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关键是寻找由于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高剩余油分布区,通过开发层系的调整和部署高效井进一步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针对目前Z油田存在的诸多开发问题,主要是从地质基础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高含水;地质研究;剩余油分布

本研究从油田的储层地质基础问题出发,应用储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和储层随机建模方法,深入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建立储层精细构造模型、砂体骨架模型、物性参数模型。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单元的进一部开发调整提供服务。

1 油田地质研究

构造上的研究认为整个凹陷经历三个发育阶段:①同生断陷发育时期(K2t -E1f);②后生断陷发育时期(E2d-E2s);③坳陷阶段(E3-Q)。

储层的研究认为:①含油层系:是一个“同期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相当于二级旋回。其顶、底界面与层序界面一致。②油层组:为岩性、电性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在二级旋回背景上形成的次一级旋回,相当于三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更次一级扩张与收缩。

沉积相模式研究:从上述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特征可知,E2d25与E2d24发育的是一套较深湖的湖底扇沉积,随后湖盆逐渐抬升,水体变浅,E2d23、E2d22和E2d21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是陆上冲积扇在湖盆内的延伸和发展。物源来自于凹陷东侧和南侧,均属于南部物源沉积体系。E2s17沉积时期,湖盆向南收缩,水体进一步变浅,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北部的碎屑物质成为供应本区的主要物源,发育一套正常三角洲沉积。至E2s14沉积时期,本区已演变为冲积平原,发育曲流河沉积。所以,戴二段时期,本区属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垛一段时期,本区属于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

2 流动单元分类

储层分类评价的方法较多,结合本区特点,我们选用从六口取心井资料得到渗透率(K)、流动系数(K.He/u),储积系数(He.Фe)和流动带指标(FZI)四个因子共20各数据点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聚类分析,依据聚类谱系图,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类型:极好型(EXCELLENT)、好型(GOOD)、一般型(FAIR)、差型(POOR)。

3 剩余油分步规律

剩余油的地形成主要受两个因素地控制。一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包括储层结构及物性分布等;二是生产状况,包括注采井网、吸水产液能力、射孔状况等。通过分层系分砂体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未射孔的砂体存在剩余油的富集区;②含油面积大无井控制的区域;③断层附近高部位无井控制区域;④电测解释是干层有潜力的砂体;⑤砂体尖灭区附近存在剩余油富集区。

4 结论

①根据储层结构层次性特点,采用沉积旋回精细分级控制的方法,建立了Z 油田的储层层次划分和对比的五级单元模式: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亚砂层组和小层;②通过储层层次划分和对比,解答了目前Z块开发中存在的某些问题;③通过研究,本区可划分出五种沉积相和二十种微相类型。建立了Z块主要微相类型的电相特征模式;④通过主要沉积时期微相的分布和演化研究,指出了z块在E2d25与E2d24时期发育湖底扇中扇亚相沉积,E2d23、E2d22与E2d21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E2s17发育正常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E2s14发育曲流河相沉积。并建立了受南部物源体系影响的沉积模式和受北部物源体系影响的沉积模式;⑤对Z块主要目的层段(18层)分别进行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统计分析,给出了个主要目的层段的非均质的量化值;⑥不同流动单元的产液能力为E型>G型>F型>P型,吸水能力亦为E型>G型>F型>P型。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是E型流动单元动用起来最容易,P型流动单元动用起來最难,最终的动用程度应当是E型动用程度最高,P型动用程度最差;⑦对于剩余油的研究,是在分析沉积相分布、砂体展布、砂体物性分布、注采井网、单井生产射孔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来分析剩余油富集的分布及其特征;⑧剩余油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因素地控制:一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包括储层结构及物性分布等;二是生产状况,包括注采井网、吸水产液能力、射孔状况等;⑨根据剩余油富集区边界的类型,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型,断层、尖灭线和油水边界控制型;断层和油水边界控制型;尖灭线和油水边界控制型;油水界面控制型;⑩根据各主要目的层段剩余油分析,根据注采井网的完善性、控制程度,又可分为有采有注、有采无注和无采无注三种类型,并分别对各层段剩余油开发提出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窦之林.储层流动单元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