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合集下载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
四、被吃掉的先驱者
《药》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儿,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 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不多功夫,已经在肚子里了, 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 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 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先驱者被遗忘,被围观鉴赏,被横加 迫害,甚至被“吃”,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他们自身存 在对整个中华民族,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觉醒和解放的意义和 作用。
二、被围观鉴赏的先驱者
《药》先驱者夏瑜牺牲时民众围观的情景
老栓又吃了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 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 般,眼里闪出一种光。 一阵脚步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 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子街口, 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 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 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一、被遗忘的先驱者
《呐喊》《头发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回忆起清末民初的革命先驱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 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小年一击不中,在 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酷刑;几个小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 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 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早在忘却里渐渐地 平塌下去了。”
一、被遗忘的先驱者
《药》 “……..这坟是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 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决地吃了一惊;——分明 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塔尖圆的坟顶。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经典而又有深意的人物形象,他们多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学才华开阔的眼界。

他们崇尚清新的美学追求,厌恶俗套与浅薄无用之事,勤奋努力,追求完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多有着超凡的才智,并以此得到他们全面的博学,在思想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充满了洞察力与智慧力量。

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大局,用理性的观点阐述问题,思考问题,以探究真理。

同时也有着敏锐的品识,通过分析对事物的观察,能够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不仅表现出才智与博学,更表示出他们心中所拥有的远大理想,他们以智慧与勇气,不断去追求真理,努力去追求完美,勇敢与坚守,他们是鲁迅小说里最让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孙乘风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鲁迅先生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魯迅笔下的这些形象背后蕴藏着迷失与救赎、疯狂与隐喻等复杂矛盾的心态,还包含着一定的文化逻辑。

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但从现代小说而言,不外《呐喊》《彷徨》两部。

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

鲁迅一共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

在小说中,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是鲁迅所描绘的“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而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区别不外乎:“一个是‘辛苦麻木’的活着,一个是‘辛苦辗转’的活着。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小说《呐喊》《彷徨》中描写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一)“五四”觉醒者形象“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文化大解放运动,知识分子是这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

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现代性的理解,主要是受西方文艺及哲学思潮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与倡导,对个人的价值、独特性、主体性的重视。

鲁迅先生尤其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批判性。

具体体现在主张向内不依赖任何权势,向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在真理价值的认同上具备自己的判断水平,并遵循内心的准则自由地行动,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都是“铁屋子”里最先醒来并振臂疾呼的“圣斗士”。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文著作。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狂人只因在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就被众人认定为异端。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喊》、《彷徨》作迅位 20 世世界文化巨人所作的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的洞察力察社会,体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分子的病心理。

知分子是推一个社会向前展的核心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分子是一个怎的一个群体?在迅的笔下个群体被描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迅知分子生极大的趣,并且注十分的情。

在他笔的下,知分子个群体被描的淋漓尽致。

一、苦彷徨、弱的知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生分化,昔日的士“有的高升、有的退、有的前”的候,迅密切地注知分子的向,剖析他的思想特点,我写出了《在酒楼上》的甫、《孤独者》的魏殳等人物形象。

他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前后出的知分子,是作者曾寄予希望,曾在他身上探索和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甫年曾和“我”同去城隍里拔神像的胡子,和人“改革中国的方法” 竟至于“打起来” ,可他早年的激。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他却一再宣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奉母之命回来迁小弟的,明明已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的土胡乱些装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之托,原居姑送两剪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阿了喜的了不得” ;他甚至甘愿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甫的种种“随随便便” ,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的武装,反抗和撼封建社会的念,已在他的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未来的前途得沌一片,茫无。

当甫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理想幻后的生存何以?文化体系在知分子于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在知分子自与不自重新抬,重新收拾新思想所洗所占据的地位,成了甫行的指南,他完全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然而他于自己沉溺在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却又感到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烈地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袁泽剑内容摘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小说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

其中注重刻画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封建礼教病态社会知识分子目录一、概述 ------------------------------- 3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4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51、伪君子四铭--------------------------- 52、文化流氓高而础----------------------- 6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61、激进青年吕维甫----------------------- 7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8一、概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分为以下几类: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一)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战士。

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

“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具,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

“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

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

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

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

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战斗呼唤。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意识流程,展示出知识者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狂人发狂之始,感到“精神分外爽快”;而以前的三十多年则“全是发昏”。

这样,他就把自己从过去的常规性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以迫害狂患者的视点来观察客观外界,从而有一种陌生感。

路人那铁青的脸色,怪眼睛的目光,母亲打儿子时要咬几口的话语,狼子村吃人的传闻等,使他隐隐地感到不安,产生了人们是不是想吃自己的疑惧。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本文根据鲁迅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特征以及当时思想背景、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分类剖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以大的希望,也给他们以大失望与大痛苦,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人们,承受着“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而又满怀着毁坏“铁屋子”希望的反叛者、探寻者,但是他们并不确知清醒后的路向,这种处境与心态即带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也从而具有超个人的历史内涵,因而也称之为“孤独者”。

当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先进与落后,新型与旧型的知识分子之分。

与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相比,先进的知识分子与作者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精神、情感联系。

这些人物与作者共生于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从狂人、夏瑜到疯子,至吕伟甫、魏连殳再到涓生等此时期的几代知识者,又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一、与黑暗势力水火不容的猛士《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中的狂人尽管精神失常,情绪烦躁,语无伦次,常有错觉,但他却是带有新气息的知识分子,是目光炯炯有神的叛逆者,与吃人的封建礼教水火不容、格格不入,是一个活生生的颇有思想和个性的先知先觉者。

首先征人思维敏捷具有五四时代的怀疑与否定精神,他喜欢思考、研究问题,他不盲从,不轻信,好独立思考,寻根究底。

其次,狂人具有清醒的认识。

狂人认识之清醒,最宝贵的表现就是对封建社会与骗人礼教“吃人”本质的判断。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摘要:在鲁迅的作品中,从祥林嫂到阿Q,从华老栓到“狂人”,鲁迅通过社会普通人物的所行所为深刻的表现出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将国民的劣根性归结为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奴性,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典型性格,也是最令鲁迅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

关键词: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思想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思想对人的毒害根深蒂固。

人们自然而然地应用这些准则,参与到“吃人”的行列。

虽然有一部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先觉醒起来,但民众最普遍的精神和意识状态却是愚昧落后、麻木冷漠。

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

这时,从封建教育制度中挣脱出来,接受了近代西方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已具相当规模,构成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有反封建思想的主观愿望,以先觉者的身份大力宣扬西方的科学、自由、民主、人性解放等思想观念,与坚如磐石的传统社会奋力抗争,担负起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

由于思想的觉醒,这类人物被封建卫道士们视为“异类”、“疯子”,不为当时人们所接受,觉醒与叛逆成为这类人物的共同特征,鲁迅用他的文字强烈的表达出扫除一切封建思想因素的愿望,以此彻底的改变国人的劣根性,树立起新的、现代化的社会理念,鲁迅在作品中说道:“我们看这些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在于这里。

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

不将这“软刀子”祛除,就无法彻底的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无论鲁迅如何首肯进步知识分子优美的个性、如何赞同他们崇高的理想,他仍然无情地、也是无奈地让他笔下的“先驱”们一个个走向了悲剧的人生终结——不消说狂人真理般的“发现”和富于睿智的“劝转”难于唤起周围人的觉醒,他本人的际遇也一如吉光屯里被关押起来的“疯子”,最终的出路仍然只能在“病愈”之后“赴某地候补”;吕纬甫、魏连殳们高举着个性解放的“利器”扑向传统,其结果只是一个为生活卖掉了自由、教他当年激烈反对的“女儿经”并终而陷入自嘲自艾的荒唐境地,一个则去“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投身于军阀帐下而成为旧势力的帮凶;至于子君、涓生,他们苦心培育的爱情之花仅仅昙花一现便凋零于现实的阴沉风雨,不得不凄然诀别、各奔东西……这些先知先觉的“勇士们”,虽然无一不热衷于改变现实,但现实并不接纳他们的思想,更拒绝他们的行为;他们从“外邦异域”借来的思想武器,也难于帮助他们找到一条可行的生存之路。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是啊,我们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可是,我们能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呢?鲁迅,我们的大文豪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医学与文学,孰能救国”这个两难辩题,给出了他的答复:弃医从文!于是,我国文坛上多了从此多了一个书写知识分子以唤醒世人觉醒的中华文化革命的领导人!然而,正如一个人无法在脱离群体的情况下独活。

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也是与整个社会细细相关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依附于上层基础,他们的经济来源却是平民百姓。

正是这种存在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必将掀起革命,引发斗争的使命。

纵然面对着相同的使命,他们亦是各自做出了各自的抉择。

因此,鲁迅笔下这才有了各色状貌的知识分子形象。

现在,我们可以粗略的将他们划分成以下三类:1.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仅仅因为穿长衫是读书人区别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短衣帮”的标志,孔乙己便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明了孔乙己这类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可笑的固执。

其实,穿长衫果真就可以给他带来他期许中的身份地位及荣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某种角度出发,“短衣帮”们比他更值得尊重。

他们虽然穷,但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正视社会。

可他呢?满口的“之乎者也”为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纠结于“茴”字的四种写法,却浑然不察:这些晦涩的旧文化早就因不适用于社会而身陷逐渐为人所弃的局面。

只有他,也只有他依旧沉湎在过去的历史中,甚至于不能脚踏实地地谋生。

又有谁能否定:孔乙己没有营生的本领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呢?《白光》中的陈士成陈士成对于自己的塾师生涯显然是不满的,要不他怎么会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科举之途呢?他甚至开始幻想自己高中之后的风光前景。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鲁迅曾作过一次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鲁迅则在演讲中告诫大家:"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因此,他在《伤逝》中不厌其烦地12次用了“新的生路”一词。

《狂人日记》中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受封建制度的压迫,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为以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狂人日记》中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 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 ,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 ;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却又感到伤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强烈地谴责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颓伤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赖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过。

这正是如吕纬甫般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之处。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社会、人伦的绝望异化为对世俗的遵从,以孤僻的形象独异于庸众之中:愤世嫉俗的魏连殳无奈经济上的困顿,在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已经求乞的时候,他交上了“华盖运”——当上杜师长的顾问,月薪现洋八十元。

对此,魏连殳这样看:“我失败了。

先前,我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是失败者了。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而他的胜利,是他以牺牲灵魂为代价,用精神堕落的复仇方式,打败了把他逼上绝路的人们。

但是他觉得生不如死,所以,他终究只有以死来再次否定那败退的自我:“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地躺着……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由于他们的个人奋斗,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着的,是一种“无语”的苦痛。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被安置在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到来的黑云重压的时代背景上。

在旧的革命高潮时代,作品的主人公曾经是先觉悟的人物,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

可是当革命高潮消退、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地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都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

其实这只是个人主义的消极反抗和自我戕贼,实际上仍然是对封建势力的屈服和投降。

自然这种生活是难以持久的,他终于凄然的死去。

鲁迅是以无比激愤和深切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吕纬甫、魏连殳他们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他们脱离群众的个人抗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思想和精神上分明地体现着那个时代必然会有的徘徊与彷徨:一方面,他们自身与社会传统有着悲剧性的对立,这构成了上述的第一重困境,同时他们自身与这个社会传统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

正如汪晖先生所说的:这类知识分子早期思想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来自对自我与社会的分离并高于社会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先觉者的优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在经历了重重的社会逆动、生活挫折后产生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却更多地来自意识到自身与历史、社会、传统的割不断的深刻联系,即意识到在理论上与社会传统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和由此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

也就是说,在社会进程中他们只是处于“中间物”的地位,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独立出来的自我不仅不是振臂一呼聚者云集的英雄,而且实际上并未斩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

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地位的知识分子,充其量也只或许能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更甚者,他们对思想启蒙所起到的影响或许只近于“无所作为” 。

二、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伤逝》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一对年轻的恋人。

经过一个时期的恋爱之后,同居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

结果,子君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威严和冷眼的家,涓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寂静和空虚的会馆。

直到最后,子君被吃人的旧社会毁灭,涓生却还是不知道怎样跨出那新的生路的第一步。

这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他曾经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的叛逆者。

这种反封建的精神、勇气和毅力,得到了鲁迅的肯定。

但是家庭的建立,幸福的到来,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

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了光彩,并最终于以悲剧告终。

鲁迅在这悲剧演进的过程中揭示了他们的灵魂,解剖了他们的世界观,用他们的道路和结局启迪现实生活中的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正确地面对现实的人生。

子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存而又纤弱的姑娘,不慕名门,不求显贵,她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

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

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

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勇往直前地走去。

她勇敢地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五四”时期一个觉醒了的中国少女的可爱形象。

涓生,他接受新思想比较早,也比较多,但是,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之中,没有真正说得上勇敢的行动和追求。

这本身就显示了他身上有着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怯弱。

为了爱情,他开始反叛自己所处的环境。

但他又怯弱,多顾虑,在别人的反对和阻挡面前,甚至常常失去自制的力量,一不小心就“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

在和黑暗社会的最初交锋里,他就不如子君那样勇敢、无畏和坚强。

婚后的子君,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吃了筹钱,筹来吃饭” 。

结果,精神空虚,思想狭隘,“已经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

子君因为怕房东太太嗤笑,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喂给小叭儿狗“阿随”;为了油鸡,与小官太太争吵、暗斗,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同时,子君又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只能靠对“靠虚伪的温存,来弥补她和涓生之间爱情的裂缝。

通过子君婚后的变化,鲁迅深刻地刻画出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心理变迁,暴露出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实质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

子君竭力维系的爱情,再也维系不下去了,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 的时候,她绝望了,终于离家出走,回到她曾经毅然走出了的封建专制家庭中去。

子君当初是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指导下,靠着爱情的力量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

但是,光靠个人爱情的力量是无法逃脱封建势力的魔掌的,以至连个人的温饱也无法求得解决。

她终于又被旧势力抓了回去。

子君临走时,郑重地把两人共同生活中剩下来的盐、干辣椒、面粉和半棵白菜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几十枚铜钱,留给涓生维持以后的生活。

这一细节描写的寓意是深刻的:一方面,说明子君对涓生仍保持了一腔深情,直到依依惜别了,还在为涓生着想;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日子过得太清苦了,实在太穷了,以至于穷得分手时只剩了这一点可怜的“财产”。

可见,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地位,其他一切都是空话。

涓生在婚后不过两星期,就觉得对子君的热情淡漠了。

失业的打击,使涓生开始苏醒过来,他“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的。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路。

”他要振作,他要展翅,但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个人奋斗的幻想上,企图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个人的解放。

他登小广告寻求抄写和教书的工作,同时写小品文、翻译书稿。

他幻想着生活的路无限宽广。

他拼命挣扎,力图摆脱困境。

然而,路虽然很多,涓生却走不进去:“小广告”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小品文登出来了,仅仅收到五角钱的书券,5 万字的译文,没有下落,一切求援的书信都无回音。

在这里,鲁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把自已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

于是,在冷酷的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思想。

他错误地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

更有甚者,他虽然已经预感到和子君的分离是把她推向死路,但他还是固执地向子君说出绝情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涓生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思想的彻底地暴露出来了。

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

子君终于含恨离开了人间。

子君死了,凶手当然是罪恶的旧社会。

鲁迅写她的遭遇,就是对那罪恶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和抗议。

子君死了,不能说涓生没有责任。

鲁迅写涓生的内疚,悔恨,悲哀,固时也是对涓生行为的严厉遣责和批判。

这种批判的深意在子君,鲁迅让人们从涓生上看到,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再迷恋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了,不能再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了。

子君与涓生的恋爱悲剧表明,任何离开群众的、集体的斗争,单凭个人主义的力量去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必然是要失败的;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到问题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问题而单独解决的,如果社会不解放,这些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即使暂时取得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也终于会失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