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目录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 (1)1.1 中国古典园林 (1)1.1.1 商周时期 (1)1.1.2 秦汉时期 (1)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1.1.4 隋朝时期 (1)1.1.5 宋朝元朝时期 (2)1.1.6 明清时期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2.1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3)2.1.1 人工山水园 (3)2.1.2 天然山水园 (3)2.2 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 (3)2.2.1 皇家园林 (3)2.2.2 私家园林 (3)2.2.3 寺观园林 (3)2.3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4)2.3.1 北方类型 (4)2.3.2 江南类型 (4)2.3.3 岭南类型 (4)3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4)3.1 筑山 (4)3.2 理池 (5)3.3 植物 (5)3.4 建筑 (5)3.5 书画 (6)4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6)4.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6)4.2 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7)4.3 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7)4.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7)4.5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7)4.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7)5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7)5.1 厅 (7)5.2 堂 (8)5.3 楼 (8)5.4 阁 (8)5.5 榭 (8)5.6 舫 (8)5.7 廊 (8)5.8 亭 (8)5.9 塔 (9)5.10 桥 (9)5.11 墙 (9)6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9)6.1 抑景 (9)6.2 添景 (9)6.3 夹景 (9)6.4 对景 (10)6.5 框景 (10)6.6 漏景 (10)6.7 借景 (10)7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10)7.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10)7.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10)7.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11)7.4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11)总结 (11)参考资料 (11)致谢 (12)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1.1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你有没有走进过一个园林,然后就感觉像是一下子掉进了古代的诗画里?园林啊,那可是咱传统文化里超级有魅力的一部分呢。

咱先说说园林这名字,就透着一股雅致劲儿。

园林园林,有园又有林。

你想啊,一块地儿,被能工巧匠们巧妙地规划,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再配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那可不就是一个小小的人间仙境嘛。

就拿苏州的园林来说吧,那简直就是园林中的明星。

一走进拙政园,就像走进了一部长长的历史故事里。

曲曲折折的回廊,就像一条蜿蜒的时光隧道。

你沿着回廊走,一会儿能看到一池子碧绿的水,水上还漂着荷叶,要是夏天去,还能看到粉粉嫩嫩的荷花在荷叶间冒出头来,就像害羞的小姑娘。

这时候你再看那旁边的亭子,四角翘起,就像要飞到天上去似的。

亭子的名字也都特有文化,什么“香洲”啦,“荷风四面亭”啦,光听名字就仿佛能闻到那股子清新的荷香,感受到微风轻轻吹过脸颊的惬意。

园林里的石头也是大有讲究的。

那些太湖石,奇形怪状的,有的像猴子在捞月,有的像仙女在跳舞。

据说以前的造园师傅们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头,那可是煞费苦心呢。

这些石头摆在园林里,就像一个个凝固的雕塑,每一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而且园林里的布局那可都是按照古人的审美和哲学来的。

你看它讲究个“移步换景”,就跟变魔术似的。

你刚从一个小小的月洞门穿过,前面就突然出现了一片不一样的景色。

可能刚才还是一片竹林,穿过门就看到了一个精致的小庭院,庭院里种着几株梅花,地上的青石板路还透着古朴的气息。

这就像咱中国的山水画一样,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让人看了心里特别舒坦。

园林还跟咱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呢。

以前的文人雅士们,就喜欢在园林里聚会。

在那亭子里摆上一桌好酒好菜,大家一边喝酒作诗,一边欣赏园林的美景。

你说,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而且园林也是他们修身养性的地方,在这个宁静又美好的小世界里,远离尘世的喧嚣,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好好思考人生的哲理。

不过呢,现在很多人都忙着去那些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商场,对园林这种传统文化的瑰宝好像有点忽略了。

古典园林文章(大约作文本1面)

古典园林文章(大约作文本1面)

古典园林文章(大约作文本1面)一直以来,我对古典园林都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喜爱,仿佛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是被遗落的珍宝,静静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欣赏。

记得有一次,我有幸游览了一座颇具名气的古典园林。

刚踏入园林的大门,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就瞬间将我包围。

脚下的青石路,因为岁月的打磨而显得光滑圆润,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青石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精致的假山群。

这些假山可不是随意堆砌而成的,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昂首挺胸的狮子,有的像憨态可掬的熊猫,还有的像蜿蜒盘旋的巨龙。

山上布满了青苔,那翠绿的颜色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独特外衣,让这些假山看起来更加生动逼真。

我忍不住伸手触摸了一下,凉凉的,湿湿的,那种触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继续往前走,穿过一道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清澈的池塘出现在眼前。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它们时而聚集在一起,仿佛在窃窃私语;时而分散开来,快速地穿梭在水草之间,像是在玩捉迷藏。

池塘边种满了垂柳,那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轻轻地拂过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有几片柳叶飘落下来,在水面上打着旋儿,慢慢飘向远方。

在池塘的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

亭子的飞檐高高翘起,像是展翅欲飞的鸟儿。

我沿着曲折的石桥走向亭子,坐在亭中的石凳上,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周围的声音。

微风拂过,带来了阵阵花香,那是池塘边盛开的荷花散发出来的。

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粉色的花瓣娇艳欲滴,黄色的花蕊散发着阵阵清香。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从亭子出来,我走进了一条幽静的小径。

小径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有娇艳的玫瑰,有淡雅的菊花,还有芬芳的茉莉。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忙碌地采着花蜜。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惊扰了它们的美好时光。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前。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知和理解的作文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知和理解的作文

English Version:As college students, ou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gardens, with their intricate designs and profound symbolism, offer a window into the ancient wisdom and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of our ancestors.Firstly,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re renowned for their harmonious integration with nature. Whether it's the meticulous layout of plants, rocks, and water features or the strategic placement of buildings and paths, everything is designed to create a sense of tranquility and balance. This philosophy of harmony with nature is deeply ingrain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the garden's design. Moreover,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re filled with symbolic meanings. Elements like bridges, pagodas, and even the choice of plants often carry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se symbols not only enrich the visual experience but also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As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cherish and preserve this cultural legacy. We should striv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wisdom behind the design of these gardens. By doing so, we not only honor our ancestors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In conclusio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As college students,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cherish and uphold this legacy, passing it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pride and respect.中文版本:作为大学生,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旅游文化之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之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之古典园林论文论中国旅游文化之古典园林外国语学院宋钰11301084中国古典园林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因为其独有的魅力,厚重的文化内涵,奇特的布局设计,多种艺术的安排融合,在众多的文物中脱颖而出,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影响了我们对于园林的观赏及研究,对于这些问题,也有其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对策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旅游价值中国古典园林,起于商周,经过秦汉,走过唐宋明清,经过一个漫长悠久的岁月,走过上百年的风雨洗礼,如今可以映入我们眼帘的,无一不能给我们穿越时空的错觉,享受到天人合一的舒适与畅快。

小桥,流水,人家,亭台,阁楼,淡雅,美丽的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一个个古石错落,曲径通幽的园林,不仅时刻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气息,还为城市的浮躁焦虑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园林往往能以它鲜明生动的物质形态具体,形象的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或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如此,“它是一种荟萃文化、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

以景寓情、感物咏怀,不只是诗、画的审美追求,也是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明确并最终确立的创造宗旨。

人们生活在这里,也享受于这里,它既能满足功能需要,供人居住、读书、接待宾客、宴饮亲朋,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怡情悦性、消遣精神、标榜风雅、超世独立的心理活动空间,是精神逍遥的理想天地。

其一山,一石,都经过精心设计,摆放顺序,地理位置都经过精心测量。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独有的魅力。

二.古典园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中国古代园林实物保存较少,现存遗迹的原真性较差。

由于时代久远,天气环境,人为破坏等一系列的原因,使我国古典园林现存完整实物远较一般想象的为少。

以内中大家最习惯见到的私家园林来说,全国总数可能不及200处。

其具有典型性者,多集中在苏南,浙北及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一带。

而以规制鸿奢称誉海内外的皇家苑囿,更是屈指可数。

园林设计与传统文化论文

园林设计与传统文化论文

园林设计与传统文化论文园林设计与传统文化论文园林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和科学,它涵盖了各种元素,从植物和花卉到建筑和自然环境。

园林设计师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元素,以创造美丽和平静的空间。

然而,园林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丽的景观,它也是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广泛涉及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是历史的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园林设计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园林通过景观和各种元素的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奥内涵,这些文化元素包括风水、五行、阴阳、八卦等等。

中国园林设计中的“风水”文化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风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它强调对人类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风水的概念涉及到如何布置建筑、水池、花坛、长廊、亭台等各种要素,从而使得整个园林平衡和谐、宁静雅致。

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概念同样被用于园林设计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是重要的,例如植物、石头、水池等的布置都需要考虑。

园林设计中还使用了阴阳之间的平衡,以及八卦传统文化中的乾、坤、震、巽、离、坎、艮、坤等概念。

所有这些元素都帮助设计师创建一个令人心旷神怡、充满韵味和深度的园林环境。

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方面的贡献表现的特别明显。

古代中国园林造园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让人们通过情绪和美学来享受园林。

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和思想理念,园林在很大程度上是让人们靠靠近自然,以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平衡和修养的空间。

园林设计师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的影响,借鉴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一些新颖的现代园林设计,既保留了老传统文化的韵味美,也加入了现代时尚风格的色彩。

总的来说,园林设计和传统文化是互相关联的。

园林设计师需要力求在其园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反映中国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传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也表现了设计者对人类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的关注和呈现,尤其是近几年人们注重绿色环保,园林设计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造就一个更加美好的人文社会。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推荐3篇)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推荐3篇)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推荐3篇)【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第1篇】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般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在的苏州早已变成各大旅游爱好者,常去的地方,人也越来越多,园中的景也很受喜爱。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内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种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而得林泉之越”,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的艺术境地。

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园古典园林的总称。

来到苏州,游贤古典园林,优雅精致的景色,一定能让你深陷其中。

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我认为最美的园林,不愧是苏州园林。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第2篇】举世闻名得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合12000多华里,它被誉为“万里长城”,可谓名副其实。

长城初为秦始皇下令修筑,前后共动用了几十万民工,用39年得时间才完工。

长城得修建,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得骚扰,因而保证了那里农业得正常进行,对中原一带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远望长城,高耸雄伟,蜿蜒万里,四周被连绵起伏、危峰兀立、高大雄伟得青山环绕着。

在这绿色得海洋中,它犹如一条灰色巨龙,盘绕于峰峦之间。

曾有一位南北朝诗人,用这样得诗句来形容它得险、长、高:“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据报载第一次登上月球得美国宇航员说,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显得建筑物就是长城了。

长城由砖砌成,城墙高3--5米,墙头是齿形得,很适合防御敌人。

长城上有八大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头关、嘉峪关、玉门关。

其中得山海关最为有名,它背山面海,处于万顷波涛、千丈绝壁之间,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历代兵家得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曾与降清得吴三桂在此酣战。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第一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

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

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

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

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分析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浸润和渗透无处不在。

换言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物化现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易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名”。

孔子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动,仁者静。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亲近宇宙万物的自然观。

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体现在园林造园技法中,就是对自然的模拟。

小到一事一物,大到一山一河都极尽模仿之能事。

两晋、宋代以直观方式再现山川河流。

元明以后,还借助意境联想,用园林将自然之美人工化,绝妙地写意概括,达到诗化的境界。

在亲近摹拟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造福于人。

这无疑是对人天合一观念的积极诠释。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西的城市园林化建设便是一例。

该时期西北郊水系得到彻底整治,引玉泉山水系汇入昆明湖,然后拓展疏浚西湖,在玉泉山南麓开凿水库,疏浚长河,使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北京西郊由此形成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可调控的供水系统。

礼乐相成的伦理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层层渗透到中国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礼(1)内外之礼。

墨子云:“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这种内和外,渗透到园林景观中,不仅仅是自然性划分的室内外空间,而且还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划分的公共与私密空间;(2)尊卑有序。

所谓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等。

这种带有封建伦理烙印的观念体现在园林景观构筑中就成为了一种等级标示功能,其显著标志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外化出一系列尊卑有序的建筑符号。

中国园林之乐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不偏则胃中,不倚之谓庸。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园林景观设计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

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

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

”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

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园林文化是一种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大,园林文化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起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园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容摘要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

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

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

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

我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

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因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从这些领域开始的。

而如今把衣食住行,烟洒茶饭,乃至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都归于文化,反倒令人有些迷茫。

有好事者于是把文化又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但何为“雅”、何为“俗”,却不容易界定。

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最近常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

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

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典园林赏析论文姓名:***11级汽车建筑工程系工程测量与监理三班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息息相关。

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形式。

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其受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其发展也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

我国的园林到底从何时、何处发展而来?以往人们都认为是从商周王室的苑囿演变而来的。

近来又有人研究了古代诗歌,并参照考古证实了最早的园林应是原始村落住宅边的林木绿化以及苗圃等实用性的小块土地。

其实,艺术的起源本来就是复杂的,而非孤立的,往往是由多种原因交织而成。

应该说是村宅绿化与畋猎苑囿是我国古典园林源头的两股活水。

据考古学的科学推测,古代的纺织、制陶、磨制工具等活动多半在户外举行,再加上集会、祭祀、玩耍等需要,人们都会在村落中或者说四周的空地上植树,即可遮荫防尘,又可游戏其中。

这种以植物为主,依靠天然地形的简朴的早期民间园林似乎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有过不小的影响。

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前檐,桃李罗堂前”正是接续了上古村宅园林的余韵。

而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是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正如园林家陈从周先生《园林论丛》中所述:如“柳荫曲路”、“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风景画,未始不从农村绿化中得到启发,只不过再经过概括提炼、以少胜多,具体而微而已……帝王苑囿的出现和上古贵族围猎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殷代的帝王、贵族奴隶主很喜欢大规模的狩猎,古籍中多有“田猎”的记载。

除此之外,囿不定期有圈养以及作物种植的功能,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了,此外,帝王也将苑囿作为戏耍燕乐之地,使之具有狩猎宴饮双重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园林建设,将园林视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进行园林设计、营造和管理,不断演变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如汉代的园林、唐代的园林、宋代的园林、元代的园林等。

其中,以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园林为代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性精品。

本文将从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景点特色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探讨。

一、园林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展示。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建筑始终贯穿着自然、人文、艺术和信仰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书画艺术、诗词歌赋、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均体现在了古典园林中。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

古代园林建筑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智慧与匠心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精髓的代表。

凭借着独到的文化思想与美学理念,古代园林建筑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提供了精神与思维上的启迪和冥想,使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古代,园林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贵族们喜欢在园林中举办各种宴会和活动,分享彼此的文化、艺术和智慧。

同时,园林也是信仰和宗教文化的体现,尤其是佛教园林和道教园林,如西湖边的灵隐寺和岳阳楼的道观等,深受人们的崇敬和赞美。

二、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传统美学。

其实现方式非常具象,即在一个有限空间中营造一个自然山水之美的人工园林。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往往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自然风景的场所中。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使用灰瓦、泥塑、木构、石雕等天然材料,运用传统的园林观念和造园技术,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为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更多文化气息和建筑美学的内涵。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石桥、曲径、廊庑、攀岩、亭台、假山、池塘等设计元素贯穿始终,它们被巧妙地布置在园林中,形成了奇巧玄妙的景观,让人们在细微处体验到园林建筑之美。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园林中的传统文化之美》在我住的小城里,有一座不大却很精致的园林。

那园林啊,就像是隐藏在城市喧嚣中的一个宁静小世界。

走进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奇形怪状的石头。

这些石头可不是随随便便摆放的,据说这可有讲究了。

就像那边有块大石头,它像是一只蹲着的狮子,威风凛凛。

旁边还搭配着几块小一点的石头,组合起来就像是一群小动物在向狮王朝拜呢。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这儿瞧见一个小孩,他指着那石头非要跟他妈妈说那是他家的猫猫狗狗在开会。

这石头的布置,其实就是传统园林文化中的叠石造景,是一种充满艺术感的设计。

园林里的小径也是弯弯绕绕的,不是那种直通通的水泥路。

脚下的石板路,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还长满了青苔。

走在上面,得小心翼翼的,不然就会滑一跤。

这小径就像园林这个大画卷里的绸带,引导着人们去发现不同的景色。

有一回我沿着这小径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个小亭子跟前。

那亭子的柱子是朱红色的,顶上的瓦片整整齐齐。

我坐在亭子里,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古代似的。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概也是这样坐在亭子里,赏景、作诗、品茶吧。

园林里的水塘也颇具韵味。

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看见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儿。

水塘边种着些垂柳,那柳枝垂到水面上,风一吹,就像姑娘的长发在轻轻飘动。

我看到过几个老爷爷在这儿钓鱼,他们不慌不忙的,一点也没有城市里那种急匆匆的样子。

这水塘和周围的景观搭配起来,正是园林传统文化中的借景手法,把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座小小的园林,它承载着太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叠石到小径,再到水塘,每一处都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告诉人们从前的人们是怎样用心去打造这样的宁静和美的。

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那些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亲近的生活美学。

这园林就像一块小小的磁石,吸引着像我这样的人不断去探索其中的美丽新世界。

《园林里的传统印记》我们这儿有一座老园林,每次进去都感觉像是走进了一段历史。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

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怡园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

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

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

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

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

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

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

园林文化论文六篇

园林文化论文六篇

园林文化论文六篇园林文化论文范文1在西方的历史上,冷硬的石质建筑表达了一种西方的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从埃及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几乎全部的闻名石质建筑都必需以垂直线为轴心,并尽其可能地寻求垂直轴心的高度。

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鲜亮的例证。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m,而乌尔姆市教堂钟塔甚至高达161m。

教会要藉此表达离弃尘土和亲近上帝的神学意图。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在中国哲学看来,不需上帝那样的人格神即可解决“安家立命”的问题:只要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和谐以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无限与永恒的体认。

到后来,资本主义精神将这种对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代化楼厦成为拜物教的最好诠释,它们高耸在曼哈顿街区及全部的商业闹区,而依中国文化的心理景观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着太阳的光线,而毫无生命感。

2中国园林造景中的人文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布满着才智的休闲文化,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强调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体静才能心闲,心闲才能通达。

于自然之中寻流水之声以养耳,网青禾绿草以养目,在回归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妙,生命之美妙。

这便是中国人的休闲之境界。

“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白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闲”在《楚辞》中释为:“闲,静也”,“闲,雅也,指品质”,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观。

由此,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孕育出了我们特有的精神态度和文化气质,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能够使人回归自然,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铸造人的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行。

休闲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达到对世界的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审美。

其次,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将自己的生命寄予于那个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价值在于,在生活的劳作与困顿之外,在家园中,闲适中的时间能够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使人的心灵有所安排、有所归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护,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

中国的园林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园林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园林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瑰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园林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中国园林的特点、设计理念以及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在于追求自然、贴近自然。

中国人崇尚自然的生态环境,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吸收了自然山水的美,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园林设计之中。

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植被都力图还原自然的美妙,并且通过布局和构造方式来创造出悠然、自然的景致。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林、壑、亭、台、楼、阁、廊、舫”八个方面。

园林中的“林”意味着繁茂的植被,可以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而“壑”则代表了小沟小谷,弯曲的小径与静谧的池塘,塑造了一种迷人的山谷感。

此外,“亭”和“台”代表了供人休憩、避暑的建筑物,“楼”和“阁”则象征着高处远眺的景致,“廊”则起到了连接建筑和景观的作用,“舫”则指的是供人游玩的小船。

这些元素的灵活运用使得中国园林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

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古代。

中国古籍中就记载有许多与园林相关的书籍,其中包括了园林设计的原则、布局技巧以及植物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造园大师根据这些原则和技巧,创造了许多华丽的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园林文化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风格。

明代的园林注重山水与建筑的结合,追求宏伟壮观的造园效果。

清代则更注重空间布局和植被的搭配,形成了精致别致的风格。

近现代的园林设计则借鉴了西方的理念,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使得园林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的园林文化经过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中国的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往学习、游览。

同时,园林设计也逐渐走向国际化,许多中国的园林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园林传统文化的经典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的经典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
《园林传统文化作文》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讲讲园林传统文化这档子事儿。

就说上次我去逛那个苏州园林吧,一进去我就傻眼了,那景色简直太美啦!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东瞅瞅西瞧瞧。

那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感觉每一处都透着精致和韵味。

我沿着小路慢慢走着,脚下的石板路都感觉特别有故事。

我看到有一处池塘,里面的水清澈得能看见底,还有好多五颜六色的鱼在游来游去,嘿,可好玩了!我就蹲在那池塘边看呀看,那些鱼好像认识我似的,还游过来跟我打招呼呢!池塘边有垂柳,那柳枝随风飘动,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轻轻拂过我的脸,痒痒的,还挺舒服。

再往前走,有个小院子,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盆景,那造型可真是绝了!有的像龙,有的像凤,还有的像各种小动物,活灵活现的。

我就在那院子里转呀转,感觉每一盆都值得我好好欣赏一番。

逛完整个园林,我真的是被深深折服了。

这园林传统文化可真是了不起呀,它凝聚了咱老祖宗的智慧和心血。

咱可得好好把这宝贝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

以后呀,我还得再去逛逛其他的园林,好好领略一下这园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嘿嘿,这就是我和园林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文范文园林文化是一种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大,园林文化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起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园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容摘要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

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

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

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

我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

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因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从这些领域开始的。

而如今把衣食住行,烟洒茶饭,乃至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都归于文化,反倒令人有些迷茫。

有好事者于是把文化又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但何为“雅”、何为“俗”,却不容易界定。

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最近常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

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

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亦或是文学作品中描写得如真似幻的大观园,究其根本莫不如此。

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

真正优秀的中国园林如颐和园、寄畅园、网师园等,都会让它们的观赏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博大思想的浸润。

过去,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弄得园林到底是什么都不知所云,但后来又出现了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掌故的畸形文化现象。

殊不知,中国园林里固然附有大量的匾联题刻,也有典故传说,但是其文化的真谛却在于造景。

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之后或可在要紧处以联匾题刻等手段,不失时机地点破机锋,引起人们对景观更强烈的共鸣。

《红楼梦》里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写对联,以及后来结海棠诗社,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句等情节,都把园中因景生情,因情生文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同时也把园林景观向更高层次的“人化”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个“本”和“末”的问题,天下的园林都首先通过由人创造的景观来表现其文化。

那些依附于景观的文字、典故,若有助于景观特定文化的表现,则是有价值的;倘若把人引离了景观自身,则有蛇足之嫌。

造园与说园都要有,但造园是本,说园是末,万不可倒置。

创造景观是自然之人化,那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我有时逃开自我。

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端,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大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闪耀。

总之,我栖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欧洲人在发现了自然美之后的欣喜之情,作家沉浸在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意和解放的感受之中。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认识比欧洲人早得多,也更为深刻和细腻,同时相对西方的激情表达,中国人主要表现的是“闲情”,所以才能创造出中国式的园林。

然而人们经常忽略了中国人在创造园林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生活,创造这种生活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返朴归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回归自然,就是把社会化的人重新自然化。

中国人也曾把返朴归真称为山居岩栖,这是一个更生活化的用语。

当然,山居岩栖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精神上的愿望,与真实的村夫野叟的辛苦匮乏本来就不完全一样,而后来所谓“山居岩栖”多半就成了园林生活的代名词。

较之山居岩栖更现实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其代表人物是陶渊明。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成为中国人理想田园生活的经典写照。

在中国古代的文山诗海之中,描写园林生活的数不胜数,我独喜爱元代诗人滕宾的两首《行香子》。

其一:“水竹之居,吾爱吾庐。

石粼粼,乱砌阶除。

轩窗随意,小巧规模。

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安舒。

嫡散无拘,此等何如?倚栏杆,临水观鱼。

风花雪月,赢得功夫。

好炷些香,图些画,读些书。

”其二:“短短横墙,矮矮疏窗。

一方儿,小小池塘。

高低叠嶂,曲水边旁。

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香。

日用家常,竹几藤床。

尽眼前,水色天光。

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烘茶,净洗盏,滚烧汤。

”我之所以给读者介绍这两首小词,可能是出于专业人的偏好,因为词中把“吾庐”中的景物陈设写得十分具体。

然而,我更喜爱它的平实。

词中充满诗情画意,却没有一点夸张和矫情,也没有故做微言大义或无病呻吟,只是自豪地展示了他的家园,他的平凡清淡的生活,而“此中有真意”也。

大家都熟悉《红楼梦》所描写的宝玉和十二钗姐妹们在大观园里富贵悠闲的生活,应该说也是诗意的,但终因贾府主事者骨子里都是“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的“爵尸禄蠹”,最后也只如梦幻一场。

看来,中国园林真正的生活基础,不在王谢堂前,而在寻常百姓之家,那才是真实而健康的。

在大自然中过平凡而有情趣的生活,超脱人世的纷争甚至人世的精彩,就是中国园林中人的自然化的体现。

所以,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

近几年有议论,中国式园林出身于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失去了根基。

的确,中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形式,已不适合今天的要求,某些观念带有封建色彩和消极性。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园林作为艺术,它的存亡并不取决于它初创时期所依托的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是否过时或消失,经过文化革命的中国人,更应该明白,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

我曾将滕宾的词出示给一位很熟悉发达国家的友人,并问词中的情调和现代社会能否相容。

得到的回答很使我意外。

他说,现代社会若再进步一些,可能更加相容。

仔细一想,这才是真知灼见。

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

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

不是有些新知识和新观念,曾是在五行和风水的学说中找到支点的吗?现代人(主要是指比较发达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匮乏的困扰,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等等。

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开始正视和反思,并在探索今后与自然更和谐、更健康,也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

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

在我看来,如欧洲那些令人羡慕的绿围翠绕之中的大小城市和秩序井然、花团锦簇的人居环境,与其说是景观园林建设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是历史文明的延续。

如加拿大渥太华市政厅外没有大广场,但有一个儿童活动场,为带孩子的来访者服务。

又如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其家家户户门前小桥流水的美秀形象,是和那里人民的生活浑然一体的。

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统而保护环境,而恪守乡规民约,使城中流水保持了千年清澈并赢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

事实上,丽江人的生活理念、规则意识,都已包括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很多要素,现代人不必问它是否“现代”,而是要让这种理念和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涵盖更大的范围。

当然,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更理想化的,它会省略很多细枝末节。

重要的是园林要更典型地反映一定的生活理念。

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今天来说,它首先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中国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

令人不解的是,园林艺术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本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和优点,太注重人工和形式,而生活内容不充分,本是西方园林的不足。

如今,人家的园林越来越生活化了,而我们反倒不顾真实的生活,却把创作的精力消耗在空洞的形式和豪华奢侈的攀比上,趋附着虚荣和浮躁的社会潮流而难有大的作为。

甚至我们刻意表现的形式,有时也与生活的自身逻辑或正确方向背道而驰。

比如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北方地区,水景过多、过滥,就不很相宜。

诚然,水是园林的要素,但要看如何表现,才符合生活的理念。

这方面,古代阿拉伯式的花园堪称楷模,他们把水表现得那样神圣和洁净,使人绝不能容忍对水的任何污染和浪费。

而我们的水景就缺乏这种思想性。

我认为,应该强调发扬中国园林创造景观,特别是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

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文化建园”应该理解为创造什么样的园林的问题。

换句话说,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道:“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

……当有能力而没有需求的时候,或有需求而没有能力的时候,都不可能发展。

”这里所谓“文化能力”,其实就是人的创造能力,“社会需求”则指的是人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按照这个思路,造就一流园林的必要条件,应该是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和社会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

我的实践感受是,我们目前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还正在建立之中,但还处在较浅的层次和较少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近百年来曾严重萎缩,应该承认,至今也尚未达到历史上曾经达到的高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有所长进、有所作为,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经验,提高创造园林文化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园林文化日益普遍、日益深刻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