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daa9c0e0fc4ffe473268abc7.png)
参考答案: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1分)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1分)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 度。(1分)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 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 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
2. ……词能否换成……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特点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2.准确性是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生动。 1.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 等。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语言的特点
3.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它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4.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5.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察语言的生动性(表达效果):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是科技文章的必考内容。
考题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的作用。 常见题型:阅读文章某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解释词义+指出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例:“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 “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https://img.taocdn.com/s3/m/bdf5f7d689eb172ded63b7f5.png)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和严密,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用词、造句方面要求精确、合乎语法规律;②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概括性词语;③造句要特别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④选用科学的修饰、限制词语;⑤语言力求简洁、浅显、平实。
有时也用一些描写、形容等表达方式和某些修辞手段,但目的仍然是为了解说明白,不是为了感染读者。
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在这个句子中,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用“有记载”表示确实存在,用“最”表示程度,使全句的意思既准确又严密。
又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这些石狮雕刻得生动活泼、精美动人,其目的在于通过摹状貌,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再如《中国石拱桥》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就失去了原来的递进关系。
先后次序也不可以颠倒,若是改为“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就改变了作者的原意。
可见词、句的次序,关系到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2923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7.png)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如下:
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清晰、严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夸大、不缩小、不模糊。
2.简洁性:说明文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不冗余、不啰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
3.通俗性:说明文语言要通俗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
4.生动性:说明文语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把握说明对象:首先需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把握其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3.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需要认真理解。
4.概括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需要认真概括。
5.注意文意和文题:文意和文题是说明文的灵魂,需要注意其内涵和外延是否准确、一致。
6.结合语境答题:说明文的题目往往结合语境设置,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7.运用逻辑推理:说明文中有些题目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解答,需要认真分析语境和选项。
8.注意细节和修饰语:说明文中的细节和修饰语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真实意思和作者的意图,需要注意。
9.关注图表和数据:说明文中常常配有图表和数据,这些信息也是答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10.积累知识和经验:说明文阅读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https://img.taocdn.com/s3/m/a9a4a8c481c758f5f61f679a.png)
(三)分析动词使用与搭配。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 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 “为了 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 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 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讲究”一词运用 得恰当准确。若换为别的词像“注意”等就显得不够庄重与正式了。 再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与前面的词语也搭配合理。 若“布局”与“配合”一换,就显得不恰当了。因为布局一般指较大 的建筑、房屋等,而配合一般指相对较小的事物。明白了这词语的意 思,也就知道本文按照从高到低、从主到次的写作顺序来写的了。 (四)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 连贯、更严密,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这个创 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 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 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 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 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这一点,还 必须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说明文中有些 事物的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加 以说明。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对客观事物的了解 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对客 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 应用约数加以说明。运用列数字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 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如 “海水 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这句中写平均深度时使用的是确数,而写最深的地方 使用的是约数。这平均深度是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 步,所以用确数,而写深度了解不够精确,所以用约 数。这些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含答案)部编版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含答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7f2d4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5.png)
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以传授学问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需用精确的语言,照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精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凡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的文字表述,都要求精确无误。
为了使读者对较简单的事物、较浅显的事理有明晰、精确的理解,说明文经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等,讲究语言的严谨性。
例1:(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在当时可算是”起限制作用,表明赵州桥的大拱只是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石拱,语言讲究分寸,体现了语言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例2:松鼠好像很怕猛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乘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好像”一词表示猜想,并非确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缘由可能不止是可怕猛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肯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行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精确,有时需要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加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例1:在酷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重新焕发生气。
“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度。
例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石拱桥像虹”这个比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桥洞的外形,通过这个比方,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得到石拱桥的外观。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语言精确严谨,但又不失生动趣味。
语言精确性常见题型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精确性或生动性的词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1、找出体现语言精确的词句:A、找有精确数据的词句B、找有概数的词句(大约、左右、至少、最多、或许)C、找限制性词语(大多、可能、或许、目前)2、结合原句,具体指出该词的作用。
说明文常考题型解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常考题型解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c542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a.png)
1.表示约数 约、大约、近(30 米)、(30 米)上下、左右……
2.表示确数 3.表示程度 4.表示时间
30 倍、30%、一千二百 年 最…(多…)、至多、几乎、全部…… 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示范围 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6.表示频率 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往往……
(二)常见的考查方式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加点字词好在哪里?”)
实战演练 C
意思会发生“变最化多。”表示程度上的限定,如果删除的话,原句就变成了 “现在吃一次药只能管一两天”,句子的意思就不准确了,它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我希望纳米技术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还可以不用吃药。
实战演练
用了什么方法
实战演练
举例子 打比方
引入“微信控”
广泛
下定义
3.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例:“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 能否删去?
答题步骤: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去:②解释这个字词在这句话中的含 义,在程度、状态、 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③比较,即比较删去 这个字词与没有删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 句子进行分析;④结尾要 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微信得到广泛应用及原因
实战演练 过渡句 危害②
危害①
过度依赖微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运用。
先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微信深受人们喜欢, 然后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控”,什么是“微信控”。
不能“。减弱”表示程度降低,说明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微信控”的症状;“消除”是使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 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 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在说明文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在说明文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6fd30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c.png)
要更好地体现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准确性:使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事实和信息,避免模糊、含混或错误的表述。
2. 简明性:保持语言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废话和冗长的叙述,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要点。
3. 逻辑性: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语言,使文章的结构清晰、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
4. 具体性:使用具体的实例、数据和细节来支持说明的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 客观性:保持客观的态度,避免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说明。
6. 通俗易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艰涩的词汇,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7. 避免使用模糊语言:避免使用模糊、含混或不确定的语言,如“也许”、“可能”等。
8. 校对和审核:在完成写作后,进行仔细的校对和审核,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以上几点,你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分析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65eca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7.png)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分析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体裁。
在说明文的创作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为读者呈现清晰、准确且富有吸引力的内容。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首要特点。
它要求作者在描述事物、阐述事理时,必须用精确无误的语言,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1、用词精准说明文往往会使用专业、准确的术语和词汇。
例如,在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时,会使用“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等特定的词汇,而不是模糊地说“长大”“变化”。
这些精准的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让读者获得清晰明确的信息。
2、数据准确数据是说明文增强准确性的有力手段。
通过确切的数字,能够使读者对事物的数量、大小、比例等有直观而准确的认识。
比如,在介绍某个城市的面积时,给出“_____平方公里”的具体数字,比单纯说“很大”要准确得多。
再如,说明某种动物的寿命是“平均_____年”,这样的表述比“比较长”更具说服力。
3、限制修饰恰当为了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常常会使用恰当的限制词和修饰语。
比如“大约”“左右”“基本”“主要”“一般”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不确定性,又避免了表述的绝对化,使语言更加严谨。
例如,“这种药物一般在服用后半小时左右生效”,“一般”和“左右”的使用,让表述更符合实际情况。
4、客观陈述说明文的语言应该保持客观中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偏见。
例如,在介绍一种新型科技产品时,应客观地描述其功能和优缺点,而不是过分夸大或贬低。
这样才能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和评价。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生动性能够使说明文摆脱枯燥乏味,更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拟人则赋予事物人的特征和行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如,“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水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地旋转着”,将地球比作水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地球的外观。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https://img.taocdn.com/s3/m/251104432b160b4e767fcf58.png)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保留着说明了什么,有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
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极度……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表频率:经常、常常……表数量:之一、丝毫表主观推测:应该、可能“最”表程度,首要的意思。
强调了木结构是抗震的首要因素,不排除还有其它重要因素。
删去就不能突出她的重要程度,语言表述不准确。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说明)这(重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重要手段不止一个。
去掉后重要手段就成了唯一的,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语言表达不准确。
不能去掉,“几乎”表程度,突出(说明、表明)非常接近都是如此(以重复作为重要手段),并不排除例外情况。
去掉后就成了无一例外的,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语言表达不准确。
(“部分”表范围,强调只是局部地区能生长。
但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
删去就变成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
不能。
“应该”表主观推测, 说明作者推测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过影响,也许客观事实未必如此. 不能。
“左右”表示估计.说明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前后,但因为年代久远不敢肯定确切时间。
所以加上“左右”一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格式归纳1表态:不能删。
2先定性: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3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具体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说明、表明)……(把释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c、无一例外的情况4 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5语言就不准确、周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https://img.taocdn.com/s3/m/1b34d4a9580216fc710afd4c.png)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考察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典型试题 二: 典型试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练一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 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 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 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注意基本语言格式)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以 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 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
练习: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 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 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 (说明)这(重复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0631ec7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02.png)
在中考中主要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察重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其中语言的准确性 往往体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
初中语文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 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 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 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体现:
①表示时间 对时间的说明要尽量做到精确 ②表示空间 ③表示范围 ④表示程度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 略等。 ⑤表示程序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要说明事物的成因、结构和原理,则有一 定的程序或顺序。
题型演练: 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中考试题环保与和平)
题型演练
下大雨时,不少电视频道也会开始下雨,影像变得模糊不清,移动也会 出现杂音变大的情况,这是雨滴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 不同,散射衰减作用也不同,所以测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决这个通讯传输 难题的前提条件。
问:文章第⑥段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大雨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 不断缩小。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488c6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0.png)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准确表达:1.使用同义词(近义词)丰富语言,避免重复,准确表达复杂的事物。
汉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使用得当,能使语言更加准确、丰富、表现力强,反之则会适得其反。
2.准确运用专门术语,展现学科特色和侧重点。
3.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使用关联词语使语言连贯、严密。
4.恰当使用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使语言更准确、严密、科学。
5.恰当运用模糊语言,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
答题技巧:类型1:加点字词的作用是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替换,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换了后意思会有改变。
类型3:限制性词语不能随意删去,会影响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
⑦(2011·滨州市《祸从天降,谁为真凶》)第②段提到“它(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泥石流发生的地点不是全部都是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因此“往往”更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点。
⑧(2011·资阳《非凡的蜻蜓》)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主要”准确地说明了蜻蜓的食谱中这些昆虫占绝大多数,但也不排除捕食其他昆虫。
⑨(2010·眉山市《闲话白菜》)“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
”如果把“仅”换成“全部”,表达效果就有所不同了。
因为“仅”是限制范围的副词,表示入书的白菜食用方法只占全部食用方法的一小部分。
如果换成“全部”,就表示白菜所有食用方法都数百种,并且无一遗漏都已入书,这不符合实际。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https://img.taocdn.com/s3/m/a06716e6aeaad1f346933fb9.png)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刘家河中学
初三语文组
如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 特点。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 遣词造句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从而 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
• 答题方法:
• 抄上它,解释它;夸准确,说的啥; 正反两面说全它。
• 一,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 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 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 科学性。 • 例1: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 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 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 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 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 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 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 “雨 量”和“风沙”的情况。
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 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以向人类 提供30亿吨,能满足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
结合句子,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解析:仅水产品一项在文中是为了说明前面“浩瀚 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一句所举的例子, 通过这个事例,突出海洋资源的丰富。如果去掉, 我们就不知道这300亿人的蛋白质是从哪里来的。
• “常常”表明不是唯一的情况,而是大多数 情况下如此,莺鸟在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居然“常常”躲
避,足见其生性胆小到了什么程度。
• 例3: 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 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 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 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 漠了。 • 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 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165caaa14791711cd791736.png)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选用同义词(近义词),使语言丰富,避免重复,准确表达复杂的事物。
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其中大量同义词的存在更体现着汉语语言的发达。
同义词使用得当,会使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丰富和更富有表现力,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
2.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
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它展现着本学科的特色和本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因此术语的使用也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造句要特别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或补语。
恰当使用这些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严密、科学。
5•恰当运用模糊语言。
说明文中,有时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表意模糊的语言,要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
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
答题技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表态(“能否替换”,注意:绝大多数“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女口:“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 “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https://img.taocdn.com/s3/m/03b00de6998fcc22bcd10d9b.png)
品析说明文语言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1.列举数字(确数、约数) 2.使用表估测、程度、范围、频率等的修饰、 限制性词语。 3.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表估测:大约、可能、也许、大概 等 (2)表程度:很、更、特别、非常、最 等
(3)表范围:都、全、只、几乎、仅仅、 差不 多、绝大部分 等
答:不能。“据说”是“据别人说”的意思, 在句中表明苏州园林到底有多少处作者并 未亲自做过统计,只是依据了别人的说法,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若删去, 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例如:
2.统计资料表明,每拆除500颗地雷就可能有 一名爆破专业人员牺牲。 (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划线词语表明“每拆除500颗 地雷就可能有一名爆破专业人员牺牲。” 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真实可信的,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 有这个表达效果了。
(4)表频率:经常以下词语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1) “据统计”“据调查”“据资料表明”等 说明所说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真实可信的。 (2)“据说”是“据别人说”的意思,说明句中所 说的内容作者并未经过调查或没有科学依据。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题型: 1.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B能否替换A,为什么? 4.该句子用到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试从 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表达作用。 5.划线句子中的“据统计”能否删去,为 什么?
送你一句话: 像命题人一样思考, 像阅卷人一样答题。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格式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07b1cb3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9.png)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格式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格式是指一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将归纳出来的信息以及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要精确、明了、有逻辑地表达。
一般来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格式包括三部分:首先,要找准问题,明确关键词,理清思路;其次,要抓住重点,不要过多偏题;最后,要正确理解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首先,要找准问题,明确关键词,理清思路。
对于一道答题题目,我们要先理解它的内涵,明确关键词,然后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思考,分析问题,并基于此梳理出一条思路,让自己能够清晰地明白问题的要求。
其次,要抓住重点,不要过多偏题。
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要把握住重点,尽量不要偏题,也不要离题。
如果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过多地把不相关的内容加以论述,则会降低我们答题的准确度,也会影响最终的结论。
最后,要正确理解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在思考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实际情况,把握好时间、地点等各种因素,正确理解问题,以此为前提,再去思考,分析回答,最终的结论也才能准确。
总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格式是一种高效的答题方式,要求回答者仔细思考,找准问题,明确关键词,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不要过多偏题,正确理解实际情况,最终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从而使答案更加精准、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 “几乎”是差不多的
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到处
都有,与实际不符。“几乎”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不能。 “容易”是很有 可能的意思。如果去掉,
就变成肯定引起赤霉病,
与实际不符。“容易”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不能。 “左右”是差不
多大概的意思。如果去掉,
就变成赵州桥一定是修建 于公元605年,与实际不
符。“左右”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8·不能。 “之一”是其中 一个的意思。如果去掉,
就变成人类最顽强的自然
敌人只有沙漠这一个,与
实际不符。“之一”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不能。 “几乎”是差不 多的意思。如果去掉,就
变成路面与河面完全平行,
与实际不符。“几乎”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不能。 “几乎”是差不多 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 路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与实 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不能。“之一”是其中 一个的意思。如果去掉,
就变成了人类最古老的文
字只有汉字这一种,与实
际不符。“之一”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近”是接近的意 思。如果去掉,4米就变
3·据估算,这棵将军巨衫总重量达1000吨。 不能。“据估计”是估算,没有经过称量的意
思。如果去掉,1000吨就成了精确的数 字,这与实际不符。
“据估计”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4·不能。 “大多”是绝大多数的意思。如果
去掉,就成了海啸全部来自海底地 震,与实际不符。 “大多”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1·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不能。“之一”是其中一种的意思。如果去 掉,就变成了只有这一种形式,与实 际不符。
“之一”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2·目前,Biblioteka 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 30%.
不能。“大约”是大概的意思。如果去掉, 30%就成了精确的数字,这与实际不符。 “大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确• 性。
5·不能。 “也许”是可能的意思。如果去
掉,就变成十分肯定,与实际不 符。“也许”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1·不能。 “之一”是其 中一个的意思。如果去
掉,就变成只有这一个
特点,与实际不符。
“之一”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大约”是估计大 概的意思。如果去掉,400 米就变成了精确数字,与
实际不符。“之一”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 “基本”是差不多的 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完全
一样,与实际不符。“之一”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不能。“在当时”是指建 造赵州桥的那个时期。如果
去掉,就变成现在和以后都
是世界上最长的,与实际不
符。“在当时”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成了精确数字,与实际不
符。“近”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