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有效性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No710
1 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以来,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究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要落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是关键。
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它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的课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备课是学校教学流程管理中提出的最基础的环节,备好课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实施新课程后,集体备课备受青睐,堪称备课上最具实效的改革。
它可以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避免教师单身鏖战、个体探索不足,最大限度地减少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失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
同时也激活了教师资源,开掘了文本资源,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次课题,我校课题组各负责人佘开云同其他领导共同商阙,做到继续立足于教学的前沿,以“以集体备课为切入点,有效推进校本教研,分组实施,整体推进”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教研活动,首先是在立项之初,拟定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基于新课程理念,以“以集体备课为切入点,有效推进校本教研”进行系统的思考,逐渐形成我校的教育教研理念,提高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2)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研工作的质效,强化集体备课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备课要求,保障集体备课工作健康开展。
规范集体备课流程。
探索集体备课的形式、程序、组织方法,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突出过程研究,加强研讨交流,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变,提高教师研究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施教能力。
深化学科教研活动。
以集体备课研究为突破口,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提高教学常规落实水平。
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把课程及校本开发作为一种改良实践,云阳县复兴初级中学有着良好的集体教研及管理文化,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深度上充分发展、广度上多元发展(指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外开展各项育人活动)、整体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它的作用。
集体备课要避免老生常谈、落俗套、讲空话的陋习,要讲效果,出精品,因此要开创新的思路和模式。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广大教师业已从集体备课中获益匪浅,有关专家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
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
首先,成立了以佘开云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育教学王文广、曾菊林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导处组织落实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把备课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
搜索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增强研究意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把课题研究落实到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认真填写每一份课题研究情况表、课题研究小结,进行分析、反思和总结,把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我校把主课题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在每个阶段课题之下附设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又分解为若干问题,作为每次校本教研的小话题。
即:主课题——阶段课题——子课题——小问题,经过层层分解,形成一个课题网,课题研究与集体备课活动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神秘感消失了,揭掉了那种所谓神奇的面纱。
他们感到,原来课题研究就是我们的身边的教研活动,就在日常的通课中。
全校任课教师紧紧围绕“以集体备课为切入点,有效推进校本教研”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结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展开研讨备课思路,相互交流学习,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行。
集体备课氛围更加民主和谐了,教师能及时反思,教研意识不断提高。
第三,关注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将课题研究的重心指向每周都要进行的集体活动,在备课中不断创新模式、并且尝试着去超越模式,注重对 “全面性、主体性、活动性、实效性、科学性”的探究,逐步营造和谐、愉快、竞争的教研团队。
近而深入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对于每一节课题实验课的研讨备课。
校长、副校长、主任坚持深入课堂,推门听课,了解课堂情况,把握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对策,近而在集体备课中做到实处,夯实集体备课。
上课题研究课的老师积极备课,以课题研究的预定任务为己任,在充分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升。
为了拓宽研究领域,校领导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走入课堂,共同点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正是有了这样充分的实践途径,才能不断地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校教师就作了有意义的探索,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求知识领域,永远保持一种求新的诱惑力,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
教学艺术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善于在学生面前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迫切地想知道,就越奋发向上,这样学习兴趣就愈浓,不但把知识学得更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大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如: 某次集体备课研讨的内容是“初中二年级的数学,由于这次备课主要任务是针对集备中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进行研讨,因此我们对每小节的知识点的重难点进行了
陈德校 佘开云 王文广 曾菊林
(重庆市云阳县复兴初级中学)
2012.No7110
详尽地分析和研讨,同时结合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
陈彬主任分别参加了3个小组的讨论,同时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作了生动的剖析。
交流气氛浓烈,研讨问题细腻,重点突出,最终达成共识,充分发挥了团队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梯形复习课》为例:1、实施前集体讨论:
(1)课前引入较好,用数奥会徽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2)探索规律流于形势,学生参与度不高。
(3)旋转探索规律用时太多,应删去。
(4)知识运用,讲例题时应有板书,不应该只停留在幻灯片上。
(5)知识拓展不详讲,引导思路学生自解。
(6)课堂小结多抽几名学生谈收获。
(7)整堂课用时较多,还应减少内容,合理布局时间。
(8)除教材习题外还应增补一点课外作业。
2、授课简要过程(1)知识回顾
(2)梯形辅助线添法及相应例题3、发展思维
(1)如何在梯形ABCD中,AD∥BC,AD=DC=4,BC=8,点心在BC上,CN=2,E是AB的中点,在AC上找一点m,使EM+MN最小,最小值为多少?
(2)如图,在直角梯形中,AD∥BC,∠A=90°,AB=AD=6,DE⊥DC交AB于E,DF平分∠EDC交BC于F,连接EF,求证:EF=CF。
在集体教案形成后,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践,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
这种“集体备课+案例反思”的教研形式优化了我校前几年开展的集体备课,在共享集体备课成果的同时,通过个体的反思,使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共同提高,不断激发教师思考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保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难题的攻克,一个个解题规律的发现,随之课堂教学效果也提升起来了。
从一个侧面说,学生是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应该是 “促进者”,而不是包罗万象的“主”;学生是参差次不齐的,教师层次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所“统”,有所不“统”(可以统教学进度、资料、练习、考试,但教案是绝对不能“统”的);因为每一位教师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个性气质不同,以及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又面临不同的教学对象,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从自己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共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两年来全体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充分实践这一课题的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学校还结合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竞赛。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撰写等活动,实验教师积极进行实验过程性材料积累,按阶段撰写课题阶段性小结。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教研能力。
强化“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的宗旨意识。
在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同时,学校集中精力、财力培育教育教研的良好土壤,尽可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舞台空间,以提升工作效率、大兴学习、教研之风,努力改进教育教法,向岗位要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另外,继续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培训。
不搞形式,忌走过场,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想方设法深挖内部潜力,逐步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执教水平。
更有多名教师写出有
价值的各级各类论文。
学校已经把教师的教学经验集结成集。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题的研究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在研究的过程中,成功、失败总是伴随身边,我们和课题共同成长。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和
研究的资料,我们鼓励教或失败的教育个案、生活案例等。
老师们撰写论文时,用笔写出自己的故事。
这些事件似乎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通过反思教育经历,老师们获得了某种“课题研究意识”,开始认识到集体备课对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3 课题研究结果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成果。
教师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撰写了大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论文。
2008年获得云阳县“德育示范学校”的称号,2011年获得云阳县同类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综合考评二等奖。
实践证明,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使每一位教师主动积极的进行自主性学习,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课堂教
学的发展。
以下面三个图表为例说明课题结果情况:
开展集体备课前后学生综合素质情况
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研究,达成共识,并认为: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合理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改革,适应新课程革新的需要,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策略,必然会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对加速我校师资队伍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讨论和结论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校课题组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得某些预期的效果没能达到,如在 “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制度下,由于教师创造性备课能力不同,投入备课的精力不同,因而不同教师“主备”的课质量也不同,一个备课组内,有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强,积累的教学资源丰富,富有创新设计能力;而有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一般,平时不注意积累教学资源,创新设计能力不高,这样就造成了备课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参差不齐可能通过“集体补充”的环节稍加克服,但是教师间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不公平十分突出,简单地说,就是一部分教师创造性备课的“知识产权”被无偿共享了。
富有创造性的备课成果与其他人平庸的备课成果相交换,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以及由于集体备课使创造性成果被侵占,严重打击了教师备课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个别教师对集体备课敷衍了事,总是把平庸的教学设计拿出来共享,或者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留一手”,好的材料、好的习题、好的设计不能共享,影响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制约了校本教研和备课水平的提高。
二是建立学科教学小课题研究制度。
对富有个性特点,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探索活动,要积极引导,建立相关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前述“教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这些探索转变为教学研究课题,在学校科研规划中立项,对这些立项的教学研究课题,在备课中享有特殊政策,从而鼓励教学创新,形成教学个性,推进课程改革。
五、对今后集体备课管理的几点建议:
1.学校要做好集体备课的检查管理,建立领导蹲点制,靠前指挥,落实管理。
2.学校必须重视自身教研组和备课组为核心的组织建设。
3.学校要精心选配备课组长,加强备课组长责任落实和备课组的目标考核,实行个体考核与备课组捆绑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4.要制定备课组活动总表,备课活动要安排到教师课表,分别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2节。
5.充分调动备课组长的积极性,营造备课组内研究的积极氛围,加强备课组员的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
6.要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控制,落实固定地点,落实主讲人,主讲内容。
7.集体备课以说课为主要形式下,“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
成绩只代表过去,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会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入开展科研活动。
“自主学习”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要义。
我们将继续以实验的先进经验为依托,兼容并包,
博取众长,深入开展好课题的研究。
构,如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沟通能力等。
同时,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扮演的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尤其在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准备阶段及初期,指导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8],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PBL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海静,刘晓岚,巴再华,等.PBL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教育,2007,23(17):2676—2677.
[2]邓冬梅,李月明,杨嘉丽.P B L在护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25):208-209.
[3]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48— 49.
[4]杨芳宇,沈宁. 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J ]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 2) :55-58.
[5]王晶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3):69—71.
[6]杨芳宇,沈宁. 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J ]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1(2):55-58.
[7]何英霞,顾佩,陈丽群. PBL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J ] . 护理学杂志,2006 ,21 (17) :73-76 .
[8]孟祥毅.PBL教学摸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3):71-73.
(上接第108页)
2012.No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