7859e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4.png)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 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 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 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 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归类。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羁旅之思 登台,求长寿; 独登台,无亲朋也。孤独之愁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百年,迟暮也; 暮年之叹 多病,衰疾也; 疾病之痛
尾联 译文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要表现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 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 情谊。
思考:《登高》一诗是杜甫在什么节日所作?该节日有什 么习俗?
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 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激情朗诵“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赏析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
首
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文: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
颈联 译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 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归类。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羁旅之思 登台,求长寿; 独登台,无亲朋也。孤独之愁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百年,迟暮也; 暮年之叹 多病,衰疾也; 疾病之痛
尾联 译文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要表现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 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 情谊。
思考:《登高》一诗是杜甫在什么节日所作?该节日有什 么习俗?
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 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激情朗诵“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赏析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
首
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文: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
颈联 译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 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登高》ppt课件26张
![《登高》ppt课件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cca3b6b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1.png)
▪ 作品:
▪ 《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பைடு நூலகம்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诗风沉郁顿挫,炼字精当,格律对仗工整 。
▪ 评价:
▪ 1.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 着心源傍古人。——元稹
▪ 2.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 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
▪ 3.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陆游
• 沉郁:思想内容。
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 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但严武不久病逝 ,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南下夔州。这 时的杜甫,生活困窘,病魔缠身。这首诗通过诗 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 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意境深 沉,含蓄不尽;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2.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 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含蓄而间接的抒情方式。
• 《登高》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部分写登高感触之情, 沉郁悲伤。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 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 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8.2《登高》课件12张 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课件12张 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87b62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1.png)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景别 画面 构成 色彩
角度
首联颔联·画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全全景景】】 全全方方位位介介绍绍所所处处 的的环环境境,,引引人人入入 境境。。
首联颔联·画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 风
急
高
凄厉
猿
哀
落 木
渚
鸟 沙
长 江
清
白
清丽
飞回
无边 萧萧 生命短暂
不尽 滚滚
时间无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景别 画面 构成 色彩
角度
全景:介绍所处的环境 中景:不仅展现秋景的一部分,更多了些许情,披情入景
动静结合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典型意象】
多病的 晚年 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乡秋天常独自作登客台
作客
空
“常”: 久旅也
“秋”: 时之惨凄
“万里”: 地之远也
“百年”: 暮齿也“多病Leabharlann : 衰疾也“独”: 无亲朋
“台”: 高迥处也
颈联尾联·诗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
理解分析2:你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潦倒”和“新停”等词?
杜
《登高》甫
诵读明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考究线索
《登高》ppt课件22张
![《登高》ppt课件22张](https://img.taocdn.com/s3/m/987f5a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2.png)
颔联: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 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 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 之情!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 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 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 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 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 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 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 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授课结束!再见!
知人论世,了解杜甫。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 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 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 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登高》ppt课件21张
![《登高》ppt课件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4371af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6.png)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
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
负。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
的长江,诗人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 八意,即八可悲。找一找有哪八层含义。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可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悲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 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唐诗的江山》
7.结合你对《登高》的理解,说说此诗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 的风格?
➢ (1)沉郁 ➢ 音韵节奏上,本诗用灰韵“ai”“a”的开阔,是雄壮,“i”的细薄,最后
归于压抑,雄壮和压抑在一起,形成沉郁的情感基调。 ➢ 内容主题上,无论是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还是后两联写登高所感,诗人
均将个体生命与时空交构,置于时间的无限绵延及空间的无边无际中,深沉 的宇宙意识,强烈的时空感受,蕴涵其中。其次,诗人将对个体生命的慨叹 纳入国家、黎民的视野,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从而具有了更为深沉 的情感内涵。悲秋而不孱弱,悲中有壮。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夔州所作。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08fe2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1.png)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 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
明确呢?:“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 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 显得悠久。
方法小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俯视 不尽江水
颈联 悲秋作客
抒
多病登台
情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
悲壮而不悲哀, 激动而不消沉, 阔大而不狭小。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 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 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 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 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 “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 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 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 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 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 己的家乡。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
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倍思亲也; 独,孑然孤“独”也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 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问题4: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 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 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 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 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 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 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 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 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 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 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 712 年,卒于 770 年,活了 58 岁,写这首诗时 是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 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 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 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 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 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 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 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 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 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 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 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 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 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 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 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宋代罗大经曾 说颈联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而对偶又极精确。
四、抓住诗眼,品味语言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 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 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 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 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 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 “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 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 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 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 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贯穿在全 诗中的?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 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 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 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 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 字了得啊!
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三、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心的。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既雄浑高远,又肃 杀凄凉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 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朗读
登高 —杜甫
二、梳通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潦倒新停浊酒杯。 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 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 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 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登高》
——杜甫
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 王维、孟浩然 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 李白、杜甫 元镇、白居易 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李商隐、杜牧
杜甫名句回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 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4年,但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 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 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 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 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 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 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 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 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 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 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 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五)探究手法,品出诗味
1、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本诗四联全都对仗,一二联写景,三四联抒情, 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沉郁雄浑”的风格。
2、品出诗味(主旨):
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 冠”。
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 抒发了诗人孤愁、思乡、年老、多病、 忧国、怀才不遇等复杂感情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 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 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 3 :本首诗中的鸟和毛泽东的“鹰击长 空”和王维的“时鸣春涧中”所描绘的鸟有 什么不同?
杜甫描写的鸟: 孤独寂寞痛苦。
青春富有朝气,充满 毛泽东描绘的鸟: 了雄心壮志。 王维描绘的鸟: 悠闲自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 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情感? 落木萧萧下----------生命短暂 不尽长江---------- 永世长存
对比 反衬
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
问题 3 :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 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 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
一、知人论世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抓住诗眼,品味语言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 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 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 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 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 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 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 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 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问题2:苦、恨是什么意思?
——苦:很、非常;恨: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 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问题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 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 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 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 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 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 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 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 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 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 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 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 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 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 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问题4: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 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 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 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 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 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 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 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 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 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 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 712 年,卒于 770 年,活了 58 岁,写这首诗时 是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 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 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 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 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 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 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 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 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 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 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 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 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 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 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 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宋代罗大经曾 说颈联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而对偶又极精确。
四、抓住诗眼,品味语言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 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 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 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 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 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 “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 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 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 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 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贯穿在全 诗中的?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 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 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 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 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 字了得啊!
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三、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心的。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既雄浑高远,又肃 杀凄凉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 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朗读
登高 —杜甫
二、梳通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潦倒新停浊酒杯。 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 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 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 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登高》
——杜甫
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 王维、孟浩然 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 李白、杜甫 元镇、白居易 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李商隐、杜牧
杜甫名句回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 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4年,但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 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 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 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 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 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 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 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 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 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 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 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五)探究手法,品出诗味
1、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本诗四联全都对仗,一二联写景,三四联抒情, 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沉郁雄浑”的风格。
2、品出诗味(主旨):
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 冠”。
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 抒发了诗人孤愁、思乡、年老、多病、 忧国、怀才不遇等复杂感情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 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 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 3 :本首诗中的鸟和毛泽东的“鹰击长 空”和王维的“时鸣春涧中”所描绘的鸟有 什么不同?
杜甫描写的鸟: 孤独寂寞痛苦。
青春富有朝气,充满 毛泽东描绘的鸟: 了雄心壮志。 王维描绘的鸟: 悠闲自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 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情感? 落木萧萧下----------生命短暂 不尽长江---------- 永世长存
对比 反衬
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
问题 3 :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 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 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
一、知人论世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抓住诗眼,品味语言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 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 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 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 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 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 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 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 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问题2:苦、恨是什么意思?
——苦:很、非常;恨: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 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问题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 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 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 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 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 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 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 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 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 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 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 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 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 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 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