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探讨论文
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探讨论文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李大钊与“青春之中华”
主持人:高宏然理想心声:创造青春之中华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1916年5月,27岁的李大钊结束了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祖国。
当时中国正在开展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在全国人民的谩骂声中,袁世凯不治而亡。
为进一步施展抱负,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主持编辑工作。
在创刊号上,李大钊发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
文中第一次阐明“青春中华”的理想,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召唤。
他指出,中华民族亟须解决的,不是亡与不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再造青春;中国的出路在于摆脱旧传统、旧观念束缚,勇往奋进,急起直追,创造一个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华。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李大钊认为,古老的民族能否再现青春,关键“系乎青年之自觉如何耳”,因此致力于青年启蒙,做青年的良师挚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去北大求职,受李大钊赏识,安排当助理员。
在北大工作期间,他常旁听哲学和新闻课,想找名流请教,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话”。
而当时已是学界权威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不仅有问必答,还常推荐新书。
1949年,毛泽东率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感慨地说: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
“青春中华”之理想,奠定了李大钊一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感和不懈奋斗精神,让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和革命家之一。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入狱。
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派杀害。
据当时报纸报道,他受审时“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就义时未满38岁。
为共产主义“点种”从介绍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9年 第11期 上 / 总第879期53记 忆的思想,到创建一个又一个的先进组织,再到中共一大的筹备,李大钊提携后辈,为革命“点种”起到了先锋与领路人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全文每段的总结
少年中国说全文每段的总结《少年中国说》是一部李大钊先生写给中国青年的一篇讲演。
它以极其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洗涤人们的精神,使我们认识到革命斗争的必要和必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奋斗。
全文围绕“少年、中国、说”三个主题展开,抨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鼓舞了青年们为生存,为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段文中以“少年”为特定对象,强调人的时间属性和任务属性。
李大钊认为,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面对着不同寻常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使命是把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矛头放在第一位,为此不断奋斗和生存。
第二段在这一段里,李大钊强烈地指出,封建文化,诸如废物利用、束缚思想等等枷锁,极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呼吁我们要从思想上自觉地改造自己,理论武装,逐步进行实践。
第三段这一段是鼓舞人心的一段。
李大钊强调了中国青年的伟大使命,以及披荆斩棘的决心。
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只要我们秉持正义的价值观,奉行伟大理想,勇敢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成功。
第四段这一段主要针对当时存在的不作为现象,李大钊指出:“庸俗之辈,只要想出荒诞的主意,就可以领导着好多人,成为官僚。
”李大钊呼吁我们应该像上世纪初期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一样保持刚毅的精神,不断改造自己,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以此来实现民族的崛起与伟大的复兴。
第五段这一段主要讲了中国现代史的历史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历史已经证明,各种反抗封建统治的流血斗争,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民族复兴。
只有在更加浴火重生的历史熔炉中,中国才会走向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第六段这一段是对青年们的呼吁“要追求真理,要冒险实践,要奋斗到底”李大钊认为,革命的前景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理念和信仰,在坚定信仰的同时学习后人更好的方法,坚定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追求真理,就能打赢这场共产主义革命斗争。
总结《少年中国说》是一篇经典的革命文献,为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篇讲演,我们了解到,只有重新打造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改变自己,推翻旧秩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伟大的复兴。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是基于当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和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是其青年观的重要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
李大钊对青年教育问题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用什么教育青年和怎样教育青年上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对当前我国青年及青年教育工作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标签:李大钊;青年;教育作为我国著名早期马克思主者、大学教授和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对青年一直非常关心关注关爱,亲自参加领导与指导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各种方式教育青年,对青年问题及其教育有着自己诸多富有远见的看法。
其中,青年教育观是其青年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
本文拟从形成的背景、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探析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以期望为当今的青年及青年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形成和完善的背景和条件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以下各种主客观的背景和条件,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参与体验,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1.李大钊主动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洗礼在积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颇有关注和欣赏,马克思从新时代的要求去把握青年问题,对李大钊的影响非常深刻。
具体有以下几点影响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青年教育观:一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非常关心青年,并积极指导青年的成长;二是在青年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那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更是影响了当时和后来青年。
三是马克思从历史、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青年的责任、使命、地位和目标,赋予青年时代的责任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当代启示
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ngshan University Vol.33No.4Jul.2020第33卷第4期2020年07月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当代启示董颖(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石家庄050051)摘要:作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李大钊一直关注青年问题,他以极大的热情唤起青年的觉醒,鼓励青年要投身社会,树立政治理想,以劳工为师,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改变社会的有生力量。
李大钊还为青年争取权利,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较早提出了青年全面发展的主张。
李大钊的青年观对于当今青年的健康成长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青年观;青春中华;少年中国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49X(2020)04-0017-05DOI:10.16160/ki.tsxyxb.2020.04.003Li Dazhao&s View on the Youth and Its Modern InspirationDONG Ying(Institute of Law,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China)Abstract:As a distinguished leader of Chinese youth m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Li Dazhao had alway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youth and tried to awaken 7hem wihhisgrea7en7husiasm.Heencouraged7heyou7h7o7akepar7insocialmovemen7, es t a blish poli t i c al dream,t a ke t h e labourer as t h eir t e achers,grow up w i t h prac t i c e,be persis en andunyieldingandfina l ybecome hee f ec ives reng h oreform hesocie y.Inad-diion,hes ruggledforyou h&srigh s,paidhisa enion o heirphysicalandmen alheal h andpu forward heideaabou heyou h&s a l-rounded developmen asaforerunner.Li Dazhao&s view on heyou hissi l impor an for heheal hygrow hof hemodernyou h.Key Words:Li Dazhao;view on t h e you t h;You t h China;Juvenile China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在他任图书馆主任的5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大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因此,李大钊堪称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
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内容,李大钊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文章。
他任图书馆主任后,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著作。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图书馆内设“亢慕义斋”(英文共产主义的译音),藏有中英文的马列主要著作60余种。
许多先进青年都以北大图书馆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课堂。
图书馆还成了先进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场所,许多进步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和李大钊讨论各种新的思潮,听他介绍新的思想。
大家常常在此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
青年毛泽东经杨昌济推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每天在北大红楼第二阅览室登记与管理新到的报刊,为时约半年之久。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的1918年6月30日,成立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后的1919年7月1日,到1925年全国政治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时自然消失,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
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会的灵魂人物之一,因而,研究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对认识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和了解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均有一定的意义。
李大钊的故事8篇[优质范文]
《李大钊的故事》李大钊的故事(一):专心学习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
但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
之后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
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
但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
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
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用心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的故事(二):四岁认字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
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
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
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
开始,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
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李大钊的故事(三):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
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
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李大钊与青年的成长
李大钊与青年的成长作者:王金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6期李大钊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在中国革命的许多条战线上进行过英勇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民生为重,忠贞党的事业,言行一致,磊落坦然,对我国青年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他寄无限希望于青年,他关心青年,热爱青年,被一代青年视为良师益友。
一、珍视青春,指出青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应担负起创造青春中华的重任。
李大钊认为青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节,他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也”。
所以,他赋予青年以挽救民族之危亡的历史责任,把青年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面对复兴中华的使命李大钊充分肯定了青年在改变历史、创造国家中的作用,青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他鼓励青年不要畏惧困难,要惟知跃进,惟知雄飞,要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在《都会少年与新春旅行》《今》《新的!旧的!》等文章中,李大钊提醒青年青春易逝,要把握美好的青春时光,并且应该拿出青春的精神,“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用自己的努力,去开辟一条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等方面繁荣发展的新道路,去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新生活,担负起再造青春之中华的历史责任。
二、关心青年的学习。
一是明确学习目的。
李大钊强调要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1920年李大钊赞助家乡大黑坨村办小学,学校成立时,他专门为学校写了一副对联“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作为学校校训,后来这幅对联一直流传下来,这幅对联也清晰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
在教学中他率先垂范,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要服务于社会,不能为个人名利”,他勉励学生“为挽救危难中华而学”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革命”。
二是以德为先,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少年中国说练习题及答案
少年中国说练习题及答案少年中国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概括《少年中国说》的主题?a)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b) 中国的青年问题与挑战c) 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改革d)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影响力答案:b) 中国的青年问题与挑战2.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a) 李大钊b) 陈独秀c) 鲁迅d) 毛泽东答案:a) 李大钊3.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少年中国说》所关注的问题?a) 青年教育与成长b) 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c) 政府腐败与权力滥用d) 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答案:c) 政府腐败与权力滥用4. 《少年中国说》的出版时间是?a) 1919年b) 1949年c) 1966年d) 1978年答案:a) 1919年5.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a) 革命与反抗b) 知识与智慧c) 爱国与民族精神d) 平等与公正答案:c) 爱国与民族精神二、填空题1.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由青年学生李大钊于1919年撰写。
2. 《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青年的激励与启发,呼吁青年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改革。
3. 李大钊在《少年中国说》中强调了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认为他们应该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4. 《少年中国说》的出版对于中国的青年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5. 《少年中国说》的影响远不止于当时,至今仍被视为中国青年运动的里程碑之一,对后来的革命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是爱国与民族精神。
李大钊在书中呼吁中国青年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要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他强调了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认为青年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改革,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青年的激励与启发。
李大钊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回顾,对青年的教育与成长进行了思考和指导。
“少年中国学会”20世纪中国最早的青年社团
“少年中国学会”20世纪中国最早的青年社团作者:李友唐来源:《中华儿女》2011年第20期“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分布最广、时间最长的全国性青年社团,1919年7月1日成立。
发起人是王光祈、李大钊、陈愚生、张尚龄、周太玄、曾琦、雷宝菁7人。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广泛,包括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高君字、张闻天等;青年党左舜生、李璜等:科教文艺界的朱自清、宗白华、田汉、张申府等。
成立经过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进行武装干涉。
日本为干涉苏俄革命,也为进一步控制中国,巩固在北满的统治,欲与段祺瑞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协定》。
1918年4月28日,日本东京留学生上千人开会,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协议》,通电否认亡国条约,派代表回国号召开国民大会,遭日警干涉。
5月5日,为统一领导留日学生罢学归国运动,“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救国团”在日本正式成立。
曾琦是领导者之一。
5月6日,东京“留学生救国团”开会,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协议》,遭日警抓捕。
5月8日,留学生开始罢学归国。
5月12日,“留日学生救国团”设总部于上海。
王光祈(1892—1936),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县。
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学习,与李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李劼人、曾琦、李璜等同班。
1912年任报社编辑。
祖父王泽山曾在赵尔巽家教读,他出生前早逝。
他被清史馆赵尔巽调到北京清史馆做书记员他同时到中国大学学法律,担任《京华日报》记者。
6月25日,为在北京成立“救国团”分部,曾琦抵京的第一天即与王光祈会谈。
1918年6月30日王光祈、曾琦、陈愚生、周太玄、张梦九、雷眉生在北京顺治门(即宣武门)外南横街盆儿胡同岳云别墅张文达祠聚会讨论了王光祈对少年中国学会的创意。
王光祈认为,“留日学生救国团”反对段祺端内阁,在京津两地难以成功,即便成功,也难持久。
他建议集结有志青年,增进学识,成为人才,方能救国、建国。
李大钊:为少年中国“点种”
李大钊:为少年中国“点种”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19期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以赤诚而坚定的信念感召了一大批青年,成了那一代青年的“挚友与导师”。
而正是那一代青年,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1927年,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陈独秀评价说:“‘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
”“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这是1916年9月1日,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上所发表文章《青春》的结尾。
时年27岁的李大钊在文中写道,当时的中国已是“白首中华”“渐即废落之中华”。
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当时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迷茫,有的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思想。
李大钊却截然相反。
五四运动时期,他以赤诚而坚定的信念感召了一大批青年,成了那一代青年的“挚友与导师”。
而正是那一代青年,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南陈北李”的第一次见面五四运动时,在青年人中传诵着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罗章龙写的一首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
孤松独秀好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这里的“北李”即李大钊,“孤松”是他用过的笔名。
“南陈”即陈独秀。
两人都曾留学日本,都是章士钊的好友。
1914年11月,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的《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刊登了陈独秀的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
此时,国内已发生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解散国会等一系列令国人愤慨之事。
陈独秀在文中写道:“夫贪吏展牙于都邑,盗贼接踵于国中,法令从心,冤狱山积……此非京、津、江南人之无爱国心也,国家实不能保民而致其爱,其爱国心遂为其自觉心所排而去尔。
”李大钊看到后感到“伤心无已”。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李大钊挥笔回应陈独秀文,写了篇《厌世心与自觉心》,肯定了陈独秀忧国忧民的情结,同时也指出对革命形势不能过于悲观。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第38卷第3期Vol.38No.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5月May2021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周婉贞,郭广(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大钊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
他教育青年要以创造“青春中华”为根本目标,以塑造“青春之我”为现实要求,并通过多措并举的教育方式,教育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积极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之中,重振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依旧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李大钊;青年;马克思主义;青春中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476(2021)03014305DOI:10.13450/ki.jzknu.2021.03.26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生死存亡之际,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身上。
梁启超将少年的状态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提出要创造“少年中国”。
陈独秀则号召青年要健全自身独立之人格,培养自身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观念。
李大钊同样对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他以达尔文进化论中宇宙螺旋式上升的进化规律探索中华之再生,引导青年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行动指南,展开实现“青春中华”的革命实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为当时无数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重思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无疑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青春中华”:李大钊教育青年的根本目标人有生老病死,国有强弱盛衰。
少年李大钊的励志小故事
少年李大钊的励志小故事
少年束发受书
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代,正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浪高一浪地向前推进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幼年时,他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等痛心的历史故事。
五岁时,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
十一岁那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不久,八国联军侵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祖父想让他成为一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他却沿着一个爱国者和革命者的道路前进了。
他决心发愤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来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李大钊如是说,他热烈搜寻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贪婪地读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几乎手不释卷。
李大钊少年时代积累了渊博的学识追求真理,焕发着“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思想,这就为他一生壮丽的革命事业种下了根苗。
【励志人物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16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
1917年开始任职于北大,先后担任图书部主任、历史系教授、评议员、校长室秘书等职位。
另一方面李大钊积极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并最终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字号
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字号
佚名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青海)》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1918年,李大钊等人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它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组织。
在“少年中国运动”过程中,李大钊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题确立了“青春中华”的基本涵义:“青春”,“非由年龄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由个人而言,乃由社会而言。
”
【总页数】1页(P67-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创造\"青春中华\":五四时期李大钊的青年使命观 [J], 孙梦琳;黄志高
2.创造“青春中华”:五四时期李大钊的青年使命观 [J], 孙梦琳;黄志高;
3.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 [J], 何聪; 黄天弘
4.李大钊与“青春之中华” [J], 杜丽荣
5.李大钊与“青春之中华” [J], 杜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铁肩担道义
任北大图书馆
主任时的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 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 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 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 入私塾读书,经过9年严格的私 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 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 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 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着 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 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 了每个中国人的
5、本文是抓住传主的哪些方面进行叙写的? 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哪些高风亮节?
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 的讲述,来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1)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 坚守战斗岗位;(2)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 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 之度外; (3)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 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4)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坚 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5)为了保护同 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 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 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 李大钊就义的绞架 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 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 这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绞 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 杀革命烈士李大钊的绞 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 刑架。 第一个慷慨就义。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汉白玉雕像
题解:
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 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 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 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 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 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 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
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作者:云之端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05期青年·梦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所束缚,背上了包袱。
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一身旧式长袍,圆脸黑胡,圆圆的镜片,李大钊定格于历史的老照片,总给人留下近乎“老者”的错觉,很多人似乎无法将这位被誉为“一时无两”的革命先驱与38岁的青年联系起来。
温厚、执着、不争名利,被时人赞称“量才常以玉为衡”的李大钊,却抱着“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之理念从容就义。
先驱者的人生轨迹是伟大的,在于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
研读李大钊人生和思想的轨迹,不能不注意1907年。
那一年,18岁的他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这被视为李大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试着从这次选择寻找这位党的创始人一生信仰的由来。
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李大钊第一次看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招生广告时是怎样一种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的报考,不仅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此后20年人生的走向。
如今,这份刊登着招生广告的1907年7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静静躺在位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纪念馆的展柜里。
这张已经染上一个多世纪岁月颜色的报纸,让人不禁想起李大钊在人生最后时刻的《狱中自述》中,对自己这次人生重大选择缘起的阐述:“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
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意。
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
”资料显示,1907年,位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都在招生。
为了把握起见,李大钊同时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结果他两考皆中。
最终,李大钊选择了前者。
“选择研究法政,是李大钊18年人生经历的必然。
铁肩担道义
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 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 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 日爱国运动。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 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 《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 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 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 ,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 ,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 了很好的作用。
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
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
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
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 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
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 言论和行动的讲述。
(1)临危不惧。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坚 守战斗岗位; (2)忠于革命。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 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 (3)视死如归。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 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4)大智大勇。他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反映了他坚 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 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 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中国 ,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 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中国人
的面前。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同志“矢志 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 年考 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 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 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 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 大学。他在这里更多地接触了欧洲的社 会主义思想,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 主义的著作。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 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 “二
少年中国说拓展人物
少年中国说拓展人物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写下的《少年中国说》,曾热情地,讴歌中国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鼓励中国少年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不断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不断在我们心头荡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的时期,是最有理想、最讲浪漫、最具活力的时期,是感受最为敏锐、情感最为丰富、想象力最为发达的时期。
可是,我却看到身边的一些非常年轻的朋友,包括以前的我,早在本科阶段,就变得非常之现实,非常之“理性”,非常之功利,非常之狭隘,非常之冷漠,非常之畏缩。
我们没有理想,不讲浪漫,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缺乏想象力,做事瞻前顾后,缺少冒险精神,不像是一个青少年,倒像是一个老人。
马云说,“很多年轻人都是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起来走原路”。
不是这样吗?我自己原来就是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白了,是怕,怕尝试新事物,不敢离开舒适区,怕失败,怕被别人嘲笑,怕走弯路。
思来想去的东西太多,把困难想象得太大,对自己没有信心,缺少冒险精神,缺少浪漫主义。
结果就是跟风随大流,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这样最安稳,天塌下来有大家撑着嘛。
其实呢,年轻人就应该有一点冲劲儿,就应该有一点冒险精神,就应该敢于尝试,不怕犯错。
年轻的时候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对自己今后的成长很有好处。
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
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李大钊先生说过,“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青春不单是说具体的一段年龄,更是在说一种精神状态,“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摘要: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既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状况,而且队此后中国的政治与学术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会的灵魂人物之一,因而,研究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于转变,对认识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和了解五四时期只是分子的道路选择均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近代史李大钊少年中国五四运动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我党早起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个名重当时的具有发哦上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正是李大钊最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并在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与王光祈、曾琦、陈愚生、张梦九、周太玄、雷眉生6人共同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
“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能不能创造成立,全看我们的少年运动如何
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改造的运动,是灵肉一致改造的运动,是打破知识阶级的运动,是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是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的运动,是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呵!少年中国的运动,就是世界改造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都应该是我们世界的少年?这是李大钊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的一次演讲中的开头与结尾。
”
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李大钊提出来一个实现少年中国的方案——少年运动,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改造。
他把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精神改造与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组织为手段的物质改造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心与物”,“灵与肉”;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造的主张。
??在他的描绘下,少年中国理想社会的模
型不仅具有了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人劳动,相亲相爱的人情味,还具有返回大自然的田园美。
此时的“少年中国”理想,是社会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混合体,但是对于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主义方案,恩格斯早已给出了结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以开始就要注定成为空想的,他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陷入纯粹的幻想。
”而正如恩格斯预料的那样,这种以理想主义为根据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不久便随着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的失败而破灭了。
?五四运动时期,正是李大钊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对于此时他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的看法在了解李大钊早期的思想变化中也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一个人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他原有的思想戛然而止。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决定性的质变发生之后,仍然有待于量变的继续和部分质变的发生。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能保证他的思想立即一切更张。
而且,当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混杂在一起,想要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而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对于谁都是十分困难的。
可以说接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不仅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所共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所共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实现世界观转变的过渡。
李大钊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方面反应了他当时还处在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也清晰的反应了他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进步。
他的进步性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以唯物论代替了过去的唯心论。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尝试着从经济原因上去阐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而且他已经认识到文化结构的力量是远远比不上经济结构的力量的。
他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上否定了他早年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过分强调和夸大精神价值作用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倾向。
二,肯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李大钊举例“人类在马克思所谓史前期间”,把物质改造与精神改造割裂开来所造成的恶果指出:精神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改造一起进行。
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
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
不成功。
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三,注意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异,看清了中国的国情。
他构想的“少年中国”模式带有与欧洲国家明显不同的中国特色,“我们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是农民。
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
四,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相结合的必要性。
他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实际,特别是到山林村落里与农民共同劳作生活,开发他们,慰安他们才会有所作为。
他说;“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只要农村的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有进步了。
”貌似幼稚的看法却反应了李大钊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他不久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当然,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理想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乌托邦”:
一,回避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脱离城市社会,另去造个山村社会,用新鲜的空气,高旷的地点去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基地,渐渐扩充——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的标本来推动全社会的改造。
这只能是一种空想。
恩格斯在批评空想社会主义时曾说;“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大脑中生出来。
”
二,提倡通过“物心两面”改造方案实现“少年中国”理想的李大钊,尽管这时候有了唯物论的思想,但此时,他头脑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还不是那种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三,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以村落为基地,以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把“社会主义”与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均平思想相混同,希望是在某种虽然不富裕单确实平均的生活水平中,获得地位的平等,财产的平均和人际关系的和美。
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年中国”的理想是《天朝田亩制度》所反映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的复归。
从它选择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具有合理性,但是这种回归,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意味着一种退步。
总之,从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社会蜕变过程中提出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中可以看出,他在五四前后实行思想转变的初期,头脑中存留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其他
的非科学,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是比较多的,对这些思想的清算也比对“问题与主义”的认识更晚一些。
但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热切探索真理的战士,李大钊在研究理论和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清算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断的由理论接近现实,在现实中不断的为理想开辟道路。
比较早的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李大钊于1919年9月15日发表的演讲
3、《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
4.、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于转变》王元洲1999年
5、《李大钊作品集》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