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修5_《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1]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x5-3教学PPT课件

课时3 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训练】 某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2011年3月他在县城一电动摩 托车店购买某品牌电动摩托车一辆,商家赠送给他价值600元 的电磁炉一台。该网友回家使用电磁炉发生爆炸,即向销售 商提出更换、赔偿的要求,销售商却以赠品是无偿赠送的、 商家不承担责任为由进行推辞。该网友在后续帖子上语重心 长地写道:以后购买商品时,对附送赠品要多留一个心眼啊! (1)本案中的销售商是否要对赠品的质量负责?并说明原因。 (2)从维权角度看,该网友说“多留一个心眼”给我们的启示 是什么?
主核干心整考合点
最新考纲 消费者权利的内容。
主核干心整考合点
消费者的权利消①安费全者消②费知情的权权利 消费者自主③选择权
主核干心整考合点
核心考点 公平竞争与消费者的权利问题
1.安全消费的权利 消费者人身财产的安全,是其最基本的权利,也是经营 者在提供任何产品或者服务时必须做到的要求。《消费 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 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 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 财产安全的要求。”
主核干心整考合点
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 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 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 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并且,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 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 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 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1.1 法的本质作用和特点 课件(共21张PPT)

3、法的内容的决定因素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 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1)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 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生产方式对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最 终决定作用,但还要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4、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 制法
(1)法规定了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和方定和认可的。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 遍的约束力。
从现在开始请将自己视作法官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案例: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在我国,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的实现过程。
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所以体现和维护
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的产生
1.法律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吗? 法律产生的条件 2.法的产生源于人类的何种追求?
法的本质
公平与正义 怎样实现 法的特征
法所体现的是谁的公平和正义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 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
的表现。
法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体现吗? 最终是由社会物质
三、法的作用: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法的基本职能
•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2、社会主义法的作用和概念
1、法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
治相互影响。❌ 2、在任何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
3、在我国法的实施完全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
觉遵守。❌
生活条件决定的。
当代中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属于谁?
社会主义 法的本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如何表现
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社会主义法的概念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6.5律师面面观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法律、尊重律师职业的态度;
(2)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律师的定义、特点和职责;
(2)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法律专业术语的理解困难,以及课堂互动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信息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增加实例分析,以及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律师职业的相关知识。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我会介绍律师的基本定义、职责和权利,让学生对律师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其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律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行使职责,如何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3.然后,我会讲解律师制度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律师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律师、当事人、法官等角色,模拟一场法庭辩论,体验律师的工作过程。
3.小组讨论:针对律师职业的某个方面,如职业道德、法律责任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4.个人作业:布置一些与律师职业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报告。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走进合同

合同法规定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 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合同法》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合同法》公平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 义务。
✓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 诚实信用原则。
探究一
2016年3月李女士与某家具公司签订家具购买协议, 并支付定金,约定送货时间为2016年6月。8月公司多次 通知李女士要送货,但李女士货款未备好,故双方将送 货时间推迟为2017年10月。10月后,李女士仍没准备好 货款,公司将上述家具另行销售。2019年10月,李女士 起诉要求公司履行合同。由于时隔三年,超过法定诉讼 时效期,且家具价格大涨。公司以李女士违约在先为由 ,拒绝继续履行合同。因双方都存在一定过错,经多次 协商,双方解除合同。
解析:合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探究二
镜头一:小华早上坐公交上学,路上公交司机为躲避一横穿马路的 行人紧急刹车,导致站在过道的小华摔倒受伤。
镜头二:甲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以3500元每台的价格向乙公司采购 台式电脑100台,双方就电脑的品牌、价格、配置和型号等进行 了约定并签订了书面合同。电脑交付后,甲学校在使用过程中发 现电脑配置与型号不符,随要求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更换电脑并 赔偿损失。乙公司以电脑已经使用为由拒绝更换和赔偿。
二、合同在我们身边
买卖合同: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 人支付价款的合同。买受人接受此项财产并支付约定价 款的合同法。
保管合同:保管人有偿地或无偿地为寄存人保管物品, 并在约定期限内或应寄存人的请求,返还保管物品的合 同。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1走进合同》PPT课件(1)

是使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归于消灭。 合同的终止:
我们拿冰淇淋,付钱,走人。 (或者,铃声响了,来不及了,我不买了。)
张某、胡某、马某三人原系好友。有一天,三人 逛街,胡某在商店看到一款心仪已久的手机,因所带 现金不够,便向张某借了现金1500元,购买了手机。 几个月后,胡某记忆模糊,将钱还给了马某。当时马 某正缺钱用,误以为胡某知道此事而送钱给自己,故 欣然收下。不久,张某要求胡某还钱,胡某才发觉当 初还错了人,遂向马某要求归还。马某以钱是胡某主 动赠与为由拒绝归还。
胡某与张某、胡某与马某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 请简要说明理由。
胡某与张某之间存在(口头上)借款合同关系。
理由:胡张两人作为平等的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就 借款达成共识(或双方经平等协商就借款达成意思表 示一致),因而成立债权债务关系(或民事权利义务 关系)
胡某与马某之间不存在赠与合同关系。 理由:虽然客观上胡某付钱给马,但在主观上胡 是基于还款的意思,马则是基于接受赠与的意思,双 方意思表示不一致,不成立合同关系。
二、合同在我们身边
1.合同无所不至,合同在我们身边。
2. 合同的含义
《合同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 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 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 他法律的规定。
【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两个或以上民事主体之间的协议。只有 一方的法律行为,如遗嘱,则不是合同。 (2)合同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订立合同的目的和后果,必须是产生、变更、终止一 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是使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的设立:
是使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发生变化。 合同的变更:
高中政治 人教版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2.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课件

C.②③
D.①④
注意:并非所有自然人和法人(或组织)都能成为民事法律 关系的主体。只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才能成为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名词点击 P20)
• 1.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 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强调资格)
• 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止,法人和非法人 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a: 主体、客体和内容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之中,并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 务。
②民事主体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 者非法人组织。
A.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 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B.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 行为能力。
不能不还。“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上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 《民法通则》第79条、92条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如果 据为己有,就构成“不当得利”。
小林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证和 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交由老师 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 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钱包,愿以500元 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可能是这只 皮包。当小林准备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 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 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 2.民事行为能力——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 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 义务的能力。(强调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根据自然人的年龄和智力状态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从年龄上讲: ①年满18周岁、及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补 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③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从智力上讲: ①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 理人(监护人)代理民事活动。 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 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 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高中政治选修5_《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1]概述
![高中政治选修5_《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1]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2a4a72fba1aa8114431d990.png)
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一)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问题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第一,我国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二,我国法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三,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对我国法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一致性(二)专题二“民事权利与义务”的重点、难点问题1.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构成要素和产生特征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一定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事件和行为2.物权的种类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的重点、难点问题1.合同的法律特征和合同的订立法律特征:(1)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2)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3)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4)一经成立生效后必须共同遵守。
订立合同:要约和承诺要约条件:(1)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2)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3)要约必须由特定人发出;(4)要约必须向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5)要约应送达受要约人,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必须具备的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2)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4)承诺要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5)承诺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2.合同重在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违约责任强制实际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四)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1.劳动争议的处理含义和类型处理的方式:调解、仲裁和诉讼2.经营者的义务10项内容(五)专题五“家庭与婚姻”的重点、难点问题•1.如何区分家庭暴力与虐待?•定义•区别:特征,表现方式•2.关于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事实婚姻”•含义•无效婚姻•(六)专题六“法律救济”的重点、难点问题•1.各诉讼法的共有原则•(l)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修5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总复习.doc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修5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总复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2114099258f5f61fb6366656.png)
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对应学生用书第262~263页)民事权利和义务合同与违约1.(2012年浙江,自选模块,08,10分)张先生婚后多年无子,遂与李女士签订合同,约定李某和他生一个孩子,他支付给李某10万元。
一年后,李某生下了她和张先生的孩子,但张先生在孩子出生前夕因车祸去世。
孩子出生后不久,李某手持合同找到张先生的妻子王某,要求其如约支付报酬。
王某认为该合同无效,拒绝支付。
李某又提出孩子有继承张先生遗产的权利。
王某称虽然孩子是张先生的骨肉,但张先生生前没有留下遗嘱,遗产怎么分配自己说了算。
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
(1)张先生和李某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2)从实体法上说,该孩子是否有继承张先生遗产的权利?审设问:本题分两问,第(1)问,要求回答张先生和李某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第(2)问,要求从实体法上说,该孩子是否有继承张先生遗产的权利。
根据设问,可以断定考查有效合同、家庭与婚姻的知识。
审材料:张先生与李某签订合同,约定李某和他生一个孩子,他给李某10万元。
由于张先生在孩子出生之前出车祸死亡,孩子出生后,李某要求张先生的妻子支付10万元,又提出让孩子继承张先生的遗产。
知识链接:法律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我国婚姻法和继承法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思维过程:第(1)问,首先作出判断,然后结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借腹生子合同有害公共利益,自签订之日起就无效。
第(2)问,首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我国婚姻法和继承法的规定分析。
答案:(1)无效。
合同法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张先生与李某签订的合同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无效。
(或答:法律规定,有效合同要求订立合同的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外在表示行为和内心意思相一致,并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张先生和李某签订的合同违反了社会公德,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无效。
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十四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件(选修5)

答案
(1)李女士发短信和在网站上发帖诽谤王老师侵犯了王
老师的名誉权。 (2)对于人格的社会评价,在法律上被称为名誉权。民法通则 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和法
人都享有名誉权。李女士发短信和在网站上发帖无中生有、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 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轻则受到舆论的谴 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 5 610.5万件,审结、执结5 525.9 万 件 , 结 案 标 的 额 8.17 万 亿 元 , 同 比 分 别 上 升 29.3% 、 29.8%和 47.1%,审限内结案率 98.8%。坚持惩罚犯罪与保 障人权并重,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审结一审刑事
案件 414.1 万件,判处罪犯 523.5 万人,同比分别上升 22.3%
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和依据。
答案
①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是实行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这要求公民在依法行使自
己的合法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 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李某在 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 法权利,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规范。②这启示我
同发挥作用。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核心考点二 民事权利和义务 [核心突破 1.人身权 融会贯通]
(1)尊重人格和尊严
(2) 生命健康权: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 害或死亡的,应当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补助费、丧葬费。 (3)姓名权与肖像权 ①姓名权: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
高三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高三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江泽民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共分为六个专题。
从逻辑顺序上看,是以专题一中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统领,在其余各专题中以权利和义务为主线,分别探讨了民事权利和义务、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就业与创业中的权利与义务、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保障这些权利与义务实现的途径,即法律救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一)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问题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第一,我国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二,我国法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三,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对我国法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一致性(二)专题二“民事权利与义务”的重点、难点问题1.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构成要素和产生特征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一定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事件和行为2.物权的种类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的重点、难点问题1.合同的法律特征和合同的订立法律特征:(1)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2)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3)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4)一经成立生效后必须共同遵守。
订立合同:要约和承诺要约条件:(1)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2)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3)要约必须由特定人发出;(4)要约必须向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5)要约应送达受要约人,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必须具备的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2)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4)承诺要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5)承诺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2.合同重在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违约责任强制实际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四)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1.劳动争议的处理含义和类型处理的方式:调解、仲裁和诉讼2.经营者的义务10项内容(五)专题五“家庭与婚姻”的重点、难点问题•1.如何区分家庭暴力与虐待?•定义•区别:特征,表现方式•2.关于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事实婚姻”•含义•无效婚姻•(六)专题六“法律救济”的重点、难点问题•1.各诉讼法的共有原则•(l)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4)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和陪审的制度。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6)人民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2.各诉讼法的特有原则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根据自愿和合法进行调解的原则处分原则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诉讼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不适用调解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保护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的原则•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为有罪的原则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1.“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联系• 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3.关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强化权利意识•培养守法精神•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以法律制约权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法的本质、特点①法的本质: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正义。
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A、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可能永恒不变。
B、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还要联系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去理解。
C、我国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我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②法和特点:A、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B、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1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①“有法可依”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可遵循。
立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活动。
形成符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比较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②“有法必依”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③“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公正地执法和司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尽职尽责地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2.民事权利和义务(1)人身权①尊重人格和尊严: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和尊严,属于民法中人身权的主要部分。
②生命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③姓名权与肖像权:A、姓名权,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法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一般来说,在未成年之前,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在成年之后,每个人有权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名字,但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姓名户籍管理的规定。
此外,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
B、肖像权,公民有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和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进一步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的肖像权的行为。
④名誉权与隐私:A、名誉权:含义:社会或他人对自己正面的、好的评价,在法律上称为名誉。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B、隐私权是自然人控制个人生活私域,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其属于人格权的一种。
其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保密权;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
我国民法对于公民的隐私,是与名誉权一并保护的。
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进上步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2)财产权物权的三种类别:①所有权:所有权是权利人可以支配其所有物,依照自己的意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
我国的所有权按主体划分为三类:国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对于动产,一般按照交付的方式取得所有权。
即所有人按照转让其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
对于不动产,则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
②用益物权:就是以财产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在我国,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地役权等。
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往往与商品房的所有权相联系。
人们从房地产开发商那里购买商品房,并且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之后,就拥有该商品的所有权。
但是,开发商应当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才能保证商品房用地的合法性。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村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住房及其他附着物的权利。
它是农民个人的重要财产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按照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村民有权长期占有和使用宅基地。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另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
2002年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宅基地以及承包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有权获得合理补偿。
③担保物权: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类财产权,就是担保物权。
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法律规定,三种担保物权的优先顺序为:留置权、质权、抵押权)(3)知识产权①著作权的内容及保护: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前者包括了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后者则按照作品的使用方式,相应地分为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表演权、出租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电影权、放映权等。
著作权人对上述权利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并获得报酬。
著作权人还可以将著作财产权转让他人。
除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外,著作权的其余权利是有保护期限的。
保护期一般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如果著作权属于法人,则保护期为作品发表后50年;电影作品的摄影作品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
保护期一旦届满,则该作品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②专利的种类: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
其中,前两种专利权是针对技术创新的,但程度要求不同,发明专利的创造性要求高于实用新型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与实用技术无关,仅涉及工业产品的美观效果。
我国专利法规定了专利的保护期: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0年,均从申请日开始起算。
保护期满后,这些发明创造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③注册商标专用权:A、我国商标法规定,可以用于注册商标的有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
申请注册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能够把利用该商标的商品和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有一些则不能用作商标,比如国名、国旗、国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产品的通用名称等。
B、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未经许可,他人不得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也不得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如果该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则将获得更大范围的法律保护。
C、注册商标有效期为10年,有效期届满,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注册。
每次续展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的次数不受限制。
(4)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1.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民事活动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诚实信用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法律原则。
它要求人们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②民事活动要合法、遵守国家政策、尊重社会公德。
③民事活动不得滥用权利。
即人们在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2.民事权利的法律限制:①对人身权保护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在就自然人、法人名誉权纠纷案件所作的司法解释中指出,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提出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