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接受与疾病相关的治疗过程中,常常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和困扰。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关于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的一些建议。

1. 提供积极的支持和理解:白血病患者通常会因为治疗的副作用和疾病带来的不适感到沮丧和失望。

护士应该使用鼓励和支持的语言,让患者感受到希望和动力。

护士也应该理解患者的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倾听。

2. 教育患者和家属: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白血病的疾病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的信息。

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3. 建立正面的心态和心理准备:白血病治疗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的持续治疗,患者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经历许多困难和障碍。

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准备。

4.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护士可以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护士也可以提供一些心理支持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压力和不适。

5. 组织心理支持小组活动:护士可以组织白血病患者之间的心理支持小组活动,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心理体验。

这可以让患者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孤独感和惆怅感。

6. 促进身心的平衡:护士可以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休闲娱乐和艺术治疗,这有助于促进患者身心的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7. 监测和评估心理健康状况:护士应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方面。

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护士应积极进行干预和引导,必要时转诊专业心理医生。

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通过提供积极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活动,护士可以帮助患者克服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得出结论:及早对白血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促进疾病的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疾病转归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患者精神上极度紧张,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性情绪,使原发病加重或使患者不能由始至终地坚持而导致失败,再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

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1],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尤为重要。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护理,我科护理人员及早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09年1月—2010年3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8例,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18—75岁,各种文化程度都有,对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 心理反应2.1焦虑、恐惧患病前期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担心不能治愈,不能支付治疗费用而产生焦虑情绪。

2.2淡漠、抑郁多发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再加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造成患者躯体持续不适,以致逐渐失去信心,日趋消极,表现为抑郁寡欢,食欲减退,懒言,甚至拒不理采[2]。

2.3悲观厌世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病情未见好转,自认为无药可救,或病痛难忍,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常常忧郁、叹气,心情烦躁不安。

抑郁的患者由于心情的原因导致活动较少,长期不活动可能导致很多不利后果。

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心理护理对策3.1交谈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恐惧害怕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消除顾虑,减轻恐癌心理负担。

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体会摘要:白血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恶性血液病,化疗作为缓解病情、延长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需要严密的用药方案,而且需要相应的临床健康心理护理[1],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穿护理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至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在白血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两年来,通过对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缓解了病人病情,提升了病人的生存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15-01白血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恶性血液病,化疗作为缓解病情、延长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需要严密的用药方案,而且需要相应的临床健康心理护理[1],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穿护理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至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在白血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两年来,通过对白血病化疗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护理,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缓解了病人病情,提升了病人的生存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共为178例白血病病人(同意化疗),年龄为7-75岁,男109例,女69例,平均住院日27天。

2心理特点2.1心理特点。

多数病人对疾病诊断持否认态度,质疑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而且,心理疑虑重重,既绝望又恐惧,认为自己患了绝症,生命已经倒计时,心情沮丧,终日惶恐不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茶饭不思、不愿意与人沟通,有的病人表现易激惹、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悲伤与绝望。

2.2对化疗药物副作用的不了解与恐惧:由于病人对化疗药物只是了解的缺失,加之化疗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方案不尽相同,药物副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药物尤以胃肠道症状为多见,初次用化疗药物病人,看见其他病人化疗时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口腔感染等,就会产生恐慌心理,再有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作用,对心、肝、肾等器官也有一定的损伤,病人表现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使一些准备上化疗的病人产生畏难心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是一种需长期治疗的疾病,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白血病的消息时,通常会感到震惊、恐惧和绝望。

而这些负面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是不利的,所以在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师应该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心理支持。

在患者了解自己病情的医护人员也应及时地与患者交流,告诉他们白血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并鼓励患者积极对待治疗。

心理护理师还应引导患者积极面对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压力。

心理护理师还应关注患者的自尊心。

白血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无能和无用,这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护理师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参与到治疗和康复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白血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放化疗等治疗方式,这些治疗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副作用,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师应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缓解不适和副作用带来的负面情绪。

心理护理师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例如通过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身心压力,促进康复。

白血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与外界的社交和家庭联系有限。

这会导致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护理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心理护理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例如组织病友交流会等,帮助患者建立起互相扶持的支持体系,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过程,需要护士和心理护理师共同合作,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他们的康复和身心健康。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作者:张丹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5-01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细胞的异常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同时广泛浸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患者发病到确诊,心理都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恐俱、悲观、焦虑、抑郁、绝望等。

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心理护理。

护理体会一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给患者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医疗环境,好的服务能够达到心理治疗、心理平衡的目的。

患者入院时由具有责任心强、素质较好、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护士做责任护士。

入院时热情接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住院规则、饮食陪护制度、查房治疗作息时间等,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做到热情、体贴、耐心、关心、爱护,理解患者的一切举动,从而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书面、口头、多媒体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白血病相关知识。

二排解不良情绪患者一经确诊为白血病,大多数患者对未来焦虑不安、消极,已婚患者对今后的生活尤其是能否维持幸福的婚姻感到悲观,害怕被对方抛弃;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时,既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拖累亲人,表现为孤独自卑,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与人交往,甚至自暴自弃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与精神鼓励,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教育说服,以提高其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向患者介绍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新进展及通过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病例,适当条件下,可安排成功病例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让患者了解急性白血病的可治性,及时化疗的重要性,帮助其消除负性心理,提高患者对化疗的顺从性,调动患者与疾病斗争的积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青壮年白血病患者心理问题护理论文

青壮年白血病患者心理问题护理论文

青壮年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摘要: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白血病细胞无限制的异常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同时广泛浸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白血病好发于青壮年,且病死率较高,此类病人除了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外,还要面临社会、家庭、经济的巨大压力,从而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反应,这些反应都不是一般药物、护理所能解决的。

因此,在青壮年白血病治疗过程中,规范化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问题;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5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57-011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其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1]:1.1情绪休克期: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休克”、“不相信”、“不听话”、否认态度,继而出现忧郁、恐惧、紧张、睡眠障碍、无助感及绝望感(有自杀倾向)。

1.2求索与退缩期:患者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方案,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计划或治疗方案。

1.3知命与平静期:患者较能平静地面对即将发生的事实,治疗合作,轻度抑郁、焦虑,晚期处于消极被动应付、无望及无助状态。

2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2.1否认这种反应会延误人们采取积极地措施2.2痛苦由疾病本身所致的心理问题2.2.1恐惧和猜疑恐惧:是企图摆脱某种不良后果或危险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紧张情绪[1],常表现为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不愿面对疾病的折磨、容貌的损坏(如脱发)和死亡;猜疑:常表现为对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怀疑,这两种心理相互作用,使患者心理负担异常沉重2.2.2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1]。

轻者,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人接触,失去信心;重者,可消极厌世,甚至产生自杀行为2.2.3焦虑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反应,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2.2.4自怜和怨恨由恐惧和侥幸心理转化而来,甚至会有罪恶感2.3由治疗和护理所致的心理特点由于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个人性格、地位的不同,同样的语言、动作,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医务人员的语言及操作、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等,均可引起患者不适、自卑等,最终导致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恐惧等2.4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对确诊难以接受及治疗效果差或复发的患者,常表现为否认、恐惧、情绪低落、愤怒、惶恐不安、焦虑等2.5化疗药物所致的心理反应如激素,可致情绪不稳,产生抑郁或欣快感,l-天门冬酰胺酶可使患者出现精神混浊,甚至谵妄3出现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3.1焦虑、抑郁情绪与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院费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焦虑、抑郁与个性因素关系密切,并且抑郁的发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耐受性增强,同时女性患者焦虑症状较男性严重,说明女性遇到心理应激时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对患者来说,既是生理上的折磨,也是心理上的挑战。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的一些建议。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白血病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恐惧、焦虑、抑郁等,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自尊心和家庭关系。

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与
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白血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这期间会面临
很多困难和挑战。

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比如
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疾病,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建立患者间的支持系统。

白血病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建立患者间的支持系
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白血病患者团体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和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和鼓励。

患者的家人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
鼓励。

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

白血病患者通常对疾病的了解有限,对治疗和护理的需求也存
在误解。

医护人员应该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的进程,明
确治疗目标和方法,并告知患者如何减轻症状和副作用,促使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了解患
者的心理状态,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建立患者间的支持系统和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可
以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康复质量。

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1],其特点是体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的增生,出现于骨骼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这种细胞大多是未成熟和形态异常的白细胞。

也有幼稚细胞或巨核细胞异常增生。

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病毒、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染色体异常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与白血病的发生都有关系。

故做好白血病人的护理是治疗白血病人的一个主要环节。

1 护理方法1.1心理护理白血病人对白血病的预后后有一定了解,易产生忧虑、抑郁、焦虑、恐惧的心理。

因此有的病人病情严重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种负性情绪会导致治疗不积极,甚至不配合。

因此,从护理角度应提早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自我保健知识,及时把治疗好转迹象反馈给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增加其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1.2口腔护理健康人口腔内共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并可引起人体发病。

当疾病导致粒细胞减少,抗体防御能力低下时,口腔内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过口腔侵入人体,造成感染[2]。

口腔护理可以使口腔清洁湿润,去除口臭,免除细菌积聚,减少并发症,预防口腔感染,特别是通过口腔护理有助于观察病情,并了解治疗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口腔护理甚为重要,对白血病人则更为重要,尤其是抗白血病药物治疗能使口腔内环境发生较大的病理变化,做好白血病患者的口腔护理是治疗白血病人的一个主要环节。

护理上常用2%~4%小苏打漱口。

以预防口腔霉菌感染,如有霉菌感染,改用制霉菌素液漱口。

对牙龈出血者,采用凝胶海绵填塞或用去甲肾上腺素稀释液浸湿棉球填塞出血部位。

若有口腔溃疡,局部外涂锡类散,以促进溃疡面愈合。

1.3畅通给药途径患者要面对大剂量各种刺激性极强的化学药物的治疗,外周细小血管很难承受这种高浓度的药物刺激。

因此,应合理选用静脉,最好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如使用浅表静脉,应选择有弹性且直的大血管,避免在循环动能不良的肢体进行注射,有效防止静脉炎的发生,确保治疗输液的完成。

25例白血病患儿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25例白血病患儿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25例白血病患儿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徐 彬(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浙江台州318000)[关键词] 儿童;白血病;心理状态;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07-0986-01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虽然近几年在治疗上有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但还离不开“七分”护理,其中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儿起着尤为积极的作用。

笔者现将25例各年龄组患儿心理状态及护理体会分析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女5例,男20例。

根据年龄分类,其中幼儿期(1~3岁)5例占20%,学龄前期(>3~6岁)10例占40%,学龄期(>6~12岁)10例占40%。

2 心理因素对白血病的影响心理因素的刺激对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影响极大。

一方面,紧张情绪→行为消极→心身防御功能下降→疾病加重;另一方面,正情情绪→行为积极→兴奋大脑皮质→各脏器系统兴奋→造血系统相对活跃→利于疾病的好转。

为此,保持白血病患儿的健康心态,做好心理护理起着重要作用。

3 白血病患儿的分期心理特征及护理311 幼儿期31111 心理特征 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环境,患儿始终保持恐惧和依恋心理,对疾病无所认识,对医护人员表现为强烈的恐惧,啼哭不休,见到母亲患儿才得以平静。

31112 心理护理特点 ①消除恐惧心理:病室保持整洁、整齐,空间设置和谐、轻松、活泼,适当添置动物图案、玩具等。

有条件宜增设活动室。

医护人员应做到仪表端装,常喜色溢于言表,举止可亲,面带微笑,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给予拥抱、皮肤抚摸等一系列非语言动作,这是与幼儿沟通的一条重要途径。

设固定护士对幼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对患儿倍加关心、爱护,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使幼儿体会到护士对他的爱,从而产生安全感。

护士技术要娴熟,各种治疗操作尽量一次完成,尽可能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②帮助患儿解决分离性痛苦。

根据幼儿的生理及恋母心理,在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探望次数或设陪护,对配合治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论文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论文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分析,提出护理措施,以促进疗效。

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改善就医环境、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为患者寻求社会支持系统、指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康复。

结果:调动了患者的积极心态,降低了心理应激反应,使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进展息息相关,科学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化疗继续进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心理反应分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03-02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1],该病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其治疗目前仍是以化疗为主。

白血病本身及化疗都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重病情[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

本文就其容易出现的负性情绪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促进康复1患者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1.1焦虑抑郁在李小云等人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对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入院时进行基线测评结果中,按照原作者的标准,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采用8分作为临界值,82例患者had焦虑分量表(had-a)得分为(7.43±4.20)分(0-21分),其中>8分焦虑阳性者36例,占43.9%;抑郁分量表(had-d)得分为(7.30±3.69)分(0-21分),其中>8分抑郁阳性者35例,占42.7%[3],可见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究其原因,疾病本身、化疗效果、治疗前景及治疗中产生的高额费用等都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1.2 敏感多疑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大多会出现脱发,而激素的长期使用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等,这种外貌改变会使大多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女性丧失自信,自尊心受挫,害怕被别人看不起,从而对外部环境特别敏感,过分注重自己,不相信别人,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取一些本病信息,还怕别人对自己隐瞒病情,别人说话时,总以为偷偷议论自己。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消极心理的影响观察分析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消极心理的影响观察分析

[ ] 晓芳. 瘤 患 者化 疗期 间的 心理 护理.医药产 业 资 讯 , 5王 肿
20 l 1 8 . 0 5,7( 0):4
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和行 为方式 , 持续 和加 强这 种心理反应 , 能
提高机体的抗病 能力 , 帮助患者渡过治疗 的难关 , 对提高治 疗效
果 具 有 重要 意义 J 。许 多 临 床 实 验 研 究 证 明 , 理 治 疗 性 干 预 心
寞;3 情绪不稳定 、 () 内心混乱 、 知不 良 ;4 个 性表 现为精 神 认 ()
衰弱型 : 眠 、 梦 、 志减弱 、 疾病充 满不安 和恐惧 。对此 , 失 多 意 对 本 组 根 据 患 者 表 现 的 心理 问题 , 立 个 性 化 护 理 计 划 , 针 对 性 建 有
采用护理干预手段。
采用S L一 0 C 9 测评表对 10 0 例白血病患者在进行护
效 果 佳 , 予 护理 干 预 后 负性 心 理 显 著 降 低 。 结 论 对 白血 病 患 者 进 行 护 理 干 预 , 给 能
【 关键词 】 心理护理 ; 白血病 ; 消极心理 ; 影响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 恶性疾病 , 其发 病率 约 占恶 性肿瘤 总发病率的 5 … 。由于此病 的难治性 , 患者 在接 受治 疗 的 % 使 期间 , 以接受所发生的一切而心理负担过重 , 而影 响治疗及 难 从 疾病的恢复。因些 , 对此类患者除一般护理外 , 还应特 别注意心 理护理 , 努力消 除其不 良反 应 , 为患 者提供 一 个 良好 的心 理环 境, 提高患者 的适应能力 , 强其 战胜 疾病 的信心 。本文 对 10 增 0 例自血病 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手段 , 前后进行 比较 , 理干预效 并 护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除了需要身体上的护理,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白血病患者在面对疾病的挑战和治疗的不适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这时候,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困难,更好地面对疾病。

1. 沟通和倾诉白血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常常会感到无助、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时候,患者需要有倾听和理解的对象,可以是家人、朋友、医护人员或心理咨询师。

他们可以通过倾诉自己的情绪和困难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获得支持和鼓励,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2. 积极面对白血病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很多不适和痛苦,这时候需要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患者可以通过接受心理咨询,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来增强自己的心理抵抗力,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难。

3. 建立支持系统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支持和关爱。

家人和朋友可以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鼓励患者坚强面对疾病,医护人员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减轻心理压力。

4. 生活调整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和治疗的影响,往往需要进行生活调整。

这时候患者需要学会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角色,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的调整。

患者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疾病带来的不便和困难,保持心情愉快,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长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困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护人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通过学习和锻炼,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度过难关,实现康复。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通 的重 要词 汇 ,7 伟备 好安 慰性 物 件 ,L - C  ̄ H 哼唱 患儿 喜 欢 的歌 曲 或 针 对接 诊 的 1 5 0 例 患 儿进 行 了 对 照 ,对 照 组 实施 常 规 护理 ,研 究
给予 新 奇 的玩 具 等 ,以及 学 龄前 儿 童背 儿歌 、看 童话 ,学 龄 期 儿 组 加用 心 理 护理 干 预 。本 次 结 果 示 ,研 究组 一 次 穿刺 成 功率 与 童 玩 电子 游戏 等 分散 注 意 力 ,缓 解 不安 与 焦虑 ;若 患 儿 表现 情 护 理 满 意 率均 高 于 对 照 组 , 而焦 虑 、抑 郁 评 分 则 低 于对 照 组 , P 绪 紧 张且 不愿 接 受治 疗 ,护 理人 员应根 据 患 儿心 理特 点 进行 针 对 <O . 0 5 ,差 异 具 有统 计 学 意 义。根 据 患儿 的性 格 、心 理特 点 ,采
综 上所 述 ,门诊 输液 患 儿在 常 规 护理 基钏 1 ; ) / I I 川 b i 理 护 f
研究 所得数 据利 用统 计学 软件 S P S S 1 8 . 0 处理 , 计数 资料采 取 % 表示 , 采用 x 检验 , 汁量 资料 采取 ( 均数 ±标 准差 ) ( ± s) 表示 , 采用 , 检 验 ,P< 0 . 0 5 ,差 异具有 统 计学意 义 。 2 结果
分 ,对 照 组 依 次 为 ( 4 3 . 0 3 4 - 6 . 8 4 )分 、 ( 4 5 . 0 2 ±6 . 0 7 )分 ,研 究
嵌 抚 患 儿 ,使 得他 们 在 最快 时 间 熟 悉 护 理 人 员 ,建 亲 切 感 与
喜 欢 的 音 乐与 故事 ,从 而 营 造温 馨 的环 境 , 以此来 稳 定情 绪 ,也 信 任 感 。 患 儿若 哭 闹 比较 严 蘑 ,则 可 根 据 他们 的 喜 好 与 日常 习 能起 到 一定的缓 解疼 痛 的效果 。

白血病30例心理护理

白血病30例心理护理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1 两组护理效果 比较 .
见表 1 。
表 1 两组 患者护理效果 的比较
1 1 临床 资料 .
本组 白血病患者 6 0例 , 4 男 0例 、 2 女 0例 , 年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P< .5 0 0
龄 2 5 2 . 3±6 2 ) ; 1— 0(3 2 . 3 岁 病程 1~1 6 2 0( . 6±12 ) 。 .6 年
患者均符合诊 断标准 , 无其 他疾 病。随机 分为 观察组 和对 照 组各 3 0例 , 两组患者年龄 、 性别 、 病程 等方面 比较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0 0 ) P> .5 。
2 2 两组抑郁情况 比较 .
见表 2 。
表 2 两组抑郁情况 比较 ( ) , 1
1 2 方法 .
急性 白血病是 病死率 较高 的造血 系统恶 性肿 瘤之 一 , 目
2 结 果
前治疗效果 欠 佳。加 强护 理在 白血 病治 疗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20 09年 1月 一 0 0年 1 , 院对 3 21 2月 我 0例 白血病 患者 给
予心理护理 , 取得满意效 果。现报告如下 。
更 多支持 和照顾 , 同时表现 出乐观 、 爱 的情 绪 , 一步帮 助 关 进 患者树 立健康信念 。
因及护理对策[ ] 浙江临床 医学 ,09,1 1 ) 18 J. 2 0 l ( 2 :35— 根 据患者 病情安 排生活 起居 和康 复治
18 . 3 7
4 6 日常生活干 预 .
疗, 病情缓解后如未 出现其他并发症 , 可在第 2天将床 头升高 2 。 3 。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 肢体被动运动 , 0 ~0 , 从第 3天开始可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通过对家属的亲身护理体会和21例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病友及家属的走访观察后分析,发现他们存在否定期、恐惧期、抑郁期、悔恨期、接受期、侥幸期、疏忽期7个相似的心理特征。

而针对不同特征进行良好心理护理的病友康复治疗效果就更好。

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中的整体配合和自我调节,是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康复和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标签: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

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简称M3),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早期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白血病[1],目前对APL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利用三氧化二砷及全反式维甲酸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以前有大大的提高,治愈率达到了90%以上,是白血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一型白血病,因此白血病M3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没有信心和不敢勇于面对,所以患者走出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家属的亲身护理体会和对病友的走访观察发现,要真正达到上述效果,必须首先要分析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才能,为此,笔者总结了21例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朋友治疗恢复时期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如下医护人员、家属、患者三者配合的心理护理方案。

1 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和交流走访了2002年8月~2011年8月期间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3~61岁,平均37岁,其中学生3例,教师2例,驾驶员2例,个体9例,农民工2例,公务员2例,退休1例。

治疗后复发3例,其中经过缓解和强化治疗未完成维持治疗疗程2年和3年后各复发1例,2002年完成规范疗程治疗后忽视后期养生复发1例,其余无复发病例生存至今。

慢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慢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慢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讨论慢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对有巨脾的病人,常因脾脏压迫而无左上腹坠胀、食后饱满等。

饭后应嘱病人调整体位,适当休息。

对终末期病人加强生活护理。

对慢性病人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急变表现,若有及时通知医师。

【关键词】慢性白血病护理慢性白血病在国内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少见,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罕见。

基本病变为相应的细胞繁殖弥漫性增生,并浸润全身组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CGL)多见于中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慢粒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疾病,病因同急性白血病。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

病人可因查体或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血象异常或脾肿大,才被确诊。

随着疾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消瘦等代谢亢进表现。

由于脾肿大而感左上腹坠胀、食后饱胀等。

脾肿大最为突出,往往就医时已达脐下,甚至可达盆腔。

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

如果发生脾梗死则压痛明显,并有摩擦音,治疗后病情缓解时脾往往缩小,但病变发展或活动其再度肿大。

约半数病人有肝肿大。

大多数病人有胸骨中下段压痛,为重要的体征。

当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时,可见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白细胞极度增高时(例如<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表现为呼吸窘迫、头晕、语言不清、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等。

以上表现经过治疗可得到缓解,但约70%的病人在1~4年内逐渐进入加速期以至急变,急变时临床表现同急性白血病。

病人先有乏力、盗汗、骨痛及贫血加重、胸骨压痛及脾肿大加速并有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发热,同时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染色体出现新的异常,对原有的化疗药美法仑、羟基脲等不敏感,继而出现典型急性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急性变承后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慢粒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应结合血象、骨髓象及当然体检查。

外周血细胞数可明显增高,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心理困扰。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心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进行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对待治疗。

也要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支持。

白血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护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该通过耐心的沟通,帮助患者理解病情,缓解他们的紧张和恐惧。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会遇到很多问题,医护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积极应对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心理护理中,医护人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

针对焦虑、抑郁等情绪,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患者。

医护人员还应该关注患者的营养和睡眠情况,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体状态,从而促进康复。

在心理护理中,家属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白血病患者的家属在照料患者的自己的心理压力也很大。

医护人员应该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

医护人员还可以建立白血病患者的互助支持团体,让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共同面对白血病带来的挑战。

白血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和治疗。

医护人员在开展心理护理时,应该注重长期护理,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社工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多个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服务。

在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重视患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积极帮助他们找到积极的情绪和生活态度。

通过多种方式,如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心理治疗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可能面临长期的治疗和观察。

与其他疾病一样,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因疾病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建议和方法。

1. 建立支持系统和沟通渠道白血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建立一个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医护人员以及白血病患者组织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定期与医生沟通和交流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

2. 教育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白血病的详细信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白血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提供一些宣传材料,如手册、视频等,供患者和家属参考。

3.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鼓励和肯定患者的努力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其他的心理护理方法,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冥想等也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疾病的压力。

4. 管理疾病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白血病患者可能会面临治疗的不确定性和疼痛的持续,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启动对话、提供支持、建立身体症状管理计划等方式帮助患者管理焦虑和抑郁。

有时候,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这种情况下,及时联系医生并进行咨询是非常重要的。

5. 应对治疗的不良反应白血病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医护人员可以在治疗开始前向患者详细解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治疗支持。

及时记录和报告治疗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医生可以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6.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和日常活动白血病患者常常因为治疗和身体不适而逐渐减少社交和日常活动。

与他人正常互动和参与日常活动有助于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抵抗力。

医护人员可以鼓励患者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并试图参与一些适合自己状况的日常活动,如散步、阅读、观看电影等。

51例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论文

51例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论文

51例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及体会[关键词] 心理护理焦虑抑郁[中图分类号] r39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06-01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发病构成的5%左右[1]。

伴随病情进展与化疗实施,白血病患者会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负性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本文对51例白血病患者实施了全方位心理干预,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我科骨髓检查确诊白血病病例102例,男56例,女46例,19-54岁,平均32.4岁。

粒细胞白血病56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例46例。

入选标准:预计生存期半年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施加系统心理干预措施,3个月后评价心理干预效果。

1.2 心理干预方法1.2.1 确诊前后的心理干预确诊前,医护人员细致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作解释指导,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初步认识,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确诊后,并告知化疗可达到的预期效果及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

对于陷于极度恐慌,精神萎靡,自我封闭甚至抑郁的患者,责任护士要主动施加干预,可用轻拍肩部的方式安慰患者患者在平静的气氛中慢慢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时减少探视,给患者一个心理适应过程。

列举成功化疗案例,通过暗示疗法激发患者的乐观情绪,打消病人绝望念头。

1.2.2 化疗期的心理护理化疗阶段,伴随骨髓抑制、感染、呕吐等综合征的出现,患者可出现焦虑、怀疑、烦躁情绪,对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增加。

责任护士此时要注意倾听,赢得患者的信任,主动跟患者沟通,用支持性的语言鼓励患者讲出自身感受,适当的宣泄情绪。

化疗极期,责任护士要对患者心理进行解释、安慰,鼓励患者坚持完成化疗,通过邀请成功病例现身说法的方式重新塑造新的心理平衡,打消疑虑情绪,因势利导帮助患者度过化疗高峰期。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护理对于白血病患者康复起着关键作用。

在认知障碍方面,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解释病情,帮助其调整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情绪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必须及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建立支持系统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心理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白血病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心理状态、认知障碍、情绪管理、支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咨询服务、康复。

1. 引言1.1 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对于白血病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常常需要经历长期的治疗过程,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挑战。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治疗效果,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感。

而负面的心理状态则可能加重症状,阻碍治疗的进行。

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患者情绪的影响上。

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过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削弱患者的抵抗力,影响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非常关键。

在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包括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治疗过程,最终实现康复。

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关注和支持。

2. 正文2.1 认知障碍的解释与调整认知障碍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这些问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认知障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具体表现和程度。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解释认知障碍的原因以及可能对治疗和康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1-06-13T14:48:23.8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兰利芬[导读]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患者精神上极度紧张兰利芬(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1-0292-0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得出结论:及早对白血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促进疾病的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疾病转归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患者精神上极度紧张,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性情绪,使原发病加重或使患者不能由始至终地坚持而导致失败,再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

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1],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尤为重要。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护理,我科护理人员及早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9年1月—2010年3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8例,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18—75岁,各种文化程度都有,对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 心理反应
2.1焦虑、恐惧患病前期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担心不能治愈,不能支付治疗费用而产生焦虑情绪。

2.2淡漠、抑郁多发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再加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造成患者躯体持续不适,以致逐渐失去信心,日趋消极,表现为抑郁寡欢,食欲减退,懒言,甚至拒不理采[2]。

2.3悲观厌世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病情未见好转,自认为无药可救,或病痛难忍,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常常忧郁、叹气,心情烦躁不安。

抑郁的患者由于心情的原因导致活动较少,长期不活动可能导致很多不利后果。

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心理护理对策
3.1交谈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恐惧害怕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消除顾虑,减轻恐癌心理负担。

3.2倾听病人诉说,培养患者积极情绪护理人员耐心观察每一位患者,善于识别患者的心理反应,把握患者的情绪感受,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内心的恐惧,要给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让患者通过宣泄使其摆脱不良的心境,减轻不良心理状况。

3.3缓解外因刺激法对于疑似病例,不轻易做出诊断,不能向患者透露病情,或露出暗示的表情,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适当确切。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3.4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3.4.1认知重建法是指护士可以向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进行质疑,使患者认识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放弃并重建信念系统。

3.4.2思维中断是指白血病患者常因化疗的不良反应而感到焦虑、恐惧,护士告诉患者停止这种想法,应想到现在虽有些痛苦,但化疗药物效果好,能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让患者充满希望。

3.4.3音乐疗法是指通过播放适当的音乐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放松,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缓和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

3.4.4脱敏法患者与人交往时会有自卑感、恐惧感,可先让患者与同病室病友交往,适应后再到医院内散步,最后走出医院,这样建立起的正常反应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脱敏才算成功。

3.5家属和社会系统支持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

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让病人感觉社会的温暖,使得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3.6排解和优化情绪患者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因此,唤起患者的信心是关键。

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在化疗前详细解释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疗进展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因化疗副反应严重,而拒绝治疗者,除诱导疏通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之舒适,顺利的渡过强化治疗期。

4 结果
我科108例患者,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负性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患者情绪基本稳定,能正确认识疾病,接受治疗,大大增加了病人的完全缓减率。

5 结论
总之,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护理有着特殊性,在对患者的疾病采取正确治疗、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因疾病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心理要及时采取措施,实践证明,正确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患者乐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前提,使病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娟.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36(5):105—106.
[2]李素霞.自体骨髓移植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3):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