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问题脱敏与国家认同研究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_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_祁进玉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族群性;认同;政治整合;建构;涵化;文化接触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0)01-0020-08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大量移民以及伴随出现的移民问题。
各国各族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族群矛盾与宗教冲突频繁发生,多族群国家业已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开始被西方国家的学者使用。
它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民族”(nation)一词,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差别,通常是指亚群体。
族群概念更多强调人群或集团在文化上的区分与认同。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台湾学术著作中引入“族群”的概念的,但是,这个概念始终没有被界定一致,所以,在国内的学术文章中经常将“族群”与“民族”一词混同使用或相互替代,甚至互相置换,从而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与混淆。
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民族情况的特点十分复杂。
首先是历史长,渊源久;其次是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此外,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我们所用“民族”一词历来不仅适用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集团,而且适用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集团。
这是一个涵义广泛的名词。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使用的“民族”一词由于上述特点,与欧洲各国的传统是不同的。
在欧洲各国,“民族”这个概念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议派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认同研究
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议派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认同研究
吴冬梅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D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国家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
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世界主义弊端的暴露,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余家菊、李璜、陈启天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
国
家主义派主张发扬国魂,养成国民自尊的精神,国民应服务于国家,要求国家统一,国家独立,国家昌荣。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吴冬梅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0
【相关文献】
1.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民族问题新解——评《身份认同中的法律与政策研究:以新疆
为视角》 [J], 赵艳
2.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 [J], 李崇林
3.民族地区新闻报道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J], 范莎莎;韦干鹏;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朝鲜族诗歌中的民族身份认同研究——以蒲公英和金达莱意
象为中心 [J], 李思
5.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想象 [J], 肖燕雄;王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张禧瑞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别。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西藏、新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调查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地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 促进地区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地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 化认同进行多维度研究。
02
、地区的国家认同调查
国家认同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或集体对所属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 豪感。它是国家凝聚力、稳定性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上存在的民族矛盾和现实中的民族政策可能 影响民族认同。
教育与传播
需要通过教育和传播手段,增强地区内各民族的 相互了解和认同。
04
、地区的文化认同调查
文化认同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认同的定义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所属文化系统 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身份认 同,是一种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归属感 和认同感。
问题
一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存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不满、对国家价值观念的不理解、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忽视、对国家历 史传统的遗忘和对国家地缘特色的不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03
、地区的民族认同调查
民族认同的定义与内涵
民族认同
指个体对于所属民族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民族认同的内涵
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认同的内涵包括对于所属文化的认知、 对于所属文化的情感认同、对于所属文化的 行为体现和对于所属文化的身份认同。
、地区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
01
02
0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 察等方法,对特定地区的 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
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
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龚学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从本期开始,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将刊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专家委员龚学增的文章。
该文通过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解读,将帮助读者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与国家关系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
——编者◆人类社会是多民族的社会,但是又必须依托国家这一政治实体。
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国家,可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构成了民族问题的核心。
多民族共处于一个国家,各民族如何增强对于国家的认同?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民族之间以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这都是关乎国家能否具有强大凝聚力、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多民族国家出现民族矛盾乃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国家能够高度重视、采取正确的政策办法妥善化解民族矛盾与冲突,国家就能正常运行,社会就能保持稳定、发展;反之,就可能造成国家社会秩序的混乱、政治的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解体。
这已经为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所证明。
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国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至今都没有为所有人共同接受的定义。
在今日中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收学界的成果,从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的角度来把握民族、国家的涵义。
而对于民族与国家涵义的准确揭示,可为进一步阐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在我国使用民族概念,应该有中国式的解释新中国成立以后,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曾指导着党和国家对什么是民族的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民族问题的新发展、新变化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否完全适用,在我国引发了学术上的争论。
党和国家在不断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吸收民族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提出了新的民族定义。
“多元一体”格局下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
“多元一体”格局下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作者:南晓民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基于此,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四方面对“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筑牢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根基。
关键词:多元一体;藏族;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73-02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加之历史、文化、宗教等多种原因,导致个别藏区的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包括西藏在内的藏区出现了众所周知的不和谐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危害。
这也反映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藏区的某种弱化。
在藏区的民族工作中应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增强藏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构建和谐藏区、和谐西藏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基础。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中华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题可检索出1988—2013年间相关文献分别为247篇、312篇;将“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以主题方式检索”,结果为60篇;而将“藏族”与“中华民族认同”匹配并以主题方式检索,结果为1篇。
可见,专门针对藏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研究较少,而“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相对更少。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看出,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HS2][HT10.H]一、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和实践研究[HT5"SS]19世纪初,欧洲学者如康德等就开始了关于民族国家问题和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鲍威尔的《民族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均有其深刻影响。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
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针对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这两种处理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民族问题,包括民族矛盾、文化冲突、资源分配不均等,进而引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和“文化化”的概念及其在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分析,文章旨在揭示这两种策略在促进民族和谐、减少民族冲突、增强国家凝聚力方面的实际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与限制。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保持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民族问题的有效管理和解决,为构建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所在,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的“政治化”解决方式,往往以权力为主导,强调中央政府的集中控制和统一规划,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实现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群体的差异性,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
相比之下,“去政治化”与“文化化”的方式,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
所谓“去政治化”,并非完全排除政治因素,而是强调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应超越简单的权力博弈,更多地从民族群体的文化、历史、传统等角度出发,寻找共同点和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而“文化化”则是指将民族问题转化为文化问题来处理。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往往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因此,在多民族国家中,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就需要在解决民族问题时,采取“去政治化”与“文化化”的方式。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当今的世界人们一提民族问题就牵扯到了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当然少不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之间的问题,即少数民族对于管辖他们的中央政府认同问题。
而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明显,近年来爆发了一系列关于一些少数民族人员对于当前社会的不满而发生的对于社会秩序,经济的破坏,和对无关的社会民众的无情伤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西藏的“3.14”事件和新疆的“7.5”事件都在向人们警告当前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已到达一定严重的程度,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否则将给我们和国家带来更严重的损失。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从源头上找答案。
之所以那些少数民族的人们会不满当今社会现状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所了解信息低于那些教育程度普遍高的,信息交流广的地区,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本民族及本民族与中央政府间的情况及关系的不了解。
加上一些分裂势力和分裂分子的鼓吹,给于他们一些好处,那么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就成为了被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利用对象从而盲目的跟从和相信这些分裂势力所造就的失实言论,一味的破坏社会的秩序和伤害民众的生命而不知这是一种分裂国家行为。
而从我们看来这就是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都是不属于对我们国家不认同的。
第二:他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破坏政策就说明他们对于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着不满,当然主要是生活问题。
有调查指出1949年以前新疆汉人不到6%,1970年代达到40%左右,其中1990年时由于汉族回归内地,汉族人口比例又下降到37.6%,至2006年又上涨到40%左右。
1990年以后,新疆地区的发展吸引了新一批内地经济移民。
而且伴随汉人移民的增加,汉人分布区也从北疆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区往南的扩展。
有数据说,1990年以后的15年里,北疆汉族人口增长了29%,南疆则为58%,比在北疆快一倍。
在这样的一种外来的冲击下本来就那么多的资源现在被更多的人占有使那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人们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也冲击着他们传统的文化,在他们看来一直他们只属于自己的民族,那些少数民族的精英自然感觉到了危机感,他们开始考虑要自主权,这就大大弱化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认同”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认同研究概述!李瑞君!!摘!要:近年来,国家认同问题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于国家认同的相关概念、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构建国家认同的路径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对于处在全球化、风险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培育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增强综合国力具有紧迫性。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认同!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D 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6-0091-05!!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而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内社会的转型,人们从自然经济的熟人社会进入市场全球流通的契约社会,生活在一个差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得不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属于什么群体的问题。
如今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其他方面的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一、关于国家认同的学术文献梳理(一)国外研究成果国家认同问题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热点。
一般认为,国外关于国家认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学领域。
代表作有:亨廷顿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认同面临挑战;菲利克斯%格罗斯的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查尔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曼纽尔%卡斯特的认同的力量;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彼得%卡赞斯坦的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认同,戴维%莫利等的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等等。
(二)国内研究成果台湾学者对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研究早于大陆。
他们大多从族群理论入手分析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其中,施正锋的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认同与台湾独立,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卢建荣的分裂的国族认同:1975~1997,石之瑜的后现代的国家认同,江宜桦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张茂桂的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台湾历史学会主编的国家认同论文集和李鸿禧的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及林震的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等,本文为2010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课题新疆维吾尔族四个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z b1029!作者李瑞君,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民族政治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政治学、民族教育,邮编91::100081涉及台湾对大陆的认同,地方对中央的认同,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以及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等问题。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
麓 篓我从族需国认的 的响这 国民 同 家嵩实 影, 对 认 同 到
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 国“ 二 美 大熔 炉” 认 同整 合模 式 式
美 国被称为民族的大熔炉 ,这是一个形象 蟊
部成员对主体的认可。其次 , 就其 区别而言 , 二 的说法 ,因为它能熔化到美 国移民的各个种族 者涵盖的范围不 同,民族认 同侧重于本 民族 内 和 民族 。 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的融合 , 有赖于其 部 的政 治 、 济 、 化 方 面 的认 同 , 国家认 同 采取的政策 。 经 文 而 在美 国, 国家对待每个族群都是公 除涉及以上内容 , 还涉及到政权 、 主权及外部其 平 的 , 不存 在差 异 性 , 并且 在 美 国这个 提倡 人 权 他 国家对其 的认同。再次 ,从性质上来看, “ 民族 的国家, 它赋予每个个体平等的政治权利。 国 美 认 同更 多 的是 一种 文化 认 同, 国家认 同则 是 一 之 所 以采 取此 政 策 的意 义在 于 :保证 公 民的权 而 利 , 以增强其对 国家的认 同感 ; 可 保证个体之 间 性要素的纽带 , 如习俗 、 血缘、 族源、 语言等 的共 的权利平等 ,可以保证个体对于 自身地位的一 同性 ;国家认 同则是一种基于政治合法性和意 种认同感 ,认 同别人和 自己拥有相同的地位与 识形态 的认 同。 圈 ”相对于民族认同 , 我们可以认 权利 , 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 为, 国家认 同是一 种 更 高层 次 上 的认 同 , 有 强 具 美 国之所 以可 以采 用 “ 大熔 炉 ” 的认 同政 式 烈 的政 治色 彩 。 策 ,原 因在 于美 国拥 有 包容 各个 民族 与种 族 的
渤海大学掌曩 哲 学 学 版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专家推荐版)申请书-老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标申报书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申 请 书
(同行专家推荐)
成 果 名 称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
学 科 分 类 民族问题研究
申 请 人
申请人所在单位
填 表 日 期 2013年8月21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3年2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
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保证没有如下任何情形之一种:
1.申报成果完成不足80%;
2.申报成果为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通过后不满2年或未作较大修改;
3.申报成果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4.申报成果为出版著作的修订本或与已出版著作重复10%以上;
5.申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含子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成果;
6.申请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尚未结项;
7.不同意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统一安排出版;
8.本成果距上次申请未立项不足一年。
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全国社科规划办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成果,研究并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是民族问题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源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导致的阶级矛盾。
2. 民族解放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了民族解放,才能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3.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实行民族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权益。
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在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主义思潮,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质疑。
2. 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也加剧了民族问题的存在。
3.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如何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在研究民族问题时,应该把阶级斗争作为核心要素,深入分析民族问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2.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倡导民族团结,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知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
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2.03.28
•【文号】
•【施行日期】2012.03.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年度课
题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有关院校、科研单位:
根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专家组评审,确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等63项课题为2012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
请按照国家民委课题管理要求,认真履行协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课题任务。
附件: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年度课题立项一览表
国家民委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附件: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2年度课题立项一览表。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展开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国家认同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对国家建设的影响。
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机制建设的方向,并强调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发现,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给出了研究的启示。
本研究旨在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建设意义、对策机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少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设、认同问题存在原因、认同问题对建设影响、国家认同教育、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制约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差异经常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
深入探讨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因为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团结的象征,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全国人民精神凝聚力的关键。
而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探寻少数民族认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少数民族认同问题对国家建设的影响,为建设对策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困境与挑战,分析少数民族认同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对策机制建设措施,促进国家认同的凝聚和统一。
民族团结是中国立国之本
民族团结是中国立国之本张海洋2012-1-11 13:52:26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30日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的执政者对不同民族的主要政策是承认“中国五方之民各有性也”,需要“能其志达其欲”,所以主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这实际上就是树信去疑,团结包容,相互给吃“定心丸”。
新中国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这个道理。
当今中国无人不知国家需要创新转型,也无人不晓创新转型的目标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科学发展,使中国增强国际话语权,使中华文化更有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因此强调要推动文化创新和建设,刘云山同志因此讲中国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今日中国最应防止少数人把民族关系搞混乱,当今中国学界的一种不好的表现就是浮躁。
民族研究领域里的这种浮躁就表现为总有些精英学人吃准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和“言者无罪”的好处,因而总在不尊重、不学习、不理解、不承认历史国情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基于私衷浅见怂恿国家顺风扬土,推翻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治理框架,另起炉灶,主张对少数民族“去信树敌”来挑战中国本来就很稀缺的共和宪政和诚信底线。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原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两位作者是清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这篇文章公开主张中国实施他们倡导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其目标就是搞民族关系“大跃进”。
且不论此文的语病以及参考文献使用的随意,现在我们只看它的背景和盲点:第一是背景。
如果与此前类似的一些文章所阐述的主张并置阅读,就能看出3个趋势:一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这有助于本领域脱敏脱冷僻,实现公开化和正常化;二是越来越多的学科参与民族研究,说明这个领域不仅精深博大,而且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权益纠结;三是主流学者仍然不肯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意识当成中国的正面资产,仍然要把它当成国家的负资产来处理。
国家认同研究书籍
国家认同研究书籍
国家认同研究相关书籍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作者是纳日碧力戈,出版社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学研究丛书•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主要讲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迅速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与此相适应,民族、族群、认同等术语在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国际学界出现的频率日益高涨,这种现象与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密不可分。
此外,还有《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等也是国家认同研究的经典书籍,可以登陆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等平台查阅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问题脱敏与国家认同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国家认同是各个学科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国家认同的重建模式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大部分的学者都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基本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认同的位置上。
而这一局面的形成首先就是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加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叠部分。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员。
学界近年来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研究之后发现,新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明显弱于其民族认同意识,简单的说就是某一“民族成员”的角色比“中国人”的角色更让他们感到有归属感,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心理结构重叠的部分太过狭窄,通过“中华民族”这一极具感性的笼统概念始终不能使各民族完全的接受和包容彼此,原因是缺少对一个共同的身份的认同。
但是这些研究不够深入,有些不适应现实要求:(1)在理论上突出了提高各民族同胞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理论在实际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如何使各民族同胞在实际的工作与具体的接触中形成对国家的普遍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的整合并没有探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多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而且对民族问题的研究都不够大胆深入,多是浅尝辄止,原因是学术的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局限。
对敏感问题的探讨不能一针见血,而总是闪烁其词,不能站在学术的角度进行客观的研究。
国际上研究现状:国际上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多从人类学和文化学角度来展开,尤其是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也转向广大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种族)问题,在这些研究的背后裹挟一个很明显的企图,即把西方现代化的国家概念和公民意识兜售到世界各地,使世界统一于西方的意识形态。
固然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是这些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对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兼收并畜,使一切先进的优秀的文明成果能够为我所用。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对民族问题的脱敏迫在眉睫,如果学术上因为政治上得敏感而选择避开或者在研究上倾向于服从政治的需要,这是违背学术良知的,我们的课题主要的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同时也在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视野下进行全面的观照,这样全面的研究无疑使民族的问题的脱敏成为可能,并开辟出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我们认为社会学的解释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来看没有在社会学视野下对国家认同进行深入的有价值的探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1)加强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实现新疆各民族同胞的凝聚力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国家认同工作关系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
加强本课题的研究,使各民族同胞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在心理上对国家的归属感不断的强于对自身民族的归属感,各名族同胞有了对同一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在实际的工作与接触中则更能够按照一个共同的思路进行思考,这样对民族团结、对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本课题的研究较少使用一些感性的概念,尽量摈除情感因素的影响,从人社会化的角度,对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置身其中的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些敏感的研究领域便能够被深入的探讨下去,比如“民族冲突”可以在“角色冲突”的范畴下进行探讨。
每一个人在从“自然人”社会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的被动接受和主动扮演一些社会角色,而由于这些角色间存在着差异,当人不能自如的进行角色转换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疯狂情绪的支配下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引起存在同样问题的人们的共鸣之后就会演变成群体事件。
我们在同一国家里对民族冲突问题的研究必须跳出感性的圈子,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价值中立性这一社会学方法论。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成果才能具有实用价值。
而这些都是在社会学的解释范畴下才能实现的。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
此研究主要内容: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社会有机团结进而推动社会整合的进程,我们将在社会学的视野下观照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各种角色的途径。
人在由自然人社会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获得角色的途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先赋角色,一种是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是指伴随着人出生之后被先天赋予的,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比如性别角色,某国公民角色等,而自致角色则是指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通过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的角色,如教师的角色。
但是有些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并没有明确界限。
比如民族成员的角色,在中国民族成员的角色被规定为一个先赋的角色,只要你的父母是某一个民族,孩子生下来之后就是这个民族的成员。
但是民族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概念,一个人不去接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该民族的成员之间没有较为一致的文化心理结构就不应该获得作为该民族成员的这一角色。
我们在本课题下将进一步论证民族成员这一角色应为自致角色更为合理,因此民族认同服从于国家认同则有了理论上得支撑。
先赋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剥离的,而自致角色则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的失去又获得,因此公民的角色先于且重要于民族的角色。
(2)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在无法自如转换的时候便会产生角色冲突,而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
个体在产生角色冲突后由于心理上所生得压力更甚者是情绪上的疯狂便会促使其作出难以预料的过激行为,当这种情绪与存在同样压力的其他个体产生共鸣时便会由个体的行为衍生为群体的行为。
我们将致力于对各民族成员之间的角色冲突进行研究,在纯学术的领域对民族间存在的对立和不信任情绪进行初步的剖析。
我们将通过这一论证探索出一条民族问题脱敏的理论上得有效途径。
我们对民族问题的研究要跳出政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的圈子,把民族问题放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下进行研究,如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
(3)在新的视野下,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一些重要的组织和群体内(某一事业单位、企业等)将国家认同的意识植入民族认同的意识内,不断形成国家认同对民族认同的统摄力。
这一部分将是我们课题的重中之重。
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将在社会学视野下坚持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在描述社会事实的过程中不带任何主观的偏见,摈除一切成见,运用各种理论对社会是进行解释,不断地在解释中进行理论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从严谨的学术角度出发对国家认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为:(1)充分的掌握和占有大量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资料,对其进行认真和严肃的梳理与分析。
系统的研究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及其方法论的精神实质,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内涵,为课题的摄入研究打下基础。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深入开展社会调研。
在以往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地区,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不同的民族成员的思想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找出不同民族成员发生角色冲突的深层原因。
(3)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国家认同意识植入民族认同意识中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在若干组织和群体中实践来检验这些方法的有效与否。
重点难点:(1)在新疆,处理民族问题时总是过分强调民族政策,法律的权威始终无法树立起来。
法律和政策之间的冲突不断形成了今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各少数民族在政策倾斜的情况下并没有取得和汉族同样生活水平。
我们认为政策上对各少数民族一厢情愿的倾斜越来越成为阻碍少数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使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强,其实主要是维汉关系的紧张。
(2)社会学的解释力虽然强大,但相关概念的借用必然会招致许多学者的非议,比如把民族冲突间接的通过角色冲突解释为群体事件,在这一解释思路下我们尽量避开了敏感的领域,摈除了情感因素的左右,但是我们并没有逃避问题,而是在另外一个框架下进行观察和描述。
(3)民族问题在新疆地区还是比较敏感的,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现状并不能准确的界定,由于这些基本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只能通过研究对这些敏感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界定,这样我们的论证必然面对巨大的风险,一旦我们对这些基本的问题判断失误,那么我们的一切研究都将失去价值。
(4)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厘清之后,我们提出的增强各民族同胞国家认同的方法未必就能有较强的操作性的较好的实际效果。
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必然要历史的解决,也即是说,国家认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复杂的重建工程,在新疆使国家认同取代民族认同的主导地位绝对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
(5)如何在新疆使民族问题不再那么敏感,人们不再谈到民族间的关系时就色变,也即是我们所说的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脱敏将是一个难点。
但是,不对民族问题进行脱敏,我们就无法继续的开展民族工作。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在现代国家里,国家认同主导民族认同,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实现社会的有机团结,强化国家认同意识,使全体的公民在保持各自民族角色的特点前提下有一个共同的值得骄傲的身份是重要条件。
(2)在一些重要的组织和群体内国家认同可以通过福利渗透、合理有效的组织方式以及意义系统的阐释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首先,通过福利的渗透可以使各民族同胞的利益获得基本保障,这是国家认同实现的物质保障;合理有效的组织方式可以使各种矛盾和对立情绪被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这就为国家认同渗入民族认同中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在彼此渗透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冲突;而意义系统的阐释则是在文化-心理上为各民族同胞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心灵依托,这一意义系统的阐释将为各民族间的融合与理解开辟广阔的道路。
(3)对民族问题的脱敏研究将是开展增强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不对这一敏感问题进行脱敏,不能大胆、深入、全面、客观的对这一问题探讨下去,我们就无法认识新疆的民族问题的实质。
(4)本课题我们在社会学视野下大胆采用一系列概念对一些敏感的民族问题进行解释,这样做并没有回避任何民族间对立和冲突的问题,我们的解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中立和客观的描述。
民族的问题如果始终在传统民族主义思潮的框架下进行探讨是找不到解决之道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不是完全的深入少数民族的人心的,因为这一概念过于笼统。
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始终是高于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概念的认同的。
基于此,我们必须对民族问题进行全新的解释,从而为国家认同的主导地位建立开辟道路。
3. 预期价值对民族问题的脱敏关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我们把这一课题提上研究和探讨的日程无疑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找出一个新的思路,使各民族能够顺利通过“雷区”(民族对立情绪的不断恶化),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先进文化等积极的事情上,而不是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使各民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4.研究基础: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