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利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建立适合高速铁路
小基线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
典 型代表 , 通过 对 高相干 目标 点 的分 析 , 能够很 好地抑
制 时间 、 空 间去相 干影 响 ; 其次 , 通 过 模 型 的 时空 滤 波
技术 ,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估 计 大 气 影 响 , 优 化 参 考 D E M 数据 的精 度 , 从 而 达到抑 制 大气 延迟 相 位 和地 形
22
铁
道
勘
察
2 0 1 4年第 2期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7 4 7 9 ( 2 0 1 4 ) 0 2— 0 0 2 2— 0 4
小 基 线 集 雷 达差 分 干涉 测 量 高速 铁 路 区域 地 面 沉 降
饶 雄
( 中铁第 四勘 察设计 院集团有 限公 司 , 湖北武汉 4 3 0 0 6 3 )
得 益 于星载 S A R 的发展 , 在相 同区域 可 积 累大量
慢 形 变具备 明显 优势 , 反演 年 沉 降 速率 精 度 可 达 到厘 米 级甚 至毫 米 。 目前 以 C o s m o — S k y Me d 、 T e r r a S A R — X等 为代 表 的高 分 辨 率 ( S p o t l i g h t 模式 1 m; S t r i p m a p模 式
都会受 到较 严重 的空 间 和 时 间去 相 干影 响 。此外 , 使 用两 轨法 时 , D E M 精 度要 求 非 常高 , 并且需要 同 S A R 影像 精确 配 准 。传 统 D . I n S A R方 法 大 气 效 应 估 计 困 难, 很 难 同形变 信 号 分 离 ; 因此 要 求 干 涉 对 S A R影 像 成像 时刻 天气 晴朗 。此外 , 如果 干涉 对相 干性 差 , 相 位 解缠 就 困难 , 进 而影 响地表 形变 最终 反演精 度 。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成为了现代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要建设一条高速铁路线路,测绘技术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形测量、线路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监督等方面探讨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首先,地形测量是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步。
通过对线路经过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和测量,可以获取到原始的地形数据。
测绘技术可以采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全站仪等仪器设备,对线路所经过地区的地貌和地理物理特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
通过获取的各种地形资料,工程师可以确定最佳的线路路径,避免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在线路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利用测绘技术获取的地形数据,工程师可以进行数字地形模拟和空间分析,对线路的走向和纵、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确保线路的平直度、坡度等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测绘技术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线路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三维模拟,预测未来线路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线路沿线的隧道、桥梁等交通设施进行测量和勘察,可以获取到现有建筑物的准确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设计师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监督的依据。
例如,在设计高速铁路隧道时,需要考虑隧道的几何要求、安全要求等。
测绘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地形图、地质图等数据,帮助设计师充分了解隧道周围的情况,确保隧道的设计符合要求,能够保证列车安全行驶。
而在施工监督方面,测绘技术也能够提供重要的支持。
通过搭载在无人机上的航空摄影设备,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数值地形模型和正射影像,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与设计图纸的对比,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不合格或者存在隐患的部分,保证工程质量的达标。
此外,测绘技术也可以辅助施工单位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避免繁琐的手工操作,提高施工效率。
总体来看,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时序InSAR技术在公路沿线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时序InSAR 技术在公路沿线边坡监测中的应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v_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刘雨鑫(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InSAR 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遥感形变监测手段,在滑坡泥石流监测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本文以彭水至酉阳高速公 路某区域为例,使用SBAS 时序InSAR 技术计算了该地三年内的区域形变,对公路周边潜在和已有滑坡灾害进行评估和稳定性监测, 为工程建设安全性保障提供了基础监测数据。
关键词:InSAR ;地质灾害;监测;公路 中图分类号:P258 ; TP79文献标识码:A1. 研究区域概况彭水至酉阳高速公路,初测阶段贯通线全长约 107.589km 。
公路区域跨越彭水县和酉阳县,位于大娄山 脉北东侧与武陵山脉北西缘间的山地,区内山岭连绵,呈 北北东向延伸,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垂直,属中低山区,平 均海拔763m ,最低海拔208m ,最高海拔约为1317m 。
区域内具较强烈的浸蚀、剥蚀构造地形特征,岩溶地形也 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其貌主要有山间河谷冲蚀型地貌、构 造溶蚀中低山地貌以及构造剥蚀、溶蚀中低山地貌三种 类型。
本文研究区域位于线路中段的洪渡镇及乌江村附近,靠 近乌江,为古滑坡区域。
该区域为公路边坡(如图1),其 形变与滑动会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性。
研究区域植被较为茂 密,最高约650m ,最低约285m ,存在高差约365m 。
2. 研究区域数据选取2.1 SAR 影像数据研究区域植被较为茂密,短基线X 波段的雷达影像易 发生时间失相干现象。
为保证影像的相干性,该地区宜采图2 SBAS 工作流程图文章编号:1671-2064(2020)18-0080-03用基线较长的U 皮段或C 波段雷达数据。
图1项目区域谷歌影像图收稿日期:2020-08-05作者简介:刘雨鑫(1995—),男,湖北钟祥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InSAR 形变监测。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介绍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介绍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改善交通运输方式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而在高速铁路建设中,测绘技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工程施工的促进作用。
1.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对高速铁路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利用现代测绘仪器设备,可以准确获取地形、地貌、地理条件等数据,提供高速铁路规划所需的空间信息,为设计者提供依据,保证了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其次,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还可以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沿线土地资源、地质情况等的测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合理规划高速铁路的路线,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测绘技术也对高速铁路建设的工程施工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
通过对施工现场周边地形、地貌等数据的测绘,可以帮助工程师分析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确保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测绘技术还可以借助卫星遥感和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对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时监测,为工程质量的控制提供及时反馈。
2.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方法介绍为了更好地应用测绘技术于高速铁路建设中,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测绘方法。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绘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全站仪测量是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全站仪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通过仪器自带的测距仪可以测量距离,从而获得空间点的坐标信息。
全站仪测量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适用于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如线路测量、施工测量等。
其次,卫星定位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绘领域的方法。
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导航系统等,可以实现对地球空间的高精度定位。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卫星定位技术可用于获取高速铁路沿线的地理位置信息,对线路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
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一、概述时序InSAR技术,作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大地测量、地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获取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提取地表形变信息,进而实现对地表微小形变的高精度监测。
时序InSA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诸多误差因素的影响,这些误差不仅影响形变监测的精度,还可能对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造成误导。
对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来源、误差传播特性以及误差校正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特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我们将对时序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干涉处理、相位解缠、形变反演等关键步骤。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分析时序InSAR技术的主要误差来源,如雷达系统误差、大气延迟误差、地表覆盖类型差异等,并探讨这些误差对形变监测结果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并提高形变监测的精度,本文将进一步研究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校正方法。
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误差校正技术,如相位滤波、地面控制点校正等,并讨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结合其他数据源和信息来提高时序InSAR形变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展示时序InSAR技术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效果。
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环境监测、城市沉降监测等案例,分析时序InSAR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我们将进一步验证时序InSAR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为未来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InSAR技术简介及发展历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nSAR)技术,是一种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与干涉测量技术相结合的前沿微波遥感技术。
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铁路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铁路作为现代化交通的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
在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测绘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1. 线路平面测量高速铁路的线路平面测量是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线路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勘探,可以确保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现代测绘技术,如全站仪、激光测量仪等设备的应用,使得线路平面测量更加精确和高效。
通过测量获取的线路平面数据,可以用于设计和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2. 基础建设测量高速铁路的基础建设测量包括桥梁、隧道、站台等各个工程项目的测量和勘探。
不同于传统的测量方法,高速铁路基础建设测量使用了先进的测绘设备和技术,如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高效地获取工程项目的几何形状和空间位置信息,为施工提供准确定位和参考。
3. 环境测量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测量和评估是必要的。
通过测绘技术,可以对铁路线路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
例如,采用激光测量技术可以获得地表地形的三维模型,进而对地质结构进行判断和评估。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发展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还有一些发展趋势和挑战。
1. 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步,高速铁路测绘技术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例如,自动驾驶测绘车辆的出现,可以实现对线路的自动测量和数据采集。
同时,智能化软件的应用,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2. 多源数据融合目前,高速铁路测绘技术采集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单一设备或传感器。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多种数据源进行融合,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例如,将激光扫描仪、摄像机和传感器等多种设备进行组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分享
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分享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分享一些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展示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地形测量与建模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准确的地形测量与建模是必不可少的。
它既可以帮助工程人员分析地形变化,确定轨道线路的走向,又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手段,对地形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和建模,将地形的各种细节完整地呈现在工程人员面前。
案例分享:在某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中,工程人员使用激光雷达进行地形测量和建模。
他们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整个建设区域,获取了大量的地形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生成了高精度的地形模型,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地形模型的分析,工程人员成功确定了铁路线路的走向,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基坑和桩基施工监测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基坑和桩基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对基坑和桩基进行准确的监测是必要的。
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全站仪、摄影测量等手段,对基坑和桩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案例分享:在某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使用全站仪对桩基进行全方位的测量。
通过全站仪可以测量桩基的位置、高程、倾斜度等参数,并实时将测量结果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对和分析,工程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和调整。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还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隧道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在高速铁路建设中,隧道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和质量,测绘技术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通过地面测量、无人机、地下雷达等手段,对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控制,保证隧道的精度和稳定性。
探析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探析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5-13T10:27:5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作者:徐宛[导读] 摘要:在高速铁路控制测量时桥梁、隧工点的精度要求受到连接隧道与桥梁的影响,这些条件均是影响控制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武汉迈普时空导航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在高速铁路控制测量时桥梁、隧工点的精度要求受到连接隧道与桥梁的影响,这些条件均是影响控制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将GPS技术应用到高速铁路建设的控制测量工作中,可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对高速铁路控制测量进行定位,使测量人员在工作中可实时掌握测量的定位结果,有利于提升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的精度。
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GPS技术;高速铁路;精密测量1、GPS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GPS测绘技术能够在铁路工程测绘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铁路工程修建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带动了铁路工程测绘工作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
为了更好地发挥GPS测绘技术的作用,便需要提前的了解该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发挥GPS测绘技术的作用。
GPS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在一定的位置上通过安装GPS接收机,通过使用卫星信号感应技术对GPS接收机所在的具体部位进行查找,从而将已经查询到的位置信息数据及时的传输到计算机当中,利用计算机对所采集到的位置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处理,在分析完成之后可以将位置信息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科学的三维坐标,保证接收机的确切位置能够准确地显示出来。
基于GPS测绘技术的坐标系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空间固定坐标系统和低地固定坐标系统。
图1 高速铁路站2、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重要性2.1能体现高精度及高效益在铁路工程测绘工作当中使用GPS测绘技术能够充分体现该测绘技术高精度以及高效益的特点。
GPS技术与其他的测绘技术相比,拥有自己比较明显的优势,具有更大并且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基线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
小基线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
饶雄
【期刊名称】《铁道勘察》
【年(卷),期】2014(040)002
【摘要】以高分辨率卫星雷达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小基线集时间序列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采取一种由粗到细的递推式分析策略,调查某客运专线铁路途径区域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速率,反演出地表年沉降速率专题图.与地面水准测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比较吻合,较差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82 mm和4.14mm,验证了雷达干涉测量反演结果的有效性.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饶雄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25.1
【相关文献】
1.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J], 侯建国;初禹
2.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李海平;李卫;赵永兰
3.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在无锡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J], 赵佳曼;柯长青;陆燕燕;姚国慧
4.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在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J], 宋翔; 张运保; 任梦龙
5.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的中巴公路盖孜河谷地质灾害早期识别 [J], 赵富萌; 张毅; 孟兴民; 苏晓军; 石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斗卫星导航RTK 定位技术在铁路通信铁塔北斗卫星导航RTK 定位技术在铁路通信铁塔
北斗卫星导航RTK 定位技术在铁路通信铁塔北斗卫星导航RTK 定位技术在铁路通信铁塔作者:***来源:《科技资讯》2023年第24期摘要:通过自带基准站并利用北斗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Real-Time Kinematic,RTK)对铁路通信铁塔发生的水平位移、铁塔垂直度、塔基沉降进行连续不断测量和监控,解决以往铁塔监测系统误报、漏报率高、设备故障率高以及安装难度高、安装要求苛刻等施工难题,通过野外环境实验数据表明其精度满足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铁路通信铁塔监测系统》(Q/CR 851—2021)標准要求。
关键词:北斗卫星 RTK 定位技术双差分铁塔监测系统中图分类号: U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24-0036-04铁塔作为铁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铁路无线通信的组成部分,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目前铁路通信铁塔数量多、分布广,且铁塔高度较高(一般可达50 m),离铁路线路距离较近(一般不超过10 m),如遇到地质变化、恶劣天气、老化氧化、人为破坏等情况时,会给铁塔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铁塔倾斜、倒塌,导致通信网络中断或者影响机车正常通行[1]。
目前铁路既有线的铁塔维护机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传统的定期巡检、人为观测;二是依赖自动化铁塔监测系统。
前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无法及时、准确获取监测数据,后者通过在铁塔上安装若干倾角、沉降传感器来对铁塔自身姿态及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能实时获取数据消除的安全隐患,但监测精度无法达到铁路标准,且安装环境较为苛刻。
为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本文基于北斗卫星RTK 定位技术,对铁路通信铁塔监测系统进行设计研究。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它由一系列卫星、地面监测站和用户终端组成,是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是继美国的GPS 和俄罗斯的GLONASS 之后第三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系统[2]。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邵芸;谭衢霖;等【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2(045)C00【摘要】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
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还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差分干涉测量结果与地面调查符合得很好。
【总页数】10页(P205-213,T001)【作者】邵芸;谭衢霖;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7【相关文献】1.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J], 谭衢霖;付卓;胡吉平2.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及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反演1997年玛尼Mw7.5级地震参数-Ⅰ.均匀滑动反演 [J], 孙建宝;徐锡伟;沈正康;石耀霖;梁芳3.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反演1997年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的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Ⅱ滑动分布反演 [J], 孙建宝;石耀霖;沈正康;徐锡伟;梁芳4.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 [J], 邵芸;谭衢霖;刘浩;郭华东5.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汶川MS 8.0地震形变场 [J], 董玉森;Ge Linlin;Hsing-Chung Chang;Alex Hay-Man Ng;张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标准看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
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标准看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刘华【摘要】通过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技术要点的总结,从"三网合一"、分级布网、GPS替代导线测量、轨道控制网等方面分析了铁路工程测量技术创新点,阐述了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体系较传统测量方法的进步,是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和有力支撑.【期刊名称】《铁道经济研究》【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5页(P25-28,33)【关键词】高速铁路;测量标准;技术要点;创新点【作者】刘华【作者单位】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已于2009年12月发布实施,规范中的测量体系、技术方法和精度指标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根本,是实现高速铁路高平顺性、高稳定性的基础,是铁路运输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保证,从中也体现了近年来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特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是依据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特点,汲取世界先进的工程测量经验,在开展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重大科研和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京津城际、武广和郑西客运专线的工程测量技术经验,编制完成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标准。
规范在内容上结合了铁路工程测量的特点和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适用于高速铁路的系统的测量体系、科学的技术方法和严谨的精度标准,内容涵盖高速铁路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各阶段测量的全过程。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点2.1 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分三级布设,第一级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第二级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第三级轨道控制网(CPⅢ)。
对于框架平面控制网(CP0),可在国家控制点不能满足平面控制测量间的相对精度时先行建立。
2.1.1 框架平面控制网(CP0)CP0是线路平面坐标框架基准,沿线路每50 km左右建立的GPS控制网,也可将满足精度和位置要求的国家GPS点作为CP0控制点。
211050080_SFCW_干涉雷达用于高铁车桥耦合振动监测的实验研究
引用格式:高卓妍, 贾岩, 刘淑一, 等. SFCW 干涉雷达用于高铁车桥耦合振动监测的实验研究[J]. 中国测试,2023, 49(3): 135-141. GAO Zhuoyan, JIA Yan, LIU Shuy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SFCW interferometry radar applied to vehicle-bridge coupling vibration monitoring of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3, 49(3): 135-141. DOI : 10.11857/j.issn.1674-5124.2021050113SFCW 干涉雷达用于高铁车桥耦合振动监测的实验研究高卓妍1,2, 贾 岩1,2, 刘淑一1,2, 张祥坤1,2(1.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049)摘 要: 传统的高铁车桥耦合振动监测手段为位移计、加速度计、倾角仪等接触式测量手段,存在安装困难、工作效率低等缺点。
地基干涉雷达是非接触式测量手段,体积小、安装灵活,可作为传统监测手段的一种有效补充。
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vector network analyzer, VNA )搭建一套Ku 频段的步进频连续波(stepped 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SFCW )干涉雷达,与自主研发的Ka 频段的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FMCW )干涉雷达对比验证该系统微形变监测的可行性。
实验对象为盐通高铁的32 m 简支箱梁,实验用车为和谐号16节重联列车,运行速度为250 km/h 。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摘要:对于传统的GPS测绘技术,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待观测结束后进行解算操作,得到厘米级的精度,导致测绘效率大打折扣。
而GPS-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为基础的实时差分测量技术,该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GPS测量中存在的缺陷,提升了测绘准确性和效率。
关键词:高速铁路工程测量;GPS-RTK技术;应用引言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测绘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尤其是北斗导航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工程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GPS-RTK技术是一种依托于GPS全新的测量技术,和GPS技术一样,不受天气、环境、地形的限制。
因此,将这种技术应用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方面,能有效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和精准度。
所以,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的工程测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准备工作1.1前期准备工程测量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操作程序复杂,为了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将GPS-RTK技术与全站仪进行结合应用,首先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掌握GPS-RTK联合全站仪测量流程,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测绘流程,然后根据流程开展后续测量工作,通常的测量流程包括资料收集、首级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和测绘成果整体输出等。
(2)测量前,需要做好实际勘察工作。
通常情况下,勘察工作包括测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区域面积、行政区范围以及地形地貌等,根据勘察结果制定测量方案,以确保方案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3)在GPS 联合全站仪地籍测绘开始之前,应对各测绘仪器的参数进行调整,确定平面坐标系统、控制网布置以及高程测量控制网。
1.2满足工程质量的需求为了提升高速铁路建设的质量,相关部门需要引进GPS-RTK技术。
现阶段,高速铁路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出现质量问题时,会对施工过程带来不利影响,无法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
D-InSAR技术在高速铁路区域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图1 雷 达 干 涉测 量 示 意
雷 达波 只是 由 s 发射 , 波 长 为 A 的信 号 从 J s 发
射, 经 目标 点 P反射 后被 。 和 接 收 , 得 到测 量 相 位
同名像 点之 间会 有相 位 差 , 根 据 两 次 成 像 相 位差 并 利 用 飞行轨 道 的参 数 , 即可 测定地 面 目标 的 3维坐标 , 从 而 生成 大范 围 的高精 度数 字 高程模 型 。
的 可行 性 。
关键 词 高速铁 路 区域 沉降监 测 中 图分类 号 :P 2 2 5 . 1 ; T U 4 3 3
D — I n S A R 水 准测 量 文 献标 识码 : A
各种 与地 质灾 害有 关 的地 面形变 监测 是 干涉 雷达 技 术 的潜 在应 用领 域 , 如 地 震 前后 构造 活动 引起 的地
s i n ( 一 ) = — ± {
Z( Y ) = 一T C O S
干涉 图的二 次滤波 I 相位解缠 地理 编码
即可得 到 目标点 高 程 Z ( Y ) 。
2 合成孔径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D — I n S A R
平方 公里 的 范 围 , 利用 该 地 区不 同时 期 雷 达 图像 中任 意 时间 间隔 的两 张 图进 行 干 涉处 理 , 即 可获 得 整 个 覆 盖 范 围内与 此相应 的沉 降位 移 量 。卫星 雷达 成像 能穿
透云层且没有昼夜之分 , 数据下载方便快捷 , 时问延误 少, 加之 成熟 的配 套处 理软 件 , 使得其 地 表沉 降数 据 的 提取 十分 迅 速 , 可 接近 准实 时动 态监 测 。
如 图 1所示 , 图中 s 和 5 分 别 是 两 个 天 线 的位 置, 日为 的高度 , 0为 s 的入 射 角 , r 为s 到 目标 点
高速列车测量技术与轨道检测方法
高速列车测量技术与轨道检测方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高速列车成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速列车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来说,轨道的精确测量和及时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高速列车测量技术和轨道检测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讨论高速列车测量技术与轨道检测方法的相关问题。
一、高速列车测量技术1. 激光测量技术激光测量技术是一种准确度高、非接触的测量方法。
它利用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对轨道进行扫描,通过测量激光返回的反射信号来获得轨道的形状和位置信息。
激光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地获取轨道的三维坐标数据,并实现对轨道的高精度测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的轨道测量中。
2. 雷达测量技术雷达测量技术是一种无线电测量方法,可以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来测量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在高速列车的轨道测量中,雷达测量技术可以用于测量轨道的高度、宽度和位置等参数。
由于雷达具有高精度、远距离测量的特点,因此在高速列车测量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3. 视觉测量技术视觉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测量方法,通过相机获取轨道的图像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来测量轨道的几何参数。
视觉测量技术具备实时性和高精度的优势,可以快速地测量轨道的形状和位置,适用于高速列车的轨道检测。
二、轨道检测方法1. 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是一种利用超声波传播特性来检测轨道缺陷和损伤的方法。
通过将超声波信号发送到轨道上,利用超声波在轨道中的传播时间和反射情况来判断轨道的缺陷和损伤情况。
超声波检测具有高精度、低成本和非接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的轨道检测中。
2. 磁粉检测磁粉检测是一种利用磁粉在轨道表面的吸附情况来检测轨道缺陷的方法。
通过在轨道表面喷洒磁粉,利用磁粉的吸附情况来判断轨道表面是否存在缺陷。
磁粉检测具有快速、低成本和易操作的特点,常用于高速列车的轨道检测。
3. 红外热成像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是一种利用红外热像仪来检测轨道温度异常的方法。
通过红外热像仪捕捉轨道表面的热辐射,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来判断轨道表面的温度情况。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实现高速铁路设计与施工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实现高速铁路设计与施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快捷、安全的交通方式,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高速铁路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测绘技术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精确的地理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够为铁路建设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测绘技术来实现高速铁路的设计和施工。
1. 介绍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设计与施工中的作用测绘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记录和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和工具。
在高速铁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测绘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准确的地形地貌数据,包括地表高程、地形曲率、土壤条件等,为高速铁路的线路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测绘技术还可以进行地下勘探和测量,如地下水位、地下管道等,为高速铁路的基础设施施工提供准确的地下空间信息。
另外,测绘技术还可以进行空间数据分析,通过软件模拟和仿真,为高速铁路的运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设计中的应用高速铁路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地理环境、地质条件、道路纵横交错等。
在这个过程中,高精度测绘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为设计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维地图,可以了解地形起伏、河流分布、林地覆盖等信息,为高速铁路线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可以对铁路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确保线路设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地下勘探技术在高速铁路施工中的应用高速铁路的施工需要考虑到地下空间的因素,包括地下管道、地下水位、地下洞穴等。
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地下勘探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的物理数据,如电阻率、声波速度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洞穴、水位的高低等情况,为高速铁路的施工安全提供依据。
此外,利用地震勘探技术和雷达成像技术,可以对地下结构进行非破坏性的探测,为高速铁路的基础设施施工提供准确的地下空间信息。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城市依靠高速铁路等交通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工作,不同城市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
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地形地势不同,不仅为城市高速铁路建设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为区域线路测量工作的实施带来了挑战。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RTK技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图分类号:TU756 文献标识码:A1、引言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测量作业的环境比较差,可视范围比较小,使用GPS-RTK 技术能够取得理想化的成效。
GPS-RTK技术优势显著,工作效率非常高、实际作业灵活性比较强,能够实现连续性作业,且数据测量的精准度比较高,未来GPS-RTK技术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GPS-RTK技术使用的是载波动态化施工方法,这种方法在野外环境下作业,能够有效地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度,测量时间每次不足1min。
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分差的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三维定点结果,并达到豪米级的精度,所需时间不到lmin。
GPS-RTK测量系统是一个GPS测量技术与数据在线传输技术共同组合而成的高性能系统,该系统可以细分为移动站与基准站。
基于GPS-RTK作业模型进行分析,基准站借助无线电来获取实时数据,并将这部分数据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会结合自身设置的参数来接收基准站发出的数据,同时还会将GPS所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将坐标转换为技术参数,获得每一个测量点的平面坐标。
3、GPS-RTK测量应用的准备工作高速铁路通常布设在野外,地形复杂、崎岖多变,周围的施工条件多变,测量难度大,要实现实时、高效地测量需匹配高素质的测量人员、高精准的GPS-RTK测量仪设备。
首先,要根据高速铁路测量的地形条件、测量需求,选取GPS-RTK测量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设备,全面检测各设备的脚架、棱镜、条码尺等配件,并设置、校正测量参数,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测量误差;在进行实地测量之前,需选调高素质的专业测量人员,并做好上岗前的培训,让其熟练掌握GPS-RTK测量仪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操作流程、要点;同时,为采用GPS-RTK技术进行高速铁路的精准测量,基准站应布设于测量区域中心、地势高且开阔的位置,尽量避开周围的构筑物、高压输电线路,以免影响GPS定位精准度,且所选测点应均匀分布于整个测区,具有典型特征;GPS-RTK测量仪实时获取测量目标三维坐标时,需对重复的控制点位复合2~3个点,以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基于高级InSAR时序分析方法的高速公路沉降分析
基于高级InSAR时序分析方法的高速公路沉降分析张庆云;张景发;刘国林;李永生【摘要】利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FRAM-SBAS时序分析方法,对兖州地区的ALOS PALSAR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的高速公路沉降.FRAM-SBAS时序分析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多种InSAR误差源校正方法的短基线集时序分析策略.利用Envisat数据,使用FRAM-SBAS时序分析方法获得的济宁地区在2008-09-21~2010-07-18期间地表的时序变化,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结果,济宁地区最大时序沉降量为60 mm,最大沉降速率达到50 mm/a.高速公路路段最大沉降量达到53 mm,最大沉降速率为32 mm/a.而且高速公路沉降严重的路段均在地面沉降严重的区域,从而证明了矿区开采和车辆载荷对高速公路沉降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该时序方法在地面及高速公路沉降监测方面的可行性.【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20【总页数】7页(P20-26)【关键词】FRAM-SBAS;时序分析;高速公路沉降【作者】张庆云;张景发;刘国林;李永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7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高速公路建设正在飞速发展。
但是受地貌以及道路等级的限制,有些高速公路要通过地下资源开采留下的采空区,这些地段因为采空区的存在会在地表上形成沉降盆地,而且容易产生裂缝和裂隙等现象,这就给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而且在不同的地段,因为实际情况车流、车载量以及地貌等因素影响,路基路面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沿线的沉降监测问题,探索利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建立适合高速铁路沿线区域沉降测量的干涉数据处理流程,发现京津高速铁路部分区段在运营期沿线区域沉降变形的特征和规律,为运营期高速铁路的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法的研究对于人类不便于进行地面常规测量的山区铁路、高原冻土区铁路的长期、高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类似的公路、地面管线设施等大型线性地物沿线的区域形变监测都具有同样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与合作研究者/用户密切合作,根据高速铁路变形监测需求,在实验区设置固定水准点,进行长期观测,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沉降数据。
再选取对应时间区间(2007年-2010年)的ENVISAT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处理这些SAR数据,得到沉降值。
将SAR数据获取的沉降值与精密水准测量获取的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时间序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高速铁路沉降检测的可行性的评估。
本研究以京津城际铁路靠近天津的区域作为目标。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端,存在大面积不均匀沉降,高速铁路的运营也对这些沉降带来了影响,本研究将着重提取并研究这些变化。
2007年以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在铁路沿线500米范围布设了多个永久水准点,进行了多次精密测量,本研究使用了其中的9期数据作为真值。
本研究使用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的25幅ASAR数据,提取了该区域的沉降。
将二者数据进行比对,得出使用ASAR 监测铁路沉降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这些沉降的规律。
本次实验以ENVISAT ASAR数据为基础,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数据获取。
收集符合要求的影像数据集和对应时间段的水准数据。
2. 选取干涉数据组合。
按照影像自由组合形成干涉对的策略,选取最优的干涉影像集。
3. 生成序列差分干涉图。
对选取的各个干涉影像对进行影像配准,生成干涉图和相干图,利用SRTM DEM数据与生成的干涉图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干涉图。
4. 构建和解求沉降模型。
根据实验区内形变场的形变特征和时间序列影像集的干涉对组合策略,构建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对模型的解算分时间维相位解缠和空间维相位解缠。
5. 提取实验结果。
提取高速铁路沿线沉降结果。
6. 形变结果的评估。
将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的形变结果与水准结果进行比对和检校,评估基于时间序列SAR影像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根据结果分析高铁运营对沿线地面沉降的影响和规律。
实验结果证明了InSAR结果与水准监测结果一致,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05证明了InSAR结果的可靠性。
从铁路纵断方向和横断方向进行了高铁沉降与区域沉降的差异性分析。
提取了高铁线纵断剖面以及与高铁平行的纵断线位处的沉降,证明高铁线上沉降与区域沉降存在明显差异,离高铁线越远,这种差异越明显;提取了高铁线横断剖面以及与高铁垂直的横断线位处的沉降,证明区域沉降与高铁沉降差异明显,在时序序列的前半部分,高铁沉降速率小于地面沉降,在后半部分,高铁沉降明显加速,比地面沉降快。
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取了InSAR结果和水准监测结果,对这些形变的成因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由于地表形状复杂、地形变化和植被覆盖等原因,局部地区提取的PS点较少,影响了形变的提取。
将来考虑使用角反射器增加控制点的数目。
随着中国高铁建设和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以及Sentinel-1A等卫星的运行,本研究组将在更大的范围,使用更多的数据对高铁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全过程进行沉降监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