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考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传染病学
传染病防治
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对确定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传染性: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流行性: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4.免疫性: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特异性免疫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只有当三个环节同时存在时,才会出现传染病的传播及蔓延。
三、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即对有传染性的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动物宿主的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即切断病原体传播给易感者的过程,防止传染病的扩散,消毒、隔离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即对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免疫预防和健康教育等,增强群体对传染病的防御功能和免疫能力。
四、法定传染病分类与疫情报告制度
1.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被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1)院内诊断的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
2)院外传染病病例报告卡: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
实行网络直报的:2小时内电话向当地县级疾控报告,同时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
尚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尚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传染病。
从流行病学和预后方面分析,五型病毒性肝炎
基本可分为两类:
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分为以下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
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有发热伴畏寒。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为AST、ALT升高,本期持续5~7天。
黄疸期
黄疸期: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恢复期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无黄疸型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
(二)慢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病因,无门静脉高压症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或具备重度慢性肝炎症状、体征,而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2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40%~50%,以上3项检测中有1项达上述水平,均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病。
(三)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出血倾向明显,一般无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极度乏力,黄疽迅速加深,重度腹胀,可出现腹水或脑病,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同,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病毒携带史及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史。
病史乏力
消化道
症状
黄疸腹水出血肝性脑病
急性重型
肝炎
急性起
病,2
周内
极度明显
急剧加深;或很浅,尚未出
现
一般无
出血倾向明显;
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
迅速出现Ⅱ
度或Ⅱ度以
上亚急性重
型肝炎
2~24
周
极度明显
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
于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
升≥17.1μmol/L
腹胀、
腹水
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
可有
慢性重型
肝炎
肝功能
损害史
极度明显迅速加深
腹胀、
腹水
可有
肝衰竭: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前期”诊断标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