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82c857e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3.png)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抓重要词句理解文意,了解刘邦项羽、两人处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细节描写,在对比中解读两大集团人物性格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拓展阅读,探究成败。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史料,思考认识史学价值及文化价值。
【学习重点】学会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成败原因。
【学习难点】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感受秦朝灭亡后各种势力争霸的社会历史风貌和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
【学习资源】《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胜者思维》(金一南)【学习过程】任务一:阅读诗歌,初探成败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歌,思考:同为交战双方,为何成败迥异呢?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___大风歌_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任务二:梳理事件,一窥成败通读全文,按照“宴前——宴中——宴后"顺序,梳理《鸿门宴》中主帅及其团队发生的事件,思考: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项羽及其团队面对危机,未作出有效的应对,唯一积极应对的范增终究寡不敌众;刘邦及其团队上下一心,配合默契,积极应对,化解危机。
任务三:细读文本,考量成败请找出文本中主帅项羽和刘邦的言行,分析两人怎样的性格导致了成败迥异的结果?结论:鸿门宴是两位英雄成败的分水岭,性格决定成败。
项羽是盖世英雄,也是末路英雄,缺乏谋略;刘邦有危机意识,有战略思维,故而铸就英雄大业。
任务四:对比阅读,推测成败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刘成项败,除了个人性格和团队因素外,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因素:刘邦建立汉,顺应历史潮流。
经济因素:萧何保障后勤,建立根据地。
项羽转战南北,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军事因素:战略失误之一是听信谎言,先齐后汉;之二十退守垓下,不过江东。
战术错误是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彭城大战后,寻求正面决战,不巩固后方。
统编版必修下册3《鸿门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3《鸿门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649e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c.png)
统编版必修下册3《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鸿门宴》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高中语文承担着情感教育的功能,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方面的洗礼和教育,使其精神层次也能够得到提升。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情感大戏",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震撼,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李陵之祸”和司马迁一生的命运浮沉。
《鸿门宴》的阅读难度已不是很大,另又因篇幅稍长,所以本课就不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但依然要求学生扎实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字词。
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培养“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目标:1、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常识和重要实词的意义。
(重点)2、积累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
(重点)3、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中国有句成语,叫“成王败寇”,怎么讲?在古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就可以成为君王,而失败了的就沦为贼寇。
从古至今,似乎只有一人例外,他虽然战争失败以至最终自刎,却仍然在后人心目中得到了英雄的礼遇,此人便是项羽。
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虽最后败于刘邦,却仍然不失为一位“悲剧英雄",而楚汉相争的历史转折点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鸿门宴》。
二、积累司马迁和《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
司马迁与“李陵之祸”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
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
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b71ab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3.png)
《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不以成败论英雄——《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
2.两大阵营同学演读3-4段,要读出人物应有的气势与状态。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师生齐读:1.立足文本,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特征。
2.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3.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我们的英雄情怀。
活动任务(三大板块)1.你们说。
(人物形象特点,辩证认识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
)2.他们说。
(联读几首诗词,赏析评价他们眼中的刘邦和项羽。
)3.说当下。
(连接现实,如何做才可称为真正的英雄。
)三、任务一:你们说。
1.立足文本,根据学案的提示,两大阵营同学选择各自支持的人物对象,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小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成果展示。
2.双方自由辩论,说一说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
四、任务二:他们说。
请联读学案上的诗词及材料,每个阵营同学根据你的选择,赏析这几首诗词,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
1.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4.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者: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鸿门宴》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76d57a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7.png)
《鸿门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分析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文本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斗智斗勇,体会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2)理解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对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学习张良、樊哙等人物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分析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对其命运的影响。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本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人物形象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楚汉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辈出。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楚汉战争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是谁吗?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呢?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鸿门宴》,看看项羽和刘邦在这场著名的宴会中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3《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fdf508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f.png)
3《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修下册3《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2、体会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主要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____ 大风歌刘邦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秦君残暴,引得各路英雄揭竿起义,其中楚国皇室后裔项羽和市井出身的刘邦是主力军,而破秦之后双方争霸,兵力更强的项羽为何最后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鸿门宴》。
活动一: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是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20岁以前在父亲的指导下广览群书;20岁后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42岁正式动笔写《史记》,中途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55岁终于著成《史记》,不久死去。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b6e92e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e.png)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设计】《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助力形象分析。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结构脉络。
3.考量英雄标准,分析义礼善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建议:1.《鸿门宴》为自读课文,探究分析不必过难过深。
2.《鸿门宴》篇幅虽长,但语言平易简洁,文言知识不必细抠。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春暖花开,疫霾消散,我们回归烟火气的生活。
偶尔约三五好友,喝个奶茶,吃块蛋糕,好不惬意。
若今晚张三给李四摆了一场鸿门宴,李四是否会欣然前往?(此时注意课堂生成,区别对待。
若学生回答不去,请学生简单讲述鸿门宴的典故;若学生回答去,老师简单介绍鸿门宴的典故。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
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击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中皆产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教学过程环节一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故事背景及作品风格任务1 请学生谈《鸿门宴》语言特点,进而介绍《史记》及作者【参考资料】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2.《史记》简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3.史传知识(1)分类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e3920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f.png)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项羽生平、剖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2、分析司马迁在描写项羽时所倾注的心血和情感,寻找司马迁与项羽的性格相似之处。
3、为什么今天,项羽这一形象仍然有其特殊魅力,借鉴意义何在。
【教学重点及难点】1、项羽一生可圈点的内容非常之多,如何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将其有详有略地介绍清楚。
2、司马千的“太史公曰"一节不易理解,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看懂司马迁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用课件列出项羽大事年表、突出其中几件事: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项羽随叔叔项梁观看始皇出游。
曰:“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项梁及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
_________ 六月,项梁在民间求得楚怀王之孙立为义帝。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巨鹿之战。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
___ 十二月,项羽至关中,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杀秦降王子婴。
___ 二月,项羽封立诸侯,自称西楚霸王。
汉二年(前205年)十月,项羽灭义帝。
___ 四月,彭城之战。
汉三年(前204年)五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求和。
范增病死。
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项羽军被歼。
项羽自刎于乌江,时年30岁。
二、读课文,依据旧有语段,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衣绣夜行:西屠咸阳、背关怀楚、分封天下、广武对峙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东城快战:阴陵失道、斩将惊敌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故人三、思索:项羽必须选择“乌江自刎"吗?你认为,项羽的命运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性?介绍三首关于项羽命运探讨的诗歌:《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隐忍一时之羞,不要太看重一时的胜负,以待卷土重来。
《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已失民心,不是一个好的君主,不可能再卷土重来。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63c1c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d.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倡导和谐社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和《鸿门宴》的背景。
1.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讲解课文2.1 教师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讨论3.1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4.1 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表演。
4.2 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表演效果。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课文,分析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利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e22b8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a.png)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鸿门宴这一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古代记叙类散文。
作为高中阶段的第一个文言单元,所选几篇文章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内容耳熟能详,叙事艺术也经典传统。
所以,鸿门宴这一篇文章在教授时教学内容的选定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从文本出发,通过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探究“烘云托月"这一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也可以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而我通过与本单元所选自的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比较后,我更想借此篇探寻一下史记独特的艺术价值。
因此,我将这篇文章第三课时的课堂目标设定为:①通过熟读文本,了解人物身份,分析人物形象。
②通过“对称"的人物安排手法,明确史记中的文学笔法。
③补充了解史记中的“互见法”。
课堂重点:通过熟读文本,了解人物身份,分析人物形象。
课堂难点:文中人物是刻意安排的,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史记中的文学笔法的一种体现。
教学过程:导入:师:大家知道化学中有一个反应叫“中和",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生1:酸和碱互相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师:知道反应原理吗?生2:能量较高的物质相遇较量后释放能量,形成状态比较稳定的盐和水。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如此。
历史上就有这样一场看似是宴会,实则是一场暗藏杀机、一触即发的战争也是如此,这场宴会就是——鸿门宴(板书)一、分析人物身份,鉴赏人物形象1. 一场战争中制胜的因素有哪些?明确:天时、地利、人和2. 在本文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明确:人和3. 找出文中重要的人物,并分别说说他们的身份。
明确:分别按“将领”、“谋士"、“武将”和“内奸"的身份自动把文中重要人物分为两个阵营(按阵营完成板书)4. 按当时的兵力(项羽40万,刘邦10万)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政治斗争,但结局却被戏剧般地扭转了。
请结合文本,说说谁对改变局势起了重要作用?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有怎样的评价?(要求:6分钟跳读梳理文本,思考整理。
3《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
![3《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4cb86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a.png)
3《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下册项羽是谁?“竖子”乎?“霸王”乎?——《鸿门宴》(统编版必修下册)人物探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查阅字典等,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五大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群文阅读,结合《项羽本纪》等文本,综合、分析,丰富对项羽的认知。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盖世英雄、一代霸王的人格尊严与性格悲剧。
文化传承与理解:试图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兴亡,以史为鉴。
【教学重难点】设身处地、站在历史的时空背景下结合具体事件,透过言行举止、矛盾冲突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人物。
【教学方法】群文阅读、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列入唯有帝王才能入席的“本纪”,足见其对项羽的重视,也反映了项羽在秦末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项羽的故事,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项羽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项羽究竟是谁?今天走进教材《鸿门宴》,认识这家喻户晓的人物。
从情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言行中分析项羽问题:找出《鸿门宴》中所有与项羽有关的句子,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比烘托、侧面评价等,试着分析这些句子背后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找出文本中激烈的矛盾冲突,思考《鸿门宴》是如何通过情节的矛盾冲突来展现项羽形象的?教师提示:教师提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五起五落中淋漓尽致地完整体现。
由此,可以清晰地梳理人物冲突及其随情节脉络发展的变化。
围绕“刘项争王”,太史公将整个情节置于鲜明的对比与冲突之中,刘、项阵营实力对比,刘项阵营的人物对比,正是双方实力对比的悬殊,与楚汉之争的结局,巨大的心理反差令我们扼腕叹息,遗憾、反思至今。
曹无伤告密,项羽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四十万敌刘邦十万,可谓是轻而易举的军事战争。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538d77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5.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鸿门宴》的主要情节。
(3)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鸿门宴》主要情节的概括和描述。
(3)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不懂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故事的影响。
2. 作品鉴赏:(1)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鸿门宴》的艺术作品,如绘画、电影等。
(2)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对主题的诠释。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强调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鸿门宴》获奖课教学设计
![高中《鸿门宴》获奖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859b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4.png)
高中《鸿门宴》获奖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任对樊哙的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形象特征。
(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的训练。
2. 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文化理解"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见目标1教学难点见目标2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
2.活动点拨法。
学法1.活动探究法。
2.圈点批注法。
3.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出人物:这堂课,我们将共同,齐读幻灯片:穿越一段历史,回顾一个故事;聚焦一个情节,品读一段言行;透过一部史书,感悟一个形象。
展示课题《鸿门宴》,这个题目让你首先想到的是故事里的准?为什么?二、导学(一)观其言行,品其形象1.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的危急时刻,谁的出场扭转了紧张的局势?一樊哙2.《鸿门宴》这个故事对樊哙的刻画集中在哪一个情节?一樊哙闯帐3. 细读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并结合整个故事,体会其形象特点。
用这样的的式表达:我从( )这个字/词/句,读出了一个( )的樊哙(1)生自主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展示。
(3)形象总结并板书:智、神、谋、勇、忠4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太史公在刻画樊哙这一人物时,可谓是精益求精,却将一个血内丰满的樊哙展现得淋漓尽致,南宋刘辰翁曾这样评价樊哙闯帐这一细节描写: 幻灯片:乃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
一南宋.刘辰翁(二)透过他人,感其地位透过故事中其他人的言行,感受他们对樊哙的不同态度。
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从( )这一句,读出了(人名)对樊哙的(态度)。
1.自主思考,分享展示。
2.明确:项羽一敬畏、欣赏,忌弹张良一信赖(信任)刘邦一依赖(三)通过对比,品析作用1.同样作为武土,项庄和樊哙形象上有哪些差异?2透过樊哙和项庄两个人物,分析双方阵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f935b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3.png)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一、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5e3373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d.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细节理解,包括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情节转折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将课文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并解释其含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进行交流和互动。
6. 总结和反思: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题或问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鸿门宴》的文本,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资料,用于学生了解和补充。
2024年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
![2024年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3d06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08.png)
2024年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史记》选读,主要讲解《鸿门宴》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史记》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分析《鸿门宴》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梗概,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及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历史,体会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记》及《鸿门宴》的背景。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中的一段,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鸿门宴》中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史记》简介2. 《鸿门宴》故事梗概3. 人物形象分析4. 文章艺术特色5. 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鸿门宴》中的一段文言文,分析其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较好,但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仍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此类训练。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古代历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及艺术特色。
3 《鸿门宴》(教学设计)-下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3 《鸿门宴》(教学设计)-下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59ce4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d.png)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材:部编新教材课时数:4 教学模块:第一单元授课教师:授课类型文言文阅读课题鸿门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文言实词、虚词、各种文言句式、现象以及它们和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4.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正确评价项羽。
教学重难点1.学习、巩固、夯实关于课文“言”的知识点。
2.理解、交流关于“文”的两个点:1.刘、项二人的形象2.司马迁表现人物的方法学情及授课内容概要相对于本单元其它的文言篇目,这篇文章在疏通和理解文意方面的难度较低,有相当多的文言知识在之前的课文中已经反复接触,因此课文疏通方便可以大胆的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完成相关积累。
在内容分析上,则结合史实进行适当补充和挖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入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式、资源以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展示交流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一对一教学。
资源方面运用一体机、交互式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效果更佳。
【单元梳理】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
前者侧重让学生了解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渊源和主张;后者则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并学会在事件中刻画人物,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思想、事件、人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国象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被“楚河汉界”阻断的六十四格方寸之地上,你来我往间,有休闲的趣味与悠然,更有人生的智慧与启迪。
宋人钱时夜观棋局时,曾有诗云“翻雨覆云着一争,分明死地要求生。
如何自有转身路,苦向人间险处行。
”或许,他在棋局的厮杀中看见的是千年前鸿门霸上不见硝烟的厮杀。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b9dfd8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f.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鸿门宴的描写,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4.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
2.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用法和含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用法和含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对课文《鸿门宴》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成语和典故的学习和运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通过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鸿门宴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鸿门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3. 成语和典故的参考资料。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3篇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256d7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6.png)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统编教材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教案3篇(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以供参考。
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鸿门宴》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鸿门宴》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43aec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a.png)
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鸿门宴》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
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学习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鸿门宴》。
2、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曾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迁20岁开始游历,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著书,大约在55岁那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3、《史记》简介《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课鸿门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司马迁以及《史记》的必备知识;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特殊文言文现象。
3.梳理情节,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4.分析人物言行,总结、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5.体会《史记》在写人叙事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实力强大的相遇最终败给了一度弱小的刘邦,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何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鸿门宴》,去一探究竟。
二、了解、识记文化常识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 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记载了上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计3000 余年的历史。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题鸿门宴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06 年。
公元前207 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即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且派兵据守函谷关,非常恼火,随即遣兵破关。
刘邦为了缓和与项羽的关系,至新丰鸿门谢罪,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本文就写了项羽和刘邦双方在鸿门宴会上斗争冲突的全过程。
三、梳理文意,强调重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配套PPT 展示)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名作动,驻军。
称王。
函谷关以西,在现在陕西一带。
用酒食款待宾客。
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介词,替、给。
后省宾语“我”(项羽自称)。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劝说。
古今异义,这里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美女。
君主宠爱女子。
引申为采色,后写作“彩”。
失去时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叔父。
向来。
与……交好。
这时。
在夜里疾行。
到……去。
具,详尽地。
这一句是“省略+倒装”,应该是“以事具告(之)”,可译为“把(这件事) 详尽地告诉他”。
离开。
不要。
逃亡。
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如何,怎样。
第一个“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动词,可译为“想出、献出”。
浅陋、卑鄙。
同“拒”,据守。
同“纳”,接纳。
称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估计。
对等,比得上。
沉默的样子。
确实。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怎么。
有交情。
使……活下来。
即“与君孰少孰长”,可译为“跟您相比,谁更年长”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邀”,邀请。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上。
向尊长敬酒以祈祝健康长寿。
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微细的事物,这里指一丁点钱财。
名作动,登记。
……的原因。
偏义复词,这里偏指入。
指意外的变故。
详细地。
同“背”,背弃。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同“早”。
道歉。
在夜里离开。
答复。
趁机。
对待。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第二天。
率领、带领。
合力。
河,黄河。
战(于) 河北,省略+倒装。
译为:在黄河以北进攻。
料想。
同“隙”,隔阂、嫌怨。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于是。
面朝东。
仅次于父亲。
亚,次、次于。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多次。
递眼色。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多次。
不忍心。
同“否”。
你们这些人。
将要。
被……。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遮护。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如何,怎么样。
意图。
同生死。
同“纳”。
分开。
瞪大眼睛,以示不满。
向上。
眼眶。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挺直身子。
宾语前置,应是“为何”,干什么。
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大酒杯。
给。
加彘肩(于其)上,把彘肩放(在盾)上。
吃。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尚且。
如恐,像是怕。
尽,这里指杀尽。
给人用刑。
尽,这里指用尽酷刑。
使……称王。
即前文所说“秋毫”。
同前文“所以”,表示“……的原因”。
小人的谗言。
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片刻。
上厕所。
如,前往。
趁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细枝末节。
责备。
刀和砧板。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离开。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过来)?”拿。
恰逢。
敬语,表示应允、遵命。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相距。
放弃,丢下。
步行逃跑。
取道。
秘密地走。
估计。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不能承受。
胜,承受。
拜两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对对方的敬称。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宾语前置,应为“在安”,译为“在哪里”。
责备。
过,责备、责难。
敲击。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我们这些人。
表示被动。
俘获。
四、理解文章内容(一) 按照文章的顺序,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2 段写宴会前,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3-4 段写宴会上,是故事发展的高潮;5-7 段写刘邦离席,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请用简练的语言(3-5 字)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填在下列表格中(已给出第一部分作参考)第一部分无伤告密-范增定计-项伯夜访-张良献策-约为婚姻-项伯归劝第二部分刘邦谢罪-范增举珏-项庄舞剑-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怒怼项羽第三部分刘邦离席-脱身独去-张良留谢-诛杀曹无伤(二)《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除了主要人物的描写精彩绝伦外,项伯、范增等人物也个性鲜明。
请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言行、活动等简要分析,并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项羽轻信易怒:曹无伤派人送信,就信以为真,并且“大怒”,马上要打回去。
自矜功伐:项羽自命“霸王”,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即决定进攻;鸿门宴放走刘邦,或许还出于对刘邦的不屑,对自己功业的自满。
胸无城府:项伯到他面前,为刘邦说情,他不问原因,直接“许诺”。
刘邦来见,说了几句奉承他的话,他直接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刚愎自用: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范增的话没有听进去,甚至不爱听。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按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君面南,臣面北;宾主相对,宾面东,主面西;长幼相对,长面东,幼面西。
按这种礼仪,显然西方和北方是尊贵的位置,而南方和东方是卑微的。
豪爽直率:见到擅自闯帐的樊哙,他不但不怪罪,还颇为欣赏,暗合其豪迈的性格。
缺乏远见:席间刘邦偷跑,张良、樊哙皆出去,他没有任何警惕之心,且在刘邦偷跑出去这件事,他接受礼物,没有任何情绪和其他反应,对刘邦的认识缺乏远见。
刘邦知人善任:张良告诉他,项羽要杀他,他吓坏了,但是马上向张良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