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诊断与定位推拿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https://img.taocdn.com/s3/m/d092d8290242a8956aece495.png)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颈性眩晕按三穴位
![颈性眩晕按三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07fbebb284868762caaed5b8.png)
颈性眩晕按三穴位
颈性眩晕多发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群,现在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颈性眩晕患者一般伴有颈肩部不适,如颈肩酸痛、肌肉紧张,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天旋地转”之感,严重的还会恶心、呕吐。
推荐一套调治颈性眩晕的方法,效果不错。
点揉内关穴:两侧的内关穴(位于腕部横纹处向内臂方向量3横指处,两条大筋之间)各点按1~3分钟,可有效缓解因颈性眩晕引起的恶心、心慌等症状,镇静安神。
点揉风府穴(脖子向下低,找到颈部与脖子的连接处的正中位置),点揉3分钟。
风池穴:顺着风府穴向两边旁开两横指的凹陷处即为风池穴,再点揉3分钟。
周泉/文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231881d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7.png)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眩晕通常都被归类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或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其基本原因都认为与内耳迷路受到刺激和前庭疾病有关,但1950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并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
又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国内常将颈性眩晕归咎于颈椎病和颈椎失稳, 认为是一起由颈椎病所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甚至,有的学者把这种颈部肌源性的眩晕称为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
20世纪,欧美逐渐将骨骼肌源性的疼痛病症归结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形成了疼痛触发点,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MFP)。
而某些颈部特定肌肉的力学不平衡不仅仅会导致局部的疼痛,也会产生头晕、眩晕、定向、定位功能障碍。
通过在临床长期是实践与观察,触发点研究者发现引起颈型头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颈部肌肉痉挛可以造成眩晕和头晕,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可以有效缓解眩晕。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以针刺和推拿手法对颈部特点肌肉的触发点灭活,不仅能使机体各部的疼痛得以缓解,同时也可以有效眩晕、头昏重感以及[定向、定位功能障碍。
我们将其归纳为八点,称之为“颈八针”。
根据国内外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发现,胸锁乳突肌触发点的产生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头夹肌、颈夹肌,颞肌、二腹肌等,颈八针就主要来源于这些肌肉中的触发点。
颈部8针定位图解: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
2定位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斜角肌、提肩胛肌、颈夹肌、斜方肌颈角和颈后肌下部触发点。
3定位在锁骨上窝,用手抓住斜方肌,针刺手抓部分向中内外的斜方肌触发点。
4定位胸锁乳突肌中内侧,用手抓提该肌,向中上下穿刺该肌触发点。
推拿手法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2例
![推拿手法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2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7c554d33687e21af45a93b.png)
风 池 、天柱 、百会 、率 谷 、颈 3 颈 7夹 脊 穴 、阿是 ~
方 屈 曲 ,医者 左手 勾住 其 下 颌 部 以 固定 头部 ,右 手按 在 左 侧 肩 部 , 以 病 变 颈 椎 为 定 点 ,待 患 者 颈 部 缓 慢 旋 转 至 最 大 限 度 ,左 手 固 定 头 部 不 动 ,右 手 向 前 下 方 向 用 力 推 左 肩 部 ,此 时 可 听 到 关 节 复 位 的 声 音 , 手 法 即
椎 问孔 和椎 间隙 ,使 椎 动 脉 舒 张 伸展 ,解 除椎 动 脉 压 迫 。颈椎 卧位 旋转 定点 扳 法 可 以恢 复 颈 椎 正 常解 剖 位
置 和 生理 曲度 ,扩 大 横 突 孔 ,使 钩 椎 关 节 得 到 调 整 , 不 压迫 椎 动脉 ,解 除周 围神 经 压 迫 ,重 新建 立 颈 椎 和 椎 动脉 的平 衡 关 系 ,降低 交 感 神 经 的敏 感 性 ,从 而 达 到 椎基 底 动脉 对颅 内正 常 的血 液供应 。
4 体 会
1 2 诊 断标 准 :诊 断参 照 第 二 届 全 国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 谈 会 拟定 的椎 动脉 型 颈 椎 病 的诊 断 标 准口 ,以 眩晕 为 ] 主要 症 状 ,伴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头 痛 ,颅 脑 多 普 勒
(C T D) 提 示 椎 基 底 动 脉 血 流 速 度 减 慢 , 颈 椎 X 线 摄
片或 MR 提示 有 不 同程 度 异 常 改 变 。同 时 排 除 耳 源 I 性眩 晕 、眼源 性 眩晕 、脑 血 管疾 病 、心血 管 疾 病 、内
浅谈不同类型颈性眩晕推拿手法
![浅谈不同类型颈性眩晕推拿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0a5045fe4733687e21aa25.png)
・
2 1 年 1 月下 第 2 00 2 卷 第 3 期 6
De e e 2 0 V0 . No 3 c mb r 01 1 2 .6
33 ・ 4
Ju n l fC naT a io a ieeMe iieIfr to o r a hi rdt n Chn s den omain o i l n
①制备 尽可能大 的腹膜后 腔 ;② 附着在腰 方肌 上 的
G rt筋膜 的中间部分较疏松 ,可 以沿着腰方肌和膈脚切 eo a
开( )③处理完。 9; 肾上腺静脉后再离断对肾上腺有悬 吊作用
的肾上腺上 动脉条带 f — 1; 肾上腺结核组 织质地 脆 、 l 1)④ 0 易破碎 , 避免直接钳夹 , 以免 出血 、 瘤细胞种植 、 血压巨大波 动 ; 于肾上腺结核的治疗 , 关 有资料显示正规 、 足量 、 长期 的 抗结核治疗虽 然可 以缩小 肾上腺 结核体积 ,少部分病例 临 床症状有所缓解 ,但是抗结核治疗对其肾上腺 功能 的改善
血管造影 ) 检查 : 椎动脉硬化呈断续不显影改变。 1 推 拿 方 法 :采 用 颈 部 五 线 五 区 加 特 定 穴 定 向点 穴 推 . 2 拿。 五线 : 颈后线( ) 1风府一 大椎 ; 椎旁线( ) 2 风池一 颈根 ( 大 椎旁开 1 . 5寸) 枕下 三角 区 ; , 颈旁线( ) 2 乳突一颈臂穴 。五 区 : 胛 带 区 大 椎 一 肩 峰 ( 上 肌 区域 )肩 胛 背 区 天宗 穴 ; 肩 冈 ; 肩胛骨背区( 斜方肌 )肩胛问区两肩胛 骨之 间。特定穴 : A dsn病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 ) 6 . 0 3  ̄ di o 7 。 97 %
3 后腹腔镜 肾上腺结核切 除术 临床应用价值 . 3 后腹膜腹腔镜 肾上腺结核切除术视野清晰,能充分分 离暴露 肾上腺组织 ,尤其是处理 肾上腺之前就可 以控制 肾 上腺静脉 , 优势更加明显。 过去认为腹腔镜 肾上腺切 除术是
眩晕症按摩穴位的方法
![眩晕症按摩穴位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05cd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0.png)
眩晕症按摩穴位的方法
眩晕症按摩穴位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找准起始点:将手指按在额头中央,稍稍向上移动,找到两个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2. 精确定位穴位:将两只手指指尖放在鼻梁与眼眶之间的位置,向上移动到发际线上1-2厘米的位置,找到一个稍微凹陷的点。
3. 按摩眩晕穴位:用中指或无名指的指腹,用适量的力度轻轻按摩和揉捏眩晕穴位。
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穴位,每次持续按摩3-5分钟。
4. 注意力度和频率: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要过于强力。
每天按摩2-3次,每次间隔数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穴位是一种辅助方法,如果眩晕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d2144e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b.png)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百会。
【操作】患者正坐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百会穴。
将患者百会穴周围头发向两侧分开(可剪掉少许头发),露出施灸部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油以黏附艾柱;于穴位上点燃麦粒大小的艾柱,待患者局部有灼热感时,医者用干棉球由轻力到重力压灭艾柱并停留片刻,此时患者自觉有热力向脑内传,然后去掉残余艾绒继续施灸,每次灸3~5壮,每天灸1次。
最后涂上万花油。
施灸后一般穴位处会有小灸疱,不需特殊处理,如无感染1周左右灸痂自行脱落。
2.穴位注射颈性眩晕【主穴】风池(双侧)、百会、颈2~7夹脊穴(一侧或两侧压痛点处)。
【药物】红花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
【操作】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皮下,百会穴平刺,其他穴位平刺进针1寸,稍加捻转,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1.5~2ml。
每星期3次,6次为1个疗程。
眩晕重症【主穴】双侧足三里。
【药物】柴胡注射液。
【操作】以5ml注射器,5~7号针头,抽取柴胡注射液4ml,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1.5寸左右,做提插捻转,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各注入2ml。
注射后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睡眠。
注射后30~40min,局部有酸胀不适感,不用处理,可自行缓解。
3.耳穴压豆【主穴】心、肝、肾、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配穴】高血压者加降压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加内分泌;颈椎病者加颈。
【操作】选取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然后采用0.6cm×0.6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在耳穴部位,按压数分钟,每隔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贴压。
耳穴压豆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时间为每次30~60s,头晕严重时可在对侧耳穴同时压豆,以增强疗效。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机理探讨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机理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7c4d1cdaa00b52acfc7ca13.png)
4 拨颈 单拇指拨颈后病变部位数次; . 4 4 压颈 单拇指 由上至下压项韧带及颈后肌群 . 5 34 , — 遍 病侧可增加次数 ; 4 提 拿颈椎 一手置于患者头顶上, . 6 略使头后仰 ( 颈后肌放松 )另一手拇指和其余 四指捏住病椎两 , 侧用力向上 , 提拿数次 : 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及后颈根
速而稳定。 关于手法作用与机理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5 缓 解椎动脉痉挛 颈部炎症代谢产物堆积颈 . 1
‘ . L
. . ‘ ‘ . L—止 . . ‘ ‘ ‘ L. . . ‘ L. L . ‘ L. . . L. L—止 . . ‘ ‘ ‘ ‘ ‘ L. . . . . L. L. L. L
经牵拉和刺激而发生眩晕症状。 症状与诊断 : 症状 以眩晕为主 , 并伴有头痛、 耳 鸣、 恶心 、 视物不清 、 心慌气短等表现 。诊断以科学
部, 缓慢地用力向上牵 引, 当牵引到一定程度时 , 可 配合小幅度的前 曲后仰手法 ; 4 拨正脊突 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脊突, . 8 另一手
射 击 运 动 员 常见伤 病 分 析
陈 小亮 田 新
江西省射击运动管理中心医务室
关键词 射击运动 员 常见伤病 分析
(313 ; 3 00 )南昌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防治
(30 6 300 )
损伤机制部位
射击运动作 为我 国传统优势运动项 目, 曾在历 届奥 运会 上 为我 们 国家 争得 了无 限 荣誉 , 是 这 项 但 运 动 却不 象乒 、 羽等 项 目那 样所 为人 熟 知 。在 常 人 看来 , 射击运 动是一项相对 比较舒服 的运动 , 一般 认为射击运动心理重于身体 , 但是射击运动作为竞 技体 育 的一 部 分 和其 他 运 动 一样 同样 是 一 项 非 常 艰辛 , 挑战极 限的运动 , 随着长年 累月 的超负荷的 训练与比赛而来的伤病并不 比其他运动项 目少 。 笔 者从事射击队队医及教练工作十余年 , 在工作 中经 治了许多射击 队员的伤病 . 中有只训练几个月 的 其 小队员也有现在在国家队训练 的国家队队员 . 现进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3d764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9.png)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 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手术方式
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 椎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 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确定。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定期复查,并遵循医生指导进 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因个 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术后眩 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非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使用缓解眩晕、头痛和恶心的 药物,如抗组胺药、止吐药等
。
物理疗法
如按摩、牵引、温热疗法等, 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
痛。
康复训练
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姿势训练 等,以增强颈部稳定性,预防
眩晕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的坐姿、睡姿,减少 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适当
休息和放松。
02
03
发病率
颈性眩晕在颈椎病患者中 的发病率较高,但具体的 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差异 而有所不同。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生活习惯等都是颈性眩晕 发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
了解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 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病 率和复发率。
PART 02
颈性眩晕的诊断
REPORTING
。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 疗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颈性眩晕概述 • 颈性眩晕的诊断 • 颈性眩晕的治疗 •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颈性眩晕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PART 01
颈性眩晕概述
REPORTING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ba50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f.png)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患者张女士,女,45岁,因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来诊。
经询问得知,患者于两个月前突然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伴有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轻则数秒钟,重则持续数分钟,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患者曾前往多家医院就诊,但效果不佳,头晕、眩晕症状仍然存在。
经检查发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不够、颈动脉搏动减弱、头颈部肌肉紧张等问题。
结合患者症状,初步诊断为颈椎性眩晕。
治疗方案:采用刘渡舟治疗颈椎性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和推拿。
针灸:选取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天柱、睛明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推拿:以颈部为主要治疗区域,通过推拿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问题,每次30分钟,每周2次,连续治疗4周。
治疗效果:经过4周的治疗,张女士头晕、眩晕等症状大为减轻,生活和工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刘渡舟治疗颈椎性眩晕的方法疗效显著,对于头晕、眩晕等症状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1 -。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https://img.taocdn.com/s3/m/8d88f46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4.png)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颈性眩晕是指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等问题,甚至会发生短暂性术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者跌扑等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多数为男性,尤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颈性眩晕发病率为17.3%左右,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颈性眩晕的发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来。
针对颈性眩晕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综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将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疗效。
下面,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颈性眩晕的中西结合疗法,提高民众对此病的知晓度。
1.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即为眼花,“晕”则是头晕,由于二者常常都是同时出现,故而将其统称为“眩晕”。
症状较轻的患者闭眼稍作休息,即可缓解,而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如同乘坐车船,感觉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更有甚者会突然出现扑倒现象。
对于眩晕的起因,古代医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灵枢卫气》中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中也指出“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
”所以,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以及痰瘀内阻等,在病因病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导致人体的头部经气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失所样,出现眩晕。
若以中医辨证的理论来说,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此病的主要内在因素。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颈性眩晕患者中,属于虚证者较多,所谓虚证即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而痰浊中阻,瘀血阻络以及肝阳上亢等则属于是实证或者本虚标实证,故而有学者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针对精虚者,应当将治疗重点放在益精填髓以及滋补肾阴上;针对气血虚亏者,则要想办法为他们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则应做到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治疗方向为燥湿化痰;若患者已经出现了瘀血,则要通窍活血。
颈性眩晕对因三部推拿法治疗方法探究
![颈性眩晕对因三部推拿法治疗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6ac2c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c.png)
状,必然有其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就是其真正的病因。 在治
疗疾病时,必须针对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这也是
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基于这一点,范炳华老师提出了“ 有
症必有因,症因相关” 这一观点并应用于颈性眩晕的诊治。
在诊断上,范炳华老师认为首要任务是“ 审症求因” ,而在治
叠嵌压或关节错位重叠造成。 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
以一手示指掌指关节的桡侧部顶住对侧的相应节段后关节
处,另一手按住狭窄侧的头部向对侧掀按,两手顶按同步协
调进行,听到“ 咯嗒” 声响即可。 此法可纠正椎间孔上下径
狭窄。
四、 针对血管形态异常的推拿治疗方法
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颈椎失稳和血管形态异常是两个
健康管理
颈性眩晕对因三部推拿法治疗方法探究
李王斌
摘 要:颈性眩晕又称作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等。 头晕或眩晕是其临床主症,常反复发作,影响日常工作及
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发展为晕厥或中风,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病因素较复杂,成为临床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范炳华教授从
( 二) 优化急诊护理人员,提高急诊护士素质
①作为急诊专科护士,应该具备分秒必争救治病人的人
道精神,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说话要严谨,准确掌握患者的
需求,理解患者的问题,争取患者的信任。 ②急诊科护士必
须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 我科护士 80% 均在普外、心内科、
脑血管病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锻炼过,具有一定业务素质
内,左右各 1 次。 一指禅推法作用频率以每分钟 110 ~ 120 次
为宜,旋转整复手法在 1 个疗程内整复 3 次。
( 三) 解痉通畅
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e4b889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c.png)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D e c .2023,V o l .31N o .24(扫一扫查看 文中图片)җ基金项目: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2020086);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级重点专科培育项目(B S Y Y Z D Z K -2019-04):刘志丹,E -m a i l :l i u z h i d a n @v i p.163.c o m 第一作者:张欣妍,E -m a i l :181********@163.c o m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җ张欣妍12刘志丹2,张凡2,钱舜斌2(1.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81;2.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999)ʌ摘要ɔ 目的:观察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㊂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颈项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下肌群推拿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 H I)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㊂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D H I ㊁V A S 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 <0.05),且治疗组D H I ㊁V A 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从枕下肌群推拿入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眩晕功能障碍㊂ʌ关键词ɔ 颈性眩晕;推拿;枕下肌群;眩晕障碍评分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中图分类号:R 244.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414近年来,颈性眩晕成为临床多发疾病之一㊂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椎退变㊁损伤等颈源性因素造成上颈椎区域功能紊乱而引起本体感受器异常,神经传入至前庭核,导致以颈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㊂颈性眩晕可能并发头痛㊁耳鸣㊁恶心㊁呕吐㊁眼球震颤等症状,甚则引发晕厥,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2]㊂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由长时间刷手机㊁看电脑等低头姿势导致的颈椎疾病也越来越普遍,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㊂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牵引㊁手法㊁针灸㊁药物等,具有一定疗效,其中手法治疗中的推拿是患者较易接受的手段之一㊂然而,常规推拿治疗本病大多集中于颈椎小关节复位及松解颈项部软组织,对颈项部的疼痛效果较好,但颈性眩晕的问题并未妥善解决㊂枕下肌群是枕骨下方与颈后部的深层肌肉群,分布有丰富的肌梭,是维持头颈稳定性的重要因素㊂研究显示,枕下肌群劳损易引发颈枕部僵硬不适,表现为头痛㊁头晕㊁视野昏暗㊁神经衰弱等综合征,枕下肌群的紧张也会引起颈性眩晕,于此处应用针刺治疗,收效明显[3-4]㊂为寻找更好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枕下肌群处采用手法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㊂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97ʃ5.37)岁,平均病程(9.20ʃ2.70)个月㊂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2.63ʃ5.83)岁,平均病程(9.00ʃ2.90)个月㊂两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中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原则[5]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诊治专家共识“拟定: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于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曲㊁椎体不稳㊁椎间盘突出等,多有颈部外伤史;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因素[6]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头晕且视物如天地旋转,重病者如坐船,更有甚者仆倒;心悸少寐;神倦乏力;心烦口干;伴恶心,甚者呕吐,眼球不可控震颤,耳鸣,出虚汗等;反复发作,急性起病或逐渐加重[7]㊂1.3 纳入标准 年龄18~40岁;性别不限;符合上述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头颅C T 或M R I㊁脑血管造影㊁颈动脉超声显示无异常;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接受定期随访,积极配合工作㊂1.4 排除标准 先天结构畸形者,如寰枕融合㊁寰枢关节半脱位㊁颅底凹陷㊁颈肋等;有颈椎外伤㊁肿瘤㊁感7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D e c.2023,V o l.31N o.24染者;有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者;确诊为交感型或脊髓型颈椎病者;孕妇;严重骨质疏松者;肩颈部有皮肤病者;高血压病3级者;确诊眼部㊁耳部疾病且可能引起眩晕者㊂2治疗方法2.1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手法治疗㊂(1)物理因子治疗取两块中频透热治疗仪(全日康,J48B型,输出频率为2~9k H z)贴片,置于患者枕下肌群,处方选择1,透热选择2,输出选择15,治疗时间为30m i n㊂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2)常规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持续时间为30m i 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头部处于中立位,肩膀自然下垂㊂①整体松解:治疗者站于患者身后,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施力的捏拿法放松颈项两旁软组织,从第2颈椎起至第7颈椎止,上下操作5m i n;然后大拇指和其余四指螺纹面相对,捏住患者肩部的肌肉并提起,持续1~2s,反复操作,直至僵硬的肌肉趋于松软;再用\法㊁揉法等放松两侧斜方肌㊂②局部松解:治疗者站于患者身后,拇指与食指定位于寰枢关节,两指指腹相对,横推寰枢关节处两侧肌肉,并向鼻尖方向点按,注意用力不可太大,至患者有酸胀感,约5m i n㊂治疗者更换体位,站于患者前方,拇指指腹定位于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可摸到两块肌肉明显僵硬,此时患者应有强烈酸胀感,治疗者由轻到重地使用按揉法㊁拨法放松这两块肌肉㊂治疗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感受,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㊂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松解枕下肌群治疗㊂患者取俯卧位,治疗者坐于患者头顶对侧,双手握拳,手心朝下置于患者枕部上方,用第2~4指指节抵住枕骨下项线下骨面外侧,按揉头后大直肌数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然后沿头后大直肌的下项线向内滑动,摸到头后小直肌继续按揉;接着触及乳突后缘,向寰椎的横突方向推动,触及头上斜肌㊁头下斜肌,以拇指㊁食指和中指指腹为接触面按揉(具体操作步骤扫描文章标题处二维码查看)㊂治疗时间10m i 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 ①眩晕障碍评分: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 H I)评分判定患者眩晕功能障碍㊂D H I包含功能㊁情感㊁生理评分3项,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回答问题,按照有㊁有时有㊁无计为4㊁2㊁0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低表示眩晕程度越轻[8]㊂②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估颈性眩晕给患者造成困扰的主观严重程度,得分为1~10分,得分越高表示严重程度越高㊂3.2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评定标准制定[9]㊂治愈:原有不适消失,可以参与正常的日常活动;好转:原有不适基本消失,只在太过劳累或因天气情况导致轻微不适,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无效:原有不适并无减轻或病情加重㊂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㊁方差齐者,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3.4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㊂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㊂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0.05)㊂(2)D H I㊁V A 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D H I㊁V A 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D H I㊁V A 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㊁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眩晕障碍评分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044.80ʃ10.8519.63ʃ9.27әһ7.33ʃ1.713.53ʃ1.20әһ对照组3042.73ʃ12.9827.47ʃ9.54ә7.27ʃ1.534.30ʃ1.49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4讨论在肌肉骨骼康复㊁五官科疾病康复方面,颈性眩晕一直存在争议㊂本病定义没有统一标准,以头晕㊁眩晕㊁头痛等为主要症状,并伴恶心㊁呕吐㊁耳鸣㊁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㊂颈性眩晕是排除性诊断,需从定位㊁定性㊁疾病类型㊁眩晕持续时间㊁眩晕发作频率等方面作8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D e c .2023,V o l .31N o .24出诊断,与其他眩晕类疾病进行区分[10]㊂因此,该病的诊断㊁治疗均存在一定的难度㊂现代医学关于颈性眩晕的病因还未达成一致,病因主要分为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㊁椎动脉机械压迫导致供血不足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㊁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㊂①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㊂H I N O K IM 等[11]在兔子的颈部软组织处施加弱电刺激,发现视动系统的平衡功能增加和减少取决于颈部的本体感受器的调控,说明颈部本体感受器和视觉器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衡功能与刺激颈部的本体感受器是相关的㊂MO R I N A K AS [12]认为肌肉的高渗可使人体出现压痛,而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会引起肌肉的高渗㊂眩晕㊁恶心和耳鸣也可能是由本体感受器造成的颈部肌肉的压痛引起,颈部的姿势反射和颈眼反射则是由颈部本体感受器导致的[13]㊂②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㊂椎动脉从第2颈椎横突孔经过枕骨大孔时较为扭曲,寰枢关节错位会导致椎动脉狭窄,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眩晕[14]㊂郎伯旭等[15]认为,长期姿势不当等会使寰枕后膜出现痉挛,压迫椎动脉等血管神经,导致供血不足引起头晕㊂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导致椎动脉狭窄,也会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如C I T OWJS 等[16]诊疗1位69岁C 6上关节增生男性患者,发现手术切除增生的关节突后眩晕情况消失㊂③神经体液因子学说㊂血液中体液因子维持着脑血流量的平衡,如内皮素和神经肽Y ,均有收缩血管的功能[17]㊂研究发现,神经肽Y 分泌增加,可使血管收缩时间延长,血流量减少,从而激活血小板聚集,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眩晕[17]㊂④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㊂椎动脉周围围绕着丰富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椎动脉痉挛,导致血流减少㊂顾韬[18]在兔子的颈上㊁中㊁下段交感神经节上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 R P )和生物素化葡萄糖胺(B D A ),发现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椎动脉可出现缩血管效应,导致血流量突然下降,这可能是出现眩晕的关键㊂李曙明等[19]认为颈部疼痛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发生短暂性持续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颈性眩晕㊂国内外治疗颈性眩晕以物理治疗为首的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按颈椎病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常选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术中常规切除后纵韧带,借助特殊的显微解剖器将颈椎后纵韧带与硬脑膜分离[20]㊂通常情况下,也会切除椎间盘,手术节段通常为1~4个[21]㊂临床也可用射频消融成核术治疗颈性眩晕,利用B 超找到合适的穿刺点,选用直径3mm 的穿刺针进行椎间穿刺[22]㊂上述手术或射频消融治疗的缺点是价格昂贵且有一定风险㊂因此绝大多数颈性眩晕的患者选择物理治疗,或运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㊂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我国历代医学家各有论述,大致可分为 内 外 两种因素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记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素问㊃生气通天论“记载: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㊂ 说明眩晕和肝密切相关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又言: 跗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 病本于肾㊂ 说明肾虚也会引起眩晕[23]㊂可见,肝肾不足㊁痰瘀内阻㊁气血不足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眩晕因此而发,此为内因㊂‘素问㊃刺热“记载: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㊁少阳㊂ ‘伤寒论“记载: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甚不可发汗㊂ 说明眩晕的病因病机与风阳上扰有关,此为外因㊂推拿手法治疗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手法治疗能纠正颈椎椎体之间的紊乱,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局部粘连,且基本无不良反应㊂石国栋[24]采用升阳通督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其他颈椎病症状㊂李非[25]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推拿手法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手法治疗优于针刺治疗,认为手法对改善颈性眩晕具有显著作用㊂可见,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但推拿治疗的方法却差异较大,尤其是对因治疗选择的部位更是多样㊂枕下肌群是枕骨下方与颈后部的深层肌肉群,由头上斜肌㊁头下斜肌㊁头后大直肌㊁头后小直肌组成㊂这些肌肉在头颈部的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脑脊液与血液顺利出入颅脑[26]㊂若枕下肌群紧张,会压迫神经从而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头痛,或枕下肌群紧张形成痉挛,使环枕间隙变小,从而压迫椎动脉[27]㊂枕下肌群是维持人体姿势的肌群,可以精确控制头部活动,并且分布大量的肌梭,数量远高于人体其他肌肉,对于维持平衡和正常位置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㊂D E J O N GPT 等[28]在兔子㊁猫㊁猴㊁人的枕下肌群均注入9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D e c.2023,V o l.31N o.24麻醉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有强烈的坠落感和倾斜感,推测这是由于麻醉药改变了枕下肌群的受体传导,从而引起头晕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D H I㊁V A 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手法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手法治疗㊂临床上常规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多注重松解肩颈部肌肉或关节复位,枕下肌群紧张这一因素则常被忽略㊂本研究以枕下肌群为施术部位进行推拿治疗,结果提示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㊂该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在临床上推广,以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疼痛,并可减少医疗费用的开支㊂参考文献[1]李永超,彭宝淦.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50-253.[2]K E R B E R K A,C A L L A G HA N B C,T E L I A N S A,e ta l.D i z z i n e s s s y m p t o mt y p e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o v e r l a p:aU Sn a t i o n a l l y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u r v e y[J].A mJM e d,2017,130(12):1465.[3]喻益峰,王学宗,李亚娟,等.头后小直肌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及从筋论治颈性眩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6(8):1263-1266.[4]E S C A L O N I J,B U T T SR,D U N N I N GJ.T h e u s e o f d r y n e e d l i n ga sad i a g n o s t i ct o o la n d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f o rc e r v i c o g e n i c d i z z i n e s s:a 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c a s e s e r i e s[J].J B o d y w M o v T h e r,2018,22(4):947-955.[5]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 544-546.[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7]眩晕的诊断依据㊁证候分类㊁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 Y/T001. 1-94)[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8):85.[8]T R E L E A V E N J.D i z z i n e s sh a n d i c a p i n v e n t o r y(D H I)[J].A u s t JP h y s i o t h e r,2006,52(1):67.[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0]赵华,孙家献,陈复军,等.颈性眩晕的诊断误区[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2):76-78.[11]H I N O K I M,H I N E S,O K A D A S,e ta l.O p t i co r g a na n dc e r v i c a l p r o p r i o c e p t o r s i nm a i n t e n a n c e o f b od ye q u i l i b r i u m[J].A c t aO t o l a r y n g o l S u p p l,1975,330:169-184.[12]M O R I N A K A S.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d i s e a s e sa sac a u s a l f a c t o ro f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J].A u r i sN a s u sL a r y n x,2009,36(6):649-654.[13]B R A N D T T,B R O N S T E I N A M.C e r v i c a lv e r t i g o[J].J N e u r o lN e u r o s u r g P s y c h i a t r y,2001,71(1):8-12. [14]邵开超,查和萍,范志勇,等.从寰枢关节错位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4):16-7,20.[15]郎伯旭,方震宇,柳新端.针刺配合手法治疗环枕筋膜挛缩综合征100例[J].中国针灸,2003,23(5):9. [16]C I T OWJS,MA C D O N A L D RL.P o s t e r i o rd e c o m p r e s s i o n o ft h ev e r t e b r a la r t e r y n a r r o w e db y c e r v i c a lo s t e o p h y t e:c a s e r e p o r t[J].S u r g N e u r o l,1999,51(5):495-499.[17]康永生.神经肽Y在颈性眩晕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18]顾韬.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在伴颈性眩晕颈椎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 [19]李曙明,李相柱,张志刚,等.颈部疼痛及颈性眩晕与交感神经反射弧的联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12-113,259.[20]L I J,J I A N G DJ,WA N G X W,e t a l.M i d-t e r m o u t c o m e s o fa n t e r i o rc e r v i c a lf u s i o nf o rc e r v i c a ls p o n d y l o s i s w i t h s y m p a t h e t i c s y m p t o m s[J].C l i nS p i n eS u r g,2016,29(6): 255-260.[21]何阿祥,谢栋,蔡晓敏,等.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1):1927-1931. [22]Y I N HD,Z H A N GX M,H U A N G M G,e t a l.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a n d m e c h a n i s mo f 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a b l a t i o n n u c l e o p l a s t y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J].B r JR a d i o l,2017,90(1072):20150772. [23]王颖.眩晕病因病机之五脏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3):73-74.[24]石国栋.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25]李非.头颈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26]苑晓鹰.枕下肌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与慢性头痛的关系[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7.[27]田纪钧.刃针疗法(5):刃针治疗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J].中国针灸,2005,25(6):437-438.[28]D EJ O N G P T,D EJ O N GJ M,C OH E N B,e ta l.A t a x i aa n dn y s t a g m u s i n d u c e db y i n j ec t i o no f l o c a l a n e s t h e t i c s i n t h eN e c k[J].A n nN e u r o l,1977,1(3):240-246.(收稿日期:2022-10-07)[编辑:郝利珍]05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
211079684_蒋涛运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211079684_蒋涛运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026a40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3.png)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4җ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名中医及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发展 2020 10号);2019年省级中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皖卫中医药发 2019 8号):蒋涛,E -m a i l :j i a n gt a o 555666@126.c o m 第一作者:郑玉蓉,E -m a i l :2250551438@q q.c o m 蒋涛运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经验җ郑玉蓉1,蒋 涛2,周梦雨1,陆健聪1(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ʌ摘要ɔ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及亚型,发病与颈部筋骨病变或颈部处于不良姿势密切相关㊂蒋涛主任遵循整体观念,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颈性眩晕,在诊断过程中从虚实角度出发将其分为肝阳上亢㊁痰浊中阻㊁气血亏虚㊁肾精不足证,施治时不拘一格,于 理筋正骨 的基础上细化推拿手法以补泻,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及操作理念㊂该文介绍蒋涛主任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经验㊂ʌ关键词ɔ 颈性眩晕;推拿手法;辨证论治;蒋涛中图分类号:R 255.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407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或关节不稳等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而出现的以眩晕症状为主的一种颈椎病类型[1]㊂研究认为,眩晕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临床表现较多,且病因多样[2]㊂治疗上,西医以药物控制为主,例如改善循环的盐酸氟桂利嗪㊁甲磺酸倍他司汀等,镇静安眠的天麻素㊁盐酸苯海拉明㊁阿普唑仑等[3-5]㊂颈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但呈年轻化趋势,中医治疗该病多采用中药㊁针刺㊁推拿㊁拔罐㊁艾灸㊁穴位贴敷等,可单独治疗,也可联合干预[6-9]㊂蒋涛主任系国医大师李业甫工作室成员,江淮名医,从事推拿临床㊁教学㊁科研工作30余年,对于颈性眩晕的推拿治疗,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模式㊂现将蒋师诊治颈性眩晕的经验总结如下㊂1 病因病机眩晕,古称 眩冒 ,中医对其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㊂随着历代医家的薪火传承和实践总结,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已较为完善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灵枢㊃海论“曰: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㊂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 无痰不作眩㊂ ‘素问玄机原病式㊃五运主病“言: 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㊂ 张景岳强调 无虚不作眩 的观点㊂蒋师认为本病属 筋出槽,骨错缝 ,病在脑,根在颈椎㊂病久入络成瘀,入肾化虚,兼之平素体质偏颇㊁情绪失常等多方面病因交杂形成本虚标实之象㊂根在颈椎指本病源于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改变,寰枢关节紊乱是较为常见的类型[10]㊂蒋师认为,实有心㊁肝上扰,虚有脾㊁肾亏虚,病理产物有风㊁痰㊁瘀㊂实则上扰清窍,虚则清窍无以濡养,病理产物则更会扰乱气机致眩㊂2 辨证论治当前多数医家认为眩晕病属本虚标实,本虚有脾㊁肾虚,标实包含肝风㊁痰浊㊁瘀血[11-12]㊂蒋师遵循整体观念,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在理筋正骨手法的基础上,详辨肝阳上亢㊁痰浊中阻㊁气血亏虚㊁肾精不足等证型,细化手法以补泻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㊂蒋师汲取国医大师李业甫 病证互参,筋骨并举 的学术思想[13-14],结合传统理论和现代解剖知识,以松筋㊁正骨为宗旨,以平衡筋骨㊁韧带为原则,以复位㊁内外平衡为目的,辨证施治,使骨正筋柔㊁气血调和㊂理筋正骨手法如下:医生自上而下捏拿患者颈项两侧颈椎肌群以缓解颈项肌肉紧张,嘱患者颈项放松后保持现有姿势,先将头颈向身体上方提拉;保持上一个动作,同时嘱患者反复做腰部的前后伸屈活动10次,紧接着拔伸患者头颈部,嘱患者做耸肩动作,如此反复10次,再分别扶住患者头额和颈项部,随后带1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4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3,V o l.31N o.4动患者做前后屈伸,反复6次;在维持头颈向上提的前提下,根据寰㊁枢椎的偏移状况,对其进行侧向挤压,随后定点旋扳㊂以寰椎右移为例,医者首先用右手拇指按在患者寰椎右横突外侧进行位置定位,接着将患者头颈部向右旋30ʎ~40ʎ,旋转的同时用右手拇指维持挤压寰椎右横突的动作并施加一定的力度,手下稍有骨移动感;此时将患者固定于身前,随后对准病变枢椎棘突,右手拇指按于枢椎棘突或关节突处,使患者头部放松,转向左侧,并调节到整复所需的角度;医者用胸部轻压患者的头部,保持一定的角度,再用左肘勾托患者下颌,左手扶于患者面颊,然后移动到关节旋转时的最大限度,右手拇指持续对枢椎棘突或关节突施压固定,同时用巧力寸劲朝原方向做小角度超限旋扳㊂定点旋扳结束后,继续上势,医者用右手掌托住患者左下颌,同时向右旋转,做与正骨法相反的不定点颈椎斜扳法㊂结束时,先垂直弹拨患者颈肌,复用轻柔的力量放松患者颈部肌肉㊂整脊手法可直达病所,解除神经血管压迫㊁关节失稳㊁半脱位等致眩的病因㊂中医认为,许多内科疾患与脊柱受损有关,背部腧穴集中在脊柱周围,督脉走行于脊柱正中,入脑,旁有膀胱经,故整脊能治疗多系统内科疾病㊂颈性眩晕既有颈椎的骨性病因,又有内科的虚实之患,采用整脊手法治疗,标本兼顾㊂2.1肝阳上亢蒋师认为,此证型病机为气血上冲于脑,治疗时应在理筋正骨法的基础上,加用自上而下推抹胸锁乳突肌10m i n,点按双侧风池㊁完骨㊁肩井㊁太冲㊁百会,每穴3m i n㊂胸锁乳突肌位于耳后高骨下至锁骨上的凹陷处,又称 桥弓 ,推桥弓可平衡脏腑㊁气血㊁阴阳,甚合肾阴亏于下㊁肝阳亢于上之病机[15]㊂此外,太冲为肝经原穴,主调血;风池为胆经腧穴,主治风㊂二穴相合使血行风自灭㊂完骨清热宁神,肩井通畅气血,配以百会开窍醒神㊂2.2痰浊中阻痰浊中阻型眩晕可见呕吐痰涎,甚则昏仆,舌苔白腻,脉濡滑㊂蒋师认为,此证型与体质及饮食习惯有关,形体肥胖㊁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者,多痰湿,易患眩晕㊂现代人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清阳不升,聚液成痰,脑窍失清阳之濡养,痰浊上扰而发为眩晕[16]㊂针对此型,蒋师加以点按内庭㊁丰隆,点揉中脘㊁膻中㊁膈俞,每穴约3m i n,小幅度㊁高频率振腹5m i n㊂痰火易相兼,故加内庭㊁丰隆;痰瘀同源互生,故取膻中㊁膈俞行气活血以化痰㊂振腹法操作:将手掌放于腹部,意念集中,通过前臂及手部肌肉用力,发出强烈震颤,使振动波通过掌心传递到腹部㊂腹部是脏腑集中之地,振腹可健脾助运,调节胃肠道功能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后出现的免疫应答影响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17],振腹法可能通过作用于肠道起到调脑定眩的效应㊂2.3气血亏虚不论是气血亏虚而后致眩,还是久病致虚,蒋师认为治疗此型眩晕应加逆时针摩腹10m i n,掌擦法横擦背部胃俞㊁脾俞,以透热为度㊂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㊂腹部脏腑较多,脏腑通过络属关系与经脉相关联㊂摩腹法调节整体,既能疏畅气机及经脉气血,又助脾胃运化水谷㊁化生气血,从而达到调气与治养并重的目的[18]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云: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㊂ 提示筋骨肌肉病理性改变可以从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论治[19]㊂2.4肾精不足蒋师指出,年高者肾亏精自衰,发生的颈椎退行性改变除了由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导致外,更多的是由肝肾阴精匮乏所致㊂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肾阴精不足则筋骨松弛,关节不稳,久之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肾精不足则无以充养脑髓,髓海空虚,致一系列颈项疼痛和眩晕症状㊂相反,眩晕日久,也会累及于肾, 久病入肾 ,两者相互作用,故应注重补肾操作[20]㊂据此,蒋师辨证加用按揉志室㊁太溪㊁悬钟,每穴5m i n,横擦肾俞-命门-肾俞一线,以透热为度,旨在补益肝肾㊁强健筋骨㊂3推拿补泻蒋师认为,推拿作为传统且历史悠久的中医外治法亦遵循补虚泻实的治则㊂针灸推拿不分家,都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因此推拿补泻与针刺补泻有相通之处㊂关于推拿补泻,古人早有描述,‘灵枢㊃刺节真邪“言: 以两手四指夹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 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㊂ ‘医宗金鉴㊃正骨心法要旨“云: 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㊁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㊂ 蒋师临证从手法选择㊁推拿作用方向㊁刺激强度㊁作用部位㊁持续时间施以补泻[21],从细微之处加以区分,力求实现手法的精确化㊁细致化㊂颈性眩晕实质上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导致的眩晕综合征,运用理筋正骨解其病根,开始即施以中等强度刺激的拿捏法(泻法)2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4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4以缓解肌肉痉挛,再施以调曲正骨等活动关节类手法(泻法),最后强力弹拨以解痉止痛,轻柔刺激结束手法(补法)以舒缓肌肉㊂从内科角度辨证施治,兼顾兼证㊂桥弓㊁太冲㊁丰隆㊁膈俞㊁内庭的穴位特性决定了手法为泻法的基调,中脘㊁膻中㊁太溪㊁志室㊁脾俞㊁胃俞㊁命门等效用同补法㊂重刺激手法结合迎经选穴,短时间㊁强刺激可起到推而散之的功效;轻刺激手法结合顺经取穴,长时间㊁柔和操作有功同四物汤之效用㊂4 医案举隅患者,女,51岁,2021年10月21日初诊㊂主诉:时有头晕㊁颈项部酸痛半个月,加重半日㊂现病史:患者近半个月来低头做家务时时头晕,闭目休息则缓解,严重时站立不稳,时时欲倒,伴有颈项部酸痛不适,呕吐痰涎,无神志㊁肢体活动障碍,无其他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休息及服用降压药后症状有所改善,就诊当日上午拖地时再次出现头晕㊁眼前发黑,休息后无缓解,遂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㊂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年,规律服药,控制尚可;颈椎病病史10余年㊂否认糖尿病㊁冠心病病史,否认传染病病史,否认药食物过敏史㊂查体:神清,精神软,颈肌紧张,C 2~3㊁C 3~4棘间及椎旁压痛(+),旋颈试验(+),闭目难立征(-)㊂口角不歪,伸舌居中,腱反射(++),病理征未引出㊂纳寐差,小便调,大便黏,舌淡胖,苔黄腻,脉弦滑㊂颈椎正侧张口位X 线片提示:钩椎关节增生㊁齿状突微向右偏歪㊂颈部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㊂西医诊断:颈源眩晕㊂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证)㊂治则:理筋整复,滑利关节,健脾助运,豁痰定眩㊂手法:理筋正骨法同上㊂泻法:点按内庭㊁丰隆㊁膻中,每穴约3m i n,小幅度㊁高频率振腹5m i n ㊂补法:点揉足三里㊁中脘㊂隔日1次㊂两周后患者诉眩晕发作频率降低,颈项部酸痛明显好转,低头不受限,纳寐改善,二便基本正常,舌脉同前㊂理筋正骨手法整体减少刺激量,频次调整为每周3次㊂辨证补泻手法不变㊂嘱患者忌口,保暖,少低头㊂两周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好转,无颈项部不适,颈椎活动自如,纳寐尚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滑,脉弦㊂复查颈椎正侧张口位X 线片示:齿状突无明显偏曲㊂停用理筋正骨手法,辨证补泻手法调为点揉足三里㊁中脘㊁脾俞㊁胃俞,按揉阴陵泉,各3m i n,顺时针摩腹5m i n㊂后电话随访,患者眩晕症状消失,颈项部无不适㊂嘱其注意调理体质㊁调畅情志,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㊂按语:本案眩晕属于慢性劳损而致的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病变㊂中医认为,年半百而精自衰,患者年老且形体肥胖,结合舌脉辨其证为痰湿㊂治疗上从颈椎病变的根出发,予以理筋正骨,兼顾痰湿体质之标㊂随症加减,标本兼治,故能治愈㊂5 小结蒋师提出颈性眩晕问题可从骨科㊁内科两个层面配合解决㊂根据本病病因病机,骨科层面理筋正骨以解除导致眩晕的筋骨病变之本质,内科层面辨证论治以消除整体致眩之因㊂通过思辨提出推拿补泻的治疗思路,形成精细㊁精确㊁精准化的治疗理念㊂这种理念用于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缩短疗程,解除患者痛苦,改善预后,值得临床研究㊂参考文献[1]常刚,韩建龙,邱思强,等.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6,22(20):4036-4039.[2]李焰生.掌握正确的头晕眩晕诊断思路与方法:‘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与启示[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18(2):79-82.[3]高克选.温中定眩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痰湿壅盛型眩晕54例[J ].中医研究,2021,34(8):42-44.[4]胡旭光,杨翰,黄俊宇,等.中医推拿与西医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比较[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9):99-101.[5]朱力权,胡经航,揭英彪.西医常规治疗与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2):80-82.[6]侯亚菊,尚开蓓.中医针灸联合颈复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9):3040-3042.[7]梁爱军,杨文慧,谢小燕.针灸结合寰枢椎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8):146-148.[8]刘志阳.津沽伤科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9]欧慧萍,陈静薇,彭静,等.火龙罐疗法治疗高血压合并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0):64-65,80.[10]李锐,张兆杰,张世民,等.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65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22,63(5):450-454.3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4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4[11]巢春燕,张闻东,杨晨曦,等.张闻东教授通调针刺法治疗眩晕病经验探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21):44-45,48.[12]苏纳,徐永和.眩晕的中医临床治疗近况[J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9):148-151.[13]殷文昊,郭庆军,蒋涛,等.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3):46-49.[14]胡修强,李业甫.国医大师李业甫颈椎李氏定位旋转复位法手法探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2):2292-2294.[15]陆颖,李全耀,姚斐,等.推桥弓治疗高血压的理论依据[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4):1-3.[16]戴晓娟.葛根二陈汤治疗痰湿阻滞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及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潜在关联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21,49(11):87-90.[17]颜山荃,杨锡彤,王光明.微生物-肠-脑轴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1):49-52.[18]骆雄飞,刘斯文,李华南,等.摩腹法对广泛性焦虑症大鼠情感环路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20,43(1):11-17.[19]郑利君.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20]陆洋,谢林.基于 肾主骨生髓 辨治脊髓型颈椎病的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2):30-32.[21]曾科,王建伟.推拿手法补泻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 ].中医文献杂志,2021,39(3):88-90,96.(收稿日期:2022-03-25)җ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20154)通信作者:张培红,E -m a i l :494826968@q q.c o m 第一作者:杨万胜,E -m a i l :y a n g 456y u a n @163.c o m 曹东义活用三仁汤经验җ杨万胜1张培红2,采江英2,倪淑芳2,曹东义2(1.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人民医院,河北石家庄051430;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ʌ摘要ɔ 三仁汤出自清㊃吴鞠通‘温病条辨“,具有清热解毒㊁宣畅气机的功效㊂曹东义教授循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遵其意,结合异病同治原则,将三仁汤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中㊂该文择其相关医案,总结分析曹东义教授临床应用三仁汤的思想与经验㊂ʌ关键词ɔ 曹东义;三仁汤;方药化裁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408 曹东义教授,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河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第4㊁5㊁6批师带徒指导老师㊂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㊁朱良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7年,熟读经典,精于化裁经方,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内科杂证,收效显著㊂曹东义教授长期研究中医外感热病,认为‘黄帝内经“所论之热病,张仲景所述之伤寒,吴又可所言之瘟疫,吴鞠通所辨之温病,都是以研究传染病为主的外感热病,虽然在发病类型上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别,但是病理机转相同,具有邪正斗争影响脏腑功能的相同特点,病程符合从表到里的发展趋势,治疗应因势利导,以扶正祛邪,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健康㊂上述外感热病互相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诊治体系㊂基于此,曹东义教授提出 病似河流,证像舟,系列方药如码头 的河舟码头学说 [1-2]㊂病是一个过程的描述,可比拟成河流;症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也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症候群,如同河流的旁流分支;证是处在疾病某一时间段的动态发展阶段,入船可以随波逐流;方药是解决病㊁症㊁证的支持手段,好比是码头㊂三仁汤就是解决外感热病最合适的 码头㊂1 曹东义对三仁汤的认识1.1 三仁汤溯源 叶天士治疗湿证采用宣化气机㊁淡渗利湿之法,吴鞠通受到叶氏的启发,根据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的原则设立三仁汤,此方是‘温病条辨“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剂,药物组成为苦杏仁㊁薏苡仁㊁豆蔻㊁半夏㊁厚朴㊁白通草㊁竹叶㊁飞滑石,具有清利湿热㊁宣畅42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2月第31卷第4期。
推拿加指压治疗颈性眩晕50例
![推拿加指压治疗颈性眩晕50例](https://img.taocdn.com/s3/m/70f69afcb8f67c1cfad6b837.png)
推拿加指压治疗颈性眩晕50例关键词颈性眩晕推拿指压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是由于颈椎退变,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所致,临床常表现为阵发性头晕、目眩、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猝倒。
笔者采用推拿加指压方法治疗颈性眩晕50例,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根据其症状、CT 及脑血流图检查,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男29例,女21例;年龄30~55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
1.2 诊断标准:本组50例患者,均经X线摄片或CT检查,以及脑血流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前2周未服用任何中西药物,未进行任何针灸、理疗等治疗。
在排除耳源性眩晕、高血压、贫血、内耳眩晕病、颅内肿瘤性眩晕、内耳药物中毒性眩晕、脑部感染疾病性眩晕、延髓空洞症、晕动病,头颈部外伤性眩晕、癫痫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功能性眩晕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脑供血不足的基础上,确诊为颈性眩晕。
2 治疗方法先行指压治疗而后推拿,治疗每日1次,1周5次,10次为1疗程。
2.1 指压法:①患者右侧卧,医者站在床左侧,拇指施按法于风池、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配合患者呼吸按压,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
再用滚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两侧变换。
②患者仰卧,按压百会、太阳、悬厘。
2.2 推拿方法:①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揉、拿、滚、点、擦、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
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
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②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2]。
梁兵主任医师诊治颈性眩晕经验
![梁兵主任医师诊治颈性眩晕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cc70d5b77232f60ddcca1bc.png)
1 病 因病机
贞子 2 , 0g 生地黄 2 ; 痰 浊 中阻 者 , 0g 兼 加法 夏 1 , 0g 茯苓 3 , 0g 陈皮 1 , 菖 蒲 1 ; 肝 阳偏 亢 者 , 5g石 5g 兼 加 菊花 1 , 0g 夏枯草 2 , 黄芩 1 , 麻 1 ; 0g 炒 5g天 5g 若瘀
4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年第3 卷第 8 00 1 期
梁 兵 主 任 医师 诊 治 颈性 眩晕 经 验
曾艳 红 ,指 导 :梁 兵
( 南省 玉溪 市 中 医医院 ,云南 玉溪 6 3 0 ) 云 5 1 0
关 键词 : 颈性 眩 晕; 医经验 ; 名 辨证论 治 中图分 类号 : A 文 献标识 码 : 2 5 3 R 5 .
3 辨证 论治
Hale Waihona Puke 导 师认 为 , 临床所 见 颈性 眩晕 , 虽病情 复杂 , 因 病
日 1 , 服 7剂 , 剂 连 配合 颈椎 牵引 、 推拿 、 摩等 治疗 。 按 二诊 : 患者 头晕 、 僵缓 解 , 鸣 、 酸 乏 力 等 诸 症 好 颈 耳 腰
多端 , 不离虚 、 然 实二 端 。虚者 : 为髓 海 不 足 , 血 亏 气
虚 , 窍失养 ; 者 : 、 、 、 、 、 扰 乱清 空 , 清 实 风 火 寒 湿 痰 瘀 虚 实往往 互见 , 临床 多为 虚实 夹杂 、 本虚标 实 之证 , 变 病
脏腑 主要 以肝 、 、 脾 肾三脏 相 关 。导师 根 据 本 病 病 因
文 章编号 :0 7 2 4 (0 0 0 -0 0 - 0 10 - 392 1 )8 0 4 2
病机 , 自创 颈痛 方 为基 础方 : 黄 芪 4 ,I 2 , 生 0g 川 芎 0g
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57例
![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57例](https://img.taocdn.com/s3/m/160553ba69dc5022abea000c.png)
袭, 并经 常进行肩 关 节 的 自我 锻炼 。急 性 期应 减 轻持 重, 减少 肩关节 活动 ; 性期 为 防 止肩 部 肌 肉萎缩 , 慢 要 加强功能 锻炼 。另外 , 周 炎 病程 长 、 效慢 , 人 应 肩 疗 病
损, 易受 风寒 湿邪直 接侵 害 , 经 络受 阻 , 致 气血 运 行不 畅 , 筋失养 而引发 肩周炎 。本病 的治疗大法 是 : 经 扶正 祛邪 , 标本兼 治 。通 过 口服 独活寄 生汤 , 可使 风寒湿 邪 俱 除 , 血充 足 , 肾强健 , 气 肝 痹痛得 以缓 解 ; 过针刺特 通
1 1 一般 资料 5 . 7例 均 为 2 0 0 4年 9月 ~ 0 8年 3 20
月在 门诊确诊 为颈 性 眩晕 患 者 , 随机 分 为两 组 。治疗 组2 9例 , 男性 1 0例 , 女性 1 9例 ; 年龄 1 7 7~ 3岁 , 均 平 4 6岁 ; 程 1 病 5天至 1 2年 。对 照组 2 8例 , 男性 1 0例 ,
定穴 位 , 可使 气血流 通 , 卫复常 , 肉得养 , 营 肌 正气充 实 而驱 邪外 出。独活 寄 生汤 配合 针 刺治 疗 肩周 炎 , 够 能
该树 立信 心 , 配合 治疗 , 强 自主练 功 活 动 , 加 以增 进疗 效, 缩短病 程 , 速痊愈 。 加
参考 文献
[1] 胥 少 汀 , 宝 丰 , 印 坎 , . 用 骨科 学 [ . 葛 徐 等 实 M] 3版 . 京 : 民 北 人
影 像学检 查有一 项符合 即 可。 13 治疗 方法 ① 治疗 组 : 予 推 拿 加 穴 位 注 射 治 . 给 疗 。推拿 : 令患者 坐 于凳上 , 松颈部 肌 肉。先在肩 背 放 部 施行 擦法 1 ri, 0 n 随后 弹拨 颈部 及 附 近条 索 状 物 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