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研究
《2024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整合研究》范文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整合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整合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二者在法律实践中的有效整合,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法律手段。
然而,由于这两类诉讼在法律性质、诉讼主体、举证责任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和不便。
因此,对这两类诉讼进行整合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
其特点在于诉讼主体广泛、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举证责任相对较轻等。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保护公众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概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指因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由法定机关或相关权利人提起的请求赔偿损失的诉讼。
其核心在于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认定和赔偿责任的追究。
该类诉讼对于弥补生态环境损害、促进生态修复、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内在联系与差异(一)内在联系:1. 目的相同:两者均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
2. 相互补充: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侧重于维护公共利益,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则更侧重于损失赔偿和责任追究,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
(二)差异:1. 诉讼主体不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广泛,包括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主体主要是法定机关或相关权利人。
2. 举证责任不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相对较轻;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被告需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范文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发展背景下,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我国逐步构建并完善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本文将重点探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应用及研究,旨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述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针对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行为,提起的旨在预防性保护环境的民事公益诉讼。
此类型诉讼旨在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背景与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屡见不鲜。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逐渐建立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该制度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途径,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制止环境破坏行为。
然而,目前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仍面临起诉主体范围有限、诉讼程序不够完善等问题。
四、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分析(一)实践案例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了涉及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
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践经验总结从实践来看,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一是起诉主体范围的逐步扩大,使得更多社会组织和公民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二是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更加注重预防性保护环境的理念,以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三是通过判决要求被告采取补救措施,以恢复受损环境。
五、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目前,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起诉主体范围有限、诉讼程序不够完善、证据收集难度大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也影响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二)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进一步扩大起诉主体范围,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二是完善诉讼程序,确保案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审理;三是加强证据收集工作,为提起诉讼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支持。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研究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研究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研究摘要: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诉讼推进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最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唯有加强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才能日益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同时可以推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公益诉讼的概述公益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所谓公益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益诉讼包括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狭义的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是指在生态环境资源公共利益可能或正在受到侵权的情形下,个人、社会团体组织、有关机关,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将不法侵害人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的诉讼。
这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诉讼,起诉人提起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获取私利。
二、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一)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林采伐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率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现状形成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
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研究

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研究摘要:某某经济带要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保护,而司法保护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某某流域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仍在持续,部分行政机关又存在着不作为的现象,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使生态保护方面留有监管空白。
检察机关提起生态保护公益诉讼,不仅弥补了法律监督的空白以及民间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专业性欠缺的短板,也有利于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推进法治建设。
本文首先介绍了检察机关提起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的意义,通过列举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在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公益诉讼案例,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在结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基础上,就如何增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检察机关在某某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某某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问题对策一、检察机关提起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的意义二、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在某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公益诉讼的具体做法(一)以诉前检察建议,倒逼行政机关规范执法就行政公益诉讼而言,诉前程序的目的就是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职、自我纠错,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在保护某某经济带履职方面,存在着部分行政机关不作为、滥作为的现象,其违法行使职权会导致某某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持续受到侵害,因此只有将监督程序前置,积极的履行诉前监督程序,才能积极推动行政机关主动保护某某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以老河口市院为例,今年4月份,该院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该市汉江河道堤防内建有一儿童游乐场,属明令禁止的“违建”营业项目,该儿童游乐场不仅存在极大的防洪隐患,也会产生垃圾堆积,严重影响汉江沿岸的环境卫生。
同时,该儿童游乐场建于该市供水一公司提水口上游,该公司直接承担着全市居民饮用水的供给责任,给全市居民用水质量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据此,老河口市院依法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分别向该市水利局、城管执法局、林业局三部门依法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建议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履职,及时采取措施,依法予以处置。
调研报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分析

调研报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人民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我国引入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XX市大气污染治理案件该案例发生在XX市,该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一组市民组织发起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要求相关企业减少排放量、改善治理设施等。
经过法院的审理,最终判决相关企业采取措施改善治理设施,并对违规排放企业进行处罚。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2. 案例二:XX省水体污染治理案件在XX省,水体污染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当地环保组织发起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要求相关企业加强污水处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法院判决相关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并对无证排污企业进行取缔。
这个案例展示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和作用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当事人以社会公益为目标进行诉讼的一种方式,通过司法手段推动相关企业或个人改善治理设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改造治理设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 强化法治观念: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在推动社会法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研究》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研究》篇一一、引言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其中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两种制度。
这两项制度旨在保护环境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追责。
然而,二者在实践中如何衔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概述(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公共环境利益,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
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追责。
该制度主要针对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指因生态环境破坏或污染导致生态价值降低,由国家授权的机关代表国家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其目的是对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追责和赔偿。
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一)法律体系衔接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冲突。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明确二者的法律关系和定位,以实现法律体系的有机衔接。
(二)诉讼程序衔接在诉讼程序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如何实现二者在立案、审理、判决等环节的顺畅衔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赔偿机制衔接在赔偿机制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要关注对受害者的赔偿,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则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补偿。
如何将二者有效衔接,实现赔偿机制的优势互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的路径(一)完善法律体系,明确法律关系和定位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律关系和定位。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调研报告一、前言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由环保组织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依法起诉的行政公益诉讼。
自2015年环境保护法修订以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逐渐成为中国环保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进行调研和分析,探究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1.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数量不断增加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近5000件。
其中,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与污染物排放、噪声扰民等有关的侵害群众利益的纠纷,由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团体提起集体诉讼”的规定,这也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2.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例如,2019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环保协会成功起诉淮安市一家医药企业,获得了300万元的赔偿金。
此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也逐渐涉及到更为复杂的问题,如土地污染、水污染等领域。
3.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难度不断加大虽然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其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一方面,由于涉及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证据收集、鉴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另一方面,在维权成本、维权难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挑战。
三、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1. 证据收集和鉴定困难由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涉及到的问题较为复杂,证据收集和鉴定也存在较大困难。
例如,在土地污染案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土壤采样、分析等工作,这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高昂的费用。
2. 维权成本高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维权成本较高。
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环保组织或者个人来说,往往难以承担这样的维权成本。
3. 维权难度大由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技术含量比较高,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维权难度较大。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范文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篇一一、引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为了预防环境问题给社会和公民带来的潜在风险,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逐步得到确立并不断完善。
该制度在保障公共环境权益、促进环境问题治理、提高环境法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参考。
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当环境行为可能对公共环境权益造成潜在损害时,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要求法院对可能造成损害的环境行为进行审查和制止的诉讼活动。
该制度强调对潜在环境风险的预防,旨在保护公共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保护;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始参与到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
然而,由于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四、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一)立法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这导致在实践过程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司法实践中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导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由于证据收集、鉴定等方面的困难,也使得原告在诉讼中面临较大压力。
(三)社会参与度不足尽管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参与者逐渐增多,但整体而言,社会参与度仍然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与渠道等原因所致。
五、完善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措施(一)完善立法体系应加强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工作,制定系统、统一、可操作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范文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篇一一、引言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然而,由于环境破坏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旦环境问题发生,往往难以逆转,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提出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为防止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由社会团体、检察机关或个人提起的民事诉讼。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一是环境权理论,即公民享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二是公共信托理论,即国家作为受托人,有义务保护环境资源,维护公共利益;三是预防原则,即在环境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现状目前,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一方面,社会团体、检察机关和公民个人积极提起诉讼,推动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法院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为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立案难,由于法律规定不健全,部分案件难以立案;二是举证难,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原告往往难以提供充分证据;三是赔偿难,由于环境损害的不可逆性和累积性,赔偿难以实现真正的环境修复。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立法层面的问题1. 法律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导致部分案件在立案、审理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
2. 诉讼主体资格受限。
目前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较窄,限制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参与度。
(二)司法实践层面的问题1. 审判标准不统一。
不同法院在审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审判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证据认定难。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原告在提供充分证据方面存在困难,导致部分案件无法得到有力支持。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范文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法律救济手段,正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该类诉讼不仅在维护公共环境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点(一)内涵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对那些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违反环境法规且对环境造成潜在损害的行为,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
其核心在于预防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
(二)特点1. 提前介入性: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着眼于尚未造成的损害或正在进行的潜在危害,要求提前介入并采取法律措施。
2. 举证责任转移:为减轻受害方的举证责任,往往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被告方承担其无过错行为的举证责任。
3. 损害预防为主:主要关注于防止潜在的环境损害,而不仅仅是对已经造成的损害进行救济。
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应用(一)主要案件分析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得以成功处理。
例如某河流污染案中,环保组织针对某企业的排污行为提起诉讼,要求其停止污染并采取补救措施。
该案的成功处理不仅制止了企业的违法行为,也保护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二)应用领域及效果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水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改善、生态保护等。
通过该类诉讼,有效地遏制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
同时,它还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对于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面临的挑战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
2. 证据收集难度大: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证据收集难度较大。
环境公益诉讼基本问题探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公益诉讼基本问题探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高。
在保护环境方面,环境公益诉讼不断被提及并得到广泛地运用。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修复、
恢复生态环境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公益诉讼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对
其基本问题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旨在探究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对环境法律制度的影响,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推广和提
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义、特点和法律依据。
2.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包括诉讼主体、诉讼程序、诉讼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3.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趋势。
包括发展方向、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4.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法律制度的影响。
包括推动环保意识的提高、完善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究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将分析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法律制度的影响,为环
境公益诉讼的推广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预期结果是可以深入了解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为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并对推广和提升环境公益诉讼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4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研究》范文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法律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两者在实践中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环境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概述(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公共环境利益,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的,针对侵犯环境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
其目的是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指因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由法定机关或受委托的社会组织代表国家提起的,要求侵权者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赔偿损失等责任的诉讼。
其目的是通过追责,促使侵权者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赔偿。
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一)诉讼主体衔接问题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诉讼主体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起诉讼的主体范围不一致;二是衔接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重复起诉、诉讼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证据规则衔接问题证据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核心。
然而,在两种诉讼中,证据的收集、保全、认定等规则存在差异。
这导致在两种诉讼的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证据难以互相认定、互相采纳等问题。
(三)判决执行衔接问题判决执行是两种诉讼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判决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执行难、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执行机关的协调、执行措施的配合等方面存在不足。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的完善建议(一)统一诉讼主体范围及角色定位为解决诉讼主体衔接问题,建议统一规定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主体范围及角色定位。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调研报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引入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本报告旨在调研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义和特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环境保护组织、公民、社会团体等代表公众利益提起的环境保护诉讼,旨在维护公众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以下特点:- 代表公众利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不仅仅是个人的权益诉讼,更重要的是代表公众的利益,包括了当前和未来世代对环境的关注和权益。
- 倡导预防为主: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不仅仅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损害,更重要的是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的长远性和持续性。
- 强调环境责任: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鼓励追究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方的责任,推动环境治理的主体发挥积极作用。
3.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情况(1)法律框架:各国在立法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框架,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行政规定等,以明确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程序和责任。
(2)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例,发现在一些案例中,公益诉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并维护了公众利益。
(3)存在问题:然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起诉门槛高、诉讼程序复杂、法律责任不明确等。
4. 改进建议(1)降低起诉门槛:应当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门槛,使更多的公民和社会团体能够参与其中,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2)简化诉讼程序:应当简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程序,提高其效率,减少纠纷解决的时间和成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利益。
(3)明确法律责任:应当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法律责任,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提升法律的威慑力。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研究

|雹^H EBEINONGJI摘要:2015年起,我国开始了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试点。
笔者以授权试点13省的诉讼试点结果为导向,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现状与困境及原因。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制度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维护环境公益。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激励机制;效益原则检察机耀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孙向博1环境公益诉讼之诉前程序概念及特性1.1诉前程序概念诉前程序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公诉职能之前,应向违法作为或不作为的行政机关或污染企业提出检察建议,敦促其在合理期限内履职,以此来维护社会公益。
它以“提起诉讼”为后盾,是介于检察建议的柔性与提起公诉的刚性之间的“缓冲带”,同时也是制度的革新。
它与行政复议前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是上下级监督与被监督的强制约束,而只是检察机关从外部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只是起到督促的作用。
1.2诉前程序的法定性根据《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14条和41条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之前必须先履行诉前程序,这为诉前程序提供了法律正当性。
被侵害客体在经过诉前程序后环境公益还处于被侵害状态时,可自诉可申请公诉。
《民事诉讼法》第55条第2款,在没有适格主体提起公益诉讼时才可以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并且适格主体提起诉讼,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检察机关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时,需先发出检察建议,在行政机关拒不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再提起磁。
1.3履行方式的特定性”诉前程序的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与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的一般工作性检察建议是不同的。
”检察建议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运用上具有“行政化色彩”,虽相对灵活与便捷,但是却没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它一般会在诉讼周期长,法律依据欠缺或者诉讼效益低的案件里提出,但一般不被行政机趣视。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整合研究》范文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整合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法律手段,其作用愈发凸显。
然而,当前两者在实践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诉讼程序复杂、赔偿标准不统一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整合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两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等行为,对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或可能造成损害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其目的是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促进环境保护。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预防性、公益性和补充性等特点,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途径。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概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指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等行为导致生态环境损害时,由政府或其指定的部门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的索赔诉讼。
其目的是弥补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具有国家代表性、修复优先性和惩罚性等特点,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整合必要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作用。
然而,两者在实践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需要对两者进行整合。
整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二是统一赔偿标准,确保公平公正;三是强化司法监督,促进环境保护。
五、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整合路径(一)完善立法规定当前,我国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
因此,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两者的定义、适用范围、诉讼程序和赔偿标准等,为整合提供法律依据。
(二)优化诉讼程序为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应优化两者的诉讼程序。
论环境公益诉讼之研究开题

(1)本科学习期间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积累,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准备;
(2)本科学习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小论文写作为论文写作积累了论文写作方法;
(3)本科学习阶段参与了老师关于环境公益诉讼方面的多项课题研究,掌握了有关环 境公益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五、指导小组评语和评议结果
评议结果: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2.选题的意义
理论意义:公益诉讼是当前诉讼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的研究主要在消费 者权益保护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的意义远比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重 要,国际上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美国和 日本,学者们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最为深入,但国内法学界对此并没有给予应 有的关注。所以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角度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环境诉讼制度的 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创新的方面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益诉讼起源于古罗马,而且有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之分。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所 有的联邦机关在对“一切对人类环境有影响的联邦行动”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利益。在英国, 公民可以借助检举人诉讼制度寻求对环境等社会公益的司法救济,只有法务长官才能代表公 众提起诉讼以倡导公众权利,阻止公共性不正当行为。德国法院对团体诉讼倾向于保守的态 度,仅在几个特定的法律领域内赋予团体以团体名称起诉的权利。在意大利,团体诉讼最初 仅适用于不正当竞争诉讼,后来被扩大到劳动诉讼中,最后又被扩大至环境法的范围。邱国 侠在《我国循环经济法律规制问题剖析》一文中主要从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 究我国的相关环境法律问题。王珏在《公益诉讼“入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主要从环境诉 讼的“公益”角度来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入法”影响问题。章楚加在《濒危物种环境公益 诉讼原告资格之研究》一文中主要以环境濒危物种为主要研究视角,来分析环境公益诉讼的 原告起诉资格。刘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治理途径》一文中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 来研究我国的法治治理问题。黄兴龙在《环保非政府组织在未来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地位》一 文中主要研究了环保非政府组织在未来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浅议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浅议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公益诉讼作为一种行政机关外的环境保护手段,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和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进行浅析。
一、公益诉讼弥补行政部门监管不足的缺陷行政部门作为环境监管的主体,对环保行业负有重要责任。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监管能力不足、管理手段单一等原因,一些企业侵犯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
此时,公益诉讼作为一种行政机关外的环境保护手段,可以对在环保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起诉,从而弥补行政部门监管不足的缺陷。
此外,公益诉讼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行政部门改进监管机制和提高监管效率,从而形成监管合力,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二、公益诉讼拓宽了环境保护的渠道和途径环保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到,但传统的环保保护方式仍然存在诸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保护方式,拓宽了环境保护的渠道和途径,使社会上更多的力量可以积极参与到环保行业中来,从而形成共同保护环境的合力,实现更加激进和踏实的环保目标。
三、公益诉讼敦促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公益诉讼的存在可当做一种后手打击,可以让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时会更加谨慎、更加规范一些。
通过公益诉讼,环保组织可以对违法企业提起诉讼,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并且做出有益于环保的一系列行动,从而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只有企业能够如此自觉地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公益诉讼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诉讼行为,不仅仅是老百姓以身试法的一个可能,更是作为一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途径。
在公益诉讼中,当各种价值观被加入到了公益行为中,公众也会对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相对应的群体行动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强大的环保力量。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范文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与特点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当环境行为可能对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时,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旨在预防和减少环境破坏。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性:以预防为主,旨在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2. 公益性: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不涉及个人私益。
3. 跨学科性:涉及法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
三、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法律层面,我国《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在实践层面,各地法院受理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涉及领域广泛,如水源地保护、空气污染等。
然而,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系统、完善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法规。
2. 诉讼主体单一:主要由环保组织提起诉讼,其他主体参与度较低。
3. 诉讼成本高:诉讼周期长、成本高,影响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积极性。
四、完善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系统、完善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法规,明确诉讼主体、管辖范围、举证责任等。
2. 拓宽诉讼主体范围: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高公众参与度。
3. 降低诉讼成本: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积极性。
4. 加强跨部门合作:加强环保、司法、检察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
《2024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逐渐成为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现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是指因被告方的侵权行为导致环境损害,原告方在获得传统民事赔偿的基础上,还可以要求被告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惩罚性赔偿金。
目前,我国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已经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问题(一)赔偿数额确定难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确定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环境损害的特殊性,往往难以准确评估损害程度和损失范围,导致赔偿数额难以确定。
此外,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标准,使得判决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二)举证责任分配不公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方往往面临举证责任过重的问题。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长期性,原告方在收集证据、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困难。
而被告方往往可以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和手段规避举证责任,导致原告方举证困难、败诉风险增大。
(三)适用范围不明确目前,我国法律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没有明确规定。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法院对哪些案件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哪些案件不能适用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不仅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使得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任度降低。
四、原因分析(一)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标准。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法院对赔偿数额的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二)司法实践不足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司法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近年来,环境法治建设加速推进,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受到广泛关注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此背景下被引入。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指符合规定条件的公益环境保护组织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机关、组织等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以维护公益性环境权益为目的的行政诉讼。
该制度以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备受社会广泛认可,其中包括在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推动行政机关行使环境保护职责,以及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目前制度的应对措施,并结合国际比较和实践经验提出较为合理的制度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研究内容1、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基础3、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条件和程序4、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法治中的作用5、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法治建议四、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评估其实际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其制度设计进行国际比较和实践经验分析,以期寻求更加完善适用的法律建议。
五、论文预期结果本论文将全面深入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问题,提出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法治建议,为推进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研究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研究摘要: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诉讼推进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最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唯有加强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才能日益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同时可以推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公益诉讼的概述公益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所谓公益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益诉讼包括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狭义的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是指在生态环境资源公共利益可能或正在受到侵权的情形下,个人、社会团体组织、有关机关,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将不法侵害人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的诉讼。
这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诉讼,起诉人提起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获取私利。
二、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一)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林采伐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率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现状形成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
我国工业化时间起步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发展,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
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重用轻养”是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主观原因。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未能贯彻实施。
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物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用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低,损失浪费严重。
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资源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
同时,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并且,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在我国,构建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诉讼形态备受国人广泛关注,它是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权益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资源法律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公益诉讼是对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司法救济(一)公益诉讼制度形成的政治理论基础十八大政治报告把环境污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下位概念,把污染治理与资源保护并列,还明确提到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排涝、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用的是更为全面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概念,而不是“环境污染”。
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民众对生态环境资源破坏导致的损害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生态环境资源损害引起纠纷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多。
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的渴望及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法治观念的提升。
但就目前来看,解决生态环境资源纠纷的途径却不尽如人意。
(二)公益诉讼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已经有了深入的探索,但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于2013年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和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的出台,为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提供了立法上的保障,是我国公益诉讼发展的一个新开端。
但是,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在原告主体资格、诉讼费用、诉讼时效、公民的环境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亟待完善之处。
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成为一项重要工程。
目前,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我国需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
2015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45次会议通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
2017年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写入这两部法律,标志着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正式确立。
全国人大常委的《决定》主要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诉前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从立法上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予以明确。
试点期间,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出让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四、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从法律上赋予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了司法救济。
这是我国第一次于正式的法律中规定了公益诉讼的制度,从此,公益诉讼制度不再只是学理上的名词,而是有了它自己的法律地位。
与试点工作时期相比,取消了关于层报最高院和检察建议前置的规定,这说明检察院基本享有了独立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无救济即无权利”,这一理论要求对所有的合法权利都应当提供充分和合理的救济途径。
从我国现行立法情况来看,虽然有了关于公益诉讼的一些规定,反未有一部法律对此作出明确的详尽的规定,这就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公益诉讼缺少法律制度上的支撑。
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立法上对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加以明确规定,在环境新行政诉讼类的公益诉讼立法中,要立足于用司法审查来对抗行政权的滥用,使行政机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设立专门的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的专门法律,只有以法律形式建构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才能给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公共利益免受侵害。
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环保法律法规并不少,之所以问题仍然这么多,与各级部门不重视、执法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行政机关能够依法行政,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
实践中的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其形成根源许多都存在行政机关不作为的因素。
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的案件,往往涉及一系列技术问题,相关证据的搜集过程漫长、难度很大,损害赔偿涉及到损害鉴定评估,也面临着举证贵的问题,有些案件取证工作量非常大,还有的找不到鉴定机构,或者鉴定技术根本不成熟,鉴定标准不统一,配套的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关于公益诉讼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但这并不能否定检察机关作为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表述,表明在中央层面上,是肯定检察机关具有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
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依法行使检察权,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
可诉性是法的基本属性,诉讼正是实现权利保护的一道防线,也是人民检察院实现法律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
面对危害公益的生态环境资源侵权,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公共利益的守护者,提起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自然责无旁贷,这样既可以有效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法律监督。
地方各个行政机关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法定职责,在各行政机关不积极履职的情形下,检察机关介入,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其积极采取措施。
如果行政机关积极履职、措施得当,或者侵权者迷途知返,则不需要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了。
但如果行政机关无所作为,无视检察建议的要求,那么检察机关就要考虑参与到生态环境资源的公益诉讼中去了。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公共利益的的守护者可以作为公益诉讼人独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