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论基础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探究模式的哲学基 础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1x、pe古rie希nc腊e的哲学传统中亚里斯多德的“ 实践观” , 即实践生活, 也就是人与
Hale Waihona Puke 5、施瓦布提出了实践模式的方法论——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
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该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 景的理性认识而从事的自我反思研究。
(2)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等于研究者,实践过程等于研究过程, 课程实践等于课程研究等,而且他非常注重行动研究中的反思。
实践艺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感知的艺术;二是问题形成的艺术。
四、对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的评价
1、非常重视实践的教育情境中 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超 越泰勒的原理,把控制师生的过 程变为充分发挥师生作用的过程。
2、改变了专家开发课程的思想,突出了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 人员课程开发的参与。
5、集体审议是一种理想的实 践模式,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 1、他认为过去的课程研究注重“理论的”,不切实际,太抽象,概括化,而课程理论应当是 实践的取向,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2、传统的课程只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衡量课程的成败,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课程 是一个动态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略了对课程实践过程的评价。
• 3、传统模式在目标、理论的指导下,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具有很强的一般性、普遍性, 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 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2、施瓦布把课程看做一个相互作用,有机的“生态系统”,注重 手段、过程和相互理解、相互作用。
3、施瓦布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 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虽不能开发、 设计课程,但是有权选择课程,并向老师提出质疑,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生活 经验参与到课程的改造中,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发展。
• 4、施瓦布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种新的运作方式——集体审议 • (1)集体审议(group deliberation)涵义 • 是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 • (2)具体步骤: • 确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对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形成共识—→ 拟定备选的方案 —→权衡各备选的方案,选择最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与科学探究思想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
一、实践性课程理论的理论背景 二、实践性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性课程理论的观点 四、对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的评价
一、理论背景
• 施瓦布(1909—1988)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和生物学家,他曾经是泰勒的学生,参加过结 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但是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遭遇到挫折后,施瓦布针对以理论模式、目 标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传统课程的弊端:
佳方案 —→对确定的方案进行“预演”—→ 反思已确定的目标,做出最终的一致性意见 • (3)集体审议的主体 • 是“课程集体”,以学校为基础,由校长、教师、学生、社区代表、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家等人员组成,
选一位主席来领导整个审议过程。 • (4)集体审议的特征 • A 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是首要的任务; • B 遵循的是实践的逻辑; • C 具有集体和教育的特征; • (5)集体审议的主要内容 • 主要是放在教师、学生、学科内容、环境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上,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 A 教师是确定课程目的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 B 学生:课程审议须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为依据。 • C 学科内容是课程审议的来源、对象,是最终的课程资源。 • D 环境包括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种族等,它们都会影响课程的审议。
3、施瓦布太过于实践性的研究, 就易于忽视理论的研究,走向相 对主义的极端。
4、从重视理论研究转向了重视实践的研究,更加贴切实际的需要和 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施瓦布的科学探究思想
• 施瓦布由于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建树也被人誉为科学教育家。受杜威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他 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从而推动了美国教育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最终促成了探究教学在美国学校教育教学中话语主导权地位的确立,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近 年来学校科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行动。与理论领域不同, 他认为实践领域以及制作领域 是由人的目的所引导的领域, 其结论只能“ 基本为真” , 并不像理论知识那样 确定。施瓦布所提倡对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要做明确的区分, 不要把实践、生 产性知识当作理论内容讲授或只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内容排斥在课程之外。
2、杜威的进步主义哲学思想。杜威对课程与教学整合及实用主义认识论追求一种 “ 实践理性” , 是建立在对意义一致性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 解人类基本兴趣。实践的兴趣及相互作用的民主社会组织的观点成为施瓦布实践 性课程探究模式思想的重要来源。
6、施瓦布将课程的研究下移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改变 了课程只由专家开发的思想,突出了学校、教师、学生等人员开发 课程的地位。
7、实践的艺术 是指施瓦布的实践观带有浓厚的认识论色彩,它基本上是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
展开的,实践艺术就是运用理论的艺术,包括修正、调整理论,使抽象理论与实践情境 相结合。
3、现代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贯穿于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之中的“ 寻找意义” 的观点成为施瓦布课程观的基本精 神之一。
三、实践性课程理论的观点
1、施瓦布主张课程研究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 实践的各种事实出发,而不是用现在的所谓普遍、科学的课程原理 出发。
一、对科学探究本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