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谭秀贞(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儿科佛山528248)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变化特点。

方法对2009年~2014年间的4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观察患儿热性惊厥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上首发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较3岁以内高,发作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但体温低于38.5℃的患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

反复发作者脑电图异常率较首次发作者高,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5min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较发作持续15min内者高。

有明确高热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出生史异常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也明显增高。

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相关,脑电图对判断小儿热性惊厥的病情、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脑电图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765(2016)-07-02103-0088-03CIinicaIFeaturesandEIectroencephaIogramAnaIysisinChiIdrenwithFe-briIeConvuIsionTANXiu-Zhen(DepartmentofPediatrics,The6thPeopIe′sHospitaIofGuangdongFoshanNanhaiDis-trict,Foshan528248,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featuresandelectroencephalogram(EEG)changesofchil-drenwithfebrileconvulsion(FC).METHODSTheclinicaldataandEEGof452childrenwithFCbetween2009and2014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ndtherelatedfactorswereobserved.RESULTSTherewasnorelationshipbetweenabnormalEEGrateandgender,abnormalEEGrateofchildrenwithfirstFCattackolderthan3yearswashigherthanthoseyoungerthan3yearsold.ThetemperatureofthosewithFCwasusuallyabove38.5℃butitwasbelow38.5℃forthoseoffirstattackwhoseabnormalEEGratewashigher.Abnormalrateofthoserecurrentattackwashigherthanthoseoffirstattack.EEGabnormalratewhoseattackwasdurativetimeover15minuteswashigherthanthosein15minutes.EEGabnormalrateofthosewithfamilyepilepsyhistoryandabnormalbirthhistorywasalsosignificantlyhigher.CONCLUSIONTheabnormalchangesofEEGinchildrenwithFCarerelatedtoage,bodytemperature,frequencyofattack,durationofattack,familyhistory,etc.TheEEGhasacertainsignificanceinthejudgmentofthedisease,prognosisandclinicaluseofdrugsinchildrenwithFC.KEYWORDS:Children;Febrileconvulsion;Clinicalfeatures;Electroencephalogram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convulsion,FC)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定义为发生在婴幼儿期(经常为6个月至5岁之间)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无热惊厥病史者。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局限和隐晦,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熟悉其表现形式尤其是隐晦(微小)型的表现形式很重要,以免漏诊。

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不属于惊厥的某些异常运动如惊悸、颤抖和快速眼运动相睡眠状态下的动作误认为是惊厥。

惊悸和颤抖可由寒冷、声音、皮肤刺激或被动运动而诱发,无意识障碍和眼球的异常运动,抚慰可使其平息,而惊厥则相反。

近年来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临床现象:一是临床是有惊厥表现,脑电图监测却无异常放电;二是有些病例脑电图有异常放电,但临床上却未见惊厥。

1.发病时间生后不久出现的惊厥可见于HIE、颅内出血、先天性TORCH感染、维生素B6依赖症等。

(1)生后24h内: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脑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

(2)生后24~72h:多见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低镁血症等。

(3)生后72h~1周: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柯萨奇B 族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弓形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氨基酸代谢异常、核黄疸、新生儿甲旁亢、脑出血(实质)。

2.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和分类(1)局灶阵挛型: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

通常神志清醒。

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

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2)多灶阵挛型: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

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

常伴意识障碍。

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

约75%的患儿具有棘波伴1~4周/s的慢波和(或)α样波。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与探析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与探析

续 时 间、C 的再 发 次数 、 C的发 作 年 龄 有关 。 在 3岁 以 上 者移 行 为 E F F P
的可能 性 最 大 。本 组 3 0例 E G 患 儿 中 有 1 O例 I级 阳 性 家 属 史 9 E z ( 3 . ) 07 。从统 计数 据 显示 F C呈 复 杂 的遗 传 模式 , 有 显著 的 具 遗 传倾 向 , C的 I F 级亲 属 F C的发 生率 明显 增高 。因此 对年 龄> 2 , 岁 体 温≤ 3 . " 且 反复 发作 的d J 热 性 惊厥 必 须引 起 足够 重 视 , 其 8 5C ,h 尤 是对 有 癫痫家族 史 的患儿 , 可适 当选用 抗 癫痫药 物 治疗 。 在 癫痫波 的 1 例 中 , 呼吸遭 感 染 引发 的反 复 热 惊厥 有 1 例 , 1 3 有 l 有 例 的引起 原 因消化 道的感 染 , 外 1 的病 因不 详 , 于 E 另 例 对 P机理 , 可能 有 是存 在 潜在 的 E P基础导 致发 热进 而诱 发并 应 。热消退 2 之后 , 周 仍然 出 现 异常 放电 , 时可 以采用 抗癫 痫药 物进 行治疗 。 这
参 考 文 献
[ ] 诸福 棠. 1 实用 儿科 学[ . 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0 3 1 5 M] 北 人 2 0 .86 [ ] 刘秀 琴. 经 病 学 [ . 京 : 民 军 医 出版 社 , 0 4 3 —4 , 2 2 神 M] 北 人 20 . 5 9 6
注 : 量具 体体 温 2 0 , 测 5 例 痫性 放 电 1 例 3 表 2 热 性惊 厥发 作次数 与 E G表现 关 系 E
波 综 合 在 F 或 EP 阳 性 家 族 史 中 的 EEG 异 常 率 明 显 高 于 阴 性 家 族 C 史 [ 。根据 F 4 ] C患儿 E G研 究 , 现 E G 异常 与 E E 发 E P家族史 、 C发作 持 F

脑电图对热性惊厥患儿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

脑电图对热性惊厥患儿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
医技杂志 2 0 1 5年 6月第 2 2卷第 6期
J o u na r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J u n e 2 0 1 5 , Vo 1 . 一 2 2 1 .

电 生 理・
脑电图对热性惊厥患儿诊断 治疗及预后 的价值
3 讨
热性惊厥是d , J L 惊厥最常见 的疾病 ,也是最有争议的发 作性病 。众多 的前 瞻性和 回顾 性研究发 现不超过 1 0 mi n或 1 5 m i n的热性惊厥 不会造 成 日后 的癫痫 和认知 功能减 退… 。 热性惊厥 引起 日后癫痫 的概率仅 2 % 5 %。 而在第 1 次 热性惊 厥发作后复发率 为 3 0 %~ 4 0 %。单纯性热性惊 厥 日后癫痫 的 发生率为 2 %。而复杂性热性惊厥 的发生率 为 4 %一 l 2 %。
山 西省 永 济 市人 民 医院 ( 0 4 4 5 0 0 ) 白友 平

热性惊厥 ( f e b r i l e s e i z u r e s ) 是小儿神 经系统 发作性 疾病 中较 为常见与 复杂的临床综 合征 , 病 因较 多 , 发病机 制众说 纷纭 ,临床 中大多神经 科 医生与儿科 医生对 热性惊 厥的诊
是否治疗 、 以及判断预后中的价值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资料 : 选择 2 0 0 9年 2月至 2 0 1 5年 2月 于我 院神 经
内科 门诊 和住 院就诊 的热性惊厥 患者 3 4 例 ,男性 l 8例 , 占 5 2 %, 女性 1 6例 , 占4 8 %; 年龄 ≤3岁 2 1 例, > 3岁且 ≤6岁 l 0例 , > 6岁且 < 8岁 3例 ; 体温 3 8 4 0℃, 抽搐 发作 1 次 至数 次; 根据起病年龄 、 惊厥发作 的严重程度 、 神经 系统体 征将热 性惊厥分 为 2型 , 其 中单 纯性 为全身性惊厥发作 ,持续时 间 短暂 ,最长不超过 1 5 mi n , 在2 4 h内无 复发 , 发作后 神经 系 统正常 ,共 2 2例 ;复杂性 为起 病年龄在 6 个 月 内或 6岁 以 上, 体温< 3 8 . 5℃, 惊厥 持续时间超过 1 5 ai r n , 发作 类型呈 局 灶性抽搐 , 2 4 h内发作次数超过 1 次者 , 共 1 2例 。癫痫及 热 性惊厥家族病史者 1 0 例, 余 2 4例无该病史 。

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分析

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分析
轻 度 异 常 3例 ( . 2 0岁 组 2例 , 4 05~ . 3~ 岁组 1例 ) 中、 , 高度异常 4 例 ( . 2 0 1 0 5~ .
岁组 3例 , 0岁组 3例 ) 双侧 同步 痫 3~1 , 性放 电 3例 ( 3~l O岁组 ) 左 、 , 右颞 区致 痫灶各 1 ( 3~1 例 均 O岁组 , 家族 二系 三 代均无此病史 ) 。
9例病例结合 肉眼 、 检及免疫组 化 镜 检查 , 病理诊断 为甲状腺未分化癌 。
讨 论
胞、 多形 巨细胞 和 上皮 样细 胞混合 组成 。 当梭形 细胞 占优 势或完 全 由梭形 细胞 构 成 的 肿 瘤 有 肉 瘤 样 形 态 。 如 当 细 胞 排 列
成 束状 时 , 似 纤 维 肉 瘤 或 平 滑 肌 肉瘤 ; 很 而 当 他 们 排 列成 卷 云状 时 则 很 似 恶 纤 组 。 免 疫 组 化 可 很 好 的 与 肉 瘤 鉴 别 诊 断 。结 蛋 白 ( em n 、 浆 蛋 白 ( ygnn 和 横 D s i) 肌 m oei) 纹 肌 标 志 ( o 1 能 鉴 别 横 纹 肌 肉瘤 ; MyD ) 平 滑 肌 肌 动 蛋 白( M 和 D s i 组 与 平 S A) emn帮
结 果
占总受检 人数 的 3 % 。5例痫性 放 电且 8 临床反 复发 生抽搐者 , 其中有 3 均有不 例 同程 度 的好 转 。
总之 , 性 惊 厥 的 发 生 是 小 儿 大 脑 发 热
例为反复发作。因此 , 在低热 即发惊厥且
育不成熟或其脑 功能异常 的表现 , 它既能
16例 F 5 c年 龄 、 温 及 复 发 情 况 、 体 E G检查结果及每 2岁分 组统计 的患 率 E 及异常率分布 , 见表 1和表 2 。 16例 F 5 C中 , 常 E G4 异 E 9例 。其 中

新生儿视频脑电图报告的判读

新生儿视频脑电图报告的判读

新生儿视频脑电图报告的判读新生儿视频脑电图(VEEG)报告的判读新生儿视频脑电图在评估新生儿脑成熟度、脑功能状态尤其对新生儿缺血缺性脑病(HIE )及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与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新生儿VEEG呈动态发展过程,随孕龄的增长出现睡眠状态分化、背景波变化、刺激反应增加、枕部优势改变等。

新生儿EEG与脑成熟度密切相关,不同孕龄表现不一。

主要为:1.判断脑成熟度:主要取决于受孕龄,CA等于实际的胎龄加上生后时间。

新生儿EEG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由未成熟波形组成基本节律(背景活动),二是迅速不断地成熟性波形变化。

新生儿脑功能发育状态与EEG之间已建立了严密关系,VEEG 可评价脑发育的程度。

主要基本图形特征①交替型图形。

交替型图形(交替节律)是新生儿静态睡眠的基本波形,44周后基本消失。

②连续图形。

为受孕龄32周后的早产儿觉醒期及动态睡眠期基本图形。

③S刷形(手套刷)放电。

为未成熟儿脑电图的特征图形。

以受孕龄32一35周的早产儿最明显,受孕龄35周后迅速减少。

④一过性额区尖波。

典型波在受孕龄35周出现。

足月儿易见到此波。

⑤正常型尖、棘波。

见于各期新生儿,随EEG成熟而减少。

⑥一过性不对称或不同步。

在正常新生儿EEG中是常见的。

异常新生儿脑电图的特点新生儿VEEG异常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包括变异性缺失、成熟延迟及倒退、显著不同步、显著不对称、低电压、脑电波消失、爆发抑制和痛性发作波。

一般分为轻度和重度异常。

_1)轻度异常主要表现为不成熟EEG,EEG缺乏变异性、多灶尖波、中央区尖波,节律性全脑或局灶性a波等情况,频率不对称,短暂过多尖波以及睡眠周期改变。

2)重度异常①背景波明显抑制。

低电压,缺乏频率变化;②爆发抑制。

③痫样放电。

具有重复性、局灶性和节律性,节律性是痫样放电与正常的短阵尖波区别的特征;④单一节律波和重复单一棘波。

惊厥性呼吸暂停者为短时程单一节律放电。

新生儿主要疾病与脑电图特点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电图在儿童热性惊厥中的应用与分析

脑电图在儿童热性惊厥中的应用与分析
现 代 电生 理 学 杂 志 20 09年 第 l 6卷 第 1 期
J P Mac 09, o 6 N . ME . rh20 V L1 , o 1
・l ・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著 ・
脑 电图在儿 童 热性 惊 厥 中 的应 用 与分 析
扬州市 第一 人 民医院 曹 阳 张 国英
摘 要 目的 : 讨热 性惊厥 ( C 时异 常脑 电 图( E 与以后癫痫 的发作 , F 的再 发及 预 防 探 F) E G) 与 C
3 1本光 电 5 0 2 8型机 ,按 国 际 1/ 0系统 电极 安 02
智力 障碍 又是 癫 痫 的 主要 并 发症 ,严 重 影 响 大 脑发 育 ,造 成 智 能 低 下 、性 格 异 常 。现 将 我 院 30例热性 惊 厥 患 儿 发作 次数 和脑 电 图 改 变报 9
Ya g h u Fis s ia , ng h u, 25 01 n z o rtHo p tl Ya g o 2 0
【 B T A T】 O j t eT uyh li sia og bo a e c onehl r E G o A s R c be i :o t e e tnh n nr ll tecpa g m( E ) f cv s d t r ao p m a m e r oa
i i b o f ttme a n r a ae o s r m lr t fEEG s2 7% . n ti c e s d wih F rp a i s i c e sn .Con l so wa 6. a d i n ra e t C e e ttme n r a i g cu i n:
资料与 方法
20 20 0 2~ 0 7年 ,因热性 惊 厥 门诊 、住 院患 儿 3 0例进行 了 E G检 查 ,其 中男 2 8例 、女 9 E 4 12例 。体 温 记 录 为 3 ℃ ~ 1 ,年 龄 2个 月 4 8 4℃ 至 8岁 。发热 原 因 大部 分 患 儿 系 呼吸 道 或 消化 道感染 性 疾 病 ,符 合 F C的 诊 断 标 准 准 ¨ 。全 组病例 均进 行体 格 检 查 和 神经 系 统 检查 ,并 登 记首发 年 龄 、发作 次数 、体 温 高度 、发 作 持 续 时间 、发作形态 及家族 史 、生 产史 。 E G检 查于 F E C发作后 1~ 0 d 行 ,采 用 3 进

脑电图在小儿惊厥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脑电图在小儿惊厥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脑电图在小儿惊厥诊断中的参考价值目的:探讨小儿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与惊厥发作患儿的年龄、发作次数、频率、发作持续时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惊厥发作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探讨影响惊厥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352例具有惊厥病史的患儿EEG正常范围161例(45.74%),异常191例(54.26%),EEG异常率与患儿年龄、发作类型、发作次数有密切关系,脑电图异常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患儿随着年龄增大,脑电图异常率升高,而>9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型惊厥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局灶型发作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38 ℃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0.05);≤9岁患儿随着年龄增大,脑电图异常率升高,而>9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型惊厥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局灶型发作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38 ℃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0.05);≤9岁患儿随着年龄增大,脑电图异常率升高,而>9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身型惊厥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局灶型发作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38 ℃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38 ℃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脑电图异常检查率与小儿年龄、发作次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与体温有密切关系且呈正比例。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密切相关。

方法:记录100例新生儿惊厥的脑电图的特点并收集其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00例新生儿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8%。

异常者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波及单节律性放电,少数为低电位异常、平坦波异常。

结论:新生儿惊厥及癫痫、颅内出血等肯定的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高,其他则较低。

脑电图动态观察发现,其结果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系统,惊厥,后遗症,脑电图。

惊厥是新生儿期最多见的急性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优生优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将50例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100例新生儿惊厥系本院近几年收治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其中颅内出血18例,癫痫12例,窒息7例,硬膜下积液3例,代谢性紊乱2粒,感染性疾病20例,其他病因4例(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各1例),原因不明15例。

对其中4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

随访结果痊愈,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仍有抽搐发作或智能、语言、肢体活动障碍等),死亡三种情况。

1.2 方法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首次脑电图均在临床惊厥发作后1周内进行。

其中有29例患儿还进行脑电图复查及临床随访:颅内出血7例,低钙7例,癫痫5例,硬膜下积液1例,肺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不明原因4例,窒息2例,感染后中毒性脑病1例。

2.结果2.1脑电图异常率及异常表现:100例新生儿惊厥首次脑电图正常72例,异常28例(28%)。

脑电图异常表现中,痫性放电25例,常呈阵发性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及棘-慢综合波放电,两侧半球交替出现,局灶不显著者10例,低电位异常2例,平坦波1例。

2.2首次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关系,癫痫脑电图异常率75%为最高,其次颅内出血38.9%,而感染性疾病5%,硬膜下积液、其他疾病所致惊厥脑电图异常率较低,代谢性疾病及病因不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介于两者之间。

脑电图在小儿惊厥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脑电图在小儿惊厥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第1 1 卷第2 6 期( 总 第2 l 4 期) 2 o 1 3 年9 月 医技与 临床 Y i j i y u l i n c h u a n g
脑 电图在小儿惊厥诊 断 中的参考价值
王 玮 玮①
【 摘要 】 目的 : 探 讨d , 3 1 , 惊厥患儿脑 电图异常率与惊厥发作患儿 的年龄 、发作 次数、频 率、发 作持续 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5 2 例惊
电图对惊厥患儿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 了总结惊厥患儿脑 电图 的临床研究 ,取得 了满意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采用 S P S S 1 6 .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P < O . 0 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 3 5 2例 具 有 惊 厥 病 史 的患 儿 E E G正 常 范 围 1 6 1例 发 作类 型 、发作 次数 有 密切 关 系 ,脑 电图异 常在 男 女 性别 之 间差 异无统 计学意 义 ( P > 0 . 0 5 ) ;≤ 9岁 患儿 随着年 龄增大 ,脑 电图异 常率升 高 ,而 > 9岁 后呈 下 降趋 势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 O . 0 5 ) ;全身 型惊厥 发作 的脑 电 图异 常率显 著 高于局 灶 型发 作 的患儿 ,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发作 次数越 多 ,脑 电
生全身性或局部肌群的强制性或阵挛性抽动,双眼凝视、斜视或 1 0 ~ 2 O系统放置 电极 ,描记时间为 2 0 a r i n ,常规记录患儿觉醒和 上 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 改变。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 睡眠期脑波变 化 ,分析单双 极导联 ,并选 择片段 显示地形 图结 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 闭 。 果 。对 入选 的 3 5 2 具 有惊厥病史 患儿 的临床资料 进行 回顾 性分 癫痫 的患病率 , 发达 国家为 5 . 0 % e ( 4 % 。 一 8 % o ) , 发展 中国家为 7 . 2 % 。 , 析, 按 患儿性别 、年龄 、家 族史 、惊厥 发作 的类 型和频 次 、惊

小儿热性惊厥诊治中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探讨

小儿热性惊厥诊治中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探讨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热性惊厥是3个月~5岁儿童发生惊厥事件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我国儿童的发病率2%~5%,18~22个月为发病高发期。

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6岁以前发病率高、复发率也高,首次发作后约1/3的儿童有再发风险,伴有高危因素的复发率更高,可达75%[1-2]。

如果不能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有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进而影响长期预后[3]。

脑电图是临床诊断脑细胞异常放电的有效方法,可用作热性惊厥疾病的监测手段,具有高度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小儿热性惊厥患者287例。

纳入标准:发热原因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儿均行脑电图检测,且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

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

正常组男103例,女92例;年龄1~9岁,<3岁27例,≥3岁168例;体温37.5~42℃,<38.5℃20例,≥38.5℃175例;首次发作177例,有家族史30例;持续时间2~16min。

异常组男48例,女44例,年龄1~8岁,<3岁41例,≥3岁51例;体温37.5~41℃,<38.5℃32例,≥38.5℃60例;首次发作55例,有家族史28例;持续时间2~18min。

方法:采用动态脑电监测仪,电极安置参考国际10/20系统,固定电极后,套上医用网状头套,交代注意事项,并记录项目。

设定高频率波60Hz,时间常数0.3s ,纸速30mm/s,灵敏度1mm=10μV,监测时间18~24h,将脑电信号回收后,结合患儿的基础资料加以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脑电图

新生儿脑电图

新生儿脑电图概述新生儿脑电图主要用于诊断新生儿惊厥、评价新生儿大脑半球的基本功能状态、发育成熟水平以及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的预后方面,具有敏感、可靠、无创、可动态随访复查等优点。

新生儿脑电图特征•1.准确计算受孕龄:新生儿期指足月出生后日龄28天之内。

对于早产儿受孕龄44周之内为新生儿期。

•受孕龄(CA)为孕龄(GA)+出生后至脑电图检查的年龄。

•脑发育的特征与CA有关,和GA、出生后日龄、出生体征和其他生长发育指标没有绝对关系。

新生儿期脑电图特征•新生儿脑电图波形的判断•连续的α节律在新生儿期任何状态都是异常•棘波或尖波在早产儿为正常现象,多数和惊厥无关。

•新生儿期脑电图的评价主要包括睡眠周期、背景活动、不成熟波形和阵发节律性活动。

睡眠周期和结构•CA30周之前出生的早产儿没有明确的觉醒睡眠周期,早产儿自32周开始出现。

新生儿睡眠分为:AS:活动睡眠QS:安静睡眠IS:不确定睡眠新生儿睡眠周期的特点•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短•新生儿入睡时首先进入AS期,即相当于REM期;•新生儿期AS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50%以上。

随着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减少•新生儿期觉醒和AS期脑电图相似,需依靠行为观察并综合其他生理记录鉴别这两种状态;早产儿的AS期和QS期均为非连续性图形。

•早产儿睡眠周期与多导图记录的生理参数的一致性较差。

背景活动•连续性非连续性图形(trace discontinuous,TD).一般非连续型图形消失的时间顺序先后为清醒期、AS期和QS期。

CA34周仍表现为非连续性图形,特别是清醒状态出现非连续性图形是一种严重的背景活动异常。

•交替图形(TA):随着CA的增长,非连续性图形在CA34周左右逐渐转变为交替图形。

TA 图形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背景活动,分为高波幅和低波幅段。

•连续图形:在35周左右,清醒期和AS期为持续低-中波幅混合波,以α和θ频段为主。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因素与脑电图分析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因素与脑电图分析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因素与脑电图分析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因素与脑电图特征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250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热性惊厥发病患儿脑电图异常变化与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250例患儿发病10天后脑电图分析186例(74.40%)正常;64例(25.60%)出现异常。

其中患儿各因素分析与脑电图检查异常的相关性分析中,性别和疾病发作时间2因素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患儿的年龄、发病次数、体温及遗传史等因素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脑电图异常率与患儿的年龄、发病次数、体温及家族遗传有相关性。

标签:高热惊厥;脑电图;临床分析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見疾病,其临床发病率占到小儿惊厥的30%以上[1],若反复发作可导致患儿癫痫、影响脑部正常发育以及导致患儿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

由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过程会引发患儿脑电异常,临床可通过观察患儿脑电图检查情况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我院儿科将25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病例特征及脑电图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选择我院儿科于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0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婴131例,女婴119例,年龄5个月~6岁,其中0~3岁187例,3岁以上26例,体温37.8℃~40.6℃。

大部分患儿存在消化道或者呼吸道感染,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关于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且排除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疾病导致小儿发热的情况。

1.2 方法1.2.1 诊断依据热性惊厥诊断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关于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脑电图诊断依据临床脑电图学进行分析。

1.2.2 方法本次脑电图检测仪器采用BM-1118型脑电综合分析仪(北京安贝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电源为:交流220×(1±10%)V,(50±1)Hz,输入功率:260 V A,电击防护类型:Ⅰ类BF型。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中的价值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中的价值

terpreting normal neonat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Abnormal neonatal EEG included abnorm al bacs, paroxysmal activit ies, abnorm al sleeping cycle and disordered m aturation. Neonatal seizure m ay be very subtle
维普资讯
· 250 ·
临床 儿科 杂 志 第 26卷 第 3期 2008年 3月 J Clin Pediatr Vol,.26 No.3 Mar.2008
· 文 献 综 述 ·
新 生儿 脑 电 图及 其在 新 生儿 惊 厥 诊 断 中的 价 值
陈 宇 唐 慧 雯 上海 市江 湾 医院儿 科 (上海 200434)
y ,TANG Hui—wen (Department ofPediatrics,fa n gwa n Hosphal,Shanghai 200434,China)
Abstract: Sleeping cycle, background act ivities and paroxysmal act ivi ti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es in in-
中 图 分 类 号 : R72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00一-3606(2008)03-0250-05
Neonatal electroencepha l ography and its clinical value in the m anagem ent of neonata l seizures CHEN

视频脑电图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意义

视频脑电图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意义

视频脑电图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意义。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新生儿惊厥并行VEEG检查的患儿,记录VEEG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VEEG异常94例(79.6%),其中轻度异常59例,中度异常21例,重度异常14例;轻度异常以成熟延迟为主,中、重度异常以阵发性异常为主;VEEG重度异常患儿背景活动均为异常(100%),背景异常率高于轻度及中度异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背景异常患儿后期癫痫发作率、发育迟缓率均高于背景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EEG检查时共32例新生儿监测到发作性事件,17例为非癫痫性事件,多见于肌阵挛型发作、微小型发作及对称性强直型发作;15例为癫痫性电-临床、电发作,其中12例为局灶性发作。

不同VEEG异常程度患儿后期癫痫发作率及发育迟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成正相关。

结论新生儿惊厥VEEG异常率较高;非癫痫性事件多见于微小型发作和肌阵挛型发作患儿,癫痫性发作多数为局灶性发作;新生儿VEEG 背景对判断患儿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VEEG异常程度越重,后期癫痫发作率及发育迟缓率越高。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发病率1.8‰~3.5 ‰[1],病死率高,存活患儿可留有运动、认知和行为障碍,甚至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新生儿惊厥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改善远期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能将临床发作与脑电图同步监测相结合的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检查,已公认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3]。

Z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

Z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

4.1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TA或 TD图形轻度的过度不连续; (2)与实际CA相比半球间轻度不同步; (3)临床和EEG的睡眠状态不一致; (4)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 ⑤轻度局灶性异常,如局灶性电压降低,或在正常 或轻度异常背景上颞区或中央区少量局灶性放电。

最早见于CA24~26周,在CA35~38周先后 从清醒、AS期及QS期消失, 但仍可见于足月小样儿。 正常CA44周后在任何状态下均不应再有δ 刷,如出现,则提示为不成熟EEG。"
3.4 Rolandic区正相尖波




即中央区正相尖波, 是脑实质损伤,特别是深部白质损伤的标志, 常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有关,也可见于脑室 周围白质软化、脑梗死、脑积水或HIE等 情况, 但与癫痫发作无关。

(4)周期性放电,为刻板的阵发性尖波或复 合波,以相似的间隔重复出现,持续1至数分 钟,可广泛性、一侧性或局灶性出现,是一 种严重的EEG异常现象,均伴有严重脑损伤。 据报道出现局灶性周期性放电的新生儿 44%死亡,存活者中58%有神经发育后遗症。

(5)低电压背景上的低频放电,系在持续广 泛性低电压的背景上出现波幅很低(50μV 左右)的尖波或慢波,以很低的频率(每0 5~2s1次)反复出现,见于各种病因的严重 脑损伤,患儿常处于昏迷状态,预后不好。
5 新生儿HIE的系列EEG监测

EEG对评价HIE或新生儿窒息的急性期脑损伤程度 比脑CT或MRI更敏感和方便,并易于随访复查。 临床研究表明,生后1周内EEG的严重程度与HIE的 临床分度基本一致。 但即使是重度异常,如能在48h内改善,仍有可能获 得较好的预后。 如重度异常持续1周以上,多数预后不好。

连续长程脑电图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

连续长程脑电图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

DOI :10.3969/j.issn.1673-6710.2016.03.019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通讯作者:姜毅,电子信箱:jiangyi122@·继续医学教育·连续长程脑电图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胡洋姜毅监测脑损伤高危儿的脑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证明治疗新生儿惊厥可以改善预后,但大量数据表明,惊厥发作可加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新生儿的脑损伤,且频繁发作可能导致预后更差。

惊厥发作的新生儿中,约15%死亡,存活者中至少50%存在神经精神发育异常,包括脑瘫、智力低下和癫疒间,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惊厥有可能避免这些不良后果。

一、新生儿脑电图监测视频脑电图不仅可以监测惊厥发作,还可以量化发作次数,评估治疗效果。

推荐使用改良的国际10 20电极系统,同时安放记录呼吸和心电的脑外电极。

使用录像监测有助于医生鉴别患儿的动作是否为惊厥,以及辨识惊厥发作的起源。

床旁观察人员也很重要,他们通过将可疑发作标记下来用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到临床发作性事件。

虽然某些新生儿惊厥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但也有些惊厥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因此,可以通过脑电图的波形来诊断惊厥。

脑电图上振幅>2μV ,同时持续时间≥10s 的异常波形可认为是惊厥发作。

间隔时间超过10s 可认为是两次不同的发作。

持续数分钟的发作在新生儿很少见,因此,任意1h 内惊厥发作时间超过50%定义为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

例如,1h 内有60次30s 的发作就达到了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标准,相当于一次发作持续30min 。

二、脑电图的监测时间常规60min 的脑电图用以评价新生儿的脑电背景、评估胎龄或指导预后已经足够。

但60min 的监测时间对筛查高危新生儿是否有惊厥发作往往不够,最好能监测24h 。

有研究表明,24h 脑电监测几乎可以捕捉所有的惊厥发作。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1.脑电图(elect‎r oenc‎e phal‎o grap‎h y,EEG) 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

包括:(1)常规EEG‎:借助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从头皮记录‎皮层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

主要观察:①有无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全脑或局部的各‎种原因脑损‎伤,均可引起相‎应脑区的脑‎电活动频率‎慢化。

不同年龄期‎的背景脑活‎动差异很大,若只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不同年龄期‎E E G易导‎致结论的假‎阳性。

记录时间不‎足20分钟,未作睡眠中‎记录是导致‎结论假阴性‎的主要因素‎。

(2)动态EEG‎(ambul‎a tory‎E EG,AEEG):连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 E G记录‎。

因增加描记‎时间而提高‎异常阳性率‎。

若同时获得‎发作期EE‎G,更有助癫痫‎诊断和分型‎。

(3)录像EEG‎(video‎—EEG,VEEG):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 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作中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有更大‎帮助。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应电位。

包括:(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

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 neds‎t imul‎i)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

婴幼儿不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

脑电图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价值

脑电图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价值

脑电图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结合4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儿的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次数、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及既往史对EEG表现有较大的影响,首次发作越少,异常率越低,3次以上发作的患儿有异常EEG表现的达50%以上,40例预后良好,6例移行为癫痫,此6例EEG脑电图为重度异常。

结论: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史是否呈局限性发作,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次数是判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热性惊厥脑电图复发预后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病,反复发作可引起脑损伤,给患儿及家属以后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带来影响。

所以以预防为主,其预后多数良好。

但也有反复发作转变为癫痫智力低下者,因此对其不能掉以轻心,现将我院2010—2011年高热惊厥的患儿临床资料,结合脑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首发年龄,惊厥家族史,惊厥发作类型和病史与预后关系及本病合理预防措施进行分析讨论,以探讨EEG检查在热性惊厥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本组资料共46例,年龄约6月—10岁,其中男孩30例,女孩16例, 6个月—3岁28例,4—7岁13例,7岁以上共5例,其中首次发作15例,临床发作2次共18例,临床发作3次以上者13例,有热性惊厥家族史10例,癫痫家族史2例,有15例反复进行了2次及2次以上检查,所有患儿的EEG检查在发作后1天—4天进行。

2 检查方法全部患儿均采用日本光电5518型全数字化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标准选择放置10个柱状银电极,分别是双侧额、中央、枕区及颞区,时间常数0.3s,标准电压为10μv∕mm,高频滤波30Hz,纸速3cm∕s,行参考导联,双极导联自然睡眠及部分剥夺睡眠(即根据年龄组的不同,指导家长比平时提前4—8小时唤醒患儿,陪伴其玩耍,保持清醒状态并坚持到来院检查时在让其入睡),描记时间20-30min).标准:按照冯氏标准将异常脑电图分为轻、中、重三度[1],并参照其临床诊断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中的价值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中的价值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中的价值
陈宇;唐慧雯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8(26)3
【摘要】正常新生儿脑电图包括睡眠结构、背景活动和阵发性活动三种类型.异常新生儿脑电图包括背景活动异常、阵发性异常、睡眠结构和成熟性异常.脑电图检查是确定新生儿惊厥发作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新生儿惊厥发作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表现为不典型的、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发作形式.新生儿异常脑电图包括在正常背景活动上的局限性发作、限局性单一的周期性图形、多灶性发作异常伴有发作间期脑电异常活动和异常背景活动的限局性疴样发作等等.新生儿脑电图与脑的成熟度密切相关,脑电图的不同改变对新生儿预后的评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250-254)
【作者】陈宇;唐慧雯
【作者单位】上海市江湾医院儿科,上海,200434;上海市江湾医院儿科,上
海,2004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相关文献】
1.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与治疗中的运用 [J], 彭希(综述);刘瀚旻(审校)
2.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在新生儿惊厥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J], 王义烔;李薇;李
朝霞;陈艳玲;陈葵带;王晓霞;黄国伟;蒋新华
3.同步视频脑电图护理监测下振幅整合脑电图诊断新生儿惊厥的价值 [J], 赖昕
4.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 [J], 刘春艳;马巧梅;师娟娟;刘峥
5.视频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意义探讨 [J], 王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密切相关。

方法:记录100例新生
儿惊厥的脑电图的特点并收集其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00例新生
儿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8%。

异常者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波及单节律性放电,少数为低电位异常、平坦波异常。

结论:新生儿惊厥及癫痫、颅
内出血等肯定的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高,其他则较低。

脑电图动态观察发现,其
结果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系统,惊厥,后遗症,脑电图。

惊厥是新生儿期最多见的急性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优生优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将50例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观察结果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0例新生儿惊厥系本院近几年收治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中颅内出血18例,癫痫12例,窒息7例,硬膜下积液3例,代谢性紊乱2粒,感染性疾病20例,其他病因4例(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各1例),原
因不明15例。

对其中4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

随访结果痊愈,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仍有抽搐发作或智能、语言、肢体活动障碍等),死亡三种情况。

1.2 方法
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首次脑电图均在临床惊厥发作后1周内进行。

其中有29例患儿还
进行脑电图复查及临床随访:颅内出血7例,低钙7例,癫痫5例,硬膜下积液1例,肺炎
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不明原因4例,窒息2例,感染后中毒性脑病1例。

2.结果
2.1脑电图异常率及异常表现:100例新生儿惊厥首次脑电图正常72例,异常28例(28%)。

脑电图异常表现中,痫性放电25例,常呈阵发性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及棘-
慢综合波放电,两侧半球交替出现,局灶不显著者10例,低电位异常2例,平坦波1例。

2.2首次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关系,癫痫脑电图异常率75%为最高,其次颅内出血38.9%,而感染性疾病5%,硬膜下积液、其他疾病所致惊厥脑电图异常率较低,代谢性疾病及病因不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介于两者之间。

2.3随访与预后:1.首次脑电图结果与预后:首次脑电图异常者21例中,治愈14例,后
遗症7例(33.3%);首次脑电图异常者,20例中,治愈12例,后遗症7例,死亡1例。


遗症及死亡者占66.7%。

2.脑电图动态变化与预后:首次脑电图正常者11例中,复查中8例
脑电图仍正常,临床随访5例痊愈,3例有后遗症(智能落后),其中颅内出血1例,窒息
1例,不明原因1例。

复查中3例脑电图较为异常者,其中1例右侧硬膜下积液。

脑电图出
现右额中央区痫性放电,临床也有相应左侧肢体惊厥发作,以后随访确诊为继发性癫痫。

1
例新生儿癫痫首次脑电图正常,以后患儿频繁痉挛发作,脑电图示高峰节律紊乱波形,临床
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另1例低钙,脑电图为轻度慢波增多,但临床一般情况可,惊厥停止。

首次脑电图异常19例中,脑电图恢复正常13例,临床随访11例痊愈,2例有智能落后后遗症,此2例均为低钙合并有小头畸形患儿。

复查中脑电图持续异常者6例,其中5例(低钙
2例,癫痫2例,中毒性脑病1例)预后差,仍有抽搐发作,1例(颅内出血)发作减少,
病情在好转中。

3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作形式不完全,
不典型,有时难以辨认,易延误诊断,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惊厥诊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尤其对一些临床上可疑的惊厥患儿作用更大。

本文常规脑电图首次记录异常率为28%,多数
表现为痫性放电(89.3%),但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异常率仍低于一般癫痫患者阳性率,后者常规检查有50~70%的异常率。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有密切关系,本文观察发现,以癫痫、颅内出血等肯定的
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最高,而对一些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其他疾病阳性率较低。

因此,在新生儿若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变化时,尤其当持续异常存在者,应首先考虑脑器质性损伤疾
病可能。

不明病因15例患儿中,有3例出痫性放电,其中2例经补钙治疗后好转,脑电图恢复正常,可能系低钙所致。

1例脑电图持续异常,并伴临床频繁发作,最后诊断为继发性癫痫。

因此,当脑电图持续出现痫性放电异常时,应警惕脑器质性损害可能。

随访发现,首次脑电图阴性者约有1/3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而首次脑电图阳性者
上升至2/3,尤其当出现平坦波、低电位异常及频发的灶性痫性波更应密切观察。

总而言之,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价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自励.新生儿惊厥的现代诊疗.临床儿科杂志.1991.9(3):196
2.蔡云成等.新生儿及幼婴惊厥疾患脑电图及预后价值.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1.7(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