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山水名画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程正揆《江山卧游图》的再认识
摘要: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其中清朝程正揆的《江山卧游图》是中国传世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关键字:程正揆;自然景观;中国画;传世山水
一、作者生平简介
程正揆(1604~1676),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字端伯,号鞠陵,别号清溪道人人、青溪老人、青溪旧史。今湖北孝昌人。明时任翰林院编修、尚宝司卿,入清又任工部右侍郎,后罢官,居南京,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师法黄公望、沈周,笔墨枯劲简老,设色浓湛,结构随意自然。书法擅楷书、行书,师法李邕、颜真卿,结体平正中寓奇险,丰韵萧然。论画主张“画贵简,不贵繁”,主张既师造化又重传统,富有见地。其画颇为时人所重,与石鳛并称二溪。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图绘奇岩怪石,石峰林立。卷末自识[江山卧游图,其一百五十,时辛丑九月,在石城之摩绮轴,篱菊尽放,芬来几砚,拈笔作此,以当白衣人送酒也。清溪道人]。钤[揆]朱文方印。按辛丑为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作者时年五十八岁。
二、程正揆的绘画理论
与明清之际众多的书画理论家一样,程正揆也主张从古人那里吸取艺术的养分。所不同的是,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反对刻意地摹仿古人作品和简单地学点古人皮相。他说:
“凡书画不贵临摹某家某体,一入此径,便是优孟伎俩。米元章云:‘脱尽二王恶体’,盖为学二王即成恶体也。”
这段引文中,他说的“不贵”二字是有的放矢。在当时画坛,确有一些人墨守成规,述而不作,把古人看得高不可越,动辄以学某家,似某家,仿某家相标榜。对于这种仿古摹古的风气,程正揆提出了批评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一味摹古的弊端之所在:“无正法眼,不知古人用意到笔不到之妙,徒执死板丘壑,仅效其位置之重叠,着色之青绿,于皱染处、变化处总在梦中,故习而成画匠手,安得不俗?”就是说,没有正确的审美眼光,不知古人用意到笔不到的妙处,盲目临摹古人皮相,自然落入俗套,久之便成画匠。他还反对学某家在形似上达到“毕肖”的地步,主张在学习古人中加入自己的东西,从古人那里脱出,自成一家。他赞赏唐寅学李唐的态度:
“伯虎笔气清古逼人,却不落纤巧一路,乃画中贵品也。学晞古无晞古到家处,是善师古也。”他这里说的“学晞古无晞古到家处”,意指向李唐学习,但不是全部照搬李唐,不可画出的作品仍是李唐的面貌,而应该能够从中吸取我所需要的东西,这正是他所提倡的向古人学习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具“正法眼”而“善师古”呢?也就是说,如何能从“师古”之中捕捉住古人的精神来为我所用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熟游”,要能做到“眼界尽古人神髓”。他说“荆关墨妙,已作广陵散。灵光岿然唯北苑风雨归舟、巨然萧翼赚兰亭。二图予皆得熟游,了然心目间二三十年。”(《自题画》)从熟看中去领会,再从领会中去化育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关键就是要能做到“会其神骨”。他还说道:“学宋人画易实,其弊也俗,学元人画易虚,其弊也靡,明乎入实出虚之理,于绘事思过半矣。”
宋画的造型严谨,笔致规矩,画中景物清晰实在,写实性强;而元画则造型自由随意,笔致潇洒,画面潇散空灵。因此,在学宋画时,应该看到“形似”背后的“神骨”,而在学元画时,须看潇散空灵中谨严的法度,若一味空灵,势必混沌一片,空洞无物,走入“靡”的弊病。他强调的正是对“古人神髓”的眼界,也就是要培养锐利的眼光。这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三、作品艺术特点
程氏所处之明末清初的江淮一带,是书画名家风云际会的洞天福地。他们大都远庙堂近而江湖,有的终生不仕,甘于布衣,有的始入宦海,后弃官为民。他们或相聚于茶社厂肆,或结识于草堂竹林,以诗文会友,以翰墨结缘。当时,活跃于斯者,有弘仁、程正揆、石溪、石涛、郑板桥、王概等诸多奇才逸士。程正揆与他的同道谐友一样,诗文书画兼而善之。他的行楷书师法李北海、颜鲁公,其字于平正中追求奇险峭绝,在萧然中体现丰韵雅趣。程氏画风的形成,初得益于董其昌的指点传授,后又上溯元代黄公望、倪瓒,着意于枯劲简淡的风格,对明代沈周山水,程氏亦很喜爱。而在结构上,他倾向于随意顺势,自然天成。他出游名山,往往是在几年前就计划安排好了的,所谓“咸订石交”。在出游途中,他也是随身带着笔墨,每有所感,则挥豪泼墨。他说自己是与山水“幸有神交,每怀笔墨,乐山乐水,随地可作主人”。与山水神交与自然亲合,这正是程氏能将《江山卧游图》五百幅常画常新的缘故之所在。至于设色,则则浓施淡染,不拘一格。
在程正揆众多的论画文字中,最引人注目的,最为后世画论家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画有繁减”之论了。凡程正揆之后的评论家在评价程正揆时,无不引上几句“画有繁减”的论画语且大加叹赏。如张庚《国朝画征录》引其“北宋人千丘万壑”一条,并说它“其言最精”。秦祖永在评品程正揆绘画艺术之时,说道:“惟其画理精,故能造微入妙如此!”等,足可见后人对他的这一论画主张的看重。
“画有繁减,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予曾有诗云:‘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人简意能繁。临风自许同倪瓒,入骨谁
评到董源?’悟此解者其惟吾半千乎?”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他的“画有繁减”关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笔墨,二是境界。他举出北宋人与元人作为例证,又以自己的画风作为实证,目的也只在说明“画有繁减”是就笔墨而言。但他的例证不免叫人心生疑窦:既然画了千丘万壑,就肯定没有少费笔墨,他却说是"笔减”,而只画枯枝瘦石,就不会是满幅铺天盖地的笔墨,他却说是“笔繁”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也因为他在进一步论述中时常谈到“境界”、“境”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弄清两点:一是境界的问题,二是关于“繁减”的问题。“境界”问题,这里不打算展开,只就有关问题略作说明:“境”或“境界”并非是自然实景或自然实景的简单组合,而是关乎“真感情”的“无矫揉妆束之态”的“思与境谐”。“境界”的特性是它的整体美学品格。因此“境界”只有高下有无之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而没有什么繁简之分。
其代表作《江山卧游图》为系列山水总汇,画面上有水光山色、楼台亭阁、人物花鸟,各卷意境,构图迥异,抒发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独创了在总题之下冠以众多副题进行师法造化的艺术形式,清人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记载:程正揆计划绘《卧游图》500卷,其风格、画法有多种,受元代黄公望、倪瓒和明代沈周的影响,随意结构,任其自然。他亲眼见到过300余幅,大者过丈,小者仅尺余,“造化入神”,系统地表现了画家心境中映现的山水韵意。程正揆不仅擅长绘画,而且酷爱收藏名画珍品。他藏有大批五代、宋、元、明代的名画。死后,其子程大皋还将其诗文题跋收辑编成《青溪遗稿》28卷,刻版行世。目前,中国美术馆仍珍藏着他所作的《鹤林图》、《渔家乐》、《九峰三柳读书》等艺术珍品。
四、画作欣赏
《江山卧游图》是程正揆以毕生精力与心血投入完成的主题性创作。浩浩500长卷,每卷长度俱在300厘米以上,最长达500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堪为500卷经典之代表。此图是以一条崎岖委婉的山径为脉络,作为贯穿画面的主线,群山众壑蜿蜒起伏,清泉跌宕,淙淙有声,飞瀑湍流,奔泻喧腾,碧潭如镜,幽深如许,林木丰茂,葱茏蓊郁,渺渺云烟飘然如神踪仙履,徜徉于山光水影之间。全图景色旖旎,境界悠远。
眼前这件《卧游图》(第乙百六十卷),则是别开生面的另一种意蕴。同是设色纸本(20.5×394),却分明疏朗旷放,显示了元人的笔意和韵致。此《卧游图》只在右侧题了二行字:青溪道人卧游图,辛丑(1661)三月。印文:正揆(白文),另,左下角两印,一方一椭圆,因年深日久之故,难辨其详,只好忽略不计。此图色调是浅绛中极淡的施赋,浅淡温和的山色中,间以同样轻薄的花青,石绿,昭示云的青白,水的澄碧。所谓江山之意,无疑是天地万物集于一纸而构建的和谐之韵律、闲适之风情。
此图中卧于扁舟的遨游者,是青溪道人自己,还是虚拟的主人公,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物视野中呈现的广博旷远、宁静深邃的山山水水,林林总总。横式手卷这种形式不是任何一个画家都能驾驭的,长卷的创作需要广阔的视角,连绵的景致,丰富的变化,涌动的节律,仿佛一部恢宏浩大的交响组曲,于一波三折、九曲回环的叙事结构中始终把握和表现着虚实相生,表现着空间感受,表现着微妙、繁简、交错、疾徐、融合、呼应……程氏此幅《卧游图》用笔着墨相当纯熟,从起笔处看,他落墨十分注重浓淡枯湿的交替参差。当繁密的杂花生树渐渐托出勾而未皴或皴擦简约的重峦叠嶂时,犹如浓云重雾倏忽散去,天光敞亮,豁然开朗,继而青冥浩荡,山川历历。依山傍势的屋舍庄院,或掩映于疏林,或坐落于水滨,也有的隐隐约约,深匿于茫茫云水之中。
[参考书目]
[1] 王欣.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J]. 紫禁城, 1994 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