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求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最短路径问题教案一、前置知识在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之前,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图的基本概念:顶点、边、度、路径、连通性等。
2.图的存储方式:邻接矩阵、邻接表等。
3.图的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等。
4.基本的算法思想:贪心、分治、动态规划等。
二、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加权图中,找到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其中,加权图是指每条边都有一个权值,表示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距离或代价。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也是许多实际问题的基础。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器需要找到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最短路径,以便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节点。
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单源最短路径和全源最短路径。
1. 单源最短路径单源最短路径是指从一个固定的源节点出发,到达图中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常见的算法有:•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SPFA算法1.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源节点开始,每次选择距离源节点最近的一个节点,然后以该节点为中心进行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将源节点到所有节点的距离初始化为无穷大,源节点到自身的距离为0。
2.选择:从未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中,选择距离源节点最近的节点。
3.更新:对于该节点的所有邻居节点,更新它们到源节点的距离。
4.标记:将该节点标记为已确定最短路径。
5.重复:重复步骤2~4,直到所有节点都被标记为已确定最短路径,或者无法到达终点。
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其中n为节点数。
如果使用堆优化,可以将时间复杂度降为O(mlogn),其中m为边数。
1.2 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一种动态规划算法,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源节点开始,每次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即尝试通过当前节点更新其他节点的距离,直到所有节点的距离都不再更新。
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使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求解有向图和无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3. 了解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拓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 能够分析并优化最短路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3.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工具软件描述和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图论和算法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生动的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定义、顶点、边、路径、连通图、有向图与无向图。
2.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步骤、示例演示及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步骤、示例演示及编程实现。
5. 最短路径问题的拓展:多源最短路径、带有权重和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
6. 教学案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交通网络、计算机网络等,分析最短路径问题。
7. 教学实践:运用算法解决具体的最短路径问题,对比不同算法的性能。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图的基本概念及最短路径问题导入。
第二课时:Dijkstra算法原理及示例。
第三课时:Floyd算法原理及示例。
最短路径的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图论中关于最短路径的基本理论,如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出给定图中的最短路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图论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工具(如计算机软件)解决复杂的图论问题。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中学数学课程,结合图论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知识,但可能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图论基础知识:- 图的概念、分类及表示方法。
- 图的连通性、路径、回路等基本概念。
2. 最短路径算法:- Dijkstra算法: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 Floyd算法:解决多源最短路径问题。
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 数学建模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案例及练习:- 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 配合教材章节,提供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课时:图论基础知识- 知识点:图的表示方法、连通性、路径、回路。
求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求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求最短路径的方法和算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
–了解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如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 算法等。
–理解图论中与最短路径相关的基本概念,如权值、边、顶点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能够分析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能够将最短路径算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对算法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常见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和实现、以及最短路径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定义,解释最短路径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
2.常见最短路径算法:介绍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步骤,包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
3.最短路径算法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最短路径算法在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算法原理和实现步骤,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最短路径算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3.实验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最短路径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与最短路径问题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源。
课程设计最短路径问题
课程设计最短路径问题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3. 了解最短路径问题与其他优化问题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3.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编程语言等)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勇于尝试和克服困难。
2.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学术规范,尊重他人成果。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算法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结合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算法和编程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如导航系统、物流配送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包括加权图、路径长度等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图论基本概念3. 算法原理:a. Dijkstra算法:介绍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原理,阐述其适用范围和限制。
b. Floyd算法:介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原理,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教材章节:第三章 算法设计与分析4. 实践操作:a. 应用Dijkstra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校园内两点间的最短路径。
b. 应用Floyd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间最短路径规划。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图论应用5. 计算机软件应用:运用Excel、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实现最短路径算法,分析实际数据。
完全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完全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图论中完全最短路径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运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到图中两点间的最短路径。
3. 学生了解完全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算法,自主编写程序解决完全最短路径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求解,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图论和最短路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实用价值。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算法设计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对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图论基础知识:图的定义、顶点和边的表示、路径和连通性。
2. 最短路径概念:完全最短路径定义、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多源最短路径问题。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步骤、实例演示、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步骤、实例演示、编程实现。
5. 完全最短路径应用: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社交网络分析等。
6. 实践环节:设计实际问题的求解,分组讨论、编程实现、成果展示。
7.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节课:图论基础知识,最短路径概念。
- 第二节课:Dijkstra算法原理、实例演示。
- 第三节课:Floyd算法原理、实例演示。
- 第四节课:实践环节,分组讨论、编程实现。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最短路径问题》
微课设计
同学们,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在户外时间久了,大家是不
是恨不得马上想找条近路快速到食堂买些凉爽的饮料,下
面展示了一所学校的平面图,当体育课后,要立刻从操场
赶往食堂,你会选择哪条路线?大家知道运用了什么数学
道理?
是的,运用了我们所学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
道理。
我们再看,在极限挑战游戏节目中,要率先完成所有游戏
环节,得到宝箱的人才能获胜,你会选择哪条路线?运用
了什么道理?
选择的路线,都运用了“垂线段最短”道理,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当前的社会,大家在生活中,都在追求高效、便捷,所以最短路径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之前的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最短路径问题吧。
那什么是最短路径问题呢?。
最短路径教案
最短路径教案最短路径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图中找到两个顶点之间最短的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有很多种,本教案将重点介绍迪杰斯特拉算法。
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能够掌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二、教学内容最短路径的概念介绍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引出最短路径的概念,如在城市中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或者在地图上找到两个地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步骤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介绍通过图示和文字解释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即不断更新顶点的距离值,直到找到最短路径。
步骤三: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实现方法介绍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数据结构的选择和算法的实现过程。
可以通过伪代码的形式进行讲解。
步骤四: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如网络路由、航班路径规划等,展示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图来进行实践。
步骤六:总结总结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回顾最短路径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手段通过图示、文字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
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实现方法和应用技巧。
五、教学评价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检查学生对最短路径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掌握程度。
课后布置一些编程练习,让学生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检查学生独立运用算法的能力。
动态规划算法实现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
动态规划算法实现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动态规划算法实现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评分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一.实验要求1. 理解最优子结构的问题。
有一类问题的活动过程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而且在任一阶段后的行为依赖于该阶段的状态,与该阶段之前的过程如何达到这种状态的方式无关。
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多阶段的决策过程。
在50年代,贝尔曼(Richard Bellman )等人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原理”,从而创建了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新的算法设计方法-动态规划。
对于一个多阶段过程问题,是否可以分段实现最优决策,依赖于该问题是否有最优子结构性质,能否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还要看该问题的子问题是否具有重叠性质。
最优子结构性质:原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其子问题的最优解。
子问题重叠性质:每次产生的子问题并不总是新问题,有些子问题被反复计算多次。
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和子问题重叠性质是采用动态规划算法的两个基本要素。
2.理解分段决策Bellman 方程。
每一点最优都是上一点最优加上这段长度。
即当前最优只与上一步有关。
U s 初始值,u j 第j 段的最优值。
⎪⎩⎪⎨⎧+==≠}.{min ,0ijiji js w u u u3.一般方法1)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并刻画其结构特征;2)递归地定义最优值(写出动态规划方程);3)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值;4)根据计算最优值时得到的信息,构造一个最优解。
步骤1-3是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
在只需要求出最优值的情形,步骤4可以省略,步骤3中记录的信息也较少;若需要求出问题的一个最优解,则必须执行步骤4,步骤3中记录的信息必须足够多以便构造最优解。
二.实验内容1.编程实现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2.图的数据结构采用邻接表。
3.要求用文件装入5个多段图数据,编写从文件到邻接表的函数。
4.验证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最短距离问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北海公园主要游览景点之间最短距离问题一、课程设计题目:北海公园主要游览景点之间最短距离问题二、问题定义:(由教师指定)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指从指定的某一点v开始,求得从该地点到图中其它各地点的最短路径。
并且给出求得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及途径的地点。
除了完成最短路径的求解外,还能对该图进行修改,如顶点以及边的增删、边上权值的修改等。
三、需求分析1、设计北海公园的平面图。
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景点抽象成一个无向带权图,以图中顶点表示公园内各景点,边上的权值表示两景点之间的距离。
2、输入的形式:整型数字输入值的范围:0-103、输出的形式:由二元组表示以邻接矩阵存储的图4、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1)输出顶点信息:将公园内各景点输出。
(2)输出边的信息:将公园内每两个位置的距离输出。
(3)修改:修改两个位置的距离,并重新输出每两个位置的距离;(4)求最短路径:输出给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及途经的地点,输出任意一点与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
(5)删除:删除任意一条边。
(6)插入:插入任意一条边。
5、算法涉及的基本理论分析:定义邻接矩阵adjmatrix;自定义顶点结构体V ertexType;定义邻接表中的边结点类型edgenode;switch算法;狄克斯特拉法(Dijkstra)求任意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6、题目研究和实现的价值。
四、算法设计1、概要设计(1)存储结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图结构类型存储抽象北海公园地图的信息。
其中:各景点间的邻接关系用图的邻接矩阵类型(adjmatrix)存储;景点(顶点)信息用结构数组(V ertexType)存储,其中每个数组元素是一个结构变量,包含景点编号、景点名称两个分量;图的顶点个数由分量MaxV ertexNum表示,它是整型数据。
(2)主界面设计为了实现公园导游系统各功能的管理,首先设计一个含有多个菜单项的主控菜单子程序以链接系统的各项子功能,方便用户使用本系统。
多种方法求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
多种方法求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学号:B多种方法解决多段图的最短题目路径问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4 年 12 月 26 日武汉理工大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多种方法解决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摘要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求从源点到终点的最小代价路径。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分别用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和分支限界法来解决多段图最短路径问题时的情况。
文章首先阐述了各个方法的原理,主要的思路是通过输入一组数据,比较三者的输出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运行时间,以之为基础来分析、讨论三者的性能区别。
文章最后讲述了若这几种方法运行到有向图中的情况,几种方法的对比和它们比较适应的使用情况的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字:多段图最短路径问题;动态规划法;分支限界法;贪心法II武汉理工大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目录摘要 (II)1 引言 .................................................................1 2 问题描述 .............................................................. 1 3 贪心法求解 (2)3.1 贪心法介绍 ......................................................23.2 问题分析 ........................................................3 4 动态规划法求解 (3)4.1 动态规划法介绍 ..................................................34.2 问题分析 ........................................................45 分支限界法求解 (5)5.1 分支限界法介绍 ..................................................55.2 问题分析 ........................................................5 6 程序清单 (6)6.1 源代码 ..........................................................66.2 结果截图 ........................................................9 7 结果分析 .............................................................. 9 8 课程体会 . (10)9 参考文献 .............................................................10III武汉理工大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1 引言当前社会,关于最短路径的问题屡屡出现。
最短路径问题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问题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掌握使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及其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编程实践,加深对算法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相互沟通、分享和借鉴,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勇于挑战,不断探索和尝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挑战。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介绍- 网络图的基本概念- 最短路径问题的分类及其意义2.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 算法原理和步骤- 代码实现及案例分析-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3. 弗洛伊德(Floyd)算法- 算法原理和步骤- 代码实现及案例分析-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4. 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 实际问题建模- 算法选择与应用- 解决方案评估5. 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编程实践,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针对不同场景,讨论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通过案例分析和编程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Dijkstra算法求最短路径
3.5递归函数的应用---------------------------------------------------------------------------10
}MGrph;//邻接矩阵表示的图
3.1.1顶点的定义typedef char VertexType;//定义图的顶点为字符型 顶点的最大个数25
3.1.2ArcCell arcs[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二维数组用于存放邻接矩阵,每个位置代表的值为图中的权值,其余用无穷大3000表示。
}ArcCell;
typedef struct{
VertexType vexs[MAX_VERTEX_NUM];//一维数组,存储顶点
ArcCell arcs[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邻接矩阵 :二维数组,存储边和弧
int vexnum,arcnum;//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2.原始数据的输入格式
2.1建图:2.1.1数字
2.2显示:2.2.1数字+逗号+数字+回车
2.2.2字母+回车
3.实现功能
3.1建立有向图
3.2显示存储的有向图
3.3显示从顶点到其他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和是否存在路径
4.测试用例
4.1正确数据:输入顶点;边值信息
输出结果:最短路径是否存在,存在的情况最短路径是多少,其次是不存在。
第1章问题分析与任务定义
1、课程设计题目: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题目名称:最短路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需求分析(1)题目:最短路径实现图的输入,选择合适的结构表示图,在此基础上实现求解最短路径的算法,可以从任意一点求最短路径,学生必须准备多组测试数据,并设计清晰易懂的输入输出界面,要求:如何用多种数据结构来求解问题。
同时要求实现对应数据结构的所有基本操作。
(2)程序的输入与输出:要求用多种数据结构求解问题,也就是要用邻接表与邻接矩阵实现最短路径的算法,需要有多组输入输出,(a)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输入的形式为整型1.先输入共需要创建几次图2.再分别输入边数和顶点数(范围:1~100)3.输入1和2选择是否为有向图图(1为有向,2为无向)4.对应每条边输入起点和终点下标,以及对这条边的权值(最大的权值为100)。
5.输入在邻接表的基础上输入深度与广度优先搜索的起点6.我们输入求各种最短路径起点和终点(b)输出的形式;1.输出所建立的邻接表(表结点后面的括号是头结点与表结点的权值)2.输出DFS和BFS的结果3.输出该图不带权值的最短路径与路径4.接下来输入起点和终点,求带权值的最短路径也就是Dijstra算法,输出长度并给出路径5.前面都是用邻接表实现的各种算法,接下来的Floyd算法就用矩阵实现,于是直接邻接表转矩阵输出6.用Floyd算法求出图的多源最短路径,给出起点终点输出最短路径长度,接着便到了第二次创建图,直至循环结束。
(3)程序的功能:求给出带权图的任意两点,输出最短路径长度并给出其最短路径所经过的顶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交通网络化成带权的图,图中顶点表示城市,边代表城市之间的公路,边上的权值表示公路的长度。
这样可以发现两个地方之间有无公路可连,在几条公路可通的情况下,可以找到那条路径最短。
也就是现在地图app中的功能。
(4)测试数据: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
在有向图中输入错误的数据(顶点与顶点方向相反),会输出逆向信息。
【数据结构算法】实验8-图的最短路径问题(附源代码)
【数据结构算法】实验8-图的最短路径问题(附源代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八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图的最短路径概念。
2.理解并能实现求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用邻接矩阵表示图)。
二. 实验内容1、编写用邻接矩阵表示有向带权图时图的基本操作的实现函数,基本操作包括:① 初始化邻接矩阵表示的有向带权图void InitMatrix(adjmatrixG);② 建立邻接矩阵表示的有向带权图 void CreateMatrix(adjmatrix G, int n) (即通过输入图的每条边建立图的邻接矩阵);③ 输出邻接矩阵表示的有向带权图void PrintMatrix(adjmatrix G, int n) (即输出图的每条边)。
把邻接矩阵的结构定义以及这些基本操作函数存放在头文件Graph2.h中。
2、编写求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函数 void Dijkstra( adjmatrix GA, int dist[], edgenode *path[], int i, int n) ,该算法求从顶点i到其余顶点的最短路径与最短路径长度,并分别存于数组path 和dist 中。
编写打印输出从源点到每个顶点的最短路径及长度的函数void PrintPath(int dist[], edgenode *path[], int n)。
3、编写测试程序(即主函数),首先建立并输出有向带权图,然后计算并输出从某顶点v0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
要求:把指针数组的基类型结构定义edgenode、求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函数、打印输出最短路径及长度的函数PrintPath以及主函数存放在文件test9_2.cpp中。
测试数据如下:4、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文件取名为report8.doc。
5、上传实验报告文件report8.doc与源程序文件test9_2.cpp及Graph2.h到Ftp服务器上自己的文件夹下。
最短路径法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短路径法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图的相关术语,如顶点、边、权重等,并运用这些术语描述实际问题。
3. 学生能运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贝尔曼-福特(Bellman-Ford)算法求解有向图和无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算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通过编程实践,熟练运用最短路径算法,并掌握算法优化方法。
3. 学生能运用图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简单的最短路径算法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最短路径法,培养对算法和编程的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信息技术或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论知识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对算法和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最短路径法的原理和算法实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介绍图的定义、顶点、边、权重等基本术语,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图的结构。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2. 最短路径问题及其应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意义,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最短路径问题及其应用3.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讲解Dijkstra算法原理,引导学生通过编程实现该算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迪杰斯特拉算法4. 贝尔曼-福特(Bellman-Ford)算法:介绍Bellman-Ford算法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在解决负权图最短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_《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利用轴对称等图形变换,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思路及经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在实际问题中迁移使用所获得的基本经验,深入领会其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用轴对称变换以及平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二)教学难点:学生发现确定最短路径的“路径向导点”.三、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实验—猜测—验证—应用”的教学线索,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认识发现为主轴,把线索发现的主动权和问题解决的个性化还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几何画板,制作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体验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化,学生利用课件创建的图形去发现规律,验证思路,得出结论.让数学学习过程可视化、可操作化并增加互动性.四、教学过程题.二、观看视频,激发兴趣用教师机向学生机广播视频.视频内容1:虫洞(Wormhole),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视频内容2: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三、分发课件,自主探究【课件引入】“最短路径的选择-看图思考”预设问题: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怎么合理选择路径呢?【发现】折线路径或立体路径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活动1】“读历史故事,智闯六关之第一关”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看视频.【课件引入】在四幅图片的引领下,学生逐渐发现平面内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到立体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隐含的内在联系.【活动1】学生独立操作:拖动点P,确定点P的位置.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融合点:将网络素材与所要学习内容整合,古诗词作为最短路径问题的载体.意图:【课件引入】通过对逐渐递进的四幅图形的思索,培养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将复杂的折线路径或立体路径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让学生体验“转化思想”的作用.融合点:取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与合理选择路径整合起来,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索整合起来.意图:【活动1】通过设置历史背景,将六个问题有机的串联起来,增强趣味本节课以此为背景,设置六关,鼓励学生一一破解. 第一关:曹军先遣队要趁夜色到河对岸的敌军营地营地附近做好埋伏,应该怎样走线路最短?预设问题:先遣队从A,到河对岸敌军营地B,在河流a上求一点P,使得P A+PB最小.预案:如果有的学生不会操作拖动一个点,则及时向学生讲解一下如何拖动点P.【活动2】“智闯六关之第二关”攻占营地后,我军分设马场和营地两个驻扎点,为了给战士和马匹提供饮水,我军计划在河边修建水站,用水渠引水,为了减小挖水渠的工作量,水站应选在何处?预设问题: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站,分别向马场A、营地B送水,水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挖的水渠最短?预案:如有必要,须向学生讲一下按钮的先后顺序.【活动3】“智闯六关之第三关”为巩固战果,我军修建了两条防御工事,交成一个角,并在它的内部建了弹药库,为了提高运送效率,准备修两【活动2】学生动手操作,在感受图形变化的同时,可以借助表格,定量分析当点C运动过程中AC+BC的值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当点C到合适的位置时,AC+BC的值最小.【活动3】学生可以用鼠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本环节,只是简单拖动一个点,“两点位于一条直线异侧”,很容易将所要确定的点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立联系,本活动每位学生均可无困难的完成.融合点:历史故事+直观图形+抽象的“两点一线”模型结合起来.意图:【活动2】通过使用表格工具,让学生体会定量分析的作用,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学生可以方便的找到点C,培养学生由数到形的数学思想以及转化的能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验证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融合点:直观的辅助图形+准确的表格测量数据和空间想象结合.意图:【活动3】条通道从弹药库分别通往工事,应如何设计?预设问题:如图,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D、E,使△ADE周长最小.【活动4】“智闯六关之第四关”侦察兵申请在防御工事内各修建一个瞭望塔,并规划好士兵侦查路线,即从兵营出发,先去往1号瞭望塔,再去2号瞭望塔侦察,侦查完毕去将军营汇报侦察结果.要怎样设计两个瞭望塔的位置,才能使士兵走的路最短?预设问题:在∠MON内有两点A、B,现在从点A先到射线OM 上点C,再到射线ON上点D,最后到达点B,请问最短距离如何确定?【活动5】“智闯六关之第五关”由于敌军近日反抗较强烈,我军需做好撤退计划,为了使战士快速全部撤回原河内营地,需在河上修建桥梁,桥梁应如何选址,才能使战士走的路程最短?标选中D、E中的一个点拖动或两个点同时拖动,感受图形变化引发的数量变化,如果借助表格无法正确确定D、E的位置,则需按“显示辅助线段”和“显示四边形”按钮,当两个四边形都消失的时候,点D、E运动到合适的位置,AD+EA+DE的值最小.【活动4】学生在上一个活动中得到的经验若还不能帮助他们正确找到“两个定点和两个动点在两条射线上运动”这一模型下的点D、E运动到的位置,则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再由老师引导启发,从而得出AC+CD+DB的值最小.【活动5】通过使用辅助的“显示/隐藏四边形”按钮,让学生体会四点共线时,线段最短.学生如果之前没有学过本题内容,确定点D、E的位置不会很轻松,需要胆大心细,仔细操作、观察、总结方可找到正确的位置.融合点:将一个点作两次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起来.意图:【活动4】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法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再次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融合点:将复杂背景中的问题与抽象的两个点作两次关于直线的轴对称结合起来.将直觉猜想和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考习惯.意图:【活动5】“造桥选址”问预设问题:如图,A、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建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才能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设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与河岸垂直)【阶段小结】以上五种情景均为平面内利用轴对称或平移变换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活动6】“智闯六关之第六关”为了防止敌人返攻,我军战士乔装后去了敌人后方侦察,发现敌军营内有一底面周长为16m,高5m的圆柱形的弹药库,顶部有个通风孔可以进人,在内壁远离我军方向距顶部1m处有一个凹陷,可用来安放炸药,战士手中有10.5m的引线,该战士想安放炸药后,将引线引至弹药库外靠近我方的地面上,点燃后迅速跑离,请问能否实现?说明:先观察下图中,撤退点、烛龛分别对应哪个点?思考最短路径是一条什么类型的线?然后按顺序①[圆柱侧面展开],②[显示矩形],③[向上翻折],思考问题的答案.四、归纳总结,反思提升同学们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所研究的内容,学生可以用鼠标选中点C拖动,感受CD长度不随其位置的改变而变化,也可借助表格确定C、D的位置.【活动6】学生通过思考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将一个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一个平面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通过操作3D模型将圆柱侧面展开,从而形象直观得到答案.【归纳总结】题有着非常好的实际背景,情境贴近生活.从求解方法看,平移是问题实现转化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联想到平移,其本质还是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的深刻理解.同学们值得认真体会和积累.融合点:将平移作图和求最短路径结合起来.意图:【活动6】通过将圆柱侧面展平,把较复杂的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融合点:将曲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和平面问题的转化结合起来.有何收获和思考?五、巩固练习,适当拓展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的和最小,求这个最小值.六、一试身手,分层检测专题:最短路径问题小测试A卷学生回顾前面的探究过程,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借助了什么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打开链接“专题:最短路径小测试A卷”完成基础题.意图:【归纳总结】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意图:通过“问卷星”分层检测,实时打分,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融合点:将网络教学环境与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整合起来.意图:基础题是最短路径问题的简单应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A DEPB C专题:最短路径问题小测试B卷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3,-2),B(4,2)两点,现另取一点C(1,n),当n=时,AC+BC的值最小.打开链接“专题:最短路径小测试B卷”完成提高题. 意图:提高题是“最短路径问题”的升华,考查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情况,并且在课件中有B卷配图,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动态图形降低难度.七、布置作业(基础必做题)做完课上没有完成的:专题:最短路径问题小测试B卷(提高选做题)1.搜集最短路径问题的其他经典题目,并整理在笔记本上.2.阅读“平面几何中的费马问题和费马点”,并与同学们交流.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其中的提高选作题可预留一周时间完成. 意图:为了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分为基础必做题和提高选作题.融合点:搜集其他经典题目的过程和学生用数学整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的能力可以解决最短路径问题.费马点问题和本节课没讲到的旋转变换整合起来,训练了学生寻找问题结论的发散思维.学情分析(一)教学对象分析: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初二的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陌生,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于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无从下手,应让学生牢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想到把其中一个点转移到另一侧进行解题.(二)教学环境分析:根据学生理性归纳能力不强的特点,采用几何画板制作成易于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课件,辅助学生验证和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运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授课,方便学生展示、交流和纠错.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活动设计与评测练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1.几何画板的软件环境,有利于揭示隐含条件.数学最值问题设计运动、轨迹、存在、最值、任意、不等式等较为抽象复杂的概念,传统方法常常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借助几何画板,使多元抽象关系动态化、直观化,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题意.2.最值求解的过程常常需要建立函数模型,寻求合适的自变量建立函数模型是解题难点.几何画板通过坐标系数形结合、动态直观展示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内在联系,可有效突破难点.能够抽象出“最短路径问题”数学模型,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3、一般而言,解决最值的思维过程比较隐匿.传统教学较难凸显其思维过程.几何画板不仅能动态展示数学关系的多元联系,而且可以视觉化思维过程.《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利用轴对称等图形变换,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思路及经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在实际问题中迁移使用所获得的基本经验,深入领会其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用轴对称变换以及平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二)教学难点:学生发现确定最短路径的“路径向导点”.三、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实验—猜测—验证—应用”的教学线索,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认识发现为主轴,把线索发现的主动权和问题解决的个性化还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几何画板,制作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体验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化,学生利用课件创建的图形去发现规律,验证思路,得出结论.让数学学习过程可视化、可操作化并增加互动性.四、教学过程视频内容1:虫洞(Wormhole),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视频内容2: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三、分发课件,自主探究【课件引入】“最短路径的选择-看图思考”预设问题: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怎么合理选择路径呢?【发现】折线路径或立体路径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活动1】“读历史故事,智闯六关之第一关”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本节课以此为背景,设置六关,鼓励学生一一破解. 第一关:曹军先遣队要趁夜色到河对岸的敌军营地营地附近做好埋伏,应该怎样走线路最短?机上观看视频.【课件引入】在四幅图片的引领下,学生逐渐发现平面内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到立体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隐含的内在联系.【活动1】学生独立操作:拖动点P,确定点P的位置.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融合点:将网络素材与所要学习内容整合,古诗词作为最短路径问题的载体.意图:【课件引入】通过对逐渐递进的四幅图形的思索,培养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将复杂的折线路径或立体路径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让学生体验“转化思想”的作用.融合点:取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与合理选择路径整合起来,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索整合起来.意图:【活动1】通过设置历史背景,将六个问题有机的串联起来,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本环节,只是简单拖动一个点,预设问题:先遣队从A,到河对岸敌军营地B,在河流a上求一点P,使得P A+PB最小.预案:如果有的学生不会操作拖动一个点,则及时向学生讲解一下如何拖动点P.【活动2】“智闯六关之第二关”攻占营地后,我军分设马场和营地两个驻扎点,为了给战士和马匹提供饮水,我军计划在河边修建水站,用水渠引水,为了减小挖水渠的工作量,水站应选在何处?预设问题: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站,分别向马场A、营地B送水,水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挖的水渠最短?预案:如有必要,须向学生讲一下按钮的先后顺序.【活动3】“智闯六关之第三关”为巩固战果,我军修建了两条防御工事,交成一个角,并在它的内部建了弹药库,为了提高运送效率,准备修两条通道从弹药库分别通往工事,应如何设计?【活动2】学生动手操作,在感受图形变化的同时,可以借助表格,定量分析当点C运动过程中AC+BC的值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当点C到合适的位置时,AC+BC的值最小.【活动3】学生可以用鼠标选中D、E中的一个点拖动或两个点同时拖动,感受图形“两点位于一条直线异侧”,很容易将所要确定的点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立联系,本活动每位学生均可无困难的完成.融合点:历史故事+直观图形+抽象的“两点一线”模型结合起来.意图:【活动2】通过使用表格工具,让学生体会定量分析的作用,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学生可以方便的找到点C,培养学生由数到形的数学思想以及转化的能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验证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融合点:直观的辅助图形+准确的表格测量数据和空间想象结合.意图:【活动3】通过使用辅助的“显示/隐藏四边形”按钮,让学生体会四预设问题:如图,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D、E,使△ADE周长最小.【活动4】“智闯六关之第四关”侦察兵申请在防御工事内各修建一个瞭望塔,并规划好士兵侦查路线,即从兵营出发,先去往1号瞭望塔,再去2号瞭望塔侦察,侦查完毕去将军营汇报侦察结果.要怎样设计两个瞭望塔的位置,才能使士兵走的路最短?预设问题:在∠MON内有两点A、B,现在从点A先到射线OM 上点C,再到射线ON上点D,最后到达点B,请问最短距离如何确定?【活动5】“智闯六关之第五关”由于敌军近日反抗较强烈,我军需做好撤退计划,为了使战士快速全部撤回原河内营地,需在河上修建桥梁,桥梁应如何选址,才能使战士走的路程最短?变化引发的数量变化,如果借助表格无法正确确定D、E的位置,则需按“显示辅助线段”和“显示四边形”按钮,当两个四边形都消失的时候,点D、E运动到合适的位置,AD+EA+DE的值最小.【活动4】学生在上一个活动中得到的经验若还不能帮助他们正确找到“两个定点和两个动点在两条射线上运动”这一模型下的点D、E运动到的位置,则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再由老师引导启发,从而得出AC+CD+DB的值最小.【活动5】学生可以用鼠标选中点C拖动,感受CD长度不随其位置点共线时,线段最短.学生如果之前没有学过本题内容,确定点D、E的位置不会很轻松,需要胆大心细,仔细操作、观察、总结方可找到正确的位置.融合点:将一个点作两次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起来.意图:【活动4】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法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再次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融合点:将复杂背景中的问题与抽象的两个点作两次关于直线的轴对称结合起来.将直觉猜想和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考习惯.意图:【活动5】“造桥选址”问题有着非常好的实际背景,情境贴近生活.从求解方法看,平预设问题:如图,A、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建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才能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设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与河岸垂直)【阶段小结】以上五种情景均为平面内利用轴对称或平移变换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活动6】“智闯六关之第六关”为了防止敌人返攻,我军战士乔装后去了敌人后方侦察,发现敌军营内有一底面周长为16m,高5m的圆柱形的弹药库,顶部有个通风孔可以进人,在内壁远离我军方向距顶部1m处有一个凹陷,可用来安放炸药,战士手中有10.5m的引线,该战士想安放炸药后,将引线引至弹药库外靠近我方的地面上,点燃后迅速跑离,请问能否实现?说明:先观察下图中,撤退点、烛龛分别对应哪个点?思考最短路径是一条什么类型的线?然后按顺序①[圆柱侧面展开],②[显示矩形],③[向上翻折],思考问题的答案.六、归纳总结,反思提升同学们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所研究的内容,的改变而变化,也可借助表格确定C、D的位置.【活动6】学生通过思考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将一个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一个平面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通过操作3D模型将圆柱侧面展开,从而形象直观得到答案.【归纳总结】学生回顾前面的探究过程,小结解决问题的移是问题实现转化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联想到平移,其本质还是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的深刻理解.同学们值得认真体会和积累.融合点:将平移作图和求最短路径结合起来.意图:【活动6】通过将圆柱侧面展平,把较复杂的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融合点:将曲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和平面问题的转化结合起来.意图:【归纳总结】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积有何收获和思考?七、巩固练习,适当拓展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的和最小,求这个最小值.六、一试身手,分层检测专题:最短路径问题小测试A卷步骤是怎样的?借助了什么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打开链接“专题:最短路径小测试A卷”完成基础题.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意图:通过“问卷星”分层检测,实时打分,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融合点:将网络教学环境与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整合起来.意图:基础题是最短路径问题的简单应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A DEPB C专题:最短路径问题小测试B卷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3,-2),B(4,2)两点,现另取一点C(1,n),当n=时,AC+BC的值最小.打开链接“专题:最短路径小测试B卷”完成提高题.意图:提高题是“最短路径问题”的升华,考查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情况,并且在课件中有B卷配图,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动态图形降低难度.。
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在一个给定图中找到两个节点之间最短的路径的长度。
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在网络中找到两个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在计算机科学中,最短路径问题也常被应用于路由算法和图像处理等领域。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2. 掌握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3. 能够用编程语言实现最短路径算法的代码。
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2. 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最短路径算法的实现方法。
2. 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最短路径问题,如旅行商问题、网络路由等。
2. 概念讲解: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图、节点、边、路径等相关概念。
3. 最短路径算法:讲解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弗洛伊德算法等。
4. 实例演示:(1)演示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实现过程,并给出具体的图示例。
(2)演示弗洛伊德算法的实现过程,并给出具体的图示例。
5. 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短路径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求解。
(2)小组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6. 总结:总结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算法和应用场景,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五、教学手段:1. PPT讲解:用PPT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并配以图示例进行讲解。
2.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图示例演示最短路径算法的实现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具体步骤和操作。
3. 问题解答: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消除疑惑。
4. 小组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最短路径算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
六、思考题:1. 最短路径问题有哪些应用场景?2. 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有什么区别?3. 最短路径问题还有哪些其他的解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4. 如何判断一个图中是否存在负权边?5. 如何判断一个图中是否存在负权环?七、教学反思: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例来讲解和演示算法的实现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算法设计与分析B》大作业题目多种方法解决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4 年12 月26 日多种方法解决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摘要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求从源点到终点的最小代价路径。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分别用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和分支限界法来解决多段图最短路径问题时的情况。
文章首先阐述了各个方法的原理,主要的思路是通过输入一组数据,比较三者的输出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运行时间,以之为基础来分析、讨论三者的性能区别。
文章最后讲述了若这几种方法运行到有向图中的情况,几种方法的对比和它们比较适应的使用情况的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字:多段图最短路径问题;动态规划法;分支限界法;贪心法目录摘要 (II)1 引言 (1)2 问题描述 (1)3 贪心法求解 (2)3.1 贪心法介绍 (2)3.2 问题分析 (3)4 动态规划法求解 (3)4.1 动态规划法介绍 (3)4.2 问题分析 (4)5 分支限界法求解 (5)5.1 分支限界法介绍 (5)5.2 问题分析 (5)6 程序清单 (6)6.1 源代码 (6)6.2 结果截图 (9)7 结果分析 (9)8 课程体会 (10)9 参考文献 (10)1引言当前社会,关于最短路径的问题屡屡出现。
例如在开车自驾游的一个过程中,排除其它影响因素,从一个地点到另一点,这个时候必然是希望有一条距离最短的路程来尽量减少消耗的时间以及花费的(它们在模型中被称为代价),市场上对该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需求,因此,这里我将讨论多段图的最短路径的问题。
大二开设的《数据结构》课程中就包括最短路径这方面问题的讨论。
当时老师介绍了分别面向单源(Dijkstra算法)与非单源(Floyd算法)两种问题的算法——这是我们最早的对最短路径方面的理解,也是我们接触的比较早的关于图的问题。
在这学期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基本的算法设计技术,蛮力法、分治法、减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它们把以前学习的诸多方法都命名并归纳分类起来,其中有多种算法都可以用来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并且该问题作为一个图的问题,对该问题的继续探讨优化的需求很大、本文将就不同算法在解决该最短路径问题时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并给出该问题在不同基础上不同的最终解决方案。
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将重点分析动态规划法下的情况,并会对图的情况加以简化、限制,最后会对其它的图做一些拓展。
2问题描述设图G=(V, E)是一个带权有向连通图,如果把顶点集合V划分成k个互不相交的子集Vi(2≤k≤n, 1≤i≤k),使得E中的任何一条边(u, v),必有u∈Vi,v∈Vi+m(1≤i<k, 1<i+m≤k),则称图G为多段图,称s∈V1为源点,t∈Vk为终点。
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求从源点到终点的最小代价路径。
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求从源点到终点的最小代价路径。
由于多段图将顶点划分为k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所以,可以将多段图划分为k段,每一段包含顶点的一个子集。
不失一般性,将多段图的顶点按照段的顺序进行编号,同一段内顶点的相互顺序无关紧要。
假设图中的顶点个数为n,则源点s的编号为0,终点t的编号为n-1,并且,对图中的任何一条边(u, v),顶点u的编号小于顶点v的编号。
这里我们讨论的多段图是可以分段的,各段之间的关系最好是单向的,即对该有向图来说,图中是没有环的存在的。
3贪心法求解3.1贪心法介绍贪心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它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只根据当前已有的信息就做出选择,而且一旦做出了选择,不管将来有什么结果,这个选择都不会改变。
贪心法并不是从整体最优考虑,它所做出的选择只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
这种局部最优选择并不总能获得整体最优解,但通常能获得近似最优解。
本例中利用的贪心算法,是每当要选择下一个结点时,总是选择与当前结点间代价最小的点,这就叫做总是优先局部最优解,以此得到最终的解序列。
这里举一个贪心法的拓展例子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是一种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它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动态路由协议OSPF中就用到了Dijkstra算法来为路由计算最短路径。
算法本身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习惯,我们一般会从原点遍历所有与之相连的节点,找到最短路径,再从最短路径上的那个点遍历与之相连的所有其它点(原点除外),然后依次类推。
这样做虽然可以算出一个树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算法会产生很多次优路径,也就是说非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大概过程:假设有两个集合或者说两个表,表A和表B,表A表示生成路径,表B表示最后确定的路径(1)从原点出发,遍历检查所有与之相连的节点,将原点和这些节点存放到表A中,并记录下两节点之间的代价;(2)将代价最小的代价值和这两节点移动到表B中(其中一个是原点);(3)把这个节点所连接的子节点找出,放入到表A中,算出子节点到原点的代价;(4)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直到表A为空。
然后根据表B中的数据算出最优树。
维基百科中还有另一种说法,Dijkstra算法的输入包含了一个有权重的有向图G,以及G中的一个来源顶点S。
我们以V表示G中所有顶点的集合。
每一个图中的边,都是两个顶点所形成的有序元素对。
(u,v)表示从顶点u到v有路径相连。
我们以E所有边的集合,而边的权重则由权重函数w: E → [0, ∞]定义。
因此,w(u,v)就是从顶点u到顶点v的非负花费值(cost)。
边的花费可以想像成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
任两点间路径的花费值,就是该路径上所有边的花费值总和。
已知有V中有顶点s及t,Dijkstra算法可以找到s到t的最低花费路径(i.e. 最短路径)。
这个算法也可以在一个图中,找到从一个顶点s到任何其它顶点的最短路径。
3.2问题分析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stra算法(边的拓展){While(!(每一个d[v]==最短路径))If(存在一条从u到v的边)If(d[u]+w(u,v)<d[v])d[v]= d[u]+w(u,v);}4动态规划法求解4.1动态规划法介绍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可以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
动态规划是考察问题的一种途径,或是求解某类问题的一种方法。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排序、装载等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比其它方法求解更为方便。
动态规划法设计算法一般分成三个阶段:(1) 划分子问题: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对应一个决策阶段,并且子问题之间具有重叠关系;(2) 确定动态规划函数:根据子问题之间的重叠关系找到子问题满足的递推关系式(即动态规划函数),这是动态规划法的关键;(3) 填写表格:设计表格,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各个子问题的解并填表,实现动态4.2问题分析设数组cost[n]存储最短路径长度,cost[j]表示从源点s到顶点j的最短路径长度,数组path[n]记录状态转移,path[j]表示从源点到顶点j的路径上顶点的前一个顶点,动态规划法求解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如下:输入:多段图的代价矩阵输出:最短路径长度及路径1. 循环变量j从1~n-1重复下述操作,执行填表工作:1.1 考察顶点j的所有入边,对于边(i, j)∈E:1.1.1 cost[j]=min{cost[i]+cij};1.1.2 path[j]=使cost[i]+cij最小的i;1.2 j++;2. 输出最短路径长度cost[n-1];3. 循环变量i=path[n-1],循环直到path[i]=0:3.1 输出path[i];3.2 i=path[i];第一部分是依次计算各个顶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由两层嵌套的循环组成,外层循环执行n-1次,内层循环对所有入边进行计算,并且在所有循环中,每条入边只计算一次。
假定图的边数为m,则这部分的时间性能是O(m);第二部分是输出最短路径经过的顶点,设多段图划分为k 段,其时间性能是O(k)。
所以,该算法的时间复杂性为O(n+k)。
5 分支限界法求解5.1 分支限界法介绍分支限界法按广度优先策略搜索问题的解空间树,在搜索过程中,对待处理的结点根据限界函数估算目标函数的可能取值,从中选取使目标函数取得极值(极大或极小)的结点优先进行广度优先搜索,从而不断调整搜索方向,尽快找到问题的解。
5.2 问题分析讨论当用分支限界法用来解决多段图路径问题的过程:首先对该多段图应用贪心法求得近似解,并算出其代价路径。
将其作为多段图最短路径问题的上界。
而把每一段最小的代价相加,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简单的下界。
于是,就可以得到了目标函数的一个大致的范围。
由于多段图将顶点划分为k 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所以,多段图划分为k 段,一旦某条路径的一些段被确定后,就可以并入这些信息并计算部分解的目标函数值的下界。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正在生成的路径,假设已经确定了i 段(1≤i ≤k ),其路径为(r 1, r 2, …, r i , r i +1),此时,该部分解的目标函数值的计算方法即限界函数如下:应用分支限界法同样求解多段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具体的搜索过程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考虑根节点,根据限界函数算出目标函数的值,这里每种情况下的目标函数值下界都要算出来并且加以比较,下界的计算方法为除了加上选定点与初始点之间的距离外,以后的第一个点选择一选定点为初始点到下段最小代价的路径,以后的段与段之间的代价都按它们之间最小的代价来计算。
这样再加上根节点与初始阶段之间的最小代价,就得到这种情况下的解了。
在得到的代价中,找出最小的代价,并以之为初始结点循环往下做,直到到达目标结点。
算法如下:1.根据限界函数计算目标函数的下界down ;采用贪心法得到上界up ;∑∑+=+>∈<=++=+ki j p i Ev r ij j jj v r c rr c lb p i 21,11]}][[{min]][[1段的最短边第+2.将待处理结点表PT初始化为空;3.for (i=1; i<=k; i++) x[i]=0;4.i=1; u=0; //求解第i段5.while (i>=1)5.1 对顶点u的所有邻接点v5.1.1 计算目标函数值lb;5.1.2 若lb<=up,则将i,<u,v>,lb存储在表PT中;5.2 如果i= =k-1且叶子结点的lb值在表PT中最小,则输出该叶子结点对应的最优解;5.3 否则,如果i= =k-1且表PT中的叶子结点的lb值不是最小,则5.3.1 up=表PT中的叶子结点最小的lb值;5.3.2 将表PT中目标函数值超出up的结点删除;5.4 u=表PT中lb最小的结点的v值;5.5 i=表PT中lb最小的结点的i值;i++;6程序清单6.1源代码#include<iostream.h>const int N = 20;const int MAX = 1000;int arc[N][N];int Backpath(int n);int creatGraph();int creatGraph(){int i, j, k;int weight;int vnum, arcnum;cout<<"输入顶点的个数和边的个数:"<<endl;cin>>vnum>>arcnum;for (i = 0; i < vnum; i++)for (j = 0; j < vnum; j++)arc[i][j] = MAX;for (k = 0; k < arcnum; k++){cout<<"输入边的两个顶点和权值:";cin>>i>>j>>weight;arc[i][j] = weight;}return vnum;}int Backpath(int n){int i, j, temp;int cost[N];int path[N];for(i = 0; i < n; i++){cost[i] = MAX;path[i] = -1;}cost[0] = 0;for(j = 1; j < n; j++){for(i = j - 1; i >= 0; i--){if (arc[i][j] + cost[i] < cost[j]){cost[j] = arc[i][j] + cost[i];path[j] = i;}}}cout<<n-1;i = n-1;while (path[i] >= 0){cout<<"<-"<<path[i];i = path[i];}cout<<endl;return cost[n-1];}int main(){int n = creatGraph( );int pathLen = Backpath(n);cout<<"最短路径的长度是:"<<pathLen<<endl;return 0;}6.2结果截图7结果分析(1)贪心法、动态规划法和分支限界法都可以用来解决多段最短路径问题,然而在这种情况相比之下,贪心法的运算效率比较高,因为它不像另外两种方法一样,需要涉及到许多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