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藏族为例看文化与人格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藏族为例看文化与人格的发展

田 瑶

内容提要: 人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大系统的核心构件,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因而人格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带来决定性影响.人格的转型和进一步完善,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是综合性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而文化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对该民族人格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加强理想人格的培养,尽快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和完善是实现藏区现代化的根本内驱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 键 词:文化模式 人格表象 文化创新 藏区文化

作者简介:田瑶 民族文化系02级民族学 彝族

文化的特征决定了人的性格,而不同区域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模式决定着不同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人格是文化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个体心理上的和行为上的体现,人格的高低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藏族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滞后,主要的原因不是经济的匮乏,而是人的现代化素质技能的短缺和人格发展的缓慢,到如今,我们还未形成将自我利益和社会发展目标高度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而言,其外在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不仅与现代理性主义所提倡的”新人”目标构想差之甚远而且与当代理想人格的发展目标以及社会现代化需求有很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影响藏区现代化步伐,因此,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和标准去审视藏族传统文化,重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重塑高原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改变藏区落后的面貌,实现藏区的现代化。

一、人格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对于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研究与博阿斯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坚信文化法则及其在人们心灵中的基础是可以被发现的,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远远大于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天的结构要素与现实生活的影响相互作用。人格的基本心理结构——“自我”、“本我”“超我”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之间互相斗争决定着人格的全部特征。正是依靠了环境的教育作用以及文化的影响,“自我”才变得更理智,才能在生活中遵循合理的方向并成为文化因素,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的总和①。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从文化模式角度对社会民族性进行研究后,提出不同的文化模式造就出不同人格的观点,她认为文化是“大写的个性”从这个意义讲,她所提倡的三种文化模式也就是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米德从其“文化决定论”说明文化对

人格的影响作用,认为人格的影响是从生命伊始的关键时期开始,正如卡迪纳所言,“儿童是成人之夫”米德也认为:“文化总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使一个新生儿按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长”②。林顿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持有这种观点,:“文化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及这些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在与其文化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并产生作用,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他将基本人格分为为由个体思想,风俗习惯,兴趣爱好等组成的表层结构和由心理类型组成的核心结构两部分,认为文化主要影响人格的表层结构,核心结构除了受文化影响之外,还受个体素质,社会经验相互调适相互作用的影响。卡迪纳的主要理论是他的“基本人格结构说”他认为,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任何一个特定社会中,都是相当固定而且标准化的,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在具有某种特点或风格的“基本人格结构”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其文化类型也相应地呈现某种特点或风格③。

综上所述,人格不仅是文化的创造物,也是文化创造的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无疑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还要生活在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中,总是依靠文化的力量不断地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的制约,因此,“人和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的变化多端,人的生产力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对于人类文明社会来说,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远大于地理环境对人格影响,并远远超过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支配,例如,一个美洲人天生具有艺术才能,但如果他生长在中国,那么他将画出中国风格的绘画,我们不同的过去使我们的现在不同,每一种文化,在人们构造它以后,又回过头来构造人。于是,人间接地在文化中构造人自身,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形式,一种载体,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或适应存在于其周围文化整体的风格,随着文化规律的多变性而变化,所以,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也就是遵循了这个道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作用是综合性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因此,人格的转型与发展完全取决于文化的导向和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分享文化财富的途径,才能达到自我完善,建立完美的人格表象,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就是一本典型的文化与人格的著作,作者重点探讨了日本社会的基础,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主要要素和日本人格的形成,通过分析日本文化及日本儿童的养育习俗而深入地剖析了日本人格的特点。由此,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文化与人格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藏文化模式及藏族人格类型

(一)藏族传统文化模式

藏族文化分期明确,可分为原始信仰,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明四个时期,如竹之节,内心贯通,节节分明,藏文化的基本形式决定了藏族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它是以佛教哲学为核心的观念文化,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佛苯两教进行了殊死博斗,佛教终于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思辩逻辑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从此,佛教较全面地占领了藏族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佛教的四圣谛,六道轮回,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等学说盛行。藏族完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其次,以活佛转世制度为特点的寺院僧侣文化,活佛转世制度起于噶举派僧人噶玛拔希,是一场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的产物,再次,以颂扬神佛阐释佛理为主体的文学艺术和以礼佛,转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④。

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构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根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一个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多少必是具有一致性,每个文化内部具有代表其特色的目的。换言之就是说,每一种文化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但其内部都具有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一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该文化的标志,也是该民族的整体精神,因此,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大体上将文化分为三种模式:即以安稳、遵守秩序,理性,固守传统和中庸之道为特征的“阿波罗型(日神型)、以充满热情激情,爱好、幻想、易冲动、富有进攻性为特征的“狄奥尼斯型”(酒神型)。具有嫉妒必理,彼此猜疑,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背信弃义,视他人为敌、经常偷盗,骗人甚至杀人等特征的狂想型⑤。藏传佛教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学价值体系。思维定势、时空观念、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审美观念促成了藏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即:阿波罗型。藏族传统文化在其哲学方面同样提倡有寂无别,政教无别、自他无别、敌友无别的思想和静止无为的理念,心理方面否定世俗“妄心”意识而肯定出世的“自性光明”将出世看作人格的最终归宿点,伦理方面提倡谦让,知足、遵守秩序逃世遁世,远绝尘俗,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等倾向,将现实人生的一切活动视为“罪恶”,提出人类必须从罪恶状态走向皈依状态,这种文化模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其反作用的影响构建了民族心理,塑造了历史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藏民族传统人格的基本特征,并对现代藏民人格的转型也产生着普遍的,永恒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藏族传统人格应为在藏传佛教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道德观念所造就的独特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