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探索影响地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在全省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差异较大的经济水平会造成不同地区的人们思想上的差异。一是经济发展会对人们生育思想产生影响,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快,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的传统思想已很难影响当地人们的生育活动,易于接受男女平等、少生快富等符合社会实际的思想,而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依然很难打破旧习,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则必须要生第二胎求男孩,甚至成为违反计划生育生多胎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势必造成总和生育率提高。二是经济发展会造成养育子女成本提高,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对孩子教育的花费也较经济落后地区大,因次,更多的家庭会选择少生、优生,来提高教育水平,这也会让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生育率;另外,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房价的普遍上涨,国内现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父母在生育子女时也会考虑到将来孩子结婚、买房等问题而降低生育率。三是经济发展通过影响社会保险的普及对生育率产生影响,例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会让一些因养老需求而生育子女的父母降低生育率,城市保险要比农村保险完善,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降低地区总和生育率。
(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它虽然对总和生育率不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是它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一个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人口因素中对总和生育率有影响的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会对他们的生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政府的人口政策,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并易于接受科学的节育措施,并倾向于晚婚和少育,以便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劳动、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其中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更是对我国生育率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首先,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因为接受的教育比较多,不再容易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具有现代的婚姻观、家庭观和生育观,并能认识到早生、多生对个人和家庭的不利影响,自觉地少生优生,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也不断的提高,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大量晚婚晚育的现象;其次,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而她们一旦参加了工作,就必然会与她们从事的家务劳动及生儿育女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她们要么放弃自己的工作,要么少生育;再次,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往往更喜欢利用年轻精力充沛的时候,学习知识以便于在社会生产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可避免的减少子女的数量。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青海省全省总和生育率为1.91,从地区看,最高为杂多县3.11,最低为称多县0.64,各地区间总和生育率高低不齐,因此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对青海省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以后青海各地区人口的发展规划做参考。下面从人口、经济、社会、地理、政策等方面考虑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1、变量选取:在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时,选择进入模型的自变量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一方面为获取全面信息,模型中应包含的解释变量应尽可能多;另一方面,自变量数目过大会使模型计算复杂,且往往会扩大估计方差,降低模型的精度;再者,进入模型的变量应该是确定性的变量,且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应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次,我们选取青海省各县的人均GDP、城镇职工年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代表造成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差异的经济因素;选取育龄妇女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代表人口因素中的民族因素和政策水平中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因素;选取城镇化率来代表经济因素中的城市化水平和政策水平中的城乡生育政策因素;选取平均海拔代表地理差异;选取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的比例代表教育程度。这几个变量会通过对社会经济、人们思想观念、医疗水平等的影响而造成各地总和生育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各地区总和生育率不同的原因,因此把它们选作模型的自变量。而其他的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部分与上述变量相关性较高,而部分量化比较困难,这些因素度对总和生育率的因素将以残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选样本数据来源于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青海省数据。如下表,其中被解释变量为
Y:各地区总和生育率。
其中解释变量变量为:
:人均GDP(单位:万元);
:各地区育龄妇女人口数(单位:万人);
:城镇化率;
:平均海拔(单位:千米);
: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万元);
2.26
民和县
1.373
0.700
7.3873
0.27
1.82
化隆县
1.843
0.824
5.64
0.19
2.045
门源县
1.450
1.041
4.2736
0.25
3.057
湟源县Hale Waihona Puke Baidu
0.926
1.243
4.0784
0.26
2.64
共和县
1.404
1.836
3.7864
0.37
2.866
循化县
1.875
0.811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一、问题阐述
总和生育率(英文中称:total fertility rate,简称TFR),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妇女的育龄期一般以15岁至49岁为准。其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将某年某地的育龄妇女各年龄别生育率相加而得的合计数,它可以直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生育水平,对人口的宏观长期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2012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2012年出版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其中青海省的总和生育率为1.91,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2.10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的1.93分别降低了0.19和0.02。总和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如果不加以重视,在将来将会带来人口减少、养老困难、经济崩溃等严重问题,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
(3)政策因素。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厉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青海自制定《计划生育条例》以来,我省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计划生育政策对全省近几十年人们的生育产生了很广泛深刻的影响,各个地区积极响应这一基本国策,只生育一个小孩,既是很多年轻夫妇想要生育更多的小孩,在严厉执行这一国策的坏境下,也不能生育。因此计划生育是造成全省低生育率最大的因素,而其中对于分城乡、分民族的“一、二、三”人口生育政策,也是影响全省各个地区生育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即城镇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城镇部分特殊家庭和农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二个子女,牧区少数民族牧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从而各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将因政策上的不同而对地区总和生育率产生影响。
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人口因素中,民族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藏、回、土、撒拉、维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道德规范等均有不同,例如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年龄较低,生育愿望比较强烈,这些民族聚居的区县,总和生育率将比汉族等民族聚集的地方偏高。
10.6063
0.99
2.25
互助县
1.481
1.199
10.4759
0.16
2.534
平安县
1.396
2.108
9.9433
0.23
2.119
城中区
0.897
3.936
9.1535
0.95
2.414
城北区
1.030
6.125
9.0939
0.91
2.248
城西区
0.700
5.439
7.7188
1.00
(1)经济因素。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育率水平将会下降,国外经典生育率理论认为收入水平与生育率一直呈现负相关关系。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的孩子-成本效用分析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孩子带来的效用下降,而成本却会增加,因次生育率下降;美国人口学家伊斯特林的生育供给与需求理论也同样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会更加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一个地区的GDP、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会对当地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生育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水平不断提升,GDP、人均GDP等大幅上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全省人民的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也不断上涨。
(4)其他因素。地理因素:青海地区间海拔高低不一,大体上是东低西高。海拔的差异造成了气候的差异,较高的海拔可能会对出生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产生影响,而这会导致父母生育意愿增加,提高该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产业结构因素:青海省部分地区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冷湖等地区以工业为主,而东部大部分地区(不包括西宁四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南部大部分地区以牧区为主,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生育意愿是不一致的,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也会造成总和生育率的差异。另外,宗教信仰因素,计划生育执行力度等也会不同程度上对各个地区总和生育率产生影响。
探索影响地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因素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
青海省统计局孙彦明、孙银宇、马生林
摘要
总和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示每个妇女到她49岁时生育孩子的总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降以来进一步下降。就青海全省来说,2010年青海省总和生育率为1.91,但是分地区来看,各区县的总和生育率高低不一,其中最高为杂多县3.11,最低为称多县0.64,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差异比较明显。以往对总和生育率的研究仅限于国别或者省份研究,对省内各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分析影响青海省各地区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认为影响青海省各地方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因素包括各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海拔高度、经济发展状况、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城镇化率、教育水平等,因此,文章选取了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青海省分区县的人口相关数据和2010年青海各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模型结论上来看,经济因素(人均GDP)与总和生育率相关性最高,呈负相关性关系;各区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对地区总和生育率影响最大,并且呈正相关关系;而各地区平均海拔有一定影响,平均海拔与总和生育率呈负相关关系。
2、观测区县选取:青海全省共有46个区县,其中三个为副县级镇(冷湖、芒崖、大柴旦),各个区县地理位置不同,人口规模大小不一,如果区县人口数量太少,则会让一些偶发因素对该地区部分指标(例如人均GDP、总和生育率、城镇化率)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09年芒崖行委总人口3.2万人,GDP为758429万元,人均GDP为23.70万元,2010年芒崖行委总人口1.06万人,GDP为172544万元,人均GDP为16.28万元,变化非常大,显然这要成为我们分析中的异常值,对最终模型的显著水平和残差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观测区县选取时,剔除人口数较少的22个区县,选取人口数量较多的24区县进行分析,这些区县分布在青海省东、中、西部,其人口总量占全省总人口的83.3%,其指标差异能代表青海全省各个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
: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比重(%)。
指标
Y
X1
X2
X3
X4
总和生育率
人均GDP(万元)
育龄妇女人数(万元)
城镇化率
海拔(千米)
大通县
1.389
1.791
12.9273
0.33
2.449
湟中县
1.626
1.937
12.5407
0.17
2.644
城东区
1.020
4.340
3.4697
0.17
1.872
玉树市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影响青海省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各种因素,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青海省总和生育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以上分析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各因素对总和生育率影响的分析,我们选择能够影响其改变的各种指标作为自变量,以青海省有代表性的部分区县总和生育率作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