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中日教育制度对比与研究
![中日教育制度对比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2254c952ea551811a68706.png)
中日教育制度对比与研究摘要: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在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完善教育体系制度有借鉴作用,所以本文对日本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中日教育制度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日本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日本还始终致力于建成终身学习社会。
关键词:日本教育;中日教育制度对比;全面发展;终生学习社会1.中日教育制度对比(1)研究准备和研究方法笔者通过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和日本文部省的官方网站调查资料和数据,将教育制度按内容分类,分别为教育政策、学年制度、义务教育、学习时间、教育内容和学期,然后总结两国教育制度的各自特点和异同,最终对两国教育制度进行比较。
(2)调查结果1.在教育政策方面,日本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方针,中国提出“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教育在两国都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方面,可见教育在两国的重要性相同。
2.两国的学年教育制度都采用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六、三、三、四制度。
3.在日本,义务教育为监护人有义务让孩子接受9年的普通教育,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中国也同样如此。
4.两国学科不同。
日本的必修科目为:国语、算术、数学、生活、社会(公民、地理、历史)、理科、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中文、韩语)、体育、保健体育、技术、家庭、图画、音乐、艺术、美术、书法、工艺、信息、道德专题活动、综合学习时间(自习)。
中国必修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保健体育、绘画、音乐、艺术、美术、书法、道德、信息技术.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教育内容更多,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5.两国学生学习时间不同:日本的初高中和补习班学习时间平均为每天8小时,中国为14小时,少于中国.中小学教师年均授课时间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但是年均工作时间则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主要原因是除学校的教师以外的教育机构辅导人员比英美少得多。
中小学教师的年均授课时间比中国短。
中美高校教育招生制度差异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教育招生制度差异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8533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e.png)
中美高校教育招生制度差异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差异也备受关注。
其中,高校招生制度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学术水平和就业前景。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高校教育招生制度的差异进行详细比较研究。
1. 制度背景与目标中美高校教育招生制度的差异是源于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以及各自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
在中国,高考是全国一致的高水平选拔制度,其目的在于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并强化平等机会的观念。
而在美国,高校招生制度更加多元化,旨在为学生提供选择,鼓励他们在多个方面展示自身的潜力与特长。
2. 招生方式与流程中国的高考是一个集中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考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参加同一场考试。
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科学等,考试结果决定了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
相比之下,美国的高校招生过程更加分散和多元化。
大多数学校采用学术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如SAT、ACT)以及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估,包括个人陈述、推荐信和课外活动等。
3. 录取标准与权重中美两国在录取标准和权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高校录取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而学科组合和特长等其他因素的权重相对较小。
高考成绩在录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使得学生在几天的考试中倾注全部精力。
与之不同的是,美国高校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学生特长的培养,学术成绩只是一个方面的考虑因素,学生个人背景与特长同样重要。
4. 申请材料与选拔标准在申请材料和选拔标准上,中美两国的高校教育招生制度有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高考只注重学术成绩,申请材料非常简单,只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和志愿。
相反,美国高校的申请过程非常复杂,涵盖了诸多方面。
申请人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陈述、课外活动、推荐信、社区服务等材料,以向学校展示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和个人特质。
5. 招生指标与专业选择中美高校教育招生制度差异还表现在招生指标和专业选择上。
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通过设置不同的分数线,对学生进行分批次录取,并根据学生在考试科目中的成绩安排专业。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教育现状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6967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8.png)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教育现状比较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教育的现状日益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实践课题。
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频繁以及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文化、思想和信息的传播。
因此,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认识全球语言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为各国改进自身的语言教育政策提供了借鉴。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些国家中,英语教育几乎是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学龄前儿童就开始接触英语。
很多国家如瑞典、芬兰和荷兰,除了母语课程外,学校往往会开设两门或更多外语课程。
在这些国家,语言教育不仅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强调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相对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语言教育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些国家中,母语往往与外语并存,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外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例如,在某些非洲国家,由于殖民历史的影响,官方语言可能与大多数居民的母语相异,这在教学实践中造成了较大的误导。
此类背景下,教师往往缺乏充分的专业培训,课堂教学大多依赖课本,对语言实际运用的重视不够。
即便如此,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积极引入国际化的语言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外语学习提高国民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激励下,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也显现出重视外语教育的趋势。
比如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广英语教学,以增强国际交流能力,同时也注重学习其他重要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等。
这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际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选择。
很多高等院校设置了多语种专业,以顺应经济全球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改变了语言教育的面貌。
在线学习平台、应用程序和虚拟课堂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突破地理限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
例如,在欧美等地区,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外语,这种灵活性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非母语国家的学生得以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
中美两国外语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外语教育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e55c05763231126edb113d.png)
外语 教育从 未 制定 过 政 策 和 长期 规 划 , 对 于 确定 关
键语 种 、 各 语种 学 习人 数 比例 、 外 语 人 才 数量 , 各 个
我 国经 济 、 文化 和科 技 等领域 发展 迅 速 , 与世界 融 合程 度越 来越 高 , 中 国 人 外 语 学 习热 情 持 续 高 涨 , 中国成 为世 界 上 的外 语 学 习 大 国 , 语 种 基本 上 以英
归 理 性 和 富 有 效 率 的 轨 道 。本 文 通 过 对 比 分 析 美 国 和 中 国外语 教育 政策 、 课 程 标 准 和 评 价 手 段 的异 同 ,
探 讨 其 对 中 国外 语 教 育 的 启 示 。
二、 中国和 美 国的外 语教 育政 策
语 言政 策是 指 国家 制定 的指 导 语 言 发 展 、 规 约 语 言交 际 的政策 、 条 例 和 规 定 等 。 语 言 政 策 事 关 国
德、 俄 等语种 教 育 ; 1 9 8 2年 , 教育 部 提 出 中学 外语 应
以英语 为 主 , 俄 语 占一 定 比 例 , 有 条件 可 以 开 日 语 , 这 种 格 局 延 续 至 今 。 目前 , 我 国外 语 教 学 已 经
显 现很 多弊 端 , 如基础 教 育阶段 语种 过于 单一 , 除英
外语教 育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 中关; 外语教育 ; 教 育政 策 ; 课程标 准; 教 学评价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9 . 2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0 9— 0 0 6 5— 0 3
一
、
引言
开 始学 习 , 违 背 语 言 学 习规 律 , 不 利 于 高 水 平 人 才 的 培养 , 因此 ,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规 划 我 国外 语 教 育 已成 为 亟 待解 决 的问题 L 6 J 。 2 . 美 国 的 外 语 教 育 政 策
西方比较教育研究及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_李灵姝
![西方比较教育研究及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_李灵姝](https://img.taocdn.com/s3/m/1823f7fa7c1cfad6195fa7d2.png)
第11卷第7期2011年7月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Vol.11,ɴ7July ,2011收稿日期:2011-06-01作者简介:李灵姝(1980-),女,重庆人,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西方比较教育研究及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李灵姝(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宜宾644000)摘要:近年来,西方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国际比较、性别与成绩、男女分校或合校三方面。
中国英语教育需要结合文化和体制的实际状况,发现本国英语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求同存异,将比较教育研究成果应用于本国的英语教育实践。
关键词:比较教育;成绩;性别;男校;女校;英语教育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11)07-0119-03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 )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历史仅短短几十年,而西方对比较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从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到二十世纪初的康德尔、施奈德和汉斯,现今已发展得较为完善。
比较教育即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及地区教育制度的比较来发现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用比较的方法总结他国的教育经验,以应用于本国的教育实践。
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围是“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17西方比较教育的代表者康德尔、施奈德、汉斯在比较教育的观点上基本一致,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系统性研究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而且在于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最适合的改革方案。
〔2〕2从整体文化层面去描述、解释以及对比教育体制才是比较教育的最高目标。
〔3〕275不同国家存在的教育问题往往类似,学者应当深入探索,发现并总结能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的方法。
曾有许多西方学者就比较教育优劣势展开过激烈讨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跨国收集数据的成本过高与不切实际;采集样本的不同导致关键指标的不一致;数据的可比较性;调查分析的充分性;数据的可靠性。
优秀教师标准之比较研究——以英语教师为例
![优秀教师标准之比较研究——以英语教师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1f9731b0b4e767f5acfcec7.png)
标准把合格教师标教师标准、 高级技能教师标准进行统整
与组织 , 建 立 了 一 体 化 的 教 师 专 业 标 准 框 架 J 。 2 0 0 3年 , 香 港教 育 局 师 训 与 师 资 咨 询 委 员 会 ( 师 训
基金项 目: 全 国教 育科 学“ 十一五 ” 规划 2 0 1 0年度单位 资助教 育部规 划课题 “ 提高 中小学教师领导 力促进有 效教 学的 实证研
究 ”( F F B 1 0 8 2 1 1 )
作者 简介 : 谢 满 兰, 女, 湖 南耒 阳人 , 广 东第二师 范学院外语 系讲师 , 英语语 言文学硕 士 , 主要研 究方 向: 英语应用语言学。
第3 3卷
第 4期
广 东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V o 1 . 3 3 No . 4
2 0 1 3年 8月
・
2・
广东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第3 3卷
文, 提 出 了含 三个 层级 , 即“ 基 本要求 ” 、 “ 力 能 胜任 ” 和“ 卓越 境界 ” 的职后教 师专 业发展 指 导框架 j 。
素质 框架 由四个 维度 构 成 :( 1 ) 外语 学 科 教学 能 力 ,
含学 科知识/ 技 能和教学知识 / 技能 ;( 2 ) 外语 教 师职
时 引 发 了针对 优 秀教师 素质 素养 的研 究 热潮 。 包 括美 英 在 内的一 些发 达 国家 已经建 立 了一 些 官 方 的或 非官 方 的优 秀 教 师 专 业 标 准 和认 证 机 制 。 例 如美 国“ 全 国专 业 教 学 标 准 委 员 会 ” 制 定 的教 师
教育学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比较
![教育学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f2dcab251e79b8968022683.png)
国别 美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俄罗斯
二、各国学前教育机构
主要机构名称
招收儿童的年龄 学习年限
主管部门
幼儿园 保育学校 日托中心 保育学校 托儿所 学前游戏小组 幼儿学校 托儿所 幼儿园 保育所 托儿所 幼儿园
第一章 学校教育制度比较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第一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 西方: 16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产
生 19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教育制度建立 单轨制
双轨制
德国:
联邦政府:3% 州政府:77% 市镇政府:19%
印度:
中央:9%左右 邦和中央直辖区:91%
➢当地政府投入为主
丹麦: 中央政府:25% 地方政府:12% 当地政府:63%
挪威: 中央政府:40% 当地政府:60%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比较
一、各国中小学教育的结构
美国:多为6-3-3制,此外还有
容易脱离当地实际;
不鼓励自由实验,束缚了教师的 创造性。
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区教育质 量参差不齐;
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教育事 业的发展不均衡;
行政效率不高。
趋势: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体制的专业化
第三章 学前教育比较
比较法 运用条件: ❖同一性 ❖双边性或多边性 ❖可比性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比较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3d6423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6.png)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比较英国教育制度。
在中国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共计12年;在英国则为13年制。
1-6年级其实就是幼儿园的等级,所以并没有具体教学。
7-9年级为一档次。
与中国小学类似,开始学习所有科目,但并不非常注重学习成绩,算是一种开导式教育以培养兴趣,故基础教育扎实度与国内不可相比。
10、11年级被称为GCSE,类似中国初中。
此时已经开始注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培养,除语文(英语),数学,外语(法语)之外,必修的为物理、生物、化学、电脑、体育。
其他按照自己兴趣,选修3门科目。
其范围非常广泛,美术、音乐、地理、拉丁、德语、体育(理论)、商业、经济等。
所以学生可以不用为自己之前所不擅长的课再担心了,毕竟没有什么人是全才型的。
GCSE两年毕业需要参加一次统考,成绩分为:A*\A\B\C\D\E\F\U。
从优到次,U属于不及格。
等级按最后成绩百分比所定,一般来说,总成绩中统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但这并没有特殊意义,选择A-Level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还是按照自己成绩,一般要求C及其以上,有些科目也许有特定要求。
12、13年级被称为A-Level,类似中国高中。
在这两年是腾飞的时刻,哪怕在之前GCSE,论知识的扎实度,中国学生还是有优势的。
但在A-Level,差距被缩短甚至被超越。
A-Level 第一年需要修4门课(科目不限),然后第二年则只需要修3门课。
(当然如果兴趣广泛也可选修最高至5门。
)原因很简单,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专心学习自己擅长或喜欢的学科。
因为更专注了,等入大学时,各科目的学生能力其实已经超越中国学生了。
也因为只需要修习3、4门课,所以是相当充裕,可以发展其他兴趣爱好A-Level因为科目数量原因,其制度有点类似大学。
每门科目需要学习特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单元有一次考试,然后算所有单元的总成绩。
考试在每年1月和5,6月,两个阶段,允许重考。
总成绩中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30%,还有一份类似论文的作业占30%。
中外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917f25011ca300a6c390f5.png)
文化培育品质品质决定行动
几天培训,头晕脑胀。
在品尝培训文化快餐同时也体验了上海文化。
通过
中外教育比较的学习,从美国与中国教育的比较中我们得出在美国的校园注重自然气息,注重人的本身,对教室的理解是开放的,在美国大多数学校没有围墙。
美国学生如何学习,美国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性教育。
美国的教育体糸,学校分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家学校(占学生总人数的3%)。
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有专门的心理老师或特放老师进行针对性教育。
中美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同,弱行政化,重自主化。
特别是
,政府对私立学校,教会学校没一点行政影响力。
美国的图书馆服务体糸非常完善,学校社区都有图书馆。
每个学校都必设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与学校在学生入学前签约,以保证教育的公正性。
外语课程设置,美国的外语主要是西班牙语,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
评价机制,美国没有统一的考试制度,但有权威的考试机构,如SAT就是由考试机构组织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州对学生进行统一评价,用大数据手段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定量评价,如果连续评价不合格,就撤消学校,另外重新组建新的学校。
美国学校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方法,美国老师有自我保护程序,同时学生也有一套保护程序。
美国文化培育的开放,包容,尊重,直接,实践的品质,由这些品质决定了美国人的行动。
美国人的行动是国家利益致上。
中国文化培育的宽容,内涵,延续,实用的品质,由这个品质决定中国人的行动。
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研究系列之一
![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研究系列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e3c400395a8102d276a22fa8.png)
关 键词 : 外语 教育 制度 ; 必修 性 ; 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4 . 2 G6 9 2 文献 标识 码 : A
Th e Edu a i n S s e o r i n La g a e n Chi a: o l m n f r c to y t m f Fo e g n u g s i n Pr b e a d Re o m
维普资讯 htt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0 6年 1 2月
河 北 科 技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He e iest f ce c n c n lg ( o il ce c s o r a b iUnv ri o in ea dTe h oo y S ca in e ) o y S S
由于具有 以上 的必 修 性特 点 , 笔者 在 此将 中 国现
行外 语教 育制度 称 为“ 外语必 修制 度” 。
一
、
外 语 必 修 制 度 的 现 实 问题
笔者 认 为 , 国现 行外 语 必 修 制度 带 来 了一 中
系列 的问题 , 主要 体 现在 以下几个 方 面 。 1 消耗 了国 民太多 的时间 、 力 , 收效 不 明 . 精 但
( a g i ie s yf rN t n l i , n ig 5 0 0 , h n ) Gu n x v ri a i ai e Na nn 3 0 6 C ia Un t o o ts
Ab t a t The e c to ys e o or i a u ge n Chi a i o sr c : du a i n s t m ff egn l ng a s i n sc mpu s r y t m l o y s s e whih wa n- c se a t d i he s ca i e o we y y a s a c e n t pe iltm ft nt e r go,a d i s r to a tt attm e Bu h yse i o n t wa a i n la h i . t t e s t m s n t r to a ow. a i n ln The p p r a a y e r m h ng e fs i l gy,lw ,s ca i gu s is,e uc ton li a e n l s sf o t e a l s o oco o a o illn itc d a i a n- v s me d i t r a i n, ut or r y t m a i e o m o e fs u i or i a gu g s v - e t ntan n e n to p s f wa d f s s e tc r f r c nc pt o t d ng f egn l n a e ol l un a iy,s ca l t rl pe ily,ba ia l sc ly,r g on ly a d e c r gi gl e i a l n n ou a n y. Ke r s: h d a i n s t m o e g a gua y wo d t e e uc to ys e off r i n ln ge; o p s r r f r c m ulo y; e o m
中英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比较研究
![中英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6851e3998fcc22bcd10d51.png)
据 显示 ,08年秋 天 , 国 高 等教 育 院校 接 受 的海 20 英 外 留学生 新生人 数 为 482人 , 中 , 70 其 中国 留学 生 有
47 9 6名 , 比前 一年 增加 了 l . % , 加 幅 度 是 近 年 47 增
议论语 体学 术语 篇 的写作 。三是 激发学 习 者尽可能 地产 出准确 、 利和得 体 的 口头或 书 面的学术 语篇 , 流 适应 英 国高等教 育 的环境 。专业 英语课 程讲 授各种
于引进 国外 先进 的教 学方 法 及 教 学 经验 , 进 我 国 推
高校大学 英语教 学 改 革 , 培养 学 生 英语 学 习 的可 持
非母语 学 生开设 的 , 语 成绩 达 到 录取 标 准 但 信心 英
不足 的学 生也可 在开 学前 学习这 门课程 。这 门课 主
续发展能力 , 提高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近些 年来 , 随着 经济 的腾飞 , 民生活水 平普 遍 人
课, 在专 业 科 目的研 讨 课 中能 口头 陈 述 自己 的观 点 ,并能 与他 人讨 论 和交流 学 术 问题 。二是 提 高学 术 语篇 的阅读和 书 面表 达 能 力 , 包括 读 和 写 的微 观
技能 ( i sis 和语 域选 择 能 力 , 重 于说 明 和 m c kl ) m l 侧
帮助非母 语学 生尽 快适 应 英 国高 等教 育 的环 境 , 从
而能用英 语进 行学 术交流 和学 习 。 学 术英语 主要 是针对计 划 在英 国 的高 等学 校学
业 。英语 专业 学 生 的课 程 设 置 比较 丰富 , 语 英 学 习贯 穿 四年始终 , 中 , 大一及 大二 主要培 养英 其 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外语教学课堂的比较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外语教学课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455a9f0c8d376eeaeaa3168.png)
外日 语教学大纲 以及课程要求 出台的情况下 , 二外教师 可以
结合 国家面 向 2 1 世 纪外语 复合型人 才培养 的指导思 想 , 重 新定位- - - ̄ - ' b 日语 教学 。- - - ̄ ' b 日语 课程 不应该 成为英 语专业 的边缘课程 , 而 是 国际 化外语 人 才 知识结 构 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教师要采取新 的教学方法 , 并 且在语 言知识传授过 程中 恰 如其分地插入文化 内容 , 扩 大学生 的 知识 面 , 让学 生在掌 握最基本的听说读 写译技 能之外 , 具 有 国际化视 野 、 良好 的
[ 4 ] 薛继 旺. 关 于 高校 第二 外语 ( 俄语 ) 教学 的 困惑 和思 考
[ J ] . 中国俄语教学 , 2 0 1 l ( 1 1 1 ) . [ 5 ] 朱效惠 , 赵忠德. 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大 连外
国语学院为例 [ J ] . 现代教育管理 , 2 0 1 0 ( 4较差 。同时 , 由于二外教 师队 伍较为年轻 , 缺乏学术带头人 。 在科研方 面的成绩欠 佳 , 更谈 不上把科研成果 运用 到课 堂。教 师也对 自己所 任课 程 的边 缘性觉得苦恼 与无奈 , 就算 有满腔 热情 , 也很 难施 展 。学 生 方面 , 则更加重视专业英语课程 以及其 他跨学科 课程模块 的 学习 , 投入二外的 学 习时 间相对较 少。 同时 , 日语语 法 的复 杂性也使学生在 学 习过程 中 出现 畏惧 与排斥 的情绪 。最后
一
教学 目的等都 由各个学校外语 部门、 甚 至是授课 教师 自 行 制
定 。因此- - ̄ ' b 日语开设时 间从一学 年到两学年 不等 , 学分不 等 。教 学没有合理定位 , 教学 目的不 明确。没有统 一的学 习
国际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比较研究
![国际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bca477c1c708a1294a447e.png)
159神州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比较研究马序成都大学摘要: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频繁,推动了“汉语热”的发展,国际汉语教学在我国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笔者在国际汉语教学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对国际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外语教学;比较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带一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国家外交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以及世界人口总数最多的东方大国,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公众慕名而来,由此也掀起了一股国际汉语学习热潮,一时间,汉语在世界上广受推崇。
在国际汉语教学日益盛行的当下,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两个主要维度。
第一,对于其他国家的公民而言,学习汉语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一门新的外语语言,因此,第一个要把握的维度就是国际汉语的外语属性。
第二,汉语与世界其他任何一门语言都不相同,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从拼音、字形、句子、段落、篇章到审美理念、价值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具特色。
因此,在研究国际汉语与外语教育的异同时,还要把握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外语教学维度下国际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比较研究对于大多数外国人而言,对外汉语是其第二语言。
不同于学习母语或者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亦或是世界上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对于来自汉语非母语国家的外国人而言,学习汉语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还是文化背景上都大相径庭。
1.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汉语是世界华人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语言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字象征。
学习汉语,既要学习其工具性、语言性的一面,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浅层次的要求。
也要学习其人文性、艺术性、历史性的一面,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就国际汉语教学内容中汉语工具性的一面来讲,汉语拼音、字形、组词、造句、成语、唐诗宋词等都是基本的教学要求,要求外国学生能够会读、会写、能够理解并熟练应用。
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
![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https://img.taocdn.com/s3/m/ec5a26c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6.png)
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在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并与中国的课程实施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重点讨论美国中学普遍实行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
通过对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美国教育制度以其灵活性、个性化和创新性而闻名。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选课制、学分制和走班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课程选择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这种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来选择课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分制的引入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来安排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课程实施制度在近年来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虽然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措施正在尝试引入更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元素。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各自的特点和可取之处,这对于推动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可归结为其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适应。
这种制度设计,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教育政策层面,更深入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实施中。
美国教育制度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在美国中学,选课制、学分制和走班制是三大核心制度。
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分制则通过赋予不同课程以不同的学分,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综合素质。
走班制则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学习群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国教育制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美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006d8f30242a8956bece433.png)
用在 了英语学 习上 , 还有2%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所 时较多 , 1 收效 较低。”李副总理所说 的这 “ 三不 ”, 道 用的时间占其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 出 了目前 中国普 通大学毕 业生英语实 际运用能 力的
中央电视台 “ 时空调查 ” 的一项调 查发现 , 实况。 有 2 .%的非 英语专业 大学生 将 在校期 间 的大部 分时 9 7 多数大学毕业 生实际达 到的外语水 平确实 十分 间甚 至 几 乎 全 部 时 间 都 花 在 了 英 语 学 习 上 ; 有 有限。 就是在 已经取得 了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证书的
一
考试 而改变 了 自己的专业发展方 向或学校 。 3 重阻碍 、 曲专 业人 才发 展 , . 严 扭 破坏人 才 生态 I 系 统 I 四是阻碍了中国边疆 民族地 区专业 人才 的培养 。
周建新 李雪岩 龙 耀 : 对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思考
方 比如一些有法律 、 经济类专业特长 的本科生 , 由 区的华裔学生, 但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却大为逊色, 向。 I 尤其是 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差 。 新华 网有记者作 了 I 于外语差一点, 丧失了竞争力, 只好转向自己不爱好
个“ 如果你已经通过了英语 四级考试 , 你的英语水 I 、 冷门的 、 的 竞争不激烈的专业 ; 有些专业很好 的本科 生 只好从北京大学 、 大学 转而 清华 平通过考试取得了什么效果” 的调查 , 结果是 “ 水平 l , 由于外 语差 一点 ,
一
1肖 了国民太多的时 间、 力 _耗 } 精
《l 2世纪人才报》 有记者在20年曾作了一个调 直学 到大学二年级 , 03 花那 么长的时间 , 从一个 普通 查, 6 有4 %的被 调查者 表示 , 自己把 一半 的学 习时间 大学毕业 出来 , 既不能看 , 又不能听 , 能讲…. 也不 . 费
多元视角下的中美高校外语课标对比研究——从《美国21世纪外语教学标准》看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标准设置的
![多元视角下的中美高校外语课标对比研究——从《美国21世纪外语教学标准》看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标准设置的](https://img.taocdn.com/s3/m/7480b118f18583d0496459c5.png)
别 。在课程 内容标准上 ,标准》 《 从语言技能 、 语言知
在这 一 教 学标 准下 ,明确 了美 国2 世 纪 的外 语 识 、 l 情感 态 度 、 习策 略和文 化 意识 等 五 个方 面进 行 学 学 习标 准 ,l C目标 : l5  ̄ J 沟通 ( 0 u ia o ) C mm nct n —— 运用 了详细 的描述 。这一标 准 的建立 , i 为小学 直 至高 中英 语 言进 行交 际 、 沟通 ; 化学 习 ( utrs— — 增进 对 语课 程 的教学 树立 了引航 的灯塔 , 而指 导 了基础 阶 文 C l e) u 从
一
、
我 国 目前英 语课 程要求 介绍
的提高 ,各国政府也都开始重视本 国学生外语能力
随着对外 交流 的 1益频 繁 , 几年我 国的英语教 3 这
的培 养 。为 了从实 质上 提高学 生 的外 语能力 , 而适 育规模 不断 扩大 , 从 教学上 也获得 了不少 的成 就 。为 了 应 全 球化 趋 势 , 国教 育部 于2 世纪 末 颁布 了《 语 能够培 养满 足我 国经济建设 和社 会发展 需要 、 美 0 外 适应 时
・
4 ・ 4
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20 年9 , 07 月 教育部公布了《 大
除了正式教育体 系,我国还有一大批 的语言学
第 20 3月2期 9卷 第 21 2年
Jun l f io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t nIstt ora ann d c tnl m nsai ntue oL igE uai a iir o o Ad t i
V19 N . o. 02 2
Ma Ol r2 2
多元 视角下 的中美高校外语课标对 比研究
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对比——中国与英国情况研究
![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对比——中国与英国情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d0e58eb9d528ea81c779a0.png)
早在 2 0世 纪 7 0年 代 , 国 的英 语 教 育 的重 要 性 和 紧 急 性 就 英
突 现 出来 了 。 随着 移 民 的不 断 进 入 , 民后 代 的教 育 逐 渐 成 为 难 移
题 。 先 就 是 要 克 服语 言 障碍 。D S 17 ) 之 而来 的形 容 英 语 首 fE, 9 1随
据 英 国文 化 教 育处 的统 计 ,文 化 教 育 处 每 年 会 组 织 15 0 7, 0 0 英 语 语 言 考 试 。 在 英 国各 个 公 立 或 私 立 的语 言 学 校 都 自由安 排 设 置 自己 的课 程 , 有 国家 统 一 大纲 要 求 。 没
2 中 英 英语 教 学 的状 况对 比 21 课 程 设 置 的 差 异 .
我 通 过 电 话采 访 了 3名 英 国 的语 言 教 师 。2名 中 国 内地 一 所
自由 . 近 选 择 语 言 学 校 就 1 英 语 教 学 在 中 国 . 1
教 育 的 词 汇 也 种 类 多 多 ,常 用 的 有 T F (ecigE g s sa E L T ahn nl ha i FrinL n ug)T S L (ec igE g s pa e o te oeg a gae, E O T ahn n lht Sek ̄ f hr i o O Ln u gs 和 T S T ahn n lha eo dL nu g) ag ae), E L(ec igE gs sa c n agae. i S
中 国 的英 语 教 学 范 围很 广 , 括 各 个 层 次 的公 立 , 立 学 校 , 包 私
自身 素 质 和教 学 方 法 。 在 中 国 的大 学教 育 当 中 , 生 学 习英 语 有 学
中英小学教育制度差异
![中英小学教育制度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72c717aaa00b52acec7caa4.png)
一、中英小学教育体制比较1.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小学教育理念与英国相比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重视输入式授课,当然,这也表现了我们的优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是有畏惧心理,与英国学生相比,创造能力较差,不管是课后作业答案,还是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中国教育更为重视答案的标准化,以及成绩的高低。
而英国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
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的小学生往往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和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磨练出来的,这使孩子们从小学起就有很多压力。
但英国的小学教育更多是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合作,英国小学的很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和组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同学生一起思考、动手,启发式的学习。
因此,英国小学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境、学习态度同中国有天壤之别。
此外,在英国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比较自由、轻松。
这是由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怎样学习?学习什么知识?教师与家长仅仅起引导作用,剩下的都是小学生自己的事情。
因此,英国的小学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中国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团队意识不强。
2.办学特点不同(1)中国小学办学特点中国现在已经普及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享受受教育权利,学校大都是公立学校,管理相对严格,家长在孩子小学期间就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中国的中学差别较大,学生进入好的中学需要有好的小学成绩。
因此,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着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的压力。
学生在学校中从小就要做一个“好学生”,自由度不高。
(2)英国小学办学特点①开放性强。
英国的小学分为私立、公立和教会小学三种,这三种学校在教育制度、生源等方面的差别和界限较小。
以圣保罗小学为例,该小学是教会学校,但也招收无宗教背景和非基督教背景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惟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
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外语必修制度”。
外语必修制度的弊端是比较严重的,目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是该考虑改革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环顾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而作一个古今中外的制度比较,应该有利于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外语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1.在中小学阶段,外语教育有必修、选修、不修等情况。
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国家的政府统一要求必修外语。
比如泰国教育部在2006年初宣布,要求到2008年全国中学都要开设中文必修课。
西班牙比较重视外语学习,一项政府法案(LOGSE)把外语确立为核心课程,并对每周时数做出规定,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
芬兰政府规定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
英国政府在2004年以前也规定所有中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不过该规定在2004年取消)。
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国家政府则仅要求选修外语。
如印尼教育部决定让学习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高初中的选修外语课程。
在印尼的西加里曼丹、廖内、苏北、占卑、巨港和峇厘等地区,华文列为中小学的主要选修课程。
澳大利亚则规定:一至六或七年级是小学教育,科目有英文、数学和社会科学等,没有外语;七或八至十二年级是中学教育,必修科目有英文、数学、科学、体育,外语和电脑、历史、地理、艺术等科目一样,仅作为选修课。
日本目前在小学阶段没有外语选修课,在中学阶段则有外语选修课。
不过2006年初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外语专门委员会向政府提交报告,建议将英语作为全国所有小学的必修课程,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此建议态度积极,估计将在近年内实施。
不过,为了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必修的英语课将不会有严格的考试,也不会将学生的英语成绩按分数进行排名,实际上这还只是一种选修制度。
在中小学阶段,有一些国家则没有统一规定必修或选修外语,各个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设外语课。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学校鼓励学生选修外语并创造选修外语的条件。
有些学校则完全不开设外语课,学生要学外语只能去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
比如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不开设外语科目,在加州,仅有8%的学生进高中前学习过外语。
目前,美国中、小学有近5万学生正在学习中文,他们大多是在课后或周末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上中文课。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必修外语,如英国一间名为BrightonCollege的私立学校日前宣布,将安排中文为必修课程,而位于Beckton的金士弗小区学校早在5年多前就将中文列为必修课程。
德国的施内普芬塔尔中学则是德国唯一一所将中文、日文或阿拉伯文作为必修课的中学。
2.在中小学阶段以后,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实行外语选修制度。
在中小学阶段以后,包括高校阶段以及高校毕业以后,学不学外语,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
有些高校只是开设外语选修课,为学生选修外语创造条件。
有些学校甚至外语选修课也不开,学生要学外语必须自己去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
据笔者调查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将外语和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
实际上,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高校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和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没有权力去要求高校招生必须考试什么课程,也没有权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什么课程。
即使是在中小学阶段要求必修外语的国家,其政府也无权要求高校招生时必须参考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成绩。
所以,这就在制度上杜绝了政府部门要求全体国民在高校必须学习外语科目的可能性。
职称评授在绝大多数国家也是用人单位内部的事情,与政府部门毫无关系。
所以也不存在政府部门统一要求将外语与职称晋升挂钩的做法。
3.世界各国促进外语教育的措施一般只是鼓励性的,并非强制性的。
随着全球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外语教育,并采取措施促进外语教育。
但是,他们促进外语教育的措施一般是鼓励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比如越南政府为了加强汉语教育,其措施是派出更多的学生到外国尤其是到中国留学。
又比如2004年,英国政府取消了要求所有中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的规定,但同时也推出了新的计划,鼓励小学生学习外语。
在美国,适应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外语越来越重要,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印地语和波斯语等语种被列为“国家安全语言”。
为此,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5日宣布一项计划,准备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外语教学,并称这是出于反恐和传播“自由”、“民主”的战略考虑。
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推行强迫所有美国人必修外语的外语必修制度,而是采取鼓励性的措施。
比如美国两名参议员2005年5月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在未来5年拨款13亿美元,加强中文课程和中美文化交流。
2005年9月,美国国防部拨款70万美元,资助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令中文课程学生人数翻一倍。
美国政府将在2007财政年度拿出1.14亿美元,分别拨给教育部、国务院、国防部和情报部门。
其中,2700万美元用于在27所学校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关键语言”教学计划;出国学习“关键语言”的美国高中生将得到国务院的奖学金;2006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将资助300名外国人到美国大学教外语;每年帮助100名学习“关键语言”的美国教师到海外进修;到2009年,国防部、国家情报局和美国高校将联合培养2000名特种外语高级人才。
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比较与现实分析1.中国外语教育有超过700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并没有必修性的特点有证可考的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的1289年。
之后,有明朝的“四夷馆”,清朝于1727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等。
在以上500多年的历史时期,外语教育仅在个别学校开展,谈不上必修。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192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中学英语课标准》,都是将英语仅仅规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小学以外则无任何规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外语(主要是俄语)也仅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在中学以外则没有外语方面的任何要求,只是根据需要在大学开设了俄语等外语专业。
1966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学外语教学也遭受了破坏,更谈不上必修。
2.现行外语必修制度的产生过程(1)1978年6月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外语科目。
当时规定外语科目成绩虽然暂不记分、仅作参考,但从此外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1979年5月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79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报考重点院校的,外语考试成绩按10%算分,报考一般院校则不算分。
1980年4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8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逐年提高外语成绩在高考成绩中的记分比例:1980年30%、1981年50%、1982年70%,1983年起按100%计入总分。
随后,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将外语列为必考科目。
(2)从1979年开始,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在高校逐步设立,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也被要求学习第二外语。
(3)1987年、1989年国家教委先后推行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考试,当时还只是部分高校自愿参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有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士硕士学位挂钩。
(4)20世纪90年代,“外语热”进一步从学校蔓延到社会,其标志是人事部门规定将中级以上职称晋升也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
自1999年开始,职称外语考试实施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制度。
3.中国外语必修制度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特殊历史任务1954年,中国把英语、法语等外语科目基本砍掉,改学俄语,因为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关系很好。
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有所恶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并与英、日、法、德等语种国家有了密切交往,原来培养的俄语人才显得过剩,而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外语翻译人才紧缺,以致于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外交工作。
所以,大量培养英语等外语人才被当作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
正如1979年11月17日在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国家计委、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全国外语人员普查结果和做好调整、使用工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目前,中国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
今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毕业生3597人,而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则为7921人,相差近一倍。
”由此可见,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是在中国外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
4.外语必修制度的特殊历史背景已经不存在,其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外语必修制度不一定永远是合理的。
现在,中国外语人才的供需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至2001年止,全国有400多个高等学校开设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15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现实中,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外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选择一些跟外语完全无关的行业。
另外,中国也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上半年,中国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
所以,20多年前中国外语必修制度设立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已经不存在,其原来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三、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须反思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像中国这样将外语和国民的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就是中国现行的外语必修制度,也是在20世纪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那种历史背景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存在,所以,在那种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外语必修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也已经不存在,外语必修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笔者认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其实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