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合集下载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为儿童读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认知,因此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

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儿童的情感、心理、性别角色等方面,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儿童性的多样性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

在儿童文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性别差异和个体特点,展现出儿童性的多样性。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可以塑造不同性别的主人公形象,展现出男女儿童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让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儿童性还包括儿童的感情表达和情感认知。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感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让儿童能够在阅读中接触到各种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商。

二、性教育与儿童文学儿童性不仅包括儿童的性别认知和情感表达,还涉及到儿童的性教育问题。

性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在儿童文学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性教育元素,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别特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受到侵害。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性教育并不是直接传授儿童生理知识,而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引导儿童强化自我保护观念和尊重他人的性别意识。

通过描述主人公的自尊、自信和独立意识,让儿童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提高防范性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通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展现出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和尊重,避免出现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的现象。

三、儿童文学对儿童性的引导作用儿童文学对儿童性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主人公形象,让儿童在阅读中接触到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品质,激发他们向上向善的心灵力量。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冲突解决方式,可以引导儿童理智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性别认知,培养他们的情商和适应能力。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以孩子的视角、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讲述故事,旨在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对其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指的是作品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能否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儿童文学应该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

儿童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小事情,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和启示。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讲述他们身边的故事,让他们能够产生共鸣,并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的力量。

儿童文学应该使用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于成人,他们不懂得复杂的表达和隐喻,需要使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讲述故事。

儿童文学应该注重表达的形象化和感性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活泼的文字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应该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心理需求。

儿童具有丰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满足儿童的这种需求,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收获,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儿童文学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多样的,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自由地发挥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而写作的文学体裁,它与成人文学在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较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更注重儿童的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性质也就具有了“儿童性”的特征。

儿童性既是儿童文学的基础,也是它的灵魂。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主题、情节、语言和人物形象等等。

首先,儿童文学的主题一般都是儿童所关注、所感受到的世界。

儿童处于探索和学习的阶段,因此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人物以及各种情感都会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儿童文学的主题应该紧密贴合儿童的兴趣、疑惑和需要,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不断认识、发展和成长。

比如《小熊维尼》、《哈利波特》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它们的主题都与儿童切身相关,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发现、探索、学习和成长。

其次,儿童性还体现在儿童文学的情节中。

儿童文学的情节设计应该简单、易懂、耐人寻味,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同时,情节中也应该充满趣味性、想象力和娱乐性,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愉悦和成就感。

比如《小妇人》、《鲁滨逊漂流记》等著名小说,它们的情节简单有趣,吸引了不少儿童阅读。

第三,儿童文学中的语言应该朴实、贴近儿童、有画面感,让儿童能够轻松理解。

此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也应该丰富多彩,充满兴趣和活力,让儿童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兴奋。

比如《飞天小女警》、《安徒生童话》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们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教育意义,让儿童们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最后,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应该与儿童性质一致,具有儿童的特点、特征和心理需求。

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也应该具有刻画深刻、个性吸引和感染力等优势,让儿童们能够在阅读中深入的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小美人鱼》等作品,它们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让儿童们深刻领会到作品中传递的美好价值观。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性指的是儿童在人性、性别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性是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种描述和理解,它包括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兴趣爱好、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作品鲜活生动的源泉。

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纯真的感情、精神的满足等都是作家创作儿童文学的重要素材。

儿童性在作品中的展现,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兴奋和惊喜。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种是儿童形象的塑造。

在儿童文学中,往往会塑造一些具有特殊个性和特点的儿童形象,通过对他们快乐、悲伤、愤怒等真实情感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些儿童形象往往具有天真无邪的个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纯真无暇的美好。

儿童性还体现在故事情节和动物形象中。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往往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冒险、童话、神话等多种元素。

这些情节中往往蕴含着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展现出儿童的勇敢和聪明。

动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动物的形象和行为的描写,能够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些重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儿童文学在表现儿童性的也需要兼顾教育性和儿童心理特点,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内容和形式都适合儿童的阅读和理解。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文学作品对儿童个体心理、认知、情感以及成长发展的引导和影响。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体现为性别意识的培养。

由于儿童的性别意识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理解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刻画不同性别的角色形象,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小红帽》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通过小女孩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勇敢和独立,帮助女童培养自信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还表现为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儿童能够感受到各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这些情感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惊奇等等,通过文学作品的情感渲染和情感引导,儿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面对这些情感,并学会正确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通过描述丑小鸭的孤独和被嘲笑,引发了儿童对于孤独和自卑情感的共鸣,同时也通过小鸭子最终变成美丽天鹅的故事,传达了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性。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还可以体现为认知和道德教育。

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材料和道德教育的培养,通过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思维能力。

《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通过描述灰姑娘在恶继母和姐妹的虐待下不屈不挠,最终得到幸福的故事,教育儿童积极面对生活困境,并坚持自己的正义和善良。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它通过性别意识的培养、情感体验和教育、认知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表现,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我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应该注重儿童性的理解和呈现,为儿童提供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阅读资源。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一、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性儿童性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作品能否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的重要因素。

儿童具有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特点,他们对于纯真、情感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人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呈现,以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在不断探索和塑造儿童性的过程。

只有深刻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厚度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从而推动儿童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二、儿童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儿童性儿童文学作品在体现儿童性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呈现。

注重呈现儿童的天真烂漫。

儿童天真无邪、烂漫活泼的性格特点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必须要重视的表现内容。

作品中应该塑造一些具有儿童天真烂漫特点的形象人物,让儿童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天真可爱的魅力。

关注呈现儿童的情感世界。

儿童是一个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群体,他们对于友情、亲情、师生情等各种情感都有着强烈的渴望。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情节和形象人物,呈现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

关注呈现儿童的认知需求。

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望都是非常强烈的。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关注呈现儿童的行为引导。

儿童是一个需要行为引导的群体,他们对于行为规范和行为模范的认同都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通过塑造一些正能量的形象人物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为儿童提供正面的行为引导,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三、儿童文学创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要以儿童视角出发。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让作品更加贴近儿童读者的心理需求。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

儿童性是指儿童自身的性别特征、性
别身份以及与性有关的各方面的感知、认知和表达。

儿童性是人的一种天生的特征,儿童
文学应该尊重和关注儿童性的存在与发展。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体现为性别角色的描写和刻画。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
展示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

《安娜的故事》中的女主角安娜勇敢、聪明,具有探险精神;而《小强兵与小红花》中的男主角小强兵则热爱足球,勇往直前。


些作品中,作者通过刻画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品质和兴趣,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儿童形象,使
儿童读者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性。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还体现为对儿童性生活的描写和探讨。

儿童性生活是儿童人生中
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刻画了
儿童对爱情和性的好奇和体验。

《皮卡丘的告白》中的小主人公皮卡丘暗恋着同班的小团子,千方百计和小团子接触,试图向小团子表白。

这些作品通过儿童之间的爱情和友情故事,给儿童读者带来了令人欢乐、温馨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儿童了解到爱情和性的存在
和意义。

对于儿童性的描写和呈现,儿童文学也要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规范的限制。

儿童文学应该注重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不能过度暴露儿童对性的好奇和探索。

儿童文学
界普遍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包含暴力、恶俗、低俗和不健康的内容。

对于描写儿童
性的作品来说,应该尽量通过阳光、积极、健康的方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价
值观。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一方面,儿童文学要关注儿童性的本质,尊重孩子们独特的观点和感受。

比如,在文字表达上,就要使用简单、直接、趣味性强的方式,融合儿童喜欢的主题、语言和故事情节,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

在内容层面上,应该深刻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特征,关注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独立思考能力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问题,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书籍来学习和成长。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还应该注意避免儿童性的消极方面,如情感、行为上的恶习等。

例如,描写儿童普遍性问题时,不能夸大问题的程度和影响,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情绪表达不好,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将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好的影响。

总之,表现儿童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成长的助推器,需要在语言表达方式和书籍内容上,深入理解孩子们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特征,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和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一种面向儿童读者的文艺形式,其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儿童性。

儿童性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思维和行为具有儿童特有的特点和需求。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属性,也是评价儿童文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儿童性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直观、简单和明了。

儿童读者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知过程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认知方式更加直接、感官、形象和情感化,对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和思维难以理解。

因此,儿童文学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表现方式呈现出真实的世界,以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其次,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也表现在对情感需求的关注上。

儿童读者的情感需要较为单纯和直接,他们的感情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较大,也更容易受到童年生活经历的各种感受和情感的共鸣。

因此,儿童文学需要充分关注儿童情感需求,用充满温暖和启迪的文字和情节引导和塑造儿童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关怀、希望和力量。

另外,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还表现在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关注上。

儿童读者的行为和思维一般比较随意和自然,他们在行为上也更加活泼和好奇,思维上更加偏向于感性而非理性。

因此,儿童文学需要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式,充分展现出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特点,让小读者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并不等于简单和肤浅,它要求作品在体现儿童性的同时也要有深度和内涵。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满足小读者的情感需求,也应该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领悟道理、学习知识、成长进步。

作品的深度和内涵也是评价儿童文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体现了作品面向儿童读者的特征和需求,它不仅需要反映出儿童世界的真实和简单,也需要关注儿童读者的情感、行为和思维特点,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成长的收获。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文学应该追求儿童的心理需求。

儿童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期,他们对于周
围的一切都有好奇心,他们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于未知世界有渴望的心态。

儿童文学应该符合儿童心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满足好奇心,得到情
感的愉悦。

这就需要文学作品在情节设计上要紧凑,带有悬念和变化,给儿童带来看似不
可能却又真实存在的情境,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一种冒险的快感。

儿童文学应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

儿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群体,他们对于友情、亲情、师生情感等都有强烈的需求。

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在角色形象上进行刻画,创造
儿童喜欢和亲近的角色,引导儿童从中体会到友谊的力量,家庭的温馨,团结的力量等等。

儿童文学作品还应该关注儿童对于恐惧、挫折、自卑等消极情感的处理,通过故事的情节、角色的命运转变等让儿童感受到希望、勇气、坚持的力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
度。

儿童文学应该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特点不同于成年人,他
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限制。

儿童文学需要以简明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
描写,使得儿童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

儿童文学作品还应该通过故事中的冲突与
解决,灵巧地引导儿童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解读【论文】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解读【论文】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解读摘要: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核心是其所具有的儿童性,即儿童文学必须切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看得懂,喜欢看;必须具有儿童情感和趣味;必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组成儿童文学作品的材料、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美学特点都立足于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性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核心是其具有儿童性,否则就不是儿童文学。

具体而言体现在:一.组成儿童文学作品的材料体现其儿童性(一)语言文字简明有趣,吸引儿童阅读文学都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表现的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之所以要从成人文学中划分出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儿童读者特殊的年龄特征,这要从儿童文学本体构成具有两重性谈起。

“儿童文学本体构成既不是单纯的成人(创作主体)世界,也不是单纯的儿童(接受主体)世界,而是两者在儿童文学活动中实现的沟通和融合,是两者熔铸而成的新的艺术实体”。

【1】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想要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作为成年人的作者必然要在语言运用方面下一番功夫。

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简洁活泼又充满情趣,念出来往往都宛如孩子们的语气,但是却没有童言童语的种种语病。

“要向孩子学语言”,【2】为孩子们写他们看得懂、喜爱看的作品,这正是儿童性在儿童文学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和体现。

(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贴近儿童生活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塑造得性格鲜明,但是这些人物却通常不会让孩子们产生太多的距离感。

举例来说,在张天翼先生的童话作品《秃秃大王》中,那个秃秃大王只有三尺高,脑袋上光得苍蝇也停不住,因为他害怕洗脸和刷牙,所以很肮脏,脸上长者发霉的绿毛,一发怒牙齿就长起来,高兴了才能短下去,他一面凶残地要喝人血,吃人肉丸子,一面愚蠢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会忘掉,连最简单的算术也不会。

还有那个只会画臭虫、苍蝇、棺材的画家大狮,想要讨秃秃大王的欢心,把自己的母亲骗去给秃秃大王做妻子,把自己的父亲骗去给秃秃大王吃,无耻得没有底线。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特殊针对性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文学的美学感染力,并紧贴年轻人的经验,追求其儿童性。

它注重开发儿童情感,培养其成长性,努力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儿童文学体现了儿童性的语言,即拥有一种童趣、充满活力的文字,表达的是勇敢、自信、希望和温柔的内涵。

它通过浅显的叙事、简单的句式,行文流畅,内容幽默活泼,生动传神,使儿童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物、事件,开阔思维能力,促进学习进步。

儿童文学还体现出儿童性的表达方式,以幻想、游戏、童趣欢快的方式处理主题,然后将其表达出来。

它关注孩子的实际需求,以正确的理念和丰富的活动缓解孩子的负担,帮助他们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更轻松、更快乐地生活。

儿童文学还充满了儿童本身的特点,文学的主题包括天真无邪的童年、勇敢冒险的心灵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梦想,帮助儿童们走出自己的成长过程。

文字细腻,行文流畅,语言简单,深度学习,打开儿童文学的魅力,大家都受到启发,儿童文学中的性特质也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表现在语言、表达方式和主题等不同维度,传达着理解儿童心灵的智慧,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坚定自信,开拓进取,在激情中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主要通过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传递信息,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儿童性可以理解为儿童的性格、性情和性别特征,在儿童文学中的体现是塑造鲜活的儿童形象和展示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

儿童文学通过刻画儿童的性格特点,展现儿童性。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形象往往具有天真纯真、好奇活泼等特点,他们的性格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更加真实和动人。

儿童文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格的儿童形象,聪明乖巧的小红帽、勇敢坚强的小飞侠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儿童文学通过描绘儿童的性情特征,展示儿童性。

儿童的性情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活泼可爱、天真无邪,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和反应是独特的。

儿童文学在描写儿童性情时,常常运用夸张、幽默等手法,让儿童读者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脾气火爆的小猪佩奇、机智调皮的米老鼠等形象在儿童文学中深受喜爱,他们的性情展示了儿童独特的个性特点,引发了儿童读者的情感共鸣。

儿童文学通过呈现儿童的性别特征,弘扬儿童性别平等。

性别是人类天生的特征,男孩与女孩有着不同的儿童性。

在儿童文学中,创作者常常通过选材、角色设定等方式平衡地呈现男女儿童的体验和成长过程,展示儿童性别的多样性和平等性。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各具特点,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展示了性别之间的互补与和谐。

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中,通过灰姑娘与王子的相识和相知,展现了性别平等和尊重。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近年来,随着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儿童文学在
传播知识和启发思维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如何制作符合儿童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却是一个
备受关注的问题。

儿童性是指儿童所特有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
的心理特征,包括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指导和模仿意愿等。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儿童性,才能更好地制作符合儿童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性的好奇心是儿童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对于未知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他
们渴望探索世界,希望了解更多的事物和知识,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注重挖掘儿童
性中的好奇心特点,设计能引发儿童好奇心的情节,塑造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角色形象,让儿童在阅读中能够得到知识的启发和心灵上的满足。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神秘的场景和情
节来吸引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儿童性的指导和模仿欲望也是儿童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往往会模仿周围的人和事,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注重挖掘儿童性中的指导和模仿欲望特点,设计能引导儿童积
极向上的情节和角色形象,让儿童在阅读中能够获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积极向上的角色形象和情节来引导儿童正确的模仿和行为,让他们在阅
读中受到正能量的影响。

要制作符合儿童性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儿童性的心理特征,挖掘儿童
性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指导和模仿欲望,其次需要设计能引起儿童兴趣和满足儿童心理
需求的情节和角色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符合儿童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
童在阅读中得到知识的启发和心灵上的满足,实现儿童文学的使命和价值。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仅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儿童形象和情感,更是指作品通过表现儿童的性格、情感和成长过程,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分析其在儿童文学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首先体现在作品的主题选择上。

这些主题可能是儿童成长中的困惑、挣扎和迷茫,也可能是儿童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的态度和选择。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讲述儿童的成长故事、描绘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儿童思考人生、情感以及道德选择。

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通过描绘少年孙少平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人生观的形成,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这些主题,有助于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世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体现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变化,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对儿童情感世界的理解和关怀。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身世悲惨,生活艰辛,她渴望温暖和幸福,但却最终因寒冷和饥饿而死去。

作者透过小女孩的眼睛,呈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温暖的向往,让读者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小女孩的无助和无奈。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儿童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使儿童读者更加敏感地感知到生活的喜怒哀乐,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体现在作品的人物塑造上。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儿童形象,有的聪明机智,有的天真可爱,有的勇敢善良。

这些儿童形象既有典型性,又有个性特点,他们的成长故事和情感体验引导着儿童读者认识世界和自我。

路遥的《和平年代》中,小学生杨光兵以其天真纯洁的心灵,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展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体贴。

这些儿童形象的栩栩如生的塑造,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建立起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和观感。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一种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形式,它具有明显的儿童性特征。

儿童性是指儿童文学所表现的内容、风格和特点,与成人文学不同之处。

通过研究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体现在内容方面。

儿童文学的内容主题多样化,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学习等方面的话题。

儿童文学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的情感、兴趣和需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儿童文学作品通常以儿童为主角,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和思考儿童的内心世界。

这种内容的特点使得儿童文学更贴近儿童读者的生活和情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儿童文学在语言表达上通常更加简洁生动,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

它使用活泼、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使得作品更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还常常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通过文字的力量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和感悟,对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还可以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上得到体现。

儿童文学的形式多样,包括童话故事、寓言、诗歌、漫画等,这些形式通常更加简单明了,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儿童文学的结构通常更加清晰简单,情节紧凑,节奏轻快,能够引起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儿童主动参与阅读和思考。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是其所特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体现在内容、语言风格、形式和结构等方面。

儿童文学通过这些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对他们的心智、情感和审美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和理解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对于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促进儿童阅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文学中儿童性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通过描写儿童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表达儿童性。

男孩和女孩在性别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男孩通常被描绘为活泼好动、勇敢坚强的形象,而女孩则被描绘为温柔体贴、细心善良的形象。

这种性别特点的表达使儿童文学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身份。

儿童文学中儿童性的表达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帮助儿童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别特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描绘了合作和友谊的关系,强调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帮助儿童消除性别偏见,培养平等、协作的价值观。

儿童文学中儿童性的表达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儿童文学应避免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

儿童应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多样性别形象,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男孩和女孩角色。

同时也要避免对于某个性别的偏好和片面性的呈现,儿童文学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儿童文学中儿童性的表达需要注意年龄适宜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因材施教,给予儿童合适的性别教育。

过早或过晚地给予儿童有关性别的教育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既会使儿童感到困惑和不安,也可能引发不恰当的性别行为。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读者写作的文学类型,是适应儿童阅读、听讲、欣赏和体验需要的文学。

儿童文学的读者通常是6-14岁的孩子,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得教育,提高语言素养和阅读能力。

儿童文学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性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谓儿童性,是指儿童适应自己年龄特征的性格、行为和思维特点。

儿童性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构成儿童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性是儿童思维的源泉,是儿童行为的动力,更是儿童心理活动的特征。

因此,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不可忽视。

儿童文学中,主题、内容、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要适应儿童性的特点。

鲁迅曾说,“最不能做而又人人想做的是儿童”。

儿童在心理上是非常纯真天真的,他们无邪地接受事物。

儿童文学必须以此为基础,创造更多符合儿童纯真天真的形象和故事。

在儿童文学中,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应该有典型化、符号化、倾向性等特点。

儿童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以儿童的实际特点、性格倾向和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和重点。

同时,人物的设计也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与儿童产生共鸣,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有助于儿童发展智力,提高阅读水平。

另一方面,情节的设计也必须适应儿童性的特点。

儿童文学中,情节是构成故事的关键要素。

情节应该尽量简单,趣味性强,以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感官需求为基础。

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应该能激发儿童自我觉醒和人生观的形成。

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儿童在阅读中感受人生哲理和价值观,深度吸取文学的精华,真正做到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NO.2 2019第2期2019年【西部文化】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布林霭(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220002)摘要:本文从儿童文学概念和儿童文学特质两个方面介绍了儿童文学,以具体实例论述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从整体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论述,从而将儿童性与儿童文学的各个层次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性;儿童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的特质中图分类号:1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9)02-85-04儿童性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称之为儿童文学的基础,我将从儿童文学的概念与儿童文学的特征两个大方面具体分析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一、儿童文学的概念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性对于儿童文学这个宏观的概念,很多学者给了不同的说法:“儿童文学是以读者对象的不同为主要标准区分出来的文学类型,它不是一个和小说、诗歌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是因读者的年龄而引申出的一个类似横截面的文学类型。

”其中“横截面的文学类型”体现出儿童文学是特属于儿童的文学,它不受文体的限制,想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都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这个定义强调读者对象的不同,即强调这类文学作品的特殊服务对象是儿童,主体就论证了儿童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E在这一定义中,强调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也同样强调了文学作品要能为儿童们所接受,这就把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上,无论是教育性还是关注儿童读者,都反映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定义从主要目的与服务对象上都显示处这一特性。

总而言之,儿童文学的概念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文学作品。

”刚才从总体上分析了概念上体现的儿童性,现在将这个概念拆分开来来具体分析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1.儿童文学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从儿童文学的创作作者主体上来说,儿童文学是成人创作的,而创作对象是儿童,可成人与儿童本就不同,要想真正了解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创作儿童文学,就要先了解儿童文化。

儿童文学作品中非常注重儿童文化,这一点从宏观上体现出来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方卫平先生认为,“儿童文化就是儿童的一切生活以及围绕着这一生活确立起来的一切社会生收稿日期:2019-3-10作者简介:布林霭(1998-),女,河北石家庄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从事戏剧彩视文学研究。

86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活和观念的总体。

”⑵儿童文化又分为儿童游戏文化、儿童玩具文化与儿童教育文化等。

从儿童文化着手的儿童作品又很多,换句话说,要想创作一篇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了解儿童文化是第一步。

这里只举个小例子,例如林芳萍的《游戏儿歌六首》就很好的体现了儿童的游戏文化:《捉迷藏》捉迷藏.哪里藏?绿草丛里藏一藏。

伸出头,望一望,头上一只绿螳螂。

这首儿歌就是先了解了儿童的游戏文化,让孩子们在儿歌中能想起来自己游戏的乐趣,从而更喜欢这样的文学作品,虽然很短但一字一句地把孩子们的动作描绘出来,最后一只螳螂的出现也让孩子们更加惊喜,从文字中想到游戏的乐趣.回归儿童的游戏文化,从内容和内涵上都体现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为了反映孩子们的心理与视角,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儿童文学才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化构成了儿童文学表现的基本内容。

”⑶2.儿童文学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王华杰的《儿童文学论》中说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无意注意为主……能够有意地注意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和表情丰富、动作性强的语言。

”通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概括,我们知道了想要顺应儿童的心理,使他们对一个作品产生兴趣,里要更快地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就要创作出符合他们审美要求的作品。

朱自强在《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中说到,“我说儿童是感性化的人,是因为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

”他认为儿童是最具有感性化的人,所以儿童的审美也是极具感性化的,儿童常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桌子、杯子、玩偶,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王国中,像迪士尼《美女与野兽》中整座城堡的任何物品都是会说话有灵魂的。

儿童的审美也多是荒诞不具有理性和逻辑的,小蚂蚁和大象称体重,乌龟和兔子赛跑,孩子们都能听得不亦乐乎,甚至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他们都可以联系起来。

而儿童文学美学特征中的“变幻之美”都对应了儿童的这些心里特征与审美要求。

而相对于儿童的感性化,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幻想性。

例如《纳尼亚传奇》中的大衣柜,从那里一直走就能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会法术的妖婆与狮王,有上身人身,下身马身的神奇生物。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也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红桃皇后和小丑等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都能满足儿童喜爱幻想与没有逻辑的审美特征,变幻多端的场景与人物是儿童作品感性化的最好体现。

3.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儿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与审美要求,因此决定了他们也有着特殊的接受能力。

儿童对于文学的接受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图画会使儿童认知想象起来更为直接方便。

所以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图文并存的,为了适应低龄的儿童,很多书籍只有简短的文字,大多故事都是由图画塑造的,或者说对于低龄儿童的阅读,图画占主要部分。

再长大一点的儿童,开始读儿童小说时,也会很喜欢书封面与内页的插画,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郑渊洁的《皮皮鲁鲁西西》,在封面也会把主人公画出来,来丰满小读者们的想象。

在我的印象中,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秦文君的《小香咕和她的表姐表妹》,我会通过一本小说的插画或是封面来看内个小人物的特点,谁的头发是什么样的,谁每天抱着个毛绒玩具,虽然那个时候已经不算很小的孩子,但是把她们的样子一个一个对应到书里仍是我当时最喜欢做的事,这样再读起来就更有画面感,有的时候一两幅画能伴随我读完一整本书。

儿童更易接受也更喜欢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文学作品,所以有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诗歌都很注重节奏感。

例如常见歌谣《我和手拉手》我和月亮手拉手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手拉手。

月亮去捞鱼,我去背笆篓。

打到鱼来吃,骨头喂花狗。

这些作品通过押韵和极强的节奏感一直广为流传,都是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力。

之前说的以《捉迷藏》为例的游戏化也是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87力,这从阅读的方式方法上体现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二、从儿童文学的特质上对应分析儿童文学的儿童性1.儿童文学现代性与儿童性的关系儿童文学具有现代性,这从本质上论证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因为儿童文学是在现代以后的文学,是发现儿童这个概念以后产生的文学。

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后,创作岀来的文学作品自然也会对儿童创作适合他们的、不同于成人的文学作品来。

2.儿童文学故事性与儿童性的关系J•莫费特说:“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

”所以正因为儿童有的是故事化思维,才有人提出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

为了适应儿童热爱听故事,儿童善于从故事中感受思想,作家凭借故事把思想化为化感觉,例如《好长好长的名字》,因为想要别人的名字需求太多而导致大家互相叫起来都不方便,才发现如果一切回归原样,自己的名字也很好。

从一个故事领悟到一个成长的道理,是作者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孩子们愿意学习知识的方式,而儿童文学的故事性从根本上就是儿童性的一部分,因为它适应了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

3.儿童文学幻想性与儿童性的关系同样适应儿童接受能力而显示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特质是儿童文学的幻想性。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这一点在之前儿童美学特征“变幻之美”对应儿童接受能力中就有提到。

变幻之美就包括幻想美、荒诞美与动态美。

其中幻想美最能体现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完全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也符合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期待。

4.儿童文学朴素性与儿童性的关系“朴素性”是儿童文学的另一特征,这是儿童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遵从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提岀的。

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所以儿童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在朴素性的艺术风格中,儿童文学自然却不无为,本色但不苍白,简约但不空洞,单纯但不简单,率真但不幼稚。

这里以单纯但不简单为例,如尼斯•李的《进城怎么走法》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提起,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语句十分单纯,却能从中读到深刻的道理,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才能到终点。

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是通过简单的语句,反复读仍能发现新美好的作品才适合儿童。

所以我认为朴素性是最特殊最出彩最能代表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特征。

三、结语我们从概念与特质两个大方面可以看出,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从宏观还是微观,儿童文学在内容、形式、创作主体、创作目的与内涵等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儿童性。

参考文献[1]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3[2]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9(2)[3]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8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On the Nature of Children in Children s LiteratureBu Linai(School of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it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anddiscusses the nature of children with subjective ideas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s and spe­cific examples.The discussion is from whole to concrete and from macroscopic to microcos-bined nature of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it analyzedcomprehensively how the nature o£children is embodied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Key words:Nature of Children,concep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literature(上接第61页)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7-98.[2]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100-10&[3]程卫兵,赵锡荣,吴寿松等.高支援小大学生自杀意念问题与心理危机干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8(1):62—64.[4]肖英霞.大学生心理创伤与复原[J].教育评论,2014(2):49-51.[5]王志庆.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模式探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3-106.[6]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目击伤害的大学生PTSD症状的特点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0-92.[7]陈海珍,池桂波,李文立等.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9(25):1034—1036.[8]张春艳,左丹.大学新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1223-1225.[9]唐龙,景璐石,贺伟等.5•12地震后一般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31—732.[10]赵冬梅.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和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125-129+160.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d Effects of PTSD inCollege StudentsWang Meng}Qiao Dan2(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710021,China)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be relatively sensitive and fragile under the diver-secircumstance of university campus and different growing backgrounds,and thus have ahigh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PTSD.The manifestations of PTSD are various and some­times are difficult to be detected,and PTSD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college students'PTSD entails attention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d effects of PTSD so as to have a better knowl­edge of it and thus more attention can be made and solutions can be taken from college au­thority.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PTSD,characteristics,causes,effec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