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云龙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1007)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云龙示范区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株洲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精神,结合株洲云龙示范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着眼国际水准,运用现代理念,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为“两型社会”建设扛起先行先试的大旗,为科学发展树立改革创新的典范,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探索新路。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跨越;坚持改革创新,发挥示范作用;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基础先行;坚持科技驱动,注重产业支撑;坚持环境优先,实现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及发展任务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打好基础,重点突破,按照世界一流标准、代表城市发展方向的要求,编制建设规划,搭建运作平台,到2011年,完成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2016年,完成10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建设,示范区初具规模;到2020年,把
示范区建设“低碳、活力、宜居、开放”的生态新城、文化新城、旅游新城,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长株潭东部现代服务区、株洲产业升级引领区。
——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区。突出能源、生态、交通、水、城乡统筹、土地利用六大示范领域,形成有机疏散的新空间模式、富有活力的新产业形态、高效集约的新交通结构、生态实用的新技术应用和健康和谐的新生活方式,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新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长株潭东部现代服务区。借助空港、绿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职教园四大动力,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教研发和金融创新四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外包型文化创意企业和中小型创业型企业,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园区品牌。依托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知名品牌和企业,建设大型文化主题公园、体育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场,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集聚辐射效应,建成一批功能性集群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株洲产业升级引领区。通过云龙示范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崛起,推进老工业基地株洲的传统产业升级,引领全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成为带动长株潭、乃至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二、构建城乡建设新体系
示范区建设空间布局整体上形成“两带合一、三湖共兴”的功能结构,即南北向产业经济功能带与白石港景观休闲风光带合二为一,成为贯穿云龙示范区的功能的景观脊梁。结合白石港水系形成
三大湖面,结合三大湖形成三大不同特色的功能片区:南部龙升湖片区以科教研发为主题,主要包括职教园区、千亿元产业带、轨道科技城、大丰生态工业园及城市社区,重点打造科教研发城;中部云龙湖片区成为中央活力区,以公共休闲服务、商务金融、创意产业及综合配套、居住等功能园,重点打造服务创意区;北部龙首湖片区,主要包括运动和休闲娱乐主题组团、管理、配套居住等综合功能,重点打造旅游休闲谷。在推进城乡建设中,必须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能源、生态、交通、水、土地利用及城乡统筹等方面两型综合体系,探索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
1、建立健全建设节能体系。建立新建项目能评制度,新建企业(项目)开展能耗评估,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凡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予准入或强制性退出。建设示范区节能减排科技展示中心,深入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全民行动,积极倡导两型生活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制定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和监督体系,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体制机制及经济激励政策,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材料。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开发,对具备条件的新建城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投入使用。
2、建立健全两型交通体系。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空间布局,全面形成便捷的公交换乘系统,舒适独立自行车系统,多重宜人的步行体验街区。按人步行3分钟240米为基本单位塑造城市肌理,按人步行10分钟600-800米为城市功能组团的舒适尺度,按自行车出行10分钟2500米为城市片区的最大规模,形成生态廊道与城市空间交错的基本格局。积极探索绿色公共交通发展模式,
率先开展低碳公交城区改革试点,以安全、快速、舒适、绿色为目标,推进公交优先战略,构建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的多层次、集约型、一体化、换乘方便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3、建立健全城乡生态体系。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许可制度,实行排污许可,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率先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形成“谁受益谁付费、环境同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区域环保格局。争取建立长株潭“绿心”保护区生态保护和污染修复补偿机制。
4、建立健全水循环体系。建立多级雨水收集体系,鼓励中水回收用于绿地灌溉和部分生活用水,全面构建屋顶雨水收集、小区雨水收集和中央汇水雨水收集的多级雨水收集系统。争取白石港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污染治理规划。建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清洁行动,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大力推广实施零排污生态养殖技术工程。
5、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系。改革城乡规划分离的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全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全覆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的规划、投融资、建设、功能、管理等一体化。对规划的集中居住区,基本参照城市居民小区的标准建设;对农业基础设施按照现代化、园田化、城郊化的要求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6、建立健全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推行示范区土地投资强度分级控制,调整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建立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考评结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