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子和学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孔子和学生(教案)
交流,引导学生除了交流所学习的2、3节内容外,从第一节内容中感受。[说明: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透过子夏的心理变化走进孔子的教学思想,设计通过对孔子对四位学生评价的研读、讨论、朗读和想象说话,一步一步地揭示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二)品读文本,感受孔子的爱生之情。
1、续上交流后,随即引导谈话,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第一节)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书: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说明:在此环节设计,充分遵循“边读边想、边读边悟”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从而体会世人对于孔子的崇敬之情。]
四、放飞情感,升华文本。
1、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世先师”,他
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
(第一句),二……(第二句)
2、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
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3、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
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1、课外拓展,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板书设计:
2、孔子和学生
优点缺点
(超过老师之处)(还需学习之处)
颜回守信不善变通
子贡聪明不太谦虚
子路勇敢不够谦厚、忍让
子张严谨缺少亲和力
因材施教
关于说课
教材的分析:
这篇课文在概括叙述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后,叙述了一段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对话,表明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介绍“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第二句、第三句写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春秋时期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孔子能“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是非常了不起的。第四句是过渡句,从“有教无类”过渡到“因材施教”方面。
第二、第三段,叙述子夏和孔子的对话,大体可以分成两层。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都是孔子的学生,但是孔子在论及这几个人时都说“我不及他”。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己学习;比起别人,每个人都必然有不足,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习,自然过渡到第二层。孔子既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也能指出每个学生的不足,这样的学生观,使得他能因材施教,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子夏“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的就是“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第四段概述孔子一生的教育成就。
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由于是第二次出现课后无生字的情况,建议采用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的方法。在课内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划生字,查字典,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查阅字典的情况,必要的时候作一些指导。导入新课后,组织小组合作通读全文、自学生字,然后出示生字新词进行检查和学习。对生字的检查,也可以渗透在课文的朗读过程之中。
多音字的教学要注意集中训练和分散运用相结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在准确解释字面意思后,在课文学习中逐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呢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对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的2、3小节,在层层深入体会内容的过程中,将人物对话读出感情。
首先读清对话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格,以“孔子眼中的学生”为题,提供例子,让学生概括出每个人的特点。
其次要读出疑问。结合板书,请学生说说是否有和子夏一样的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练习读好第二小节。
最后读出理解。扣住“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这一部分,理解子夏究
竟明白了什么,即不断学习,克服自己的弱点。然后再问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因材施教”。结合最后一小节,再次体会“万世之师”,回归文章整体。
目标三:了解孔子,认识孔子,初步产生孔子的敬佩之情。
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子夏在与孔子对话时的心情变化,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层层推进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文后想对孔子说的话,借助文本之一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布置他们回去自主查阅资料把文章当中的疑难,并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这样学生们对文本就有了一定的感性了解。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去更深一层次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去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学生们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两位主人公之间对话的内容,就是超越时空,在悠扬的古乐声中让学生模拟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子夏谈话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各自特点。
(二) 发现探究,品味语言。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本课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