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惟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外语必修制度”。

外语必修制度的弊端是比较严重的,目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是该考虑改革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环顾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而作一个古今中外的制度比较,应该有利于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外语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

1.在中小学阶段,外语教育有必修、选修、不修等情况。

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国家的政府统一要求必修外语。比如泰国教育部在2006年初宣布,要求到2008年全国中学都要开设中文必修

课。西班牙比较重视外语学习,一项政府法案(LOGSE)把外语确立为核心课程,并对每周时数做出规定,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芬兰政府规定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英国政府在2004年以前也规定所有中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不过该规定在2004年取消)。

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国家政府则仅要求选修外语。如印尼教育部决定让学习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高初中的选修外语课程。在印尼的西加里曼丹、廖内、苏北、占卑、巨港和峇厘等地区,华文列为中小学的主要选修课程。澳大利亚则规定:一至六或七年级是小学教育,科目有英文、数学和社会科学等,没有外语;七或八至十二年级是中学教育,必修科目有英文、数学、科学、体育,外语和电脑、历史、地理、艺术等科目一样,仅作为选修课。日本目前在小学阶段没有外语选修课,在中学阶段则有外语选修课。不过2006年初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外语专门委员会向政府提交报告,建议将英语作为全国所有小学的必修课程,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此建议态度积极,估计将在近年内实施。不过,为了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必修的英语课将不会有严格的考试,也不会将学生的英语成绩按分数进行排名,实际上这还只是一种选修制度。

在中小学阶段,有一些国家则没有统一规定必修或选修外语,各

个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设外语课。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学校鼓励学生选修外语并创造选修外语的条件。有些学校则完全不开设外语课,学生要学外语只能去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比如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不开设外语科目,在加州,仅有8%的学生进高中前学习过外语。目前,美国中、小学有近5万学生正在学习中文,他们大多是在课后或周末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上中文课。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必修外语,如英国一间名为BrightonCollege的私立学校日前宣布,将安排中文为必修课程,而位于Beckton的金士弗小区学校早在5年多前就将中文列为必修课程。德国的施内普芬塔尔中学则是德国唯一一所将中文、日文或阿拉伯文作为必修课的中学。

2.在中小学阶段以后,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实行外语选修制度。

在中小学阶段以后,包括高校阶段以及高校毕业以后,学不学外语,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有些高校只是开设外语选修课,为学生选修外语创造条件。有些学校甚至外语选修课也不开,学生要学外语必须自己去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据笔者调查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将外语和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

实际上,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高校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和办学

自主权,政府部门没有权力去要求高校招生必须考试什么课程,也没有权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什么课程。即使是在中小学阶段要求必修外语的国家,其政府也无权要求高校招生时必须参考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成绩。所以,这就在制度上杜绝了政府部门要求全体国民在高校必须学习外语科目的可能性。

职称评授在绝大多数国家也是用人单位内部的事情,与政府部门毫无关系。所以也不存在政府部门统一要求将外语与职称晋升挂钩的做法。

3.世界各国促进外语教育的措施一般只是鼓励性的,并非强制性的。

随着全球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外语教育,并采取措施促进外语教育。但是,他们促进外语教育的措施一般是鼓励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比如越南政府为了加强汉语教育,其措施是派出更多的学生到外国尤其是到中国留学。又比如2004年,英国政府取消了要求所有中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的规定,但同时也推出了新的计划,鼓励小学生学习外语。

在美国,适应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外语越来越重要,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印地语和波斯语等语种被列为“国家安全语言”。为此,

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5日宣布一项计划,准备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外语教学,并称这是出于反恐和传播“自由”、“民主”的战略考虑。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推行强迫所有美国人必修外语的外语必修制度,而是采取鼓励性的措施。比如美国两名参议员2005年5月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在未来5年拨款13亿美元,加强中文课程和中美文化交流。2005年9月,美国国防部拨款70万美元,资助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令中文课程学生人数翻一倍。美国政府将在2007财政年度拿出1.14亿美元,分别拨给教育部、国务院、国防部和情报部门。其中,2700万美元用于在27所学校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关键语言”教学计划;出国学习“关键语言”的美国高中生将得到国务院的奖学金;2006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将资助300名外国人到美国大学教外语;每年帮助100名学习“关键语言”的美国教师到海外进修;到2009年,国防部、国家情报局和美国高校将联合培养2000名特种外语高级人才。

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比较与现实分析

1.中国外语教育有超过700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并没有必修性的特点

有证可考的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的1289年。之后,有明朝的“四夷馆”,清朝于1727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

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等。在以上500多年的历史时期,外语教育仅在个别学校开展,谈不上必修。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192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中学英语课标准》,都是将英语仅仅规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小学以外则无任何规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外语(主要是俄语)也仅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在中学以外则没有外语方面的任何要求,只是根据需要在大学开设了俄语等外语专业。1966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学外语教学也遭受了破坏,更谈不上必修。

2.现行外语必修制度的产生过程

(1)1978年6月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外语科目。当时规定外语科目成绩虽然暂不记分、仅作参考,但从此外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1979年5月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79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报考重点院校的,外语考试成绩按10%算分,报考一般院校则不算分。1980年4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8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逐年提高外语成绩

在高考成绩中的记分比例:1980年30%、1981年50%、1982年70%,1983年起按100%计入总分。随后,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将外语列为必考科目。

(2)从1979年开始,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在高校逐步设立,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也被要求学习第二外语。

(3)1987年、1989年国家教委先后推行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考试,当时还只是部分高校自愿参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有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士硕士学位挂钩。

(4)20世纪90年代,“外语热”进一步从学校蔓延到社会,其标志是人事部门规定将中级以上职称晋升也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自1999年开始,职称外语考试实施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制度。

3.中国外语必修制度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特殊历史任务

1954年,中国把英语、法语等外语科目基本砍掉,改学俄语,因为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关系很好。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有所恶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并与英、日、法、德等语种国家有了密切交往,原来培养的俄语人才显得过剩,而英语、

日语、法语、德语等外语翻译人才紧缺,以致于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外交工作。所以,大量培养英语等外语人才被当作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正如1979年11月17日在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国家计委、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全国外语人员普查结果和做好调整、使用工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目前,中国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今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毕业生3597人,而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则为7921人,相差近一倍。”

由此可见,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是在中国外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

4.外语必修制度的特殊历史背景已经不存在,其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外语必修制度不一定永远是合理的。现在,中国外语人才的供需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至2001年止,全国有400多个高等学校开设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15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现实中,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外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选择一些跟外语完全无关的行业。另外,中国也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上

半年,中国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所以,20多年前中国外语必修制度设立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已经不存在,其原来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三、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须反思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像中国这样将外语和国民的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就是中国现行的外语必修制度,也是在20世纪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那种历史背景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存在,所以,在那种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外语必修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也已经不存在,外语必修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笔者认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其实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

至于中小学阶段,笔者认为也可以开设外语课程,但应仅限于选修,不要纳入高考科目当中去。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

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外语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

笔者反对在制度上要求全体国民必修外语,但主张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性、倡导性的措施,比如创造尽可能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开办外语培训机构等,以吸引更多的人自愿来学习外语。

教育概论考试重点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1、2、3;本科生划了1——7全部)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 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二、简答题与分析题(第8小题本科生划了,研究生补休课上没划,其他题目都是共同的重点) (注:简答题只要回答条目即可,分析或者简要分析的题目除了条目之外还要解释一两句话。因为老师划题时并没有具体区分简答与分析,所以大多数题目我都按照分析题的标准给出答案,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酌情回答即可。) 1、学校教育内容与其他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比较起来,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 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童西元 ?2010年1月18日至2月8日,来自武汉市各中职学校的23名双师型教师,在市教育局陈处长、张处长的带领下,在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感触较深、收获较大。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差异,更多的是差距。 ?由于时间较短,语言不通,有些问题还学习研究得不够、不透,有些问题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此,有些看法和想法不尽正确。 一、从教育体制结构看职业教育的地位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在100年前就基本形成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 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设施很快得到了重建与恢复,并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50多个。?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原则框架由联邦立法规范外,其余各教育法律法规则由各州立法,因此,只有职业教育是在全德统一实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006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把原来的两法(1969

年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全新修订合而为一。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了上岗前和上岗后培训(转岗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职业教育真正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德国,就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现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准进人职业生涯。 ?在德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了绝对大的比重。基础教育后的职教与普教相比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就读人数,职业教育都占了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德国75%以上青年中学毕业后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只有不足25%的学生考大学接受普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渗入了。中学(5—10年级)传统上分为三个类型:国民中学/职业预科、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区别中学类别的目的是考虑按学生将来不同的就职目标渗透职业教育。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层次和类别不同,在各类中学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职业准备性教育。每个儿童入哪类学校,由本人志趣、爱好和小学毕业的成绩决定。 ?上国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不准备继续升学者,需打好就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劳工理论课、劳动技能课和外语课; ?上实科中学的学生,将作为中等专业人才培养或升入高等专科学校(也叫专科大学)。这类学校明显侧重实践课教学,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升入专科大学做准备。 ?上文理中学的学生,将来要升大学,他们在读完十年制(含4年小学)文理中学后,要再读三年文理高中(总学制为13年)。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D )。 A.教育设施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B )。 A.教育设施 B.学校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3.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是( A )。 A.学制 B.教育组织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4.( C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A.教育法规 B.教育组织 C.学制 D.教育制度 5.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D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技水平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6.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经济制度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7.实行单轨学制的典型国家是( C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8.实行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 B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9.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 A )方向发展。 A.分支型学制 B.单轨学制 C.双轨学制 D.延长学制年限 10.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 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 D )的萌芽。 A.职业教育 B.业余教育 C.专门教育 D.终身教育 1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这反映的是(B )。 A. 1951年学制 B. 1958年学制 C. 1985年《中兵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2.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两基”、“两尘”、“两革”(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总目标的是( A )。 A.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3.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B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4.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的是( C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5.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的是( D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6.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向( C )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A.职业教育 B.业余教育 C.终身教育 D.普通教育 17.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B )。 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基础教育 D.普通教育 18.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 B )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日俱增。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快了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给各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陌生文化和各国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导致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文仅就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做简单分析,以减少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交流障碍及理解歧义现象。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过程[1]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影响交际的因素较多。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的差异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歧义和文化冲突。 笔者于2016年10月9-29 日参加公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育培训团组。作为团组的外事联络人,在与德国培训承接方的交流沟通及课程内容翻译过程中,受到跨文化交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交流障碍及问题,本文以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例做简单分析。 一、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德教育交流的开展大多由中德教育传统为话题开始,不同的教育传统衍生出中德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因此,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如果无法全面了解中德两国教育传统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就容易产生相应的交流障碍。 德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古世纪以后开始获得系统发展。起初,只有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受教育权,随后才渐渐普及到民众,使得全民教育体系发展和兴盛起来。义务教育的传统起源于马丁? 路德的思想,直到21 世纪才被全社会所倡导。受到国情、人口、宗教及哲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相对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应用技术的培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学习。[2]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 个州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和自主权。联邦政府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和科研以及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关于中小学的法律,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用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 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word精品文档3页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一.中德教育体制对比 1.初级教育。德国孩子一般在6岁入学,与中国入学年龄一致,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德国小学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远比我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少,且考试都以开卷考试,每学年只有两次考试,而中国小学的考试日益频繁增多,且考试为闭卷。 德国的小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多样化,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程。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而中国小学教育则为5年或6年。中国的小学生,一天平均为8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的课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课程,比如器乐类,书法,奥数,舞蹈等,而这些在中国并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些课外课程是在每天繁重的作业后,中国家长监督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在机构学校完成学习的,除了这些兴趣爱好课,中国家长还为了孩子们的专业课给孩子们补习英语课程在校外。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毕业后通过专科学习对口普通白领,通常德国的孩子们继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相对高。 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西德是13年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德国最好的中?W。只有毕业于文理学

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也叫全科学校.毕业于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截然不同。 3.高等教育。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毕业在德国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7、8年才毕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对于留学生而言,要想进入高等学府,除了有各国高中毕业证明,(针对有些国家需要大学学习证明),来到德国首先要攻读预科班,也就是语言培训,在学时量满后,必须参加德国国家级别的“DSH”语言测试,通过后方可进修学习作为外籍学生,获得理科硕士学位过程相对短暂,一般约在5年左右,文科硕士的时间则会更长.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考大学难,毕业容易;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凭,同时学校监督力量很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学生家长,监督并督促学生完成课业,按时到校.而德国属于学分制,学生学习完全凭自觉性,因此入大学门容易,毕业获取文凭较难。 二.教学建议 1.重视能力培养。德国的课程评估方式体现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所以在对德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更加要侧重德国学生的参与性,并且相

护理核心制度试题与答案

肾病内科护理核心制度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病房管理由(),全体医护人员参与。 A.护士长负责、科主任积极协助 B. 科主任负责、护士长积极协助 C.护士长负责、护理组长积极协助 D. 科主任负责、医疗组长积极协助 2. 抢救过程中遇到口头医嘱,应做到()。 A.立即执行,事后记录 B. 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事后记录 C.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事后不用记录 D.坚持不执行口头医嘱 3. 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清扫()次,每周大清扫一次。 病房卫生间清洁、无味。 A.一次 B. 两次 C.三次 D. 四次 4. 每日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 做到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 A.定期清点、定期维护、定专人管理 B. 定期更换、定期登记、定期检查 C.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D.定专人检查、定期管理、灭菌、定期维护 5. 护理文件书写的原则是()。 A.精确、及时,完整、真实、客观 B. 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完整 C.如实、完整,全面、客观、及时 D. 精准、及时,完整、真实、客观 6. 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A.2 B.4 C.6 D.8 7. 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 A.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B. 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C.特级、高级、中级、低级 D. 高级、中级、低级、普通 8. 二级护理要求每()小时巡视患者。 A.2 B.3 C.5 D.6 9. 下列哪项是输血查对的内容:() A、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 B、姓名、床号、年龄、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剂量 C、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剂量 D、姓名、床号、性别、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液种类、剂量 10. 下列哪项不是一级护理的护理要点()

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体制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1)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2)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3)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 4)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5)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 2.地方教育行政 法律规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分为两纵即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机关为教育委员会,行政主管为教育长。地方设立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基础教育,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师进修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 市叮村教育长的任命领得到都道府县教委的认可,都道府县教育长的任命须得到文部大臣的认可。 二、学制结构 日本战后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规定, “所谓学校,系指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以及幼儿园。”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 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成就了欧洲教育的优秀典范,他们独特且富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值得身处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的渊源看,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制约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尽相同。 1.中德古今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的目的、价值、内容、方式等。笔者将针对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以下对比。 1.1古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理性文化”的特点:教育价值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为欧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核心是“自由”的理念。教育目的:社会要培养理性、科学、严谨的“思辨者”。教育内容及价值导向:德国古典大学不仅讨论教学与研究、大学与科学的发展,还讨论大学与社会以及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崇尚人文精神,在教育上推崇自由,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注重智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德性文化”特点。教育价值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要培养“贤”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国家选拔的、认可的,在社会上担负着管理职责的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强调人格,忠君为国,为学不离从政。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推崇的以伦理型为主的是德育,极少涉及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呈现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向。④教育方式及导向:古代中国教育以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组成,教育务实重效、经世致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西方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2.近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2.1德国近代教育理念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以洪堡(Alexander Humboldt)的大学理念为主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大学中,洪堡的大学观念在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他的《柯尼斯堡学校计划》、《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文稿建立了以新人文主义的以科学活动为核心的,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根据洪堡的大学理念,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科学而共处于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修养被看做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不少学生在相当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抱着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而学习和研究。 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师以科研方式实施教学,通

医疗核心制度试题

医疗核心制度试题;一、判断题(每题1分);1、首诊护士因未得到医师同意,拒绝接受他科转来的;2、主治医师应检查住院医师的医嘱,避免医疗差错事;查申请单、特殊药品处方(√);3、住院医师应及时修改实习(轮转)医师书写的病历;4、过敏史明确者,直接填写过敏药物或过敏原名称,;5、住院医师查房每天不少于2次;6、借助电子工具的纸本病历必须符合有关纸本病历的;(√) 医疗核心制度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首诊护士因未得到医师同意,拒绝接受他科转来的危重病员。( ×) 2、主治医师应检查住院医师的医嘱,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签发会诊单、特殊检 查申请单、特殊药品处方( √ ) 3、住院医师应及时修改实习(轮转)医师书写的病历和各种医疗记录,审签实习医师的处方和各种申请单。(√ ) 4、过敏史明确者,直接填写过敏药物或过敏原名称,如果病人认定无过敏史,则写“未提供过敏史” ( √ ) 5、住院医师查房每天不少于2次。( √ ) 6、借助电子工具的纸本病历必须符合有关纸本病历的要求,病历应及时打印并手工签名。( √ ) ( √ ) 8、病案室管理员应督促有关医师修改完善病案中的缺项和错误。( √ ) 9、医务人员、质控人员借阅病历应经医务处批准。(√) 10、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目的在于: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 11、甲乙类、新开展的及特殊病例手术(部分丙类)均应术前讨论。( √ )

12、死亡病例讨论应在病人死亡后两周内进行讨论。( ×) 13、参加死亡讨论的人员应对诊疗意见、死亡原因、抢救措施进行详尽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 14、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应由副主任医师资格或以上人员主持。( √ ) 15、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及时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病人家属、医务处和存档。( √ ) 16、凡涉及港、澳、台胞、侨胞、外籍人员、离休干部、媒体人员及涉及法律纠纷等病 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 √ ) 17、会诊医师接到会诊通知单后,应签收并注明时间,并于36小时内前往会诊。如有困难不能解决,应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同处理。( ×) 18、急会诊时会诊医师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会诊如不及时,延误诊治将承担责任( √ ) 7、上级医师应及时对病历进行检查、修改、讲解、考核并签名,确保病历质量。 19、值班医(技)师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因手术、急会诊等工作需要离开时,应向值班护士交代去向保证联系(√ ) 20、术中切除病灶器官时,应再次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切除手术。特殊器官切除、截肢等须执行知情同意制度。( √ ) 21、术中留取的标本应及时粘贴标签,标签及病理送检申请单中姓名、性别、年龄、科( √ ) 22、 ( √ ) 23、检验结果应经过指定人员审核后发报告,急诊单人值班时,应对结果认真审核,必要时再次核实后发报告(√ ) (√)

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和中国关系最复杂的邻国。一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日交往密切;另一方面,因为历史上的争议,中日矛盾也愈演愈烈。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同为汉文化圈且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其在发展路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都是值得中国借鉴的。尤其是日本发达的教育系统。 一、三个阶段 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小学校(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 中学校(3年教育,12-15岁学生入读) 高等学校(3年教育,16-18岁学生入读) 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星期六上半日课。不过,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师仍在周末上班,他们亦必须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学年最少有210日为上课日,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会拨出大约三十日,作为学校节日、运动会和非学术上的仪式(特别是一些鼓励合作和学校精神的仪式)。扣除这些活动和星期六半日上课的日数后,上课教学的时间每年约有195日。 二、教育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所以,小学及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近现代法国教育的发展史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 (一)历史背景 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新教: 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 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 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不重文法而重阅读原著,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圣乐会的教育活动一直继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3、高等学校 到18世纪法国共有22所大学,超过其他欧洲各国,其学术水平在西欧也很高。法国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大多产生于中世纪。在16世纪前后,巴黎大学已拥有许多个学院。与初等和中等教育一样,这一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天主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经典;排斥新教徒,从1638年起还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同时极力扼杀进步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尔维修的著作都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在当时的大学

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的内容 现代学校组织及其特征 营造学校组织文化 构建学习型组织 现代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本章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范畴,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含义

制度,究其实质,是一种规范体系,它以规则的形式限定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基本关系,使之有序化和组织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体系。 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分为 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制度 中观层面的学校管理制度 微观层面的教学制度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1.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重视学前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 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 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 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首先是大化革新。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考入专科学校,或者继续读普通高中,也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等方式。日本的专科学校和中国的专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职业特性很强,为培养专业人士而准备,课程并不比普通高中学校轻松,而且毕业后的学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专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国 内大学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课程介绍:该专业为高等教育方向,该课程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教课和 学习,课程创新,研究指导,学术引导;做独立的项目。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在某一教学领 域的教学技能会得到提升。该课程不为学生提供教师资格。每位学生修满48个学分方可 毕业。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 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 廉的近乎于免费。按教学机构划分,现有三大类教学机构并存: (1)综合大学:遍布法国全国各地的87所综合大学,通过各种学科的划分实施基础 及应用教学,分短期和长期学制。 另一方面,欧盟亦有9个国家免学费(包括来自欧盟外的国际学生)。而缴交学费学生 的比例各国亦有不同。部分国家每位学生皆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荷语区、荷兰等国; 部分国家大多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法语区、法国、义大利等7国;部分国家仅 少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德国。 入学条件:招收持有法国高中会考证书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向校方递交申请材料,学校 根据候选人材料择优录取。(注:由于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不能等同于法国高中会考证书, 因而中国学生入学条件限于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者,中国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综 合大学教育含义下的3个阶段,各阶段文凭均属国家级文凭,第一阶段实施大学基础知识 教育;二、三阶段的学习趋向于专业化。 ?常用的教学方法与选用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

日本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体制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1)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2)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3)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 4)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5)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 2.地方教育行政 法律规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分为两纵即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机关为教育委员会,行政主管为教育长。地方设立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基础教育,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师进修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 市叮村教育长的任命领得到都道府县教委的认可,都道府县教育长的任命须得到文部大臣的认可。 二、学制结构 日本战后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规定, “所谓学校,系指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以及幼儿园。”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幼儿园,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招收3~6岁幼儿,由文部省领导;另一种是保育所,属于福利机构,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幼儿,由厚生省领导。

日本学校的制度

日本学校的制度 ?在日本,截至当年4月1日满6岁的儿童即可上小学。 ?新学年于每年的4月开始,次年的3月结束。 ?小学为6年制,初中为3年制。对日本国民而言,这9年是义务教育。 ?对外国人而言,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地区的公立小学和初中就学。 ?在一些公立小学·初中·高中还开设专门面向外国人和归国子女的班级制度,若有需要可以向居住地政府咨询。 ?初中毕业后即可根据个人意愿进入高中和大学学习,也可以参加工作。 ?日本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大学·研究生院,也可以从性质上分成国立·公立(都立)·私立学校。 ?若身患疾病或身体残疾不能就读普通学校,可以选择专门的学校。 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所以有日本国籍的入学适龄儿童的家庭在1月底前都会收到由居住地区的政府寄出的入学相关指南。根据该指南进行健康检查等入学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但对外国人而言,并无这项义务,所以不一定和日本人一样的收到通知。外国人希望就读中小学时必须提交外国人就学申请。如果在未满入学年龄前事先提出入学申请就会收到就学通知,请在指定日之前携带就学通知及孩子的外国人登记证明书去区市町村的政府办理相关手续。公立小学基本上不需要缴纳学费,只需支付伙食费。 大多数公立的小学·初中是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入学的。也有不问国籍16岁以上住在东京都内或者在东京都内就业的人士能入学的公立中学的夜间学级。在日本没有读完小学和中学的人士即可入学。学力和费用基本上都不用担心。 初中毕业后可以升入高中或者高等专业学校。但因为高中并非义务教育,所以不论就读哪所学校都是必须参加入学考试的。高中学制为3年(定时制、函授制为3年以上),分类如下: 1、普通高中 为将来可就职于某些特定职业而学习专业知识的高中 →农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等 2、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学习到更深层的专业知识,学制为5年制,简称高专。高专的专业涉及工业、商船、无线电、航空等领域。东京都内没有商船和无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