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_张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张戌,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

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科学;思想;精神[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4)06-0012-04

关于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国内不少学者与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的观点类似,多以“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为其定位,如:董士伟、程钢的论文《科学的权威与科学的局限———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观述评》,王奎正的《陈独秀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哈迎飞的《“以科学代宗教”与科学的“被宗教化”———论陈独秀的准宗教心态及其写作策略》等,这些文章多以“宗教化的科学思想”来定义陈独秀的思想,唯科学论思想严重,评价有偏颇之处。而关于其思想变迁过程以及内涵,邓文金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论述》,胡旭华在《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孙小金《岑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徐亚东《陈独秀与胡适科学观之比较》、杜洋《论陈独秀的科学观》、刘友古《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等文章中也有论述,但文章大多就历史谈历史,就思想谈思想,对于陈独秀这种科学思想变迁及内涵价值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少有论及。笔者特撰写此篇文章,从科学内涵、科学价值以及历史影响方面来重新审视陈独秀的科学思想。

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面对着西

方国家对中国的践踏蹂躏和蚕食鲸吞,中国先进分子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率先而起的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也企图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学习西方,开展了洋务运动。然而,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了单纯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是不足以救国图存的,是失败的。历史在前进,国人进一步觉醒。继之而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然而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未能领导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走向成功,他们失败的教训却给后来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要想改造中国社会,首先得从精神层面,改造国民性,要“新民”。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陈独秀认为中国人要想走出蒙昧时代,社会要进化,则应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把推进科学与人权

事业视为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两个重要条件。而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在这一运动中不断阐发,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收稿日期]2014-04-21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科学研究项目(2013XJ02);安徽省高等学校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3A179)

[作者简介]张戌(1982-),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刘庆炬(1974-),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第6期第16卷(总第88期)

No.6,2014

General No.88,Vol.16

第6期

一、陈独秀对科学内涵的认识

为高举科学的大旗,推进国民性改造,陈独秀对于何为科学进行了多次阐释。从内涵上来看,陈独秀对于科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阐释。首先,陈独秀将科学与迷信、想象作为相对的概念提出,倡导科学方法,尊崇科学精神,将提倡科学与批判传统结合起来。他在《敬告青年》中将“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作为新青年的一个标准,并初步阐释了他对科学内涵的认识。他认为科学就是“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①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一,陈独秀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认为主观要符合客观,人的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其二,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通过求证,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方法。陈独秀这是受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推崇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凭借感觉及经验的,带有实证原则特点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他的这种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出现,一是受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思潮的影响,二是对民国初年出现的尊孔复古的思潮抵制,为批判尊孔复古思潮,陈独秀认为判断和衡量事物或者观念能否合理存在的标准应当是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在陈独秀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过于超于客观事实本身,同时又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只有凭空捏造而没有实际验证,所以成为了一种有想象而无科学的“古之遗”。这里,陈独秀的目光是敏锐的犀利的。维护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儒家学说的确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缺乏科学依据。陈独秀以为,不论任何的事物与观念,在经过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的评判后对于社会没有益处,那么即使它为“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倡导,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②他号召且鼓励人们要敢于去怀疑所谓的天经地义,解放思想,打破旧观点旧思想,破除迷信,“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于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③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带有旧时代特征的道德、文艺、儒家学说等,都需要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来检验他们是否能够存在。因此,从中能够得出陈独秀提倡和推动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方法,其核心是归纳和实证。毫无疑问,这种科学方法坚持了唯物论,将提倡科学法则、尊崇科学精神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动摇了封建文化的哲学基础,这对于反对封建迷信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遗憾的是,陈独秀对比中西文化,以人之长视己之短,推崇归纳和实证,轻视演绎推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有矫枉过正之嫌,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因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其次,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既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也包相关学科的阐释。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士、农、工、商、医如果不懂科学,后果只能是愚昧无知,盲从迷信,浅薄暗弱,贻害无穷。在他看来,阴阳五行学说是不科学的,许多士人缺乏科学常识,承袭旧说惑世诬民导致迷信盛行:农民不懂农业科技,因而不能掌握有效择种除虫的办法;工人没有科技知识,所以工业生产落后,商品短缺不得不仰赖进口;商不知科学,因此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利益;医生不知科学,就会既不解人的身体构造,又不从事药物成分性质的分析,至于细菌感染病毒的传播就越发不了解了;只知道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因袭古代的药方下药治病。因此,他号召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全社会要养成尊崇科学的风气。除此之外,陈独秀还从学科层面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释。在1920年,陈独秀清楚地指出:科学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为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为社会科学。这时的陈独秀已经开始发展了其科学思想,将眼光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发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即由实证主义科学观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随后,陈独秀的科学范围和重心曾发生过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变,他的科学思想越来越集中于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他认为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他认识到“哲学其实是一种研究思想的学问”,“虽然不是收集各种科学结论所能拼凑成的东西,但是没有科学方法来研究、阐述的哲学,将成为一种怪物。”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因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就离不开哲学。与此同时,他认为自

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页。

②《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④《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张戌,刘庆炬: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