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二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4 章第1 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 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提出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措施。
2.能力目标(1)从个人生活习惯的角度提出合理的环保方式。
(2)辨别“偷换概念”,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威胁人类的生存。
(2)认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提出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以新闻报道的方式逐步揭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而人类活动,在影响生态平衡的同时,还可能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防治生态环境问题,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
五、教学过程展示相关研究的数据,让学生感知动物灭绝的速度,并思考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影响。
关系。
环境污染介绍最常见的三大类环境污染,学生分析赤潮和水华的发生过程。
思考并分析赤潮与水华的成因,根据已有的生态学知识及原理,分析生活现象。
小结表格小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原因。
小结前段所学知识点。
及时梳理知识点。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思考与讨论: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3.为什么说“绿水青ft就是金ft银ft”?思考并回答问题。
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存在因果循环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观。
总结总结生态足迹影响生态环境,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
联系两节内容,作出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二第4章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4章人与环境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社会责任】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类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生命观念】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的概念、换算和特点。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措施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导入法,通过茶卡盐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比,说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人类可以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2、教授新课
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先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接着讲解生态足迹如何换算,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量化下来,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再接着讲解生态足迹的特点,让学生形成生态足迹值,并逐步延伸出生态赤字的概念,了解目前全世界以及中国的生态赤字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应该有效控制人口,减小生态赤字的观念。
接下来带领学生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有效改善甚至解决以上问题。
最后讲解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同学们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学观点,也让学生们形成为子孙后代着想,为祖国长久昌盛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
3、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稍作总结,并附带几个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2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Ⅱ.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 会⑦___增__大__生态足迹;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⑧__增__大__生态足迹。 3.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情况:人口⑨__基__数__大___。 (2)现状:人口⑩__出__生__率___和⑪__增__长__率___明显下降;已进入了⑫低生育 水平国家行列。 (3)采取的措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⑬___资__源__、__环__境____的关系。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㉒_经__济__、__社__会__和__生__态__相 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㉓__生__态__文__明___,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 设中。 (2)对于㉔__节__能__环__保___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 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析] CO2 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使地球升温,A正确;酸雨是由硫和 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大量氟利昂逸散 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导致臭氧减少,C正确;被人们排放到 水体中的污染物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 湖,D正确。
本题借助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使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水 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的 威胁,及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4)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导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⑰_______土__地,退甚化至完全 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⑱土__壤__污__染___, 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⑲酸__雨_____频发。 2.特点:⑳__全__球__性___。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㉑_生__存__和__可__持__续__发__展_。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两个主题展开:一个是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另一个是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节“问题探讨”以学生熟悉的旅游经验为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人类活动是否一定会破坏环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由此引导学生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展开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教材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是为了形象地表征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产生向地球排放的废物。
教材设计了非常形象的生态足迹示意图,揭示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深人地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接着,教材设置了一个“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世界人口动态”“生态超载”“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我国生态赤字”等资料的分析,探讨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赤字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4章 人与环境_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课时(1)
总结
生态 影响 生态 导致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影响生态平衡。如一个食物网中,缺失的生物越多,对其余的生 物的影响就越大,最终这些生物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一个走向灭绝,而同样的结 局也会出现在人类的身上。
防治措施 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濒危动物等。
6.环境污染
酸雨
大气污染
化石燃料燃烧
雾霾
2.水资源短缺
世界资源研究所公布:全球1/4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17个国家正面临着极 度缺水的压力。世界水资源供应受到多重因素威胁,主要有气候变化(干旱频发)、 水资源污染、治理不善、水资源浪费等。世界正面临着全球性水危机问题。
资料来源:2019年8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
资料显示:淡水约占地球水资源的2.53%,但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同学:水稻产量下降是在建起冶炼厂之后才发生的,肯定与冶炼厂的废气有关。 B同学:冶炼厂排放出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没有毒害作用,不影响水稻的产量。 面对这类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分析? 1.A同学:①水稻可能在建厂前就因某些原因存在产量下降的趋势(只是不明显);
②可能是工厂的其他方面影响水稻产量(不一定是废气); ③需要更直接的证据说明废气影响水稻产量。 2.B同学:①废气不毒害人体≠不毒害水稻(偷换概念); ②没有证据表明废气毒害水稻≠废气真的对水稻没有毒害作用; ③废气不毒害水稻≠废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 3.废气有可能不直接毒害农作物,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导致其减产。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学案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1节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基础梳理1.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又叫,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时所需的和。
2.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3.生态足迹分类:(1)维持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占用——生态足迹所需。
如森林用地、、、等(2)吸纳废物的占用——生态足迹供给。
如(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等)易错提示1.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减少,植被进一步被破坏()2.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减小生态足迹()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基础梳理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等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危害:煤、和的大量燃烧以及等导致大气中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上升,进而对产生威胁3.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原因:淡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的,但是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
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4.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由于人类对、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5.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6.生物多样性丧失:(1)表现:物种(2)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入侵(3)危害: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恶化(4)治理措施:和易地保护7.环境污染的表现: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和。
8.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和。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学课件
课前篇自主预习
预习反馈 1.判断 (1)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 ) (2)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 ) (3)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 ) (4)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5)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 ) (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 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二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 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二
-1-
学习 目标
1.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入手,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带来 的环境压力,强化社会责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确立环保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 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二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 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二
课前篇自主预习
3.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可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利用率不高;使 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大力开垦湿地,容易导 致生态系统破坏。 答案:C
课堂篇探究学习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和功能观分析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2.社会责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并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些建议。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举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形象地理解:生态足迹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4)六大模型:林地、草地、耕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碳足迹等。
(5)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我国人口情况和发展现状(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现状①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提示:①—c②—b③—a④—f⑤—d⑥—e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精品讲义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版)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知识点0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课程标准目标解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知识点03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自1950年以来,世界总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使得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人口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2)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从1750年的0.028%至超过0.04%,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3)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
知识点4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2)特点:全球性(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考点01 生态足迹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提出。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四章《人与环境》中第一节内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经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和组成成分,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变化等内容,在本章内容中主要为学生介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等。
本节内容聚焦人口增长问题和全球性生态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有了深入了解,但对这些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还未建立,本节内容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态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到人口增长问题和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生态相关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工程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利用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分析生态足迹,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生命观念)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思维)3.分析常见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保护失调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五、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情景创设:展示同一环境或不同环境对比,如乡村风光和城市雾霾对比,提出问题1.两幅图片展示的有什么不同?2.这些不同是由什么造成的?【资料展示】82页问题探讨,教师提问: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根据自身经验,思考回答问题完成82页问题探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当前所学内容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资料展示1】我国近年人口变化和建国以来人口结构展示生态足迹示意图,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提出问题:1.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有什么影响?2.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会变化吗?【资料展示2】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任何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教案
第四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主梳理——————————————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内容(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人口规模、生活消费水平、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
(5)研究生态足迹的意义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生态足迹,提供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等水资源短缺人口多,水资源污染严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节约用水,南水北调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物质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保护草地,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详见本章第2节)环境污染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导致酸雨、雾霾、水体富营养化频发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等(2)特点:全球性(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1)与步行相比,开车产生的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只是吸收汽车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
(×) 提示与步行相比,开车产生的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汽车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认同全球环境问题会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通过分析各种环境资源的变化情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论证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
5.通过分析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课件自主预习】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2)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还将继续增长,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将继续提高。
未来,全球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3)我国人口基数大。
近年来,虽然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调控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不过,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内容(1)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二上学期3. 授课时间:第16周周二下午第二节4. 教学时数:45分钟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土壤的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等。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学习者分析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
此外,学生在高一生物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等内容,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兴趣方面,学生对生物学和生态环境问题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不是仅仅通过听课和阅读。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影响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这些影响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生物、土壤、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等。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
在提出保护措施时,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或行动计划二、教学重难点三、1、教学重点四、(1)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教学难点3、(1)分析生态足迹(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提出若干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2页的“问题探讨”,通过比较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较少的茶卡盐湖、时常发生雾霾的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但环境依然优美的海滨城市,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从而引出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一问题,引入本节课内容2、新课讲授一、生态足迹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2-83页的内容,并结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生态足迹?2.生态足迹包括哪两大方面的内容?3.如何形象地理解生态足迹?4.生态足迹的值有什么意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教材,互相讨论,互相合作,回答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生态足迹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图中的内容,分析生态足迹每一组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态足迹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理会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建设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排放的废物也更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4-85页的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小呢?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3.研究标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高中生物同步备课系列【备教案】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教2019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课题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单元四单元学科生物年级高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社会责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教师先给学生分析近些年人口增长的情况,提出问题: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会不会造成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么多的人口生存需要环境提供什么资源?供学生讨论1.生态足迹的定义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换算①粮食消费量可转换为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②排放的CO2总量可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知识点睛:以一个城市为例: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条件下,要维持(养活)一个城市的人生存需要具备多少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自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例如:一个人生存所需的粮食消耗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田地的面积。
之后教师提生态足迹的概念以及特点。
图片展示生态足迹的示意图,学生直观地看到个人的生态足迹包括碳足迹,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等,理解人口增长生态足迹也会变大3.生态足迹的类型(1)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倾听人口增长形势讨论问题学习概念阅读讨论回答通过人口增长的现状,学生讨论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循序渐进地引出新的概念。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 1 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 4 章第 1 节的第2 课时内容,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并设置了一个探究性实践活动。
通过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次位概念“2.4.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进而加深对重要概念“2.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大概念“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理解。
教材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部分,介绍了全球性生态环境,揭示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接着通过“思考•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环境问题与个人习惯、个人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教材还介绍了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节设置了“探究•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思维训练”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以“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塞罕坝今昔”,以人类活动可以使得环境朝着好的方向演变的典范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1. 知识储备在对选择性必修二的前3 章学习之后,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课堂上,学生也已经初步学习过生态环境相关知识。
知识储备较好。
2. 能力水平我校学生参与过一定的校园环保行动,学生能够较独立、较细致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因此可以采取小组探究性实践活动,学生自主进行资料分析,再使用展示汇报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资料分析、信息整合、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但是学生的材料收集可能比较片面或不深入,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和纠正。
4.1.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一课时)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第一课时)集体讨论记录1.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切人,调查或模拟计算生态足“问题探讨”通过比较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较少的茶卡盐湖、时常发生雾霾的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但环境依然优美的海滨城市,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2.采用学生生活的地区近期发生的一些热点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以贴近学生生活。
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等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阶段也没有打下相应基础,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再通过设计学习活动深人浅出地阐述。
3.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教材“思考·讨论”栏目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将全球人口增长、大气C0,浓度变化、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图进行叠加分析,找出其中的联系,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活动内教学构想1.因地制宜,探究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确认要探究的环境问题类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确认大致研究方向后,再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确认研究对象。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探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小组合作,注重过程评价文献检索要尽量做到细致、全面。
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获取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以便处理信息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近年来人口数量变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对象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
探究实验要获得足够的有效数据。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道县的古村落北京古村落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旅游景点,如何进行合个人修改容及过程教学过程理开发,才能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一、探究新知——生态足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1(参见本表格后的附录),结合教材第83页的生态足迹示意图,思考相关问题。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第4章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基础梳理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和的土地及的面积。
(2)举例(一个人的生态足迹):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所需要的面积,而他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的面积。
(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
(4)实例:一个人的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面临的环境压力①情况:人口基数②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③措施:处理好和、的关系尤为重要。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
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用。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1)全球气候变化: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2)水资源短缺:①人口;②污染严重。
(3)臭氧层破坏:等化合物的使用。
(4)土地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被破坏。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污染、污染和土壤污染。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我国政府倡导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
易错提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2.与吃肉相比,吃菜会增大生态足迹()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4.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5.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6.人类可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7.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的应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8.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社会责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我国人口情况和发展现状(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现状①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提示:①—c②—b③—a④—f⑤—d⑥—e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 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3.气候变温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5.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提示:1.√ 2.√3.×气候变温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4.√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如图)合作探究:1.如图是梅托斯早在1970年所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年内粮食水平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类的毁林造田和围湖造田等(2)简要说出该模型中所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3)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人口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使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协调发展2.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曾经是我国引以为豪的基本国情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发展中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问题,又将原因归于人口基数过大,合理吗?提示:我国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关系:贫困人口多、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等,都会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进而加剧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1.(不定项)下列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ABD[大量使用私家车会造成大气污染;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使耕地面积锐减;大量破坏植被使耕地退化,以上均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时间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B[分析题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
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无限增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归纳2.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①若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3.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污染情况成因危害水体污染无机污染水中富含N、P元素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有机污染水中富含有机物异养生物过度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毒素浓度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过多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有毒气体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过多污染可引起酸雨,危害植物生长臭氧层破坏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氟利昂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生活联系:1.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
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
2.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提示:(1)成因:植被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
(2)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1.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SO2会形成酸雨。
]2.(不定项)“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增多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CD[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赤潮与水华的区别与防治(1)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2)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污水排放。
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
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归纳1.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分析表中的数据判定,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C.2.0 D.-2.0B[由表中的信息可知,生态赤字=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D[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但还没有达到K值。
因为人为的政策,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科技进步并不能解决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依赖问题。
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
] 3.(不定项)下列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破坏C.大力植树造林D.人口的急剧增长ABD[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改善生态环境,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丧失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C[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