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NO.2 2019
第2期
2019年
【西部文化】
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布林霭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220002)
摘要:本文从儿童文学概念和儿童文学特质两个方面介绍了儿童文学,以具体实例论述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从整体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论述,从而将儿童性与儿童文学的各个层次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性;儿童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的特质
中图分类号:1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9)02-85-04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称之为儿童文学的基础,我将从儿童文学的概念与儿童文学的特征两个大方面具体分析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性
对于儿童文学这个宏观的概念,很多学者给了不同的说法:
“儿童文学是以读者对象的不同为主要标准区分出来的文学类型,它不是一个和小说、诗歌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是因读者的年龄而引申出的一个类似横截面的文学类型。”
其中“横截面的文学类型”体现出儿童文学是特属于儿童的文学,它不受文体的限制,想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都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这个定义强调读者对象的不同,即强调这类文学作品的特殊服务对象是儿童,主体就论证了儿童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E
在这一定义中,强调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也同样强调了文学作品要能为儿童们所接受,这就把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上,无论是教育性还是关注儿童读者,都反映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定义从主要目的与服务对象上都显示处这一特性。
总而言之,儿童文学的概念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文学作品。”
刚才从总体上分析了概念上体现的儿童性,现在将这个概念拆分开来来具体分析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1.儿童文学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
从儿童文学的创作作者主体上来说,儿童文学是成人创作的,而创作对象是儿童,可成人与儿童本就不同,要想真正了解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创作儿童文学,就要先了解儿童文化。儿童文学作品中非常注重儿童文化,这一点从宏观上体现出来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方卫平先生认为,“儿童文化就是儿童的一切生活以及围绕着这一生活确立起来的一切社会生
收稿日期:2019-3-10
作者简介:布林霭(1998-),女,河北石家庄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从事戏剧彩视文学研究。
86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活和观念的总体。”⑵儿童文化又分为儿童游戏文化、儿童玩具文化与儿童教育文化等。从儿童文化着手的儿童作品又很多,换句话说,要想创作一篇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了解儿童文化是第一步。
这里只举个小例子,例如林芳萍的《游戏儿歌六首》就很好的体现了儿童的游戏文化:
《捉迷藏》
捉迷藏.
哪里藏?
绿草丛里藏一藏。
伸出头,
望一望,
头上一只绿螳螂。
这首儿歌就是先了解了儿童的游戏文化,让孩子们在儿歌中能想起来自己游戏的乐趣,从而更喜欢这样的文学作品,虽然很短但一字一句地把孩子们的动作描绘出来,最后一只螳螂的出现也让孩子们更加惊喜,从文字中想到游戏的乐趣.回归儿童的游戏文化,从内容和内涵上都体现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为了反映孩子们的心理与视角,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儿童文学才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化构成了儿童文学表现的基本内容。”⑶
2.儿童文学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
王华杰的《儿童文学论》中说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无意注意为主……能够有意地注意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和表情丰富、动作性强的语言。”通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概括,我们知道了想要顺应儿童的心理,使他们对一个作品产生兴趣,里要更快地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就要创作出符合他们审美要求的作品。朱自强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中说到,“我说儿童是感性化的人,是因为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他认为儿童是最具有感性化的人,所以儿童的审美也是极具感性化的,儿童常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桌子、杯子、玩偶,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王国中,像迪士尼《美女与野兽》中整座城堡的任何物品都是会说话有灵魂的。儿童的审美也多是荒诞不具有理性和逻辑的,小蚂蚁和大象称体重,乌龟和兔子赛跑,孩子们都能听得不亦乐乎,甚至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他们都可以联系起来。而儿童文学美学特征中的“变幻之美”都对应了儿童的这些心里特征与审美要求。而相对于儿童的感性化,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幻想性。例如《纳尼亚传奇》中的大衣柜,从那里一直走就能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会法术的妖婆与狮王,有上身人身,下身马身的神奇生物。《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也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红桃皇后和小丑等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都能满足儿童喜爱幻想与没有逻辑的审美特征,变幻多端的场景与人物是儿童作品感性化的最好体现。
3.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儿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与审美要求,因此决定了他们也有着特殊的接受能力。儿童对于文学的接受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图画会使儿童认知想象起来更为直接方便。所以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图文并存的,为了适应低龄的儿童,很多书籍只有简短的文字,大多故事都是由图画塑造的,或者说对于低龄儿童的阅读,图画占主要部分。再长大一点的儿童,开始读儿童小说时,也会很喜欢书封面与内页的插画,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郑渊洁的《皮皮鲁鲁西西》,在封面也会把主人公画出来,来丰满小读者们的想象。在我的印象中,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秦文君的《小香咕和她的表姐表妹》,我会通过一本小说的插画或是封面来看内个小人物的特点,谁的头发是什么样的,谁每天抱着个毛绒玩具,虽然那个时候已经不算很小的孩子,但是把她们的样子一个一个对应到书里仍是我当时最喜欢做的事,这样再读起来就更有画面感,有的时候一两幅画能伴随我读完一整本书。
儿童更易接受也更喜欢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文学作品,所以有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诗歌都很注重节奏感。例如常见歌谣《我和手拉手》我和月亮手拉手
月亮走,我也走,
我和月亮手拉手。
月亮去捞鱼,我去背笆篓。
打到鱼来吃,骨头喂花狗。
这些作品通过押韵和极强的节奏感一直广为流传,都是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之前说的以《捉迷藏》为例的游戏化也是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