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论文)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逐渐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纳米材料通常具有极小的尺寸,通常在1到100纳米之间,这一微小的尺度赋予了它们许多非凡的特性,如增强的反应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分散性等。
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包括药物递送、成像诊断、抗肿瘤治疗等方面。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尺寸效应纳米材料独特的尺寸效应使得它们在许多应用中表现出与宏观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
在这一尺度下,材料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增,导致其表面能、反应性和电子特性等均有所变化。
这使得纳米材料能够更有效地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增强的比表面积纳米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它们能够与更多的生物分子进行接触,从而提高了药物载体或者催化剂的效率。
这一特性尤其适用于药物释放系统,在体内能够更快速地与靶细胞结合,实现更高效的药物传递。
有序结构许多纳米材料可以通过控制合成条件而获取有序的结构,这种有序性对提高材料性能和功能至关重要。
在生物医学中,有序结构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通过优化载药能力、降低毒性等方式达到更佳效果。
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药物递送系统是纳米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纳米材料,可以实现目的性药物释放,即在特定条件下(如pH值、温度或酶的存在)释放药物。
靶向递送靶向递送是指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病变部位。
纳米粒子可通过表面修饰结合抗体或配体,从而增强对靶细胞的亲和力。
例如,利用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可以将化疗药物包装并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进行释放。
这种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显著减少了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提高了治疗效果。
控释技术基于纳米技术的控制释放系统能够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持续释放。
例如,聚合物基纳米珠可以设计为在一定时间内逐步释放药物,相较传统给药方法,大大提高了给药频率与患者依从性。
同时,这种系统可以提供更稳定、更持久的药效,减少患者服用次数及可能带来的不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治疗中。
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生物及医药学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的概念、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需求、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是一种研究和控制物质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范围内的制备、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在这个尺度范围内,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与宏观物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纳米技术的应用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材料、电子、生物医学等。
二、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需求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 1.药物的传递问题。
传统的药物治疗有很多局限性,如药物不能精准地传递到病变部位、药物在体内分解代谢过快、药物不能穿过血脑屏障等。
纳米技术可以通过设计纳米粒子,将药物精准地传递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疾病诊断问题。
目前,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分析。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3.细胞治疗问题。
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应用受到很多限制,如细胞的存活率低、细胞不能精准地定位到病变部位等。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载体,用于将细胞精准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细胞治疗的效果。
三、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1.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其粒径一般在10~1000纳米之间。
纳米药物具有许多优点,如精准的靶向性、高生物利用度、长时间的药物释放时间等。
目前,纳米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
2.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其灵敏度和选择性都比传统的生物传感器要高。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病原体等,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生物学领域是一个应用纳米技术最广泛且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最主要应用就是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纳米粒子具有比分子还小的尺寸,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这使得纳米颗粒成为一种优秀的药物传递载体。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通过包裹药物并控制药物释放的方式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
2.生物标记和生物成像纳米技术在生物标记和生物成像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将纳米颗粒引入到生物体内,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成像以及荧光成像等方法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的观察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生命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3.纳米传感器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打造纳米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对化学成分、温度、光线等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
纳米传感器在目前的医学、环保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
二、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发展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1.基因转移技术生物学家们通过纳米技术的手段,不仅能够将药物传递到人体某个器官内部,还可以将基因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中。
这一技术被称为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对于某些序列不完整或存在缺陷的基因疗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纳米机器人另外一个发展纳米技术的方向是纳米机器人。
纳米机器人是细微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在人体内部进行微小的操作,如细胞的修复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机器人对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3.纳米材料除了纳米颗粒以外,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比如说某些具有甚至比钻石还硬的强度。
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毒性研究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颗粒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纳米颗粒相对于传统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物理、化学、光学等性质,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基因递送、光动力疗法、肿瘤诊疗和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
然而,对于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一、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 生物传感器纳米颗粒可以利用其特殊的物化性质来设计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微观的生物变化。
例如,金纳米颗粒被广泛用于制备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外液中的生物分子,例如抗生素残留、癌细胞标志物等。
2. 基因递送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基因递送,作为基因载体,将特定基因递送到肿瘤细胞或组织中。
这种技术可以促进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的发展。
例如,利用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纳米颗粒,可以实现DNA的传递和表达,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3. 光动力疗法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光动力疗法。
将光敏剂纳米颗粒注入肿瘤组织,再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线,纳米颗粒会产生局部超声波和热效应,从而破坏肿瘤细胞。
同时,通过调节纳米颗粒的化学结构,热效应可以替换为光热效应,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确控制。
4. 肿瘤诊疗纳米颗粒可以用于肿瘤诊疗。
在诊断方面,纳米颗粒被广泛用于磁共振成像(MRI)、光声成像(PAI)、荧光成像(FLI)等技术。
在治疗方面,例如可用于向肿瘤细胞输送化疗药物。
对于普通化疗药物的限制,在传统范例中可以利用纳米药物技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5. 组织工程在体外培养细胞体外继续增长需要各种支持体系,纳米颗粒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组织工程材料,可以用作3D细胞培养的支撑纤维网、用于细胞植入支撑材料、作为细胞载体等等。
二、纳米颗粒毒性研究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是生物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虽然以往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但是随着纳米颗粒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也展现了它的一些毒性效应,这主要包括:1. 细胞毒性纳米颗粒可以进入细胞,与细胞的各个生化途径相互作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纳米材料简介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度在 1-100 纳米(1nm=10^-9m)之间的材料。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包括碳纳米管、纳米金属、纳米氧化物、纳米化合物等。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 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指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其中,以此实现针对性输送和控制释放。
这种药物具有高效、低剂量、较少毒副作用等优点。
例如,近年来研究的纳米抗癌药物在治疗肺癌、乳腺癌等疾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成为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
2. 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指将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通过监测生物体内的物质浓度、生物物质分子等信息,实现对生物体状态的检测、分析和诊断。
例如,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可实现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高灵敏性检测,从而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纳米材料的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应用广泛。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与生物体组织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这种作用可应用于骨折愈合、心脏组织修复等方面。
同时,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人工关节、血管、器官等的研究和制造,应用效果显著。
4. 纳米光学成像纳米光学成像是一种通过光学手段对微观物质进行成像的技术。
纳米材料在这方面的应用虽然有限,但正在逐渐发展。
例如,纳米金颗粒的表面修饰可实现在体内的光学成像,用于疾病诊断和研究。
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优势与传统医疗技术相比,纳米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性:纳米药物能够精准靶向病变部位,达到更高的药效和更少的伤害。
2. 安全性:在合理使用下,纳米材料的毒副作用很小,对人体安全。
3. 可控性:纳米药物的性质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进行调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生物相容性:多数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被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排斥。
四、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挑战虽然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面临以下挑战:1. 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问题;纳米药物在体内易受生物环境的影响,失去原有的性质和效果。
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诊断、治疗和药物传递等方面阐述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应用。
一、纳米材料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标记物。
通过在纳米颗粒上修饰抗体、蛋白质或核酸等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疾病标志物的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检测。
例如,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通过将纳米颗粒与抗体结合,可以实现对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二、纳米材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肿瘤治疗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一方面,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形状或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另一方面,纳米材料还可以作为肿瘤热疗的载体,通过外加磁场或光照射使纳米材料产生热效应,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实现肿瘤的热疗。
2.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纳米材料在治疗该疾病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将纳米颗粒修饰上抗炎药物或血管重建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实现对病变血管的定向治疗,促进血管再生,改善血管通透性。
三、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部,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另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靶组织中的作用时间。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结构或尺寸,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提高药物的效果。
总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通过纳米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药物传递的精准控制。
然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仍然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估和生物安全性研究,以确保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可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纳米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生物医学领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技术,顾名思义,是指在纳米尺度(1 纳米到 100 纳米之间)上对物质进行研究和操作的技术。
这一微小的尺度赋予了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药物输送。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存在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副作用大、药物利用率低等问题。
而纳米药物载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纳米载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例如,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将抗癌药物装载到脂质体纳米粒中,可以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提高抗癌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的全身性副作用。
除了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
聚合物纳米粒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的结构和尺寸,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缓释。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可以在体内逐渐降解,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此外,还有磁性纳米粒、金纳米粒等多种类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它们各具特点,为药物输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纳米技术在生物诊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
例如,基于碳纳米管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量子点是另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纳米诊断材料。
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如荧光强度高、发光稳定性好、发射波长可调等。
利用量子点标记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细胞、组织内生物分子的实时动态监测,为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纳米技术在医学成像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中,为医学界带来了许多惊人的变革。
本文将讨论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以更加精准的方式被送至身体各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同时,因为纳米颗粒在体内的生物活性不强,所以它们不容易被身体内理化反应代谢掉,从而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二、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通过纳米颗粒将药物输送至切口附近,从而将药物直接送至癌细胞处,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技术也被用于开发肝癌、乳腺癌等癌症药物,有望通过纳米技术来有效治疗癌症。
三、纳米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中,特别是针对免疫病毒、病原菌、癌症等疾病的检测。
纳米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观察和分析疾病的细节,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起源和演化。
四、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立体构造的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基因疗法等生物医学领域。
而与此同时,纳米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康复设备等生物医学设备。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如动态监测、智能控制等方面。
在未来,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医学中的复杂问题,并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我们的健康保障打开了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纳米技术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是多方面的,这也是它作为一个新兴技术领域核心价值之一。
因此,我们应支持和鼓励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应铭记商品流通环节的安全,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纳米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21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领域,凭借其超强的可控性和精准度,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便是一个最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领域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交叉学科,专注于将工程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纳米技术可以通过制造纳米级的材料和器件,实现对生物分子、细胞和体内组织等的高度控制和精准操作,从而实现对人体疾病的精准治疗和监测。
下面将详细探讨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的应用之一,便是制造高灵敏度的纳米传感器。
这些纳米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的生物分子和化学物质,如蛋白质、糖类、DNA等,从而实现早期疾病诊断和监测。
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血糖水平,而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需要采集血液样本,不仅痛苦不便,精度也不够高。
由于糖类是具有选择性的键合修饰可以探测,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针对血糖的纳米传感器,可以高度精准地检测血糖浓度,大大提高了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效率。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传统药物治疗往往存在副作用和局限性,主要是因为药物难以精准传输到病变部位,以及难以针对性的作用于疾病细胞。
而纳米技术通过制造可控制释、高效导向和靶向化的药物递送系统,保证药物的精准传输和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针对输出外泌体(exosomes)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局部注射或血流导向的方法,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所在的位置,避免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造靶向性的药物输送系统,用于针对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等病因分子的精准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医疗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至关重要,而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高效稳定性和高分辨率的纳米探针,可用于疾病诊断和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的精准表征。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纳米探针的精准识别和靶向提示,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成像,揭示肿瘤的细微结构和生长特征,从而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生物医药领域,纳米技术的使用使得普通的治疗和诊断手段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有很多,本文将对其中一些进行介绍。
纳米粒子药物送递系统目前,传统的药物治疗中,药物的输送效率低下,很难准确地送达到治疗对象的位置,而过量的药物剂量会对人体其他器官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
纳米技术的使用使得药物输送得以更加精确。
纳米粒子药物送递系统将治疗对象的大小缩小到纳米级别,可以穿过体内难以通行的血管壁,将药物直接输送到受伤组织。
同时,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定向引导方法将药物送达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这些区域作用更持久,有效。
从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
纳米生物传感器传统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生物体系中的复杂性,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限制了其在一些方面的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以制备、材料和检测器的特殊性质为基础,可以对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监测和识别。
通过传感器发现的新的生物分子之间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可以加深科学家对生物系统的理解,为治疗疾病的分子靶向提供依据。
纳米材料生物影像纳米材料生物影像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多功能的影像分子,通过荧光、磁标记、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将其用于生命体内组织和细胞的分子成像。
它依托于纳米材料的高生物亲和性和特异性,对组织和器官的超精细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全方位的“查看”。
通过纳米影像,科学家能够了解人体的状况,诊断和预测疾病,同时可以基于纳米粒子的定位和溶解速率,开发新的药物送达和释放策略,使得治疗更加高效和精准。
纳米检测纳米检测一领域中,纳米技术被用作制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特异的生物传感器和检测器,利用新型的材料和表面化学方法开发了多样的实验室和在线分析方法。
例如,纳米电极和纳米通道的制备和使用,允许根据药物的电化学特性检测物质,纳米光学实验和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的传感技术用于探测分子识别事件。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可用于制备高效的药物传递系统、医学成像剂,以及用于治疗癌症、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具。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应用。
一、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由于药物的生理药理、生物化学机制使其难以溶解、易被分解、难以吸收和靶向等问题,现有的很多药物的疗效较低。
而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特性和功能,能够在生物体内稳定地运输、传递、释放药物,为药物的疗效提高、毒副作用降低创造了更好的空间。
在利用纳米材料作为生物医学药物载体的研究中,人们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载体材料。
其中,磁性铁氧体纳米粒子、纳米金、纳米碳管、纳米硅、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乳酸、纳米凝胶等都是主流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
同时,金属表面修饰技术、纳米多酸或小分子药物修饰、靶向受体修饰等也可搭载在这类纳米药物载体材料上,建立一种高效的多模式生物医学药物传递体系。
二、纳米材料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等,对医学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分辨率、特异性、敏感性和荧光探测的低效性。
在这种情况下,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新型医学成像剂的理想候选者。
纳米粒子、纳米棒、纳米膜和纳米分子团等纳米材料,可以通过散斑和荧光效应实现更好的生物体内成像。
例如,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同时包含对于构建组织及病理过程的对比增强成像,而超顺磁铁氧化物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反应快、效果好、成像清晰,因此在诊断荧光技术的开发过程中成为一个有前景的领域。
三、纳米材料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靶向等方式进入人体细胞,从而在治疗癌症、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携带各种药物或光热剂或光敏剂,使治疗药物更加准确和高效地传递到肿瘤细胞,以实现有效的癌症治疗。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纳米技术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具备一定尺寸的、精细的物理结构,可以应用在诊断、治疗、药物传输、生物分子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纳米材料在制药中的应用、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纳米粒子医用成像的应用和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的应用。
一、纳米材料在制药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制造纳米载体在药物传输、控制释放和保护药物等方面的应用。
纳米载体的制造是通过纳米材料的加工,使材料的尺寸变小,从而增加其比表面积,降低药物释放速度,减少毒副作用。
目前常见的纳米载体有脂质体、微粒子、纳米管、纳米孔等。
脂质体是纳米级别的有机小球,由磷脂双层包裹着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脂质体在胆固醇和脂质组成上的变化可使其生物分布、稳定性、溶解和制备不同。
脂质体已经被应用于制造各种类型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炎药、抗微生物药等。
微粒子是一种大小在10 - 100 微米之间的粒子,可以将蛋白质、多肽和 DNA 长链等药物负载在其表面上,实现药物的控制性释放。
这种纳米载体的优点是其稳定性、体积适中,适用于创造一种具有长期控制性释放持续时间的药物制剂。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检测技术,它可以检测生物分子中的病理变化、微生物等,并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纳米生物传感器通常由纳米度尺寸的物质和生物效应器件组成,并且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有多种测量方式,包括光、电、机械、热等,可以检测的分子包括蛋白质、病毒、细胞、微生物等。
三、纳米粒子医用成像的应用纳米粒子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人体诊断病情,还可为人们提供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医学成像方面,纳米粒子可以被用来制造对更小细节和功能进行更深入检测的医学影像。
纳米粒子通过激活某些生物体和细胞表面上的信号,进一步推进疾病诊断。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成像诊断、抗菌材料以及癌症治疗等多个方面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一、药物传递系统1.1 纳米载体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纳米颗粒(如:)可以包裹药物,控制其释放速率。
与传统的药物传递方式相比,纳米载体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例如,使用聚合物基纳米颗粒传递抗癌药物,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2 靶向药物传递通过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表面,例如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如:),可以实现靶向药物传递。
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减少了药物在正常细胞中的分布,还增加了药物在病变细胞中的浓度,降低了副作用,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二、成像诊断2.1 纳米探针纳米材料也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
纳米探针(如:)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光学成像。
这些纳米探针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信号强度,能够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例如,使用铁氧体纳米颗粒作为MRI的对比剂,可以提高对病变组织的检测能力。
2.2 多模态成像纳米材料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实现多模态成像。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成像纳米材料结合(如:),可以在一次检测中获得丰富的信息,这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抗菌材料3.1 纳米银纳米材料在抗菌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纳米银为例,其优越的抗菌性能使其成为防止细菌感染的重要材料。
纳米银颗粒通过释放银离子,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细菌及真菌的生长,因此在医疗器械、伤口敷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2 纳米氧化锌另一种常见的抗菌纳米材料是纳米氧化锌(ZnO),它同样展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
其应用包括在医疗器械表面涂层,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微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微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
微纳米技术作为当今最具前沿性的领域之一,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给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优势微纳米技术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科技,主要针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功能和行为进行研究,其发展对于现代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传统的医疗手段相比,微纳米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高精度性:微纳米技术可以处理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颗粒、分子,使得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可靠。
2、高效性:微纳米技术采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高速工具和设备,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3、定制性:微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定制独特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甚至是纳米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
二、微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纳米药物的应用纳米药物是应用微纳米技术制备或修饰的药物,具体包括纳米颗粒、纳米微粒、纳米胶囊等,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纳米药物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2、纳米传感器的应用纳米传感器可以在微观尺度下检测和监测生物体内的各种信息,例如电信号、光信号、生物分子等,有效地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例如,在糖尿病的诊断方面,糖化血红蛋白传感器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特殊化学反应,准确测量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保证了糖尿病的诊断准确性。
3、纳米仿生材料的应用纳米仿生材料是模仿自然界生物结构和功能组成的人造材料,在机械、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纳米仿生心脏材料可以模拟心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心脏组织的损伤和缺陷,达到修复和再生的效果。
三、微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微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低效性、毒性、可持续性等问题。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被打开,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带来了不少令人惊叹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其潜在的贡献。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可谓是一个热门领域。
传统的药物传递方法往往受到很多限制,例如药物可以被分解、药物无法穿过血脑屏障等等,这就导致了很多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
但是,纳米技术给这个问题带来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尺寸很小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药物包裹在其中。
这种纳米药物实际上可以穿过基本所有的屏障,并且可以通过随意将其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等修改来实现控制释放和定向释放等。
二、纳米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心脏病治疗、肝病治疗等等。
其中,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和放疗等,但是这些治疗并不完全针对癌细胞,而且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而纳米技术可以通过选择性到达癌细胞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性质,可以让其靶向癌细胞并释放药物,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被设计成可以被癌细胞内的溶素识别并促进其吞噬、代谢和排出。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治疗副作用。
三、纳米技术在诊断方面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诊断方面的应用也非常有潜力。
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需要较大的样本和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但是纳米技术可以让检测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例如,通过制造出尺寸很小的纳米颗粒,可以在体内选择性地到达特定的病灶,然后通过各种信号报告方法(如荧光报告、声学报告等)来进行诊断。
与传统方法相比,纳米技术在精确性和速度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四、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监测各种生物指标。
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技术
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生物医学领域则是其中之一。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能够在分子和细胞层面上进行操作,因此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关键,它们的制备对于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因为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其它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共振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化学反应体系中控制组分和反应条件,以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度尺寸的材料,最终得到纳米粒子、纳米管、纳米棒等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
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因而可以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纳米药物的制备纳米药物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药物,它是针对疾病的具有药物活性的纳米材料,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纳米药物的制备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纳米技术的优势,通过控制药物载体的形态、尺寸和表面等微观结构来实现对药物释放过程的控制和调控,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微乳液法、溶剂蒸发法、自组装法、电泳沉积法等多种。
这些方法可以制备出食品级、良好生物学特性、稳定性好的纳米粒子,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因为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生物可控性和生物活性,且能够搭载各种药物,从而达到优化药物性能的效果,并能够实现精准释放,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可检测生物分子与电子传输的技术手段,它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紧密的依靠能够快速响应生物分子变化的纳米技术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监测和检测,准确感测生物分子在体内的变化情况。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巨大的潜力,在生物医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 100 纳米)的材料。
这些微小的材料具有与宏观材料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为生物医学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疾病诊断、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生物成像等多个方面。
在疾病诊断方面,纳米材料展现出了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例如,纳米金粒子可以与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结合,通过颜色变化来检测疾病。
当纳米金粒子处于分散状态时,溶液呈现红色;而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溶液则变为蓝色。
这种颜色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生物标志物的存在与否,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另外,量子点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纳米材料。
它们能够在单一波长的激发下发出多种颜色的荧光,且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好。
利用量子点标记生物分子,如抗体、核酸等,可以实现对细胞和生物组织中特定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的荧光寿命更长,能够有效避免背景荧光的干扰,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除了疾病诊断,纳米材料在药物输送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存在药物利用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
而纳米药物载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纳米粒子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或吸附在表面,通过血液循环精准地输送到病变部位。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脂质体可以将水溶性药物包裹在内部的水相空间,将脂溶性药物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药物的有效负载。
此外,聚合物纳米粒子也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载体。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时间,实现药物的长效释放。
在组织工程领域,纳米材料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纳米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生物医学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纳米技术,这一涉及到纳米尺度(1 至100 纳米)物质和结构的科学与工程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生物医学的研究和实践。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从药物输送到组织工程,几乎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
在疾病诊断方面,纳米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手段。
例如,纳米粒子可以被设计成具有特定的靶向性,能够与疾病标志物特异性结合。
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或配体,使其能够精准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其他生物标志物。
量子点是一种具有独特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其发光强度高、稳定性好,在生物成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量子点标记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可以实现对细胞内生物过程的实时监测。
此外,磁性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MRI)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磁性纳米粒子与特定的分子结合,能够增强 MRI 的对比度,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在药物输送领域,纳米技术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存在药物利用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
而纳米载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纳米载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或吸附在表面,通过控制纳米载体的尺寸、表面性质等参数,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
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可以将水溶性药物包裹在内部的水相,将脂溶性药物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载体,其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实现对药物释放速率的精确控制。
纳米技术在基因治疗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基因治疗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治疗基因有效地递送到细胞内,并实现稳定表达。
纳米粒子可以作为基因载体,保护基因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并促进细胞摄取。
例如,阳离子聚合物纳米粒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基因结合,形成纳米复合物,从而实现基因的输送。
纳米药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药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医药领域,成为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一种新兴技术。
在生物医学中,纳米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这类药物具有较小的尺寸和更高的表面积,可用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等。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前景。
一、纳米药物的概念和特点纳米药物,是指使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其尺寸一般在1-100纳米之间。
与传统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 尺寸小:由于粒径小,能够穿透毛细血管并进入细胞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表面积大:纳米药物表面积相对较大,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药物分子,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 控制释放:通过改变纳米药物的结构或表面性质,能够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位置,减少药物浪费。
4. 生物相容性:由于纳米药物可与生物分子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减少药物的损伤和毒性。
二、纳米药物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纳米药物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是其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
药物载体是指将药物分子载入到其它物质中,以便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释放受到控制。
传统的药物载体包括聚合物、糖类和脂质等,而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制备、传递和释放领域。
1. 纳米粒子药物载体纳米粒子药物载体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制备的,具有一定尺寸和表面积的药物载体。
这种药物载体由于粒径小,能够在体内更好地扩散和转运,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具有更好的细胞穿透性和生物相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纳米管药物载体纳米管药物载体是由碳纳米管等无机物质组成的纳米载体,具有较高的药物载量和药物释放率。
此种药物载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肿瘤、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疗。
3. 金属纳米颗粒药物载体金属纳米颗粒药物载体是利用纳米技术将金属元素制备成颗粒状,用于药物运载和释放的一种新型载体。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介于分子级和宏观尺度之间的科学技术,它通过对物体的精确定位、组装和操作,可以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学中,它可以用来制造生物传感器、药物递送系统、生物成像材料等,为医学研究和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物质,在这个尺度下,物质的性质和表现会发生显著变化。
例如,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导电性能,可以用于制造生物传感器;纳米磁性材料具有优异的磁-光-热多联合作用,可用于肿瘤治疗等。
因此,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某种生物分子或物质的仪器,它可以通过对生物分子的识别和信号转导获得分子信息。
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制造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例如金纳米颗粒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探针,用于检测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
2、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病变组织的技术,它可以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制造药物递送系统,例如纳米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粒子等,这些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在体内稳定地输送药物。
3、生物成像材料生物成像是一种将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可视化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成像材料,例如纳米金材料可以用于生物光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纳米磁性材料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磁性共振弹性成像等。
二、纳米器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纳米器件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寸效应和分子特性制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件,它可以用来探测、治疗疾病。
近年来,纳米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一种微型设备,通常由芯片基底、探针、信号转换器和信号输出器等组成。
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制造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生物芯片,例如DNA芯片、蛋白质芯片等,这些芯片能够同时检测多个生物分子,并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分子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林雪莹暖通101 201036630115摘要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21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DNA纳米技术。
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列出了21世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三个领域: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二是从外星球获取能源;三是纳米技术。
所谓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小于100 nm的量度范围内对物质和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
纳米技术在新世纪将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纳米技术给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可能带来影响作一概述。
1 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有人把在纳米尺度(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叫做纳米生物学。
纳米结构通常指尺寸在1 nm~100 nm范围的微小结构。
1纳米等于10-9m,即1m的十亿分之一。
我们知道,细胞具有微米(10-6m)量级的空间尺度,生物大分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
在它们之间的层次是亚细胞结构,具有几十到几百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
显然在纳米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纳米生物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体系。
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即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疾病诊断,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等。
2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2.1 测量和控制生物大分子纳米技术与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SPMs)相结合,便具有了观察、制造原子水平物质结构的能力,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了直接在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应用前景。
扫描探针显微镜是指利用扫描探针的显微技术,常用的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简称)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它是Atomic Force Microscope的简称)。
STM的原理是利用电子隧道效应测量探针和样品间微小的距离,又将探针沿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各点高低起伏的形貌。
当探针和样品表面间的距离非常近达到一个纳米时,同时在它们之间施加适当电压,在它们之间会形成隧道电流,这就是电子隧道效应。
这时探针尖端便吸引材料的一个原子过来,然后将探针移至预定位置,去除电压,使原子从探针上脱落。
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便按设计要求“堆砌”出各种微型构件。
Hafner(1999)报道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整个过程如同用砖头盖房子一样。
隧道电流的大小和探针与表面间的距离有关,因此通过隧道电流的测量可以确定这距离的值。
STM 观测的样品要有导电性,用AFM就没有这种要求。
AFM的原理是用探针的针尖去“触摸”样品表面,将探针沿表面逐点扫描,针尖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作上下运动。
用光学方法精确测量针尖这种上下运动,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低起伏的图像。
用AFM还可以测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以及不同环境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变化。
扫描探针显微镜又是操作生物大分子的工具。
用它们可以扭转或拉伸生物大分子,从而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学特性。
STM 和AFM在平行于样品表面的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 nm。
已知样品中原子间距离的量级是0.1 nm ,所以STM和AFM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
它的时间分辨率取决于要扫描的样品范围和像素点数目,用它们测量固定观测点时,时间分辨率达到ns甚至ps,扫描一幅面积是10 nm×10 nm的样品时,中等象素密度的时间分辨率约是1秒。
显而易见,利用STM、AFM等技术,好象使用“纳米笔”一样,可以操纵原子分子,在纳米石版印刷术中构造复杂的图形和结构。
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德国学者报道了含有75%~80%铁氧化物的超顺磁多糖纳米粒子(200~400 nm)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质。
将它与纳米尺寸的SiO2相互作用,提高了颗粒基体的强度,并进行了纳米磁性颗粒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验了具有一定比表面的葡聚糖和二氧化硅增强的纳米粒子。
在下列方面与工业上可获得的人造磁珠作了比较:DNA自动提纯、蛋白质检测、分离和提纯、生物物料中逆转录病毒检测、内毒素清除和磁性细胞分离等。
例如在DNA自动提纯中,用浓度为25 mg/mL的葡聚糖 nanomag R和SiO2增强的纳米粒子悬浊液,达到了≥300 ng/ μL的DNA型1~2 KD的非专门DNA键合能力。
SiO2增强的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应用使背景信号大大减弱。
此外,还可以将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材料后与蛋白质结合,作为药物载体注入到人体内,在外加磁场2125×103/π(A/m)作用下,通过纳米磁性粒子的磁性导向性,使其向病变部位移动,从而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
例如10~50 nm的Fe3O4的磁性粒子表面包裹甲基丙烯酸,尺寸约为200 nm,这种亚微米级的粒子携带蛋白、抗体和药物可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局部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2.3 纳米脂质体—仿生物细胞的药物载体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定时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
20世纪60年代,英国Bangham AD首先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构成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由双分子磷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和通透性的双分子囊泡称为脂质体。
70年代初,Rahman YE等在生物膜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脂质体作为酶和某些药物的载体。
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①由磷脂双分子层包封水相囊泡构成,与各种固态微球药物载体相区别,脂质体弹性大,生物相容性好;②对所载药物有广泛的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膜内,两亲性药物可插于脂膜上,而且同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③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因此纳米脂质体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④保护所载药物,防止体液对药物的稀释,及被体内酶的分解破坏。
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
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以达到寻靶目的。
以肝脏为例,纳米粒子—药物复合物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达到靶向作用:当该复合物被Kupffer细胞捕捉吞噬,使药物在肝脏内聚集,然后再逐步降解释放入血液循环,使肝脏药物浓度增加,对其它脏器的副作用减少,此为被动靶向作用;当纳米粒子尺寸足够小约100~150 nm且表面覆以特殊包被后,便可以逃过Kupffer细胞的吞噬,靠其连接的单克隆抗体等物质定位于肝实质细胞发挥作用,此为主动靶向作用。
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
纳米粒作为输送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是令人鼓舞的,这不仅是因为纳米粒可改进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肽类药物穿透生物屏障。
纳米粒给药系统作为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发展的工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2.4 DNA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DNA纳米技术(DNA nanotechnology)是指以DNA的理化特性为原理设计的纳米技术,主要应用于分子的组装。
DNA复制过程中所体现的碱基的单纯性、互补法则的恒定性和专一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以及构象上的特殊性和拓扑靶向性,都是纳米技术所需要的设计原理。
现在利用生物大分子已经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自组装。
将一段单链的DNA片断连接在13 nm直径的纳米金颗粒A表面,再把序列互补的另一种单链DNA片断连接在纳米金颗粒B 表面,将A和B混合,在DNA杂交条件下,A和B将自动连接在一起。
利用DNA双链的互补特性,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自组装。
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自组装,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结合,这在构造复杂体系的自组装方面是必需的。
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所Bukanov等研制的PD环(PD loop)(在双链线性DNA中复合嵌入一段寡义核苷酸序列)比PCR扩增技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引物无须保存于原封不动的生物活性状态,其产物具有高度序列特异性,不像PCR产物那样可能发生错配现象。
PD环的诞生为线性DNA寡义核苷酸杂交技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从复杂DNA 混合物中选择分离出特殊DNA片段成为可能,并可能应用于DNA纳米技术中。
基因治疗是治疗学的巨大进步,质粒DNA插入目的细胞后,可修复遗传错误或可产生治疗因子(如多肽、蛋白质、抗原等)。
利用纳米技术,可使DNA通过主动靶向作用定位于细胞;将质粒DNA浓缩至50~200 nm大小且带上负电荷,有助于其对细胞核的有效入侵;而最后质粒DNA插入细胞核DNA的准确位点则取决于纳米粒子的大小和结构。
此时的纳米粒子是DNA本身所组成,但有关它的物理化学特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纳米细胞分离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建立了用纳米SiO2微粒实现细胞分离的新技术。
其基本原理和过程是:先制备SiO2纳米微粒,尺寸大小控制在15~20 nm,结构一般为非晶态,再将其表面包覆单分子层。
包覆层的选择主要依据所要分离的细胞种类而定,一般选择与所要分离细胞有亲和作用的物质作为附着层。
这种SiO2纳米粒子包覆后所形成复合体的尺寸约为30 nm。
第二步是制取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适当控制胶体溶液浓度。
第三步是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再通过离心技术,利用密度梯度原理,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
此方法的优点是:①易形成密度梯度;②易实现纳米SiO2粒子与细胞的分离。
这是因为纳米SiO2微粒是属于无机玻璃的范畴,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既不会沾污生物细胞,也容易把它们分开。
3 发展趋势跨入21世纪后的未来二三十年,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研究的进展将扩大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纳米技术与物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发展趋势是:①生体相容性好的钛合金等物质将逐步开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②纳米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揭示生物大分子各级结构与功能的破译;③纳米生物技术将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大规模,而药物的作用将实现器官靶向化;④纳米生物技术应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复合物和分子组装的研究将在病毒结构、细胞器结构细节和自身装配机制上取得进展;⑤纳米生物技术将使生物活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向微型、微观、微量、微创或无创、快速、实时、遥距、动态、功能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