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dc0ef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c.png)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4、教材的形式结构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
走进地理
身边地理
怎样学地理
地理之迷
生产建设
风土人情
日常生活
地 图
信 息
思 考
旅 行
本章的目的
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获取信息、拓展视野) 思路分析
世界居民
人口
数量
02
03
04
01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安排也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对板块构造学说只要求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的活跃地带(板块的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3507b671fe910ef12df897.png)
《世界的地形》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5.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加强对地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6.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和“学看地形图”三部分内容。
知识结构如下: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和“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
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
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
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这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识别”、“判读”、“估算”。
其中“识别”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山峰、山脊、山谷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18046f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0.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不仔细、思考不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各种地形的形成原因,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地考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实例分析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践环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地形的特点,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6.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世界地形的观察、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原广阔、平坦山地高大、陡峭丘陵起伏、较缓盆地低平、闭合高原高大、平坦海岸曲折、多岛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地考察报告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探究与实践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探究与实践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e37d5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b.png)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探究与实践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的探究与实践活动。
通过“看云识天气”这一主题,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体系中,本部分内容既承接了前面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引入部分:通过一些关于云与天气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云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云及其特点,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等。
云与天气的关系:详细阐述不同云的出现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变化。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尝试根据云的特征判断天气。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晴天、阴天、雨天等基本天气类型。
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也初步认识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符号。
(二)学生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
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像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
同时,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云的名称和特点。
学生能够根据云的特征判断天气变化。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云与天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c84b4c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1b.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这一章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理学习的世界,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教材从地理的概念、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地理学科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为学生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学科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对于地理学科的系统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培养,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理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
2.难点:对地理学科的系统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讲授法:教师对地理学科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
5.互动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6.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的地理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e052473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c.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本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
教材首先介绍了各种地形的定义、特征和分布,然后分析了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特点,最后讨论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七年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地理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地形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
2.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形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形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3.案例分析:分析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掌握地形知识。
4.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5eb14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5.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主要介绍了学习地理的意义、地图的利用、天气和气候、世界地理、我国地理等内容。
本章内容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有一定了解,部分学生则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认识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的特点。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图的利用方法。
2.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3.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的主要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教学用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性地理知识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作用。
讲解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比例尺、经纬度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位置查找等。
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地图知识。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6896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7.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共包含六个章节。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础知识。
其中着重讲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和用途,为后续内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的自然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阐述这些基本概念,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聚居该章节重点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内容。
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人口问题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第四章农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农业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同时,深入探讨了种植、畜牧、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五章工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章还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能源、环保、工业污染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交通运输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
其次,介绍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铁建设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地球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word完整版)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word完整版)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7991566c175f0e7dd1373e.png)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地球一、标准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4350437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1.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交通、城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于地理学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交通、城市等基本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交通、城市等基本地理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交通、城市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地理概念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以我国某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特征,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地理概念的重要性。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1f1bc2af45b307e971975e.png)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的教材内容,感触颇深:1、《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对学生和老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备课前认真拜读了这本教材。
教材特色之处有两个:一、图片多文字少。
这样的设计更加突出了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特色。
这本教材如果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那学生一定需要阅读大量的图片,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但是,要掌握和了解更多的文字材料,则不容易,需要学生课外寻找了。
对于自觉性高的学生来说,这种做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这样可以更容易偷懒。
对于教师来说,教材多图是优势,教师上课的自由度和发挥更大,思路更开阔。
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掌握知识点,而且不需要另外准备更多的图片,用图方面是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文字材料多,要传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己准备更多的知识和文字材料,才能满足课程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岗学习的老师在“同课异构”的公开课上,各自的上课内容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每人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需要进行备课,展示了不同的构思和教学方法。
2、课后的活动难度较大,但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课本74页活动第二题,题目是这样的“读图4-11,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哪里的气温高?你能简单地说明其原因吗?”学生读图读出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哪里的气温高是没问题,因为可以通过等温线来判断,但说明原因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很多内容和学科都没有学习,而地理科的内容跨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点,所以,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这个活动题与初二物理学科的知识有关,但我们地理课上不可能详细解释,所以,学生说明原因是很难的,只能教师简单扼要地解释,最好结合冬季和夏季游泳的感觉来分析,学生听起来可能好理解一些。
不过,这个问题在这里设计也有道理,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力比较强,这个题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84071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0b.png)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则是理解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关键。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阐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海陆分布与气候:分析了海陆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地形地势与气候: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等。
人类活动与气候: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三)教材特点内容丰富:教材涵盖了影响气候的多个因素,内容全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重实践:教材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体现人地关系:教材强调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如晴天、雨天、阴天等。
同时,在七年级上册前面的章节中,学生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图等基础知识,为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cbd1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1.png)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世界的海陆面貌,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节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全球观念。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海洋与陆地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的特点。
七大洲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洲际分界线。
四大洋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大小。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表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对海洋和陆地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电视、书籍、网络等渠道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新事物。
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模型等教学手段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记忆。
理解洲际分界线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
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理解洲际分界线的划分依据。
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海陆分布的特点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d90f5b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e.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么学地理》,主要介绍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理学习的途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地理学习的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学科有新鲜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地理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习,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途径,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学习的途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地理学习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习,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地理学习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3.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地理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怎么学地理1.地理学习的途径2.地理学习的方法–联系实际法3.地理学习的技巧–制定学习计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e8c3c8700abb68a882fb1a.png)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绘制、拼接大洲的简单几何图形,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5.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等三部分内容。
“海洋与陆地”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从地球卫星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绝大多数。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比例不同的海洋与陆地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虽然分布比较杂乱、不规则,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地图或地球仪描述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
描述海陆分布特征就要有描述方法,因此从另一侧面来看,本条“标准”间接要求学生了解海陆分布特点应该如何描述。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几点描述:第一,海陆所占比例;第二,海洋和陆地的完整性;第三,从不同角度看,海洋和陆地相对集中在什么部位。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
按照“标准”设计思路,教材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和“宇航员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分呈蔚蓝色”两个案例简洁地说明了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强调了“我们生活的陆地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和地球是“水的行星”。
教材利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两幅地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第一,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二,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第三,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b1f491d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6.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海洋和陆地的划分及地球上的重要海洋和大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认识地球上的重要海洋和大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海洋和陆地的认知较为直观,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认识地球上的重要海洋和大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地球上的重要海洋和大陆。
2.教学难点:海洋和陆地的划分,世界的海陆分布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分布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地球上的重要海洋和大陆。
3.课堂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世界的海陆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海洋和陆地的划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的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的海陆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世界海陆分布的认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eb53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e.png)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七年级地理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依托,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编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感谢欣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范文一、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理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
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加到7个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
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
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
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
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从看图说话入手来学习地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技巧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主要任务。
要学会看图,首先要知道图中每一个元素讲的是什么,主体元素的背景是什么,背景与主体元素存在一个什么关系?
例如:P3图1-1和图1-2两幅图是展示给学生的最早两幅图,要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是看这两幅图。
第一,这两幅图中的运动员在做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在我国哪个省可以找到适合做这些运动的场地?他们能互换场地吗?为什么?所以这两幅图不仅仅是指的运动员的活动,而且揭示了开展这种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运动与环境的必然联系。
例如:P9图1-15和图1-16,教学目的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而是引导学生们去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在面积大小、内容详简方面有什么不同,再对比一下两幅图的比例尺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最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从以上两组图的教学也可以表现出从单图的阅读到图与图的比较;从观察图的内含到归纳地理事物的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得到了认知方面的飞跃。
在学习教材过程中还必须与新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也许选用的教材会有所不同,但课程标准是一样的,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一样的。
以下是七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教学建议:
一、地球与地图
(一)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说明: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 地图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说明: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世界地理
(一)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说明: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 气候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说明:
●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
●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 地区发展差异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 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