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杂化轨道理论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价键模型键参数》教案
〖微检测〗
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
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
①、O2 ②、NH3 ③、HF ④、NaOH
⑤、MgCl2 ⑥、H2O2⑦、Na2O2⑧、C2H4
〖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并说明判断依据
〖导入课程〗联想质疑氯化氢、碘化氢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双原子分子,分子中都只有一个共价键,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却大不一样。

例如,在1000℃时,只有0.001%的氯化氢分解生成氢气和氯气,却有高达33%的碘化氢分解为氢气和单质碘。

这是为什么?
〖教师〗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碘化氢比氯化氢更容易分解,这是为什么呢?希望我们一起从本节课中找到答案。

〖思考〗碘化氢和氯化氢发生分解,发生了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
旧键断裂:吸收能量Q1
新键形成: 释放能量Q2
〖教师〗例如:2HCl 一定条件 H2 + Cl2
H-Cl H-H Cl-Cl
吸收E1放出E2 放出E3
实验测得下列过程在101.3KPa、298K时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E分别为:HCl(g)→H(g)+Cl(g) E1=431KJ·mol-1
2H(g)→H2(g) E2=436KJ·mol-1
2Cl(g)→ Cl2(g) E3=243KJ·mol-1
〖过渡〗像E1、E2、E3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键能
二、键参数
1、键能:在101.3KPa、298K条件下,断开1mol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原子和气态B原子所吸收的能量或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时所释放的能量。

〖创设问题〗
问题1、结合表2-1,从概念的角度解释共价键和键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针对不同原子间的共价键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断裂1molC-C键需要吸收347KJ的热量或形成1molC-C键需要释放347KJ的热量。

问题2、键能和键的稳定性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解释得出结论的原因
问题3、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氮气性质稳定的原因
〖学生〗从键能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影响化学键的因素除了键能以外还有键长,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键长,以氢气和氯化氢为例展示图片讲解键长,并引出键长的概念。

〖创设问题〗
问题1、影响键长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2、原子半径和键长有什么关系?
问题3、为什么原子半径越大键长越大?
问题4、键长等于两成键原子的半径之和吗?
〖学生〗启发学生进行积极并且更深入的思考,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更好从必修学过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本节课所讲的键参数键能,利于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理解键能。

举出实例引导学生分别从断键和成键两个角度来理解键能
在讲解键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来用语言描述一下共价键和键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表2-1共价键和键能的相关数据让学生讨论总结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逐步进行突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展示氢气和氯化氢的图片来讲解键长,能够直观的让学生感知键长,更好的理解键长。

并通过围绕键长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键长并且了解影响键长的的因素,会比较简单分子的键长长短。

Q1 ≠Q2
的理解键长的目的
〖教师〗接下来展示氯化氢和碘化氢的比例模型
〖创设问题〗
问题1、氯化氢和碘化氢的键长,哪个更长一些?
问题2、为什么碘化氢的键长更长?
问题3、为什么碘的原子半径比氯的原子半径大?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利用本节课学的知识解答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氯化氢和碘化氢的键长不一样,那么键长对化
学键的稳定性有影响吗?接下来通过表2-2相关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解释自己得出规律的依据。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形形色色的分子,原子组成不同
的分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空间构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它的结构式入手。

比如:乙炔分子,展示结构式,为直线型。

〖探究〗甲烷分子的结构式为:
通过甲烷分子的结构式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甲烷的空间构型为正方形或者正四面体,但是实践证明甲烷是正四面体,同学们思考:在这里是什么影响分子空间构型?
〖学生〗键角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键角
键角: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以甲烷、二氧化碳、水、氨气为例来讲)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模具和图片将分子模型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指明键角、键长,巩固并且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比较氯化氢和碘化氢的键长,和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相呼应,同时也是对刚学过键长知识的的一个掌握,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探讨键长影响化学键的稳定性问题上。

表2-2关于键能和键长的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表格分析处理数据,找规律。

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学会建立物理量之间的联系,通过键能搭桥,找出键长和键的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果想要知道一些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式出发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帮助我们解决化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甲烷:正四面体;二氧化碳:直线型 水:V 型;氨气:三角锥型
〖启发诱导〗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键角常用于描述分子的空间构型
〖探究问题〗用氯原子取代甲烷上的一个氢原子得到一氯甲烷,那么一氯甲烷的空间构型是什么呢?解释原因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并且通过分组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碳氯键的键长和碳氢键的键长不相等)得出一氯甲烷的空间构型为四面体而非正四面体。

〖启发诱导〗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键长也可以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
在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型的时候通过
文字、色彩、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给学生以视觉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指出分子的键长、键角,进一步巩固键长键角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对分子的空间构型理解的更透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探究问题〗用氯原子取代甲烷上的一个氢原子得到一氯甲烷,那么一氯甲烷的空间构型是什么呢?对比甲烷和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所讲的键长、键角的知识,得出一氯甲烷的空间构型,得出键长也可以影响分
104.5º
180º
107.3°
109.5º
〖小结〗整理提纲,归纳出自己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创设问题〗为什么碘化氢比氯化氢更易分解?你找到答案了吗?〖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
〖课堂练习〗
1、关于键能、键长和键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键能越小,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B、键长越短,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C、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
D、键角的大小与键能、键长的大小无关
2、下列共价键的键能最大的是()
选项共价键键长(nm)
A Cl-Cl 0.199
B H-H 0.074
C C-C 0.154
D H-Cl 0.127
3、下列共价键键长最短的是()
选项共价键键能(KJ·mol-1)
A C-S 259
B C-N 305
C C-C 347
D C-H 413
4、比较下列分子的稳定性 Cl2 Br2 I2
共价键键能(KJ·mol-1)键长(nm)
Cl-Cl 243 0.199
Br-Br 193 0.228
I-I 151 0.266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O2键角为1800子的空间构型,从而学会运用所讲知识。

通过小结,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从而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设置这个问题,再次回到这节课一开始提到的问题上面,也再次重申了本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键长和键能对化学键的影响上。

通过设置课堂练习来检测一下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另外也希望学生们在键能、键长和键的稳定性方面建立起来联系,并且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举
《共价键模型键参数》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是高二年级,学生通过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已经简单地了解共价键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

在必修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共价键、共
价键的形成以及简单分子的空间模型的相关知识,对共价键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键参数以及会用键参数来分析分子的性质并且掌握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

本节课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对共价键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另外在涉及键参数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这节课理论性稍强并且在学习起来有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教材在素材选取和语言表达上简单易懂、知识难度适中,力求使这块知识的学习具有条理性、原则性,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讲授这块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再向学生展示具体的空间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教法分析
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是键参数。

用简单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引入新课,结合旧知识,通过大量数据、表格来归纳、总结出键能、键长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旨在用图表、数据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培养它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同时,对于键角的理解,我结合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来讲解,在尽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抽象的结构知识有了较为形象化的认识,实现知识的个性化掌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展示相关表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锻炼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展开探讨,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更加透彻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抛出问题的同时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3)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甲烷的可能的空间构型,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总结归纳:在学习完本节知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整理,从而使学生脑中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思路更加清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共价键模型键参数》过程与效果评价分析
一、课前预习效果评价:
本部分共5小题,全部为判断题,重点考察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题目以基础知识为主,能力层次限于了解。

实际答题情况见下表:
通过对本表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课前的自学,学生充分的运用了课前导学提纲,对知识进行了初步的认知。

对本节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课堂学习效果评价
本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
1.当堂检测。

此部分共4道小题,全部为选择题。

用于评价学生当堂接受情况。

题目比基础知识稍加变化,能力层次以理解为主,涉及少量应用。

学生答题情况见下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但极少数同学在知识的应用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及时弥补。

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老师包组长,组长包组员,组员促组长”的分层承包,相互促进的学习模式,通过课后作业反馈,收到了较好的提升效果。

2.课后作业反馈。

课后作业分为两道题目。

第一道为开放性练习用于反馈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开放性习题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完成方式更加活泼,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第二题为预设情境的预习作业,通过预设情境激发学生预习的内在动力,并检查预习效果。

从作业完成的情况分析,学生很好的达到了题目预设目的,并进而对已有知识框架进行了完善与加深。

很好的构建起了新的知识网络。

二、课堂表现评价:
本部分分为:“学习常规”、“学习态度”、“合作与交流”、“学习效果”、“学习技能”五个模块。

通过本人及小组成员间的自评、互评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定性甚至定量的评价。

从而起到通过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学习方法的目的。

经过对本次评价结果的统计处理,发现综合评价(自评、互评)位于B级及其以上优秀的学生占班级总数的32.3%;C级合格的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58.1%;仍有不到10%的学生处于D级亟待进步。

针对以上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树典型。

由小组长组织利用课外时间谈一谈B级同学的优点在哪里。

每个同学至少谈一条,最后以书面的形式汇总给老师。

由老师将之分类、汇总、美化,以板报、墙报、微博等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

2、比自己。

每个同学要指出自己的一项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小组集体保存。

3、共进步。

把改进计划作为下一个月内课堂表现评价的一项内容,由组员协商根据其改进表现对其评价分乘以0.8---1.2的加成。

经过较长时间坚持后,班级的学习氛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较长时间对课堂表现评价的系统整理、分析,教师较为详尽的掌握了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加科学、准确、富有针对性。

附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本节学习情况自评互评表(个人用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