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_S证据理论的磨粒识别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磨粒识别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磨粒识别
李艳军;左洪福;吴振锋;陈果
【期刊名称】《航空动力学报》
【年(卷),期】2003(18)1
【摘要】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应用于磨损颗粒的自动识别,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识别程序。
在对磨粒图象的形态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参数的统计容许限和决策基元概率。
通过对一组标准磨粒的模拟识别试验,显示该方法具有算法简单、运行可靠、识别正确率高以及识别速度快的优点。
【总页数】5页(P114-118)
【关键词】航空推进系统;航天推进系统;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油液分析;磨粒识别
【作者】李艳军;左洪福;吴振锋;陈果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7.3;Q811
【相关文献】
1.基于D-S证据理论和集成神经网络的磨粒识别 [J], 曹一波;谢小鹏
2.粗糙集和证据理论在磨粒识别中的应用 [J], 钟新辉;费逸伟;李华强;姜旭峰
3.基于D-S证据理论的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研究综述 [J], 陈致远;沈堤;余付平;陈宏阳;赵凯
4.基于D-S证据理论和不同子神经网络集成的磨粒识别 [J], 罗锋;李艳军
5.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滚抛磨块融合决策模型 [J], 范晓建;田建艳;杨英波;菅垄;杨胜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技术成熟度评估关键技术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技术成熟度评估关键技术识别方法研究陈炜钢;刘沃野;陈晓
【期刊名称】《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4)002
【摘要】针对技术成熟度评估中识别关键技术这一多属性群决策问题,提出了采用证据理论的一种新方法,解决了由于专家意见具有发散性和冲突性而导致的意见难以合成的问题.通过引入和分析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含义,给出新的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评价中的证据冲突问题.最后通过一个算例给出了应用的步骤和方法.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陈炜钢;刘沃野;陈晓
【作者单位】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河北石家庄050003;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河北石家庄050003;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河北石家庄0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1.73
【相关文献】
1.基于D-S证据理论的动静态指标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J], 李海瑞;李决龙;邢建春
2.基于粗糙集和信息熵的技术成熟度关键技术要素识别方法 [J], 朱永国;陶斌斌;宋
利康;於坚华;欧阳平
3.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特征融合纸币真伪识别方法研究 [J], 张玉欣;孙浩
4.基于D-S证据理论的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研究综述 [J], 陈致远;沈堤;余付平;陈宏阳;赵凯
5.基于D-S证据理论的成品油管道泄漏融合识别方法研究 [J], 梁伟;张来斌;王朝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S推理的雷达信号模糊识别方法
l 引 言
测样 本 与 已知 模 板 库 中 的 样 本 之 间的 距 离 , 而 建 从 立 观测 样 本 与 模 板 中的 各 个 样 本 的相 似 度 , 终 确 最
立观 测 样本 所 属 的类 别 。由于 雷达 信 号 具 有模 糊性 和 不确 定 性 的 特 点 , 糊 集 理 论 作 为 处理 不 确 定 现 模 象 的 强 有力 工 具 , 已深 入 到 模式 识 别 的许 多 环 节 。 关 于模 糊理 论 在 模式 识 别 中 的应 用 可参 见 文 献 1 。 证 据理 论 是 由 D mp se 于 1 7 年 提 出 的 ia l . h tt e me h d i p l b e c
[ ywo d ] r d rsg a ,fz y rc g i o Ke r s a a in l u z eo nt n,s b r iaef n t n,d mo se —h frr a o ig i u o dn t u ci o e p trs ae e s nn
( l n Na a a e y Da i n 1 0 ) Da i v lAc d m a l 6 8 a 1 1
[ sr c ] Ab ta t Th sp p r p e e t t o ih a p ist ec mbn to fDe p t rS ae e s nn n i a e r s n sa me h d whc p l h o iain o mo se~ h frr a o ig a d e
电子 战 系 统 通 过 侦 察 传 感 器 侦 收 到 的雷 达 信 号, 通过 包 含 的 特 征 信 息 进 行 筛 选 、 取 , 后 进 行 提 然 模 式 分 析 , 断 出雷 达 信 号 所 属 的 类 型 或 雷 达 辐 射 判 源 类 型 。 一过 程 对 于 目标 判 别 、 策及 电子 作 战等 这 决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目标识别融合应用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目标识别融合应用作者:方怡王先全李杰李俊霖徐粮周锡祥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年第12期摘要:基于D-S证据理论的目标识别融合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多传感器信息的优势,提高目标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分析地面目标融合识别过程中经典D-S证据理论方法处理数据出现的问题,发现使用D-S证据理论对于高冲突证据融合结果准确性较低。
因此提出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数据融合方法,将冲突因子与支持度标准偏差的相反数相乘,再与所有证据和乘积的正交相加,然后减去证据的基本概率的最大差。
如果证据的冲突越大,这种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
如果证据中不存在冲突,则融合结果与原始D-S证据理论的项目一致。
实验的比较数据表明,改进的信息融合方法对于改进解决冲突问题必不可少,并且是有效的。
关键字: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目标识别;D-S证据理论;证据支持度;冲突证据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2-0190-030引言目标识别融合系统是现代科技战争指挥系统中达到高效控制与指挥的重要设备和手段,要做到正确、及时地对局势进行决策、指挥,就需要对多源实时信息进行快速合理的处理,提高指挥员对局面的感知程度和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随着各类先进电子信息设备的广泛应用,仅依靠人工进行信息分析判断以及指挥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系统的要求。
对于来自不同类型、不同精度的多源传感器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处理是目标识别融合系统使用的主要技术,因此,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已成为现代目标识别融合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高度重视该项技术的发展。
在多传感器目标识别融合系统中,因为不同传感器准确度存在一定差异,以及环境噪声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数据融合时出现不确定性。
Yager提出取消不完全可靠性证据的正则化过程,将未知情况分配给原有识别框架,有效解决了对高冲突证据的融合问题,但对于对冲突证据的完全否定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基于GM(1,1)和D-S证据理论的直觉模糊应急决策方法
基于GM(1,1)和D-S证据理论的直觉模糊应急决策方法李鹏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文》
【年(卷),期】2016(011)017
【摘要】针对应急决策问题,提出1种基于GM(1,1)与D-S证据理论的直觉模糊决策方法.借助记分函数和犹豫度构建以直觉模糊数为建模对象的GM(1,1)模型,并基于该模型预测下一时间段的决策信息;根据直觉模糊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指标权重与直觉模糊集本身特点,构建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并根据D-S 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规则进行方案的信息融合,进而对方案进行排序;通过某特大煤矿坍塌事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总页数】4页(P1975-1978)
【作者】李鹏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941.5
【相关文献】
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D-S证据理论的区间直觉模糊决策方法 [J], 李鹏;刘思峰
2.基于GM(1,1)和D-S证据理论的直觉模糊应急决策方法 [J], 李鹏;
3.基于证据理论的直觉模糊群决策方法 [J], 常政; 项华春; 陈云翔; 罗承昆
4.基于证据理论和直觉模糊集的煤矿应急决策方法 [J], 张宇春;蒋艳
5.基于GM(1,1)与灰色关联度的概率犹豫模糊信息应急决策方法 [J], 吴健;刘小弟;孙超勇;汪忠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振动目标识别研究
转换的 , 因此 传 递 的 信息 完全 相 同 。但 是 对 于 同 一命 题 A 来 说 ,
其 信 任 函数 与 似 然 函 数 存 在 以 下关 系 : e( ) I , 任 度 B lA ≤P ( 信 A) 和 似 真 度 就概 括 了证 据 对 具 体 的命 题 A 的 关 系 。 它们 之 间 的关 系见图 1 。区 间 [ , e( ] 支 持 证 据 区 间 , 任 度 B l 是 0B l A)为 信 e( A)
等领 域 已有 广 泛 的应 用 。
1 D S证 据 理 论 及 其 应 用 —
D S证 据 理 论 是 一 种 基 于 统 计 的数 据 融 合 分 类 算 法 , 以 — 可 很 明 确地 区分 和处 理 信 息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不 准 确 性 ,属 于 人 工 智 能 的 范 畴 [。本 文研 究 目标 的 振 动 信 号 的获 取 主 要 是 通 过 多 个 8 ] 传感 器 测 量 得 到 的 , 于 多传 感 器 系 统来 说 , 用 合 适 的数 据 融 对 采 合 方 法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在 多 种 融 合 方 法 中 , S证 据 理 论 被 广 D-
A 0 £
m 为框 架 0 上 的基 本 概 率 分 配 函数 ( P F 。若 m( > , 称 BA ) A) O 则
A 为 焦 元 ( o a Ee n ) F c l lme t 。
起 地 振 动 信 号 ,设 置 在 一 定 远 处 和 深 度 的 地 振 检 波 器 可 检 测 到 此信 号 。 传 感 器 信 息 融 合 系 统 中 , 传 感 器 提 供 的信 息 一 般 包 在 各 含 着 大 量 的不 确 定 性 。 信 息 融 合 中心 必 须 要 依 据 这 些 不 确 定 性 信 息 进 行 推 理 , 达 到 目标 身 份 识 别 的和 属性 判决 的 目的 。 面 以 地 目标 激 励 产 生 的振 动信 号 , 要 受 到 运 动 状 态 、 主 目标 质 量 、 感 传
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目标识别与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目标的形态、尺寸、角度等因素的变化、遮挡、噪声的干扰以及光照变化等因素,均会影响目标识别与检测的精度和有效性。
因此,如何提高目标识别与检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
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D-S证据理论被广泛应用。
该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遮挡、多尺度、多视角等问题,提高目标检测与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并针对该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D-S证据理论的原理与基本概念。
(2)研究目标识别与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D-S证据理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实验对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进行验证。
(4)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深入阐述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决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常见问题,论证D-S证据理论的有效性。
同时,本研究旨在推动目标识别与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目标识别与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D-S证据理论的研究现状。
然后,探讨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
最后,设计实验验证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有效性。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提高目标识别与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通过探讨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本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验证结果,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基于D-S证据理论和集成神经网络的磨粒识别
广东广州 50 4 ) 160
(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 院
摘要:针对磨粒的识别 问题 ,利用数字磨粒图像 分析方法 ,结合 D S证据 理论 和 B ・ P神经 网络 ,建立 了基于 D S证 - 据理论 的集成神经 网络磨粒融合诊断方法。首先对磨粒图像进行处理 ,并利用统计 分析方法和傅立叶分析方法对处理好
Ab ta t A a a t lsca sfc to t o a e n d mp trs atre i e t lr a o i g a d i tgae e r src : we rp r ce ls i a in meh d b s d o e se —h fe vd ni e s n n n ne rtd n u a i i a l n t r sp tfr r Frty, ii a e rs i g swe e c n e td t h ma e e d d, n h a a ils ewok wa u o wad. isl dgt we rd b ma e r o v re o te i g sn e e a d t e we r p r ce l a i t
的磨粒 图片进行分析得 到磨粒特征 ;然后基 于统计分析方法和傅立叶分析方法建立 对应 的两个 B P分类子神经 网络 ,利
用典型的磨粒样本对 B 子神经 网络进行训练 , 到初步的诊断结果 ;最后用 DS P 得 - 法对子神经 网络诊 断结 果进行融 合, 得到最终的诊断结果。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 D S . 证据法和集成神经网络的磨粒 融合诊断方法 比单个诊断方法具有更
a d ma ytp c l a a i lsfau e stan n a lswee p o ie Af re c u — e r ewo k wa r i e u - n n y ia rp r ce e tr sa ri ig s mp e r rvd d. t a h s b n u a n t r stan d s e we t e l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结构多精度损伤识别结果融合方法
证据理论应用于结构的损伤识别中, 将各种识别不同精度的检测方法融合, 使最终识别的结果更为可靠、 精确。通过对钢 梁结构损伤识别的模拟计算, 验证了 D— 证据理论在融合多种不同精度损伤识别方法中的有效性。 s
关键词 :损伤识别 , 精度 , s D— 证据理论 , 融合
中图分类号 :T 15 3 T 9 32 H 6 . :U 7 . 文献标识码 :A
m( A): 1
A C D
() 2
中, 利用决策融合指标——支持 函数 s和反对函数 , 进 行损伤识别决策; 将识别不同精度的各损伤 检测方法 进行融合 , 各方法问 的互补信 息拓展 了单个方法 的性
收稿 日 :20 1 — 0 修改稿收到 日 :06— 2 1 期 05— 0 2 期 20 0 — 4
维普资讯
振
动
与
冲
击
第 2 卷第 6 5 期
J U N F V B A I N A HO K O R AL O I R T O ND S C
基 于 D S证 据 理 论 的结构 多精度 损伤 识 别 结果 融合 方 法 ・
周春芳
( 浙江大学
O 引 言
在结构损伤检测系统 中, 由于传感器数 目、 测试噪 声等因素 , 限制 了结构损伤检测与识别能力 , : 如 损伤 指标法可指示损伤的存在 、 位置和程度 ; 模式识别法可 识别损伤位置和程度 ; 异常检测法 , 只能检测结构损伤 的存在 , 但不能识别损伤位置 和程度 。不 同的损伤 J
维普资讯
6
振 动 与 冲 击
20 06年第 2 5卷
设方法 i 损伤识别输出为向量 O , 采用方法 i 识别 出第 种损伤工况对应的向量为 当向量 O 与 距 离越近时 , 识别结果越接近向量 B 表示的损伤工况。假 设方法 i 进行损伤识别的可靠度为 R i, () 没 l l 一B l O …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目标识别信息融合方法
冲突因子 k 客观地反 映了证 据间冲突 的程度 , 多传感 从 器 目标识别 系统角度来说 , 它代表各个传感 器所提供 信息的 冲突程度 , 如何处 理证据 问 的冲突 , 是运用 D S证据 理论准 - 确进 行 目标识 别 的关 键 。0 ≤1 当 =1时 , 表 两个证 ≤k , 代 据 间完全 冲突。D— S证据理 论通 过归 一 化因 子 ( 1一k 忽 ) 略了证据 问的冲突 , 但是 当信息 源之 问 的冲突非 常显著 时 , 其组合的最后结果可能产生有悖常理 的结论 。 例 1 设识 别框 架 为 H={ B, , 2个 证据 m A, C)有 和
, An C H
同类 的传感 器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 , 弥补 了单一传 感器 的局
A1n N A 1= A
限… 。多个传感器 中的信 息往 往含 有一定 的不确 定性 和模
糊性 , 甚至 由于传感器特性 的不一 , 同一个 目标 , 对 不同特性
其 中 , 为 冲 突 因 子 , 达 式 为 = A l, ∑nC H m A ) 表 , ( … ^
1 D- 据 推 理 理 论 S证
1 1 D S融 合 准 则 . —
D m s r 16 首 先 提 出 J 构 造 不 确 定 性 模 型 的 一 e pt 于 9 7年 e ,
m,A = 0 IlB) = 0O , ( ) =0 9 () ,/( T , . 1 m1 C .9 由式 ( ) — 1 D S组 合 规 则 计 算 得 : ( m A)=m( C)=0 , m( )=1 显然 这 个 结 论 是 不 合 理 的 , 为 2个 证 据 对 B 的 。 因
该 方 法 在 用 于 多 传 感 器 目标 识 别 系 统 的有 效 性 和 优 越 性 。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机载雷达模糊识别方法
( lcrn c n i e r gI s tt f L Hee 2 0 3 , hn ) E e t i E gn ei t u e P A, f i 3 0 7 C ia o n n i o
Ab t a t a i g t e c mp e i n u z n s f t e a r o n a a i n l , h sp p r p e e t t o i h s r c :F c n h o l x t a d f z i e s o ib r e r d rs g a s t i a e r s n s a me h d wh c y h
及 时 、有 效 的参考 。由于战 场的 环境 复杂 ,加之 敌
基 本 可信度 分配及 其扩展形 式进 行说 明 。 设 Q 为样本 空间 , A为样 本空 间里 的一个命 题 , 且领域 内的命 题都 可 以用 Q 的子集 表示 。
设 函数 M : 2 -0 】 n- [ ,l ,且满 足 , 】0; =
a p ist ec m bn t no mp trS ae v d n ete r n u z h o e o n zn ib r er d r in l, p l h o i ai fDe se- h fre ie c h oy a dfz yt e r i r c g iig ar o n a a g as e o y n s Th t o ov s te po lm fid tr ia y a d h w o u i z h e o a e u d n y o a a in l e meh d s le h r b e o n eem n c n o t t ie te tmp r lr d n a c fr d rsg as l
基于粒子群寻优的D-S算法
基于粒子群寻优的D-S算法
王波;王灿林;梁国强
【期刊名称】《传感器与微系统》
【年(卷),期】2007(026)001
【摘要】D-S证据理论是一种性能优越的信息融合方法,由于各传感器所提供的证据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对各证据进行加权合成处理.目前的加权D-S证据理论限于合成规则的研究,较少讨论如何获取优化的证据权值.实际上,证据权值的确定是证据进行加权合成的基础和关键.针对加权证据理论的这一研究不足,提出了一种求取最佳证据权值的方法.首先,阐述了思想,再建立了优化模型;然后,改进了粒子群优化求解算法,利用其优越的求解非线性多峰值函数的能力,求解出了最优权值.通过实例仿真表明:这种证据理论的加权算法是有效的,与对比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融合效果.【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王波;王灿林;梁国强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12.9
【相关文献】
1.卫星网络中基于双向寻优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连接计划设计 [J], 戴翠琴; 唐煌; 郭林峰
2.基于模拟退火的粒子群算法寻优 [J], 李晓婉;韦根原
3.基于模拟退火的粒子群算法寻优 [J], 李晓婉;韦根原
4.基于离散粒子群及遗传算法的配网转供电寻优方案研究 [J], 李嘉铭;陈恒;吴涛
5.基于粒子群算法寻优的机器人自适应阻抗力控制 [J], 赵丕洋;洪荣晶;方成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和D-S证据理论的磨煤机故障诊断
{ m( }<1则由式() m( u ) , 3定义的函 数:
{
) ∑ :
“i 0 l1 k ‘ 一
() 3
当 l = 时, “) 0 其 中, 12 …, ; Z m( = , i = , , r , t
模式 的支持度。既考虑到磨煤机故障的模 糊性又 可得到待测样本对各 个 目标故 障模式 的支持度 ,
为模糊 矩 阵 的 A一截矩 阵 ,其 中 ,当 r≥ 类 ,A 代 表 归 类 的 置 信 水 平 ; 当 r < A 时 ,
r =0。
.
。
4 2
电 力
科
学
与
工
程
2 1 仨 01
( )找出 t( 4 R)第一行 ,去掉第一个元素 1
2 基 于 D- 据理论 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S证
2 1 聚类 分析 理论 .
组成 新 的 向量 t t '2…t ,其 中 t( =12, =(l t , ) l。 1i , …/ 即是在 聚类 时将 待 测样 本 与 目标模 式 A 归为 7 , )
1 证 据 理 论
1 1 识别框 架 .
证 据理 论 的论 域 称 为 识 别 框 架 ] ,记 为 , 证据组合次序先后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2 1 一o 0 1 4—1 。 3
作者简介 :鲁雪艳 (9 6一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火力发 电厂设 备故障诊断 ,Em i:ynu.u 6 。。m 18 ) - al ax e1@13
.
第2 7卷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电
力
科
学
与
工
程
Vo 7. . L2 No 7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结构多损伤识别结果融合研究
.
M
() 7
I
=
[ 卢 …卢, , A = 『 A.A …△ ] 卢, △ ] △ △。 A
式() 6 的个 数 等 于 实 测 的 模 态 数 m, ( ) 未 知 量 个 式 6的
数等于 可能的损伤单元 数 n 根据实测 的模 态数 m 和可能的 ,
损 伤 单 元 数 n的关 系 , 解 为 : 其
化 , 与质量无关 。 而 相应求得 :
△ =∑J( K) , ( ●、 | B J J B
=
() 1 1
( 2 1)
损伤 结构的特征方程可表示 为 :
.
』 w
I i
[ 一( 一△ ] 一△ ]=0 K. 一△ A, A ) [ 妒.
・
工 程 结 构
・
基 于 D—S证 据 理 论 的 结 构 多 损 伤 识 别 结 果 融 合 研 究
佟 显能 , 刁延 松 , 于 菲 , 张启 亮
( 岛理工 大学 土木 工程学 院 , 青 山东 青 岛 2 6 3 ) 6 0 3
【 摘 要 】 考虑噪 声影响时 , 无论基 - ̄度矩 阵损伤 因子 的损 伤识别方法 , I, -J 还是基 于模 态应变4代 3,
∑妒K ? ’
整理得 :
= 。’ M
=
( 5 )
() 6
式 中: n为单 元 数 ; 为 实 测 的 模 态 数 ; m 6为 n维 单元 刚 度 矩 阵 变 化 冈子 向量 ; A为 m 维 特 征 值 变 化 向量 。 △
【 关键词 】 损 伤识 别 ; 模 态应 变能; 刚度矩阵损伤 因子 ; 信 息融合 ; D—s证据理论 【 中图分类号 】 T 32 3 U 1 .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动静态指标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 c h u a n B u i l d i n g S c i e n c e
2 0 1 3年 4月
基于 D — S证据 理论 的 动 静态 指标 融合 的结 构 损伤 识别方法研究
李 海瑞 , 李决 龙 , 邢建春
( 1 .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 院 , 江苏 南京
11静态指标识别法静态位移曲率置信因子sdcaci反映结构当结构发生损伤时结构上各点的静态位移静损伤前后位移曲率的相关程度sdcac越大静态态应变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监测结构位移曲率的相关程度也就越大则该部位发生损伤的静态参数的变化来对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第3 9卷
第 2期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3 7 5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1 9 3 3 ( 2 0 1 3 ) 0 2—1 1 1 — 0 5
Th e r e s e a r c h o n s t r u c t u r a l d a ma g e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u s i n g t h e f u s i o n o f
2 . 海后军港机场营房部 , 北京 1 0 0 8 4 1 )
2 1 0 0 0 7; 系统 , 为 了提高结构损伤识别 的正确率 , 提 出了一种 基于 D ・ S证据 理论 的动静
态指标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根据结构静态测试 和动态测试得 到的响应 , 分别构造 用于结构 损伤识别 的静 态 指标和动态指标 , 然 后将 二者在基于 D . S 证 据理论基础 上进行 数据融 合 , 最 后对结 构的损伤 作 出识 别 。新方法 充 分融合 了静态响应和动态 响应 中包含 的结构损伤信 息 , 具有抗干扰能力强 、 识 别精度高 等优点 , 较 之单独使 用静 态 和动态信息进行损伤识别更具优势 。为 了验证文 中所 提方 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对 一个简支梁进 行单损伤 和多损 伤模拟研究 , 同时考虑环境噪声影响 , 并 与单一指标识别结果进 行对 比, 结果表 明所提方法有效且识别精度较高 。 关键词 : 数据融合 ; D . S证据理论 ; 动态指标 ; 静态指标 ; 模态应变能 ; 静 态曲率置信因子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动机磨损模式识别方法
20 0 7年 6月 第3 2卷 第 6期
润滑 与密封
L UBRI CAT1 0N ENGI NEERI NG
6 13 .
基 于数 据 融合 技 术 的发 动 机磨 损模 式 识别 方法
张培林 李
(. 1 南京理工大学
兵 任国全
gn m d l ae n h a s nt ho g a pooe .h sl fhe n em dlfz piu oe,e— et oe bsdo e t f i cnl yW r sd T er u s re i oe, z o t m m dlnu t d au o e o s p e to t s g l uy m
t e a e cgio , enw m to a e am r pei e li cm ai nwt tes g e o . h w a pt r r ontn t e e dcngt oe r s rs tn o pr o i il m t d e r t e n i h h c e u s hh ne h
铁谱磨粒诊断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类 统计 矩阵 , 这些 信 息 与 航 空 发 动机 的磨 损 故 障 的
失 效类 型与损 伤 模 式 有 着 内在 的联 系 , 应 用 其 进 要
行 实 际的磨损 故 障 诊 断 , 须结 合 实 际 的监 测 诊 断 必
试 验给 出相应 的磨 损故 障诊 断标 准 。 发 动机 磨粒 的数 量 描述 区间 , 具体 如 表 l 采用 ,
m如 下 :
依 据 同类设 备 的磨 损 故 障通 用 诊 断标 准 , 时 同 参 照 大量现 有 的研 究 成 果 , 过 多 年 的 发 动 机磨 损 通 状 态监 测 与故 障诊 断 领 域 的研 究 和积 累 , 步建 立 逐 了某 型发动 机各 类 磨 粒 的 监 测诊 断标 准 , 体 如 表 具 2 。各 种界 限值并 不是 一成 不变 的 , 根 据 实 际情 况 要
胡财彬等. 铁谱磨粒诊 断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1
信 任 函数 BlA) 示 全 部 证 据 给 予命 题 A 的 e( 表 支 持程 度 , 真 函数 Pa A) 似 l( 表示 全 部证 据 不 反对 命
进行 动态修 正 。
表 2 某 型 发 动 机 磨 粒 监 控 标 准
∑ m( A)=1
A ∈2
() 1
m:。 [ , ] m 满 足 m(p o 2一 01 , ‘)= 。
其 中: ‘ 为 空 集 ; 集 A为 问题 域 中任 一 命 p必 子
题 。在 故障诊 断 中 , m(・) 为根据 一 种证 据 ( 障 即 故 征 兆 ) 出 的 某 种 故 障 发 生 的概 率 , 为 可 能 的故 得 A 障 。( m( ) 称 为证 据 体 , 用证 据 体 在 2 A, A ) 利 。上 定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
Q o g c u , I i— i u H n - h n D NG X e bn
( oeeo eoa t n ier g C C,i jn3 0 0 ,hn ) C lg l fA rnui E g ei ,AU Ta i 0 3 0 C i c n n n a
Ab ta t sr c :Ae o n i e olc n an e rd b i e e ae yfit n A p i g t e D mp t r S ae vd n e c mbn t n r e g n i o t is w a e r g n rt d b rci . p l h e se — h fre i e c o i ai s o n o
产 生磨损 , 因而 发 动机 润滑 油 中含 有 大量 摩擦 表 面产 生 的磨损 磨 粒 , 通过 分 析磨 损 特征 元素 的磨 损 量 与磨
损速率 来监 测发 动机 的磨 损 工况 。
工 作状况 变得 更加 恶劣 。滑 油 的消耗量 与滑油 中某 些 金 属 含 量 的偏 高 , 现 了轴 承 、 匣 与齿 轮 的 磨 损情 体 机 况 。通 过分 析 滑油 中的元 素含 量 , 以推 断 出发 动 机 可 是否 发 生 了磨损 故 障 , 并评 估 故 障的严 重 程度 和 初步
l rc tn d m .I h r c s fit g ain,a d spr p s d h tfrty,he ee nt fwe r a ub i aig me ui n t e p o e so n e rto n ieawa o o e t a , sl t lme s o a nd i
以正 常运 行 , 使用 人 员 应 引 起 注 意 , 当对 发 动 机进 适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崴,赵敏睿,瞿珏,高鹏,王庆力,葛家昂
申请号:CN202010506184.4
申请日:20200605
公开号:CN111680620A
公开日:
202009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采集用户脑电和眼动信号,并进行特征提取;步骤S2,采用模式识别算法对生理信号特征进行分类识别;步骤S3,对分类器分类算法进行决策级融合得到最终结果。
本发明通过针对传统人机交互意图识别准确率相对较低,不同生理信息不能进行有效融合的问题,设计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脑电眼动信息融合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能够识别用户的人机交互意图,通过采集用户的脑电和眼动信号,对脑电和眼动信号分别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具有准确率高,泛化能力强的特点,为人机交互界面自适应设计奠定基础。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地址:710051 陕西省西安市长乐东路甲子一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丁剑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5-24;修订日期:2002-10-29作者简介:李艳军(1969-),男,安徽界首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第18卷 第1期2003年2月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Vol.18No.1Feb. 2003文章编号:1000-8055(2003)01-0114-05基于D -S 证据理论的磨粒识别李艳军,左洪福,吴振锋,陈 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基于D-S 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应用于磨损颗粒的自动识别,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识别程序。
在对磨粒图象的形态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参数的统计容许限和决策基元概率。
通过对一组标准磨粒的模拟识别试验,显示该方法具有算法简单、运行可靠、识别正确率高以及识别速度快的优点。
关 键 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D-S 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油液分析;磨粒识别中图分类号:T H117.3;Q 811 文献标识码:AWear Particles Identification Basedon Dempster -Shafer Evidential ReasoningLI Yan -jun ,ZU O Hong -f u ,WU Zheng -feng ,CHEN Guo(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 ethod of infor matio n fusion technolog y,the theor y of Dempster-Shafer (D-S)evidential reasoning has been applied to many areas such as automa-tio n ,im ag e analy sis and o bject identification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 f D -S evi-dential reaso ning is introduced into w ear particles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tatistic selection and analy sis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debris,and the statistic to ler ance and decision-making probability of im age parameter s of w ear particles are also g iven based on identifica-tio n test .T he pro gram of auto -identification o f w ear particles has been made by means of Dempster-Shafer evidential reaso ning,and a classifying ex perim ent of w ear particles by this metho d has been done.It is show n in the ex periment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of debris by D-S evidential r easoning is very good,and the speed o f classification is v ery fast.Key words :aero space propulsion ;D -S evidential r easoning ;data fusion ;oil analysis ;w ear particles identification1 引 言 铁谱分析技术是70年代兴起的一项基于油液分析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它通过对油液中的磨损颗粒进行识别和分析,可以监测机器的运行状态和磨损故障,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在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和预防性维修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磨粒分析通常由人工完成,其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大、精度低、自动化程度差以及对分析人员的经验和水平要求较高等[1,2]。
近年来,随着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3],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应用于磨粒的特征提取和自动识别,大大提高了磨粒分析技术的智能化程度[4]。
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诸如系统过于复杂、研究者需要较高的专门知识等局限性。
D-S 证据理论是Dempster 和他的学生Shafer 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
作为信息融合技术中极其有效的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方法,D-S 证据理论在如雷达目标识别[5]、似然推理[6]、缺省推理[7]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这一方法引入到磨损颗粒的自动识别中,形成磨粒统计识别综合决策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分类特征相近的磨粒识别问题。
2 Dempster -Shafer 证据理论 设U 表示证据信息X 的所有可能取值的一个论域集合,且所有在U 内的元素间是互不相容的,则称U 为证据信息X 的识别框架,亦称其为证据信息空间。
对识别框架U ,若函数m :2u →[0,1]满足:m ( )=0(1)A Um (A )=1(2)则称m (A )为事件A 的基元概率赋值。
事实上,m (A )是定义在识别框架U 的幂集上的从U 的幂集到闭区间[0,1]上的映射,表示对命题A 的精确程度和直接支持。
对于证据信息X 的所有子集合{x i i =1,2,…,x i X }中任意元素x i 的基元概率为m (x i ),则事件A 的置信度函数(Belief Function )和似然度函数(Plausibility Function)为:BEL(A )=x iAm (x i )( A U )(3)PLA (A )=1-BEL(A -)=x i∩A ≠m (x i )(4) 置信度函数BEL (A )是对事件A 的总信任度,表示事件A 的所有子集的可能性度量之和;而似然度函数PLA (A )表示不否定事件A 的信任度,是所有与A 相交集合的基本概率赋值之和。
这两者的取值区间为[0,1],且有BEL(A )≤PLA (A ),而[BEL (A ),PLA (A )]称为事件A 的信任度区间,描述了事件A 的不确定性。
对于识别框架U 上的两个证据信息X 和Y ,其中的每个证据信息可以得到一个识别框架上的推理决策结果,这两个证据信息所得到的推理结果可能相互印证,也有可能相互矛盾或抵触。
在识别框架U 上有多个证据信息时,如何将这些证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证据组合,得到最终的融合推理决策结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为此,可以引入证据理论的组合规则如下:设X 和Y 是识别框架U 上的两个相互独立的证据信息,{x i i =1,2,…,x i X }和{y j j =1,2,…,y i Y }分别是X 和Y 的所有子集合,m 1,m 2分别表示各自的基本概率赋值,而BEL 1和BEL 2则分别是X 和Y 的信任度函数,则有证据信息X 和Y 的组合结果m ( )=m (X )!m (Y )为:m ( )=x i ∩y j=m 1(x i )m 2(y j )1-x i∩y j=m 1(x i )m 2(y j )( ≠ )(5) 对式(5),若 = ,则m ( )=0;如果分母为零,即:x i∩y j=m 1(x i )m 2(y j )=1(6)则说明证据信息X 和Y 完全抵触,无法进行证据融合。
3 磨损颗粒及其形态参数3.1 磨损颗粒的分类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产生机理可以把磨粒分为正常滑动磨粒、严重滑动磨粒、切削磨粒、疲劳剥块、球状磨粒、层状磨粒、红色氧化物、黑色氧化物等八大类(参见图1)。
大量关于磨损及磨粒形成的机理研究表明,不同的磨损状态和磨损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磨粒,并各自具有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
例如,正常滑动磨粒是机器正常滑动磨损的结果,是由切混层局部剥离产生的,形状为薄片,尺寸为0.5~15 m ;当接触表面应力过高而出现严重滑动磨损时会产生严重滑动磨粒,其粒度在15 m 以上,表面有划痕,通常有直的棱边,有时表面会出现因高速滑动引起的烧伤;切削磨粒是由于接触表面穿透而产生的,呈条状,粒度可从数微米到数十微米;疲劳剥块是高的接触压力和循环应力作用下,表面产生疲劳而形成的磨粒,粒度通常在15 m 以上,且具有光滑的表面和不规则的外形;球状磨粒产生于滚动轴承的疲劳裂纹内部,其粒度为1~5 m ,呈球状;层状磨粒是磨粒粘115第 1 期李艳军等:基于D -S 证据理论的磨粒识别图1 典型金属磨粒Fig.1 T ypical wear part icles表1 各类特征磨粒的特征参数分布范围Table1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dif f erent wear particles参 数孔隙率圆度主轴长度角二阶矩梯度熵曲折度相关性(方差)颜色特征量I2(均值)正常滑动严重滑动切削磨粒疲劳剥块球状磨粒层状磨粒红色氧化物黑色氧化物0.003~0.0241.0~2.11.2~2.37.1~16.01.8~4.21.0~1.51.9~2.11.4~2.11.3~2.21~1235~1284~2425~621~840~5820~6245~730.002~0.0130.004~0.0110.001~0.0140.003~0.0100.003~0.0090.006~0.0090.015~0.0170.015~0.0180.8~1.10.6~0.91.1~1.20.7~1.00.5~0.80.6~0.80.3~0.50.1~0.40.13~0.180.03~0.060.03~0.130.06~0.160.01~0.020.08~0.140.03~0.050.03~0.060.05~0.120.04~0.070.10~0.280.01~0.040.02~0.080.03~0.090.01~0.030.02~0.081~138~27-8~0-2~0-5~13~3010~42-2~8注:表中主轴长度单位为m,其他参数为无量纲数。
附于滚动元件表面后经二次碾压而成,极薄且有孔洞,粒度在20~50m之间;红色氧化物一般是当水进入润滑系统时生成的普通铁锈的形式;而黑色氧化物则是润滑不良、存在过热的标志,颗粒外观为表面粗糙不平的堆积物,边缘能透过少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