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_张戌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出版,该文集为近年来陈独秀研究集大成之作。
2.举办大型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陈独秀研究的进展。1997年
4月由陈独秀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第四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
次会议有几大亮点:其一,由简单片面的翻案转向深度辩诬。会议提交的
论文,如《陈独秀是否“取消主义”之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是如何
界和史学界都指斥陈从无产阶级民主立场退回到五四时期的旧资产阶级
民主阵地下去”的传统定论。[10]250-256
2.各类陈独秀思想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对陈晚年思想研究日益重视
和深入。2001年以来,学者们加强了交流,就他晚年一些思想进行了广泛
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晚年与托派的论
综述
116 2008.10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
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做出了重大的贡
献, 但在后期褒贬不一。陈独秀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但是科
学、客观的研究其晚年思想和活动,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是在改革开
放以后。
1985年, 《党史通讯》(第7期) 发表了《关于陈独秀一生7-1998年, 过去封闭的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档案被翻译到我国,
于是,在学界立即引起了对陈独秀与大革命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对其它
方面研究的深入。1997年5月,《陈独秀研究动态》编辑出版了“纪念陈独秀
逝世55周年专辑”。文章认为陈独秀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国
贡献、两大杰出成就,是可堪与孙中山、毛泽东比肩的伟大历史人物。”特
别指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是“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唐守荣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1994(0)1
【摘要】陈独秀是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历经坎坷的人物.1932年10月,陈独秀因撰文猛烈抨击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被国民党逮捕,判刑13年,投入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压力下,加之日机夜袭南京,监狱中弹,陈独秀等始能获释.陈出狱后,暂住友人家,后移居武汉.1938年7月,他由武汉去重庆,不久又迁居四川江津,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自南京出狱到江津逝世的近5个春秋,陈独秀的思想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仅就陈独秀这几年的思想倾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总页数】4页(P34-36)
【关键词】不抵抗政策;模范监狱;思想倾向;日本侵华战争;国防参议会;抗日根据地;国民参政会;抗战初期;抗日游击战争;边区政府
【作者】唐守荣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J], 毛兴贵
2.试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J], 张沛;陈震
3.一部系统研究晚年陈独秀思想的力作——评《晚年陈独秀(1927-1942)》 [J], 董一冰
4.试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J], 杨漫秋
5.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石学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摘要】陈独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前期的民众观中呈现出了一种二重性。

他早年民众观的形成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观念的变化,陈独秀在后期对民众观的评价产生了变化,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态度。

对于陈独秀的民众观二重性,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演变、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民众观的实践意义也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既体现了其时代特征,又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展望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众观、二重性、辩证性质、评价、分析、实践意义、复杂性、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独秀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先驱者之一,其对民众观的探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复杂环境中,陈独秀早年对民众观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影响。

他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也深受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落后所困扰,这种背景使得他对于民众的关注和思考愈发深刻。

陈独秀研究民众观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诸多重要问题的核心,并通过对民众观的探讨,探寻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和可能性。

在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下,陈独秀的民众观不仅是对当时民众状况的客观反映,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陈独秀思想的理解,更有助于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整体把握。

1.2 研究意义研究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陈独秀早年民众观的形成、民众观的辩证性质以及陈独秀后期对民众观的评价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中国早期思想界对民众与革命关系的认识与探索,进一步揭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渊源与发展轨迹。

对民众观的实践意义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特点,为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把握群众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张戌;刘庆炬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6)006
【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张戌;刘庆炬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J], 张洪波
2.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科学思想比较 [J], 彭国兴
3.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论 [J], 邓文金
4.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J], 孙小金
5.陈独秀科学思想研究——兼与陈独秀唯科学主义论者商榷 [J], 黄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作者:刘威孙飞龙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11期[摘要]陈独秀作为近代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十分重视国民教育。

他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改变国民的观念,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开启民智。

陈独秀利用报纸和期刊作为其思想的媒介,进行新闻教育,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新闻教育观。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陈独秀进行积极的宣传,并利用新闻出版物宣传、教育民众,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教育观,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陈独秀;新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1-0018-05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

在他早期办报、办刊编辑活动中,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逐渐丰富。

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不断变幻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经历了从政治革命到思想革命再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充分的展现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变革促使陈独秀产生教育救国思想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源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剧变。

清朝末年,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逐渐增多,而腐朽的清王朝在屡次的冲突中均以惨败告终。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更是在《马关条约》的签署后遭到了无数中国人的唾骂。

众多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已经认定清王朝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崛起。

这个从根本上就已经腐朽的制度已经到了该推翻的时候了。

在全国范围内,资产阶级开始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制造声势,为他们的政治革命做铺垫。

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利用报刊制造声势,双方在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和革命派的《民报》展开论战,影响了此后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引导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早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自醒的国人就开始办报、办刊开启国人的民智,林则徐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至清末维新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时,新闻教育已经成为当时开启国人民智较为可行的方式。

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的思想

第二章陈独秀的思想一、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员闯将。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正是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复辟之时。

但是陈独秀宣布的编辑方针却是:“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期旨也。

”列宁说过:“公开声明拒绝过问政治,这也就是政治。

”①陈独秀不直接“批评时政”,但他是要谈论政治的,而且所谈论的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

)中,提出了“唯民主义”的口号,主张“主权在民”的主张还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所谓的共和政体,但是“主权在民”并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还是封建军阀官僚专政的国家。

因此“主权在民”的提出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

陈独秀说:“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无互相联络之机缘,团体思想,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

”他指出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英法革命以还,唯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

”所以中国必须实行唯民主义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要破除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陈独秀像17、18世纪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一样,大声疾呼,要求个性解放。

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敬告青年》。

评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评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作者: 杨荣华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1页
主题词: 陈独秀;托派;托洛茨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行动;政治思想;
爱国主义者;国民党政府
摘要: <正> 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他病逝于四川江津)曾受到一阵子批判,对他批判最起劲的要算是康生,另加陈伯达.在他们的鼓噪下,什么“汉奸”、“日寇侦探”、“走狗卖国贼”等等大帽子遮天盖地而来.对于这种“批判”,当时就引起一些有正义感的人士不满.今天对这段历史仍有重新研讨的必要。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陈独秀(1879年-1942年),字公千,号一山,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理性、进步和民主,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陈独秀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思想家的标志陈独秀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民主主义:陈独秀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认为民主政治是解放人类的根本途径。

他强调人民权利的保障,主张实行普选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这种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观念。

2.科学思维:陈独秀崇尚科学思维,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他倡导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陈独秀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文化自信:陈独秀强调文化自信,提倡融合中西文化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成果。

他认为,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陈独秀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教育改革:陈独秀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够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陈独秀的影响力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活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以科学、民主、新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呼吁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4.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 5.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 人。 • 6.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 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 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 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 大学者。
3.科学,不仅是只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
社会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 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陈独秀 关于科学应包括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的看法无疑 是合理的,而且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也常是用唯 物史观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标明其科学观更 趋成熟。 4.倡导科学精神 陈独秀说:“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 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须无知妄 作之风息焉。”在他看来,是否尊重科学,富有 科学精神,关系到国民的优劣智愚、民族的强弱 兴衰。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摘要】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他提出了在现实条件下推动革命的策略,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在历史背景下,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受到了种种挑战和考验,但他仍坚持坚守自己的信仰。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着一代革命者走向新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历史背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辩证关系、文化、政治、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影响、意义。

1. 引言1.1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概述晚年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晚年阶段,陈独秀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和深化,他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见解和深刻内涵的理论观点。

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关系。

他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活力和优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他强调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治走向,而政治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二者密不可分。

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为中国革命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独到见解,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革命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

在他成长和活跃的时期,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国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晚清时期的封建王朝已经衰败,外国列强侵略横行,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探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探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探析作者:申长富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陈独秀在其中起了先锋和中坚的作用,尤其是他对“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思想的极力张扬,尽管受当时时代的局限,陈独秀在“民主”与“科学”的阐述中尚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大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民主;科学;思想启蒙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专制,但建立的只不过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躯壳,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在无形中桎梏着国民的思想。

因而要彻底地清除王朝复辟的土壤,完成社会的转型,就必须荡涤封建残余、完成文化的转型。

在荡涤封建专制残余的思想斗争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理论旗帜,掀起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全面解释、大力张扬民主思想对于深受封建专制主义压迫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人民来说,民主是一个极其神圣、极其陌生同时也是极其令人向往的字眼和追求。

陈独秀以《新青年》为斗争的主要阵地,以“民主”为思想武器,率领一批文化斗士对封建专制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把高踞庙堂之上两千多年的孔子给拉了下来。

关于民主,陈独秀认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1]陈独秀所述的民主,实质上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个人的自由平等之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一种自由而平等的关系,即所谓人权。

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陈独秀的新闻思想

陈独秀的新闻思想

陈独秀新闻思想研究综述200806020009 新闻学专业谢琰[摘要]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上的一位报刊活动家,陈独秀一生投身于新闻事业,创办了多家影响深远的刊物。

其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鼓吹民主与科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其二,倡导白话文、发动文学革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其三,追求新闻自由,也要重视社会舆论、尊重新闻事实。

而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陈独秀的新闻思想既推动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些许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陈独秀;新闻实践;新闻思想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创办和参与编辑的刊物多达十种以上,所办刊物如《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办刊风格在报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尤其是《新青年》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擂响了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战鼓,点燃了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线,在中国现代新闻文化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有鉴于此,对陈独秀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都有其探求的必要,本文拟对此略作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陈独秀的新闻实践作为一个具有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化人,远在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就在以他的家乡安庆、芜湖为中心从事办报刊为主的革命活动:1903年5月17日,在安庆藏书楼拒俄演说时拟办的《爱国新报》,1903年8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办的《国民日日报》,1904年3月31日在安庆创办的《安徽俗话报》,1911年12月中旬在怀宁驿口创办的《安徽船报》。

如此等等。

而陈独秀真正投身新闻事业,应始于在上海协助章士钊创办的的《国民日日报》。

该报刊载时论、学说、思想介绍以及中外、地方等新闻,尤其重视登载揭露清廷腐败和社会不公等文章。

为安全起见,时论文章大多不具实名,所以很难界定哪些文章出自陈独秀手笔,但署名“由己”的两首诗,可以确定出自陈独秀,即《哭汪希颜》和《题西乡南洲放猎图》。

陈独秀早期思想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初探

陈独秀早期思想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初探

陈独秀早期思想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初探
董桂花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10X
【摘要】陈独秀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导引出的被作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五四运动,到被称为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都会发现有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影子。

【总页数】2页(P347-348)
【关键词】陈独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
【作者】董桂花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2
【相关文献】
1.陈独秀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初探 [J], 代花
2.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对民权思想的认识历程--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民本观向民权观的迁转 [J], 郑军
3.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嬗变——浅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J], 赵娜;孙原
4.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嬗变——浅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J], 赵娜;孙原
5.陈独秀早期自由思想初探 [J], 万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的当代思考

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的当代思考

文_社科研究94摘要:陈独秀作为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早期思想的嬗变过程,可以从时期上划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纵观陈独秀在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厘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诸多思潮之联系,也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当今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等诸多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陈独秀;早期思想;当代思考;嬗变当前,国内学界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并不在少数,而在对陈独秀思想的历史和时间划分上也较为统一地认为陈独秀思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其中陈独秀思想早期与中期分野,多是根据1920年陈独秀著述并发表文章《谈政治》来确定。

在1920年代,陈独秀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在1929年及以后,陈独秀思想蜕变为托派,也是显著且不争的事实。

一、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梳理及思考笔者注意到当前国内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陈独秀各个时期思想变化以及相对应的史实亦得到充分发掘,并且在研究上有愈发深入趋势。

但是就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来说,目前研究仍较为笼统地将其早期思想概论之。

笔者认为对陈独秀1920年之前的早期思想嬗变过程进行进一步细分,加以深入梳理和总结,以当代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陈独秀的早期思想非常重要。

第一,对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嬗变进行细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史上诸多思潮的来龙去脉和其互相之间的联系。

国内由于前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等原因,对陈独秀的研究几乎普遍囿于意识形态以及政治路线的成败层面,形而上学地对陈独秀思想进行比较和批判,导致诸多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未能全面和公正地厘清陈独秀思想,尤其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嬗变过程和这个过程之中陈独秀思想与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诸多思潮相互作用。

而在近期研究中,这一情况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笔者认为,陈独秀早期思想尽管在诸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不同社会背景下有着各种表象上互无关联社会实践,但是陈独秀早期关于社会、关于人、关于政治的思想虽然处于不成熟和不断嬗变之中,但是其内在的本质——即期盼建立一个新社会,期盼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实现政治真正民主,是一而贯之。

近三年来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

近三年来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
近 三 年 来 陈 独 秀 研 究 的 现 状

( )发表论文较 多。近三年 ,共 发表相关论文 3 0余 说 过 一 些 错 误 的 话 ( 击 、 嘲 、 讽 、 自我 辩 护 ) 只 不 1 7 攻 , 篇 ,内 容涉 及陈 独 秀 思想 的政 治 、教 育 、文 化 、哲 学 等 过 正 确 ’与 ‘ 误 ’ 各 自扛 出的 标准 不 同而 已 ,各 人 错 各个方面 ,研究的时间范围从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起一直 褒 贬 落 在 不 同 的 事 ’ 和 话 ’ 而 已 。 ” 到他去 世。值得一提 的是 ,最 近几年 ,一些学 者对学术 界 现在 ,学术 界一 致认 为 ,陈独 秀不 仅是 一位 政 治家 、 以前很少涉及的陈独秀在狱中的思想 以及陈独秀 晚年与 “ 托 思 想 家 ,还 是 一 位 文 学 家 。 朱 文 化 同 志 认 为 :“ 能 否 认 不 派 ”的关 系等 问题 进行 了探 讨 。 新文学运动时期陈独秀本身 已具备的文学家的素质 ,以及事
维普资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 生 06
第 2 卷 第 3 2 期
近三年来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
刘 翠
( 山东师范大学政 治法律学院 ,山东 济 南 2 0 0 51 ) 0
摘要 :对 陈独 秀思想的研 究在最近三年达到 了一个新 高潮 ,主要 表现在研 究逐渐深入 ,研 究领域 逐渐扩 大,不仅 研究 陈独 秀的政 治思想 、革命思 想,而且还把 目光转向 以前研 究较 少的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文化思想等领域 。 关键词 :陈独 秀:文化 思想 ;共产 国际
等领域 。


二 、近三年来 陈独秀研 究的几个方 面 l 、对 陈独秀 的总 体评价 问题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_张戌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_张戌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张戌,刘庆炬(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

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科学;思想;精神[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4)06-0012-04关于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国内不少学者与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的观点类似,多以“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为其定位,如:董士伟、程钢的论文《科学的权威与科学的局限———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观述评》,王奎正的《陈独秀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哈迎飞的《“以科学代宗教”与科学的“被宗教化”———论陈独秀的准宗教心态及其写作策略》等,这些文章多以“宗教化的科学思想”来定义陈独秀的思想,唯科学论思想严重,评价有偏颇之处。

而关于其思想变迁过程以及内涵,邓文金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论述》,胡旭华在《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孙小金《岑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徐亚东《陈独秀与胡适科学观之比较》、杜洋《论陈独秀的科学观》、刘友古《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等文章中也有论述,但文章大多就历史谈历史,就思想谈思想,对于陈独秀这种科学思想变迁及内涵价值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少有论及。

笔者特撰写此篇文章,从科学内涵、科学价值以及历史影响方面来重新审视陈独秀的科学思想。

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面对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践踏蹂躏和蚕食鲸吞,中国先进分子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率先而起的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也企图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学习西方,开展了洋务运动。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12月论文提要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徐梦园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

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

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

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

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

•陈独秀研究-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张三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72352)摘要: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陈独秀可谓是梁启超、孙中山之外,‘‘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学界对此不应忽视。

仅限于关注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足以再现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全貌。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体现了其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与多方求索,充分说明他是中国最早论述民族主义的思想精英之一。

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是其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诸多论述呈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后期阶段既体现了“可贵坚持”,又流露出了“消极意识”,同样值得关注。

陈独秀的政治生涯曾犯有重大错误,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总体呈现的是一幅为民族解放不断求索的路线图,在维护民族大义方面是真诚的,其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论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2-0146-08在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民族主义研究领域,2世纪前叶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是备受关注的研究板块。

我国学界对这一板块的研究,最为关注的是梁启超、孙中山两位思想精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中国首用“民族主义”概念之人,而后者的“三民主义”首先提及的就是“民族主义”。

实际上,除梁、孙之外,曾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在其一生中对民族主义也多有论述,可谓是“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

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长期未给予足够重视。

陈独秀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十分丰富,其思想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2—1925年的早期阶段,体现了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与多方求索;第二阶段是1925—1922年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这是陈独秀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22—1942年的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论述既有“可贵坚持”,又有“消极意识”。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_吴娜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_吴娜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吴 娜, 于作敏(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 要: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思想变化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研究的课题。

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陈独秀; 思想研究; 综述中图分类号:D2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10-0105-04A Survey of 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of C hen DuxiuW U Na , YU Zuo -min(College of Histor y and Society ,Ludo ng Univers ity ,Yantai ,Shangdong 264025)Abstract :Chen Duxiu i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CCP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transfor mation of Chen Duxiu though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 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histor y .This ar ticle is mainly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his thoughts done by those experts since the end of 1970s .Key words :Chen Duxiu ; r esearch on the thoughts ; sur vey 收稿日期:2006-09-15作者简介:吴 娜(1980-),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硕士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特征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特征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特征摘要:新文化运动处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作为运动的发起者之一,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推动反对礼教的伦理革命,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先进文化的可以推进社会发展,而建设先进文化要把握前进方向和加强文化间交流。

关键词: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将民主与人权相联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并从整体性上把握文化的内涵,重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以民主科学思想为旗帜民主科学思想贯穿于陈独秀在整个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思想的阐述之中。

对于民主科学思想的理解主要是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

他宣扬人格独立,反对传统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主张个性自由发展,与封建思想的“存天理,灭人欲”相对立。

他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赞同“适者生存”,反对封建神权迷信思想,认为“人类争吁智灵,以人胜天”。

他宣扬科学思想,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最缺乏的。

国人需要接受科学思想的洗礼,不但要坚持自然科学,还要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主义,他认为是比西方私有制更好的制度,因为其实行的是财产共有制,更加符合人人平等的要求。

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正如其言所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二、推动反礼教的伦理革命儒家的纲常伦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时袁世凯与张勋妄图通过尊孔来复辟帝制,而陈独秀提出反对礼教的伦理革命,试图打破儒家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他指出儒家孔教的精华是礼教,而三纲说正是礼教的核心。

“三纲之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

”三纲说蕴含的君、父、夫三权一体的宗法伦理观念,戕害国民的独立人格,与当时社会追求的价值观念截然相反。

儒家礼教适合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而近代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伦理价值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张戌,刘庆炬(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

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科学;思想;精神[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4)06-0012-04关于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国内不少学者与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的观点类似,多以“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为其定位,如:董士伟、程钢的论文《科学的权威与科学的局限———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观述评》,王奎正的《陈独秀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哈迎飞的《“以科学代宗教”与科学的“被宗教化”———论陈独秀的准宗教心态及其写作策略》等,这些文章多以“宗教化的科学思想”来定义陈独秀的思想,唯科学论思想严重,评价有偏颇之处。

而关于其思想变迁过程以及内涵,邓文金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论述》,胡旭华在《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孙小金《岑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徐亚东《陈独秀与胡适科学观之比较》、杜洋《论陈独秀的科学观》、刘友古《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等文章中也有论述,但文章大多就历史谈历史,就思想谈思想,对于陈独秀这种科学思想变迁及内涵价值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少有论及。

笔者特撰写此篇文章,从科学内涵、科学价值以及历史影响方面来重新审视陈独秀的科学思想。

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面对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践踏蹂躏和蚕食鲸吞,中国先进分子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率先而起的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也企图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学习西方,开展了洋务运动。

然而,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了单纯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是不足以救国图存的,是失败的。

历史在前进,国人进一步觉醒。

继之而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振兴。

然而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未能领导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走向成功,他们失败的教训却给后来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

要想改造中国社会,首先得从精神层面,改造国民性,要“新民”。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陈独秀认为中国人要想走出蒙昧时代,社会要进化,则应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他把推进科学与人权事业视为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两个重要条件。

而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在这一运动中不断阐发,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收稿日期]2014-04-21[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科学研究项目(2013XJ02);安徽省高等学校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3A179)[作者简介]张戌(1982-),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党史研究。

刘庆炬(1974-),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2014年第6期第16卷(总第88期)No.6,2014General No.88,Vol.16第6期一、陈独秀对科学内涵的认识为高举科学的大旗,推进国民性改造,陈独秀对于何为科学进行了多次阐释。

从内涵上来看,陈独秀对于科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阐释。

首先,陈独秀将科学与迷信、想象作为相对的概念提出,倡导科学方法,尊崇科学精神,将提倡科学与批判传统结合起来。

他在《敬告青年》中将“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作为新青年的一个标准,并初步阐释了他对科学内涵的认识。

他认为科学就是“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①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一,陈独秀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认为主观要符合客观,人的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其二,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通过求证,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方法。

陈独秀这是受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推崇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凭借感觉及经验的,带有实证原则特点的实证主义科学观。

他的这种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出现,一是受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思潮的影响,二是对民国初年出现的尊孔复古的思潮抵制,为批判尊孔复古思潮,陈独秀认为判断和衡量事物或者观念能否合理存在的标准应当是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

在陈独秀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过于超于客观事实本身,同时又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只有凭空捏造而没有实际验证,所以成为了一种有想象而无科学的“古之遗”。

这里,陈独秀的目光是敏锐的犀利的。

维护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儒家学说的确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缺乏科学依据。

陈独秀以为,不论任何的事物与观念,在经过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的评判后对于社会没有益处,那么即使它为“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倡导,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②他号召且鼓励人们要敢于去怀疑所谓的天经地义,解放思想,打破旧观点旧思想,破除迷信,“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于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③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带有旧时代特征的道德、文艺、儒家学说等,都需要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来检验他们是否能够存在。

因此,从中能够得出陈独秀提倡和推动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方法,其核心是归纳和实证。

毫无疑问,这种科学方法坚持了唯物论,将提倡科学法则、尊崇科学精神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动摇了封建文化的哲学基础,这对于反对封建迷信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遗憾的是,陈独秀对比中西文化,以人之长视己之短,推崇归纳和实证,轻视演绎推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有矫枉过正之嫌,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因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其次,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既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也包相关学科的阐释。

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士、农、工、商、医如果不懂科学,后果只能是愚昧无知,盲从迷信,浅薄暗弱,贻害无穷。

在他看来,阴阳五行学说是不科学的,许多士人缺乏科学常识,承袭旧说惑世诬民导致迷信盛行:农民不懂农业科技,因而不能掌握有效择种除虫的办法;工人没有科技知识,所以工业生产落后,商品短缺不得不仰赖进口;商不知科学,因此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利益;医生不知科学,就会既不解人的身体构造,又不从事药物成分性质的分析,至于细菌感染病毒的传播就越发不了解了;只知道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因袭古代的药方下药治病。

因此,他号召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全社会要养成尊崇科学的风气。

除此之外,陈独秀还从学科层面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释。

在1920年,陈独秀清楚地指出:科学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为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为社会科学。

这时的陈独秀已经开始发展了其科学思想,将眼光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发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即由实证主义科学观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

随后,陈独秀的科学范围和重心曾发生过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变,他的科学思想越来越集中于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

他认为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他认识到“哲学其实是一种研究思想的学问”,“虽然不是收集各种科学结论所能拼凑成的东西,但是没有科学方法来研究、阐述的哲学,将成为一种怪物。

”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因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就离不开哲学。

与此同时,他认为自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页。

②《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④《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张戌,刘庆炬: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1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然科学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认为用自然科学途径方法,放在人和社会的研究上的社会科学才是体现了科学最大的功效。

在这里,陈独秀意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将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未尝不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尝试,这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治学理念。

但如果事事拘泥于某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则无疑夸大了它的功能,忽视了各门学科的特性,违背科学原则,产生消极影响。

二、陈独秀对科学价值的阐述陈独秀要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培育尊崇科学的风气,必然要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不遗余力的阐述。

他曾对欧洲近代文明进步的原因做过如是分析:“近代的欧洲能够强于其他他民族,科学的兴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绩之大绝不在人权思想之下,二者就像车的两个轮子”。

他曾经将西方发达国家看成是现代化的典范,认为西方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民主与科学。

因此,借鉴西方,他将科学视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若想实现现代化,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受欺凌,就必须尊重和发展科学,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

这应该是近代以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

只是到五四时期,这种认识更加深刻。

陈独秀首先从物质技术层面肯定了科学价值。

他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与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科学底发达和生产技术底进步,那时食物增加底速度,恐怕不是现在时代的人想象得到的”①“科学发达,生产技术也进步,人类食物底范围,自然有无限扩大底可能性”②。

这就是对科学技术对于物质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其次,陈独秀从精神文化的层面阐释了科学的价值与功能。

他坚信民主与科学可以扫除中国道德上、思想上、政治上、学术上的一切积弊与糟粕。

对比中西,陈独秀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力量。

但他更看重蕴含在自然科学里的科学方法,认为这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是“进步轨道上惟一重要的工具”。

因此,“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欤。

”③也就是说,陈独秀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发现真理,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但他把科学的研究方法具简单地指向归纳与实证,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具有片面性。

此外,陈独秀认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他指出“不用科学的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地分析,天天用冥想的方法从主观上来解决宇宙人生问题,亦终于造谣言说梦话而已。

”④显然,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撑,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有助于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陈独秀还坚信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不仅能够改变社会,还能够解释历史和支配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