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西南联大行思录》是一本由杨绛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她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求学经历和与知识分子的交往。
这本书以其真实、细腻的叙述方式,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这本书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西南联大这所学府的独特魅力。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学校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代。
在那个时候,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如此强烈,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来,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改变社会。
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创新。
通过杨绛的叙述,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的独特之处。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启迪。
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们的引路人和朋友。
他们与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分享思考,共同成长。
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平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意义。
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中,杨绛还回忆了自己与一些知识分子的交往。
这些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导师,更是她的朋友和精神支持。
他们在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让她受益匪浅。
通过这些交往,她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这些知识分子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完《西南联大行思录》,我不禁思考起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塑造。
在西南联大这样的学府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启迪。
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平等交流,让学生们在学术上和思想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通过阅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学子们的热情和追求。
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篇一西南联大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真的是感触颇深啊!说起西南联大,那可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学校居然能汇聚那么多的大师和优秀的学子,简直就是个奇迹!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个学校嘛,有啥了不起的。
但你要是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它真的太了不起了!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可能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还要糟糕。
教室简陋得不行,宿舍也是破破烂烂的。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的学习热情却像燃烧的烈火一样,熊熊不灭。
我就在想,要是换做我在那种环境里,我能坚持得下来吗?也许我早就打退堂鼓了吧。
那些教授们,个个都是大牛啊!他们本来可以在更舒适的环境里搞研究、做学问,可却偏偏选择来到西南联大,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他们的那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师者风范!再看看那些学生,一个个也是拼了命地学习。
他们心里清楚,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得学好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学习是为了啥?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西南联大培养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师教得好吗?我觉得不是,更多的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那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我们有时候还不珍惜,还在抱怨学习辛苦。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比起来,我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这一路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也许,我们都应该从西南联大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努力前行。
你说呢?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嘿,朋友!你知道西南联大吗?我最近看了关于它的一些东西,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西南联大,这四个字一出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无数人的求学之路。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西南联大如此特别?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教授?还是那些怀揣梦想的学生?可能都有吧。
精选多篇《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精选多篇《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认真的看完《西南联大行思录》,你会发现在早前人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虽然是很早之前的故事,但是《西南联大行思录》中确实是透露出了很多的正能量。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抗日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京、天津几经辗转颠沛至长沙最后到昆明,联合成立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中国最可称道的一批知识分子。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仍然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光辉的成绩。
这首校歌词《满江红》是一九三八年联大制定校歌校训时,由校长冯友兰和中文系教授罗庸所作,并几经修正。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可以想象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唱此校歌,悲愤而又坚决不屈的心情。
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原以为只是联大校友一些的追忆,漂泊的历程。
书中内容的会让你的心灵震撼,从汪曾祺的散文里,从一个个片段看到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联大教授们和联大时期的大学生活。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最困难的物质条件,却产出了大量的学术科技明星。
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数学家陈省身,文史学家季羡林。
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星光熠熠。
西南联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当时的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堪比当今美国最著名大学。
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
为什么会这样,看完这本书,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西南联大汇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学者教授,他们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大都从世界著名学府学成归来,是东西方学术荟萃之集大成者。
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教授。
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一种精神在堕落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08级D班农树凯 084110237一种精神在堕落--《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就像它的一位优秀的孩子所说:西南联大是一种精神。
西南联大的学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学生典型而优秀的代表,无论是如今功成名就的老学子,还是早在那个年代就为国捐躯的青年人,无论是他们对知识对学问对真理的态度,还是抗战期间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热情,都是抗战年代大学生精神的写照。
在讲述邓稼先先生的那一集中,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
邓稼先和杨振宁虽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我心中,邓稼先远比杨振宁崇高。
邓稼先舍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工作,为了中国核事业又舍弃了家庭的幸福快乐,为了实验的那枚未爆炸的原子弹,他又舍弃了他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他为国家而学习,在那样艰苦的年代用这样坚定的信念学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至高水平;他为国家而工作,在那样国力不算强大的时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他为国家而牺牲,他想也没想就捧起核材料在我心中简直就是一个壮举!杨振宁和邓稼先同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同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两种人生两条道路,邓稼先的选择让我看到了西南联大学子的风貌,让我看到了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我去寻找一种精神,可是没有收获。
我知道,现代大学生有那一些有精神的大学生存在,像徐本禹,像洪战辉,像黄来女,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自省,可是他们却不能代表这一代大学生。
每次看见校园里走过哈日装扮的校友,我就会回忆起那八年屈辱的历史;每次看见校园里随手乱扔的姐妹,我就为小学学的思想品德而惋惜;每次看见校园脏话说得比英语还流畅的男生,我就不敢往下思考当代大学生的素质问题;更不提那些我看不到的校园政治、权钱交易、徇私舞弊,还有我想都不敢想的大学生“三陪”、大学生“小姐”。
是一代人堕落了吗?我觉得是一种精神堕落了,那种代表民族先进性的精神在大部分大学生中堕落了。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闻一多先生一生投身教育,一心救国,最终走向殉道之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无数同闻一多先生一样的中国人一心求学,只为了救国、救国、救国、还是救国。
学文,为往圣继绝学,延续中国文化;学理,为国家之兴旺,筑强国之根基。
日军侵华,火烧昆明城,空袭是人们的日常,多么令人无法想象,而在如此环境下,西南联大的教师和学生未曾因此停止过一日学习与工作。
为什么在几乎没有经济支撑的条件下,他们还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因为那时没有什么自身利益的争夺,只是一心为了国家能够更好,为了国家的未来去潜心读书、潜心研究。
敌人摧残了城市、摧残了乡村、摧残了山川河流,却毁灭不了我们五千年来的文化种子,炮火只会让我们的士气更加刚毅,人民的心更加团结。
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岂是一场战争就可以磨灭的。
那时的学者,不仅赓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时,在那样抗争的年代下,应该说是一代中华民族精神在非常时期的一种体现。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虽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在那段山河破碎,硝烟四起的时代,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一群读书人凭一身风骨,守护了国家文脉,为国家日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供献。
如今,中国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大学,能彪柄于世界大学之林毫无愧色。
树自由之风气,立独立之思想。
明月清风,傲雪凌霜。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第 1 页共 1 页。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受触动。
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那股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守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仿佛穿越时空,直击我的心灵。
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它肩负起了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任。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然而,就在这样的绝境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没有屈服,没有放弃。
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民族未来的期许,辗转来到了西南边陲。
纪录片中,那破旧的校舍、简陋的教学设备让人感慨万千。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他们就在茅草屋中授课;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老师们就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学生们描绘科学的蓝图。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却丝毫未减。
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在泥泞的小路上探讨学术问题。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感敬佩。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那些在各自领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都在这里传道授业。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授课,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传授给学生;闻一多先生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表达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些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西南联大,学术自由的氛围十分浓厚。
不同的学术观点在这里碰撞,不同的学科在这里交融。
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研究方向,老师们也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培养了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没有辜负老师和社会的期望。
他们在毕业后,纷纷投身到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有的成为了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汗马功劳;有的成为了文学家,用文字唤醒民众的觉醒;有的成为了政治家,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出谋划策。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纪录片《西南联大》是我最近观看的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
该片以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奋斗和牺牲。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们心存敬佩和敬意。
首先,该片生动地再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着极其困难的条件。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那些年轻人的追求知识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到偏远的西南地区学习和工作。
在那里,他们艰苦学习,勤奋钻研,立志报效国家。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艰苦的环境下砥砺前行,为中国的发展和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片中所描述的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牺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一个选择留在联大的师生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许多人不幸牺牲,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让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黯然失色。
相反,他们的精神被铭记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中国英雄的篇章,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
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
西南联大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那些年轻人在西南联大接受的教育是如此全面和深入,他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国家意识。
这种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成为贡献社会、服务国家的栋梁之才。
纪录片《西南联大》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历史和教育的思考。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意识到每一个人的奋斗和付出都可以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的伟大潜能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中国人。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西南联大行思录》是一部描写中国现代史上重要事件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巴金。
这部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学生运动、政治斗争、爱情纠葛等多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青春篇》、《斗争篇》和《爱情篇》,通过这三个篇章,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命运。
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中,作者以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学生运动、政治斗争等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学生们的理想主义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青年学子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这些内容不仅令人感慨当时的社会风云变幻,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在读完《西南联大行思录》后,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部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命运,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一种纪念和怀念。
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学生们的理想主义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坚持和追求。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青年学子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这些内容不仅令人感慨当时的社会风云变幻,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在书中,作者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学生们的理想主义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坚持和追求。
这些内容不仅令人感慨当时的社会风云变幻,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同时,书中还有许多真挚的友情和浓烈的爱情,这些情感的描绘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学生们的理想主义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坚持和追求。
这些内容不仅令人感慨当时的社会风云变幻,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行思录》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作者亲身经历的描写,它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命运,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集合6篇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集合6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集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真的是感触颇深呐!西南联大,这几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那时候的中国,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但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光。
纪录片里的画面一帧帧地展现在我眼前,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当时的教学条件之差,超乎想象。
教室简陋到甚至不能遮风挡雨,下雨天,雨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打在书本上,打在学生们的身上。
可即便如此,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他们专注的眼神,仿佛在告诉世界:再艰苦的环境,也阻挡不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长衫,头发有些凌乱,脸上还带着几分疲惫。
但当他开口讲解那些深奥的知识时,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
他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仿佛在演奏一首知识的交响曲。
台下的学生们呢,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一个字。
他们手里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那认真的模样,真让人感动。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有的家境优越,有的出身贫寒。
但在西南联大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祖国的未来,努力学习。
我记得有个学生,每天要走好几里山路才能到学校。
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发,手里拿着一个冷馒头,一边走一边啃。
到了学校,已经是满头大汗,但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就投入到学习中。
晚上回到家,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看书。
他说:“我不怕苦,只要能学到知识,将来能为国家做点事,再苦都值得。
”西南联大的图书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里面的书不算多,但每一本都被学生们视若珍宝。
为了能借到一本心仪的书,学生们常常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
借到书后,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有的甚至在路灯下读到深夜。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让我不禁想到,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是如此优越,可有时候我们还会抱怨这抱怨那。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所大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就像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茅草屋做的教室,土坯做的宿舍,下雨天教室里到处漏水,学生们只能打着伞上课。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老师们依然认真授课,学生们依然专心听讲。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那些在各自领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等等,都在这里任教。他们不仅传授着专业知识,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影响着学生。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同时也痛斥着侵略者的罪行;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授课。这些大师们,在困境中坚守着学术的尊严,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此外,西南联大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深受感动。在国家危难之际,师生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抗战和复兴贡献力量。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它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屈服,要勇往直前;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懈怠,要坚持不懈。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受触动,仿佛被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特殊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在昆明临时落脚。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西南联大记录篇观后感
西南联大记录篇观后感看了西南联大的纪录片,那可真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奇世界的大门,满脑子都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惊叹和敬意。
西南联大,就像是在战火纷飞的乱流里突然冒出来的一颗超级闪亮的星。
你能想象吗?那时候到处都在打仗,炸弹可能随时就在头顶上爆炸,可这些老师和学生们呢,就像一群倔强的超级英雄。
他们从全国各地凑到一块儿,一路颠沛流离,带着书本和知识的火种,在云南那片土地上安营扎寨,建起了一个特别的大学。
纪录片里那些画面,看着就让人心里一阵阵地感动。
简陋的教室,破破烂烂的桌椅,可学生们的眼睛里都透着光。
老师在台上讲得那叫一个带劲,不管是讲文学、历史还是科学,每一句话都像是带着魔力,把学生们的魂儿都给勾住了。
我就想啊,这得多强大的信念才能在那样的环境里还这么专心地学习和教书呢?里面的那些大师们更是酷得不像话。
像闻一多先生,留着大胡子,讲起课来激情澎湃。
他讲的那些诗歌啊,就像是能从屏幕里蹦出来,钻进我的心里。
还有陈寅恪先生,那学识简直深不见底,戴着眼镜,坐在那儿讲那些高深的学问,学生们听得那叫一个入神。
这些大师们,就像是武林高手,各自带着独门绝技,把知识的宝藏一股脑儿地展示给学生们看。
而且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特别牛。
他们白天上课,晚上还得躲空袭警报。
警报一响,大家就得往防空洞跑,可就算是这样,他们还不忘把书本带着。
有个画面特别深刻,学生们在山洞里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简直比什么都强烈。
他们一边要忍受生活的艰苦,一边还要操心国家的命运,想着怎么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去改变这个被战争搞得乱七八糟的世界。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和自己现在的生活做对比。
我们现在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舒服的桌椅,各种学习资源多得数不过来。
可是呢,有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小困难就不想学习了。
和西南联大的那些先辈们比起来,我们可真是太幸福又太容易满足了。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那么灿烂的学术成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永远闪耀的灯塔,它告诉我们,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只要有信念,有对知识的热爱,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追求智慧和进步的脚步。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精选10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西南联大》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对大学教育的启示篇一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对大学教育的启示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那感受,真是五味杂陈啊!西南联大,那可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居然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简直让人惊叹不已!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咱们现在的大学教育。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大学条件多好啊,设备先进,资源丰富。
可我觉得吧,有时候条件太好,反而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
就像西南联大那会儿,条件艰苦得要命,但师生们却有着一股死磕知识的劲儿,可能正是因为困难,才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潜力。
现在的大学教育,是不是有点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呢?我们整天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那些高大上的知识,可真正到了社会上,发现好多都用不上。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可不一样,他们是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我就想问了,咱们现在为啥不能多来点实践课程呢?还有啊,现在的大学是不是有点太功利了?大家都忙着考证、考研、找工作,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真正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他们追求的是纯粹的知识和真理,那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不过,话又说回来,时代不同了,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西南联大的模式。
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比如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也许,我们的大学教育需要来一场小小的变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你们觉得呢?篇二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对大学教育的启示哇塞,读完《西南联大行思录》,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翻腾!你说这西南联大,咋就那么牛呢?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教出那么多厉害的人物。
我就琢磨着,这对咱现在的大学教育到底能有啥启示呢?咱先说说现在的大学,那大楼是盖得一个比一个高,设备也是越来越先进。
可我咋就觉得,这教育的质量有时候没跟上呢?就像做了个好看的蛋糕,外表光鲜,里面的味道却不咋样。
西南联大那会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亲近!老师是真心教,学生是拼命学。
哪像现在,有的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学生有问题都找不到人问。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
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
遇上大雨,双层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
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
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
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
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
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
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
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
”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钟,并视为当然。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以下是关于《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
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
”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西南联大与我们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
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
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
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10D 杨慧敏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
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
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
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
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
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
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
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
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感触颇深呐。
说起西南联大,那在当年可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所大学汇聚了一群顶尖的学者和充满求知欲的学生,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当时的教学条件之差,超乎想象。
教室简陋得不行,有时候连个完整的黑板都没有。
下雨天,教室里还会漏雨,滴滴答答的,老师和学生们就这么一边躲着雨,一边继续上课。
可就算是这样,大家的热情那是丝毫未减。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教文学的老教授。
他总是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衫,头发有点乱蓬蓬的,但眼睛里却闪着光。
每次上课,他都会捧着厚厚的一摞书,那些书的边边角角都被翻得卷了起来,一看就是被反复研读了好多遍。
他讲起课来,那真是激情澎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话语之中。
有一回,他讲到李白的诗,整个人都陶醉其中,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手还不停地在空中比划着,就好像他真的见到了李白,正在和诗仙一起畅谈呢。
还有那些学生们,一个个也是充满了劲头。
他们每天早早地就起来读书,校园的角落里、树荫下,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刻苦学习的身影。
有个学生,家里条件特别不好,每天就吃着两个窝头,喝着白开水,但手里永远拿着一本书。
晚上宿舍熄灯了,他就跑到路灯下面接着看,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不仅教学认真,还特别关心学生。
有个女学生,因为生病耽误了不少课程,心里着急得不行。
她的老师知道后,专门抽时间给她补课,耐心地解答她的每一个问题,还鼓励她不要灰心。
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女学生最终赶上了进度,成绩还特别优秀。
当时的校园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乐趣。
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啥的。
学生们自己编排节目,虽然道具简单,服装也不华丽,但大家都特别投入,演得有模有样。
有一次的诗歌朗诵会上,一个男生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热爱,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西南联大观后感每集
西南联大观后感每集篇一西南联大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一些资料,真的是感触颇深啊!这一路的历史,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感叹。
西南联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居然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到底是为啥呢?也许是因为那里有一群真正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老师和学生。
他们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却还在拼命地学习、研究。
我就想,要是我在那种环境下,能坚持得住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我看到那些破旧的教室,简陋的宿舍,心里就一阵发酸。
那时候的学生们,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没有空调,没有电脑,甚至连一本书都珍贵得要命。
但是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种渴望,就像饿了几天的人看到面包一样。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有时候还不好好学习,我都觉得有点惭愧。
我觉得我们真应该向西南联大的前辈们好好学习,学习他们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你们说,要是现在再出现那样艰苦的环境,咱们还能像他们一样创造奇迹吗?我心里真没底。
但是不管怎么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有追求,啥困难都能克服。
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哎呀妈呀,看了西南联大的那些事儿,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你说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咋就能有那么牛的一所学校呢?我一直在琢磨这事儿。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们知道国家需要人才,需要知识来强大,所以就算条件再差,也拼命地学。
我想象着那些学生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的场景,那得多难受啊!可是他们不在乎,照样听得津津有味。
这要是换成我,说不定早就抱怨连天了。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也是厉害得不行,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这穷乡僻壤,就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
这得有多大的情怀啊!我就问自己,要是我有那样的本事,我能做到吗?也许能,也许不能,真不好说。
现在咱们的生活好了,啥都不缺,可有时候反而没了那种对知识的热情和执着。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是我们太安逸了,忘记了努力的意义?我觉得西南联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给我们现在的人提了个醒:别把好条件当成理所当然,要珍惜,要努力!不然,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前辈们的付出呢?篇三西南联大观后感说起西南联大,我真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这西南联大啊,简直就是个奇迹!在那样艰难的战争年代,居然能搞出这么一所厉害的学校,培养出那么多的大师和人才,你说神奇不神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西南联大如此与众不同?是那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大家的斗志?还是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感染了学生?我觉得可能都有吧。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西南联大观后感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
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
“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
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西南联大观后感2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导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
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
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
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
”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2018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2.《师德启示录》观后感3篇
3.《科学启示录》800字观后感
4.道德启示录
5.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观后感范文
6.《现代启示录》观后感范文
7.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8.西南干旱的感悟作文
上文是关于《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