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用:1~3 min起效,维持75~150 min
易弥散,平面不易有效控制
(4)配制:重比重液
三、临床应用
4、布比卡因
(1)剂量:8~12 mg,最多不超过20 mg
(2)浓度:0.5%~0.75%
(3)作用:5~10 min起效,维持2~2.5 h
平面调节不可过急,以免过高
(4)配制:重比重液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
低血压
平面过高
恶心呕吐 尿潴留 穿刺损伤:脊麻后头痛、 背痛、颅神经受累 神经并发症:穿刺损伤、 化学或细菌性污染、 马尾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髓缺血、脊髓炎
(一)低血压:脊麻最常见并发症
1、原因:脊麻→交感N广泛(-)→静脉回流↓→CO↓→BP↓ 静脉回流↓的程度同交感N(-)的范围及体位相关 2、危险:BP↓→心肌、脑缺血(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
1、直接作用
(1)作用部位:脊神经前根、后根、脊髓
脊神经:局麻药浓度 - 后根>前根>后根神经节 交感、感觉N f 无髓鞘,敏感、低浓度即可阻滞 运动N f 有髓鞘,敏感性较差、高浓度才能阻滞 脊髓:后柱、侧柱>前柱、灰质后角>灰质前角 途径:①脑脊液-软膜-脊髓浓度梯度,透过软膜直达脊髓 ②沿Virchow-Robin间隙穿过软膜达脊髓深部
椎管内解剖
四个生理弯曲
脊椎的结构
脊椎的结构
韧带
韧带
韧带
韧带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节段与棘突尖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7 T6 L1 L3 S1
棘突尖
C6 T4 T10 T11 T12
脊髓被膜及 椎管内腔隙
第一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
subarachnoid space block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 (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
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 2、穿刺部位:L3~4或L2~3
一、概 述
(一)局麻药液:脑脊液比重为1.003~1.009
1、轻比重:用较大量(6~16 ml)注射用水稀释局麻药
阻滞特点接近等比重,但无其缺点,仍用
2、等比重:配制麻烦、麻醉平面的不确定→很少采用
3、重比重:加适当量葡萄糖(5%~10%)→ρ>1.020 效果确切,范围易于调整,最为常用
一、概 述
→调节阻滞平面
三、临床应用
(四)常用局部麻醉药
1、普鲁卡因 (1)剂量:成人100~150 mg,鞍麻50~100 mg 小儿可按年龄和脊柱长度酌减 (2)浓度:5%,最低2.5%,最高浓度为6%
(3)作用:1~5 min起效,持续45~90 min
→短小手术 5 min内调平面,否则平面固定,无法调 (4)配制:5%重比重液
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
1、判断:针刺皮肤测痛 2、影响因素:间隙、体位、身长、剂量、浓度、比重 速度、针尖斜口方向
(1)穿刺部位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 →麻醉平面偏低
三、临床应用
2、丁卡因 (1)剂量:10~15 mg,最高20 mg (2)浓度:0.33%,最低0.1%
(3)作用:起效慢5~10 min,持续2~3 h
20 min平面固定→不易调控
(4)配制:1-1-1重比重液
三、临床应用
3、利多卡因
(1)剂量:100 mg,最高120 mg
(2)浓度:2%~3%
0.33
5~10 120~180
卡因
+ 10%G1ml
+ 3%麻黄1ml
布比
6~12
3~6
重 0.5~0.75%布2ml 0.33~0.5 10~15 180~240
卡因
+ 10% G0.8ml
+ 0.1%肾0.2ml
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 2、穿刺部位:L3~4或L2~3
Chapter 10 Intraspinal Anesthesia
(椎管内麻醉)
哈医大二院麻醉科 薄玉龙
概
椎管内麻醉分类:
念
椎管: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间隙
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 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 简称脊麻 硬膜外间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 脊神经根阻滞的麻醉方法, 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2)阻滞顺序:自主N f →感觉N f→运动N f、本体感觉 f
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则相反
阻滞N f顺序:血管舒缩→寒冷刺激→温感→对不 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 →运动麻痹→压力感→本体感 (3)阻滞平面:交感N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N节段
运动N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N节段
→PaO2↓、PaCO2↑
③脊麻平面过高→支配支气管平滑肌的交感N f 阻滞 →诱发支气管痉挛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3)对胃肠道影响
①脊麻→交感N f 阻滞→迷走N占优→胃蠕动增强、胃液分泌↑
幽门及奥狄括约肌均松弛→胆汁返流
肠曲收缩力增强→肠痉挛性疼痛 ②恶心呕吐:胃肠蠕动增强、胆汁返流入胃、低血压、脑缺氧、 手术牵拉内脏 奋乃静2.5~5 mg或甲氧氯普胺10~20 mg注射 ③对肝脏无直接损害,但持续性低血压→有病肝脏功能恶化
3、脑脊液压力 (1)体位:平卧 ≤ 100 mmH2O 侧卧 - 70~170 mmH2O 坐位 - 200~300 mmH2O (2)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 (3)老年人及脱水病人则降低 (4)血液渗透压改变、PaCO2升高、脑脊膜感染 或化学物质刺激时升高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作用
③HR:中、低位脊麻→V压↓→右房压↓→V心脏反射 →HR↓ 高位脊麻→心加速神经麻痹→心动过缓 ④CO:脊麻→HR缓慢、SV↓→CO↓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⑤心脏功能:脊麻→周围血管扩张→左室后负荷↓→心脏作功↓ ⑥冠状动脉血流量:脊麻→MAP↓→冠状动脉血灌流量↓ (2)对呼吸的影响 ①阻滞平面上移→肋间肌麻痹广泛→通气量不足 ②高位脊麻→CO↓→肺A压、肺血容量↓→肺泡无效腔↑
(4)穿刺针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 反之,麻醉平面不易上升
三、临床应用
(七)麻醉中管理
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1)补充血容量:快速输液200~300 ml
(2)缩血管药物:麻黄碱5~10 mg iv 可重复
或间羟胺
(3)心率缓慢→阿托品0.25~0.3 mg iv 2、呼吸抑制:迅速吸氧,行扶助呼吸 3、恶心、呕吐:控制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
1、原因:
(1)脊麻→BP过低→脑缺氧→呕吐中枢(+)→恶心呕吐 低BP?
(2)术中牵拉→迷走-迷走反射(+)→恶心呕吐
2、处置:纠正低BP,静注氟哌啶、恩丹西酮,静注阿托品
(四)尿潴留
1、原因:脊麻→S2~4 (-)→膀胱张力丧失→膀胱过度充盈
2、影响:膀胱过度充盈→刺激腹膜→BP↑、HR↑
3、处置:导尿,可自行恢复
(4)局麻药临界浓度:阻滞不同的神经纤维需不同的浓度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2.间接作用(全身影响):自主神经麻痹所产生的生理影响 (1)循环系统 ①BP:脊麻→交感N节前 f 阻滞→小A、V扩张→回心血量↓ →CO↓→BP↓ 感觉阻滞平面愈高,发生率、幅度愈高
②周围循环变化:交感N阻滞→小A扩张→周围血管阻力↓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 (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
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
1、判断:针刺皮肤测痛 2、影响因素:间隙、体位、身长、剂量、浓度、比重 速度、针尖斜口方向
(1)穿刺部位
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
④腹部手术→易选L2~3;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L3~4以下 (2)体位和比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 注药后应在5~10 min之内调节体位 重比重向低处流,轻比重液向高处流 (3)注药速度:速度愈快,范围愈广 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
注射速度l ml /5秒
1、表现:恶心呕吐、低BP、心动过缓、
百度文库
呼吸困难或暂停、意识不清
2、原因:注药过快→平面升至上胸段或颈段→1ml/5s
3、处置:
(1)给氧、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
如果局麻药用量不大,此情况较短暂,呼吸功能
很快可恢复
(2)恢复血压:输液、调节体位、升压药、阿托品
(三)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
3、处理:
(1)麻醉前扩容,输注500~1000ml晶体或胶体液; (2)如BP仍不能维持,可头低位5º ~10º 的以改善静脉回流; (3)BP仍不升→血管加压药,麻黄碱5~10mg; 4、注意:
(1)MAP不低于基础值的20%
(2)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血压,孕妇收缩压不能≤100 mmHg
(二)平面过高
35~40 ml - 颅蛛网膜下隙 25~35 ml - 脊蛛网膜下隙 2、脑脊液性质: (1)透明澄清,pH=7.4,比重1.003~1.009
(2)似淋巴液,但淋巴细胞少,无红细胞
(3)葡萄糖2.5~4.5 mmol/L、蛋白质0.10~0.25 g/L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脊液的生理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 →麻醉平面偏低
体表解剖标志及脊神经支配
体表部位 甲状软骨 胸骨柄上缘 两乳头两线 剑突下 肋弓下缘 平脐 耻骨联合 脊N支配 C2 T2 T4 T6 T8 T10 T12
(五)穿刺损伤引起的并发症: 背痛:发生率2~5%
1、原因: (1)穿刺→韧带及骨膜损伤、肌肉血肿、反射性肌痉挛 →背痛
→仅选低位脊麻
8、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或中期以上妊娠 9、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三、临床应用
(三)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1、术前访视病人
(1)是否适宜、有无禁忌
(2)确定:何种脊麻,局麻药种类、剂量、浓度、配制
病人体位和穿刺点
(3)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治
2、麻醉前用药:用量不宜过大,病人应清醒
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截肢术等
(二)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或脊N根病变为绝对禁忌 2、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致病菌入蛛网膜下隙 →急性脑脊膜炎
三、临床应用
3、高血压并存冠状动脉病变应慎用或不用
4、休克病人绝对禁用脊麻
5、慢性贫血病人血容量无显著减少,可考虑低位脊麻, 中位以上脊麻禁用 6、脊柱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痛病史者,应禁用脊麻 7、老年并存心血管疾病、循环储备差、不耐受BP波动
常用局部麻醉药
麻醉 药 常用量 (mg) 鞍麻 比重 配制方法 常用 浓度 (%) 5~6 起效 时间 (min) 1~5 维持 时间 (min) 45~90
普鲁 100~150 50~100 重 150mg晶粉
卡因
+ 5%G 2.75ml
+ 0.1%肾0.25ml
丁
5~10
4~6
重 1%丁卡因1ml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4)对生殖泌尿系统影响 ①脊麻→BP↓至80 mmHg→肾血流量、GFR↓
→35 mmHg→肾小球滤过停止
②脊麻→副交感N阻滞→膀胱平滑肌松弛→尿潴留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膀胱手术、子宫及附件手术等 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等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 (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
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 2、穿刺部位:L3~4或L2~3
(二)分类
1、高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超过T4者
2、中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在T5~T9者
3、低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在T10以下者
4、鞍麻:阻滞范围局限于会阴及臀部者
5、单侧腰麻:阻滞作用只限于(主要限于)一侧下肢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脊液的生理
1、脑脊液量:成人120~150 ml
60~70 ml - 脑室
易弥散,平面不易有效控制
(4)配制:重比重液
三、临床应用
4、布比卡因
(1)剂量:8~12 mg,最多不超过20 mg
(2)浓度:0.5%~0.75%
(3)作用:5~10 min起效,维持2~2.5 h
平面调节不可过急,以免过高
(4)配制:重比重液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
低血压
平面过高
恶心呕吐 尿潴留 穿刺损伤:脊麻后头痛、 背痛、颅神经受累 神经并发症:穿刺损伤、 化学或细菌性污染、 马尾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髓缺血、脊髓炎
(一)低血压:脊麻最常见并发症
1、原因:脊麻→交感N广泛(-)→静脉回流↓→CO↓→BP↓ 静脉回流↓的程度同交感N(-)的范围及体位相关 2、危险:BP↓→心肌、脑缺血(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
1、直接作用
(1)作用部位:脊神经前根、后根、脊髓
脊神经:局麻药浓度 - 后根>前根>后根神经节 交感、感觉N f 无髓鞘,敏感、低浓度即可阻滞 运动N f 有髓鞘,敏感性较差、高浓度才能阻滞 脊髓:后柱、侧柱>前柱、灰质后角>灰质前角 途径:①脑脊液-软膜-脊髓浓度梯度,透过软膜直达脊髓 ②沿Virchow-Robin间隙穿过软膜达脊髓深部
椎管内解剖
四个生理弯曲
脊椎的结构
脊椎的结构
韧带
韧带
韧带
韧带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节段与棘突尖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7 T6 L1 L3 S1
棘突尖
C6 T4 T10 T11 T12
脊髓被膜及 椎管内腔隙
第一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
subarachnoid space block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 (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
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 2、穿刺部位:L3~4或L2~3
一、概 述
(一)局麻药液:脑脊液比重为1.003~1.009
1、轻比重:用较大量(6~16 ml)注射用水稀释局麻药
阻滞特点接近等比重,但无其缺点,仍用
2、等比重:配制麻烦、麻醉平面的不确定→很少采用
3、重比重:加适当量葡萄糖(5%~10%)→ρ>1.020 效果确切,范围易于调整,最为常用
一、概 述
→调节阻滞平面
三、临床应用
(四)常用局部麻醉药
1、普鲁卡因 (1)剂量:成人100~150 mg,鞍麻50~100 mg 小儿可按年龄和脊柱长度酌减 (2)浓度:5%,最低2.5%,最高浓度为6%
(3)作用:1~5 min起效,持续45~90 min
→短小手术 5 min内调平面,否则平面固定,无法调 (4)配制:5%重比重液
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
1、判断:针刺皮肤测痛 2、影响因素:间隙、体位、身长、剂量、浓度、比重 速度、针尖斜口方向
(1)穿刺部位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 →麻醉平面偏低
三、临床应用
2、丁卡因 (1)剂量:10~15 mg,最高20 mg (2)浓度:0.33%,最低0.1%
(3)作用:起效慢5~10 min,持续2~3 h
20 min平面固定→不易调控
(4)配制:1-1-1重比重液
三、临床应用
3、利多卡因
(1)剂量:100 mg,最高120 mg
(2)浓度:2%~3%
0.33
5~10 120~180
卡因
+ 10%G1ml
+ 3%麻黄1ml
布比
6~12
3~6
重 0.5~0.75%布2ml 0.33~0.5 10~15 180~240
卡因
+ 10% G0.8ml
+ 0.1%肾0.2ml
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 2、穿刺部位:L3~4或L2~3
Chapter 10 Intraspinal Anesthesia
(椎管内麻醉)
哈医大二院麻醉科 薄玉龙
概
椎管内麻醉分类:
念
椎管: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间隙
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 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 简称脊麻 硬膜外间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 脊神经根阻滞的麻醉方法, 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2)阻滞顺序:自主N f →感觉N f→运动N f、本体感觉 f
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则相反
阻滞N f顺序:血管舒缩→寒冷刺激→温感→对不 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 →运动麻痹→压力感→本体感 (3)阻滞平面:交感N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N节段
运动N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N节段
→PaO2↓、PaCO2↑
③脊麻平面过高→支配支气管平滑肌的交感N f 阻滞 →诱发支气管痉挛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3)对胃肠道影响
①脊麻→交感N f 阻滞→迷走N占优→胃蠕动增强、胃液分泌↑
幽门及奥狄括约肌均松弛→胆汁返流
肠曲收缩力增强→肠痉挛性疼痛 ②恶心呕吐:胃肠蠕动增强、胆汁返流入胃、低血压、脑缺氧、 手术牵拉内脏 奋乃静2.5~5 mg或甲氧氯普胺10~20 mg注射 ③对肝脏无直接损害,但持续性低血压→有病肝脏功能恶化
3、脑脊液压力 (1)体位:平卧 ≤ 100 mmH2O 侧卧 - 70~170 mmH2O 坐位 - 200~300 mmH2O (2)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 (3)老年人及脱水病人则降低 (4)血液渗透压改变、PaCO2升高、脑脊膜感染 或化学物质刺激时升高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作用
③HR:中、低位脊麻→V压↓→右房压↓→V心脏反射 →HR↓ 高位脊麻→心加速神经麻痹→心动过缓 ④CO:脊麻→HR缓慢、SV↓→CO↓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⑤心脏功能:脊麻→周围血管扩张→左室后负荷↓→心脏作功↓ ⑥冠状动脉血流量:脊麻→MAP↓→冠状动脉血灌流量↓ (2)对呼吸的影响 ①阻滞平面上移→肋间肌麻痹广泛→通气量不足 ②高位脊麻→CO↓→肺A压、肺血容量↓→肺泡无效腔↑
(4)穿刺针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 反之,麻醉平面不易上升
三、临床应用
(七)麻醉中管理
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1)补充血容量:快速输液200~300 ml
(2)缩血管药物:麻黄碱5~10 mg iv 可重复
或间羟胺
(3)心率缓慢→阿托品0.25~0.3 mg iv 2、呼吸抑制:迅速吸氧,行扶助呼吸 3、恶心、呕吐:控制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
1、原因:
(1)脊麻→BP过低→脑缺氧→呕吐中枢(+)→恶心呕吐 低BP?
(2)术中牵拉→迷走-迷走反射(+)→恶心呕吐
2、处置:纠正低BP,静注氟哌啶、恩丹西酮,静注阿托品
(四)尿潴留
1、原因:脊麻→S2~4 (-)→膀胱张力丧失→膀胱过度充盈
2、影响:膀胱过度充盈→刺激腹膜→BP↑、HR↑
3、处置:导尿,可自行恢复
(4)局麻药临界浓度:阻滞不同的神经纤维需不同的浓度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2.间接作用(全身影响):自主神经麻痹所产生的生理影响 (1)循环系统 ①BP:脊麻→交感N节前 f 阻滞→小A、V扩张→回心血量↓ →CO↓→BP↓ 感觉阻滞平面愈高,发生率、幅度愈高
②周围循环变化:交感N阻滞→小A扩张→周围血管阻力↓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 (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
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
1、判断:针刺皮肤测痛 2、影响因素:间隙、体位、身长、剂量、浓度、比重 速度、针尖斜口方向
(1)穿刺部位
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
④腹部手术→易选L2~3;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L3~4以下 (2)体位和比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 注药后应在5~10 min之内调节体位 重比重向低处流,轻比重液向高处流 (3)注药速度:速度愈快,范围愈广 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
注射速度l ml /5秒
1、表现:恶心呕吐、低BP、心动过缓、
百度文库
呼吸困难或暂停、意识不清
2、原因:注药过快→平面升至上胸段或颈段→1ml/5s
3、处置:
(1)给氧、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
如果局麻药用量不大,此情况较短暂,呼吸功能
很快可恢复
(2)恢复血压:输液、调节体位、升压药、阿托品
(三)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
3、处理:
(1)麻醉前扩容,输注500~1000ml晶体或胶体液; (2)如BP仍不能维持,可头低位5º ~10º 的以改善静脉回流; (3)BP仍不升→血管加压药,麻黄碱5~10mg; 4、注意:
(1)MAP不低于基础值的20%
(2)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血压,孕妇收缩压不能≤100 mmHg
(二)平面过高
35~40 ml - 颅蛛网膜下隙 25~35 ml - 脊蛛网膜下隙 2、脑脊液性质: (1)透明澄清,pH=7.4,比重1.003~1.009
(2)似淋巴液,但淋巴细胞少,无红细胞
(3)葡萄糖2.5~4.5 mmol/L、蛋白质0.10~0.25 g/L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脊液的生理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 →麻醉平面偏低
体表解剖标志及脊神经支配
体表部位 甲状软骨 胸骨柄上缘 两乳头两线 剑突下 肋弓下缘 平脐 耻骨联合 脊N支配 C2 T2 T4 T6 T8 T10 T12
(五)穿刺损伤引起的并发症: 背痛:发生率2~5%
1、原因: (1)穿刺→韧带及骨膜损伤、肌肉血肿、反射性肌痉挛 →背痛
→仅选低位脊麻
8、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或中期以上妊娠 9、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三、临床应用
(三)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1、术前访视病人
(1)是否适宜、有无禁忌
(2)确定:何种脊麻,局麻药种类、剂量、浓度、配制
病人体位和穿刺点
(3)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治
2、麻醉前用药:用量不宜过大,病人应清醒
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截肢术等
(二)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或脊N根病变为绝对禁忌 2、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致病菌入蛛网膜下隙 →急性脑脊膜炎
三、临床应用
3、高血压并存冠状动脉病变应慎用或不用
4、休克病人绝对禁用脊麻
5、慢性贫血病人血容量无显著减少,可考虑低位脊麻, 中位以上脊麻禁用 6、脊柱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痛病史者,应禁用脊麻 7、老年并存心血管疾病、循环储备差、不耐受BP波动
常用局部麻醉药
麻醉 药 常用量 (mg) 鞍麻 比重 配制方法 常用 浓度 (%) 5~6 起效 时间 (min) 1~5 维持 时间 (min) 45~90
普鲁 100~150 50~100 重 150mg晶粉
卡因
+ 5%G 2.75ml
+ 0.1%肾0.25ml
丁
5~10
4~6
重 1%丁卡因1ml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4)对生殖泌尿系统影响 ①脊麻→BP↓至80 mmHg→肾血流量、GFR↓
→35 mmHg→肾小球滤过停止
②脊麻→副交感N阻滞→膀胱平滑肌松弛→尿潴留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膀胱手术、子宫及附件手术等 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等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 (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
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 2、穿刺部位:L3~4或L2~3
(二)分类
1、高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超过T4者
2、中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在T5~T9者
3、低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在T10以下者
4、鞍麻:阻滞范围局限于会阴及臀部者
5、单侧腰麻:阻滞作用只限于(主要限于)一侧下肢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脊液的生理
1、脑脊液量:成人120~150 ml
60~70 ml - 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