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智 力水平,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③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亦可 以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应用。
3、及时反馈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所 学知识的意义,这种反馈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热 情,增加努力程度。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学生 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改进学习方法,加强 薄弱环节。
尊重的
承认 地位 自尊 自重 志同道合 友谊 爱
安全 保障 稳定 空气和水 食物 住处
1.职称授予 2.奖励 3.重大的责任 4.工作的荣誉 5.上级和同事的承认 1.和谐的工作劳动组合 2.同事的友谊 3.管理者的关怀 4.家庭和爱情
1.安全的工作条件 2.同事的友谊 保护 3.管理者的关怀 保护 4.稳定的工资收入 1.工资 2.住房 3.食堂 4.工作条件
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
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 将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 整体性。 这一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 了广泛运用。 (教育领域 企业管理)
需要的层次 自我实现
一般激励因素 成就 成长 晋升
组织管理措施 1.有挑战性的工作 2.有创造性的工作 3.组织上的提升 4.工作的成就
认识事物的出发点 判断是非的准则
激励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
群体活动的思想基础
3、信念的发展特点 二、信念形成的途径 信念的形成与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正规教育;二是通 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逐步达到认识的系统化。
第六节
自我意识
•我是谁? •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我似乎根本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总要寻找生活的意义?
六、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
1、正确的评价和对待学生 2、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乐于接受自己 3、引得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认
识自己
练习题: 一、填空: 1、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__。 2、个性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和__。 3、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__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由 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即__、 __、 __、 __、 __。 4、动机产生的基础是__。 5、需要转化为动机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 ______, 第二, ______。 6、按照需要的起源来分,需要可划分为__和__两大类,按照需要 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划分为__和__。 7、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分为__和__;根据动机在 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可分为__和__;根据动机的起因不 同可分为__和__。 8、兴趣的品质有__、__、 __、 __四个方面。 9、个性中最重要、最积极的倾向是__。 10、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___、 ___和___ 。 11、考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往往以___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的 指标。
5、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成
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习 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 的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 大提高。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 的过程中,适当开展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 是必要,也是有益的。
6、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失败的体验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按 出现的先后和力量的强弱排列,构成了一个 金字塔形的等级,即所谓需要层次。如图:
马Fra Baidu bibliotek洛的需要 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安 全 需 要 生 理 需 要
生理需要(饥、渴、性等):直接和有机
体生存和繁衍有关的需要:例如:对阳光, 水,食物,空气,排泄,求偶,栖息等的 需要 特点:最基本,最明显,最强烈.要求首 先满足.
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有,它有着一个发生、
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五、如何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古希腊:“人啊,认识你自己吧!” "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笛卡尔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呢
韩乔窗口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Jone)和哈里(Hary) 提出了关于人自我认知的窗口理论,称为 韩乔窗口理论。
体目的、任务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 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有的位臵,这对唤 起学生对学习的期待,调动其积极性是有帮助的。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提出一定的
问题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
关系的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 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交友、爱情、母爱、子 恋、从属某一团体等方面的需要。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尊重的需要(赞赏与尊敬):
个人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希望得到 他人的赞许、赏识、拥护、关心、重视、高 度评价等,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 任、有信心等。 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感觉自己有价值, 有能力,有地位和必不可少。如果不满足, 个体会体会到一种弱小无能感。
第四节
兴趣
一、什么是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
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产生也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二)兴趣的种类p156
(三)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二、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p156
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内在条 件); 第二,诱因的存在(外在条件) 需要*诱因=动机
第三节 动机
三、动机的分类p149
四、学习动机分析p149
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 求知动机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在讲课之前,应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学习的具
自我体验:
我这个人怎么样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 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
自我调控:
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
人 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自强、自立、自律、自制、自控……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1、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自我意识是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 3、自我意识可促进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
自立自制、自律自强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对生理的我的认识 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力、性格、 气质、兴趣等)的认识和评价——对心 理的我的认识 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 用的认识——对社会的我的认识
自我观察、自我感觉、自我分析、自我 评价→自我概念
安全需要:人对无威胁的,能预测的,有
秩序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表现为要求安全, 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 磨;对体制,秩序,规律的要求;对保护 者实力的要求。 安全需要缺乏的表现: 儿童的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喜欢成群结队,吝啬喜欢储蓄 总是担心的心理状态
归属和爱的需要:对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情
1、能力因素 2、年龄与性别 3、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 4、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三、中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
1、拥有明确稳定持久的兴趣 2、兴趣逐步广泛并向深刻发展
3、中心兴趣逐步形成
四、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五节 信念
一、什么是信念
1、概念:信念是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 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信念是个性中最重要、最积极的倾向。 2、信念的作用:
第二节 需要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共有,
且较易获得满足。 3.越是高层次的需要,能产生这种需要的人 越少,且满足的百分比也较小
第二节 需要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简要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二节 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自身和社会的客观要 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节
二、需要的种类
需要
1.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第二节
(一)理论的基本内容
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分别是
社交的
安全的
生理的
四、中学生需要发展的特点
1、肯定和尊重的需要 2、积极参与的需要 3、人际交往的需要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
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人类行为原因的模型: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二、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需要转化为动机需
自我实现的需要(尽自己一切的可能):
是一种要求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充分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前述六种需要都得到满足, 那么,他就可以 达到需要层次的最高点——自我实现。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需要描述成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 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他指出,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 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
学习的动机,对知识技能的顺利掌握在一定条件下会促 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渴求在 学习上有新的突破的愿望;屡次的失败会使学生产生焦 虑、自卑感、兴趣低落、丧失信心,甚至逃避学习以致 减低学习的效果。 学生既需要有足够的成功体验,也要有学会克服各种障 碍和控制失败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经得 起失败的考验,使之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失败成为激 发学习动机的积极诱因。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及其与周围关系的意识,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 界关系的意识两大部分。 米德的观点: 主观的我 客观的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
自我认识
自 我 意 识
自我体验
自卑自怜、内疚自责 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自知 他 知 他 不 知 A 公开的我 C 秘密的我
自不知 B 盲目的我 D 未知的我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 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从 活动的成果中认识自我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认识自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从我与己关系中 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困难。
4、科学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实验证明,表扬与批评运用得当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但一般来
讲,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 表扬起加强行为的作用,能给学生以“好”、“对”、“应该这样做”等信 息,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其巩固自己的行为;而批评起削弱行为的作用,给 学生以“不好”、“不对”、“不能这样做”等信息,会使学生不知道应该 怎样去做才好。批评过于严厉,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与不安全感,从 而对学习发生阻碍作用。 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时,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 相结合,批评中又应带有鼓励。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应注重奖励而不去注意 惩罚,因为这样可以减弱失败给人带来的恐惧心理。但是,否认惩罚在激发 学习动机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是不现实的。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 去避免惩罚,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考试不及格去体验惩罚。
行为的动力系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3、个性的共同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