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话——丝绸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东方经济交流之路

[摘要]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和西域,也就是西亚及欧洲的商路,是联结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及阿拉伯文明三大文明中心的纽带,对中国及世界有着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及西域印度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经济方面,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的桥梁。曾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使重现古老丝路辉煌。本文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当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表简单的个人看法。[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交流、经济、新时代

谁架起一道彩虹,跨亚非欧的苍穹。张骞彩虹里吆喝,正骑着骆驼赶程。彩虹里舞着凤凰,俯瞰着大地和鸣。她是用彩丝织就,活跃着经济繁荣。她是丝绸的化身,牵连着世界和平。两千年,一条在沙漠中蜿蜒的道路,将古老的中国同西方世界连在一起。驼铃声摇曳着异域的风情,流沙荡漾着黄金梦,七千米长路,正如丝绸般璀璨。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养蚕并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也是出口丝绸最多的国家。但是,“丝绸之路”之名不见于中外古籍,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一书中最早使用。丝绸之路的开辟

西汉政府为断匈奴右臂,与西域的乌孙进行联合攻击匈奴,而由此派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军事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客观上为丝绸之路这路的产生起了客观推动作用。张骞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即前无古人。在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而与西域建立了联系,由此丝绸之路正式被开辟出来。元光二年(前l33)以后,汉武帝刘彻连年派大军进攻匈奴,井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得以淘通西域.进而派兵远征|蕊岭以西的大宛.叉在敦煌到盐泽(今新疆罗栖泊)筑造很多烽燧及亭障,以防匈奴南侵公元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抒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至此丝路畅通。

《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所走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东,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东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由于这两条陆路交通线上输出的商品以丝绸品最具价值、对世界影响最大,所以这两条陆路交通线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

汉代以后,从中原往西的通商道路除由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再往西去外,还出现了由青海通向南疆的另一条新路,一般称之为青海道。青海道是由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北、穿过阿尔金山到达目末、再进入南疆一路。随着青海道的出现,中国境内丝绸之路已经不限于昆仑山脉,而是向其南方大大扩展。在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以北的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北)、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唐朝以后至两宋,这个时候陆上丝绸之路随着北方的动乱,使陆上商路不畅,加之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航海知识的日益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陆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

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226年,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从海上到达东吴,这是保存在我国史籍中第一位有名可考的罗马商人从海上到达中国。到东晋和南朝时,由于与北方政权对立,对外陆路交通受阻,执政者加强了对江南水路的开发,更加重视对外海上交通和贸易。其中,南海道是经中国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东海道是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必经之路,其中继站主要是朝鲜半岛的辰韩(百济)。元朝短暂的建立空前的地域广茂的统治,使陆上丝绸之路得到复兴,但是这个时候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异常活跃,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并举。

中西交流

丝绸之路的产生,其主要目的不是服务经济贸易,而是政治军事任务。随着政治军事交流的加强。为其服务的经济贸易也逐渐占据一定历史地位。丝绸之路产生初期,更多地承载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僧人的游历。僧人对丝绸之路艰苦的外部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经验传递,使军队、商人、民众将丝绸之路选作交往要道。同时,强大的国家武力也给丝绸之路创造出了相对安全的空间,这一点的实现,更加促进了宗教、艺术、商业在丝绸之路的交流。即东方的交流路径是“先政治后经济”,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成长模式。

随着最初交流的完成,新的物种和珠宝、香料被源源不断地带回,异域稀有产物催生了一部分商人的贸易动机,巨大的财富动力驱使商人不顾旅途艰险而踏上这条漫长的贸易之路。我国的丝绸从中原流向西域.远至欧洲及非洲。中原传统“农桑之事”和先进纺织业的兴起直接将丝绸放在一个必须要面对出口的地位:而西域、欧洲及非洲没有形成规模的“农桑”,也没有合理的丝纺织生产技术,在面对华丽的丝绸时,必然处于进口地位。相反,中原所需的各种宝石及金属制品恰是西域、欧洲、非洲的要素禀赋优势产业,从而使这些地区的要素优势产物顺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流人中原。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汉代习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东西方的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产了重大影响。西方的香料、珠宝、皮毛、药材等也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国。此外,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力传入中国。早期的丝绸和后期的茶叶、瓷器,是中国销往西方的主要商品,这使得古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航线和贸易规模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也有不同。战国秦汉时期,地处华南的南越国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贸易,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发掘中得到实证。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到了汉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规模有进一步的扩大。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而乳香(薰炉)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年)置广州(郡治今广州市),加强了南方海上贸易。到东晋时期,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唐宋时期以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含铜钱)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宝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金银器(包括白银)、珍禽异兽等。中国官方海外贸易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有一定衰落,进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殖民者进入东亚贸易圈,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所蚕食,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丝绸之路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巨大作用。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丝绸之路在古时便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一条重要通道。对中国和外国的物质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西汉时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有好的往来关系,文化交流的范围也开始扩大,同时建立西域都护府维护了西域的稳定,确保丝绸之路的通畅,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北向南扩展,并且六朝政权积极与发展海上文化交流,陆海两丝绸之路的发展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在此时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入世界而埃及的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唐朝时继续扩大与西方的交流范围,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顶峰,胡乐、胡舞、胡食、胡服在中原

特别流行。并且宗教在此时也得以传播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传入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虽在此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文化物质交流多存在于海上丝绸之路,但路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物质文化交流是丝绸之路上的最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技术文化也得以传播,中国的冶铁术、水利灌溉、医学等技术传向世界,国外的的玻璃制造,制糖技术等也传入中国。而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也升为精神文化的交流唐朝时期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中国化的佛教以及本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也传入了日本朝鲜东南亚。通过以上方面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文化交流的传播。对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把世界不同的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时马可波罗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返回意大利,他的游记深刻影响了中世纪还在蒙昧时代欧洲对东方的向往。海上丝绸之路对西欧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产生了直接促进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不但大大增进了中西各国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大大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丝绸之路的衰弱

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

随着西域地区经济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丝绸之路上沿途的小商贩带来了利益,小商贩参与到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易影响了一部分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封建政府可能从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大商人的利益出发,通过限制发放过所,或者是提高购买过所的价格,限制人员贸易往来,而维持丝绸之路发展的—个重要媒介恰恰就是经济沟通以及少数民族的移民,限制了人员往来的同时,也遏制了丝绸之路商业和文化的发展。汉晋以后,取得过所的程序愈加烦琐,到唐代时期,政府又进一步严格了过所制度,持过所者需要详细登记持过所者的姓名、年龄、随从、所行目的地的内容等,另外由于频繁的战乱导致政府的财政亏空,地方官员肆意提高购买过所的价格,几乎已经没有多少百姓能购买得起过所,过所的价格不仅提高,且需要花费数日才能拿到过所,《旧唐书》载“关令掌禁末游,伺奸慝。凡行人车马出人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131。利用过所制度对西域进行一定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在如此严苛的控制下,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别是在唐朝中后期,过所发放的复杂、烦琐对西域地区经济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

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

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

明、清两代政府为控制对外贸易和防范海外势力入侵,对民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时禁时开。结果事与愿违,明朝"海禁"造成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商品现象成风,明政府只好开禁。清朝施行"闭关政策",:西方国家在输出大量银圆购买中国商品的同时,因无法建立平等互利的自由贸易关系,而出现了巨额贸易差额,于是英国方面违背中国官方的禁令,非法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以追逐高额利润,扭转贸易逆差,最终导致了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代表的禁烟运动作为导火线,引爆了1942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海上丝绸之路”也从此彻底走到尽头。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被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清代闭关锁国,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国家所推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限制和束缚,使包括丝绸之路贸易在内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成了比较特殊的规律,在其运行过程中就必然限制并在一定时期遏止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这是丝绸之路贸易衰落的根本原因。

新丝绸之路

羌笛一曲丝绸路,胡马千年五彩弦。古道西风今又现,葡萄美酒话缠绵。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倡议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传播建立了桥梁,记录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也将会成为造福欧亚各国的大事业。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中亚及西方原因颇为重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其受重视的原因,但该地区不便利的交通和较差的自然环境再加上经济水平与其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更引起了我国领导人的注意以及提出了发展此地方的发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建设对密切我国通中亚国家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际国内发展,拓展西部开发空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近年来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对外发展空间,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优化制造产地分布,同时消化国内产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促进传统产业的转移,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同时也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海、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中国

周边国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需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正如两千年前一样,通过这两条路与各国展开交流,发展贸易,相互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产物,整个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发展壮大与衰落同我国封建时期政治、经济周期是一致的。即时代趋于和平时,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出现;统治强盛时,贸易繁荣;统治没落时,贸易消亡。正是由于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大流,丝绸之路也处于经济周期中。

而丝绸之路的每一次兴起,都将对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前景。这条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各国交流的大门的路,正顺应着新时代的经济潮流,再次开辟新天地。

悠悠古道,耳畔响起飘渺的歌声:

当年的明月,照着这条路关山险阻,

迤逦向晚霞

多少苦寒,多少风沙

远方传来的驼铃声和胡笳

还是那条路,如今又出发

万里坦途,一路到天涯

梦在穿越,心已到达眼前绵延着锦绣锦绣的神话

丝绸铺出的路啊花雨在飘洒

古老的传奇掀开了面纱掀开了面纱

丝绸铺出的路啊连接你我他

走过的地方走过的地方遍野芳华

还是那条路,如今又出发

万里坦途,一路到天涯

梦在穿越,心已到达

眼前绵延着锦绣锦绣的神话

丝绸铺出的路啊花雨在飘洒

古老的传奇掀开了面纱

掀开了面纱

丝绸铺出的路啊连接你我他

走过的地方走过的地方遍野芳华

走过的地方走过的地方遍野繁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