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突破思维定式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完后 , 下 面却是一 片不屑一顾 的嘘声 : 有 的说谭 嗣 同“ 不 爱惜 生命 , 做无 谓 的牺
牲” , 有 的说谭嗣 同“ 白白送死 , 缺乏一种 自我保护 意识 ” , 着实令我吃惊不小。 课后我仔细反思 自己的教学 , 逐渐 明白: 由于时代 的发展 、 社会 的转型 、 知识的 爆炸 , 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取 向都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 , 他们对历史教科书 中所蕴含 的道德品质 的教育不再是全盘接受 , 有 的甚至带还有一定 的抵触情绪 。 而教师在教 学过程 中, 往往存在一些思维定式。 这些思维定式使教师总是在教学中不 自觉地用
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 , 科学合理地设计德育 目标。 但 目标 的设计不应千篇一 律, 要 注意实用性 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 允许学生保留不 同的看法 。
二、 把握时代特征 。 明确 社 会 需求
历史教师要及 时把握时代 的脉搏和信息 ,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 , 适 时调整
教学设计 , 使历史教学和现实的需求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 做到有的放矢 。 例如 “ 艰
如孙 中…辞职 、 清帝退位 、 袁世凯上 台标 志了辛亥革命 的失败 , 教师普遍将 其归 结为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的表现 。我们 的许 多教师长期 以来一致认为所谓 的革命就是一个阶级用暴力 的手段推 翻另 外一 个阶级的统治 ,在教学 中很难接
受和平和妥协 , 在这种 “ 左” 倾的思维定式影响下 , 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从
妥协 、 没有坚持暴力的角度去认识辛亥革命 的局 限性 。 是基于观念和视野 的落 伍形 成的思维定式 。 如教 学内容 中写道 : “ 这一时期 , 石油 已经实现 自给 , 中同人 靠洋 油过 日子 的时代宣告结束 。 ” 教师在进行教学 时 , 往 往会把“ 石油 自给 ” 作 为 爱 闰主义教育 的切 入点 , 开展爱 国主义教育 。 但 是实际情况 是 , 近 年来 中国能源
谈怎样走出高中历史学习思维定势的误区
谈怎样走出高中历史学习思维定势的误区所谓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思维、活动、习惯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答题过程注意疏导和引导。
1. 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因为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
1.1习惯性的审题步骤:拿到试卷后,第1步先总体浏览试卷,根据文字量而调整做题的时间与速度;第2步做具体试题时,先看设问后看材料,有针对性的在材料中寻找信息和有效信息,从而节省时间和提高答题内容的准确性;第3步根据设问的角度取舍在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完整而准确的答题;第4步根据分值检查得分点是否充足,并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1.2习惯性的分点答题:有点学生在答题时不仅仅是要点全面,最主要的是全面而清晰,这主要是得益于日常做题习惯中的分点答题。
(1)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考试踩点给分的时候,一般是每点2分左右,如果设问为6分,学生思维定势的做法是寻找3个以上得分点;(2)分点答题,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英语字母顺序还是甲乙丙丁等不限,必须标明;(3)层次清晰、明朗,每一个要点叙述完毕,能够另起一行;(4)在最后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一般不进行涂改而是另外罗列一点。
1.3习惯性的答题逻辑:历史答题也应该有其逻辑性,我们同学失分的原因不是他不会,也不完全是他的基础知识差,而是基本技能。
所谓做题的基本技能就是把他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到实际需要之中。
如:“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
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毛陆民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论坛》
【年(卷),期】2000(000)006
【摘要】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在以前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思维定势具有积极影响:在问题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也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人的思维惰性,当一个人看到某种事物所起的作用时,很难看出事物的其他用途。
本文主要谈的是如何解决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直是老师一言堂,老师对学生宣讲教材中的观点,学生又难以接触到其他不同观点,再加上教材编写滞后,很少介绍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结果在学生思维中,把老师
【总页数】2页(P)
【作者】毛陆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雎宁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例谈科学教学中打破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策略 [J], 毛君明
2.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打破思维定势 [J], 冯俊
3.例谈科学教学中打破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策略 [J], 毛君明;
4.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J], 毛陆民
5.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论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J], 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教学质量
力, 一直 是 高考 的重 要 命 题 方 式 。命 题 者 希 翼 以此 推 动 教 材 、 教 法 究 这 类 研 命 题 , 在教 学 实 践 中 引导 学生 有效 突破 思 维 定 势 , 养创 新 并 培 性 思 维 , 有 助 于 考 生 开 阔视 野 , 展 思 维 , 而 更 好 地 适 应 将 拓 从 高考 , 向未 来 。 面 更新 观 念 。 化 课 堂结 构 是 突 破 思 维 定势 的前 提 。 优 突 破 思 维 定 势 、 展 创 新 教 育 要 求 教 师 树 立 新 的教 育 观 。 开 课 堂是 体 现 教 育 观 念 的主 战场 ,教 师 要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改 革
高层次 。
回顾 近 几 年 的 历史 高 考 试题 , 明显 看 出 . 进 史 学 研究 可 引 的新 观 点 、 发 现 和 新 成 果 , 变 考 生 的 思 维 定 势 , 新 改 以检 测 其 全 方 位 、 角 度 、 体 式 地 审 视 历 史 和 客 观 地 评 价 历 史 的能 多 立
( ) 据 教 材 各 部 分 内容 之 间 的逻 辑 关 系 和 学 生 的 认 识 一 根 规 律 , 学组 织教 材 。 科 ( ) 计 好 课 堂 导入 环 节 , 导学 生 快 速 进 入状 态 。 二 设 引 ( ) 习 本 课 教 学 必 须 是 以 前 学 过 但 学 生 尚 未完 全 掌 握 三 复 的基 础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 ) 心 设 计 课 堂提 问 。 四 精 ( ) 据 突 破难 点 、 强 重 点 的需 要 , 真创 设 情 境 。 五 根 加 认 ( ) 理 分 配课 堂教 学 中每 一 部 分 内 容 的教 学 时 间 。 六 合 ( ) 效 地 利 用 各种 教 学 媒 体 辅 助 课 堂教 学 。 七 有 ( ) 炼 教 学语 言 。 八 锤 ( ) 计好板书提纲。 九 设 ( ) 真 做 好 课 堂小 结 。 十 认 ( 一) 选习题 , 置作业。 十 精 布 要 强 调 的 是 ,学 生 的 学 习 活 动 必 须 是 课 堂 教 学过 程 中 的 主 体 活 动 . 师 应 研 究 和 运 用 培 养 学 生 非 智 力 品质 的措 施 , 教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性 , 而 提 高 学 生 的课 堂 参 与 意 识 。 从 六、 鼓励 探 索求 异 。 养创 新 能 力 培 在 教 学 中要 把 学 生 当 成 认 知 的 主 人 .充 分 发 挥 他 们在 认 知 过 程 中的 主 体 作用 , 养 他 们 的创 新 能 力 。 体 体 现 在 以 下 培 具 几个方面 : ( ) 发认 知 兴趣 — — 促 进 学 生 有 效地 学 习 。 一 激 ( ) 拓 知 识 领 域— — 力 求 学 生 的 知 识 体 系更 完 整 。 二 开 ( ) 励 探 索 求 异 — — 开 展 研 究 性 学 习 , 发 探 索 、 新 三 鼓 激 创 精 神。 ( ) 四 克服 意识 障碍— — 引 导学 生强 化 自我 , 肯定 自我意识 。 ( ) 五 充实 课 外 活 动— — 鼓 励 学生 参 加 各类 社 团活 动 , 好 更 地 补 充课 堂 学 习 。 综 上 所 述 , 过优 化 教 学 途 径 , 分 地 确 立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通 充 位 。 学 生 营造 宽 松 的 学 习 环境 , 能 不 断 地 增 强 学 生 强 烈 的 为 才 创 新 意 识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力 .才 能使 学 生 解 放 头 脑 —— 敢 想 、 放 嘴 巴— — 敢 说 、 脱 束 缚 —— 敢 问 、 放 双 手 —— 敢 解 摆 解 做 、 做 以此 来 促 进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发 展 , 现 更 好 的课 堂 教 会 实 学效果 。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关键词】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思维教学ﻭﻭﻭ【摘要】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研究以多元智力等理论为依据,着眼于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的转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探索历史知识,认识历史规律的学习精神,突破学生思维定势,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体验求异、创新的乐趣,并更乐于创新.“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随着初中历史课教学和考试的不断深入,随着素质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日益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历史中考题大都以当年的、热点为背景,进而适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也就是说历史中考试题以其灵活性、超前性,改变了教材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广大教师在学生探索思维能力方面认识不到位,理念模糊不清,培养策略的实施更是若有若无。
而这一切均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不适应飞速的现实。
为此,我们进行了《新课程活动探究对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倘若各学科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来评量,则具备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类学生,都会有更佳的表现.2、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
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
ﻭ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寻求知识、真理、智慧及探索的.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1、构建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二、课题研究的目标ﻭ习,自觉探索历史知识,认识历史规律的学习精神为重点的实验教育体系。
2、着眼于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的转变,立足于材提供给师生的广阔的活动与探究空间,教师通过创设智力操作活动,通过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打破陈式、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的目的。
ﻭ3、适应历史课教学需要,为教育4、通过实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具有学科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ﻭ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以教为主被动学习,打破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拓宽教学视野,主动接受不同的史学观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对比,引导学生构建新型的历史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思维定势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迁移,形成正确的学习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错误的思维定势却相反。
那幺错误的思维定势是如何造成的呢?第一:评价只强调局限性,而忽视了进步性如对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政策(如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我们评价说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害怕劳动人民等。
得出这些结论的原因是用传统的阶级立场分析法,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
但如能正确的分析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实事求是的分析,就不会得出这个不全面的结论。
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正处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早期,所以反封建是当时革命的核心内容。
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它要求对生产资料是绝对的私有制,不能容忍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尤其是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它严重的阻碍了当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所以资产阶级提出的这些口号是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的,有利于当时正在进行的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并且当时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还不明显,反而是反封建的同盟军(如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对付共同的敌人封建地主阶级。
同样,当时提出的另一些口号,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也是在思想上反封建的产物,所以不应再加上那些什幺虚伪性的标签,而应大胆的肯定它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是进步的。
又如中国近代史中,1861年清朝总理衙门设立。
我们的教材只强调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改变学生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考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高考命题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大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试卷中旨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居于主体地位;二是强调知识更新,打破了中学课本的“绝对权威” 试题设计和答案拟定不再拘泥于教材,无论史实的表述还是观点的分析,都力求更科学;三是反映学科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和内部联系,即侧重于对知识结构、学科理论和学科体系的考查,尤其注重体现学科的主体内容,即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相关性比较强的重点内容的考查,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特别是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思维定势。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定势
1、变换历史思维的角度学生在从常识性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之后,尝试着从其它角度去思考,既体现事物的多元性又体现了思维的多维性。
在教学中,尝试换角度去思考。
在讲“隋朝大运河”一课时,一般常规思维会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分析。
一是它的开凿是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的结果,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它的开凿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为此乘机勒索百姓,民怨沸腾,而且炀帝为此河也极尽奢华,确是其政治腐败的表现。
但我们还可以反问学生:这样一条跨六省五大水系的人工河是不是需要花费巨额财力、物力?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又问学生:如果隋朝经济不繁荣,。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从概念上看,“历史”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历史的形成具有“一度性”特点,这决定了研究者不能直 接面对研究对象,而要通过间接的历史资料来从事研究。 历史材料林林种种,但是师生接触到的大都是教材类的文 字材料,即使教材中有图片或实物的材料也大都是为了佐证文
字信息,或在图片下面的注释中已有明显的主观结论。
——破除教师自身的思维定势! ——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
二、历史教学为何要打破思维定势? (二)从历史课程标准(学科目标和方法)说起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 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 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 ——要用批判思维审慎地对待历史 想。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 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 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 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与破除思维定势
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属性:情境、协作、对 话、意义建构。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意义建构; 协作理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对话或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如何有效创设有利于 “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 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强调教师的情景设计。 学习者应能够建立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创新。 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第一类:破除“唯教材”下权威型定势
课标:“课程性质”所要求的“基础性”原 则,决定了课标中“课程内容”的简明扼 要,以“了解……认识……理解……”的框 架式表达,不限定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具 体的“知识点”。 ……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教材内容的代表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作者:许春凤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12期关键词创新,思维定势,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24-06在新课改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把打破思维定势当做创新的重要前提。
参与公开课的教师为了出彩,往往走非常规路线,课堂知识结构大幅度调整,教学手段变化多样。
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是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创新精神。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破除定势进行新的教学建构”是教学研讨中的高频率话题,但争议也较大,有的观点甚至完全相背,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思维定势是不是影响主体(师生)创新的障碍?历史教学中有没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如果有必要,是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等等。
基于新课程的资源观、认识观、历史观,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新的眼光回眸历史,从细节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定势是“思维主体受已有经验、知识、观念、习惯和需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
①作为主体思维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准备状态,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和持久性特征。
②思维定势对主体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
一方面,思维活动从既定起点、角度影响思维主体,有效地防止主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被意外干扰,保持主体思维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主体在遇到新的对象和新问题时,能够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利用处理过的类似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
另一方面,思维定势的建立经过了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旦形成,会具有稳定性而固化,它会使主体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仅仅去关注思维对象的某些方面,忽视思维对象的其他方面,因此,思维定势使主体在思维中具有一定习惯性和依赖性,它们会直接妨碍主体视野的拓展,降低主体思维的敏捷度和完整性,具体体现在,当遇到的新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阻碍主体作出新决策。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史识水平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史识水平作者:刘志平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3期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一直按照同一种方式来思考,理解,记忆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一定的思维定势,概括出阶段特征与人物特征,较快速地作出判断,提高解题速度。
但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解题中的许多失误,往往是由不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思维定势与高考的灵活是一对矛盾。
不良的思维定势其实已经形成了历史偏见,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与思维的僵化。
历史是动态变化的,任何事物与人都有多面性,简单地贴标签,是有害无益的。
近年来,高考历史题常常考察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强调让学生在做高考题时得到新的收获与启迪。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突出阶段与人物特征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以下面几道常见题为例:⒈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答案:C)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⒉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答案:A)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因为学生思维定势,对1877年的清政府和1906年的两广总督没什么好感,学生看到这两道题与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选择时难于下手。
⒊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定势与创新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定势与创新
知识的占有与配置是在不断创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体制、教材体例、高考制度都在
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感受最为鲜明的是考试的创新。
在
高考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
对于以前的一些创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很快的适应,这是中学师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对新的创新,我们往往又表现的手足失措而无法应对,这也是中学师生的共识。
如何克服与提升,就要求在
高中三年级
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质,突破思维定势。
首先在日常
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思维,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结合自己
的思维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允许争鸣;其次,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中,应该鼓励学
生在遵循基本历史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充分表达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
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新角度
的试题。
介绍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
这篇文章是给你的
高中历史
学习方法:设定和创新,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科能力培养是中学教学三大任务的中心环节,而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的学习历史并很好地运用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转机,注意激发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学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机。
进入初中,面对繁多的学科,学生往往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况。
加上部分学生视历史课为“小科”,学习无兴趣,造成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能力低,为以后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历史课设置了障碍。
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切实抓好教学转机,把好思维能力的第一关。
把握转机,重在激发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兴趣、爱好、动机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奥秘。
一旦兴趣动力系统开启后,思维就处于高涨的积极状态,思维潜能也就积极开发出来。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激趣、问难质疑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最有效的途径。
质疑问难,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难易适当、有较强启发性、令人探索的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向别人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思维活动。
激发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此,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两个方面。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另一主要途径是课堂思维训练。
这一步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度的训练题。
这样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并使之学会了把握全貌、全面地、科学地分析问题能力。
打破思维定势,打造历史新课堂
打破思维定势,打造历史新课堂摘要:打破旧式思维,更新理念,把握教材精髓,转变角色,使历史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授人以渔,打造历史新课堂,使高中历史课堂成为丰富生动,极具艺术的课堂。
关键词:思维定势;历史;转变观念;新课堂传统的教育都注重强调了教师的知识权威,课堂则重在“填鸭式”的讲授,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更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而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也只满足于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知道历史人物、记住历史发展的过程。
忘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学科特征,忘记了历史是一门既具科学性又丰富生动的学科,特别是对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我们的历史教育关注的焦点就不应只是提高历史知识的教学质量,更要扎根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种改变要求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打破定式,更新理念以前,历史教师仅仅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从开始讲到结束,对所讲的内容只要一处讲不到,心里就不踏实。
其实,很多时候,教师讲了,不等于学生听了,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懂了,学生懂了不等于会了,学生会了不等于学会了,学生学会了更不等于会学了。
这里的“五个不等于”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效果未必见佳。
因此作为教师,还是少讲为妙,有时候不妨装一点“糊涂”给学生留点“余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利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探究中来,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这样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在新课改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把打破思维定势当做创新的重要前提。
参与公开课的教师为了出彩,往往走非常规路线,课堂结构大幅度调整,教学手段变化多样。
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是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创新精神。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破除定势进行新的教学建构”是教学研讨中的高频率话题,但争议也较大,有的观点甚至完全相背,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思维定势是不是影响主体(师生)创新的障碍?历史教学中有没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如果有必要,是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等等。
基于新课程的资源观、认识观、历史观,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新的眼光回眸历史,从细节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定势是“思维主体受已有经验、、观念、习惯和需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
①作为主体思维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准备状态,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和持久性特征。
②思维定势对主体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
一方面,思维活动从既定起点、角度影响思维主体,有效地防止主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被意外干扰,保持主体思维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主体在遇到新的对象和新问题时,能够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利用处理过的类似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
另一方面,思维定势的建立经过了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旦形成,会具有稳定性而固化,它会使主体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仅仅去关注思维对象的某些方面,忽视思维对象的其他方面,因此,思维定势使主体在思维中具有一定习惯性和依赖性,它们会直接妨碍主体视野的拓展,降低主体思维的敏捷度和完整性,具体体现在,当遇到的新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阻碍主体作出新决策。
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定势中的同化、正迁移作用。
如“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 年第 39 期
(课本上这只蜗牛是怎么做的呢?) B:指名朗读。 ③用上课文上的词语说一说。 (4)自主合作,真切感知。 【学法指导】: ①将你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②交流:注意想象蜗牛的表情、动作,指名读。 ③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 (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 年?) (出示名言、格言) Nhomakorabea·124·
释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重大的历史事 件从不同角度理解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如:新航路的开辟、鸦片 战争及启蒙运动等。
三、引导学生强化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突破 思维定势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打破模块对思维的束缚,平时要引导,结 合初中通史内容,高考复习可用通史阶段特征分析法,把每一时 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整理起来,再分析特点。 如复习中国近代史可用三条线索概括:中华民族抗争史、民族经 济发展史、学习西方的历程。比较历史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思维打 开,如: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古希腊城邦和中国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 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联系、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介绍史学动态,运用新史观,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应多看史学著作,了解史学前沿问题及研究成果,只有 自己先开拓视野,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 材资源,如人民版每节中的“学习思考”、“史学争鸣”和“知 识链接”可以筛选运用。例如对罗马法、美国联邦宪法的不同评价, 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不同观点,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争论, 类似的思考题能引发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利于突破思维定势。有 些知识链接弥补了教材正文的不足,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是近年来高 考命题的关注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就主干知识运用新史观去阐
历史教学需要突破思维定势论文
历史教学需要突破思维定势教师在讲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突破一定的思维定式。
例如正确评价资本主义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近年高考历史试卷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试题。
(一)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应确认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也不可能间断。
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
社会形态更迭和某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从根本上说也是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
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有起有伏。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尽管所付代价或许是相当沉重的,但与取得的文明进步相比,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微乎其微的。
把握了这个原则,就能解释清为什么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残酷,我们还认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进步。
同样,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确实都是剥削制度。
但我们要注意后者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总的容量要比前者大得不可比拟,这种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中学生由于把握不住这一点,经常在考试中出错、丢分。
例如:1.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
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到:”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
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德意志和意大利政治分裂的局面仍是严重的障碍。
高考历史命题突破思维定势的启示
高考历史命题突破思维定势的启示回顾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可明显看出,改变教材造成的思维定势,引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发现和新成果,以检测考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审视历史和客观地评价历史的能力,一直是高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
命题者希翼以此推动教材、教法的改革,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匠心独运,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作先导。
因此,研究这类命题,将有助于开阔考生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高考,面向未来。
一、突破思维定势势在必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具有的一定灵活性是一对矛盾。
进入90年代中期,这一矛盾随着改革开放领域的扩大、步伐的深入而渐突出。
过去受计划经济、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而编写的教材,因时移境迁,一些内容越来越显得陈旧而脱离现实。
高考要以其灵活性、超前性,改变教材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反映在试题中,则必然要求考生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重新调整视角思路,观察思考和解析问题。
以1995年高考历史为例,第38题,要求答出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而考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四大发明上的思维定势,却一直是“自豪”式的。
第32题,正确选项“B.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结盟”,由于教材的影响,考生往往片面地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敌对的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两者矛盾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调和。
第42题,问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步骤、原因、内容和结果,答案中有“人民公有化”“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的评分要点,但因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考生很难想到党在决策上的这一重大失误。
到1996年高考,这类命题继续有所体现。
第47题在说明唐朝文化辉煌的原因时,考生思维应与教材的导向相逆,即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外来优秀文化对唐朝文化繁荣有影响和促进,而不仅仅是唐文化对周边各国文化的影响和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思维定势也叫做思维定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是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
突破思维定势就是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以变化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境界的学习和思维能力,高中生中差距较大,一旦达到了突破思维定式的境界,就能拉开档次,显示优劣;历史作为两级选拔性考试科目,必须顾及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衔接,近年来,高考命题已改变命题方向,必然会加强或突出对突破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中历史教材对历史概念、历史条件、历史现象的叙述,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教材内容的偏狭及其他原因,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需要突破定势的内容,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愿与同仁共同探讨,抛砖引玉,望不吝指教。
一、从历史名词方面突破思维定势
历史名词在教材占有较大比重,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学识局限和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对某些历史名词存在着思维定势,如“西域都护”一词,很多学生认为该词是东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军政机构,其实,那个名词是一种官职,是东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种进行军事行政管理、保护商旅往来的一种官职;再如“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中的“市舶使”一词,单从字面上看,好像一种官职,其实是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一个机构,元、明又称“市舶司”。
二、从人物评价中突破思维定势。
某一时代的某一些社会,都会涌现出少数具有突出才能、特点的个人,不同程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和媒体宣传的影响,往往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评价历史人物时,不是低估、抹煞就是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如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教材中对“蒋介石”这个人物的叙述,学生认为他是个卖国贼、刽子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要全面,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中考查,评价才会接近公正!再回过头来评判蒋介石,结论就是:他对中国人民有罪,但他并非与生俱来就反革命、就卖国,他也曾有革命、爱国的历史和表现。
三、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角度突破思维定势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评价较多,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师生们都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高考题却反其道而行之,设题于古代史发明在中国和外国的不同遭遇,要考生充分分析四大发明对中国和外国的不同作用,得出答案。
这就为我们历史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从前的历史教学,都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师生都已形成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在于分析、
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中的运用。
再如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国家分裂现象的时代比较多,学生能想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许多危害: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人民困苦不堪等,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自然经济的分散;封建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地方割据的恶性膨胀;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等等。
总之,分裂仅仅是国家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裂;分裂仅仅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学生就得出了对分裂这一历史现象的全面、宏观的正确认识。
四、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角度突破思维定势
比如,复习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时,教材肯定其作用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学生往往只看到积极的一面,我们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其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商鞅变法的三大偏差:压抑工商、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其消极作用:背离了社会发展规律、阻遏了文化发展、选错了政治体制方向,并且成了秦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为后世君主独裁埋下了祸根。
总之,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进步的一面和积极作用、主观作用;又要看到其落后的一面和消极作用、客观作用。
这样才能达到突破思维定势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作用中的应用的目的。
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正确地解读历史知识,最终达到获取高考优异成绩和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