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地区六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 分析

合集下载

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海汀;柴志欣;张成福;信金伟;姬秋梅;曾贤彬;钟金城【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遗传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关系,对西藏15个牦牛类群150个个体的mtDNA ND6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多态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了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并构建了分子聚类关系图和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牦牛mtDNA ND6基因全序列长度均为528 bp,T、C、A和G4种碱基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2.2%、7.6%、20.9%、29.3%,存在一定的碱基组成偏倚性.序列变异中存在转换、颠换2种核苷酸变异类型,其中转换37次,颠换2次,表现出较强的转换偏倚性.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7种单倍型,其中Hap_1为西藏牦牛类群的主流单倍型,其余6种单倍型为部分类群所特有.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2978、0.00191,揭示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较贫乏.根据遗传距离构建了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5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根据7种单倍型序列构建了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西藏牦牛存在2个母系起源.【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5)011【总页数】7页(P11-17)【关键词】西藏牦牛;mtDNA ND6基因;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作者】海汀;柴志欣;张成福;信金伟;姬秋梅;曾贤彬;钟金城【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牦牛(Bos grunniens)享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是西藏高山草原的主体畜种,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中国部分牦牛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中国部分牦牛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中国部分牦牛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赖松家;王玲;刘益平;李学伟【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5(32)5【摘要】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中国5个牦牛品种(类群)35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D loop)全序列,结果表明:牦牛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891~895bp,T、C、A、G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28.5%、25.3%、32.5%、13.7%。

检测到55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6.16%,核甘酸变异类型有转换、颠换、插入/缺失4种。

确定了24种单倍型,单倍型H4和H6为中国牦牛的主体单倍型,各单倍型在品种间分布不平衡,所测定的5个牦牛品种(类群)单倍型多样度平均为0.9697±0.0180,说明我国牦牛D loop单倍型类型丰富。

牦牛品种内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0.936,核苷酸多样度为1.231%;牦牛品种间核苷酸分歧度(Dxy)约为0.760%~2.155%,品种间双参数距离范围为0.000~0.029,表明我国牦牛遗传多态性丰富。

对D环序列变异的分子方差分析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的结果表明:我国牦牛品种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牦牛单倍型网络关系图聚为2个聚类簇,表明我国牦牛有2个母系来源,或者有2个主要的驯化地点。

【总页数】8页(P463-470)【关键词】牦牛;多态性;D-loop;单倍型【作者】赖松家;王玲;刘益平;李学伟【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动科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3.1【相关文献】1.中国云南怒族群体线粒体DNA D环区SNP遗传多态性研究 [J], 高树辉;刘清波;桂宏胜;乔可;李生斌2.中国撒拉族线粒体DNA序列遗传多态性研究 [J], 刘新社;李生斌3.10个山羊品种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 [J], 武艳平;关伟军;赵倩君;何晓红;浦亚斌;马月辉4.中国部分山羊品种线粒体DNA 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刘益平;曹少先;傅泽红;徐敏;刘铁铮5.中国牦牛线粒体DNA多态性及遗传分化 [J], 涂正超;张亚平;邱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2021年第4期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张丽君1,祁茂彬2,李玉文2,韩小虎3,朱延旭4,于金成5(1.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辽宁沈阳110001;3.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32;4.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工程中心,辽宁辽阳111001;5.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遗传资源,是唯一能够适应高寒草原进行牧业生产的优势牛种。

那曲市是西藏自治区牦牛的主要产区,也是自治区面积最大、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牦牛产业是当地的传统和支柱性产业,发展牦牛产业意义重大且富有挑战性。

文章在深入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地牦牛产业概况、发展优势、局限与困难,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那曲市牦牛产业发展,解决牦牛育肥和牛肉错季上市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牦牛;养殖业;那曲;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S8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692(2021)04-0066-05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of yak industry in Tibet Nagqu Zhang Lijun1,Qi Mmaobin2,Li Yuwen2,Han Xiaohu3,Zhu Yanxu4,Yu Jincheng5(1.Liaon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Liaoning Shenyang110032;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Liaoning Province,Liaoning Shenyang110001;3.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iaoning Shenyang110161;4.Engineering Center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ase in Liaoning Province,Liaoning Liaoyang111001;5.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aoning Shenyang110161)Abstract:Yak is a unique domestic animal genetic resourc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In addition,yak is the only dominant cattle breed that can adapt to the alpine grassland for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As the main producing area of Tibetan yak,Nagqu is also one of the areas with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worst climate conditions in Tibet.The yak industry is a local traditional and pillar industry,it is meaningful and challenging for Nagqu to develop the yak industr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development advantages,limitation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local yak industry,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im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k industry in Nagqu area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yak fattening and staggered sale.Key words:Yak;Animal husbandry;Nagqu;Current situation;suggestions通过对拉萨和那曲两市的牦牛杂交利用试验站、养殖合作社、育肥基地、屠宰加工厂、牛肉精深加工厂、乳品加工厂、产业示范科技园等牦牛产业发展典型单位开展现场走访,与自治区农牧业厅和那曲市农牧业局的相关部门会议座谈,深入了解那曲市的牦牛产业发展现况,系统分析产业发展优势、局限与困难,提出解决牦牛育肥和牛肉错季上市问题,推动牦牛产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李洁君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李洁君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李洁君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用数据简述了西藏牦牛发展和生产现状,分析了牦牛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的初步的思路,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牦牛;生产;问题;思路一、调查背景:本小组利用暑期时间赴西藏自治区进行实地考察牦牛产业的发展状况。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品种之一。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家畜,是草地畜牧业的主体畜种,而草地畜牧业是充分利用廉价的天然草地资源进行畜产品生产的过程,其发展历史悠久,并在西藏畜牧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牦牛在暖季具有强生长势和强度肥育性能(钟光辉,1997),它可以将海拔4000m以上的光、热、水和草地等资源转化成畜产品提供给人类,是实现高寒草地资源有效转化为肉、乳品的特有动物之一,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西藏特色畜牧业。

长期以来,牦牛为西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耗牛产业的发展与西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此次针对拉萨市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八个方面;(一)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来拉萨市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发展的状况内容包括了解拉萨市及周边地区牦牛总数及其变化、每个牧民家庭平均放牧牦牛数量及其变化、周边乡镇新兴私人牦牛养殖场饲养概况(以当雄县为例,包括当雄牦牛的一般情况、屠宰性能、绿色标准化饲养管理、育肥技术及疫病防治)以及牦牛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此外还包括拉萨市政府、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农牧局及其下设科研单位为促进牦牛产业发展制定的利民政策和研究成果以及其影响,从而体现党和政府对于西藏地区藏族同胞的关怀。

(二)为拉萨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的发展及综合利用提出合理方案,满足当地农牧机构发展需求了解拉萨市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潜力资源,根据资源禀赋理论进行资源优化设计和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牦牛(Mai-nong)即蒙古牦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畜牧动物,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其耐寒耐旱、适应力强以及对草料的较强消化能力,牦牛成为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牦牛的繁育情况,我对牦牛繁育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1. 牦牛品种:牦牛根据不同的产地和用途,分为藏牦牛、青海牦牛、甘肃牦牛等品种。

各个品种在体型、毛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牦牛繁殖方式:目前,牦牛的繁殖主要通过自然繁殖的方式进行。

由于牦牛体质强健,天然环境适应能力强,自然繁殖的成功率较高。

但是,由于种羊数量有限,自然繁殖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3. 牦牛繁殖管理:牦牛繁殖管理主要包括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环节。

选种主要侧重于选取具有良好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的种牛,以提高后代的品质和产量。

配种是将选出的种牛与母牦牛配对,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后代。

饲养管理主要包括饲料供给、疾病防治等,以保证母牦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4. 牦牛繁殖的挑战:牦牛繁殖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自然繁殖的局限性、草场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牦牛繁殖的规模和效益,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5. 牦牛繁殖的前景:牦牛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畜牧动物,其繁殖的发展前景较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殖管理的改进,牦牛的品种改良和繁殖效率将得到提高。

此外,牦牛的肉质优良、适宜高原地区饲养的优势将使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牦牛繁殖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改进牦牛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有助于推动牦牛繁殖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围和 背 线 处 的短 毛 多 为灰 白 色 或 乳 白 色 。外 貌 具 有 明显 的野
牦牛特征。
我 国 牦 牛 遗 传 资 源 比 较 丰 富 , 由 于 不 同 的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 品种 形 成 历 史 、生 态适 应 性 、外 貌 特 征 、生 产 性 能 形 成
“ 通 牦 牛 ” 是 利 用 我 国 独 有 的本 土 动 物 遗 传 资 源 培 育 大 的第 一 个 国家 级 牦 牛 新 品种 。 “ 通 牦 牛 ”是 在青 藏 高 原 生 大 态 条 件 下 ,在 原 群 体 中人 为 的 导 人 野 牦 牛 遗 传 基 因 ,有 计 划
万头) 、云南 ( 头 ) 等六 省 区 的高 寒 草 原 区 。 国外 的牦 牛 6万
主要 分 布 于蒙 古 人 民 共 和 国约 有 8 万 头 ,另 外 有 近 3 1 0万 头 分 布 于 尼 泊 尔 、 印度阿 富 汗 、塔 吉 克斯 坦 、高 加 索 ,近 年 来 美 国 的 阿拉 斯 加 和 加 拿 大
牦 牛 和 西 藏 高 山 牦 牛 被 列 在 《 国 牛 品 种 志 》 中 。不 同生 态 中
类 型 牦 牛 品 种 基 本 上 是 根 据 生 栖 地 的 地 域 分 布 和 外 型特 征 划 分 的 .没 有 说 明 品 种 的遗 传 差 异 及 培 育 该 品 种 过 程 中环 境 条
由 于 特殊 生 态 环境 和极 强 的 自然 选 择 ,使 牦 牛 形 成 了抗 逆 性
强 、 耐寒 怕热 、极 强 的 采 食 能 力 、 晚熟 繁 殖 力 低 的 生 态 生 理
长 ,尾 短 ,尾 毛 长 而 蓬 松 。公 牦 牛 头 粗 重 ,呈 长方 型 ,颈 短

牦牛品种的AFLP分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牦牛品种的AFLP分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关 键 词 : 牛; F P 分子标记 ; 牦 AI; 遗传 多样性
S u y o n tc Di e s t n Ya e d y AFLP t d n Ge e i v r r y i k Br e s b
Xio Yupn Z o gJnc e g W e Yu - i e l a — ig 。 h n i—h n , i n xa t a
6 0 4 ;. 1 0 1 2 中国农业 州 7 0 5 ;. 海 省畜牧科 学 院) 兰 30 03青 摘要: 采用A I F P分子标记技术对麦洼牦牛、 九龙牦牛、 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 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个 7
AF I P引 物组 合 共 获 得 1 6个 片 段 , 中 9 5 其 8个 为 多 态性 标 记 。 记 多 态 频 率 为 3 . ~ 5 . 5 , 均 每 对 引 物 可 获得 标 48 4 6 平 1 . 7条 带 。 九龙 牦 牛 、 洼牦 牛 、 通 牦 牛 、 祝 白牦 牛 的 S a n n遗 传 多 样 性 指 数 分 别 为 0 2 80 2 1 0 1 0 0 1 0 75 麦 大 天 hno . 6 、. 5 、. 6 、. 3 , 九 龙 牦 牛 最 大 , 洼牦 牛 次之 , 麦 天祝 白牦 牛 最 小 。用 R g r 遗传 距 离公 式分 析得 到 4个 牦 牛品 种 闻 的 遗 传 距 离 D 天 祝 o es R, 白牦 牛 与 九 龙 牦 牛 遗 传 距 离最 大 (. 2 )天 祝 白牦 牛 与 大 通 牦 牛 的 距 离最 小 (. 2 ) O 0 82 . O 0 53 。根 据 D 值 , 4个 牦 牛 品 种 R 将 聚 为 两 大类 . 龙牦 牛聚 为一 类 , 它 3个牦 牛 品种 聚 为一 类 。 九 其

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本研究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新疆巴州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四个不同类群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PRL、PRLR、GH、GHR、IGF-Ⅰ五个候选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所发现的基因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PRL、PRLR、GH、GHR、IGF-Ⅰ基因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利用PCR-SSCP技术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基因(IGF-Ⅰ)多态性研究表明:(1)首次在牦牛IGF-Ⅰ基因的第1内含子发现PCR-SSCP多态,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的PCR-SSCP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多态位点由一对等位基因A、B控制,序列比对发现在67bp处单碱基C的缺失,造成了该多态位点的出现。

等位基因A(B)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新疆巴州牦牛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8(0.0972)、0.9234(0.0766)、0.8485(0.1515)、0.7929(0.2071)、0.9200(0.0800),等位基因A为五个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

(2)IGF-Ⅰ基因第5外显子的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在大通牦牛中检测到了从、BB和AB三种基因型,而在其它群体中只发现AA型,呈单态型,达到了纯合状态。

经克隆测序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是由于在202bp处一个T→C的突变,导致等位基因A突变成等位基因B。

(3)对IGF-Ⅰ基因上2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大通牦牛6月龄生长发育性状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AA基因型的体重、体斜长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0.05)。

(4)IGF-Ⅰ基因的二个多态位点基因型与大通牦牛早期发育的分析表明,18月龄IGF-Ⅰ第5外显子位点AA基因型的个体体高最小二乘均值(91.43cm),与BB 型(80.00cm)差异显著(P<0.05)。

中国主要牦牛品种(类群)分布在哪些地区

中国主要牦牛品种(类群)分布在哪些地区

中国主要牦牛品种(类群)分布在哪些地区1、四川九龙牦牛分布:四川省九龙、康定等地。

主要特性:分为高大和多毛两个类型,毛多型产绒量比一般牦牛高5-10倍。

额宽头较短,额毛丛生卷曲,公母有角,角间距大。

四肢、胸前、腹侧裙毛着地,全身被毛为多(3/4)黑色,少数黑白相间。

母牛初配年龄为2-3岁,公牛为4-5岁,一般3年2胎,繁殖率为68%,成活率为62%。

2、四川麦洼牦牛分布: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主要特性:被毛全黑为主。

头大小适中,额宽平,额毛丛生卷曲,绝大多数有角,角尖略向后、向内弯曲。

颈较薄,髻甲较低而单薄,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窄略倾斜。

成年公牛平均剪毛量为1.4kg,母牛为0.4kg。

公牛肩毛平均长38cm,股毛平均长47.5cm;裙毛平均长37cm,背毛平均长10.5cm,尾毛长者超过60cm,公牛初配年龄3-4岁,母牛3岁,3年2胎,繁殖成活率为44%。

3、青海高原牦牛分布:青海省南、北部的高寒地区。

主要特性:该牦牛由于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因此带有野牦牛的特性,结构紧凑,黑褐色占72%,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头大,角粗,母牛头小,额宽,有角髫甲高长而宽,前躯发达,后躯较差,乳房小,成碗碟状,乳头短小。

成年公牛平均体高为129cm,母牛为111cm,平均体重分别为440kg和260kg。

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3%,净肉率为43%。

公牛2岁性成熟,母牛为2-2.5岁,繁殖成活率为60%,1年1胎占60%,双犊率为3%。

4、甘肃天祝白牦牛分布: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主要特性:结构紧凑,全身被毛白色,皮肤粉红色。

公牛头大而额宽,额毛卷曲,角粗长,母牛头俊秀,额较窄,角细长,角向外上方或外后上方弯曲。

颈粗,垂皮不发达。

前躯发育良好,甲显著隆起,胸深,后躯发育差,尻多呈屋脊状,四肢较短。

成年公牛平均体高为121cm,平均体重为260kg;成年母牛分别为108cm和190kg。

基于mhc遗传标记的改则县本地牦牛与半野血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

基于mhc遗传标记的改则县本地牦牛与半野血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

摘要本研究利用MHC 基因区域2个遗传标记(BF1和BM1258)对改则县的本地牦牛(GZD ,16头)和半野血牦牛(GZY ,18头)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

结果表明,BF1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 E =0.71996)和多态信息含量(PIC =0.66063)以及等位基因数(N A =11)都要高于BM1258位点(H E =0.56773、PIC =0.45553、N A =6),但BF1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 O =0.30331)小于BM1258位点(H O =0.66471)。

就群体而言,GZD 的期望杂合度为0.6727±0.0934(H E ±SD )、观测杂合度为0.5563±0.0892(H O ±SD )以及PIC 为0.58534,均高于GZY 。

GZD 的近交系数(F IS =0.178)小于GZY (F IS =0.337)。

通过2个微卫星位点基因型共构建了17种单倍型,GZD 中含有12种单倍型,GZY 中存在11种单倍型。

在单倍型水平上,GZD 的期望杂合度(H E )为0.8759,观测杂合度为0.8000±0.1033,多态信息含量为0.8323,也略高于GZY 相关参数。

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在2个水平差异不显著,F ST =-0.01370(位点水平),F ST =-0.00300(单倍型水平)。

总体而言,2个牦牛群体的MHC 免疫区域遗传多样性丰富,暗示其抗病性和适应性遗传基础优秀,2个群体遗传差异不明显,加之半野血牦牛种群近交系数偏高,故建议对2个群体采取混群合并保种,提高种畜利用率,防止近交系数持续增高。

关键词牦牛;MHC ;遗传多样性;西藏改则中图分类号S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21-0209-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Assessment of Local Yak and Semi-wild Yak in Gaize County Based on MHC Genetic Markers ZHU Yan-bin 1,2PINGCUO Zhan-Dui 2LUOSANG Dun-Zhu 2SUN Guang-ming 2LUO Sang 2DAWA Yang-La 2CIREN Yang-Ji 2E Guang-xin 2,3BASANG Wang-Dui 1,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arley and Yak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Genetics Improvement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TAAAS ),Lhasa Tibet 850002;2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and Veterinary Medicine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andryScience ;3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wo genetic markers (BF1and BM1258)of the MHC gene reg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ocal yak (GZD ,16individuals )and semi-wild yak (GZY ,18individuals )in the Gaize Coun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 E =0.71996)and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0.66063)and allele number (N A =11)of BF1locus were higher than BM1258locus (H E =0.56773,PIC =0.45553,N A =6),but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of the BF1locus (H O =0.30331)was smaller than the BM1258locus (H O =0.66471).In terms of population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of GZD was 0.6727±0.0934(H E ±SD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0.5563±0.0892(H O ±SD ),and the PIC was 0.58534,all of them in GZD were higher than GZY.The inbreeding coefficient of GZD (F IS =0.178)was smaller than GZY (F IS =0.337).A total of 17haplotypes were constructed by two MHC microsatellite loci ,12haplotypes in GZD and 11haplotypes in GZY.At the haplotype level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 E )of GZD was 0.8759,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0.8000±0.1033,and th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8323,which was also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of GZY related parameters.The two level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 ST =-0.01370(site level ),F ST =-0.00300(haplotype level ).In general ,the rich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MHC immunization regions of the two yak popu-lations suggests that the genetic basis of disease resistance and adaptation is excellent ,and the gene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yak populations is not obvious ,and the inbreeding coefficient of the semi-wild yak is high.In addition ,we recommended the two populations were mixed and preserve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breeding stock and conflict to the inbreeding coefficient from increasing.Key words yak ;MHC ;genetic diversity ;Gaize Tibet基于MHC 遗传标记的改则县本地牦牛与半野血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朱彦宾1,2平措占堆2洛桑顿珠2孙广明2洛桑2达娃央拉2次仁央吉1俄广鑫2,3巴桑旺堆1,2*(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省部共建青稞与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拉萨850002;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是一组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基因群的统称。

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

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

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牦牛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濒临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

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问题,是近年来牦牛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当前,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大多来自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常染色体遗传变异的信息,而基于Y染色体序列变异(即父系遗传信息)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微卫星(STR)基因型分型技术筛选牦牛Y-SNP和Y-STR多态标记,基于这2种多态标记的联合分析,确定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

以家牦牛11个地方品种(即九龙、麦洼、娘亚、斯布、帕里、高原、环湖、甘南、巴州、中甸和天祝牦牛)、1个培育品种(即大通牦牛)和3个群体(即塔县、雪多和类乌齐牦牛)共682头公牦牛和8头野牦牛公牛为研究对象,对其Y染色体遗传变异、父系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结构、分化、聚类关系、分子变异(AMOVA)及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5个牦牛Y-SNPs标记(即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进行测序分析,在确认先前报道的6个Y-SNPs基础上,本研究首次在牦牛OFD1Y10标记发现4个新的Y-SNPs。

通过筛选40个普通牛Y-STRs标记在牦牛上的雄性特异性,发现13个标记为牦牛Y染色体非特异性标记,5个标记无扩增产物,13个标记为扩增效率较低的Y染色体特异性标记,9个标记为扩增效率较高的Y染色体特异性标记。

对这9个扩增效率较高的Y染色体特异性标记多态性检测表明,只有Y-STR INRA189标记在牦牛上具有多态性,拥有139、149、155、157、159、161 bp共6个等位基因。

说明上述6个标记包括5个Y-SNPs标记(即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和1个Y-STR INRA189标记在牦牛上具有雄性特异性和丰富的多态性,可用于其父系遗传分析。

通过6个牦牛Y染色体标记的联合分析,共确定了14种Y染色体单倍型(即H1Y1<sup>H</sup>10Y1和H11Y2<sup>H</sup>14Y2)。

西藏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西藏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西藏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余道宁;王佟;马晓明;张德荣;欧杰次仁;洛桑顿珠;梁春年【期刊名称】《中国草食动物科学》【年(卷),期】2024(44)2【摘要】采集西藏地区5个牦牛类群(西藏高山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共49头牦牛的血样,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SNP变异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滤后得到7655923个SNP位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西藏地区不同牦牛群体之间的基因杂合度差异并不显著,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度下降现象,类乌齐牦牛的观测杂合度最高,为0.3364;群体结构分析发现,5个牦牛类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现象。

说明目前西藏牦牛各群体整体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群体保种工作,以确保不同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总页数】5页(P39-43)【作者】余道宁;王佟;马晓明;张德荣;欧杰次仁;洛桑顿珠;梁春年【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2【相关文献】1.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2.青海省同德牦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3.青海省祁连牦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4.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评估5个西藏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5.唐古拉山牦牛群体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研究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研究

20227248调研报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研究潘 多(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噶尔 859400)摘要:我国西藏地区有着比较特殊自然环境,畜禽业发达,做好西藏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效调整与创新畜产品消费格局。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开发,保护当前的物种,有效地促进以及保护现有资源。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具体阐述几点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藏;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 S81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2)07-0092-03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性的生物资源,对维系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地区畜禽遗传资源丰富,畜禽种业基础好,政府历来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

1 畜禽遗传资源现状1999年间已经灭绝的有樟木鸡资源,而像阿沛甲咂牛、斯布牦牛等也被列为濒危灭绝资源范畴。

对藏鸡、藏猪以及西藏羊等五个品种进行了针对性保护,西藏牲畜总计存栏2509余万头(只、匹)。

其中有西藏牦牛、西藏黄牛、西藏绵羊、西藏山羊、西藏鸡、西藏猪、西藏马和西藏驴、藏獒等9个地方品种的畜禽品种资源又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通过时间的推移以及历史演变,能够遗留下来的都属于历史珍宝。

虽然包含较低生产性能的品种,但是背后却有着极高科学研究价值以及经济效益。

如果人们不能尽快对其保护与开发,那么在品种类型以及遗传变异变窄的现状下,自然也会达到一种枯竭的状态。

从当前形式下进行分析,很多国家都已经纷纷加入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队伍当中,而且也逐渐过渡到多样化动植物保护之中。

对于西藏地区的畜禽品种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是最终目的。

稀缺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不稳定的发展。

对我国西藏地区核心畜禽地方品种进行调查,一共包括9种,其中6个品种已经被记录好国家级关键保护名单当中;而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类群28个。

中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
等 [20 ]、 周继平等 [21 ]、钟金城等 [22 ]对牦 牛 SC核型综 合研究结果表明: SC绝 对长度在不同阶段有所变 化 ,而相对长度稳定 ,且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相对长度 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在光镜下观察 ,牦牛、普通牛及 其杂种犏牛的常染色体 SC呈细长的单股线状结 构 ,着丝粒深染 ,位于端部。性染色体轴深染 ,着丝粒 染色不明显 ,两种 SC易区别 ;在透射电镜下 ,每条 SC由两股平行排列、紧密程度不同的侧线构成。 在 常染色体 SC两侧轴的端部可见一略为膨大、着色 较深的区域 ,相当于着丝粒区域 ; 牦牛、普通牛、犏牛 在 SC两侧轴间宽度不同 ,牦牛较普通牛窄、犏牛介 于二者间。 犏牛可见许多结节、插入环、三价体等联 会紊乱现象。 并认为这种异常是雄性犏牛不育的重 要原因之一。
在各牦牛品种间 ,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的大小、形 态极其相似 ,而 Y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均
细胞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取决于染色体的遗传变 有较大的差异 (表 2) ,表现出多态现象。 研究发现 ,
异。 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为数目变异 (整倍体、非整 倍体 )和结构变异 (缺失、易位、倒位、重复 )。 具体的 研 究方 法 主要 包 括 普通 核 型、 显 带 核型 和 精 母细 胞
中图分类号: S823. 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动物遗传多样性亦称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本质的体现。 它主要指动物及其 野生近缘种的种间和种内遗传变异的总和 ,是人类祖 先经过几千年艰苦劳动留下的宝贵财富 ,亦是开发利 用遗传资源的物质基础。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 利用是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动物 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
联合 和 28对 染 色 体 的 联 合 各 占 50% , 在 Ag NO Rs的频率上 ,不同品种、个体、 细胞间均有一定 的变异 ,显示出多态性 (表 3)。

西藏牦牛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

西藏牦牛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
遗 H E R E D I T A S( B e i j i n g )2 0 1 3 年2 月
I S S N 0 2 5 3 - 9 7 7 2 w w w . c h i n a g e n e . c n
DoI : 1 0 . 3 7 2 4 / S P . J. 1 0 0 5 . 2 0 1 3 . 0 0 1 7 5
e n i e s o f a t o t a l o f 4 8 0 i n d i v i d u a l f r o m 1 1 T i b e t a n y k a g r o u p s we r e a n a l y z e d u s i n g PC R nd a mu l t i p l e x g e l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o f s i l v e r s t a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wi h t e i g h t p a i r s o f m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ma r k e r s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e d t h a t he t s e ma r k e r s we r e h i g h l y p o -
摘要 :为 了解西藏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文章选用 8 对微卫星标记g f 物, 利用P C R和复合
电泳银 染技术 , 通 过计 算基 因频率 ) 、有 效等位 基 因数( ) 、 群 体 杂合 度 ) 、多 态信 息含 量( P I C ) 和遗 传距 离
) ,对西藏 1 1 个牦牛类群共 4 8 0 个个体进行 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 1 ) 8 个微卫星标记在 西藏牦牛类群 中均表现 出多态性,且均属高度多态位 点,遗传多样性丰富; ( 2 )8 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1)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1)

牦牛 , 藏语“ 雅克” , 是 中国青藏 高原高 山高寒 荒漠地区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 的特产牛种 , 属 珍奇稀有 自然资源、 生态资源 、 经济 资源和畜种资 源, 这种青藏高原独有的景观动物分布于青海 、 西 藏、 四川 、 甘 肃 西北 部 、 云南 、 新疆南部等省( 自 治区) 。 牦 牛起 源于 中 国 , 主产 于 中 国。在 中国华北 和 内蒙古等地 发现 了新生 代、 第 四纪更新 世 ( 距 今
成功。
牦 牛这一 极具 难得 的宝贵基 因的物种 , 几 乎集
各 种家 畜 的产 品 、 性能于一身 , 有 了牦 牛 就 等 于有
了各种家畜 , 它是饲牧地区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资
料 和 生 产 资料 。在 中 国 , 牦 牛 更是 青 藏 高 原 、 高寒 草 地牧 区畜 牧 业 经济 中不 可 缺 少 的 重要 畜 种 。它
数的 9 5 %以上 。
牦 牛是 中 国西北 、 西南 高寒 地 区牧业 的重要 支 柱, 它 为其产 区各 族人 民( 主要 是藏 族 ) 提 供奶 、 肉、 毛、 绒、 皮、 燃 料 能 源 等 生 活 必 需 品 和 备 鞍 骑 乘 代
康定以南一带 , 他们 自称为“ 木雅” , 即牦牛国, 其牦 牛饲 牧业甚 为 发 达 。牦 牛 进 入新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天山、 阿尔 泰 山 区饲 养 的历史仅 有 百年左 右 。据记 载, 1 8 9 0年那里 的人们从西藏购买 1 0 0 余 头公 、 母 牦牛 , 先在 天 山 中部 巴音 郭楞 蒙古 自治 州 和静县 驯 养繁 殖 , 再 逐渐 扩展 到 阿尔泰 山 和整个 天 山适宜 牦
牛饲 牧 的地 区 。2 0世纪 7 0年代末 至 8 0 年 代初 , 牦 牛开 始 进 入 华 北 低 海 拨 1 5 0 0~1 8 0 0 m的 寒 冷 地

西藏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西藏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有 以下 优点 : 可 以大量 回收供体 的配子 和胚 胎 , ① 便
于迅速 挽救 频临灭 绝 、 量有 限 的品种 ( 群 ) ②冷 数 类 ; 冻保存 的年 限较 长 , 目前 认为 在 2 0年 以上 , 大 的 0 极
l 西藏 牦 牛 遗 传 资 源 的保 护
西 藏牦 牛 是 青 藏 高 原 最 为 宝 贵 的 传资 源 , 护 , 用 西 遗 保 利
中图 分 类 号 : 8 3 2 ¥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9 1 一 2 1 ) 6 0 5 — 3 1 0 - 1 1 ( 0 0 0 — 0 90
牦 牛 是 生 活 在 海 拔 30 0 m 以上 , 高寒 、 0 对 缺
达娃 央拉 顿 珠 平措 巴贵 索 朗达 , , ,
( . 藏 自治 区农 牧 科 学 院畜 牧 兽 医 研 究 所 , 藏 拉 萨 8 0 0 ; . 南 民族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 1西 西 50 9 2 西 四川 成 都 6 0 4 ) 1 0 1
摘 要 : 牦牛是 我 国丰富 多样 的畜种 资源 中重要 的 畜种之 一 , 在遗传 上是 一个 极为 宝贵 的基 因库 。本 文 阐述 了西藏牦 牛遗传 资 源的保种 方 法和 利 用途 径 , 助 于 西藏 畜牧 业 的可 持 续 有

延 长 了时代 间隔 , 需考 虑活体 保 种面 临 的如漂 变 、 不 留种和 近交 系数 等 问题 ; 冷 冻 保 种 主 要考 虑 冷 源 ③
( 氮) 液 的维持 情况 , 不受地 域 和生 态环境 的限制 , 保 险 系数 大 , 经济 负担小 馏 。  ̄]

是育种 工作 的原始 材 料 , 旦 丧 失 , 不 可 能 再 一 是

中国牛亚科家畜六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及其统计方法的研究

中国牛亚科家畜六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及其统计方法的研究

中国牛亚科家畜六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及其统计方法的研究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采集中国牛亚科家畜四个牛种(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牦牛(P(?)ephagus grunniens)、亚洲水牛(沼泽型,Bubalus bubalis-swamp type))六个代表群体(鲁西黄牛、渤海黑牛、闽南黄牛、青海牦牛、中国荷斯坦牛和山区水牛)共346个个体,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淀粉凝胶电泳(SGE)检测编码血液蛋白(酶)21个基因座和12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利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家畜遗传多样性信息系统(FAO-DAD-IS)提供的20个主要中国黄牛品种的相关信息,结合由6个血液蛋白基因座计算所得的标准遗传距离,运用Weitzman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对20个中国黄牛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21个血液蛋白(酶)基因座所得结果,统计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用UPGMA和NJ法构建标准遗传距离和DA遗传距离系统发生树,并利用标准遗传距离估计牛亚科家畜三个种属间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21个血液蛋白基因座中,共有13个基因座在六个牛群体中存在多态性;闽南黄牛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最高,13个多态基因座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和多态座位百分比分别为2.1538、1.5072、0.2788和47.62%,山区水牛群体内遗传变异最低,其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和多态座位百分比分别为1.3846、1.2032、0.1279和23.81%;六个牛群体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67.0%,群体内近交系数为26.9%,六个牛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54.5%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45.5%的遗传变异是由于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鲁西黄牛、渤海黑牛、闽南黄牛和山区水牛群体内近交系数(Fis)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或p<0.001),每世代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N<sub>e</sub>m)从0.0700到7.8933不等。

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摘要:本文研究了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的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思路。

西藏牦牛是高原地区的重要家畜资源,对西藏地区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数据,总结了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的特征,包括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牧民依赖度大等方面。

然而,西藏牦牛生产系统也面临着一些存在问题,包括遗传资源保护不足、科技支撑体系薄弱、市场开发不畅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包括加强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扩展、拓宽牦牛产品的市场渠道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

关键词:西藏牦牛,生产系统,存在问题,发展思路1. 引言西藏牦牛是中国高原地区的特有品种,以其适应恶劣环境、优质肉毛和经济价值而闻名。

牦牛对于西藏地区的农牧民来说,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维持他们生活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变化,牦牛生产系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研究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的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思路对于保护西藏牦牛资源、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的特征2.1 环境适应性强西藏牦牛作为一种高原牲畜,具有出色的环境适应性,是其生产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

牦牛生活在海拔高、气候恶劣、草地稀疏的高原地区,面临着极端的气温、低氧、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条件。

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类的饲养,牦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特征和适应策略。

牦牛具有出色的耐寒性。

由于高原地区冬季寒冷且缺乏草料,牦牛的长毛和厚皮下脂肪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保温层。

此外,牦牛体内还具备一套独特的能量代谢机制,能够快速调整能量的利用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气温和饲料条件。

牦牛具备良好的低氧适应性。

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是一种挑战。

然而,牦牛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高效的氧气利用和输送系统。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3)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3)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
与利用(3)
郭文场;张嘉保;陈树宁
【期刊名称】《特种经济动植物》
【年(卷),期】2014(17)5
【摘要】7产品的生产和利用7.1牦牛乳与乳制品牦牛乳是母牦牛分娩后为哺育犊牛从乳腺中分泌的一种不透明稍带黄色或白色的液体,分为初乳、常乳、末乳和异常乳4种。

初乳为产犊后7天内分泌的乳。

这种乳加热时形成凝块豆腐状,不能用作乳制品的原料;常乳为产犊7天以后的乳,用作乳制品的原料;末乳为初冬(10月)至严冬(1月)所分泌的乳,不能用作乳制品的原料或供人食用,可任犊牛吸吮;异常乳为不适合饮用或用作乳制品的乳。

严格地说,凡是用60%~70%的酒精试验而产生絮状凝块的乳均称为异常乳。

【总页数】3页(P4-6)
【作者】郭文场;张嘉保;陈树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吉林长春130022;吉林大学农学部动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1)
2.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2)
3.野家公牦牛繁殖特性的研究(Ⅱ)——野公牦牛高繁殖力因析
4.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的培育——幼龄生长牦牛冷季失重规律与补饲效果分析
5.西藏阿里地区牦牛生态类群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9, 8(2), 150-156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journal/ijehttps:///10.12677/ije.2019.82020Genetics Diversity of Six Yak Populations in Tibet NaquWangdui Basang1, Luobu Danjiu2, Yanbin Zhu1, Zhandui Pingcuo1, Yangla Dawa1,Shizhen He2, Wendong Xie21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Tibet2Nagqu City Grassland Statio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Naqu TibetReceived: May 5th, 2019; accepted: May 23rd, 2019; published: May 30th, 2019AbstractA total of 359 individuals were genetically analyzed us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six yak ecologicalgroups in Tibet using 12 microsatellite loci.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IC values of the six yak ecological populations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polymorphic. At the same time,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from 0.5189 ± 0.0323 to 0.6380 ± 0.0345; the allele number distribu-tion was from 4.25±2.01 to 5.17±2.72; and th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5004 to0.5443. According to Hardy-Wenberg equilibrium analysis (HWE),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reegroups (the Nine Villages in Nima Township, Nierong County, the 11 villages in Nima Township, Nierong County, and the farm group in Naqu Jiali County) have 3 loci that significantly deviate from HWE; and only one microsatellite in the Sancun group of Xiama Township in Naqu Jiali County was deviated significantly from equilibrium. The inbreeding coefficient (F IS) and the in-ter-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 ST) ranged from −0.059 to 0.153 and 0.00297 to0.1143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STRUCTURE revealed thatthe best genetic background was K = 2. Through F ST, phylogenetic tree, and STRUCTUR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it revealed that the clustering of the population was in accordance to their management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data for the prot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ose local yak populations of Tibet.KeywordsYak, Tibet, Genetic Diversity, Microsatellite西藏那曲地区六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巴桑旺堆1,旦久罗布2,朱彦宾1,平措占堆1,达娃央拉1,何世丞2,谢文栋2巴桑旺堆 等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 拉萨 2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草原站,西藏 那曲收稿日期:2019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30日摘 要利用12个微卫星座位对西藏6个地方生态类群359个牦牛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估。

结果显示群体观测杂合度为0.5189 ± 0.0323至0.6380 ± 0.0345,等位基因数分布为4.25 ± 2.01至5.17 ± 2.72,多态信息含量为0.5004至0.5443,故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

利用哈德温伯格平衡分析发现,三个群体(那曲聂荣县尼玛乡九村群体、那曲聂荣县尼玛乡十一村群体、那曲嘉黎县牧场群体)中发生显著偏离的微卫星数最多,均有3个位点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而那曲嘉黎县夏玛乡三村群体中只有1个微卫星显著偏离平衡。

群体内近交系数(F IS )和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 ST )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59~0.153和0.00297~0.11431。

对STRUCTURE 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最佳遗传背景K = 2。

通过F ST 遗传分歧分析,系统发育树和STRUCTURE 群体结构对群体的结构划分,发现所研究群体结构均表现出与管理背景及地理位置分布存在联系。

故,本研究对西藏地方牦牛群体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数据基础。

关键词牦牛,西藏,遗传多样性,微卫星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牦牛是分布于海拔3000 m 以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能适应高寒、缺氧等极端生态条件,在遗传资源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观牛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等手段,为牦牛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如曾玉峰[1]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DNA 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甘肃省六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罗辉等[2]和蔡欣等[3]分别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了麦洼牦牛内的遗传多样性;钟金城等[4]利用微卫星分析标记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毛永江等[5] [6]利用微卫星标记和血液蛋白基因座标记方法研究了青海高原牦牛内的遗传多样性;张浩[7]利用微卫星对甘肃省天祝县的5个天祝白牦牛群体进行了近交系数的研究;李铎等[8]利用微卫星DNA 研究了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廖信军等[9]应用16对微卫星DNA 标记评估了5个中国地方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品种间遗传关系;田应华等[10]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云南中甸牦牛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西藏作为我国牦牛的主产区之一,全区76个县(区)均有牦牛分布,共有牦牛457万余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0%。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牦牛学者主要对牦牛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进巴桑旺堆等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利用不同的遗传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研究了西藏那曲地区的六个地方牦牛生态类群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西藏自治区牦牛遗传资源的相关研究、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方法和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从6个西藏牦牛品种或类群中,选取健康成年牦牛,共133头(表1),采集静脉血带回实验室,于−8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实验牦牛类群、数量与采样地点详见表1。

Table 1. Sample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nd sample size表1. 样品采集信息及样本量采样地点数量群体代码那曲嘉黎县夏玛乡三村20 B那曲嘉黎县牧场25 J那曲聂荣县牧场22 N那曲聂荣县尼玛乡九村23 NO那曲聂荣县尼玛乡十一村23 S那曲当雄县龙仁乡20 X合计133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P304,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全血中的基因组DNA,−20℃保存。

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引物,本研究选取了其中12对牛遗传多样性评价体系微卫星位点,并在引物序列上游5’-端加上FAM或ROX荧光标记,以便检测。

将引物进行组合扩增,并对PCR过程进行优化,荧光标记,获得PCR产物。

所用引物和片段大小见表2。

Table 2. Yak microsatellite locus primer sequence, fragment size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table表2. 牦牛微卫星座位引物序列、片段大小及退火温度信息表引物名称引物序列5’-3’ 片段长度标记类型退火温度123~151 FAM 57 BM2113 F:GCTGCCTTCTACCAAA TACCCR:CTTAGACAACAGGGGTTTGG107~121 FAM 55 TGLA126 F:CTAA TTTAGAATGAGAGAGGCTTCTR:TTGGTCTCTATTCTCTGAATATTCCILSTS008 F:GAATCA TGGATTTCTGGGG175~187 FAM 58R:TAGCAGTGAGTGAGGTTGGC161~183 ROX 55 ILSTSO50 F:AAATCAGACACCCAGTTTCCR:GTTTTTCTACACGAGTTGGCBM1824 F:GAGCAAGGTGTTTTTCCAA TC180~194 FAM 57R:CA TTCTCCAACTGCTTCCTTG144~162 FAM 64 ETH225 F:GA TCACCTTGCCACTATTTCCTR:ACA TGACAGCCAGCTGCTACT234~254 ROX 64 SPS115 F:AAAGTGACACAACAGCTTCTCCAGR:AACGAGTGTCCTAGTTTGGCTGTG巴桑旺堆等Continued200~300 FAM 52 BGR3012 F:GACAGGAAGTAGGATGA TGGTTR:TGGGAGATGGTGAAGGACAGGGBGR3020 F:GACTTCCCTTTCACTTTTCAC200~300 ROX 51R:AGAGGAACGCAACAGGGGAA T143~191 FAM 55 TGLA53 F:GCTTTCAGAAATAGTTTGCATTCAR:A TCTTCACATGA TATTACAGCAGATGLA73 F:GAGAATCACCTAGAGAGAGGCA111~143 ROX 55R:CTTTCTCTTTAAATTCTATA TGGT210~240 FAM 55 AGLA293 F:GAAACTCAACCCAAGACAACTCAAGR:A TGACTTTATTCTCCACCTAGCAGA采用20 μL反应体系,其中各组分的终浓度分别为dNTPs 0.2 mmol/L、Mg2+ 1.5 mmol/L、混合上下游引物0.5 mmol/L、Taq酶5 U/μL、DNA模板1 μL (约60 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