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遍布于地球上各种生境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迄今为止, 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微生物物种的绝大多数还都难以在现有培养技术和条件下进行繁殖和生长。人们把那些尚未在实验室获得培养生长的微生物

称之为未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 。对未培养的微生物的研究方兴

未艾, 主要是讨论有关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本文概述了一些制约微生物培养生长的影响因素, 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颖独特的环境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方法, 包括稀释培养法、高通量培养技术、模拟自然环境的扩散盒技术等。这些新颖培养技术和培养方法的出现, 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的可培养性, 发现和鉴定了许多新的微生物物种, 极大地丰富了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微生物资源, 并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微生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研究基础。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 未培养微生物, 新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形成, 奠定了微生物分类、生理、遗传等当代微生物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分析表明,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在现有条件下尚不能被传统的微生物技术培养出来, 依照现有的培养技术和方法, 不同生境微生物可培养率的检测结果是: 海水中约为0.001%−0.1%, 淡水中约为0.25%, 土壤中约为0.3%, 活性污泥中约为1%−15%。人们把那些在现有培养技术条件下尚未获得培养生长的微生物泛称为未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研究表明,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以前人们的想象。现在人们一般认为, 环境微生物中99%以上是尚未能被培养的。在原核生物的40个分类门中, 有一半还没有纯培养出代表种。尽管人们还无法分离培养大部分的微生物, 但是可以绕过培养障碍, 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来鉴定某些未知的微生物, 这在探究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特别有用。环境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还不被人类所认识, 这暗示其中蕴含着大量未知的遗传信息。从未培养的微生物中克隆新的基因, 已逐渐成为近年一大研究热点领域, 也获得了相当的成果, 得到了许多功能更强、结构更新的基因及基因家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1种是鸟枪法。第2种方法是PCR扩增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用鸟枪法得到新的基因(特别是新的基因家族) 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需要构建较大的基因文库, 筛选的工作量大, 且容易漏筛活性较弱的克隆菌以及表达载体不适合的基因; PCR扩增法比较简单, 工作量较小, 但需要用已知基因的保守序列作为引物, 因而发现新的基因家族的可能性也较小。为了克服两种方法的不足, 有的学者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们对PCR法进行改良,

采用的引物不是某一个特定基因的序列, 而是一些伴随基因的可移动元件的保守序列,

如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这种方法结合了传统鸟枪法和PCR法的优点, 既减少了筛选的工作量, 又能得到较多的新基因及新基因家族。但是, 由于没有明确的功能基因指向, 利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多半是些功能未知的基因。

研究者开发出一系列不依赖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方法, 例如变性梯度胶凝胶电泳(DGGE)、荧光标记细菌寡核苷酸探针细胞原位杂交(FISH)、DNA 芯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等。不过, 该类方法也同时带来本身固有的弊端。例如, 对微生物从细胞水平上呈现出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代谢功能、环境胁迫效应的生物应答等, 难以进行实验研究, 致使无法准确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 难以对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行科学描述和验证, 进而无法对环境微生物工艺过程进行准确设计、精细调控和高效利用。因此, 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开发环境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同时,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使以往被认为是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源源不断地融入到可培养的行列之中, 才能真正深入和有效地研究和发现微生物生理遗传等生命规律, 实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制约微生物培养生长的因素

地球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类型多种多样, 除了普通的自然环境外, 还存在着各种极端环境, 海洋热液喷口(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就是典型的极端生境之一。由于这种极端环境条件下的众多复杂因素, 特别是深海高压的限制, 人工条件下还无法完全模拟自然环境, 因此, 许多微生物仍然是不可培养的, 对其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树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为了实现既定的研究目的, 人们通常将微生物限定在营养基质简单、通气、温度、pH 等参数恒定的条件下培养, 许多微生物就此丧失了自由生长的必要条件, 从而表现为不可培养。

在环境中, 共代谢对于建立两个种群间的偏利共生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农药、人工合成染料、石油烃类等有机污染环境中, 通常作为生物降解的重要途径。当微生物从自然环境转移到营养丰富的人工培养基中时, 一些摄取营养能力强的微生物会应运而生, 而寡营养的微生物就会因高浓度营养物基质的抑制而停止生长。

2改善微生物培养的新方法

2.1 稀释培养法(Dilution culture)

在地球上, 许多生境处于低营养或寡营养的状态, 海洋就是典型的寡营养环境之一, 海洋中占主体的寡营养微生物, 在人工培养时往往受到少数优势生长微生物的竞争而不能正常生长。

针对这种缺陷, 1993 年, Button 等提出, 当把海水中微生物群体稀释至痕量时, 海水中的寡营养微生物可以不受少数几种优势微生物竞争作用的干扰, 被培养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作者采用稀释培养法结合流式细胞仪计量研究了海洋细菌的多样性, 结果表明, 稀释培养9 周后的微生物细胞浓度可达到104/mL, 细胞的倍增时间差异明显, 短的只需一天, 长的可达一周。

该种稀释培养方法同样也被应用于淡水湖泊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2005年, 戴欣等在研究我国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的过程中, 比较了水体细菌在普通培养基和稀释培养基上的分离效果, 发现在稀释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数量是富营养的牛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数量的3 −5倍。

2011 年, Kenters 等将羊胃中的微生物样品液稀释至极限梯度(10−10−10−12) 后, 接种到一种自制的含有羊胃内容物的接近原生境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长有细菌的近140 个试管中, 58% 的为纯培养, 大部分菌株的16S rRNA 基因序列相似性为88% −94%, 均为未报道过的新种或新属。

2.2 高通量培养技术(High-throughput cultivation, HTC)

为了提高细菌的分离效率, Connon 等在稀释培养法的基础上提出高通量培养技术, 该方法是将样品浓度稀释至103/mL 后, 采用48孔细胞培养板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培养微生物。该方法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微生物的可培养性, 还可在短期内监测大量的培养物,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模拟自然环境的培养技术

2.3.1 扩散盒培养技术(Diffusion growth cham-ber): 为了能够让海洋微生物在原位条件下富集生长, 最终得到纯培养的微生物, Kaeberlein 等在分离培养海岸潮间带底泥中的微生物时, 使用一种新颖的名为扩散盒的自制培养仪器, 它是由一个环状的不锈钢垫圈和两侧胶连的孔径为0.03 μm 的滤膜组成, 滤膜只允许培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流通而不能让细胞通过。应当指出, 扩散盒技术初次培养获得的微小菌落多数为混合培养, 通常需要再次分离, 才能获得纯培养。该种方法的特点是: 模拟自然环境, 不同细胞间经过互喂(Cross-feeding), 形成独立的菌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