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

《聊聊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奇妙反应》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之间的那些奇妙反应。
这可有意思啦,就像一场化学世界的小派对。
咱先说说碳酸钠和盐酸吧。
这俩家伙碰到一起,那可热闹了。
碳酸钠就像是一个活泼的小姑娘,盐酸呢,就像个有点小脾气的小伙子。
当他们相遇的时候,就会噼里啪啦地发生反应。
会产生好多气泡,就像汽水开瓶的时候一样。
那些气泡一个劲儿地往上冒,可好玩了。
这其实是在生成二氧化碳呢。
你看,化学多神奇,两种东西放在一起,就变出了新的东西。
然后呢,咱再看看碳酸氢钠和盐酸。
这一对也不简单哦。
碳酸氢钠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盐酸一出现,它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反应。
反应也很剧烈呢,同样会冒出很多气泡。
而且速度还挺快,感觉就像一场短跑比赛,瞬间就有了结果。
这也是在产生二氧化碳,不过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点不一样。
你知道吗?这些反应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用处呢。
比如说,汽水里面就有二氧化碳,就是通过类似的反应产生的。
喝一口汽水,那些小气泡在嘴里噼里啪啦的,感觉可爽了。
还有,在一些工业生产中,也会用到这些反应。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反应是一场表演,那肯定很精彩。
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像是一场欢快的舞蹈,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就像是一场激烈的短跑比赛。
它们各有各的特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咱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来观察这些反应。
找一点碳酸钠和盐酸,或者碳酸氢钠和盐酸,放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不过要注意安全哦,别弄得到处都是。
可以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这样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保证安全。
总之呢,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真的很有趣。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化学的神奇之处,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好好探索这些奇妙的反应吧。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1]第一册32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
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1、对这个实验的质疑1.1教材中没有指明稀盐酸的具体浓度只要是稀盐酸就可以吗?浓度小于等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笔者将6mol/L的稀盐酸同时加入Na2CO3和NaHCO3固体中,反应现象同样的剧烈,根本分辨不出Na2CO3和NaHCO3。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只有浓度小于1mol/L的稀盐酸跟Na2CO3和NaHCO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Na2CO3和NaHCO3。
鲁科版化学新教材中把这个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定为0.5mol/L,应该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1.2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比较速率科学吗?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0.3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由此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来比较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1.3通过产生气体的量比较反应速率科学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盐酸浓度为1mol/L(该浓度可以根据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上述两个反应盐酸的量都是不足的,产生气体的量应该由盐酸的量来计算,而盐酸的量是相同的,因此在不考虑误差的情况下,气球胀得应该是一样大的。
碳酸氢钠_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热的分析_常规教学_竞赛辅导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一次

镁、铝在 1mol/ L 的 NaO H 溶液中, 电极电势[ 1] 为:
物质 N aH CO3 ( s) Na2CO3( s)
H 2O ( l) CO2( g)
$f H Hm / ( k J/ mol) - 950. 8 - 1130. 7 - 285. 85 - 393. 5
反应热的计算:
( 1) N aHCO3 ( s ) 18. 81kJ/ mol
N a+ ( aq) +
6 本质的原因
(
1)
N aHCO 3
的晶体中
H
CO
3
通过氢键结 合, 其 溶解过
程及与稀盐酸反应时需破坏氢键, 导致吸热较多 ;
( 2) N a2 CO 3 中 CO23- 为- 2 价阴 离子, 溶解 时水 合热较
大, 导致放热较多。结束语: 我们将课内与 课外有机 地结合,
融竞 赛辅导和研究性 实验 于一体 。让学 生主动 自学 了许多
负极: M g- 2e- + 2OH - M g ( O H) 2 正极: 2 H + + 2e- H 2↑ 由于在镁条表面不 断生 成的 M g( O H ) 2 并没 有形 成沉 淀, 而是紧密覆盖于 镁条 的表面 形成 膜层, 使镁 条表 面很快 发生了钝化。用电流计 检测证 明镁 条表 面的膜 层具 有电子 导电性( 电子导体) , 虽然电极反应仍可进行, 但依靠 M g2+ 从 镁条 表面转移到溶液的溶解过程却受到了 抑制, 使镁极电势 正移[2] , 最终出 现镁极电 势高于 铝极电 势的结 果: 铝 极转变 为负 极, 表面钝化的镁条为正极, 电子从铝 片流向镁条, 电表 指针向左偏移。电极反应为: 负极: A l - 3e- + 4OH - AlO-2 + 2H 2 O 正极: O 2 + 4e- + 2H2 O 4OH - ( 主要)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课件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通过数据表格和图表展示了反应过程 中的温度变化。
配置溶液、滴定操作、温度记录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实验误差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 源进行了分析,如温度测量误差
、试剂纯度等。
实验条件优化
建议在后续研究中优化实验条件, 如提高试剂纯度、改进温度测量方 法等。
应用前景
探讨了该实验在化学反应热力学研 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在化学教育 中的价值。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 盐酸反应热效应的 探究课件
目录
• 引言 •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 •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 • 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
应 • 影响因素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在工业、食品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盐酸是一种强酸,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染料和食品等行 业。
压力对热效应的影响
总结词
压力对热效应具有一定影响
详细描述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放出的热量也相应增多。然而,压 力对热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忽略不计。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总结
实验原理
通过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 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探究反应的热 效应。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记录温度变化
在反应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 记录下溶液的温度。
准备实验器材
温度计、烧杯、磁力搅拌器、 碳酸钠固体、稀盐酸。
混合溶液
将碳酸钠固体加入烧杯中,然 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开启 磁力搅拌器。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说课稿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城中学的章旭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是对必修二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的扩展与提高。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本节课是以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为前提,分析、讨论、归纳盖斯定律的涵义。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出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原因,并能从定量实验中得出盖斯定律,并会使用盖斯定律。
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分析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原因。
难点:盖斯定律的内涵为了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下面具体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过程(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视频:自加热饭盒。
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长春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硫氰的化学性质和卤素类似,称为拟卤素,如,它们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以与溶液反应B. 可以与溶液反应C. 溶液可以与溶液反应D. 可以与溶液反应2.用光束照射某“纳米材料”分散系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照射以下分散系也能看到类似现象的是( )A. 溶液B. 酒精C. 蔗糖溶液D. 有色玻璃3.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小型游泳池通常使用次氯酸钠而非氯气来消毒池水B. 在食品袋中放入装有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C. 为使以面粉为原料的面包松软可口,通常用小苏打做发泡剂D. 用于人民币票面文字等处的油墨中含有的是一种磁性物质,俗称铁红4.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选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乙醇氨水稀盐酸5.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的用量改变时,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A. 与B. 与C. 与D. 与6.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7.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B. 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C. 溶液水解的离子方程式:D. 向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两沉淀共存:8.下列实验中,由于错误操作导致实验结果一定偏低的是( )A. 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的浓度B. 滴定时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没有干燥,所测得待测液的浓度C. 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选甲基橙做指示剂,所测得醋酸溶液的浓度D. 滴定管装标准溶液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所测得待测液的浓度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B. 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 硫酸铜可用于游泳池消毒D. 过氧化钠可用作漂白剂10.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 、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 储氢过程中,被氧化D. 释氢过程中,每消耗放出的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工业冶炼铝,加入冰晶石是为了降低的熔化温度,从而节约能耗B. 侯氏制碱法是将通入溶有的饱和溶液中,使析出C. 同温同压下,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的不相同D. 石灰石、纯碱、石英可作为制备水泥的主要原料12.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钠与浓溶液反应,放出的气体中含和B. 的漂白原理与的漂白原理相同C. 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可用作胃酸中和剂D. 钠长期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得到的最终产物是1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除去气体中的气体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检验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将样品溶于稀后,滴加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验证的氧化性强于向少量溴水加入溶液中,在加入,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验证的溶解度小于将溶液加入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色A. B. C. D.14.充满和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最终试管中剩余气体,则原试管中和的体积比可能是( )A. :B. :C. :D.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红热的铜丝能在氯气里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B. 纯净的在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瓶口呈现雾状C. 向氯水中加入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D. 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褪色,说明氯水中含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6.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一类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______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 .据反应回答下列问题: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 ,还原剂是______ .该反应中,当有反应时,转移电子总量是______ .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最简整数比.当有转移时,该反应生成的氧化产物的质量是______17.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在周期表中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左右相邻,、位于同主族。
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教学论文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的再讨论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的再讨论摘要: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的讨论一直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同时又是新旧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深入分析这一实验的直接目的和间接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对已有研究中的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反应热效应和鉴别方法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化学反应速率;热效应;鉴别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问题源于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32页的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稀盐酸,将两个装有0.3gNa 2CO 3或NaHCO 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 2CO 3和NaHCO 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图1)[1]。
《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也曾多次刊登相关的研究论文以改进这一实验。
由此可见,这一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焦点问题之一。
1 已有研究的分析 大多数的研究把焦点集中在反应速率上,并建议将固体的用量由“等质量”改为“等物质的量”,将盐酸的浓度限定在“1mol •L -1以内”。
[2][3]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质疑实验中通过产生气体的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是否科学?一些研究对反应的热效应进行了测定,并提出用其反应的热效应来鉴别Na 2CO 3和NaHCO 3。
总体上来说,目前的研究已经从教材实验的速率问题拓展到了热效应和鉴别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中同样涉及Na 2CO 3和NaHCO 3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4][5],但在实验方案上作了适当的调整,或开放性地设置实验,以避免上述的质疑。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Na 2CO 3和NaHCO 3与盐酸反应实验的目的作进一步的分析,同时澄清热效应及鉴别方法等相关问题。
2 实验目的的解读2.1 目的之一:比较剧烈程度从原教材的实验结论“NaHCO 3和Na 2CO 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 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 2CO 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6]可以看出,这一实验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即比较反应速率。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实验演示:取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放入两支干净的试管中,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盐酸,观察比较它们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程度。
实验现象:碳酸氢钠遇到盐酸放出气体比碳酸钠剧烈得多。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出CO2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CO2快,是因为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存在碳酸氢根离子,加入盐酸后,与氢离子结合生成H2CO3,不稳定分解生成CO2。
而碳酸钠溶液中存在大量碳酸根离子,加入盐酸后,首先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再与氢离子结合才能生成H2CO3,所以放出CO2速度慢。
实验考点:1、强制弱原理的应用;2、弱酸的酸式盐的性质—能与强酸、强碱反应;3、弱酸跟结合氢离子是分步进行的;4、正盐和酸式盐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经典考题:1、下面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碳酸钠比碳酸氢钠反应剧烈B、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C、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可以直接加热D、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试题难度:易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 )A、Na2CO3B、(NH4)2CO3C、NaHCO3D、K2SO4试题难度:中3、泡沫灭火器内装的药液之一是NaHCO3饱和溶液,而不选用更廉价的Na2CO3饱和溶液,其原因是 ?质量相同的两种钠盐,NaHCO3与足量酸反应产生的CO2比Na2CO3多 ?产生同质量的CO2,消耗酸的量NaHCO3比Na2CO3少 ?NaHCO3与酸的反应比Na2CO3快得多 ?NaHCO3比Na2CO3稳定,便于长期保存A、只有??B、只有??C、???D、????试题难度:难1 答案:A解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相同与不同点,属于记忆的东西。
2 答案:BC 解析:铵盐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HC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3 答案:C解析:NaHCO3的双水解反应的应用。
碳酸钠加稀盐酸的方程式

碳酸钠加稀盐酸的方程式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CO2↑+H2O
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
②固体碳酸钠(没有结晶水的)溶解在水里是放热很厉害的,水溶液是强碱性。
③有结晶水(十分子水)的碳酸钠溶解到水中要吸热。
④苏打(可能你家里的放久了变成了小苏打——碳酸氢钠--溶解在水中是轻
微吸热的)。
⑤碱与稀酸反应放热轻微,关键看放热与吸热哪个厉害。
反应前溶于水,反应后,放出气体,溶液的总质量减少了。
如果有气休,固体
或者沉淀生成的,溶液的质量都会有所变化。
具体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是固
体溶于水的量,也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沉淀的量,进行比较,看是变大,还是变小。
实验中产生剧烈反应,有无色气体放出,反应后不平衡的原因是有气体放出,质量
减小。
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都可以用多空塑料板装置,但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全是固体,要用固体的装置(试管,酒精灯加热装置)。
NaHCO3 + HCl==NaCL + H2O + CO2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当碳酸钠过量时,氢离子先和碳酸根生成碳酸氢根,然后
才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Na2CO3+HCL=NaCL+NaHCO3
Na2CO3+2HCL=CO2+2NaCL+H2O
因为要适量中和部分胃酸,若用碳酸钠(纯碱,强碱性盐)碱性太强,有腐蚀性,没治好胃酸反而腐蚀了肠道食管就不好了,所以会不利于人的健康。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CO2,若有胃溃疡,会造成胃穿孔,所以只能一般用
来中和少量胃酸时用。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作者:王娜白新瑞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第10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0-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1]第一册32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
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1 对这个实验的质疑1.1 教材中没有指明稀盐酸的具体浓度只要是稀盐酸就可以吗?浓度小于等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笔者将6mol/L的稀盐酸同时加入Na2CO3和NaHCO3固体中,反应现象同样的剧烈,根本分辨不出Na2CO3和NaHCO3。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只有浓度小于1mol/L的稀盐酸跟Na2CO3和NaHCO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Na2CO3和NaHCO3。
鲁科版化学新教材中把这个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定为0.5mol/L,应该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1.2 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比较速率科学吗?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0.3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由此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来比较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1.3 通过产生气体的量比较反应速率科学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盐酸浓度为1mol/L(该浓度可以根据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0.0028mol 1mol/L×0.003L0.0036mol 1mol/L×0.003LnHCl上述两个反应盐酸的量都是不足的,产生气体的量应该由盐酸的量来计算,而盐酸的量是相同的,因此在不考虑误差的情况下,气球胀得应该是一样大的。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比较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32页为了区分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2-7】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②。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的多。
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NaHCO3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气体把气球充得更大,以此来区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笔者对这个实验有如下疑问:(1)教材中只是说用稀盐酸,没有具体指出盐酸的浓度,这在实验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好把握。
事实上,浓度小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2mol/L的盐酸是比较稀的盐酸,但是2mol/L的稀盐酸同时加入NaHCO3和Na2CO3固体中,反应现象都是同样的剧烈,基本分辨不出NaHCO3和Na2CO3,且产生的CO2气体都能把气球充起来;只有浓度小于1mol/L的稀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才能从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开来,用浓度小于6mol/L且大于1mol/L的稀盐酸来演示这个实验是观察不到教材上所说的那种现象的。
(2)从肉眼观察的反应的剧烈程度,主要是根据产生气体的量,这在观察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眼睛的功能有限,容易产生误差。
0.3g NaHCO3与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量比0.3g Na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量多1/4,所以即使Na2CO3和NaHCO3与盐酸的反应速度一样,我们也是观察到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剧烈一些,这也是定性实验的缺点。
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是明显不同的,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有明显的吸热现象,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有明显的放热现象,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证明:分别用两只具支试管,各用一个与具支试管配套的双孔塞子,一个孔中装一支温度计,另一个孔中装一个分液漏斗。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摘要:高中化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2003年6月第1版)中,第32页【实验2—7】是为证明“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而做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往往进行的不尽如人意,并且只能由观察实验现象而从定性方面带给学生理解。
而本试验不仅仅从气密性等方面改进了实验装置,使实验成功率大大提升,更可以从定性表征以及定量计算两方面深化学生对于本实验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区别的理解以及记忆。
关键词:碳酸钠碳酸氢钠实验改进、【研究问题的提出】高中化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中,第32页有【实验2—7】,是这样描述的: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
但是课本实验存在着如下几个不足,首先,将气球简单的套在管口,气密性差,且在气球胀大时易脱落。
其次,粉末粘附在气球内壁与试管内壁上较多,实际参加反应的Na2CO3和NaHCO3的质量不等。
第三,学生只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认知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但是只有定型表征并不足够有说服力。
第四,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0.3g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的量为O.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由此来比较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当它们与盐酸反应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产物和效果。
首先,当碳酸钠(Na2CO3)与盐酸(HCl)反应时,会产生氯化钠(NaCl)、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等产物。
这个反应是一种中和反应,碳酸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常常用于中学化学实验中展示气体生成和酸碱中和的效果。
具体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在这个反应中,碳酸钠中的碱性氢氧根离子(OH^-)会与盐酸中的酸性氢离子(H+)结合形成水。
同时,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CO3^2-)与盐酸中的氯离子(Cl^-)结合形成氯化钠。
而剩余的碳酸根离子则会进一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其次,碳酸氢钠(NaHCO3)与盐酸也会发生反应。
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与碳酸钠相似,同样会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具体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这个反应也是一种中和反应,碳酸氢钠中的碱性氢氧根离子与盐酸中的酸性氢离子结合产生水。
碳酸氢钠中的碳酸根离子(HCO3^-)则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反应都属于比较剧烈的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
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控制反应条件,防止溢出和喷溅。
此外,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气体的产生和气泡的形成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总结起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会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等产物。
这些反应在实验室中常常用来展示气体的生成和酸碱中和的效果。
此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是一种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它涉及到酸和碱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的盐和水。
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中,盐酸充当酸,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则充当碱。
这些反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现象

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现象摘要研究了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现象,以及盐酸和碳酸钠的化学和理论结果。
该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发生溶解、释放热量和生成产物。
本文着重分析了气体和液态产物,以及与其他原料相比的比重。
结果表明,在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中,碳酸钠会溶解,释放热量,生成气态CO2,液态H+,H2O和Na+。
此外,结果还表明,反应物的比重较反应产物大,CO2和H2O体积比重较小,而失去的量较少。
关键词:碳酸钠;盐酸;反应;气态;液态。
1 引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一种古老的化学反应,一直以来都是化学家的研究热点。
这一反应的化学基础是以盐酸为碳酸钠分解的反应,也是现在现有产品成分分解的基础,此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也是实验室许多实验项目中常用的。
研究表明,反应期间会发生溶解、释放热量和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
因此,研究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结果是研究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所研究的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和反应中发生的现象,重点在于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和液态产物,同时分析与反应物相比反应产物的比重。
2 实验原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一种古老的化学反应,按反应方程式总结如下: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溶质Na2CO3与溶剂HCl发生反应,形成气体CO2,液体H2O,固体NaCl,还原H+。
该反应伴随着潮湿的气温升高,表现出强烈的现象和受控性,因此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3 实验步骤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步骤如下:(1)将碳酸钠和滴定管分别装入实验管,以及适量的盐酸。
(2)紧贴实验管口,用烧杯盖子紧盖,封死实验管口,使碳酸钠未暴露在空气中,防止碳酸钠和盐酸溶解,产生反应。
(3)将实验管立起,将钢丝电极放置在实验管内,并加热,观察热效应和发生的现象。
(4)用滴定管对实验管内的放射性溶液不断滴定,直到消失,然后根据所滴的液量计算产物的百分率,来衡量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效率。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速率比较

实验五Na z C®NaHC的酸反应生成CO速率比较一、探究问题的提出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实验2-7]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用等质量(0.3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3mL的稀盐酸发生反应,通过气球膨胀快慢和大小来比较了两个反应的剧烈程度。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我们小组认为,这个实验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没有指明盐酸的具体浓度。
并不是所有浓度的稀盐酸都能比较出两个反应的剧烈程度的。
经过查阅文献可知:当盐酸的浓度超过1.8mol/L时,二者反应同样剧烈,无法比较。
2、实验现象不明显。
并不能很明显地观察到气球膨胀的快慢。
3、用气球膨胀的大小来比较二者的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0.3g的Na2CO3的物质的量是0.0028mol,0.3g的NaHCO3的物质的量是0.0036mo若盐酸是足量的,则NaHCO3比Na2CO3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气球膨胀的就大。
若盐酸是不足量的,则二氧化碳的量用盐酸来计算,盐酸的量是相等的,所以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气球膨胀的一样大。
因此,气球膨胀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无关。
4、反应不同步。
两手拿气球往试管中倾倒药品,操作不规范,难以保证反应同时进行。
为了解决以上不足,我们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问题解决设想1、盐酸浓度的控制,通过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当盐酸的浓度超过1.8mol/L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同样剧烈,无法比较。
因此,实验设想采用1mol/L的HCl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既能保证实验进行的速率,又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实验现象不明显。
想要在未改进的实验中观察到气球膨胀的快慢是存在难度的,同时也很难保证气球体积的一致。
因此,我们设想将产生的气体的快慢和多少通过转换为长导管的水柱高度来表征,由于导管的管径很小,气体的产生对水柱上升的高度有很明显的影响,通过观察水柱上升的高度和快慢我们可以直观得观察到实验现象。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现象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现象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现象:
一、反应发生
1.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发生时会产生强烈的滋补苦气,甚至会有烟雾的产物。
2. 反应发生的过程中会出现漂浮的气泡,即产生气体,从而形成沉淀物等其他物质。
二、改变特征
1. 改变溶液的pH值:碳酸氢钠是碱性,稀盐酸是酸性,在反应发生之后pH值由碱性转变为中性。
2. 颜色发生改变: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逐渐从碳酸氢钠的深蓝色转变为稀盐酸的无色。
三、能量变化
1. 弹性能:反应发生时,产生的气泡会有弹性能,即能够形成稠状溶液,这是气液反应带来的额外能量。
2. 加热释放能量: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发生时会发生加热,所有放出的热量都是在实验反应中释放出来的。
四、实验安全
1. 在实验期间,要注意安全,穿戴实验服、老花镜、安全手套等,以免发生意外。
2. 在实验室空气要保持新鲜,避免反应中的有毒气体吸入,并定期检查实验设备是否有缺陷。
3. 避免反应产物和剩余溶液污染环境,及时处理废弃物,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是对必修一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的扩展与提高。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本节课是以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为前提,分析、讨论、归纳盖斯定律的涵义与用途。
学情分析:
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现有的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而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归纳出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热效应的原因,并能从实验中得出盖斯定律。
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从反应热的角度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的反应
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内涵
试剂1 试剂2 现象 30mL 盐酸 Na 2CO 3(s) 30mL 盐酸
NaHCO 3(s)
产生认知冲突
小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
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温度升高 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温度降低
以事实为依据增加感性认识 PPT 展示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上述反应的温度变
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追问: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差异性?
碳酸钠溶于水 碳酸氢钠溶于水
小组合作、讨论 PPT
高一内容: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的实验及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原因: 1、 固体的溶解热 2、 离子间的反应热
使学生新旧知识能结合起来
一个化学反应可能存在多个过程,每个过程都可能有热效应存在,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两个过程中热效应与总反应热效应的关系。
引入主题
设计实验分析固体与盐酸反应的温度变化和固体溶解、离子之间反应的温度变化。
(注意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思想:等物质的量的固体,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等体积的水 实验验证:
1、 固体的溶解热
2、 所得溶液恢复至常温,再加入盐酸的反应热
试剂1 试剂2 温差(℃) 恢复至常
温 试剂3 温差(℃30mL 水 1.89g 碳酸钠固体 30mL 盐
酸 30mL 水
1.50g 碳酸氢钠固体
30mL 盐酸
由于溶解后温度发生变化,为减少实验误差,需要恢复至常温,但时间比较长。
故老师提前准备了已恢复至常温的等量的水溶液。
1、 使用了手持技术,
能清晰地反映整个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 时间节约,能把课
堂时间还给学生。
3、实验过程中的控制单一变量,具有可比性。
观看温度变化
PPT
实验图像
观察分析图像及数据:
碳酸钠 碳酸氢钠
自学、分析能力,巩固盖斯定律。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 1)Na 2CO 3的溶解热效应: Na 2CO 3(s) = 2Na +(aq) + CO 32-(aq) △H= -16.44kJ/mol
2)Na 2CO 3(aq)与盐酸的反应热
CO 32-(aq) + 2H +(aq) = CO 2(g) + H 2O(l) △H= -12.14kJ/mol
3)Na 2CO 3(s)+ 2H +(aq) = Na +(aq) + H 2O(l) + CO 2(g) △H= -28.58kJ/mol
一个化学反应可能存在多个过程,一个反应的反应热是这些过程热效应的加合,这也正是盖斯定律所反映的思想。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今天我们只研究了其中的一部分,大家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练习 已知Cu 的燃烧热为△H= -157.3kJ/mol ,H 2的燃烧热为 △H= -285.8kJ/mol,试求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热。
通过
练习巩固
盖斯定律。
板书:
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T ↗
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T’↘
T ≈ T1 + T2 T’ ≈ T3 + T4 盖斯定律: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固体的溶解热T1 离子的反应热T2 固体的溶解热T3
离子的反应热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