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

———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张一兵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

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

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

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

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

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

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

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

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

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

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

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

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

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

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

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 Stage)思想的论文。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

的自我说。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

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

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

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仍然是肯

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

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

本我现实实现———自我。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 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

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

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

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弗洛

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

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拉康则直接

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这就是他对

自己老师的真实态度,这一刀直指弗洛伊德人格理

论的核心。拉康说,长期以来,弗洛伊德的这个自我“为意识所有,但不为反思所及”。他说,发明这个镜

像阶段,可以使他“直抵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阻力上

的核心”。这个所谓“核心”,就是弗洛伊德以身体自

恋和自我认同双重指称构筑起来的和谐的个人主体———“自我”。拉康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我是个功能,自我是个综合,一个功能的综合,一个综合的功

能,它是自主的”。可是,这个自我就像一个堆满了

杂物的抽屉,有用而蒙人②。弗洛伊德常常让人揭

开帘子看看后面的真相,可是拉康却把弗洛伊德的

真相说成是更坏的更能骗人的帘子。

拉康之所以将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称之为骗人

12 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②《拉康选集》,第184~185、59、104、405页。

《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页。

的现象,是因为那个人人都认可的从“原生的”本我

到自我(超我)的个人主体其实并不存在,这种并非

故意的欺骗的本相是针对意识掩盖的那种缺失,即

原初“我”的虚无!这是一个本体论上长期被遮蔽的

重要缺失。拉康说“掩盖这个缺失是主体欢快的秘密。”拉康是想说,人们一直误认为一个独立存在的

个人主体(自我)其实是一个幻觉意义上的想象骗

局,“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空无,它不过是“一个操

作性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实质即我们将一个开端上

就是假相的镜像误以为真实存在的个人主体。于

是,弗洛伊德假设的自我的发生实为一种意象中的

开裂,这种开裂从没有形成一种自足的主体,而是造

成了一个阴黑的舞台。有时拉康将其称之为“与生

俱来的开裂”。以后,在这个被称为主体的舞台上将

上演个人一生的伪我与他者的争斗悲剧。这个镜像

最初是镜子中的“我”的影像,尔后则是“我”周围众人(开始是其他玩伴的模仿性姿势的反应,然后是长

辈、大人的存在)的目光、面相和形体行为构成的反

射的镜式形象。虽然这镜像来自于外部的介体,可

是这个镜像始终是自画像。这个自画像的本质就是

自我认同。“那就是我”、“我在这里和那里”的“我”, 实际上是一种以想象为本质的反映性幻象。在这个

镜像式的伪在中,根本不存在弗洛伊德所说的主体

自恋和自我认同,而是存在论上的异化之无,而人将

被这个自画像欺骗终生。“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

就是拉康的想象界的无之本体论。拉康这里的观

点,已经是一个大的宣判即过去人们自觉不自觉作

为个人主体的那个我,笛卡尔作为理性之思起点的

那个我,还应该包括第一个新人本主义先驱斗士施

蒂纳的那个“唯一者”的我,克尔凯郭尔的“那一个”真实的我,海德格尔的此在之我,都不过是一种想象

中的“理想我”①。非常可怕的是,拉康抽掉了当代

新人本主义的存在论之根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

从常识来看,这真是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我们来

看拉康的分析逻辑。

对此,拉康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表述

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

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自己,这在

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

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

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

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

中的主体功能。②

依拉康的逻辑,这个伪我的发生,先是主体在想

象界中镜子式的假自恋和他人的反指中被误认和物

相化伪造,最后在语言象征(能指链)的主体建构中

彻底被谋杀。我们先来看这出悲剧的镜中幻象。

拉康所说的镜子阶段,其实是指个人自我初始

建构的时期。这时,个人主体第一次将自己指认为“我”。可是,在他的眼里,这个自我的形成与以往一

切肯定性的主体建构说不同,包括弗洛伊德的自我

说,它的本质是“主体在认定一个影像之后自身所起

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关系。“镜像阶段的功

能是意象功能的一个殊例。这个功能在于建立机体

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建立内在世界(In- nenwelt)与外在世界(Umwelt)之间的关系”③。然而, 这种意象关系却是以自我否定的颠倒形式出现的

身处幼时的“我”在镜像中的异化认同(identifica- tion),这也是“我”之初始具象。这个意象建构是以牺牲内在世界(“我”)对象化为伪现实外在世界为代价的,这种对象化即黑格尔意义上的本体异化。

拉康有一句名言“人总是一个早产儿。”因为相

对于一出生就能游水的鱼儿和一生下来就能站立的

小马驹,初生的人类真是太懦弱了。里德说“如果

仅靠自己,婴儿可能会死亡。他们出生的太早了。

呱呱落地的时候,他既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对自

身的运动机能只有很少的控制力,从生物学的意义

上说,他们发育得很不完全。”④用拉康的话说,叫

“动力无助”状态。拉康发现,个人对自己的原初认识,发生在婴儿6~8个月生长中的镜像阶段,这是

一个构造“我”———伪自我中心起始的本体建构过程。拉康说,这是人作为类“过早出生的一个后果”。开始婴儿的知觉最早发生于在妈妈的怀里和摇篮中

主客不分之混沌中,他(她)无法界划自己的身体与

妈妈、外部世界的区别,所以,他会举起自己的指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