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1_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

明问题必须先从
求证:∠∠B、∠C 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结论入手,假设结
证明:
论成立,然后得到
与定理、或定义相
违背的结论,进而
证明假设命题错
误,原命题正确。
1、正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 45°,该三角形是( )
自我挑战
A、锐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等边△ ABC 的周长为 12cm,则它的面积为
内容。 ② 看懂例 2 的
已知:在 ΔABC 中,∠B=∠C,

求证:AB=AC

B

解题过程。
③ 尝试完成随
C
堂练习第 1 题。
试 例 2 已知:AB=DC,BD=CA。
求证:△ AED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合作探究
例 3、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 直角。
利用反证法证
已知:△ ABC
讲练结合法 多媒体演示法 探究法 尝试指导法
学习过程
学案
导案
一、问题导学、自学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
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 等。 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第 7—8 页:
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① 记住定理的
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
这一定理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课本第 9 页知识技能第 1、2 题。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cm2。
1、已知:在△ ABC 中,AB≠AC,求证:∠B≠∠C.若用反证法
来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假设 (
)
堂清试题 A、∠A=∠B B、AB=BC C、∠B=∠C D、∠A=∠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精品教案

《等腰三角形》精品教案课题 1.1等腰三角形(3)单元第一章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反证法;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反证法进行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反证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反证法.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和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知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学探究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下面请同学们回答:问题1、等腰三角形都有哪些性质呢?答案: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轴对称图形问题2、请你把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题设与结论反过来说一下.答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追问:这个命题成立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通过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探究做好铺垫新知讲解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问题: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证明:作BC边上的高AD.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添加辅助线构全等的形式进行证明..(1)作BC边上的高AD证明后班内交流.用不同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体会各种证法中的内在联系.则∠ADB=∠ADC=90°,在△ABD和△ACD中,∵∠B=∠C,∠ADB=∠ADC,AD=AD,∴△ABD≌△ACD(AAS),∴AB=AC.追问1:你还有其他证明的方法吗?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在△ABD和△ACD中,∵∠B=∠C,∠BAD=∠CAD,AD=AD,∴△ABD≌△ACD(AAS),∴AB=AC.想一想:作BC边上的中线行吗?答案:不行归纳: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角对等边.几何语言:∵∠B=∠C(已知)∴AB=AC(等角对等边)(2)作∠BAC的平分线AD.证明后班内交流.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作BC边上的中线不行,并与同伴交流心得,然后听老师讲评,并学习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几何语言表达形式.应用等腰例2:已知:如图,AB =DC ,BD =CA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练习1:在△ABC 中,∠A 和∠B 的度数如下,能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是()A .∠A =50°,∠B =70°B .∠A =80°,∠B =60°C .∠A =30°,∠B =90°D .∠A =70°,∠B =40°答案:D想一想:小明认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小明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指出:小明是这样想的:如图,在△ABC 中,已知∠B ≠∠C ,此时AB 与AC 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 =AC 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 =∠B ,这与已知条件∠B ≠∠C 相矛盾,因此AB ≠AC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归纳:反证法:小明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行证明,然后班内交流,最后听老师的点评.学生独立完成后,班内交流.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听老师讲解反证法的概念及步骤.三角形判定定理进行证明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步骤.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假设: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结论: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例3: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已知:△ABC.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和∠B是直角,即∠A=90°,∠B=90°.于是∠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因此“∠A和∠B是直角”的假设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练习2.用反证法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证明:假设∠A,∠B,∠C是△ABC的三个内角,且都大于60°,则∠A>60°,∠B>60°,∠C>60°,∴∠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定理矛盾∴假设不成立∴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然后班内交流,最后听老师的点评.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小组交流,然后老师点评.提高学生对反证法的应用能力.课堂练习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BC边上,∠ABD=∠DAE=∠EAC=36°,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A.4个B.5个C.6个D.2个答案:C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锐角不大于45°”时,应先假设()A.有一个锐角小于45°B.每一个锐角都小于45°C.有一个锐角大于45°D.每一个锐角都大于45°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做完之后班级内交流.借助练习,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便于学生巩固知识.答案:D拓展提高如图,长方形ABCD 中,AB >AD ,把长方形沿对角线AC 所在直线折叠,使点B 落在点E 处,AE 交CD 于点F ,连接DE .(1)求证:△ADE ≌△CED ;(2)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证明:(1)∵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AD =BC ,AB =DC .∵△AEC 是由△ABC 折叠而成的,∴AD =BC =EC ,AB =DC =AE .在△ADE 和△CED 中,AD =CE ,DE =ED ,AE =CD ,∴△ADE ≌△CED (SSS).(2)∵△ADE ≌△CED ,∠AED =∠CDE ,∴FD =FE .△DEF 是等腰三角形.在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中考链接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一道中考题:(2017·内江)如图,AD 平分∠BAC ,AD ⊥BD ,垂足为点D ,DE //AC .求证:△BDE 是等腰三角形.证明:∵DE //AC ,∴∠1=∠3,∵AD 平分∠BAC ,∴∠1=∠2,∴∠2=∠3,∵AD ⊥BD ,在师的引导下完成中考题.体会所学知识在中考试题运用.∴∠2+∠B =90°,∠3+∠BDE =90°,∴∠B =∠BDE ,∴△BDE 是等腰三角形.课堂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回忆总结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问题1、说一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答案: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问题2、说一说反证法的步骤?答案:(1)假设: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结论: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跟着老师回忆知识,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知识.作业布置基础作业教材第10页习题1.3第2、3题能力作业教材第10页习题1.3第4题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检测课上学习效果.。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1 等腰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1 等腰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1.1.1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难点: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的添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 右图是什么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特殊的关系?问题2:在《平行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应用给出的8条基本事实,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今天我们应用以前已经证明的定理和三角形的有关公理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请思考8条基本事实中有关三角形的公理?处理方式:问题1、2由学生口答完成.由问题1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是和三角形全等相关联的知识点,让学生有意识的应用三角形全等知识。

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 公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设计意图:简明扼要,自然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为后面的学习设置潜意识应用,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二、探究学习,感悟新知活动内容1:用上面的公理证明下面的推论: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问题3:证明这个推论需要完成哪些步骤? 问题4:如何书写合理的演绎推理过程?ABCDEF处理方式:学生在导学案先独立完成部分或全部过程,然后相互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书写过程)利用电脑再展示说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强调:∵(因为)∴(所以)的逻辑思维合理性.已知:在△ABC 和△DEF 中,∠A =∠D ,∠B =∠E ,BC =EF .求证:△ABC ≌△DEF .证明:∵∠A +∠B +∠C =180°,∠D +∠E +∠F =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 =180°-(∠A +∠B ),∠F =180°-(∠D +∠E ) . 又∵∠A =∠D ,∠B =∠E (已知). ∴∠C =∠F . 又∵BC =EF (已知), ∴△ABC ≌△DEF .(ASA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现演绎推理书写中的常见逻辑思维错误,及时更正,理解,为下一步的证明打好基础. 活动内容2:问题5:是否记得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学过哪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问题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如何得到的,用演绎推理分别证明这些性质.处理方式:问题5让学生回答,并思考得出的方法是折叠得出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演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进行折叠,感觉性质的得来还是转化成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如果,用演绎推理需要添加辅助线.ABCDEF问题6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电脑展示2个同学的证明过程,进一步理解推理过程的书写.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性质吗?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 求证:∠B=∠C( 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 (1)证明: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AB =AC (已知),BD =CD (已作), AD =AD (公共边),∴△ABC △≌△ACD (SSS)∴∠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2)(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证明,让同学自己在讲台说明自己的方法思路)证明:作∠ABC 的平分线交BC 于D ,∵AB =AC ,∠1=∠2,AD =AD , ∴△ABC △≌△ACD (SAS)∴∠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3)过点A,做AD⊥BC,构造三角形全等.这里,还没有学习(HL)定理,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证明BD =CD ,在转化△ABC △≌△ACD (SSS)想一想:有以上同学们的证明过程可以发现,作线段AD 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都可以证明结论,并且可以相互得出,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CCC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通常简述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重点引导学生做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 三、例题解析,应用新知活动内容:问题7.已知:如右图,在△ABC 中,AB =AC ,点D,E 都在边BC 上,且AD=AE求证:BD=CE处理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相互验证证明方法和思路,6分钟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并说明应用每一步的理由,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图1:直接证明△ABE △≌△ACD 可得BE=CD ,两边同减DE ,证得BD=CE 图2:证明∠1=∠2可得△ABD △≌△ACE ,证得BD=CE 图3:证明∠3=∠4可得△ABD △≌△ACE ,证得BD=CE 图4:利用“三线合一”,证得BF=CF ,FD=FE ,相减证得BD=CEABC图4图3FA A图2图1AA设计意图:例题的设计主要是巩固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的应用,训练学生熟练使用三线合一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训练:活动内容1: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3和5,它的周长是.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处理方式:让学生画图解答,理解无图题的多重性,当语言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学会分类讨论全面考虑1:3,3,5或3,5,5;2:80°可能是顶角,或是底角. 参考答案:1:11或13,:2: 50°,,5 0°或80°,20°.设计意图:理解语言交代的图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通过画图分类全面解答,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给出的条件“边”是腰还是底,同时还要考虑三边关系十分满足,角是顶角还是底角,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活动内容2:((处理方式:让学生画图解答,学会对图形的分析,要求,用笔在图形上做适当的标注,等量条件得出的结论,具体的数据都在图形上展示,这样可以使图形非常直观,有利于得出解答或证明的思路.参考答案:3:∠A =80°,∠ABD =20°.4:∠BAD=90°设计意图:学会对图形的分析,通过画草图加深对图形和条件的理解,事实证明,在图形上作特殊标注更有利于思维的连续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快速解答.五、回顾反思,提炼升华活动内容: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处理方式:学各叙己见,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收获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晰部分收获供学生共享,例如:通过折纸活动对获得的定理给予了严格的证明,为今后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学生体会了证明一个命题的严格的要求,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六、达标检测,反馈提高活动内容:课本第4页习题1.1知识技能:1,2,3题处理方式:学生做完后,用电脑展示部分学生的解答,指导学生校对,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根据答案进行纠错.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七、布置作业,课堂延伸必做题:习题1.1 第4、6题选做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为下节课作铺垫)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大师版)配套教学学案:1.1.1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大师版)配套教学学案:1.1.1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
(学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老师的必备资料
家长的帮教助手
学生的课堂再现
北师大版
1.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引导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一、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75-P76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相等的两边叫做,
另一边叫做,两腰的夹角叫做,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
2.如图,在△ABC,AB=AC,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导学案3(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导学案3(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导学案3(新版)北师大版一、问题引入:1、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相等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的角平分线相等吗?怎样证明、已知:求证:证明:得出定理:、问题: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还有其他的结论吗?请你证明它们,并与同伴交流、二、基础训练;1、请同学们阅读P6的问题(1)、(2),由此得到什么结论?2、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此命题成立吗?并与同伴交流,由此得到什么结论?得出定理:;简称:、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这一结论成立吗?你能证明吗?若不会证明,请看课本小明是怎样证明的,这种证明问题的方法与以前的证明方法相同吗?若不同应称为什么方法?三、例题展示:如图,△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④OB=OC,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是等腰三角形,请你写出一种情形,并加以证明、四、课堂检测:1、已知:如图,在△ABC中,则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第3题第2题第4题第1题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BAC=1200,D、E是BC上两点,且AD=BD,AE=CE,猜想△ADE是三角形、3、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与点O,若AB=12,AC=18,BC=24,则△ABC的周长为()A、30B、36C、39D、424、在△ABC中,AB=AC, ∠A=360,BD、CE是三角形的平分线且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个等腰三角形、5、如图:下午14:00时,一条船从处出发,以28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6:00时,轮船到达B处,从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280,从B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560,求B处到灯塔C的距离、6、中考真题:同一底上的两底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是,请给出反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轴对称的基础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掌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重要特征——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并能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利用轴对称的变换,得出等腰三角形区别于一般三角形的重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折叠观察归纳等方法,探索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体现数学说理的必要性和应用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特征。

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知识回顾】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三角形全等(SSS)。

角形全等(SAS)。

全等(ASA)。

性质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继而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引出各部分的名称。

即: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新知探究】探究一、(出示导纲,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材后完成填空:在△ABC中,AB、AC叫做这个三角形的(),BC叫做这个三角形的(),∠A是这个三角形的(),∠B、∠C是这个三角形的()。

探究二、做一X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通过动手操作,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利用动画片演示对折前后的变化)折叠的两个部分是互相重合的,所以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由于AB与AC重合,因此点B与点C重合,这样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 =∠C.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多媒体展示)用数学语言表示:∵AB=AC∴∠B=∠C(等边对等角)探究三、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在板书解题过程)(1).若把已知条件∠B=80°改为∠C =8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呢?(2).那么改为∠A =80°,又怎样呢?(3)如果改为“有一个角等于80°”,应该怎么解答呢?回忆并操作:请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这三条线并比一比,能发现什么特征。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二、逆向思考,定理证明1、“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如图,在△ABC中,∠B=∠C,要想证明AB=AC,你是怎样做的得出定理:;简称:。

判定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知识拓展如图1-6所示,在△ABC中,(1)如果AD⊥BC,∠1=∠2,那么AB=AC;(2)如果AD⊥BC,BD=DC,那么AB=AC;(3)如果∠1=∠2,BD=DC,那么AB =AC、第1页共1页三、例题解析【例1】课本P8例题【例2】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过D作DE⊥BC与E,并与CA的延长线相交于F,求证:AD=AF思路点拨:要证AD=AF,需证∠1=∠F,而∠1=∠2,∠2落在△BDE中,∠F落在△FEC中,因为DE⊥BC,所以它们都为直角三角形。

∠F与∠2的余角分别为∠B与∠C,由已知可得∠B=∠C,因而结论成立。

F证明:在△ABC中∵AB=AC()∴∠B=∠C()∵DE⊥BC()∴∠DEB=∠DEC=900()A∴∠2+∠B=900,∠F+∠C=900()D12∴∠2=∠F()∵∠1=∠2()∴∠1=∠F()∴AF=AD()BECA练习: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C、BC上,且DE∥AB,DF⊥DE,交BC的延长线与点F、求证:CD=CFDCBFE【例3】如图所示,∠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 等腰三角形1.1.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 等腰三角形1.1.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 等腰三角形1.1.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1。

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课题内容 1.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能运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中一些相等的线段.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且会用等边三角形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相等推导过程,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的应用。

学法指导讲练结合法 多媒体演示法 探究法 尝试指导法1、在△ABC 中,AB =AC ,∠A =44°,则∠B = 度。

2、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其周长为 。

3、在△ABC 中,AB =AC ,∠BAC =120°,延长BC 到D ,使CD =AC ,则∠C DA = 度。

4.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相等。

这样的三角形是探究一等腰三角形中的 相等线段 1。

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归纳结论】一、预习案 二、探究案 列出疑惑2尝试完成“议一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4《等腰三角形》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4《等腰三角形》导学案(无答案)

1.1.4等腰三角形(四)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2.理解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的探索与证明学习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3.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边的关系,角的关系 .对称性其对称轴是,有条4.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答:反之等腰三角形一定等边三角形吗?答:5.等腰三角形地的性质:①____ ②_____③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重合6.问题思考:(1)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底边也等于腰长,会得到什么结论?(2)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能得到哪些结论?(3)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索(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C,∴AB=AC=BC.证明: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 中,∵AB =AC ,∠A =60°(或∠B =60°或∠C =60°),∴AB =AC =BC . 证明:※这两个定理的作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条边相等; (2)根据定理,证明两条边相等,有一个角是60°; (3)根据定理,证明三个角都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别条件如下表:性质 判定的条件 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高互相重合有一角是60°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是60°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9所示,在Rt △ABC 中, ∵∠C =90°,∠A =30°,∴BC =21AB . 已知: 求证: 证明:定理的作用: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或2倍. 三、变式训练 巩固新知ADBCE [例题]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CD 的长.四、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一)填空题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 ⊥BC ,DE ⊥AB ,垂足分别为D ,E ,如果AB =8 cm ,则BD =_______cm ,∠BDE =(_______)°,BE =_______cm.1题 2题 3题 4题2.如图,Rt △ABC 中,∠A =30°,AB +BC =12 cm ,则AB =_______c m.3.如图所示,△ABC 中,AB =AC ,∠B =60°,D 为AB 的中点,DE ∥AC 交BC 于E ,连接AE,则△BDE 为 三角形,△ADE 为 三角形,△ABE 为 三角形.4.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AD ⊥BC ,AE =AD ,则∠ADE =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案)
3.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把握图形的特征,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为解决复杂几何问题奠定基础。
2.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证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相关性质,学会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质和判定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这一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一些具体的形状,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和联想能力。
-创设复杂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园林设计中需要使用等腰三角形来设计景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如衣服上的装饰、建筑物的屋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奥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三角形”中的1.1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导学案(3)(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导学案(3)(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导学案(3)(新版)北师大版1、1 等腰三角形(3)环节学生学习内容及要求学情预设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结合教材和预习学案,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对子之间进行帮扶,完成学习任务。

定向自学一、温故: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

简述为:等边对。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及底边上的互相重合,简称:。

二、知新:(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简称:)。

证明你的结论:1、作图:2、已知:3、求证:4、证明:(二)反证法阅读教材P8想一想,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成立吗?1、反证法的定义: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方法,在证明命题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2、用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1)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的假设;(2)归谬,将反设作为,根据已知,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导出矛盾;(3),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检查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成的问题:在小组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反馈教材P9随堂练习1、2题中考链接CDBA1、如图,∠BAC=100,∠B=40,∠D=20,AB=3,则CD= 。

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A、有一个内角大于60B、有一个内角小于60C、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3、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证明命题“若a>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a=-2B、a=-1C、a=1D、a=2反思总结1、说收获:2、说改进方法:预习内容:1、1 等腰三角形(4)学习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定理。

[。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八下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八下

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类型一】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解析:共有5个.(1)∵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BD 、CE 分别是∠ABC 、∠BCD的角平分线,∴∠EBC =12∠ABC ,∠ECB =1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 是等腰三角形;(3)∵∠A =36°,AB =AC ,∴∠ABC =∠ACB =12(180°-36°)=72°.又∵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D =12∠ABC =36°=∠A ,∴△ABD 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 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角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ACD,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CFE,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CF,从而求得△CEF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中,∠ACB=90°,∴∠B+∠BAC=90°.∵CD是AB边上的高,∴∠ACD+∠BAC=90°,∴∠B=∠ACD.∵AE是∠BAC的角平分线,∴∠BAE=∠EAC,∴∠B+∠BAE=∠AEC,∠ACD+∠EAC=∠CFE,即∠CEF=∠CFE,∴CE=CF,∴△CEF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BE=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50°时,求∠DEF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C,利用“边角边”证明△BDE和△CE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E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CEF,然后求出∠BED+∠CEF=∠BED+∠BDE,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DEF.(1)证明:∵AB=AC,∴∠B=∠C.在△BDE和△CEF中,∵⎩⎪⎨⎪⎧BD=CE,∠B=∠C,BE=CF,∴△BDE≌△CEF(SAS),∴DE=EF,∴△DEF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CEF,∴∠BDE=∠CEF,∴∠BED+∠CEF=∠BED+∠BDE.∵∠B+∠BDE=∠DEF+∠CEF,∴∠B=∠DEF.∵∠A=50°,AB=AC,∴∠B=12×(180°-50°)=65°,∴∠DEF=65°.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类型一】假设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 .有一个内角小于60°C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类型二】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求证:△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B >90°,∠C >90°,所以∠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

辽宁省灯塔市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辽宁省灯塔市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导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1.1等腰三角形【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目标达成: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交流。

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创境激趣】我们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例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自学导航】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合作探究】在△ABC中,∠B=∠C,要想证明AB=AC,只要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师]你是如何想到的?[生]由前面定理的证明获得启发,比如作BC的中线,或作A的平分线,或作BC上的高,都可以把△ABC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师]很好.同学们可在练习本上尝试一下是否如此,然后分组讨论.[生]我们组发现,如果作BC的中线,虽然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但无法用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证明它们全等.因为我们得到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是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后两种方法是可行的.[师]那么就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可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并对推理证明过程讲评)(证明略)[师]我们用“反过来”思考问题,获得并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角对等边.我们不仅发现了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也发现了数学语言的对称美.【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已知:如图,∠C 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B=∠C.∴AB=AC(等角对等边).又∵∠3=∠4.在△ABC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强化训练】C21BA D1.如图,BD 平分∠CBA ,CD 平分∠ACB ,且MN ∥BC ,设AB=12,AC=18,求△AMN 的周长. .2.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归纳总结 】1、让学生畅谈收获,包括具体结论以及其中的思想方法等。

广平县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9

广平县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9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难点理解和掌握反证法的证明方法.一、复习导入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二、探究新知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你能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并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小组之间探究讨论多种证明方法.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证法一: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AD⊥BC ,∴∠BDA=∠CDA= 90°.在△ABD和△ACD中,∵∠B=∠C, ∠BDA=∠CDA, AD=AD ,∴△ABD≌△ACD (AAS).∴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二:作∠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CD中,∵∠B=∠C, ∠BAD=∠CAD, AD=AD,∴△ABD≌△AC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等边对等角”的证明方法正确地添加辅助线,规范地写出推理过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师指出:作△ABC的边BC的中线,虽然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这是“SSA”,是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因此,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课件出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处理方法: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引导:用综合法证明本结论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探究一种新方法来完成它的证明,下面来看小明同学的想法:(课件出示)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师: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师出示“反证法”的定义: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三、举例分析例1 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DC,BD=CA,AD=DA ,∴△ABD≌△DCA.∴∠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E=DE(等角对等边).∴△AED是等腰三角形.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3)处理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四、练习巩固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30°,且它恰好等于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B=∠C=40°,D,E是BC上两点,且∠ADE=∠AED=80°,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A.6个B.5个C.4个D.3个,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已知△A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又DE∥BC,交AC于点E,若DE =4 cm,AE=5 cm,则AC等于( )A.5 cm B.4 cm C.9 cm D.1 cm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9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9~10页习题1.3第1~4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复习性质定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猜想新的命题,并进行证明.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引入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学习与运用反证法也成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之一.第4章一次函数一、选择题(共26小题)1.2017年5月10日上午,小华同学接到通知,她的作文通过了《我的中国梦》征文选拔,需尽快上交该作文的电子文稿.接到通知后,小华立即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一段时间后因事暂停,过了一小会,小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直至录入完成.设从录入文稿开始所经过的时间为x,录入字数为y,下面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2.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A.B.C.D.3.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加快了骑车速度,下面是小明离家后他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A.B.C.D.4.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A.B.C.D.5.如图,某个函数的图象由线段AB和BC组成,其中点A(0,),B(1,),C(2,),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是()A.0 B.C.1 D.6.某星期天下午,小强和同学小明相约在某公共汽车站一起乘车回学校,小强从家出发先步行到车站,等小明到了后两人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到学校.图中折线表示小强离开家的路程y(公里)和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站步行了2公里B.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C.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小时D.小强乘公共汽车用了20分钟7.货车和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小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原路返回甲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小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则下图中能分别反映出货车、小汽车离乙地的距离y(千米)与各自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A.B.C.D.8.如图,在矩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作为立方体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立方体的侧面,刚好能组成立方体.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9.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0.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N)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1.函数y=的图象为()A.B.C.D.12.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OABC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A.B.C.D.13.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A.﹣3≤y≤3B.0≤y≤2C.1≤y≤3D.0≤y≤314.甲、乙两人在操场上赛跑,他们赛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B.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C.比赛到2分钟时,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相等D.甲先到达终点15.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满水,打开排水管,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则容器内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B.C. D.16.如图,匀速地向此容器内注水,直到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水面高度h随注水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A.B.C.D.17.如图,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A. B.C.D.18.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9.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汇总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下列信息错误的是()A.小明看报用时8分钟B.公共阅报栏距小明家200米C.小明离家最远的距离为400米D.小明从出发到回家共用时16分钟20.园林队在某公园进行绿化,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已知绿化面积S(单位:平方米)与工作时间t(单位: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则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A.40平方米B.50平方米C.80平方米D.100平方米21.图象中所反映的过程是:张强从家跑步去体育场,在那里锻炼了一阵后,又去早餐店吃早餐,然后散步走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张强离家的距离.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四个说法错误的是()A.体育场离张强家2.5千米B.张强在体育场锻炼了15分钟C.体育场离早餐店4千米D.张强从早餐店回家的平均速度是3千米/小时22.“黄金1号”玉米种子的价格为5元/千克,如果一次购买2千克以上的种子,超过2千克部分的种子价格打6折,设购买种子数量为x千克,付款金额为y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23.若函数,则当函数值y=8时,自变量x的值是()A.±B.4 C.±或4 D.4或﹣24.已知函数y=,当x=2时,函数值y为()A.5 B.6 C.7 D.825.一家电信公司提供两种手机的月通话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这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话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小红根据图象得出下列结论:①l1描述的是无月租费的收费方式;②l2描述的是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③当每月的通话时间为500分钟时,选择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省钱.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0 B.1 C.2 D.326.如图,是一台自动测温记录仪的图象,它反映了我市冬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观察图象得到下列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B.14时气温最高为8℃C.从0时至14时,气温随时间增长而上升D.从14时至24时,气温随时间增长而下降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同一温度的华氏度数y(℉)与摄氏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x+32,如果某一温度的摄氏度数是25℃,那么它的华氏度数是℉.28.放学后,小明骑车回家,他经过的路程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小明的骑车速度是千米/分钟.29.已知函数,那么= .30.如图,根据所示程序计算,若输入x=,则输出结果为.第4章一次函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6小题)1.2017年5月10日上午,小华同学接到通知,她的作文通过了《我的中国梦》征文选拔,需尽快上交该作文的电子文稿.接到通知后,小华立即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一段时间后因事暂停,过了一小会,小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直至录入完成.设从录入文稿开始所经过的时间为x,录入字数为y,下面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动点型.【分析】根据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字数增加,因事暂停,字数不变,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字数增加,变化快,可得答案.【解答】解:A.暂停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字数增加,故A不符合题意;B.字数先增加再不变最后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错误;C.开始字数增加的慢,暂停后再录入字数增加的快,故C符合题意;D.中间应有一段字数不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字数先增加再不变最后增加的快是解题关键.2.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匀速行驶,可得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根据原地休息,路程不变,根据加速返回,可得路程随时间逐渐减少,可得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在原地休息了6分,路程不变;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路程逐渐减少,故选:C.【点评】本意考查了函数图象,根据题意判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注意休息时路程不变.3.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加快了骑车速度,下面是小明离家后他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接着停下修车,后来加快速度匀驶,所以开始行驶路S是均匀减小的,接着不变,后来速度加快,所以S变化也加快变小,由此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因为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停下修车﹣﹣﹣加快速度匀驶,可得S先缓慢减小,再不变,在加速减小.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解决此类识图题,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各图象的变化趋势.4.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较粗,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最小,那么用时最短.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5.如图,某个函数的图象由线段AB和BC组成,其中点A(0,),B(1,),C(2,),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是()A.0 B.C.1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可得答案.【解答】解:由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了有理数大大小比较.6.某星期天下午,小强和同学小明相约在某公共汽车站一起乘车回学校,小强从家出发先步行到车站,等小明到了后两人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到学校.图中折线表示小强离开家的路程y(公里)和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站步行了2公里B.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C.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小时D.小强乘公共汽车用了20分钟【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可以确定小强离公共汽车站2公里,步行用了多长时间,等公交车时间是多少,两人乘公交车运行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然后确定各自的速度.【解答】解:A、依题意得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步行了2公里,故选项正确;B、依题意得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故选项正确;C、公交车的速度为15÷=30公里/小时,故选项正确.D、小强和小明一起乘公共汽车,时间为30分钟,故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需注意计算单位的统一.7.货车和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小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原路返回甲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小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则下图中能分别反映出货车、小汽车离乙地的距离y(千米)与各自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出发前都距离乙地180千米,出发两小时小汽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再经过两小时小汽车又返回甲地距离又为180千米;经过三小时,货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故而得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出发前都距离乙地180千米,出发两小时小汽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再经过两小时小汽车又返回甲地距离又为180千米,经过三小时,货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故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理解题意并正确判断辆车与乙地的距离是解题关键.8.如图,在矩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作为立方体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立方体的侧面,刚好能组成立方体.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底面为正方形,立方体的高为x,则得出y﹣x=2x,再得出图象即可.【解答】解:正方形的边长为x,y﹣x=2x,∴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x,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综合运用,解题的关键是从y﹣x等于该立方体的上底面周长,从而得到关系式.9.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但统一的方法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解答】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相同的路程,跑步比漫步的速度快;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移动距离,则速度为零.故小华的爷爷跑步到公园的速度最快,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最大,打太极的过程中没有移动距离,因此通过的路程为零,还要注意出去和回来时的方向不同,故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函数图象问题,关键是根据速度的物理意义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10.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N)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开始一段的弹簧称的读数保持不变,当铁块进入空气中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逐渐增大,直到全部进入空气,重量保持不变.【解答】解:根据铁块的一点过程可知,弹簧称的读数由保持不变﹣逐渐增大﹣保持不变.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关键是根据弹簧称的读数变化情况得出函数的图象.11.函数y=的图象为()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从x<0和x>0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先化简函数关系式再确定函数图象即可.【解答】解: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函数图象为:B、D,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函数图象为:A、C、D,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函数图象,利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把函数关系式进行正确变形是解题的关键,要能够根据函数的系数确定函数的大致图象.12.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OABC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每一段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水面上升速度的快慢,再观察容器的粗细,作出判断.【解答】解:注水量一定,函数图象的走势是稍陡,平,陡;那么速度就相应的变化,跟所给容器的粗细有关.则相应的排列顺序就为C.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函数图象的应用,需注意容器粗细和水面高度变化的关联.13.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A.﹣3≤y≤3B.0≤y≤2C.1≤y≤3D.0≤y≤3【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找到y的最高点是(﹣2,3)及最低点是(1,0),确定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图象的最高点是(﹣2,3),∴y的最大值是3,∵图象最低点是(1,0),∴y的最小值是0,∴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0≤y≤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象,找到y的最高点及最低点.14.甲、乙两人在操场上赛跑,他们赛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B.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C.比赛到2分钟时,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相等D.甲先到达终点【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给出的函数图象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从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A说法正确;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B说法正确;比赛到2分钟时,甲跑了500米,乙跑了600米,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不相等,C说法不正确;甲先到达终点,D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函数的图象,从函数图象获取正确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满水,打开排水管,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则容器内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B.C.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可得相同时间内流出的水相同,根据圆柱的直径越长,等体积的圆柱的高就越低,可得答案.【解答】解:圆柱的直径较长,圆柱的高较低,水流下降较慢;圆柱的直径变长,圆柱的高变低,水流下降变慢;圆柱的直径变短,圆柱的高变高,水流下降变快.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了圆柱的直径越长,等体积的圆柱的高就越低.16.如图,匀速地向此容器内注水,直到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水面高度h随注水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容器最小,用时最短,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较粗,那么用时较短.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17.如图,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A. 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中心投影.【专题】压轴题;数形结合.【分析】根据中心投影的性质得出小红在灯下走的过程中影长随路程之间的变化,进而得出符合要求的图象.【解答】解:∵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 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应为:当小红走到灯下以前:l随S的增大而减小;当小红走到灯下以后再往前走时:l随S的增大而增大,∴用图象刻画出来应为C.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以及中心投影的性质,得出l随S的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8.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所以前1小时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后来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路程的增加幅度会变大一点.据此即可选择.【解答】解:由题意知,前1小时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1小时后路程的增加幅度会变大一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图象.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汽车行驶的过程.19.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汇总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八年级数学下册1_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_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C AB 等腰三角形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第一节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借助实例了解反证法。

重点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实例中反证法的原理。

难点 反证法的原理的了解。

教学流程学校年级组二备 教师课前备课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阅读P8完成以下填空: (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

定理: 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 。

(2)在三角形中,若两个角不相等,则它们所对的边 (填“相等”或“不相等”)3、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的方法叫 。

4、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第一步是假设: 。

(课前导读,由学生阅读书本后完成,大约5分钟)合作学习,信息交流 1、活动一: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求证:AB=AC证明:过点A 作AD ⊥BC 交BC 于点D(请小组共同写出证明过程)这一命题称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述为:等角对 。

2、活动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例2、已知:如图,AB=DC ,BD=CA ,BD 与AC相交于点E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C A B DC A B证明:在△ABD 与△DCA 中 ∵AB=DC ( )BD=CA ( )AD=DA ( ) ∴△ABD ≌△DCA ( )∴∠ADB =∠ ( )∴AE=DE ( )∴△ADE 是等腰三角形。

3、活动三:实例探索反证法 已知:在△ABC 中,∠B ≠∠C求证:AB ≠AC证明:假设AB=AC∴∠B=∠C ( ) 与已知条件“ ”相矛盾∴AB ≠AC反证法原理: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 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的方法叫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
B 等腰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一节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借助实例了解反证法。

重点
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实例中反证法的原理。

难点 反证法的原理的了解。

教学流程
学校年级组二备 教师课前备课 自主学
习,尝试
解决 1、阅读P8完成以下填空: (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

定理: 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 。

(2)在三角形中,若两个角不相等,则它们
所对的边 (填“相等”或“不相等”)
3、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
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 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
证明的方法叫 。

4、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
角是直角。

第一步是假
设: 。

(课前导读,由学生阅读书本后完成,大约
5分钟)
合作学习,信息交流 1、活动一: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求证:AB=AC
证明:过点A 作AD ⊥BC 交BC 于点D
(请小组共同写出证明过程)
这一命题称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述为:等角对 。

2、活动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 C A B D
2 C A B
证明
例2、已知:如图,AB=DC ,BD=CA ,BD 与AC
相交于点E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在△ABD 与△DCA 中 ∵AB=DC ( )
BD=CA ( )
AD=DA ( ) ∴△ABD ≌△DCA ( )
∴∠ADB =∠ ( )
∴AE=DE ( )
∴△ADE 是等腰三角形。

3、活动三:实例探索反证法 已知:在△ABC 中,∠B ≠∠C
求证:AB ≠AC
证明:假设AB=AC
∴∠B=∠C ( ) 与已知条件“ ”相矛盾
∴AB ≠AC
反证法原理: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
件相 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
成立,这种证明的方法叫 。

4、活动四:再次感受反证法的应用
(同学们自行阅读P9例3,再次感受反证法
的原理)
(学生同伴交流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课堂达标
训练(5至
8分钟)
(要求起
点低、分
层次达到
课标要
求)。

1.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上,且BD =BC =AD ,则∠A 等于 ( ) A .30° B .40° C .45°D .36° 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时,第一步应假设 。

3、完成第9页随堂练习第1、2题.
(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
行分析与点拨)
学习小
结,引导
学生整理
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简述成 。

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
个角大于或等于60°”时,第一步应假
设 .
D B C
E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